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有机碳空间分布规律
上海松江耕层土壤有机碳空间分布及影响因素

当前具有很大缓解温室气体排放的一个重要陆地生 态系统 J 。已有的研究表 明 : J在全球陆地生态系
统 中, 土壤 碳库 是 植 被 和 大气 碳 库 的 2~3倍 , 土 故 壤碳 储 量 的估 算及 分 布成 为陆 地生 态系 统碳 库 的基
础研 究 。
了我国耕地土壤总表层有机碳库及其变化 ; 也有 以
究表明H 】上海市 出Βιβλιοθήκη 土壤资源 占用和退化 , 娩 : 土
1 期
侯鹏程等 i 上海松 江耕层土壤有机碳空间分布及影 响因素
壤 环境 污染 问题 突 现 , 该 地 区 的可 持 续 发 展 带来 对 了严 峻 的挑 战 。本 文 以上 海农业 最 为发达 地 区— —
松 江 为研 究对 象 , 选用 区一 级尺 度 , 利用研 究 区第二
一
3 O , 经 E 1 10 一1 12 1 l 东 Q 2 。 l 2 。 1。地处 上 海市 西
3 结 果 与 分 析
3 1 研 究区有 机碳 总体 分布 .
南郊 , 离 上 海 市 中心 4 m, 与 闵行 区 接壤 , 距 0k 东 南
与金 山区毗邻 , 西北与青浦区相连 , 东南有一段与奉 贤 区交 界 。松 江 区土 壤 属 湖 沼 相沉 积 的粘 土 类 型 , 上层土壤以沙质小粉泥、 青紫泥为主 ; 松江区属亚热 带北 缘 , 候 温 和 , 气 四季 分 明 ,t E照充 分 , 霜 期 长 , 无 光 、 水 同季 , 热、 对各种作物生长均十分有利。年平 均气温 1 . , 54℃ 极端最高气温 3 . ℃ , 9 1 极端最低气 温零 下 1 . O5℃ , 均 E照 24 . , 霜期 20d 平 t 0 73h 无 3 。
《植树造林地的土壤有机碳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范文

《植树造林地的土壤有机碳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植树造林已成为应对环境问题的重要手段之一。
土壤有机碳作为衡量土壤质量和生态质量的重要指标,对提高土壤肥力和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研究植树造林地的土壤有机碳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对于指导植树造林实践、提高土壤质量、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区域与方法(一)研究区域本研究选取了不同类型植树造林地区,包括山区、平原区、沙地等,以便更全面地了解不同环境条件下植树造林地的土壤有机碳分布特征。
(二)研究方法1. 土壤样品采集:在各植树造林地区分别设置采样点,按照一定的深度和间隔采集土壤样品。
2. 土壤有机碳测定:采用重铬酸钾外加热法测定土壤有机碳含量。
3. 数据分析:运用统计分析方法,分析土壤有机碳的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三、植树造林地的土壤有机碳分布特征(一)总体分布特征通过对不同植树造林地区的土壤样品进行测定,发现土壤有机碳含量在各地区间存在差异,但总体上呈现出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高于深层土壤的趋势。
这主要是由于表层土壤受到植被覆盖、根系分泌物和地表凋落物等的影响,使得有机碳输入量较大。
(二)空间分布特征在不同植树造林地区,土壤有机碳的空间分布特征存在差异。
在山区,由于地形起伏较大,土壤有机碳含量呈现出明显的空间异质性;在平原区和沙地,由于地形相对平坦,土壤有机碳含量相对均匀。
此外,不同植被类型对土壤有机碳的空间分布也有影响。
四、影响因素分析(一)植被类型与覆盖度植被类型和覆盖度是影响土壤有机碳含量的重要因素。
一般来说,植被类型丰富、覆盖度高的地区,其土壤有机碳含量也较高。
这是因为植被通过根系分泌物和地表凋落物等途径,为土壤提供了丰富的有机质。
(二)土地利用方式与经营管理措施土地利用方式和经营管理措施对土壤有机碳含量也有重要影响。
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科学的经营管理措施,如合理施肥、灌溉、除草等,有利于提高土壤有机碳含量。
土壤有机碳.

