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矿成因

金矿成因
金矿成因

主要金矿类型的地质特征与矿床实例

(2006-1-10)

一、岩桨一热液金矿床

本类金矿床分布于古地块周围断陷盆地的边缘,或两个构造单元之间的深断裂带附近。滨太平洋构造岩浆活动带控制了本类型的矿床,如密山一清源深断裂,郯城一庐江深大断,裂浙闽沿海的丽水一海丰深断裂带等。混合岩化一交代重熔、同熔型花岗岩类与含金建造变质岩系有着内在联系,所形成的含金花岗岩或偏碱性的花岗岩类小侵入体,岩株对岩浆期后热液金矿床有直接的控制作用,本类型金矿床可分3个亚类:

(一)重熔岩浆热液金矿床

成矿母岩为含金的重落型花岗石。在燕山期,它们沿着深切基底的断裂构造侵入到不同时代的盖层中。金矿化多沿台、槽分界断裂私隆起区的边缘断裂展布。在隆起区以金矿化为主,伴有多金属矿化,在凹陷区以多金属矿化为主,而在过渡带则为金一多金属矿化。在侵入体内为石英细脉浸染型金矿化,含金黄铁矿石英细脉带产于岩体的边缘或其顶部,而含金石英脉带赋存于接触带和围岩的构造裂隙中。

河北峪耳崖金矿床实例:

燕山期花岗杂岩体居于矿区中心。同位素年龄1.4亿年。呈北东一南西向分布,岩体的长轴方向与区域构造线一致,长2 km,宽0.7km,平面上中间膨大两端狭小,呈一菱形状(图1一4)侵入于长城系高于庄组白云岩中,接触带局部有矽卡岩化现象。侵入杂岩体主要由同源不同阶段侵入的似斑状斜长花岗岩和黑云母花岗岩组成。金矿化带主要分布于内接触带附近和岩体中,仅极少数分布于自云岩或岩枝边部的断裂构造中,白云岩中的矿体,一般距接触带50-100m。

成矿断裂主要有两组,一组走向北40o一80o东,倾向北西,倾角400-80o,贯穿全区,规模较大,破碎带发育,另一组走向为2900-280o倾向北东,倾角40o一60o,仅在若休内部发育,与第一组斜交,规模小。

已查明地表矿带有14条,深部盲矿带10余条,每一矿带由1一6条矿体组成。大多数矿带平行于岩体长轴方向,呈平行脉状,雁行排列,地表规模较大,长几百米,厚度不足1 m,最厚5 -10M。

含金地质体共有3种:①含金黄铁矿石英脉;②含金黄铁矿石英细脉带;③含金破碎蚀变带。围岩蚀变强烈,以黄铁矿化、绢云母化、硅化、钠长石化为主。

金矿物以自然金为主,其次有银金矿和啼金矿,金属矿物有黄铁矿、磁黄铁矿、黄铜矿、闪锌矿、方铅矿、辉翎矿等。金品位为5.37-9. 01g/t,一般在7 g/t以上。矿石铅属古老正常铅,模式年龄为15亿年.

(二)混合分化一重熔岩桨热液金矿床

本类矿床分布于山东招一乳地区。与矿床有关的棍合花岗岩仅出露于滨太平洋成矿带,并受中生代板块俯冲带的控制。

招掖金矿带分布于胶东台隆西部沂沐大断裂以东。基底为太古代一下元古代胶东群,以斜长角闪岩、黑云变粒岩和云母片岩为主。原岩为中基性火山岩,相当于太古代绿岩系中火山岩组合的一部分,18

亿年前曾发生过区域变质一混合岩化作用。在燕山期,地台活化,构造岩浆活动强烈,玲珑花岗岩和郭家岭花岗岩是在含金建造变质岩系的基底上,经原地和半原地的混合一交代重熔形成,并且有明显的突变和不连续现象。区内有大小百余处的矿床(点),而大部分产于混合花岗岩的岩体内.本类型中的矿石铅同位素的模式年龄为1-10亿年,多数集中在1一4亿年等时线年龄为1.28亿年。因此,主成矿期在中生代,而古老矿石铅是从老地层继承下来的。根据矿床地质特征可分为“玲珑式”和“焦家式”两种类型。两者的成扩机制相同,但成矿环境和赋存的构造部位有所差异(朱奉三1980年)。前者矿石类型为石英脉型,后者为构造破碎带蚀变岩型。

焦家金矿床实例:

焦家金矿位于山东省掖县,它是该区“破碎带蚀变岩型”金矿床的典型代表,被称为憔家式”金矿。

金矿床受北北东向的焦家主干断裂控制。焦家断裂带长12km,最宽200m,平均走向北40o东,倾向北西,倾角30o-45o,断裂带(韧性剪切带)为一宽大的混合花岗质均粒糜梭岩,沿走向和倾斜均呈开阔舒缓的波状(图2一5)。

该矿床已发现5个矿体,以I号矿体的规模最大,约占总储量的85%。矿体长1220m,厚0.31-15. 44m,平均厚3.52m,沿倾斜一般深油500-670m,最深达850,走向北东10o一30o。倾向北西,倾角40o-600,由浅至深渐变缓,矿体呈宽大的脉状,沿走向和倾向膨胀、狭缩、分枝复合现象显著.2号矿体的矿体长850M,厚0.30-7.28m,平均厚1.56m沿倾斜延深850m。走向北东7o-30o,倾向北西,倾角410-63o。沿走向及倾斜有分枝、复合、尖灭、再现的现象(图1-6)。矿化连续性较1号矿体差。3号矿体为隐伏矿体,沿走向长240m,厚度0.30-3.25m平均厚1.48m,控深150—300m。走向北东38o ,倾向北西倾角42o ,矿体赋存于单一的黄铁矿化,硅化花岗岩中,黄铁矿呈网脉状分布。

矿石主要组分为金,银,硫。矿石矿物主要为银金矿和黄铁矿,而铜,铅,铅硫化物少量。脉石矿物为石英和绢云母。金品位3.07—52.59g/t。围岩蚀变主要为黄铁矿化,硅化,绢云母化和碳酸盐化。

三接触交代—热液金床矿

国内矽卡岩型金矿床少见,多以伴生金的形式出现。近年由于地质工作的不断深入,在接触交代的矽卡岩体中也找到了单一的金矿体(尽管矿体的规模不大)。

此类型实际上是熔岩浆热液金矿床的一种特殊形式,两者在成因和时空上有着密切的联系。金矿化是发生在矽卡岩形成之后的晚期中低温热液阶段,并迭加于矽卡岩体之上,中酸性侵入体可以是中深的,也可以是浅成的。

本类型有两种矿石建造,①金一铜建造,如山东沂南辽宁华铜;②铅-锌-金建造,如河南水口山,山东沂南冶官墓矽卡岩金矿床实例:

冶官墓金矿是山东沂南金矿金厂矿区的一个矿床,位子沂叙断裂的西侧,鲁西系构造和沂沐断裂交汇部。

矿区的次火山岩体,基本上属钙碱性系列,由花岗斑岩、闪长纷岩和霏细班岩等组成,侵入于寒武系地层中,均为燕山期产物.花岗斑岩岩枝(同位素年龄159.2百万年)侵入于寒武系下统灰岩中,接触交代的含矿矽卡宕多呈透镜状、串珠状、似层状等。金和余属硫化物早脉状和细脉浸染状分布于钙质矽卡岩中。

矿石矿物有磁铁矿、赤铁矿、辉钼矿、黄铁矿、磁黄铁矿、黄铜矿、斑铜矿、辉铜矿、黝铜矿、方铅矿、硫锑铅矿和自然金等,脉石矿物主要为石英、绿泥石和碳酸盐。

可见自然金呈片状集合体出现,并与黄铜矿和斑铜矿密切共生。自然金呈片状、浑圆状细脉状产出,有些银金矿沿裂隙定向排列成丝状。金的成色为94.3。

在矽卡岩中普遍存在晚期的热液蚀变,以绿泥石化,碳酸盐化为主,它们交代了矽卡岩矿物。迭加在矽卡岩之上。碳酸盐化和绿泥石化愈强,金矿化愈富,反映了金和晚期中低温热液蚀变的密切关系。

二、火山及次火山岩,热液金矿床

此类型金矿床新生代的中酸性火山岩有关。分布在滨太平洋板块俯冲带边缘区,包括东北、华北东部和东南洽海的陆源区。在分布区内,火山岩带和火山岩盆地往往位于含金建造变质岩系的背景之上,因此金矿化可能与潜在触层存在着内在联系.

