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性文本彭华《中国传统思维的三个特征:整体思维、辩证思维、直觉思维》阅读练习及答案

合集下载

论述性文本彭华《中国传统思维的三个特征:整体思维、辩证思维、直觉思维》阅读练习及答案

论述性文本彭华《中国传统思维的三个特征:整体思维、辩证思维、直觉思维》阅读练习及答案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所谓整体思维,是以普遍联系、相互制约的观点看待世界的思维方式。

整体思维方式将整个世界视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认为构成整个世界的一切事物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并且每一个事物又是一个小的整体,除了它与其他事物之间具有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之外,其内部也呈现出多种因素、多种部件的普遍联系。

西人所说的“关联思维”、“关联宇宙论”、“有机宇宙哲学”或“有机主义宇宙观”,今人所说的“系统思维”,实际上就是“整体思维”。

注重整体统一的整体思维,是中国传统思维方式最显著的特征之一。

整体思维从整体原则出发,强调事物的相互联系和整体功能,探讨天与人、自然与人为、主体与客体、人与人、人与自我的相互关系,以求得天、地、人、我(心)的和谐统一,即注重“天人合一”“天人和谐”。

这种整体思维方式,在道家、儒家以及中华传统医学中表现得十分突出。

早在西周时期,“天人合一”思想就已经萌生。

《周易》“推天道以明人事”,“天人合一”思想是《周易》整体思维观念立论的基本依据之一,其目的在于揭示人与天地、自然的相互关系,从而合理指导人之所作所为。

在《周易》看来,人与天地“同声相应,同气相求”。

因此,人应当随顺天地之道而为。

如此,方可“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

东周以降,道家的列子、庄子以及儒家的孔子、孟子、荀子、董仲舒、张载等不但合理继承了“天人合一”思想,而且有所发展和创新。

道家认为,天、人同类而合一,“天地万物与我并生,类也”,“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董仲舒对天、人问题作了详细的论证和明确的表述,明确指出“以类合之,天人一也”,即天人本来合一,故“天人之际,合而为一”。

至宋代之时,张载正式将“天人合一”作为一个专有名词明确提了出来,“儒者则因明致诚,因诚致明,故天人合一,致学而可以成圣。

得天而未始遗人,《易》所谓不遗、不流、不过者也”。

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张载在《正蒙·乾称篇》中提出了宝贵的“民胞物与”思想,为合乎德性的实践行为提供了一种观念阐释,将儒家的天人观、物我观、知行观提升至新的境界和层次。

《逻辑的力量》同步练习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逻辑的力量》同步练习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逻辑的力量》同步练习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选择题1.与例句推理方式相同的一项是()例句: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A.只有杂种水稻二代才会出现分离,某种水稻后代发生分离,所以它的后代是杂种水稻二代。

B.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C.“送来”就是“抛给”,即经济或文化侵略;鸦片、废枪炮、香粉等是“送来”的,所以是侵略。

D.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吾其还也。

2.家长:如果你想找一份体面的工作,那你就应该去上大学。

儿子:事实并不是这样,上大学并不只是为了找一个好工作。

儿子的回答表示他把家长的话理解为以下哪一项()A.大学是为找一个工作而进行培训的许多地方之一。

B.只有上过大学的人才能找到体面的工作。

C.只有在大学里才能对想从事体面工作的人进行资格培训。

D.想找一个体面的工作是上大学的唯一原因。

3.“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如果这个结论是真,则下面哪一项必定是假的()A.虎子自己跑出虎穴并被猎获。

B.若未得虎子,则必定未入虎穴。

C.若入虎穴,则必得虎子。

D.若已得虎子,则必定已入虎穴。

A.报纸果农B.传媒农业C.书刊农村D.编辑菠菜二、语言表达5.“归谬法”是一种常见的论证方法,首先假设对方的论点是正确的,然后从这一论点中加以引申、类比、推论,从而得出极其荒谬可笑的结论来,以驳倒对方论点。

仿照下面的示例,用归谬法批驳观点。

示例:观点:核电站有微量的放射性,所以核电站是不应该存在的。

归谬:如果说“核电站因为有微量放射性就不应该存在”是对的,那么大自然也有微量放射性,所以大自然也不应该存在。

可是,大自然怎么能不存在呢?所以不能仅因为核电站有微量的放射性就说核电站不应该存在。

观点:锻炼身体可能会给身体带来损伤,所以我们应该避免进行体育锻炼。

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特征有哪些

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特征有哪些

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特征有哪些那么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又有着怎样的特征呢?今天为大家带来了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特征,一起来看看吧!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特征基于人类实践活动而形成的思维方式从本质上讲是人的精神文化存在方式。

