缺血性脑卒中的二级预防

合集下载

中国缺血性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指南(完整版)

中国缺血性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指南(完整版)

中国缺血性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指南(完整版)关键字:缺血性脑卒中短暂性脑缺血指南目前脑血管病已成为我国城市和农村人口的第一位致残和死亡原因,且发病有逐年增多的趋势。

流行病学研究表明,中国每年有150万~200万新发脑卒中的病例,校正年龄后的年脑卒中发病率为(116~219)/10万人口,年脑卒中死亡率为(58~142)/10万人口。

目前我国现存脑血管病患者700余万人,其中约70%为缺血性脑卒中,有相当的比例伴有多种危险因素,是复发性脑卒中的高危个体。

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经济水平的快速发展及生活方式的变化,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率明显上升,提示以动脉粥样硬化为基础的缺血性脑血管病[包括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发病率正在增长。

近10年来随着大量的有关脑血管病二级预防的随机对照试验(RCT)研究结果的公布,脑血管病的治疗有了充分的证据,许多国家都出台了相应的治疗指南。

尽管国外大量的研究资料为我们提供了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的信息,但考虑到西方人群与中国人群在种族、身体条件、用药习惯、价值取向、文化背景、法律法规、社会福利体系等诸多方面还存在着很多的差异,出台适合中国国情的有中国特色的指南十分必要,也十分迫切。

由此而制订的指南更应切合我国的实际情况而不是盲目套用其他国家的指南。

为此,2008年7月成立了中国缺血性脑血管病二级预防指南撰写专家组,汇集了神经内科、心内科、内分泌科、重症监护病房、呼吸科、介入科、流行病学等多个学科的专家编写此指南。

在写作过程中,强调在循证医学原则指导下,参考国际规范,结合中国国情和临床可操作性制定,在有充分可靠证据时使用证据,无可依靠的证据时,则采用当前最好证据或经验达成的共识。

专家们整理了2008年10月以前发表的国内外大量的临床研究证据(其中包括部分基于中国人群的研究证据)以及相关的专家共识、治疗指南,在此基础上,经过广泛的讨论和意见征求、几易其稿,并在讨论过程中增加最新的研究证据,正式出台了本指南。

中国缺血性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指南

中国缺血性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指南

中国缺血性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指南一、指南背景缺血性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是全球范围内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也是导致残疾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为了降低脑卒中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中国卫生部制定了《中国缺血性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指南》。

二、指南目的本指南的目的是为临床医生和患者提供缺血性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二级预防的指导,以降低再发率和并发症的发生。

三、指南内容1. 二级预防的定义和目标二级预防是指在脑卒中或者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后,通过干预措施降低再发率和并发症的发生。

目标是减少再发率、降低死亡率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2. 二级预防的策略(1) 药物治疗: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药物治疗方案,如抗血小板药物、抗凝药物等。

(2) 生活方式干预:包括戒烟、限制饮酒、控制体重、均衡饮食、增加体力活动等。

(3) 高危因素控制:对患者的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高危因素进行积极的控制和管理。

3. 药物治疗(1) 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用于预防血栓形成。

(2) 抗凝药物:如华法林、达比加群等,用于预防血栓栓塞的发生。

(3) 胆固醇调节药物:如他汀类药物,用于调节血脂水平。

(4) 抗高血压药物:如ACE抑制剂、钙通道阻滞剂等,用于控制高血压。

4. 生活方式干预(1) 戒烟:对于吸烟者,应积极进行戒烟干预,如心理辅导、药物辅助等。

(2) 限制饮酒:对于过量饮酒者,应限制饮酒量,避免酗酒。

(3) 控制体重:对于超重和肥胖的患者,应通过合理饮食和适当运动控制体重。

(4) 均衡饮食:建议患者采用低盐、低脂、低糖的饮食,增加蔬菜水果的摄入。

(5) 增加体力活动:建议患者进行适量的有氧运动,如散步、跑步、游泳等。

5. 高危因素控制(1) 高血压控制:建议患者定期测量血压,如有高血压应积极控制,遵循医生的治疗方案。

(2) 高血脂控制:建议患者定期检测血脂水平,如有异常应积极控制,遵循医生的治疗方案。

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研究进展

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研究进展

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研究进展【摘要】缺血性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具有高发病率和致残率的特点。