根据火山岩相可分为两类,火山岩型和次火山岩型(包括火山颈和火山作用相关的超浅成浸入体)。

(一)火山一热液金矿床

本类型金矿床与陆相火山岩有关,属中一新生代的钙碱性系列的火山岩:玄武岩、英安岩、安山质碎屑岩和安山质凝灰岩。成矿时间晚于火山岩喷发之后,赋存于火山喷发中心、火山管道、火山口相的喷发岩及其火山碎屑岩中,矿石建造可分两类:

1.铜-金建造此类组合与中生代陆相钙碱性火山岩和破火山口关系密切。江苏铜井金矿的含铜金石英脉,主要产于火山颈相的响岩熔接凝灰抑火山角砾岩中。矿脉大小不一,围岩蚀变明显,以钾化,硅化和绢云母化为主,矿物共生组合有自然金、银金矿、辉银矿、黄铜矿和黄铁矿等。

2.银-金建造矿化成与晚第三纪,中新统-上新统的安石岩,流纹岩及凝灰岩有关,也与中生代侏罗系的中性火山岩系有关,如台湾金瓜石,吉林刺猥沟,矿床以近地表为特征。在距地表100--300m范围内,向下迅速变贫,具典型的低温矿物组合,含银量高。

吉林刺猥沟金矿床实例:

矿床位于刺猥沟-金仓构造-火山地堑之西部。该地堑是由褶皱基底断块下沉和随后火山喷发所形成的负向构造。地堑周围被线状断裂限定,其内的火山岩层向中心倾斜,倾角一般为200-30o,外陡内缓,中心部位倾角<10o,并且在地堑内部和外围都有次火山岩分布。破火山口周围的环状和放射状断裂充填有含金石英脉,见图2一8。

矿区内主要出露侏罗系中统屯田营组下段的安山质角砾岩、安山岩等,其銣鍶等时线年龄为147.5百万年。其下伏为上二迭统的浅变质岩系。在安山岩中次火山岩的脉岩发育,在空间上与金矿体密切伴生。

含金石英脉、方解石石英脉受北北东向和北东向断裂控株,矿脉长数百米至千米,沿走向断续分布,平均厚2一3m,呈陡倾斜产出,其两侧见强烈硅化叠加在青盘岩化之上。

矿石矿物有自然金、银金矿、自然银、辉银矿、针碲金矿、碲银矿、黄铁矿、黄铜矿、黝铜矿、方铅矿、闪锌矿、硬锰矿和辰砂等。脉石矿物有石英、方解石、冰长石和明矾石等。自然金呈粒状、树枝状。粒径0.05-0. lmm,金的成色为712,金的平均品位为10,16g/t,金银比值平均为1.249。

围岩蚀变:早期青盘岩化、中期硅化、绢云母化、冰长石化、晚期为碳酸盐化。

成矿温度180-240℃(均一法)、压力14.8—20MIPa,深度0.49-0. 67km(超浅成)。

图2-8刺猾沟破火山口构造及含金脉体分布

1、破火山界限门、2、含金脉体;3、破碎蚀变带;图2—9吉林省汪清刺猾沟金矿地质图4、第一旋回火山喷发岩;5、第二旋回火山喷发岩;(据吉林省地质局贾金地质大队)6、第三旋回山火喷发岩;

7、二迭纪钱变质岩系;1一第四系冲积层;2-侏萝系中统屯田营组安山8、石英闪长岩;9、次安山岩;lo,断裂裂晾;岩、安山质角砾溶岩、3一二叠系统上柯.11、安山质熔岩一安山质火山碎屑岩;12,流纹岩岛组凝灰质板岩、砾岩等;4一次安山岩;5-次安山玄武岩;6一石英方解石脉;7一金矿体

编号;8二州变带界线;9一断层及编号

(二)次火山热液金矿床

本类金矿床主要产于酸性中酸性和少数为偏碱性的浅成、超浅成的次火山小侵入体或火山营道中。矿体呈脉状,赋存于岩体顶部或接触带中,一般受断裂带控制。围岩蚀变有钾化、硅化、黄铁矿化和碳酸盐化。

团结沟金矿床实例:

矿床产于元古界黑龙江群变质岩系的复背斜西北翼和中生界火山岩系组成的乌拉嘎断陷盆地边缘部

(见图2-10)。

北北东向乌拉嘎深断裂控秘了本区的岩浆活动。花岗闪长斑岩体的南部接触带为北西向角砾岩带,它控制了主矿体的分布。

岩浆活动主要发生在侏罗纪末,早白堊纪前。早期以中酸性溶岩为主,包括玄武安石岩和英安岩的一套火山岩系。中期为次火山岩相的花岗闪长斑岩。晚期为各种中酸性火山碎屑岩。花岗闪长斑岩的同位素年龄为100—112.6百万年,属燕山期岩浆活动的产物,经岩石化学计算,应属岛弧区弱造山带火山活动的产物。该斑岩体呈不规则的岩床状,出露长度大约4 000m,最大宽度750m产状大致近东西向,向北倾斜、向西隐伏于地下。

控矿构造为花岗、闪长斑岩与绪晶片岩的接触构造破碎带一花岗闪长斑岩体内部的构造裂隙和结晶片岩中的层何裂隙。矿体由含金玉髓状石英细脉、石英脉和黄铁矿脉等沿构造裂NIr和破碎角砾岩带充填。一矿体摇态呈扁草状、脉状和不规则状.主矿体位于岩体和片岩接触部位的构造角够岩带中,长近手米,倾斜延深数百米,另外五条较大的矿体长数百米,延深约二三百米,其余89条矿脉规模较小。

金属矿物除自然金外,以胶状黄铁矿,白铁矿为主,辉锑矿、黄铜矿和方铅矿少见。脉石矿物以石英为主,次为方解石、铁白云石、冰长石、高岭石和蒙脱石等。自然金呈粒状、片状和树枝状。粒度一般小于0 .037mm,金的成色为948。

成矿温度150-250℃,围岩蚀变有青盘岩化、高岭石化、钾化、硅化、绢云母化和碳酸盐化。

矿石中石英的氧同位素δo18为+14.:6-+10.5‰,方解石、铁白云石的δo18为+10.73-一+13.47‰输,含矿热液在早期是以岩浆水为主,晚期则混有天水。矿石铅同位素组成属于正常铅,有两个祥品接近现代普通铅,模式年龄很小。另外两个祥品为古老正常铅,模式年龄为18亿年,说明成矿时代很新,但成矿物质乘源于老地层。

三、沉积一变质金矿床

此类金矿床是在太古代地块周围的元古代或古生代沉降带,或于台凸凹陷区内沉积形礴的含金沉积岩,并经过低级区域变质和变质热液改是作用而富集形成的金矿床,具有明显的层控矿床的特征。金矿床所在层位在元古代的含铁硅质岩或富铁的沉积岩中,黑龙江省东风山金矿属此类。

东风山金矿床实例:

矿区位于吉黑地槽褶皱带佳木斯隆起的边缘,一伊兰一伊通大断裂与鹤岗一佳木斯断裂交汇处的西侧。区内前寒武系东风群地层呈孤岛状残留于大面积分布的海西黑云母花岗岩中。东风群在区内呈一向北倾伏、向东倒转的陡倾斜背斜,由三个岩组构成,自下而上为①下部硅铁质板岩组,②中部结晶灰岩组,③上部粉砂质板岩组。矿体呈层状、似层状和透镜状,与围岩整合,随层褶皱(图2一11,2-12)多数矿体分布于背斜脊部,已查明大小9个矿体,其中除1个矿体外,余为盲矿体。矿体顶板是条带状磁铁矿,底板为石榴硅质板岩或硅质板岩。矿体一般长50-100m,厚1 .29—4m,倾斜延140200m。在空间分布上金矿体与钴而基本吻合,但钴矿体分布范围大于金矿体。在水平和垂向上两者呈过渡系。在条带状磁黄铁角闪长英角岩中常出现的局部富集,最高金品位达160g/t。矿体中见有含磁黄矿石英细脉,含金辉钴磁黄铁矿细脉沿裂隙充填,显示有热液矿床的特点。

矿石矿物组合为磁黄铁矿、磁铁矿、钛铁矿、辉钴矿、红砷镍矿、黄铁矿、毒砂、自然金等。非金属矿物有石榴石,石英,镁铁闪石,黑云母和绿帘石等。

自然金呈粒状。或不规则片状分布于石榴石,辉钴矿,磁黄铁矿等晶系中,自然金与磁黄铁矿连晶或呈包体存在于毒砂中。金的粒度在0.01—0.08mm。金品位在5.09—33.42g/t。最高品位160g/t。金的成色平均为933。围岩蚀变有硅化,绢云母化和黄铁矿化。矿石铅为古老正常铅,模式年龄主要集中在6—10亿年。

四变质热液金矿床

本类金矿的产量居首位,储量居第二位,为国内重要的金矿类型之一。金矿床分布在区域变质作用及其相应的含金建造变质岩中,具有较明显的层控性。矿床受同褶皱期的构造断裂控制,围岩蚀变明显和成矿作用的多阶段性,都表明矿床的形成具有热液成因的特征。含金建造变质岩主要形成于太古代、元古代、早古生代和晚古生代。

中朝准地合控制了此类大部分的金矿床。太古代绿岩带是最重要的音金建造变质岩系,原岩为镁铁质建造的中基性火山岩,如鞍山群、太华群、迁西群和胶东群。

衍生含金建造是由执积一变质岩组成。分为含炭质细碎屑岩建造,含炭泥质变岩建造和含炭细碎屑岩夹碳酸盐岩建造,分布于下列地区:

中朝准地台形成于元古代晚期,原岩为细碎屑岩含金建造,如辽何群(辽宁四道沟)五台群(繁峙义兴寨)和五家河群(毛山金矿)。

扬子江准地台以陆源含淡质细碎屑岩含金建造为主,有变质砂岩、板岩和千枚岩等,变质程度低,如湘西元古界冷家溪群,(桃江西冲)和板溪群(漠滨、沃溪)。

华南褶皱系(滨太平洋地槽褶皱区)亦为含炭质细碎屑岩含金建造,如浙江的前泥盆系陈蔡群(遂昌冶岭头)和建瓯群(东游),桂东的寒武系水口群和粤西八村群(桃花、古袍)。

本类型分二个亚类。

(一)古老绿岩系中金矿床

吉林夹皮沟金矿未实例:

矿区位于辉发河深断裂南侧地台的边缘。金矿带受夹皮沟北西向弧形韧性剪切带的控制,矿带50km,宽5 km,其中分布有大、中、小型金矿床14处。区内地层以太古代鞍山群为主,自下而上分为四道石立子河组,杨家店组和三道沟组(见图2一13)。

