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对香港问题的基本立场》教案

合集下载

以《我们对香港问题的基本立场》为题写教案

以《我们对香港问题的基本立场》为题写教案

以《我们对香港问题的基本立场》为题写教案
一、教学内容
本课时的任务,是以《我们对香港问题的基本立场》为题,让学生了解香港问题并分析我们国家在香港问题上的基本立场。

二、教学目标
1. 让学生了解香港问题发展脉络;
2. 深入认识我国对香港问题的基本立场;
3. 学会使用各种资料探究历史问题、归纳总结。

三、教学重点
1. 了解香港问题的发展脉络;
2. 针对香港问题,了解中央政府的根本态度;
3. 学会从多方面分析历史问题,归纳总结。

四、教学准备
1. 各种资料,如图片、文献、以及与香港问题有关的视频等;
2. 挂图、录像播放设备、投影设备;
3. 其它文具备品。

五、教学过程
1. 活动引入: 1) 通过讲解图片,让学生了解香港问题发展脉络; 2)引出这次讨论的主题——“我们对香港问题的基本立场”。

2. 讨论:学生根据给出的材料,小组讨论,对政府所提出的香港问题基本立场作出分析和讨论。

3. 结果汇报:每组挑选代表,分别就小组成员的讨论结论进行
总结汇报,指出自己的观点,调动学生的思考。

4. 时事报道:通过报纸、电视等形式,让学生熟悉香港问题的最新动态。

5. 问题讨论: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香港问题,探讨其中存在的问题。

六、教学反思
本课时我们主要讨论了香港问题以及我国对此问题的基本立场。

学生针对香港问题的讨论较为活跃,均能积极发言、提出自己的观点。

他们也能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历史问题,对历史事件进行深入的探究,使本次教学达到了理想的效果。

我们对香港问题的基本立场【推荐下载】

我们对香港问题的基本立场【推荐下载】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我们对香港问题的基本立场是明确的,这里主要有三个问题。

一个是主权问题;再一个问题,是一九九七年后中国采取什幺方式来管理香港,继续保持香港繁荣;第三个问题,是中国和英国两国政府要妥善商谈如何使香港从现在到一九九七年的十五年中不出现大的波动。

关于主权问题,中国在这个问题上没有回旋余地。

坦率地讲,主权问题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

现在时机已经成熟了,应该明确肯定:一九九七年中国将收回香港。

就是说,中国要收回的不仅是新界,而且包括香港岛、九龙。

中国和英国就是在这个前提下来进行谈判,商讨解决香港问题的方式和办法。

如果中国在一九九七年,也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四十八年后还不把香港收回,任何一个中国领导人和政府都不能向中国人民交代,甚至也不能向世界人民交代。