针对缺血性脑卒中的二级预防研究一直备受关注。

本文通过对缺血性脑卒中的定义与病因、现有二级预防策略及其限制、新型药物研究进展、非药物治疗方法研究进展和个体化防治的意义进行综述。

未来在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研究中,应加强新型药物和非药物治疗方法的研究,推动个体化防治策略的实施,提高缺血性脑卒中的预防水平,减少病发率和致残率,为患者提供更好的保护和治疗措施。

这对于促进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策略的实施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病因、药物、非药物治疗、个体化防治、研究进展、未来方向、促进实施、重要性。

1. 引言1.1 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研究进展缺血性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其发病率和致残率较高,给患者和社会带来了巨大的负担。

在缺血性脑卒中发病后,预防复发是非常重要的,而二级预防策略即针对已经患有缺血性脑卒中的患者,通过控制危险因素、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等手段,来降低再发卒中的风险。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研究的深入开展,关于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的研究也在不断取得进展。

新型药物的研究成果不断出现,为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提供了更多的选择;非药物治疗方法也在不断完善,如手术治疗、康复训练等,为患者提供了更为全面的治疗方案。

个体化防治的理念也日益受到重视,通过针对个体患者的特点和需求,制定更加合适的预防策略,以达到更好的预防效果。

本文将对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讨论现有的预防策略的局限性,分析新型药物和非药物治疗方法的研究进展,探讨个体化防治在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中的意义,最后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和促进预防策略实施的重要性。

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能够加深对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的了解,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依据。

2. 正文2.1 缺血性脑卒中的定义与病因缺血性脑卒中是指由于脑部血管发生阻塞导致脑血供不足,使脑组织发生缺血性坏死,引起一系列神经系统功能障碍的一种疾病。

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研究进展

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研究进展

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研究进展缺血性脑卒中是由于脑血管狭窄或阻塞所导致的脑组织供血不足,是脑血管疾病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也是导致残疾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中,二级预防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它包括了预防再发脑卒中、脑梗塞以及其他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随着医学科研的不断深入和发展,针对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的研究也日益完善,本文将从药物治疗、手术干预、心理支持等方面进行概述和总结。

一、药物治疗针对缺血性脑卒中的二级预防,药物治疗是其中的重要一环。

抗血小板药物是最常用的药物之一,包括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

这类药物通过抑制血小板的聚集和凝块形成,从而减少血栓的形成和发展,预防脑血管再次阻塞。

研究表明,长期服用适量的抗血小板药物可以显著降低脑卒中再发的风险,推荐给确诊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长期使用。

降脂药物也是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的重要手段之一。

脑卒中患者往往伴随着高血脂的情况,而高血脂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形成、脑血管狭窄的重要原因。

通过降低血脂水平,可以减轻血管负担,改善脑血管的供血情况,降低再发脑卒中的风险。

常用的降脂药物包括他汀类药物、贝特类药物等,这些药物可以有效地降低血清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起到预防脑卒中再发的作用。

二、手术干预对于部分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特别是由于颈部或颅内血管狭窄导致的脑供血不足,手术干预可能是必要的。

常见的手术方式包括颅内或颈动脉血管成形术、颅内或颈动脉支架植入术等。

这些手术通过扩张狭窄的血管或者植入支架来改善脑组织的供血情况,减少脑缺血和再次发作的风险。

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和手术技术的不断改进,这些手术在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二级预防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研究表明,对于确诊为颈动脉狭窄的脑卒中患者,进行颈动脉血管成形术或支架植入术可以显著降低再发脑卒中的风险,改善患者的预后。

三、心理支持缺血性脑卒中不仅对患者的生理健康产生重要影响,同时也对患者的心理健康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脑卒中的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

脑卒中的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

脑卒中的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是脑卒中防控的重要措施,通过采取适当的预防措施,可以显著降低脑卒中的发生率和死亡率。