三道沟组原岩为含镁铁质建造的火山一沉积岩,其中似层状角闪岩,原岩为拉斑玄武岩,赋矿岩为三道沟组下含铁层的斜长角闪岩。

含金石英脉分布在低序次的容矿构造中,具有工业意义的含金石类脉共70余条,矿体呈板状、透镜状和脉状等,以单脉为主,矿脉长100一7 00m,幅宽0.5一17m,延深200一600。呈雁行排列,分枝、复合和膨缩现象明显。

矿石属少硫化物型,金属矿物有磁黄铁矿、黄铁矿、黄铜矿、闪锌矿、方铅矿、银铅秘矿、辉铋矿、黑钨矿、白钨矿、磁铁矿、菱铁矿、自然金等,脉石矿物主要为石英,绢云母和碳酸盐少量,自然金成色为750一900,平均为820,粒度。0.01一2 mm,一般为0.02mm。金品位5一10g/t,最高达500g/t。

围岩蚀变以黄铁矿化、硅化、绢云母化、碳酸盐化和绿泥石化为主。

成矿温度250一370℃,一般为250一300℃(均一法),成矿压力为93 .3MPa,推测成矿深度为3.7km。成矿溶液属重碳酸型,CO2/H 20比值高,CO2具有液相包裹体的特点:矿石铅属古老正常铅,模式年式年龄10—15亿年,等时线年龄为17亿年,含金石英脉中石英钾氩法年龄为18亿年。Pb208示踪表明Pb 源为上地壳与角闪岩相中下地壳相混合,Pb和Au来源于25亿年前绿岩,并在17亿年沉积下来。

δD=—89+96‰相当于变质热水。

(二)含炭质(火山)碎屑岩系中金矿床

辽宁四道沟金矿床实例:

四道沟金矿位于辽东台背斜营口一宽甸隆起南缘的铜矿岭复向斜的北翼。金矿体产于向斜北翼的次一级背斜轴部、近轴部的两翼和层间破碎带中。

上元古界辽河盖县组中的含炭凝灰质千枚岩段为主要含矿层位,该岩段以含炭凝灰质千枚岩为主,夹薄层变质砂岩及矽线石云母片岩。

区内已查明主要有矿体21条,规模较小的矿体近百余条,可分5个脉带,其中以8、78, 77号脉带为主。单个矿体长数十米,最长可近百余米,宽几米,最宽45m。矿体形态极不规则,呈囊状、巢状、扁豆状、脉状等。矿体多呈斜列式排列.据统计,受层间褶曲构造控制的矿体占工业矿体90%以上(图

2-14)。

矿石矿物有自然金、磁黄铁矿、黄铜矿以及少量的毒砂和白钨矿、非金属矿物为石英和绢云母。自然金呈粒状,粒度在0,002--0.00lmm,金的平均成色为830。

围岩蚀变主要为硅化、黄铁矿化和缉云母化。蚀变宽度1-10米,在强硅化的地段往往出现石英细脉带,根据黄铁矿化的强度划分以下几个带(图2_-15):

1.中心带为致密块状黄铁矿,金品位最高可达1100克/吨,一般在100-300g/t;

2.石英一黄铁矿化带黄铁矿呈稠密浸染状,其次为硅化和绢云母化,金品位为20g/t。

3.石英一绢云母一黄铁矿化带其中石英黄铁矿的含量大致相等。金品位8 —15g/t。

4.稀硫浸染带黄铁矿呈稀疏浸染状,从内向外金品位降低,从5 g/t递变到1 g/t.

矿石硫同位素组成δS34平均值为+11.3‰,变化范围+10.1一十12.,6‰矿石铅同位素为古老的正常铅,模式年令为7亿年。金和铅来源于壳源。

五地下热(卤)水溶滤金矿床·

本类型金矿床分布于黔西南,桂西、鄂西北、湘东、陕南、晋翼北部等地区石常在不同大地构造单元的边缘、一衔接带、地台一侧的沉积盖层中。矿化与一定的构造作用有关,主要受区域性高角度的断层、褶皱及弯窿构造的控制。

赋矿岩系多形成于大地构造发展的稳定时期,即地台盖层的发育阶段和地槽褶皱后的阶段,沉积时间为晚元古代和古生代,即从寒武纪到三叠纪。多数含矿岩石为碳酸盐岩类和细碎屑岩类。

含矿岩石富含炭质和粘土质矿物,并具有微细薄层状、条带状和角砾状构造。碳酸盐岩类主要有两种岩石类型,一类是介于灰岩和白云岩之间的过度类型;另一类是含有陆源碎屑岩和粘土矿物的不纯碳酸盐岩,如泥质、粉砂质或泥砂质的灰岩或白云岩。碎屑岩类以细碎屑岩为主,多数为粉砂级和细砂级的

粉砂岩、泥质砂岩、钙质粉砂岩和细砂岩等。一般情况下,中、粗级的岩石含矿性要低于粉砂级的岩石。

矿石矿物主要为一套低温的矿物组合,成分简单或极为复杂。常见矿物有黄铁矿、雄黄、雌黄、辉锑矿、辰砂和毒砂。此外在不同地区还见有黄铜矿、闪锌矿、方铅矿、自然银等。非金属:矿物有石英、方解石、白云岩、重晶石、萤石及粘土矿物等。

以自然金为主,其次有银金矿。金的颗粒极细,为显微状,和次显微状.黔西南的金粒一般在1Чm 以下,陕西二台子一般在0 .5到几微米。

伴生的微量元素为As、S b,Hg、Mo、Cu、Pb、Zn、W,Be, Te等,主要为砷、锑、汞的组合。

本类型共分二个亚类:

1,破酸盐岩系中金矿床此类见于晋、翼、鄂、川和滇地区的震旦系、蓟县系、长城系;湖南和陕西地区的泥盆系;桂西地区的石炭系、二叠系等某些岩系。

陕西二台子金矿床实例:

原为铜矿床,后发现可供工业利用的独立金矿体。矿区有近东西向断裂,规模较大,其北部有规模较小的北西向断裂。矿床处于两组构造断裂的文汇部位,并控制了含金角砾岩分布范围(见图2-16)。

矿区出露地层为泥盆系古道岭组,共分为上、中、下三个岩性段,、该段岩性特征是底部为薄层含石墨灰岩与紫红色页岩互层,向上为巨砾角砾状灰岩、礁灰岩、白云岩、砾屑灰岩和砂屑灰岩,再上为板岩和灰岩。

矿体为含金砾岩,产于上岩性段的中下部(含铁)白云岩中,含金岩段与地层产状一致,局部地段有加宽、变窄和分枝现象。角砾岩的砾石以铁自云右为主,其次有少量的板岩,胶结物为碳酸盐和硅质等。

区内已发现11个矿体,4号和11号构成,中矿带,为区内最大的矿体,其余分布,在北矿带。形态复杂,呈板状、筒状、囊状和脉状等。单矿体长10-60m、厚6.9-29m,延深数米至百米,矿石品位5.64-11.42g/to矿石构造和矿物种类比较复杂,主要有角栋状、浸染状、网脉状、角砾斑杂状和致密块状等。矿右矿物有自然金、黄铁矿、自然银、砷黝铜矿,毒砂、镍钻的硫化物、辰砂、闪锌矿、黄铜矿、辉铜矿、白铁矿、石.英、方解石、铁白云石、重晶石、绢云母、钠长石等。自然金主要赋存于黄

铁矿中,特别是微米大小的黄铁矿颗粒含金最高,可达4 200g/t。含金黄铁矿主要产于角砾状矿石之胶结物中。

自然金以超显微金和显微金为主,绝大部分自然金粒度在.0.072-0.001mm范围内,粗粒金极少,偶尔可见明金,成色为950。

近矿围岩蚀变广泛,但蚀变强度不大,以硅化、白云岩化为主,其次为重矗石化和钠长石化等。

矿床形成温度为 150-260℃(均一法)。

2.岩系中金矿床分布于黔西南二叠一三叠系的层位中。属于浅海相细碎屑岩及粘土岩中的细微浸染型金矿床,呈层状,受层间断裂或不正合面控制,以板其金矿为代表。

贵州板其金矿床实例:

板其金矿位于纳板弯窿南翼,纳板弯窿东西长5.700m,南北宽3 500m,轴部倾角平缓,两翼倾角较陡,约300-600。弯窿轴部地层为二叠系下统茅口组灰岩,两翼出露二叠系上统关家组一长兴组,三叠系下统紫云组上段及三叠系中统新苑组(见图2 -17)

矿区主要赋矿岩系为三叠系下统紫云组上段。上覆地层为三叠系中统新苑组下段,紫云组上段的岩性为:下部细晶灰岩,含较多的菊花石,底部为厚约0 .5-1 .Sln的钙质角砾状灰岩。上部由含炭质粘土岩、含炭角砾状粘土岩、含炭粘土质粉砂岩组成。其下伏地层为二叠系吴家坪-长兴组。

主要赋矿岩石

(1)细粒岩屑杂砂岩。其中主要金属矿物有黄铁矿、毒砂、白铁矿及少量闪锌矿、方铅矿、黄铜矿、辉锑矿、含砷黄铁矿等。除部分黄铁矿属成岩期生成之外,其余均为成岩期后矿化蚀变的产物。(2)含粘土质岩屑粉砂岩。其中黄铁矿含量一般为3一5%左右。主要金属矿物与细粒岩屑杂砂岩相同。