二、碳循环与环境
1、碳循环与大气CO2浓度 痕量气体占大气中空气的0.04%(体积分数),其中99%以上为CO2。陆
地生态系统和海洋与大气的CO2交换量各占整个CO2循环总量的50%。土壤 每年向大气释放的CO2为50~76PgC,占陆地生态系统与大气间碳交换总 量的2/3,约为大气碳库的1/10,比陆地生态系统初级生产净吸收的碳量 大30%~60%,也远远超过化石燃料燃烧每年向大气排放的5PgC。
量和质量)。对CO2的控制主要通过对微生物活动的控制。冷和淹水 可减少CO2排放,但会形成CO2潜在来源的泥炭(占SOCP的24%)。温带湿 润条件下CO2产生的多;温带干旱条件下,植物量少,土壤有机质含量 低,CO2排放量小。热带土壤有机质分解快,是CO2短期内增加的主要原
因。
2、碳循环与大气中CH4浓度
引起CO2浓度升高的主要原因是土地利用的改变和燃烧 化石燃料。
人类活动对土地利用和覆盖的变化是最直接影响土壤碳库的因
子:影响最严重的是将自然植被转变为耕地。它减少了土壤有机质 的输入,破坏了土壤有机质的物理保护,增强了腐殖物质的矿化作用, 使土壤呼吸增加,土壤碳库储量降低。特别是在耕种的头50年,表土 有机C损失30%~50%。
一、引言
• 工业革命前的1800年大气二氧化碳的浓度为280ml/m3 (IPCC(国际气候变化委员会),1990),而1959年 在美国夏威夷的Mauna Loa长期检测站发现大气二氧化 碳的浓度为315ml/m3,此后二氧化碳的浓度持续增加, 平均每年升高1.5ml/m3 (IPCC,1995)。大气二氧化 碳的浓度持续增加导致全球气候变化,最终可能威胁 到人类的生存。
SOC=T* θ* C*(1- δ % )/10 如果某土层的厚度(剖面厚度)为d( cm),是有n层
莽山土壤有机碳及其空间分布格局

莽山土壤有机碳及其空间分布格局何介南;谢寄托;肖毅峰;吴立潮;邓艳林;戴彦焯【摘要】根据标准样地取样和实验室得出的数据及莽山第二次土壤普查资料,估算莽山土壤有机碳的含量和储量。
结果表明,土壤有机碳含量大小顺序为:黄棕壤>山地黄壤>红壤>紫色土。
莽山土壤有机碳总储量约为3.436×106 t,各类型土壤碳储量从大到小依次为:山地黄壤>黄棕壤>红壤>紫色土>草甸土,莽山主要土壤类型有机碳平均密度为195.35 tC·hm-2。
莽山不同土壤类型的有机碳平均密度从大到小依次为:草甸土>黄棕壤>山地黄壤>红壤>紫色土,空间分布在106.85~216.83 tC·hm-2范围内变动。
莽山表层土壤(0~20 cm)有机碳密度差异较大,变化范围在41.74~85.67 tC·hm-2之间,面积加权平均值为75.30 tC·hm-2。
莽山表层(0~20 cm)土壤有机碳储量为1.493×106 t,占莽山土壤有机碳库总碳储量38.55%。
%According to the field plot sampling and the data derived from laboratory and data from the Second Soil Survey of Hunan Province, the soil organic carbon reserves and density were estimat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organic carbon contents in different type soils ordered from big to small were as follows:yellowbrown>mountain yellow>red>purple soil, the total amount of soil organic carbon of mountain Mangshan was about 3.436×106 t;the carbon stocks in main soil types in the mountain area ranked with the order:mountain yellow>yellow brown soil>red>purple soil>meadow soil, and the average value of carbon densities was 195.35 t·hm-2;the soil organic carbon average densities in Mangshan different soil types were in the order:yellow brown soil>meadow soil>mountain yellow>red>purple soil, the spatialdistr ibution changed in the range of 106.85~216.83 t·hm-2;the topsoil (0~20 cm) organic carbon densities of each soil layers in Mangshan had larger differences, ranging between 41.74~85.67 t·hm-2, and the area weighted average value was 75.30 t·hm-2;the surface layer (0~20 cm) soil organic carbon reserves was 1.493×106 t, accounting for 38.55%of the total carbon stock of the soil organic carbon in Mangshan.