本文将详细介绍脑卒中的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的相关内容。

一级预防是指通过改善生活方式和控制相关危险因素来预防脑卒中的发生。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一级预防措施:1. 健康饮食:保持均衡的饮食,减少高盐、高脂肪和高胆固醇食物的摄入。

增加蔬菜、水果、全谷物和健康蛋白质的摄入,如鱼类、豆类和禽肉。

2. 控制体重:保持适当的体重对于预防脑卒中至关重要。

通过控制饮食和增加体育锻炼来达到理想的体重范围。

3. 健康生活习惯:避免吸烟和过量饮酒,这些习惯会增加患脑卒中的风险。

4. 积极锻炼: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如散步、跑步、游泳等,可以增强心血管系统的健康状况,降低患脑卒中的风险。

5. 控制高血压:高血压是脑卒中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定期测量血压,并采取药物治疗或改变生活方式以控制高血压。

6. 控制糖尿病:糖尿病是脑卒中的另一个危险因素,定期检查血糖水平,并采取药物治疗或改变生活方式以控制糖尿病。

7. 控制高血脂:高血脂是脑卒中的危险因素之一,通过改变饮食和药物治疗来控制血脂水平。

二级预防是指在已经发生脑卒中的患者中,通过及时干预和治疗来预防再次发生脑卒中。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二级预防措施:1. 抗血小板治疗:对于已经发生过缺血性脑卒中的患者,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可以降低再次发生脑卒中的风险。

2. 抗凝治疗:对于存在心房颤动等病情的患者,抗凝药物如华法林可以减少血栓形成,预防脑卒中的发生。

3. 扩血管治疗:对于颈动脉狭窄等血管病变引起的脑卒中患者,可以通过手术或药物治疗来扩张血管,预防再次发生脑卒中。

4. 康复治疗:对于已经发生脑卒中的患者,进行康复治疗可以恢复功能、提高生活质量,并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5. 定期随访:脑卒中患者需要定期复诊,进行血压、血糖、血脂等相关指标的监测,并根据情况调整治疗方案。

中国缺血性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指南

中国缺血性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指南

中国缺血性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指南缺血性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是世界范围内主要的致残和死亡原因之一、为了尽可能减少患者的病情进展和再次发作的风险,国际上广泛推荐进行脑卒中和TIA的二级预防措施。

本文将介绍中国针对缺血性脑卒中和TIA的二级预防指南。

一、药物治疗1. 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对于心源性栓子和动脉粥样硬化性脑卒中及TIA患者,推荐使用阿司匹林作为二级预防药物,剂量为100-325mg/日。

副作用包括胃肠道不适和出血风险。

2.抗凝药物:对于房颤相关性脑卒中和TIA患者,血栓形成风险较高,推荐使用口服华法林或新型口服抗凝药(如达比加群酯)进行抗凝治疗。

剂量需要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和患者所受相关治疗的调整。

3. 血压控制:对于血压升高的患者,需要进行药物治疗来降低其血压,减少再次发作的风险。

推荐血压目标值是收缩压控制在<140 mmHg,舒张压控制在<90mmHg,但对年龄较大或合并有糖尿病和肾病的患者,可以考虑将目标值调整为<150/90 mmHg。

二、生活方式干预1.改善饮食:推荐患者采用心脏健康饮食,限制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的摄入,多食用蔬菜、水果、全谷物和低脂乳制品。

同时,减少食盐的摄入,限制酒精和咖啡因的摄入。

2.增加体力活动:推荐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度到强度的有氧运动,如步行、慢跑、游泳等。