(3)粘土岩。为黄铁矿的富集层,金属矿物与前述两类岩石相同。

(4)构造细角砾岩一角砾状粘土岩。其中黄铁矿呈自形、半自形或球粒状星散分布。

已圈定和控制的两个工业矿体,属中型规模。矿体赋存于下三叠系紫云组上段、具层控性。矿体产状与地层产状基本一致,呈透镜状、似层状。在地表及浅部,矿体顶底界为断层压碎岩及生物碎屑岩。中深部矿体顶板为断层压碎岩,底界则由化学分析结果确定,是含金层中的粉砂岩及粘土岩.并且部分地段有夹石。

矿石类型可分为正常矿石、硅质矿石、黄铁矿矿石和毒砂质矿石等四类。正常矿石和毒砂质矿石的化学组分近似,但后者的砷、硫、金、铁、磷的含量比前者高。硅质矿石和黄铁矿矿石是本区主要含金矿石,这四种矿石类型的金品位分别为3.94、23.45、27.32和10.77g/t。

矿石中的金基本上是次显微金,主要容金矿物为水云母矿物相,含金在90%以上,少量的金分布在硫化物及炭质物中。经电子衍射证实,分布在水云母矿物相的金为胶体金,粒径在百分之几微米,分布均匀,无集结现象,金品位为0 .61-89.44 g/t,平均品位17.30g/t。

矿石硫同位素组成:δS34的变化范围较宽,+8.7-+16.6‰,平均值+12.05‰,具有明显的沉积硫的特点。矿物包裹体水的氧同位素组成。Δo18值一般为一5.24一-9.2‰,接近于常温淡水δo18.值(一4一-10‰),表明在成矿过程中有地表水的参与。主矿化阶段形成的石英流体包裹体的δD值为一78 .8 ‰,同期形成的黑色方解石为一77-.1‰,晚期形成的方解石的流体δD值为—51.1‰,与这个地区温泉水的δD(—55.9‰)和雨水(—62‰)均较接近,表明主矿化期流体和晚期流体都与大气成因水有关。

成矿温度150—250℃(均一法)。推算成矿压力为2.6×106Pa。

六、风化壳型金矿床

原生金矿体或含金地质体经化学风化、剥蚀、搬运、堆积而形成的金矿体,本类型多分布于我国南方,尤以长江中下游最发育。按成矿作用、矿石物质成分差异和迁移情况可划分三个种类:

(一)淋滤残余砂金矿床

亦称铁帽金,主要见于含金硫化物矿床的氧化带,金被残留铁帽的褐铁矿吸附,或在次生硫化物富集带沉淀富集。一般规模不大,多为小型,也有中型,如安徽铜陵新桥,云南金坪,四川木里耳泽和湖南浏阳的砂金矿等。

(二)风化残积砂金矿床

主要形成于地形平缓的隆起丘陇区,系由原生矿体或含金地质体在表生条件下经物理风化形成的砂金矿床,俗称“本山金”。砂金与碎屑物分布于含金地质体的表层,无分选性,金粒连生体多,其成分与原生地质体相同。由于有部分化学风化作用参加,部分硅质与活动组分淋失而使金相对富集,如广西昭平古袍和膝县桃花残积砂金矿,它们是由含金花岗岩经风化作用而形成的残积砂金矿,矿床规模小。

(三)坡积砂金矿床

原生金矿床或含金地质体经风化作用,金被崩解出来,并随同砂石沿着山坡滑移,但位移不大,所形成的砂金矿俗称“铺山金”,如安徽大巩山、湖南扬泗庙砂金矿等。

七沉积型砂金矿床

我国砂金矿分布较广,储量和产量占有重要位置,据不完全统计,大、中、小型砂金矿632处,其中86%集中分布在黑龙江、吉林、内蒙、河北、湖南、陕西、江西、甘肃青海、新疆、云南、四川、广东、广西等省(区)本类型可分五个亚类。

(一)冲积砂金矿床

冲积砂金矿为河流营力所形成,包括河床、河各、河漫滩和阶地砂矿。较大型砂金矿有陕西月河、黑龙江桦南、吉林珲春河、青海天朋河等。大型冲积砂金矿连续矿化长达几千米,甚至十几千米,宽几十米至百米,冲积层厚数米至十儿来。含矿层不止一层、单层厚1一2均具有二元结构。自然金赋存于砂砾层的底部,甚至基岩的裂隙中。品位变化大,自然金的形态多种多样,粒级大部分在0.25一2 mm 之间。

陕西月河砂金矿床实例:

该区地处秦岭与巴山之间,为一狭长状断陷盆地。献匕两侧为褶皱山地,中部开阔平坦,月河的河水自西向东流,两侧支流发育,南岸支流短而陡,多为间歇性水流,北岸支流长而缓,为常年性流水。盆地内新构造运动明显,周期性升降运动形成1一4级阶地。

共圈定表内矿体五个Ⅰ、Ⅱ、Ⅲ、号矿体位于汉阴阴矿床、Ⅳ、Ⅴ号矿体位于恒口矿床,Ⅳ号矿体规模最大,Ⅴ号矿体规模最小。Ⅳ号矿体位于恒口矿床(图2-18),东起长松岭,西至铁岭关,呈北西西向展布于月河Ⅰ级阶地及河漫滩,在平面上呈长条状,时有膨缩分枝,剖面上近水平层状(图2-19)

全长2 4699m,宽54-1207 m,平均593m,厚一般2.6—6. 83m,平均厚4.42m,,品位一般为0.135-0.803g/m3平均品位0.242g/m3.,总储量占矿床70%,品位变化系数为119%,比较均匀;厚度变化系数为42%,属均匀型的。

矿层与顶,底板界线一般较清楚。底板的控矿作用明显,个别老基岩板,者裂碱发育时含金

1.043g/m3.矿层顶底板在纵横向上均有起伏,一般横向坡降大于纵向坡降;并有小凹槽,对砂金富集十分有利。自然金以圆板状、片状为主,磨蚀程度较高,颜色较深,石英连生体和不规则状金少见。自然金一般粒级0.1—1 mm,探矿工程最大粒径为5.5mm,恒口后头沟坡积层中群采的最大粒径为16.3mm,重4.2085g,外形为三角形厚板状。自然金成色为1000。月河砂金矿按自然类型属河漫滩,阶地砂金矿的综合类型。

(二)洪积砂金矿床

洪积砂金矿是由季节性水流洪水造成的含金堆积物。由于山洪暴发,把山上的含金碎屑连同砂泥一起倾泻于冲沟、峡谷及季节性河流中,形成勺、锥形、扇形砂金矿。这种砂金具有快速搬运、快速沉积特点,砾石与泥砂混杂,分选不良。一般含金较贫且不均匀,有时在壶穴形成富矿窝。洪积砂金与冲积砂金相互过渡,形成洪冲积砂金矿。这类矿床主要分布于北方干早地区及隆起丘陵区边缘地带,代表性矿床有内蒙金盆大沟及胶东诸流河砂金矿等,规模小至中型。

(三)岩溶砂金矿床

主要分布于我国南方石灰岩发育地区的暗河、溶洞及河床的岩溶漏斗中。沉积堆积物可以是冲积啊或冲洪积物。砂金常富集干低洼部,矿体形态极不规则,随岩溶漏斗或暗河形态而异,可成层状、巢状等。晶位变化大,但一般较富,有时可达数百g/ir"如广西上林镇墟砂金矿,最高品位192g/m3。

湖南白竹坪岩溶砂金矿实例:

本区属湘中丘隆地区,亚热带湿润多雨季风气候。岩溶地形及流水地形发育。矿区水系在北部近南北向,汇集于白竹坪岩溶洼地中。然后自白竹坪落水洞流入地下,成为地下河,流向转为南东,至岩口出地面,复成地表流水。

砂金矿产于下古生界泥盆系中统棋子桥组厚层结晶灰岩所形成的岩洞,岩洞基本上是地下水沿灰岩层理溶蚀而成的地下暗河,岩洞的顶板一般较平整,并且可以看出多层溶蚀现象。地下暗河从上游入口处(落水处)的岩门经白竹坪、上水河、岩门口、狗肠至岩口复出地表。全长6409m,总坡度降136m,岩洞距地表高度一般为30-34m,平均24.4m.岩洞宽7 -173m,平均37M,其高度为3.5-43 m,平均高17m。

矿区四而的地表流水多汇集于白竹坪岩溶洼地中,然后经白竹坪落水洞流入地下形成地下暗河。在洪水期时,地面流水携带来的大量含金砂粒涌入地下河中,并在河谷的适当部位沉积下来。

地下河岩溶沉积层,除河底局部残留有一些洞穴堆积物外,一般都具有明显的二元结构。地下河中的沉积层分层明显,上部为含砾泥质泥岩,中部为砂砾石层,下部为泥砾岩,含砾泥质砂层的砂金品位为0.146g/m 3,含砂砾石层为0.30g/m3。泥砾层为1.32g/m3。

(四)冰碛(水)砂金矿床

由第四纪冰川(水)声用形成的砂金矿,金被夹在大量冰川(冰、水)泥砾相中,赋存河谷底部,分选差,品位富,含金品位1一4 g/m3,以基座之含金层为主,单层或多层。此类砂金在我国西北与西南地区分布较高,工业意义较大,如四川漳腊、青海的大场等砂金矿。

青海大场冰川砂金矿实例:

大场砂金矿位于黄河源头约古宗列曲河北岸、在昆仑山系的布尔汗达山和巴彦喀啦山交接处。砂金矿产于大场河中上游的大场盆地中。盆地北高南低,略呈簸箕状,面积150k m2盆底海4300-4400m,四周山地海拔4600m左右,处于高山冰缘气候带。盆地的盆底为冰碛物的冰水堆积物,组成开阔平坦的冰积平台。