【期刊名称】《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年(卷),期】2014(000)004【总页数】5页(P72-76)【关键词】土壤有机碳;土壤有机碳储量;空间分布;莽山【作者】何介南;谢寄托;肖毅峰;吴立潮;邓艳林;戴彦焯【作者单位】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湖南长沙410004;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湖南长沙410004;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湖南长沙410004;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湖南长沙410004;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湖南长沙410004;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湖南长沙41000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714作为温室气体的CO2,地球表面对太阳热量的吸收和散发被其浓度变化直接影响着,进而影响全球气候变化。
甘肃省兰州—白银地区土壤有机碳库储量估算与空间分布特征

甘肃省兰州—白银地区土壤有机碳库储量估算与空间分布特征刘文辉;李春亮;吴永强【摘要】As a key component of land carbon storage, the soil organic carbon storage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study of land carbon recycle. On the basis of multiple target geochemical survey data and distributionof different types of soil in Lanzhou-Baiyin area, the organic carbon density and storage in surface soil (from 0 to 20 cm) were estimated to illustrate its spati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average surface soil organic density in Lanzhou-Baiyin area ranges from 1.52 to 7.73 kg/m2. The soil organic density in Yuzhong is higher than that in other areas and reaches 2.69 kg/m2, while the density in Huining is the lowest and reaches 1.56 kg/m2. As for soil types, the soil organic carbon density in meadow is the highest and its density reaches 7.73 kg/m2. Soil carbon density in gray cinnamonic soil, chestnut soil and lithosol ranges from 2. % to 5.18 kg/m2, and that of red clay and light grey desert soil ranges from 1.52 to 1.53 kg/m2. Viewed from land use status, the soil organic carbon density in woodland is the highest, and it should be affected by the climate, vegetation and human activity.