思维方式在基于实践活动的同时,又不断的影响着实践方式,成为科技、政治文化以至于包括人们生存生活方式在内的一切实践发展的影响因素之一。

然而,思维方式是结构的存在,知识、观念、语言、思维旨趣,思维方法和思维情感等等相互影响、相辅相承,构成了思维方式,使其成为一个有机的动态整体。

思维方式的实质上就是全部文化在历史长河中长期起作用,稳定的文化心理特征。

“它整合了民族文化的内在统一性。

历史上不同思想团体、流派,尽管在具体理论观点上可能势同水火,但在思想的根基处却是一致的“。

[①]哲学的思考是人生体验的系统总结,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是一个文化系统中的根基。

把思维方式理解成一种文化与哲学的双重存在。

哲学思维方式在整个思维方式体系中居于主导地位,从哲学层面上审视传统思维方式及其文化构成。

因而本文着重揭示了中国传统思维方式中天人合一,整体性思维,实用理性,朴素的辩证思维以及逻辑思维中的缺失。

一:天人合一;中国古代哲人认为天人本来合一,物我本属一体。

人生的最高理想是达到天人一体的境界。

天人既无二,于是亦不必分别我与非我。

我与非我原是一体。

不必且不应将我与非我分开。

于是内外之对立消弭,而人与自然相融为一体。

西方思维的历史中总有主体与客体的对立斗争,视外在的自然为人的对立物,而去探索。

才有真正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

中国人刚不认为宇宙为外在的而认为宇宙本根与心性相通,研究宇宙即是研究自己内外本为一理。

中国人的宇宙观是不分内外物我的。

从而向了内省式的思维特征。

王阳明格物致知,对着竹子格了三天三夜而不可得。

他格竹子,是要用人世间的“理追求自然界的“理。

天人合一中的一意义即是天人相通。

发端于思孟学派。

《中庸》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中国古代的思维特征

中国古代的思维特征

中国古代的思维特征
中国古代的思维,包括—阴阳、五行、太极等是带有早期的思维特征。

直觉性,整体性与模糊性是其主要的思维特征。

从广义上看,一切民族在其童年时代都具有这种特点,但与西方近代实证型思维方式已大致取代了早期西方模糊整体性思维比较,中国思维方式中的特征则一直延续到现代。

其一,从实证科学的角度看,思维的整体性、模糊性和直觉性有其严重的缺陷,它限制了对对象的精确化思维,限制了实证科学的发展。

但从广义的角度看,这种思维方式是一切思维的必经阶段。

对事物的总体把握和注重事物的运动和联系,乃是一切成熟型的思维方式必须具备的素质和要求之一,但要建立在科学的正确的思维之上。

其二,疏于逻辑推理,忽视理论体系的思维格局,从内容上看,中国传统思维哲学思维方式十分重视经世致用,重现实,重人伦,强调理论必须维护伦理纲常,必须有益于治,因而较易地直接地容易直观地进行阐述,较之逻辑推理更符合人们体味道德规范;从形式上看,中国传统哲学思维方式亦不重视宏观、系统理论的表达方式,倡导“设象喻理”、“微言大义”,因而与其内容上的实用性(直观、直接)特征形成一种互为倚仗,互势互动的格局。

但在思维方面,其逻辑,确定性,有所落后。

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特征是什么

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特征是什么

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特征是什么当一个地方或民族的思维方式经过代代流传而基本稳定下来成为习惯,并具有自己独特的形式,地方或民族的传统思维方式便形成了。

下面小编为你整理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特征,希望能帮到你。

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特征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们一直在关注和找寻着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特征与流程。

然而,一个多甲子过去了,中国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们尚没有在中国传统思维的基本方式与基本特征上凝聚出共识。

一个偶然的机会,笔者遇到一位研究古汉字多年的老先生。

这位老先生认为:其实,中国的象形字就是最好的老师,东汉文字学家许慎的《说文解字》是一部好书。

顺着老人家提供的思路,在《说文解字》中找到了许慎对象形文字的精解:“象形文字,先象后形”。

接着,又在老子《道德经》中找到了三处关于“象”的阐解,如第21章的“惚兮恍兮,其中有象”;第35章的“执大象,天下往”;第41章的“大象无形”。

仔细揣摩许慎与老子所言,人们也许会问,许慎和老子所说的“象”指的是什么?华夏古人在始创汉字时是否真的看到了宇宙自然的“象”?几千年前的古人对“象”的认知是否真的超过了今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所需的创新思维、创新潜能与华夏古人的象思维是否有所关联呢?下面就对上述几个问题谈谈微浅看法。