大场河主河谷嵌于盆地冰积平台中,较后者低3一5 m,河谷平直开阔呈:“U”形,宽度约几十米至数米,阶地不发育,_谷底起伏较大。砂金矿主要产于河谷中上游沉积层下部冰碛泥砾层中。

本区第四纪冰川发育,根据冰川活动可粗分四次冰期及三个间冰期。

工业矿体主要有两条,分别赋存于大场河丰谷及文谷东岔沟内。前者大部分遭受现代流水冲刷改造,使冰川矿体面貌已非。大场冰川砂金矿主要指东岔沟冰碳砂金矿。该矿体分布在盘形冰谷中,平面形态似舌状(图2-20),舌长方面与冰川延伸方向基本一致,长2.7k m,平均宽3 00余米,膨缩变化大,具有分枝复合及分散分布特点。

在纵向上,矿体形态变化与冰谷地貌关系密切,上段冰谷较窄,为400m,矿体亦窄,为loom,并分两枝,矿体厚3一4m。中段冰谷宽达800M,矿体急剧膨胀为600 m,连续性好,矿体厚2 .5— 3 m。下段谷展宽1 000M,矿体分叉散开,连续性差,厚度薄,不足1 m,靠近水谷口处,矿体迅速收缩为80m,分成三枝直至尖灭。在横向上,矿体居于冰谷中部的底部冰碛物或中部冰碛物中.:两岸的侧碛一带一般无矿。

矿体底板呈凹凸起伙,变化幅度为1一3m。在剖面上矿体表现为不规则板,似漏斗状或楔状。由于砂金是借助于流动冰川固体搬运和消融沉积而形成,机械分异作用微弱,选择性很差,品位变化很大,一般无一定规律,即使在同一松散层内,砂金分布具有明显的不均一性。

已知矿体品位由最低0.1g/m3至特高品位1, 6g/m。平均品位0.7g/m3。属于变化很不均匀的中品位砂金矿。冰川作用形成砂金形态、粒度、磨圆度、颜色和成色等诸方面与区内冲积形成的砂伞有一定差别。在.冰川砂金颗粒表面可见到清晰的凹形标痕,方向不同,长短不一,粗细不均,深浅各异,叠置刻外.显示遭受冰川多次刻划及受力大小不同。另外存半环状光滑缺口的钩形金粒及直径:0.1imm 的次圆形穿孔粒,表明它是在冰川作用下所遗留下来的痕迹。

(五)砾岩金矿床

我国从60年代就已注意到兰德式铀砾岩型金矿,并对一系列的砾岩层(长城系底部砾岩,五台山滹沱系四庄组,板溪群,碧口群等)进行了地质普查工作,但收效不大。

古生代含金砾岩见于泥盆系底砾岩中,但分布有限,无工业价值。

我国从中生年代以来,大部分地区上升为陆地,在形成内陆断陷盆地的基底或其边缘若为合金建造地质体时,便形成河流相的含金砾岩。中生代一第三纪的含金砾岩型矿床分布较广,含金层位较多,品位变化大,以底部砾岩的含矿性较好。代表性的矿床有吉林老头沟,内蒙武川,黑龙江穆棱小金山和桦南小南沟,河南篙县和崤山,湖南沉陵和麻阳等地的金矿床。

金矿成因

主要金矿类型的地质特征与矿床实例 (2006-1-10) 一、岩桨一热液金矿床 本类金矿床分布于古地块周围断陷盆地的边缘,或两个构造单元之间的深断裂带附近。滨太平洋构造岩浆活动带控制了本类型的矿床,如密山一清源深断裂,郯城一庐江深大断,裂浙闽沿海的丽水一海丰深断裂带等。混合岩化一交代重熔、同熔型花岗岩类与含金建造变质岩系有着内在联系,所形成的含金花岗岩或偏碱性的花岗岩类小侵入体,岩株对岩浆期后热液金矿床有直接的控制作用,本类型金矿床可分3个亚类: (一)重熔岩浆热液金矿床 成矿母岩为含金的重落型花岗石。在燕山期,它们沿着深切基底的断裂构造侵入到不同时代的盖层中。金矿化多沿台、槽分界断裂私隆起区的边缘断裂展布。在隆起区以金矿化为主,伴有多金属矿化,在凹陷区以多金属矿化为主,而在过渡带则为金一多金属矿化。在侵入体内为石英细脉浸染型金矿化,含金黄铁矿石英细脉带产于岩体的边缘或其顶部,而含金石英脉带赋存于接触带和围岩的构造裂隙中。 河北峪耳崖金矿床实例: 燕山期花岗杂岩体居于矿区中心。同位素年龄1.4亿年。呈北东一南西向分布,岩体的长轴方向与区域构造线一致,长2 km,宽0.7km,平面上中间膨大两端狭小,呈一菱形状(图1一4)侵入于长城系高于庄组白云岩中,接触带局部有矽卡岩化现象。侵入杂岩体主要由同源不同阶段侵入的似斑状斜长花岗岩和黑云母花岗岩组成。金矿化带主要分布于内接触带附近和岩体中,仅极少数分布于自云岩或岩枝边部的断裂构造中,白云岩中的矿体,一般距接触带50-100m。 成矿断裂主要有两组,一组走向北40o一80o东,倾向北西,倾角400-80o,贯穿全区,规模较大,破碎带发育,另一组走向为2900-280o倾向北东,倾角40o一60o,仅在若休内部发育,与第一组斜交,规模小。 已查明地表矿带有14条,深部盲矿带10余条,每一矿带由1一6条矿体组成。大多数矿带平行于岩体长轴方向,呈平行脉状,雁行排列,地表规模较大,长几百米,厚度不足1 m,最厚5 -10M。 含金地质体共有3种:①含金黄铁矿石英脉;②含金黄铁矿石英细脉带;③含金破碎蚀变带。围岩蚀变强烈,以黄铁矿化、绢云母化、硅化、钠长石化为主。 金矿物以自然金为主,其次有银金矿和啼金矿,金属矿物有黄铁矿、磁黄铁矿、黄铜矿、闪锌矿、方铅矿、辉翎矿等。金品位为5.37-9. 01g/t,一般在7 g/t以上。矿石铅属古老正常铅,模式年龄为15亿年.

金矿参考资料床成因类型及勘探类型

金矿床成因类型及勘探类型 一、岩金矿床工业类型 根据现行《岩金矿地质勘探规范》的岩金矿床分类资料,综合整理为七个类型,详见表1。 矿床工业类型成矿 作用 产出位置近矿围岩 矿体形态 产状 矿物共生组合 矿化特征及伴生 组分 蚀变作用 矿床规 模 矿床实 例 1 2 3 4 5 6 7 8 9 10 含金石 英多金属硫化物脉型变 质 地台边 缘、古隆 起边缘、 拗陷区或 沉降带 各类变质 岩,主要为变 质砂岩、板 岩、千枚岩、 片岩、角闪斜 长片麻岩、斜 长角闪岩、变 粒岩等 呈脉状、复脉、网 脉带产出。沿走向 及倾向具分枝、复 合膨胀、侧现、再 现等现象。以陡倾 斜为主。矿体呈脉 状、透镜状、扁豆 状、囊状产于脉体 中 (1)金-黄铁矿建造 自然金、黄铁矿、毒砂、黄 铜矿、石英、绢云母、方解 石。 (2)金-多金属建造 自然金、黄铁矿、黄铜矿、 方铅矿、闪锌矿、石英、绢 云母、方解石。 (3)金-砷建造 自然金、毒砂、磁黄铁矿、 辉钼矿、电气石、萤石、磷 灰石、石贡、钾长石。 (4)金-钨锑建造 自然金、白钨矿、辉锑矿、 黄铁矿、石英、绢云母 金常分段富集, 矿化很不均匀,主 要为富矿、。伴生 硫、砷、钼、铅、 锌、钨、锑等 硅化、黄 铁矿化、绢 云母化、绿 泥石化、高 岭土化、碳 酸盐化 小型大 型特大 型 夹皮 沟、金厂 峪、小营 盘、秦 岭、沃 溪、古 袍、桃花 等金矿 含铁硅质岩型热 液 地台隆 起边缘拗 陷带 镁铁闪石 类、含钨质沉 积岩、砂质泥 质板岩类 矿体常与铁矿层 伴生产出。多产于 铁矿层下部或底 板,其产状基本与 地层一致或稍有交 角。 矿体呈层状,似层 状、透镜状、扁豆 状 致密磁铁矿、磁黄铁矿、 毒砂、黄铁矿、辉钴矿、红 砷镍矿、自然金、铁闪石、 透辉石、柘榴石、绿泥石、 石英等 金分布很不均 匀,一般品位较 低。 常伴生钴、砷、 硫、镍等 硅化、黄 铁矿化、闪 石化、绿泥 石化、绢云 母化、钠长 石化 中型大 型特大 型 东风 山金矿 碳酸盐地层中 的石英方解石脉网脉型热 液 地槽基 底隆起边 缘拗陷区 或准地台 区碳酸盐 分布地区 层状灰岩、 白云岩、含碳 质板岩、大理 岩 硅化蚀变带、角砾 岩带,受岩层不同 层面、层间构造、 岩层裂隙构造控 制。产状多变,矿 体呈似层、透镜状、 扁豆状、网脉状 自然金、雄黄、黄铁矿、 辉锑矿、雌黄、毒砂、方铅 矿、闪锌矿、石英、重晶石、 方解石、白云石等 金的分布很不 均匀,常伴生砷、 汞、银、硫、钼、 铅、锌等 强硅化、 黄铁矿化、 碳酸盐化 小型大 型 坦头 山、金 厂、李家 沟、叫漫 等金矿 含金砾岩型热 液 地台边 缘或古陆 隆起拗陷 区内 变质砾岩、 砂砾岩、石英 岩 层状、富矿体常呈 条带状。 产状陡倾斜至中 等 自然金、黄铁矿、黄铜矿、 晶质铀矿、沥青铀矿、铬铁 矿、锇铱矿、锆英石、独居 石、柘榴石、绿泥石、石英、 绢云母 金主要赋存在 砾岩的胶结物中。 金组分分布较均 匀,品位中等,伴 生组分主要有铀、 沿裂隙有 绢云母化、 绿泥石化、 黄铁矿化 大型特 大型