如果不收回,就意味着中国政府是晚清政府,中国领导人是李鸿章!我们等待了三十三年,再加上十五年,就是四十八年,我们是在人民充分信赖的基础上才能如此长期等待的。

如果十五年后还不收回,人民就没有理由信任我们,任何中国政府都应该下野,自动退出政治舞台,没有别的选择。

所以,现在,当然不是今天,但也不迟于一、二年的时间,中国就要正式宣布收回香港这个决策。

我们可以再等一、二年宣布,但肯定不能拖延更长的时间了。

中国宣布这个决策,从大的方面来讲,对英国也是有利的,因为这意味着届时英国将彻底地结束殖民统治时代,在世界公论面前会得到好评。

所以英国政府应该赞成中国的这个决策。

中英两国应该合作,共同来处理好香港问题。

保持香港的繁荣,我们希望取得英国的合作,但这不是说,香港继续专注下一代成长,为了孩子。

我们对香港问题的基本立场

我们对香港问题的基本立场

本文特点简析: 本文特点简析:
A、措辞严谨,表达明确,毫不 措辞严谨,表达明确, 含糊。 对己,话从反面说; 含糊。B、对己,话从反面说; 对人,话从正面说。 对人,话从正面说。C、高瞻远 目光敏锐,言辞轻松。 瞩,目光敏锐,言辞轻松。D、 立场坚定,语义明确, 立场坚定,语义明确,但措辞 委婉。 委婉。
3、香港现行的政治、经济制度,甚至大 香港现行的政治、经济制度, 部分法律都可以保留,当然, 部分法律都可以保留,当然,有些要加 以改革。香港仍将实行资本主义, 以改革。香港仍将实行资本主义,现行 的许多适合的制度要保持。 的许多适合的制度要保持。4、如果十五 年后还不收回, 年后还不收回,人民就没有理由信任我 任何中国政府都应该下野, 们,任何中国政府都应该下野,自动退 出政治舞台,没有别的选择。 出政治舞台,没有别的选择。5、对英国 也是有利的, 也是有利的,因为这意味着届时英国将 彻底地结束殖民统治时代, 彻底地结束殖民统治时代,在世界公论 面前会得到好评。 面前会得到好评。
6、人们还议论香港外资撤走的问题。只要 人们还议论香港外资撤走的问题。 我们的政策适当,走了还会回来的。 我们的政策适当,走了还会回来的。7、至 于说一旦中国宣布一九九七年要收回香港, 于说一旦中国宣布一九九七年要收回香港, 香港就可能发生波动, 香港就可能发生波动,我的看法是小波动不 可避免, 可避免,如果中英两国抱着合作的态度来解 决这个问题,就能避免大的波动。 决这个问题,就能避免大的波动。8如果在 十五年的过渡时期内香港发生严重的波动, 十五年的过渡时期内香港发生严重的波动, 怎么办?那时, 怎么办?那时,中国政府将被迫不得不对收 回的时间和方式另作考虑。 回的时间和方式另作考虑。
分析下列文句的特点, 分析下列文句的特点,说说都运用 了哪些具体的技巧来锤炼语言, 了哪些具体的技巧来锤炼语言,表 现了怎样的语言特点。 现了怎样的语言特点。

第十二章 祖国完全统一的构想

第十二章 祖国完全统一的构想

第十二章祖国完全统一的构想教学目的与要求:1、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香港问题、澳门问题和台湾问题的由来以及“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过程。

2、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一国两制”的基本内容,深刻理解邓小平“一国两制”理论的重大意义,对香港问题和澳门问题的成功解决过程有一个基本了解。

3、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以“一国两制”基本方针解决台湾问题的必要性。

教学重点:1、“一国两制”理论提出的依据;2、“一国两制”的内容及意义;3、当前的台海局势。

教学难点:中国共产党解决台湾问题的政策的发展过程。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多媒体课件、自学阅读教学时间:2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一、维护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爱国主义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对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是一个国家民族意识和民族觉悟的集中反映。

二、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之一三、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国人民不可动摇的坚强意志第二节从武力解放台湾到和平解放台湾一、台湾问题的由来和实质香港、澳门问题按“一国两制”构想解决后,台湾问题日益引起国内外的关注。

但台湾问题与香港、澳门问题的性质不同,也更具复杂性。

港、澳问题是我国政府恢复行使主权的问题,是中英、中葡之间的历史遗留问题。

而台湾问题是由中国内战而造成的历史遗留问题,尽管国际因素也长期困扰着台湾问题的解决,但它纯属中国内政,是国家从分裂走向统一的问题。

因此,实现两岸统一最好的办法,就是要两岸中国人通过和平谈判的方式达成一致,谋求和平统一,任何外来势力的插手都不可能真正解决问题。

以和平统一为宗旨的“一国两制”构想最初就是中国政府为解决台湾问题提出来的,它首先在香港、澳门问题上付诸实践并取得了巨大成功,这对解决台湾问题起着率先示范的作用,为最终解决台湾问题创造了日益成熟的条件,积累了经验,也奠定了基础。

二、武力解放台湾的方针二、和平解决台湾的方针第三节“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一、“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的形成和确立由于不同的历史原因,我国的香港、澳门长期被英国和葡萄牙霸占,台湾则被国民党所盘踞。

2023年最新的六国论教案9篇

2023年最新的六国论教案9篇

2023年最新的六国论教案9篇[教学目的]1、了解作者以史论政,借古讽今的写作目的,领会作者反对屈辱求和的、关心国家命运的爱国思想;2、学习本文紧扣中心论点逐层论述的写作方法;3、认识苏洵关于六国灭亡的观点:“弊在赂秦”。

4、积累本课的文言知识[教学方法]:串讲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课时]:两课时。