中国的一位艺术史学家认为:许慎与老子在谈及“象”时虽不是针对美学问题所言,但这些话却是华夏古人审视人与自然过程中获得的特殊体验。

在绘画艺术或美术创作中,中国古代的艺术大师们之所以能在“象与非象”、“形与非形”中得到超越,正是在于他们在观察人与自然的诸多的“形”时获得了“象”的灵感。

中央美术学院的一位美学教授指出:“象思维是中国传统思维方式中的一种重要方式,也是人类思维的共同的表现方式。

而所谓的象思维,其实就是处于老子‘惚兮恍兮’状态的人或特异功能者的一种超常感知”。

近代中国画坛泰斗齐白石认为:“画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他的弟子中国写意绘画大师李苦禅说:“学我者生,似我者死”。

论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基本特征

论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基本特征

论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基本特征
1.统一性和整体性:中国传统思维方式注重整体性和统一性,认为万物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和相互作用,世界是一个整体,万物是相互依存的。

2. 借助比喻和象征: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常常借助比喻和象征来表达深刻的哲学思想和道德观念,如“道”、“天”、“阴阳”、“五行”等等。

3. 非对抗性: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强调和谐与平衡,反对对抗,强调协调与合作,提倡“和而不同”的文化精神。

4. 重视传统和历史: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对传统和历史有非常重视的态度,认为历史和传统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文化传承的重要保障。

5. 崇尚自然: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强调与自然和谐共生,认为人类应该顺应自然规律,尊重自然环境,而不是去征服或控制自然。

总之,中国传统思维方式非常独特,其基本特征体现了对整体性、内在联系、和谐、历史传承和自然共生等方面的深刻认识和思考。

- 1 -。

论中国传统辩证思维方式的特点

论中国传统辩证思维方式的特点

论中国传统辩证思维方式的特点作者:曾庆福来源:《河南教育·高等教育》2022年第06期摘要:中国传统辩证思维方式重视整体,善于从阴阳对立和变化发展中去考量事物。

与西方思维方式相比,中国传统辩证思维方式具有模糊性、直觉性、和谐性的特点。

当前,要推动中国传统辩证思维方式现代化,就必须对其进行理性反思和变革创新。

关键词:辩证思维;模糊性;直觉性;和谐性人类是通过一定的思维方式来认识客观世界的,中西思维方式由于其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文化环境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风格和特点。

中国传统辩证思维方式注重整体,善于从阴阳对立和变化发展中去考量事物。

与西方思维方式相比,中国传统辩证思维方式一般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模糊性中国传统辩证思维方式强调从整体上对事物进行认识,注重对事物的意会、顿悟、体悟,不注重对事物进行定量定性分析。

因此,中国传统辩证思维方式具有明显的模糊性。

这种模糊性主要表现为中国古代哲学家用词多有歧义,使用的概念没有明确的含义,提出的命题没有明确的形式,做出的推理没有明确的过程。

在中国古代的哲学著作中,有些名词和概念在同一个章节中往往用来表示不同的含义。

不同的人,所处的环境不同、目的不同,对同一个哲学命题,也会做出不同的解释。

同一个哲学术语或同一个哲学命题,常常由于不同的人、不同的环境、不同的目的而有不同的解释。

例如,“道”“气”“仁”是中国哲学中非常重要的概念。

但是,中国哲学对这几个概念缺乏明确的规定。

例如,老子就从来没有对“道”做出明确的定义。

在老子看来,“道”这个名称本身是可有可无的,“道”是无法起名、无法定义的。

至于“道”究竟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更是说不清楚,也是无须说清楚的。

由于“道”这个概念不明确,使得后来的研究者陷入无穷无尽的争论中。

再如,“气”这个概念也是模糊的。

一般来说,在中国历史上,“气”是表示物质实在的概念,大体可以理解为构成天地万物的始基物质。

但是,对不同的思想家来说,到底什么是“气”,则存在不同的解释:西周末期的伯阳父强调“气”的实体形态;春秋时期的医和则强调“气”的功能形态;老子认为“气”就是天地万物的始基,和“道”是一回事,既确实存在但又看不见、摸不着;庄子也认为“气”是物质始基,但对于“气”的确切含义也没有讲清楚。

《内经》直觉与意向思维的特征

《内经》直觉与意向思维的特征

《内经》直觉与意向思维的特征
洪素兰
【期刊名称】《中医研究》
【年(卷),期】1993(000)003
【总页数】3页(P8-10)
【作者】洪素兰
【作者单位】不详;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21
【相关文献】
1.中国传统思维的三个特征:整体思维、辩证思维、直觉思维 [J], 彭华
2.数学直觉思维的形成与培养——问题解决的数学课堂中直觉思维的引导 [J], 蓝宏生
3.直觉思维的“能量”--从爱因斯坦、费米的发现反思直觉思维及其方法论意义[J], 朱荣贤
4.让直觉思维之光照亮中学数学教学——浅谈新课标下数学直觉思维能力的培养[J], 黄旭芳
5.论直觉思维的思维形式——兼论直觉思维与逻辑思维的区别 [J], 张义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所谓整体思维,是以普遍联系、相互制约的观点看待世界的思维方式。