金矿床地质特征及矿床成因研究

金矿床地质特征及矿床成因研究 发表时间:2018-10-01T13:56:00.957Z 来源:《基层建设》2018年第23期作者:芦大超 [导读] 摘要:现阶段,我国矿产资源紧缺问题日益凸显,金矿作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可获取的矿产资源,其开采的整体质量和实际使用效率受到了越来越多人们的重视。 长春黄金设计院有限公司吉林省长春市 130012 摘要:现阶段,我国矿产资源紧缺问题日益凸显,金矿作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可获取的矿产资源,其开采的整体质量和实际使用效率受到了越来越多人们的重视。但由于我国金矿资源分布范围较为广泛,加之我国幅员辽阔,实际金矿地质情况较为复杂,直接导致金矿开采过程中面临着诸多问题,因此,为从根本上提升金矿开采的整体质量和效率,加强金矿床地质特征和矿床成因研究至关重要。本文主要就金矿矿床的主要地质特征进行分析,并深入研究了金矿矿床成因,望对我国未来金矿开采作业提供相应借鉴。 关键词:金矿床;地质特征;矿床成因 金矿作为我国矿产资源中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其整体挖掘开采质量和工业生产效率受到了国家和社会的广泛重视。金矿资源主要指具有一定含金量的矿石,可以用于工业当中,经过冶炼提成,能成为精金及金制品。虽然现阶段我国的金矿开采工作取得了较大进步,但是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原因还是因为对金矿矿床的地质特征与成矿原因掌握的不够深入。 1 金矿矿床的主要地质特征 1.1 矿体特征 金矿矿体特征主要是由地层特点、构造以及岩浆活动决定的,一般矿体主要集中在构造破碎带中,金矿矿体与矿体周期岩石是逐渐过渡的。矿体平面为弧形分布,剖面较规则;矿体平面为分支复合脉状,矿体局部呈透镜状,剖面为复合脉状;矿体总体为透镜状,平面为分支复合脉状,剖面呈“S”型,且矿体中部延伸较大,矿体厚度较大。 1.2 矿石特征 矿床矿石具有多种类型,常见的矿石类型有四种,石英、白云母、锡石呈灰白色,风化后呈褐黄色,主要分布在内接触带的云英岩化花岗岩中,数量少,较为罕见;褐铁矿-锡石是氧化型带矿石,主要成分包括褐铁矿、黄铁矿、锡石、云英以及其它矿物,主要分布在地表以及矿床浅部;黄铁矿-黄玉-锡石主要分布在构造角砾岩中,一般位于分布带或外带,矿石特征为云英岩与黄铁矿的混合矿物,一般由黄铁矿、锡石、黄玉以及石英等成分,是最为常见的矿石类型;萤石-石英-锡石多处于黄铁矿-黄玉-锡石矿石的裂隙晶洞中,一般呈短柱状,主要成分包括石英、白云母、黄铁矿以及锡石,是仅次于黄铁矿-黄玉-锡石的矿石类型。由于矿石的形成环境复杂,形成条件的差异造成矿石结构以及构造的不同,按照此类依据,矿石可以分为原生矿石和氧化矿石两类。其中,原生矿石多形成于热液成矿期,主要矿物包括黄铁矿、白铁矿、磁铁矿以及辉锑矿等,矿石中金矿呈微细粒侵染状分布,显微镜观察难以察觉,可用电子探针的方式确定是否含有金矿。原生矿石中,黄铁矿和辉锑矿是主要的载金矿物,黄铁矿中金的含量是由黄铁矿晶的形成决定的,五角十二晶体含金量最高、立方体晶体含金量最低,一般黄铁矿中金的含量与砷的含量呈正比。原生矿石发生氧化现象并在热液渗流的作用下逐渐形成氧化矿石,氧化矿石多形成于热液成矿后期,载金矿物多为褐铁矿和粘土矿物,这是由于褐铁矿具有较强的吸附性,能吸附原生矿石中的金并形成富集金矿体。 1.3 矿石构造及结构 原生矿石较常见的构造类型为脉状构造以及网脉构造,热液阶段形成的矿物例如黄铁矿、石英等一般为脉状构造,热液阶段形成的黄铁矿胶状构造也是较为普遍的。条带构造多见于围岩裂隙,条带构造矿物一般有黄铁矿以及石英。角砾状构造是热液早阶段或主阶段形成矿物收到外力作用发生断裂,并充填在断裂破碎带中形成的。原生矿石的矿石结构包括粒状结构、交代结构、包含结构以及纤维状结构四种,其中粒状结构又可以分为自形结构和半自形结构。交代结构是在矿石形成的热液蚀变期形成的,交代结构形成晚期,交代结构裂缝充填交代,形成早期石英,常见的交代结构矿石为交代黄铁矿。纤维结构出现在白铁矿中,结构分布无定向性,较为罕见。原生黄铁矿矿石结构为稀疏侵染或分散侵染,半自形晶粒状结构,矿石形成后期的黄铁矿多为自形晶粒状结构。石英矿石结构一般为它形晶粒状结构,石英颗粒较大时为半自形晶粒结构。氧化矿石的矿石结构包括填隙结构、假象结构、泥质结构以及隐晶质结构等,原生矿石在酸性环境中,经过酸性溶液的淋滤作用形成填隙结构,褐铁矿填隙结构形态为脉状或斑块状;隐晶质结构矿石是原生矿石酸性环境中逐渐发生变化,易溶于酸性溶液的不稳定矿物流失,留下的稳定矿物逐渐形成隐晶质矿石;假象结构矿石是在热液阶段或矿石表面氧化结算,黄铁矿与锑的硫化物发生氧化作用,矿石中既存在氧化后的晶体结构,同时也保留了一部分原生矿石结构。泥质结构是原生矿石中易溶于酸性溶液的物质在酸性溶液的淋滤作用下流失,留下的铁泥质或隐晶硅质以泥质填充物的形式在角砾间填充并沿着矿石裂缝方向分布。 2 金矿矿床成因研究 2.1 金矿矿床形成的作用因素 金矿矿床形成的作用因素包括岩性、构造、岩浆活动、地层等几种形式,地层主要是发生地层作用产生一定的物质,以矿体为基础,将岩浆填充在构造带当中,随时岩浆的移动,在岩石内部产生矿体,同时岩浆活动也为金矿的成矿提供了物质条件。岩性则是指岩石的特性,例如粉碎岩与角砾岩等,具有大量的裂缝与断层,为岩浆活动提供了基础。 2.2 金矿矿床形成的物质来源 金矿矿床是由金矿形成的,含有同位素以及微量元素两大化学特征。硫同位素是同位素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根据它的特征可以分为地幔硫、地层硫、混合硫三种,其中地幔硫是硅镁层的同位素,两者之间的差异性不大,地层硫则是经过岩浆作用在漫长的时间里使得地表层下降,在这其中又由于地层种类的丰富多样,地层经历着大量的变化,因此地层硫也随着地层的变化而变化,具有多种形态,结构繁多。同时,微量元素也是矿床形成的重要元素之一,通过对金矿矿石中的微量元素进行检测与分析,根据微量元素的种类与特征,这样就可以得出金矿成型的原因。金矿矿石中含有大量的碱性物质,微量元素在碱性物质下就会发生变化,以易溶结合物的形式存在于矿石之中。 2.3 金矿成矿的条件 金矿成矿的条件一般包括物理条件和化学条件,气温的高低、气压的大小、附着物的特征特性、盐含量以及密度的大小等都是金矿矿石成矿的条件。矿体包裹体可以按照岩石形成的原因分为原生包裹体、假次生包裹体、次生包裹体三种形式,原生包裹体通常是排列在一起密密麻麻的形式,少数包裹体则是分散的形式。同时在成矿形成的因素当中,时间是必不可少的,金矿矿石需要经历漫长的时间来发生