燕亡原因:“以荆卿为计”赵亡原因:“牧以谗诛”“用武不终”北宋――契丹、西夏北宋――六国契丹、西夏――秦小结:通过这四组对比,讽谏北宋统治者勿重蹈覆辙,要奋起御侮,积极谋求“不赂而胜之”之道。

点明写这篇史论的主旨,是本文的结论部分。

讨论:如果将第5段末句改为“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可有慎哉”,•并删去第6段,文章也是完整的。

这样做好不好?提示:可以从作者意图、文章布局和理路、重要的论断等方面进行考虑。

方式:四人一小组。

讨论后推代表发言。

小结:六国灭亡原因各不相同,而以地赂秦者不过三国,作者巧妙地提出“不赂者以赂者丧”这一论断,这样就把灭亡的原因集中到“弊在赂秦”这一中心论点上来了。

至于为什么要“赂秦”,作者则直到最后才说出了最要紧的一句:“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这叫做“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

”(注意:苏辙同题文章中最紧要的一句是“不知天下之势”。

)作者这样来论述问题是有极强的针对性,因为北宋正是为辽、西夏“积威之所劫”而年年纳币。

如果删去“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之故事”,就看不出这一点了,这是违背作者的意图的。

其次,从布局上看,本文是从论史逐步转向论策的。

因此从第3段开始,•先肯定燕、赵的“远略”,接着又批评了他们的错策。

循此继进,作者又为六国设想出总体的战略:第一步,不赂秦,不附于秦,不派刺客,不杀良将;第二步,“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

这样的设想是为下文“不赂而胜之”一语作铺垫的。

这个总体的战略设想也是针对北宋朝廷说的。

如果删去第5段话,上面这些话就变成无的放矢了。

1我们对香港问题的基本立场

1我们对香港问题的基本立场
4.反复诵读课文,口头复述故事情节,用自己的话,多角度解读刘邦得以死里逃生的原因。在整体把握故事情节的基础上,用四字短语给故事情节拟上小标题。
四、教学重难点和信息技术融合突破重难点、支持学与教模式变革分析(依据教学内容进行重难点分析,确定教学模式变革方法)
1.选择几处细节,体会其精练生动,绘声绘色,寥寥几笔则人物个性毕现的语言特点;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人物各自性格特点。
《鸿门宴》节选自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第一册第二单元,本单元主要学习古代记叙散文。(本单元的重点,应是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像力和审美力;以及通过阅读和鉴赏,陶冶情性,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养。)
课文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有着很高的艺术成就,学生通过本文的学习,既可以领略古人的才华和品德,又可以欣赏和借鉴叙事的艺术;学生在反复朗诵中体会古代叙事散文特有的简洁美,在抓住关键词语概括叙事脉络中,提高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对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有着及其重要的意义。
2.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翻译樊哙闯帐一段,做到翻译准确。
3.结合课文内容,观看《史记》中项羽的相关史料,以项羽在鸿门宴上不杀刘邦为切入点,以“一步与一生”为话题,写一篇读后感在课上交流。
五、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信息技术创新运用
一、导入
1.比较阅读下面两首诗,简要讲解。(课件展示)
【《垓下歌》·项羽】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二、学生特征分析
高一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历史文化积淀,能读懂浅近的白话文言文;对文学作品以及影视作品也多少有些了解,可以此为切入点,引入对精彩片段的学习。
三、教学目标定位和信息技术融合目标定位