%土壤有机碳库是陆地碳库的主要组成部分,并在陆地碳循环研究中有着重要作用.根据甘肃省兰州—白银地区多目标地球化学测量数据,结合各土壤类型分布面积,估算表层土壤(0~20 cm)有机碳密度和储量,并探讨其空间分布特征.研究表明,兰州—白银地区表层土壤有机碳平均密度为1.52~7.73 kg/m2.在空间分布上,榆中县有机碳密度最高,达2.69 kg/m2,会宁县有机碳密度最低,仅1.56 kg/m2,总体上呈四周高,中间低的趋势.从土壤类型上看,草甸土有机碳密度最高,达7.73 kg/m2,灰褐土、栗钙土和石质土次之,为2.96 ~5.18 kg/m2,红黏土及淡灰钙土有机碳密度较低,仅为1.52~1.53 kg/m2.从土地利用现状看,林地有机碳密度最高,这与气候、植被、人类活动有关.【期刊名称】《物探与化探》【年(卷),期】2012(036)003【总页数】5页(P367-371)【关键词】土壤有机碳密度;储量估算;空间分布;兰州—白银地区【作者】刘文辉;李春亮;吴永强【作者单位】甘肃省地质调查院,甘肃兰州730000;甘肃省地质调查院,甘肃兰州730000;甘肃省地质调查院,甘肃兰州730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32陆地土壤是地球表面最大的碳库,有机碳储量约为(1.4 ~1.5)×1012t,其中农田土壤贮存的碳占陆地土壤碳贮量的8%~10%。
海南红树林湿地土壤有机碳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研究

4732016年第9期总第166期No.9. 2016Sum 166经济与社会科学研究海南红树林湿地土壤有机碳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研究孙 涛 岳晓辉(海南大学 海南海口 570228)摘要:对于海南的红树林湿地的土壤有机碳进行研究时,需要对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采用样本法去收集有机成分用来实验,作出科学的论证,并得出结论。
关键词:红树林;有机碳;分布规律;影响因素中图分类号:S15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052(2016)0009-000473-01作者简介:孙 涛(1983-),男,山东济南人,职称: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可持续发展研究,环境评价,海洋生态保护。
基金项目:2016年海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名称:基于PSR框架的海南湿地生态系统健康综合评价及预测,项目编号:20164161。
在对海南红树林湿地的土壤有机碳进行研究的过程中,需要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全面性的分析。
其主要是采用样本法去实验其有机成分,并作出科学的讨论以及论证。
从而得出相应的结果。
一、试验材料与方法1.研究区情况描述 海南岛的地理位置比较特殊,其位置位于我国的亚热带与热带的交界地带。
它的面积约有3.4×10^4km^2,周围的海岸带长约为1.823×10^3km,空气情况一般较为潮湿。
平均气温23~25℃左右 ,年均降水量约为1500mm。
2008年的 SPOT5遥感卫星影像结果表明,海南岛红树林的分布面积较广,面积约为33.93 km^2,分布的主要区域在儋州新英湾、三亚铁卢港、海口东寨港红树林自然保护区。
除此以外,红树林也分布在临高、临水、东方等地,但是这些地方分布的面积较小。
而红树林中有些植物种类分布较广,比如:白骨壤(Avicennia marina)、正红树(Rhizophora apiculata Blume)、桐花树(Aegiceras comiculatwn)、角果木(Ceriops Tagalog)、海莲(Bruguier a marina)以及孟加拉国引种的无瓣海桑(Sonneratia a petals)。
土壤有机质空间分布及其原因

土壤有机质空间分布及其原因摘要:通过分析得出,我国土壤有机质的分布大体为由南至北,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多;由东至西土壤有机质含量减少。
在此大的规律背景下,又有部分特殊类型的土壤并不符合此规律,土壤有机质含量极高或极低。
总的来说土壤有机质含量是由进入土壤的有机质量和土壤中消耗的有机质量共同决定的,两者差值即为土壤有机质量,由于各地气候不同,地表植被量不同,土壤中微生物活性不同等因素,进入土壤的有机质量和土壤中有机质的消耗量都不同,故土壤有机质含量产生差异。