中国金成矿类型及区域成矿特征

中国金成矿类型及区域成矿特征 主要介绍: 1,金矿床的成因类型 2,金矿床的工业类型 3,中国金矿床的分布 4,中国金矿床区域成矿特征 5,与金矿床有关的几个问题 一, 中国金矿床类型的划分 1, 金矿床分类综述 侧重于岩浆成矿作用为基础,以温度深度为控制条件的分类---Emmons(1913),朱夏,刘祖一,谢家荣,博罗达耶夫斯卡亚(1974) 基于矿体形态、矿化类型——Launay(1913); 中国岩金矿床地质规范;斯米尔夫;西蒙斯;王友文。 以含金矿石建造为主体——谢尔巴科夫;斯米尔诺夫;Tatsch;库伦的舍夫。 以成矿物质来源为依据——郑明华;潘辉狄。 以构造环境和成矿作用为依据——Bache 金矿床地球化学分类——栾世伟,陈尚迪,陈光远,王义文 以容矿围岩或含金建造为依据——Routhier;Boyle;加拿大地质调查所;涂光炽;罗镇宽;韦永福;陈纪明。 以成矿地质作用为依据——中国地质学会矿床专业委员会贵金属专业组;陈毓川,毋瑞身进行了补充,同时对金矿的工业类型进行了厘定。 二、中国金矿床的区域成矿规律 1,环太平洋金成矿带, 环太平洋成矿带—由环绕太平洋中新生代褶皱系和地槽构成,其外围大陆的同心环为一构造岩浆活化和裂谷带。 大洋到大陆:大洋内部的面性喷发和火山岛链 洋缘安山岩线的新生代和现代火山链 东亚火山带的晚中生代和新生代的火山链——流纹岩线 陆内火山——深成作用带 著名的金矿(大于500吨)有:加拿大——Hemlo金矿;美国——Homestake金矿;巴布亚新几内亚——Lihir Isoland 金矿,Panguna金矿;澳大利亚——Olimpic Dam 金矿,Gold Mile 金矿;印尼——Grasberg金矿。 2,中国金矿床的分布规律 五大成矿域;12个成矿带;36个金矿集中区。 中国金矿床主要成矿区带及集中区 工.天山—兴安金构造成矿域(编号工) 工-1 吉黑兴安金成矿区(编号工—1) 工-1-1 额尔古纳砂金矿床集中区 工-1-2 呼玛一黑河金矿床集中区 工-1-3 嘉荫河一老爷岭(佳木斯)金矿床集中区 工-1-4 东宁一延吉金矿床集中区 工-2 北疆天山一阿尔泰金成矿带(编号工-2) 工-2-1 阿尔泰金矿床集中区 工-2—2 准噶尔金矿床集中区 工-2-3 西天山金矿床集中区

焦家金矿地质特征及成因分析2700字

焦家金矿地质特征及成因分析2700字 金矿指金矿石或金矿床(山)。金矿石是具有足够含量黄金并可工业利用的矿物集合体;金矿山是通过采矿作业获得黄金的场所;金矿床是通过成矿作用形成的具有一定规模的可工业利用的金矿石堆积。世界上没有任何一种金属能像黄金这样源源地介入人类的经济生活,并对人类社会产生如此重大的影响。它那耀眼夺目的光泽和无与伦比的物理化学特性,有着神奇的永恒的魅力。黄金的社会地位虽在人类数千年的文明史中,历尽沧桑,沉浮荣辱,升降变迁不定,但至今在众多的人群之中仍保持着神圣的光环,为世人共同追求的财富。 摘要:在我国已探明岩金储量中,胶东地区金矿产量可以占据到1/3,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我国总体金矿产量。其中焦家金矿处于胶东金矿体系中区西北部,地质结构受断裂破碎带影响比较大,围岩蚀变情况严重,为典型的蚀变岩型金矿。本文对焦家金矿地质特征与成因进行了简要分析。 关键词:焦家金矿;矿床成因;地质特征 引言 焦家金矿床产出环境与成矿动力学均有一定特殊性,为提高其开采量,需要做金矿地质特征以及矿床成因的研究分析。即需要在现有基础上,对存在的各项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同时进行野外实地开考察,从区域构造出发,对矿床地质特征、控矿构造以及成矿作用等方面进行分析,建立焦家金矿控矿模式。 一、焦家金矿地质特征与成因分析难点 焦家金矿作为我国金矿体系中重要组成部分,对其地质特征以及矿床成因的研究已经十分丰富,多人的共同努力,目前已经取得了重要的成果。但是从整体上来看,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为完全解决,如成矿物质来源、成矿流体成因以及构造控矿机制等,长期以来并没有得到专业与技术上的统一。同时,目前对胶西北整体控矿特征以及成矿演化还需要做更进一步的研究。从焦家金矿地质特征与成矿原因研究成果来看,其矿体比较密集,并且可以确定寺庄、焦家、马塘以及望儿山等为一个成矿体,在地质结构深度通过低品位矿体连接在一起,但是具体分析资料成果比较少,还需要做更进一步的研究。

西秦岭某金矿成矿流体及矿床成因类型

西秦岭某金矿成矿流体及矿床成因类型 通过野外调研和室内研究,本文简明总结了矿床地质特征,认为其成矿阶段由早到晚可划分为:贫矿化石英脉的早阶段、石英硫化物脉阶段、石英-辉锑矿脉阶段以及石英-碳酸盐脉的阶段。通过流体包裹体岩相学、显微测温分析,得到其成矿流体为低盐度、中低温的碳水体系,成矿早阶段包裹体捕获温度为360℃,捕获压力为154MPa,成矿深度为5.8km。该金矿的地质特征(微细浸染状)与典型的卡林型矿床一致,而成矿流体特征则与造山型矿床一致,最后认为,其成因类型属于造山型浸染状金矿床。 标签:流体包裹体成矿流体矿床成因 1成矿背景 该矿床大地构造上处于西秦岭造山带的勉略构造缝合带西段。 区内出露地层有元古宇碧口群、泥盆系、石炭系、三叠系、白垩系及第四系。碧口群为一套中浅成变质碎屑岩系夹凝灰岩、火山碎屑岩;泥盆系为一套巨厚的海相碎屑岩-碳酸盐岩建造;石炭系、三叠系为碳酸盐岩-碎屑岩建造。 区内构造活动频繁,褶皱断裂发育,断裂构造主要有白马-临江断裂、松柏-何家坝-黎坪断裂等断裂。 本区岩浆侵入活动相对较弱,仅有一些中酸性岩脉沿构造线方向出露,其岩性有细粒花岗斑岩、石英闪长岩、细粒黑云母二长花岗斑岩等。 2矿床地质 通过野外调研,根据野外脉体的穿切关系和显微镜下矿物的交代关系,可将成矿期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Ⅰ)早阶段主要形成贫矿化乳白色石英脉,大多为顺层石英脉。石英颗粒较大,具有波状消光等特点。 (Ⅱ)石英-硫化物阶段,以浸染状和细脉状毒砂化、黄铁矿化广泛发育为特征。 (Ⅲ)石英-辉锑矿阶段,以发育石英-辉锑矿脉为特征,以微细浸染状网脉充填于裂隙中。 (Ⅳ)晚阶段主要形成石英-碳酸盐脉,石英-碳酸岩脉透明度较高,方解石多呈网脉状,充填于张性裂隙者具有梳状或晶簇构造,方解石脉切穿先期形成的脉体,基本无矿化显示。

金矿矿床地质特征与矿床成因研究

金矿矿床地质特征与矿床成因研究 金矿矿产地质复杂,要充分挖掘矿产并进一步开展找矿工作,必须详细勘探矿产的分布特征,明确矿床地质特征以及成因,论文论述了金矿矿床地质特征,并对金矿矿床成因进行了分析。 标签:金矿矿床地质特征矿床成因 金矿矿产地质特征及矿床成因的分析是在大量地质勘探工作的基础上开展的,结合地质勘探资料对金矿矿床的地址特征与成因进行分析,研究工作主要包括矿体特征、矿石结构与构造、成矿物质因素、成矿物质来源及成矿物理化学条件等,是矿体分析与挖掘的重要依据。 1金矿矿床地质特征 1.1矿体特征 金矿矿体特征主要是由地层特点、构造以及岩浆活动决定的,一般矿体主要集中在构造破碎带中,金矿矿体与矿体周期岩石是逐渐过渡的。一般来讲,矿体平面为弧形分布,剖面较规则;矿体平面为分支复合脉状,矿体局部呈透镜状,剖面为复合脉状;矿体总体为透镜状,平面为分支复合脉状,剖面呈“S”型,且矿体中部延伸较大,矿体厚度较大。 1.2矿石特征 矿床矿石具有多种类型,常见的矿石类型有四种,其中,石英-白云母-锡石呈灰白色,风化后呈褐黄色,主要分布在内接触带的云英岩化花岗岩中,数量少,较为罕见;褐铁矿-锡石是氧化型带矿石,主要成分包括褐铁矿、黄铁矿、锡石、云英以及其它矿物,主要分布在地表以及矿床浅部;黄铁矿-黄玉-锡石主要分布在构造角砾岩中,一般位于分布带或外带,矿石特征为云英岩与黄铁矿的混合矿物,一般由黄铁矿、锡石、黄玉以及石英等成分,是最为常见的矿石类型;萤石-石英-锡石多处于黄铁矿-黄玉-锡石矿石的裂隙晶洞中,一般呈短柱状,主要成分包括石英、白云母、黄铁矿以及锡石,是仅次于黄铁矿-黄玉-锡石的矿石类型。 由于矿石的形成环境复杂,形成条件的差异造成矿石结构以及构造的不同,按照此类依据,矿石可以分为原生矿石和氧化矿石两类。其中,原生矿石多形成于热液成矿期,主要矿物包括黄铁矿、白铁矿、磁铁矿以及辉锑矿等,矿石中金矿呈微细粒侵染状分布,显微镜观察难以察觉,可用电子探针的方式确定是否含有金矿。原生矿石中,黄铁矿和辉锑矿是主要的载金矿物,黄铁矿中金的含量是由黄铁矿晶的形成决定的,五角十二晶体含金量最高、立方体晶体含金量最低,一般黄铁矿中金的含量与砷的含量呈正比。原生矿石发生氧化现象并在热液渗流的作用下逐渐形成氧化矿石,氧化矿石多形成于热液成矿后期,载金矿物多为褐铁矿和粘土矿物,这是由于褐铁矿具有较强的吸附性,能吸附原生矿石中的金并