此外,也建议进行强度适中的肌肉锻炼,如举重、俯卧撑等。

3.戒烟限酒:强调戒烟对于减少再次发作的风险至关重要。

同时,减少酒精的摄入可以帮助控制血压,并避免与药物的相互作用。

4.控制体重:对于超重和肥胖的患者,推荐采用健康的饮食和生活方式来达到健康的体重范围。

这包括合理的饮食控制和适度的体力活动。

三、其他治疗方法1.麦芽糖酶抑制剂:对于糖尿病患者,推荐使用麦芽糖酶抑制剂,以减少二次脑卒中的风险。

2.扩张血管药物:对于TIA患者,推荐使用扩张血管药物,如双妥波胍或维拉帕米,以减少脑血管事件的发生。

中国缺血性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指南

中国缺血性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指南
(4)伴有心房颤动的缺血性脑卒中或TIA患者,应根据 缺血的严重程度和出血转化的风险,选择抗凝时机。 建议出现神经功能症状14 d内给予抗凝治疗预防脑卒 中复发,对于出血风险高的患者,应适当延长抗凝时 机(Ⅱ级推荐,B级证据)。
心房颤动
(5)缺血性脑卒中或TIA患者,尽可能接受24 h的动态 心电图检查。对于原因不明的患者,建议延长心电监 测时间,以确定有无抗凝治疗指征(Ⅱ级推荐,B级证 据)。
(4)缺血性脑卒中或TIA患者在控制血糖水平的同时, 还应对患者的其他危险因素进行综合全面管理(Ⅱ级推 荐,B级证据)。
吸烟
(1)建议有吸烟史的缺血性脑卒中或TIA患者戒烟(Ⅰ级 推荐,A级证据)。
(2)建议缺血性脑卒中或TIA患者避免被动吸烟,远离 吸烟场所(Ⅱ级推荐,B级证据)。
(3)可能有效的戒烟手段包括劝告、尼古丁替代产品或 口服戒烟药物(Ⅱ级推荐,B级证据)。
推荐意见
(1)对非心源性栓塞性缺血性脑卒中或TIA患者,建议 给予口服抗血小板药物而非抗凝药物预防脑卒中复发 及其他心血管事件的发生(Ⅰ级推荐,A级证据)。
(2)阿司匹林(50~325 mg/d)或氯吡格雷(75 mg/d)单药 治疗均可以作为首选抗血小板药物(Ⅰ级推荐,A级证 据)。阿司匹林单药抗血小板治疗的最佳剂量为75~ 150 mg/d。阿司匹林(25 mg)+缓释型双嘧达莫(200 mg)2次/d或西洛他唑(100 mg)2次/d,均可作为阿司匹 林和氯吡格雷的替代治疗药物(Ⅱ级推荐,B级证据)。 抗血小板药应在患者危险因素、费用、耐受性和其他 临床特性基础上进行个体化选择(Ⅰ级推荐,C级证据)。
糖代谢异常和糖尿病
(3)对糖尿病或糖尿病前期患者进行生活方式和(或)药 物干预能减少缺血性脑卒中或TIA事件,推荐HbA1c治 疗目标为<7%(Ⅰ级推荐,B级证据)。降糖方案应充分 考虑患者的临床特点和药物的安全性,制订个体化的 血糖控制目标,要警惕低血糖事件带来的危害(Ⅱ级推 荐,B级证据)。

执业药师资格考试-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试题及答案(七)

执业药师资格考试-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试题及答案(七)

执业药师资格考试-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试题及答案第八章神经精神系统常见疾病【A型题】缺血性脑卒中的二级预防用药中,不包括()。

A. 依达拉奉B. 阿司匹林C. 阿托伐他汀D. 缬沙坦E. 氯吡格雷网校答案:A网校解析:缺血性脑卒中的二级预防用药,包括抗血小板制剂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调血脂药他汀类;一般构型高血压者用药不宜在睡前或夜间,以免血压过低,血流和血氧灌注不足,故也包括降压药ARB 类,依达拉奉为神经保护剂,不在缺血性脑卒中的二级预防用药中。