关键词:土壤土壤有机质空间分布形成原因引言:土壤有机质是土壤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是土壤的肥力的物质基础,也是土壤形成发育的主要标志。
只占土壤含量一小部分的土壤有机质对土壤形成、土壤肥力、环境保护及农林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都有着极其重要作用的意义。
了解土壤有机质的空间分布原因有助于我们理解土壤有机质含量差异的原因,加深对土壤形成规律的认识及合理规划土地、利用土地。
1、土壤有机质的来源1.1 土壤非特异性有机质土壤非特异性有机质是指有机化学中已知的普通有机化合物。
其原始来源是植物组织。
在自然条件下,树木、灌丛、草类、苔藓、地衣的躯体都可为土壤提供大量有机残体。
在耕作的土地上,农作物的大部分被人从土壤上移走,但作物的某些地上部分和根部仍残留于土壤中,而且人为耕作的土壤可能会施有机肥和化肥,这也会增加土壤非特异性有机质数量。
土壤动物如蚂蚁、蚯蚓、蜈蚣、鼠类等(消费者)和土壤微生物(分解者)是土壤有机质的第二个来源,它们分解各种原始植物组织,也为土壤提供排泄物和死亡后的尸体。
1.2 土壤腐殖质土壤腐殖质是土壤特异有机质,也是土壤有机质的主要组成成分,约占有机质总量的50%~65%。
腐殖质是一种分子结构复杂、抗分解性强的棕色或暗棕色无定形胶体,它是土壤微生物利用植物残体及其分解产物重新合成的一类有机高分子化合物。
土壤腐殖质可分为胡敏酸、富里酸、棕腐酸和胡敏素。
云南土壤有机碳储量估算及空间分布

第34卷第6期2014年12月水土保持通报Bulletin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Vol.34,No.6Dec.,2014 收稿日期:2013-10-31 修回日期:2013-12-10 资助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富铝土—有机污染物相互作用中自由基的产生、稳定及迁移”(41273138);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项目(41222025) 作者简介:包承宇(1988—),男(汉族),云南省昆明市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土壤资源和地理信息系统。
E-mail:vipbcy1226@qq.com。
通信作者:潘波(1976—),男(汉族),湖北省枝江市人,博士,教授,主要从事土壤环境中污染物行为研究。
E-mail:panbocai@gmail.com。
云南省土壤有机碳储量估算及空间分布包承宇,曾和平,张梦妍,李浩,潘波(昆明理工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云南昆明650500)摘 要:根据云南省第二次土壤普查资料,采用土壤类型法估算了云南省主要土壤类型的有机碳(SOC)密度和储量,并对云南省土壤有机碳密度的空间分布差异和影响土壤有机碳储量的主要因子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云南省0—20cm土层平均SOC密度为59.77t/hm2,SOC储量为2.30×109 t;0—100cm土层平均SOC密度为159.95t/hm2,SOC储量为6.15×109 t,占全国储量的7.28%,占全球陆地生态系统SOC储量的0.41%;其中SOC储量占前4位的土壤类型为红壤、黄棕壤、赤红壤、棕壤,不同深度下4者之和约占云南省总储量的60%。
在土壤有机碳密度空间分布上,SOC密度分布最高的区域为云南省西北部和东北部地区,其次是西部的横断山脉和东部的云南高原地区,而以紫色土为主的中北部地区SOC密度则最低。
由于降雨量、温度、海拔和土地利用类型的共同影响,导致了区域内的SOC密度分布不均,其中降雨量、温度和海拔等自然因素是影响SOC密度分布的主要因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1 8.5 3000
11.4
— 7.2 12 2000 9.4
11.6
6.7 13 9.2 10.1
2150
15.7 15.5 2000
8.2
9.5 17.4
8.8 18 1850
9.0 13.3
—
(数据来自陈健飞的《武夷山土壤分类参比》)
在大尺度上,土壤有机碳的空间分布,取决于气候因素、植被类型、土壤类型和母质以及地形、 地貌等条件。分析土壤有机碳在空间方向上的分布格局对宏观尺度上的土地利用和管理具有指导意义 。由于条件限制,为研究武夷山土壤有机碳在空间分布上的关系,只考虑海拔高度和有机碳之间的关 系。先求算每个采样点剖面有机碳的平均值,可利用公式:
表明降水与有机碳之间有显著的线性关系,且为正相关,说明降水对有机碳的影响显著,并且表现为
随着降水的增加,土壤有机碳含量也随着增加。武夷山的气候适宜较多的植物种类生长,从而加大了
生物小循环的速度。由于雨量适中,又促进了有机质的积累。6个采样点的土壤中有机碳的分布与降水
特点相吻合,降水的高值区与有机碳含量高值区对应。再将温度与有机碳含量进行相关系数计算时,r
拔高度不同,它们所含有机碳有所不同,因此,为了更进一步说明有机碳的分布特点,将考虑有机碳
随海拔变化的分布特点。
将海拔高度作为自变量
,有机
碳平均含量为因变量,做折
土壤有机碳含量与海拔关系图
线图,
得到的土壤剖面平均有机碳
的关系图。从折线图可看出
150
拔不同的采样点土壤所含有
100
含量均不相同,从310m-
0.971097015、0.008827642,结果显示为在不同的采样点粘粒含量与有机碳的相关性不同,其中在黄
岗山顶2100m处粘粒和有机碳的相关系数最大达到1,说明此处粘粒含量与有机碳含量是密切相关的,
而在黄坑的相关系数很小,仅为0.008827642,表明此处粘粒含量和有机碳的相关性很小。由于在每个
3.结论
武夷山土壤有机碳含量在不同土壤类型中分布情况不同,在不同海拔同种类型土壤中分布也不同 。从整体上表现为随海拔的升高,土壤有机碳含量也随之增加。在3102100m范围内,有机碳随海拔升高而略有增加,而在2100m后,有机碳含量随海拔增加的很快。因此, 在海拔高的地方土壤中所含有机碳相对较多。
武夷山是全球同纬度带最完整、最典型、面积最大的中亚热带原生性森林生态系统 [6],是研究土壤有机碳分布特点及对气候变化适应与响应机制的天然实验室。本文将以武夷山不同海 拔高度的土壤作为研究对象,考察其有机碳分布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1.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武夷山脉位于闽赣边界,地理位置为北纬27。33’~27。54‘,东经117。27‘~117。51’,山脉呈东 北一西南走向,长达约550km。平均海拔1000— 1100m,北段地势较高,主峰黄岗山海拔2158m,是我国东南大陆最高峰,号称“ 华南屋脊”。武夷山土壤类型随海拔从低到高依次为红壤、黄红壤、黄壤和山地草甸土[6].由于水热 状况的垂直交替,武夷山的植被呈垂直地带性分布,带谱较为完整,从低海拔到高海拔依次分布着亚 热带常绿阔叶林带、针阔混交林带、针叶林带、亚热带山地苔藓矮林带和亚热带山地草甸带。
武夷山土壤有机碳空间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地理科学学院 地理教育专业
【摘 要】本文以武夷山6个采样点土壤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海拔高度下土壤有机碳的变化, 研究土壤有机碳在空间分布上的特点,研究表明:土壤有机碳含量随海拔升高而增加。 为研究有机碳含量的影响因素及其相关性时,采用相关系数计算分析法。将降水和有机 碳进行相关系数计算,相关系数r=0.916113,表明有机碳和降水呈显著的关系;对温度 和土壤有机碳含量建进行相关关系求算,相关系数r=0.736834,表明有机碳和温度有比较明显的相关性,但是是负相关;对粘粒和土壤有机 碳进行相关系数计算,r=-0.523659,表明有机碳和粘粒的有负相关关系,但不突出;对 ph与土壤有机碳进行相关系数的求算,计算结果r=0.157588,表明有机碳和ph的有关系 ,但很不明显。
粘粒 粘化 有机碳 ph 铝饱和 Bs
(g/kg) 率
(g/kg) (H2O 度(% (%
)
)
)
温度( ℃)
降水 (mm )
W1
A1 0-18 150
(2150) A2 18-36 124
B
36-60 316
C
60-66 182
W2
A
0-22 162
(2100) B C
22-46 124 46-52
2.2粘粒含量与土壤有机碳之间的关系
已有研究表明:土壤
pH
值、温度、湿度
、粘粒含量、黏土矿物种类、土壤
c/N、微生物量等因素均影响土壤有机碳含量及其在土壤中的稳定性。
李忠佩等[9]研究得出,可以用土壤粘粒含量估算水稻土有机碳固定。土壤粘粒是土壤有机碳积累
持续性的因素[10,11]土壤有机碳是土壤质量的决定因素,而粘粒含量的多少又直接影响土壤的性质,因
1.2分析方法
为了研究武夷山山地土壤有机碳分布的空间变异特点,选取6个海拔高度的土壤剖面,采样点分别 黄坑、庙湾、桐木关西侧、黄岗山顶25km处、黄岗山顶2100m和黄岗山顶2150m,对采样点进行样本编 号,记录相关性质。采用相关系数计算法,分析有机碳与其影响因素之间的相关性。
表1 土壤采样点基本情况
定,并且它的变动与有机碳为相反方向,剩下的47.64%受其它因素影响。
2.3ph与土壤有机碳之间的关系