我们对香港问题的基本立场ppt8 沪教版

我们对香港问题的基本立场ppt8 沪教版

原则性与灵活性的高度统一
• 第一个问题:
• 原则性:“关于主权问题,中国在这个问题上 没有回旋余地。坦率地讲,主权问题不是一个 可以讨论的问题。”“如果中国在一九九七年, 也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四十八年后还不把 香港收回,任何一个中国领导人和政府都不能 向中国人民交代,甚至也不能向世界人民交 代。”“不迟于一二年的时间,中国就要正式 宣布收回香港这个决策。” • 灵活性:体现在宣布的时间上“可以再等一二 年。”
双方同意通过外交途径开始进行香港 问题的磋商。
1984.12.20,中英联合声明在北京签定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旨:
1997年中国将收回香港,收回香 港后中国将实行适合于香港的政策, 中英两国应该合作,使香港在过渡 期内不出现大的波动。
概括本文的特点
表述明确:立场鲜明,态度果敢,不拖泥带水 说理透彻:考虑全面,情理兼备 结构严谨:衔接自然,顺序不可颠倒。
我们对香港问题的基本立场
(一九八二年九月二十四日)
邓小平
Wgsh1945制作
政论文: 政论旨在对现实中的政治问题表明 立场、阐述见解。
政论的体式是多样的,如社论编辑部文章、 时评、短评、宣言、声明,等等。特别是像 宣言、声明这样的文章,不像文艺作品那样 通过形象来曲折地表明立场,观点和态度, 而是直截了当地表达褒贬爱憎。因此政论的 主旨一般都是比较显豁的。 本文是与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的谈话记录, 实际上是一篇关于香港问题的声明。
原则性与灵活性的高度统一
• 第二个问题:
• 原则性:“香港继续保持繁荣,根本上取决 于中国收回香港后,在中国的管辖之下,实 行适合于香港的政策。” • 灵活性:保持香港的繁荣,“希望取得英国 的合作”,也希望英国政府能为香港的繁荣 提出建议。

我们对香港问题的基本立场

我们对香港问题的基本立场

原则性与灵活性的高度统一
• 第二个问题: • 原则性:“香港继续保持繁荣,根本上取决于 中国收回香港后,在中国的管辖之下,实行适 合于香港的政策。” • 灵活性:保持香港的繁荣,“希望取得英国的 合作”,也希望英国政府能为香港的繁荣提出 建议。
原则性与灵活性的高度统一
• 第三个问题: • 原则性:“如果在十五年的过渡时期内香港发 生严重的波动”,“中国政府将被迫不得不对 收回的时间和方式另作考虑”。同时,这也表 现出了一种灵活性。 • 灵活性:在这些原则性的问题上,中国政府是 绝对不会动摇的,也是绝对不会让步的。而所 有的灵活性问题也都是用来保证原则性问题的 顺利解决的。
原则性与灵活性的高度统一
• 第一个问题: • 原则性:“关于主权问题,中国在这个问题上没有回 旋余地。坦率地讲,主权问题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 题。”“如果中国在一九九七年,也就是中华人民共 和国成立四十八年后还不把香港收回,任何一个中国 领导人和政府都不能向中国人民交代,甚至也不能向 世界人民交代。”“不迟于一二年的时间,中国就要 正式宣布收回香港这个决策。” • 灵活性:体现在宣布的时间上“可以再等一二年。”
理清段落层次,整体把握文意
文章从三个方面分别阐述了我们的基本立 场。第2、3两段阐述第一个问题,明确提出: “一九九七年中国将收回香港。”第4、5两 段阐述第二个问题,即中国政府对香港的方 针政策,明确提出:“香港仍将实行资本主 义,现行的许多适合的制度要保持。”第六 段阐述第三个问题,明确提出不要在十五年 过渡时期人为地制造混乱,“不要做妨碍香 港繁荣的事”。文章最后一段明确提出“通 过外交途径开始进行香港问题的磋商”的建 议。
本文的语言艺术
老子曰:“大直若屈,大巧 1、表达明确,毫不含糊。 若拙,大辩若讷。” 2、对自己,从反面说; 孔子曰:“质胜文则野, 对英方,从正面说。 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 3、高瞻远瞩,言辞轻松。 然后君子。” 庄子曰:“大智闲闲,小 4、委婉的外交辞令。 智间间。大言炎炎,小言 詹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们对香港问题的基本立场》教案
教学目标
1.整体把握、研究探讨、深入领会文内容;
2.分析申明立场的措辞,学习的语言特点;
3.培养学生爱国意识,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
香港地区位于我国南部珠江口东侧,总面积1084平方千米,人口约6149万人,其中97%是华人。

香港地区包括香港岛、九龙和“新界”三部分,统称香港。

香港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

1842年8月至9月这一期间,英国强迫清政府与之签订了《南京条约》、《北京条约》,缔结了中英《展拓香港界址专条》,使香港(包括香港岛、九龙、“新界”)沦为英国的殖民地。