所以本题为A选项。

【A型题】患者,男,59岁,哮喘病史8年,近日因急性脑梗死就诊,住院2周后出院。

对于该患者脑血管病的二级预防,宜选用的抗血小板药物是()。

A. 氯吡格雷B. 阿司匹林C. 对乙酰氨基酚D. 华法林E. 依诺肝素网校答案:B网校解析:抗血小板聚集首选阿司匹林,阿司匹林不耐受者选用氯吡格雷。

华法林和依诺肝素作为抗凝药,一般的急性脑梗死患者不推荐常规立即用抗凝治疗。

【A型题】患者,男,70岁,两周前因缺血性脑卒中入院治疗,经积极治疗,病情显著缓解后出院、目前无其他伴随疾病,为进行心脑血管事件的二级预防,应首选的药物是()。

A. 肝素B. 氯吡格雷C. 阿司匹林D. 利伐沙班E. 噻氯匹啶网校答案:C网校解析:脑卒中的二级预防【A型题】下列药物中,可以增加缺血性脑卒中发作风险的药物是()。

A. 口服避孕药B. 阿司匹林C. 银杏叶片D. 非洛地平E. 依诺肝素网校答案:A网校解析:避孕药增加凝血因子,易形成血栓。

【A型题】患者,男,70岁,高血压病史14年,服用依那普利20mg/日,平时血压控制不佳,今晨大便时突然出现头疼、头晕,随即出现右侧肢体活动不利。

血压为190/100mHg,头颅CT检查结果为左侧脑出血,出血量约10ml,拟采用内科治疗,该患者首先应采取的治疗措施是()。

A. 静脉滴注甘露醇注射液B. 口服氨氯地平片C. 静脉滴注硝酸甘油注射D. 肌内注射利血平注射液E. 舌下含服硝苯地平片网校答案:A网校解析:对于出血性脑血管病时,不宜急于降低血压,应先降低颅内压,再根据血压情况判断是否进行降压治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注健康,以人为本 h
—危险因素的控制
13
卒中后的血压管理
关注健康,以人为本 h
—危险因素的控制
14
糖尿病的治疗
关注健康,以人为本 h
—危险因素的控制
15
糖尿病的治疗
关注健康,以人为本 h
—危险因素的控制
16
血脂控制
关注健康,以人为本 h
—危险因素的控制
17
血脂控制
关注健康,以人为本 h
—危险因素的控制
h
-心源性脑栓塞的治疗
31
(四)先天性瓣膜心脏病
风湿性二尖瓣瓣膜病患者 (有或无房颤),需华法林长期 治 疗 (INR 目 标 范 围 2.0-3.0 ) IIa/C 。为避免出血风险,抗 血小板药物不应常规与华法林 联用。III/C
非风湿性二尖瓣或先天性主 动脉瓣疾病的患者,二尖瓣环钙 化的患者,二尖瓣脱垂(MVP) 的患者,不伴心房颤动,建议抗 血小板治疗。IIb/C
2、中度(50-69%)狭窄,根据患者年龄、性别等具体因素, 建议 CEA。I/B
3、狭窄程度<50%的患者,不建议进行CEA或CAS等颈动脉血 管重建术。
4、建议在最近一次缺血发作2周内进行CEA手术,不能拖延。 Ⅱa /B
关注健康,以人为本 h
——大动脉粥样硬化的干预
24
症状性颅外颈动脉病变
2、50%-99%狭窄的卒中或TIA患者,血管成形术和(或) 支架置入术的有效性尚不明确(IIb/C)。
3、EC-IC旁路手术疗效远差于药物治疗,也不推荐使用
(III/B)。
关注健康,以人为本 h
——大动脉粥样硬化的干预
27
四、心源性脑栓塞的治疗
关注健康,以人为本
h
28
(一)心房颤动
关注健康,以人为本 h
—概述
9
概述
关注健康,以人为本 h
—概述
10
循证医学证据级别
关注健康,以人为本 h
—概述
11
二、 危险因素的控制
抑郁
关注健康,以人为本
h
12
卒中后的血压管理
控制血压可降低脑卒中的复发 率Ⅱa/B
1、发病24小时后;
2、靶目标不明确,但血压平均 降低10/5mmHg,即可降低脑卒中 的复发;
18
吸烟
吸烟或被动吸烟均可增加心脑血 管病的患病风险。
强烈建议既往吸烟的卒中/TIA患 者戒烟(Ⅰ/C)。
咨询、尼古丁替代品、口服戒烟 药物对戒烟有效(Ⅰ/A) 。
尽量避免被动吸烟(Ⅱa/C) 。
关注健康,以人为本 h
—危险因素的控制
19
饮酒
关注健康,以人为本 h
—危险因素的控制
20
缺少体育运动
情 况 下 , 考 虑 华 法 林 抗 凝 治 疗 ( INR2.0-3.0 ) 。 心
5、CAS与CEA比较,创伤小,痛苦少,恢复快,但持久性未得 到证实,用于CEA有高风险的患者。I/B
6、在严重狭窄(70%以上)患者,在狭窄处很难手术通过、 或风险增加的其他情况下,可以考虑CAS。IIb/B
7、未有证据证明EC/IC旁路手术能使颈动脉闭塞或远端分支 狭窄的患者获益。III/A
关注健康,以人为本 h
—概述
5
首次卒中后治疗措施的正确评估
关注健康,以人为本 h
—概述
6
h
7
h
8
(二)大动脉粥样硬化的干 (三)心源性栓塞的抗栓治疗 预
症状性颅外颈动脉疾病 颅外脊椎基底动脉疾病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
房颤 急性心肌梗死伴左室血栓
心肌病
先天性瓣膜心脏病 人工性心脏瓣膜
关注健康,以人为本 h
关注健康,以人为本 h
—危险因素的控制
21
代谢综合征
关注健康,以人为本 h
—危险因素的控制
22
三、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卒中患 者介入治疗建议
(一)症状性颅外颈动脉 病变
(二)颅外椎基底动脉病 变
(三)颅内动脉粥样硬化
关注健康,以人为本
h
23
症状性颅外颈动脉病变
1、颈内动脉严重狭窄(70-99 %),且手术合并症的发病率 和死亡率估计为6%以下,建议颈内动脉内膜剥脱术(CEA)。 I/A
关注健康,以人为本
h
32