Ph也是土壤理化性质的一个重要指标,而土壤理化性质和有机碳之间相互影响,因此,可以考察p h和有机碳之间的相关关系,研究土壤ph是否对有机碳有影响。将各个采样点土壤ph值和土壤有机碳含 量进行相关性的求算,得到w1、w2、w3、w4、w5、w6六个采样点ph值和有机碳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703258、1、0.900241、-0.614997142、0.807047、0.22036,结果显示不同采样点土壤ph值和有机碳的相关性大小不同,最密切的相关系数可 达1,最小的相关系数仅为0.22036,ph和有机碳的相关性在不同海拔的采样点差异很大,无法确切说 明它们二者具有怎样的相关关系。为了确定它们的关系,可采用6个采样点整体平均ph值和有机碳进行 相关性球算,结果二者相关系数为0.157588,即PH与有机碳之间有关系,但关系并不明显。这个结果 与武夷山土壤整体呈酸性但有机碳含量不同的实际相一致,也说明了ph值的高低和有机碳含量之间没 有明显的关系,改变土壤ph值对土壤有机碳含量影响并不大。
=-
0.736834,即温度与有机碳之间存在较为明显的线性关系是负相关,说明土壤有机碳随着温度升高而
有所下降。综合降水和温度与有机碳含量的相关性,表现为随着降水增多,温度下降,土壤有机碳含 量增加,说明气候因素对有机碳含量有明显的影响作用,并且主要表现在降水和气温方面,但降水对 有机碳含量的影响要比温度对有机碳含量的影响大。气候因素对有机碳含量的影响作用很大,其原因 :一方面,气候条件制约植被类型、影响植被的生产力,从而决定输入土壤的有机碳量;另一方面, 从土壤有机碳的输出过程来说,微生物是其分解和周转的主要驱动力,气候通过土壤水分(同时影响土 壤通气状况)和温度等条件的变化,影响微生物对有机碳的分解和转化[7,8]。微生物分解和转换速率的 增加,从而增加土壤有机碳库的输入,也可能提高植物呼吸速率降低土壤有机碳库的输入,并加速土 壤有机质的分解而增加土壤有机碳含量。
有机碳含量(m)
有机碳在各种土壤中的分布
140 120 100
80 60 40 20
0
典型山地草甸土 黄壤性草甸土 黄壤性草甸土 黄壤性草甸土
黄红壤
红壤
从图上可看出,有机碳含量分布特点表现在土壤类型上为:典型山地草甸土含有机碳最多,然后
依次是黄壤性草甸土1、黄壤性草甸土2、黄壤、黄红壤和红壤。虽然都是黄壤性草甸土,只是所在海
2影响土壤有机碳分布的因素分析
2.1气候制约着土壤有机碳的含量
武夷山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一月均温10.5℃,七月均温19.2 ℃,年均温13.2 ℃,
年均降水量2368.4
mm.雨季大多集中在4、5、6月份,年均相对湿度78%~84%,无霜期
250~270天.
本文选取6个采样点的年平均降水量与有机碳含量进行相关系数计算,结果r=0.91611337964,
【关键词】有机碳 ;海拔 ;降水;温度;粘粒;ph ;
引言
近几年来,全球气候变化已成了全世界瞩目的热点,而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也备受人们惯关注 。作为碳循环的重要环节,陆地含碳量也越来越引起公众的重视。研究表明,陆地生态系统含有巨量 的碳,其中73%以土壤有机质的形态储存于土壤中[1]。据估计,土壤碳储量约为陆地生态系统植被碳 储量的2.5~3.0倍,为大气碳库 (以CO:形态存在)的2~3倍,它主要来源于动植物、微生物残体及根系分泌物等,土壤有机碳库的微 小变化将影响大气CO2的浓度[2] 。作为陆地碳库的主要部分,土壤有机碳在全球碳循环中起着重要作用 [3]。作为土壤质量的重要指标,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在土壤许多物理、化学和生物特性中发挥着重要 作用,而土壤物理性状的优劣又直接影响到土壤的持水和渗透能力,同时也影响土壤有机碳的储量和动 态变化,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变化反过来又会影响植物对水分和营养元素的吸收,进而影响生产量[4]。 因此,土壤有机碳的研究已经成为一项重要的工作。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内外在森林生态系统碳 储量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5]。但是对于武夷山土壤有机碳分布特点及其影响因素做深入如研究的可谓甚少,研究有机碳的分布 特点及其影响因素,有助于认识土壤有机碳在碳循环以及全球气候变化中的作用。
样本编号 W1 W2 W3 W4 W5 W6
采样点 黄岗山顶 黄岗山顶 黄岗山25km处 桐木关 庙湾 黄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