这就是后来所说的“三个条约”。

1982年9月,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应邀来我国进行访问,与邓小平等中国领导人就香港问题进行了讨论。

双方领导人就此问题阐述了各自的立场,并同意通过外交途径继续进行商谈,从此揭开了中英两国政府关于香港问题外交谈判的序
幕。

英国政府错误地估计形势,过高估计了香港对中国的经济作用,过低估计了中国政府对主权问题的原则性和立场的坚定性,以为中国可以容许英国以某种方式在1997后继续管治香港。

因此,1982年9月22日,以撒切尔夫人为首的英国谈判代表团提出了“三个条约继续有效论”,无理地认为香港岛和九龙半岛的割让是有法律依据的,中国不能收回,谈判的内容仅应限于所谓“租借”的“新界”。

这当然是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绝对不能接受的。

在这一背景之下,9月24日,邓小平同志会见了撒切尔夫人,向其表明了中国政府对香港问题的基本立场。

二、文分析
1.学生浏览全文后,请学生为文划分层次。

明确:文从总体上可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

开门见山,指出要从三个问题来谈“我们对香港问题的基本立场”,是总说。

第二部分,2至7段。

分别就三个问题进行分析,阐明观点和主张,是分说。

这一部分可再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第2、3段。

关于“主权问题”。

第二层:第4、段。

关于“1997年后中国采取什么方式来管理香港,继续保持香港繁荣”的问题。

第三层:第6、7段。

关于“中国和英国两国政府要妥善商谈如何使香港从现在到1997年的1年中不出现大的波动”的问题。

2.文开篇将“我们对香港问题的基本立场”分为三个方面来谈,有何必要?为什么不直截了当地阐明观点?
明确:因为香港问题不只是主权问题,除此之外,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还存在其他方面的问题。

在谈判过程中,除了主权问题“没有回旋余地”之外,还需双方进行磋商、研究。

这样,本着不同问题不同对待的原则,一方面明确了谈判内容,另一方面也容易使对方清楚地了解我方的原则与态度。

3.在第一部分中,第二个问题与第三个问题的语言表述有何不同?为什么?
明确:第二个问题的主要部分是“采取什么方式”,主语是“中国”;第三个问题的主要部分是“商谈如何使香港……不出现大的波动”,主语是“中国和英国”。

暗示1997年之后,对香港的管理首先是中国自己的事。

4.文中怎么表现对主权问题的态度的?
明确:首先明确“没有回旋余地”,“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

在第3段进一步明确,中国是在“宣布”收回香港,而不是把它作为一个问题拿出来与英国进行谈判。

在这一部分中,作者是从中英两方面来谈这个问题的,
指出:中国“肯定”也是必须在1997年收回香港,“别无选择”,向对方表明了我方的态度。

然后,指出英国只有合作才会对自己有利——赢得“世界公论”的好评,暗示中国收回香港是大势所趋,是受世界公论所认同的。

.在谈第二个问题的时候,文主要从哪几个方面来谈的?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是什么?
明确:两个方面。

一是希望中英两国政府进行友好的磋商,一是说明保持香港的繁荣对中国建设的影响。

前者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

关于第一个方面,文中首先明确希望与英国合作,“根本上取决于中国收回香港后,在中国的管辖之下,实行适合于香港的政策”。

当然这一问题与“主权问题”不同,是可以“进行友好的磋商”的。

关于第二个方面,是驳斥某种观点,暗示对方不要以此作为谈判中制约中方的资本。

同时也表现了我国对保持香港繁荣的信心。

6.对于第三个问题,中方的态度如何?是如何表现的?
明确:中方客观上承认出现波动的可能性,但明确指出,一旦出现“大的波动”,中方“将被迫不得不对收回的时间和方式另作考虑”。

语气柔中见刚。

三、小结
香港问题的圆满解决,是实现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重要
步骤,也有利于保持香港的长期繁荣、稳定和发展,有利于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香港问题的圆满解决,有利于维护亚洲和世界的和平,并为通过谈判和平解决国与国之间历史遗留问题及国际争端提供了范例;香港问题的圆满解决,有利于台湾问题的解决;香港问题的圆满解决,消除了中英两国关系前进道路上的障碍,这是中英两国政府友好合作的共同成就。

四、布置作业
完成思考练习三、四。

五、板书设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