机械性人工心脏瓣膜,推荐使用华法林(INR目标 为3.0,范围为2.5-3.5)I/B; 如无出血的高风险, 除 了 口 服 抗 凝 剂 治 疗 外 , 加 用 阿 司 匹 林 75mg/d 至
) 人
100mg/d是合理的。IIa/B

生物源性心脏瓣膜的患者,无其它血栓栓塞来源 性
缺血性脑卒中的二级预防
南京军区杭州疗养院康复一科 汪春
关注健康,以人为本
h
1
一、概述
关注健康,以人为本
h
2
关注健康,以人为本 h
—概述
3
二级预防
动脉粥样硬化
高危人 群
血栓形成趋势
关注健康,以人为本 h
—概述
4
首次脑梗死发病机制的正确评估
动脉硬化血栓形成性梗死 心源性栓塞 腔隙性梗死 其他原因
3 、 正 常 血压 值 为< 120/80mmHg (Ⅱa/B)。
4、强调改变生活方式。
5、总结TIA试验、PATS、HOPE、 PROGRESS等一系列试验的荟萃分 析结果,认为利尿药或利尿药与 ACEI联用可预防脑卒中复发()。
6、 具体药物和靶目标的选择应 个体化处理( IIa/B )新建议
8、推荐手术联合药物抗血小板治疗。I/B
关注健康,以人为本 h
——大动脉粥样硬化的干预
25
颅外脊椎基底动脉疾病
关注健康,以人为本 h
——大动脉粥样硬化的干预
26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
1、颅内动脉狭窄达50%-99%的患者,与华法林相比,更 推荐使用阿司匹林,剂量为50-325mg/d(I/B)。同时 建 议 将 患 者 的 血 压 长 期 维 持 <140/90mmHg , TC 维 持 <200mg/dl(5.2mmol/L)(IIb/B)
-心源性脑栓塞的治疗
29
(二)急性心肌梗死伴 左室证实血合栓并左室附壁血栓形成时,应口服抗凝治疗至少3个月,最长
为1年(INR目标值2.5;范围2.0-3.0)。I/B
中国: 急性心 梗并发 脑卒中 应使用 阿斯匹 林 ,推 荐剂量 为 50325mg/日。 I/A
关注健康,以人为本 h
-心源性脑栓塞的治疗
30
(三)心肌病
1、窦性心律并存在心脏收缩功能障碍(左室射血分数<35%)的患者, 华法-3.0)、
事预 件防
阿司匹林(81毫克Qd)、
的缺 复血
发性
氯吡格雷(75毫克Qd)、
阿司匹林(25毫克,Bid) +双嘧达莫(200 mg,Bid)关注健康,以人为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