整体思维方式将整个世界视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认为构成整个世界的一切事物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并且每一个事物又是一个小的整体,除了它与其他事物之间具有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之外,其内部也呈现出多种因素、多种部件的普遍联系。

西人所说的“关联思维”、“关联宇宙论”、“有机宇宙哲学”或“有机主义宇宙观”,今人所说的“系统思维”,实际上就是“整体思维”。

注重整体统一的整体思维,是中国传统思维方式最显著的特征之一。

整体思维从整体原则出发,强调事物的相互联系和整体功能,探讨天与人、自然与人为、主体与客体、人与人、人与自我的相互关系,以求得天、地、人、我(心)的和谐统一,即注重“天人合一”“天人和谐”。

这种整体思维方式,在道家、儒家以及中华传统医学中表现得十分突出。

早在西周时期,“天人合一”思想就已经萌生。

《周易》“推天道以明人事”,“天人合一”思想是《周易》整体思维观念立论的基本依据之一,其目的在于揭示人与天地、自然的相互关系,从而合理指导人之所作所为。

在《周易》看来,人与天地“同声相应,同气相求”。

因此,人应当随顺天地之道而为。

如此,方可“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

东周以降,道家的列子、庄子以及儒家的孔子、孟子、荀子、董仲舒、张载等不但合理继承了“天人合一”思想,而且有所发展和创新。

道家认为,天、人同类而合一,“天地万物与我并生,类也”,“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董仲舒对天、人问题作了详细的论证和明确的表述,明确指出“以类合之,天人一也”,即天人本来合一,故“天人之际,合而为一”。

至宋代之时,张载正式将“天人合一”作为一个专有名词明确提了出来,“儒者则因明致诚,因诚致明,故天人合一,致学而可以成圣。

得天而未始遗人,《易》所谓不遗、不流、不过者也”。

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张载在《正蒙·乾称篇》中提出了宝贵的“民胞物与”思想,为合乎德性的实践行为提供了一种观念阐释,将儒家的天人观、物我观、知行观提升至新的境界和层次。

作为中华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华传统医学,亦以“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等思想观念为立论的理论依据,并且将这一整体思维观念具体化、实践化。

中国医学理论将人体看成一个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认为人体内部各个组成部分及各个组成要素之间既是相互联系的、不可割裂的,又是互相制约的、互为作用的。

并且,“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因此人之保健养生等都应合乎天地之道、日月之行。

在临床治疗中,中医反对单纯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强调整体而观、全面诊断、辩证论治,亦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说“治病必求于本”。

进而言之,中医学不仅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而且认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也是一个统一体,亦即人体-自然-社会是统一的有机整体。

“天人合一”思想既是一种宇宙观或世界观,又是一种伦理道德观(生态伦理),代表着一种人生追求、一种精神境界。

中国传统文化以“天人合一”“天人和谐”为根本特点的整体思维观念和思维方法,对于保持人类的生态平衡,促进社会的协调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摘编自彭华《中国传统思维的三个特征:整体思维、辩证思维、直觉思维》)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整体思维是看待世界的思维方式,它认为世上万事万物均相互联系、相互制约。

B.“天人合一”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特点,最早是宋代学者张载提出的。

C.“民胞物与”是对“天人合一”思想的发展,它提升了整体思维的境界和层次。

D.中华传统医学以儒家思想为理论依据,在临床上反对“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章首段论述“整体思维”,是论述传统思维中的“天人合一”思想的前提。

B.第四段引述儒道两家的代表性观点,论证了他们对“天人合一”思想的发展。

C.文章不仅论证了中国传统整体思维与西方的渊源关系,也论述了其现代价值。

D.文章以总分总的结构,论证了中国传统思维中的“整体思维”的表现与发展。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从《周易》到儒道两家诸子,虽然在“天人合一”之理的表述上有差异,但在思维观念上是一以贯之的。

B.我国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五育”并举教育体系的实践,体现了中国传统思维特征中整体思维的理念。

C.根据中华传统医学理论,人体与天地相互影响,因而医生可以选择从自然或社会的角度诊断并治疗疾病。

D.继承发展中国传统思维中的“整体思维”,有助于保持人类的生态平衡,也可使社会发展更加协调稳定。

答案
1. A
2. C
3. C。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