金矿的成因

(一)产于太古宙—古元古代变中基性 火山-沉积杂岩 (绿岩带)中的金矿(绿岩带型金矿) 本类金矿系指赋存于变中基性火山岩系和部分沉积岩系中的金矿床。主要分布在我国华北老地台区,如乌拉山—大青山、燕辽、清原—桦甸、小秦岭与胶东地区。容矿岩系是一套中深变质的斜长角闪岩、斜长角闪片麻岩,原岩为变中基性火山-沉积杂岩(一般称为绿岩带)。 它是我国金矿床主要类型之一,极具经济意义,分布点多面广,储量与产量都很大。已知该类金矿床(点)100多处,约占全国岩金矿床总数22%,储量约占岩金总储量29%,矿床平均规模约为5.5t/个。 据矿体产出形式,可将金矿分为二个亚类:①石英脉(包括石英-钾长石脉)型,如吉林夹皮沟、河北小营盘、河南小秦岭、内蒙古包头金矿;②复脉带(或片理化带),如河北金厂峪、浙江诸暨金矿床。 本类金矿主要地质特征是: 1)金矿化主要赋存于太古宙古老基底隆起区,基底的地球化学场与金矿成矿作用关系十分密切。大多数金矿分布于深大断裂系统中。 2)金矿化与古老中基性火山岩类变质而成的绿岩密切相关。容矿层位在夹皮沟地区为鞍山群三道沟组、杨家店组、燕辽地区为建平群小塔子沟组,迁西群上川组,乌拉山—大青山地区为乌拉山群、集宁群,小秦岭为太华群下部岩组,岩石变质较深,普遍遭受混合岩化作用。 3)该类金矿赋存区多有岩浆活动,矿床距中酸性侵入体一般0.5~5km,常见矿脉与岩脉伴生。 4)围岩蚀变主要有硅化、黄铁矿化、绢云母化,其次为碳酸盐化、钠化、绿泥石化等。 5)矿化体主要呈脉状,矿脉延伸较大,且延伸大于延长。 6)矿石矿物主要为黄铁矿,不等量的方铅矿、闪锌矿、黄铜矿,脉石矿物为石英、绢云母、钠长石、绿泥石及碳酸盐类等。 7)金矿物以自然金为主,其次是碲金矿、银金矿。金主要赋存于黄铁矿中。(二)产于元古宙变碎屑岩、泥质岩、 碳酸盐岩中的金矿 泛指与元古宙变碎屑岩、千枚岩、板岩及片岩类有空间关系的金矿床,主要分布在江南古陆,辽东、内蒙古白云、阿尔泰及广东云开等地。容矿岩系为变碎屑岩、千枚岩、板岩及片岩类,原岩为碎屑岩、泥质-半泥质岩石。 据统计,已知该类金矿床(点)100多处,占全国岩金矿床总数20%,探获储量占岩金总储量14%,矿床平均规模4.3t/个,找矿远景较大。 根据矿化体产出形式划分为两个亚类:①脉型金矿,如湘西、黄金洞、四道沟、银洞坡等金矿床;②构造蚀变岩型金矿,如猫岭、金山、河台金矿床。 本类金矿地质特征是:

主要金矿类型的地质特征及矿床实例

主要金矿类型的地质特征与矿床实例 一、岩桨热液金矿床 本类矿床分布于古地块周围断陷盆地的边缘或两个构造单元之间的深断裂带附近。太平洋构造岩浆活动带控制了本类型的矿床。如密山~清源深断裂,郯城~庐江深大断裂,浙闽沿海的丽水~海丰深断裂带等。混合岩化~交代重熔、同熔型花岗岩类与含金建造变质岩系有着内在联系,所形成的含金花岗岩或偏碱性的花岗岩类小侵入体,岩株对岩浆期后热液金矿床有直接的控制作用。 本类型金矿床可分3个亚类。 (一)重熔岩浆热液金矿床 成矿母岩为含金的重熔型花岗石。在燕山期,它们沿着深切基底的断裂构造侵入到不同时代的盖层中。金矿化多沿台、槽分界断裂隆起区的边缘断裂展布。在隆起区以金矿化为主,伴有多金属矿化,在凹陷区以多金属矿化为主,而在过渡带则为金~多金属矿化。在侵入体内为石英细脉浸染型金矿化,含金黄铁矿石英细脉带产于岩体的边缘或其顶部,而含金石英脉带赋存于接触带和围岩的构造裂隙中。 河北峪耳崖金矿床: 燕山期花岗杂岩体居于矿区中心。呈北东~南西向分布,岩体的长轴方向与区域构造线一致,长2km,宽0.7km,平面上中间膨大两端狭小,呈一菱形状(图1~4)侵入于长城系高于庄组白云岩中,接触带局部有矽卡岩化现象。侵入杂岩体主要由同源不同阶段侵入的似

斑状斜长花岗岩和黑云母花岗岩组成。金矿化带主要分布于内接触带附近和岩体中,极少数分布于云岩岩或边部的断裂构造中,白云岩中的矿体,一般距接触带50~100m。 成矿断裂主要有两组,一组走向北40o~80o东,倾向北西,倾角400~80o,贯穿全区,规模较大,破碎带发育,另一组走向为2900~280o倾向北东,倾角40o~60o,仅在若休内部发育,与第一组斜交,规模小。 已查明地表矿带有14条,深部盲矿带10余条,每一矿带由1~6条矿体组成。大多数矿带平行于岩体长轴方向,呈平行脉状,雁行排列,地表规模较大,长几百米,厚度不足1 米,最厚5~10 米。 含金地质体共有3种:①含金黄铁矿石英脉;②含金黄铁矿石英细脉带;③含金破碎蚀变带。 围岩蚀变强烈,以黄铁矿化、绢云母化、硅化、钠长石化为主。 金矿物以自然金为主,其次有银金矿和碲金矿,金属矿物有黄铁矿、磁黄铁矿、黄铜矿、闪锌矿、方铅矿、辉钼矿等。金品位为5.37~9.01g/t,一般在7 g/t以上。

魏家庄矿区金矿矿床地质特征及矿床解析

魏家庄矿区金矿矿床地质特征及矿床解析 论文简要地分析了河南省魏家庄地区金矿成矿地质条件,大致查明了区内地层、构造、岩浆岩以及矿化体、矿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围岩蚀变及分布等地质概况,以及区内矿(化)体的规模、产状、分布及矿石质量特征,通过对调查区内成矿地质条件的分析,寻找可能发现的矿产,研究进一步工作的重点及找矿方向。 标签:金矿地质特征矿床成因 0前言 魏家莊矿区位于西峡县二郎坪乡北西约15km处,地理坐标为:东经111°36′00″—111°37′00″,北纬33°33′00″-33°34′04″。工作区地处伏牛山南麓、西峡县北部,属中低山地形。该区属季风型大陆性亚热带气候,农作物为小麦、水稻、玉米、红薯,经济作物有板栗、花生、油桐、香姑、木耳、山茱萸等。 1区域地质特征 工作区区域构造变动剧烈,岩浆活动频繁,金、铜等内生金属矿床成矿条件极为有利。以朱阳关-夏馆断裂为界向北,区域地层从老到新为:下元古界秦岭群、下古生界二郎坪群、第四系。其中秦岭群和北部的二郎坪群均呈断层接触关系。 区域内构造发育,自北而南发育一系列规模巨大的NWW向韧性剪切带,这些区域性韧性剪切带控制了区内构造蚀变岩型银、金矿点、异常的空间分布。其中以朱阳关-夏馆深大断裂最为重要。 岩浆是由地壳深处或上地幔岩石部分熔融产生的、含有挥发分也可含少量固体物质、以硅酸盐为主要成分、高温黏稠的熔融体[1]。 区域内岩浆活动十分普遍,而且从早古生代到中新生代燕山期都很剧烈。岩石种类齐全,从超基性到酸性以至于碱性岩皆有分布,面积广泛。主要特点是在时间演化上和空间分布上具有不均一性,常和本区构造演化密切相关;从时代上由老到新,演化特点表现为岩性由基性到酸性,强度由强变弱。 2矿床地质特征 矿床是复杂地质作用的结果。矿床形成后又经历不同形式和不同程度的变化[2]。 2.1矿化带(矿体)形态与规模 2.1.1矿化带形态与规模

金矿的常见分类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金矿的常见分类 近期,金价飙升,黄金行业似乎呈现复苏的景象,不少人给我打电话,询问黄金的选别方法,大致问法是这样的:我最近买了点矿石,请了某某厂的老浮选工,租了个选厂,但是指标不太好,能帮我想想办法吗?但是当我问及原矿性质时,却只能告诉我,金大致是3-4g/t,至于脉石是啥,成矿矿物是啥,有害元素是啥一概不知。而这些老浮选工调整黄药、黑药、二号油、石灰等药剂也并不能改善最终指标。那么原因在哪里?作为多年从事黄金矿山技术服务的选矿工作人员,我想从我的切身体会来给大家介绍一下黄金选矿的基本知识,大致从矿床的基本分类、常见的选矿工艺、复杂选矿工艺、常见难选金矿、自身实践案例以及最新试验成果等方面来说,一来让更多投资者了解黄金,避免盲目投资,二来与业内前辈加强交流,帮助我把这项工作做得更好。系列一金矿的常见分类 说到黄金选矿,我们首先考察的应该是其形态和成因,虽然学选矿的大都不研究地质和矿物学,但是地质和矿物学的一些常识却是制定选矿试验方案的一个基础条件。自然界的金多以单质形式存在,少量与两性金属化合物,如硒、碲、銻化物等,罕见金属化合物,如金汞膏、铜金矿等,非金属化合物应该是没有的。金矿床主要分类,每个科研院所根据其擅长的研究方法来分形成了不同的体系,但从直观来分,我们通常把他分为沙(砂)金矿和岩金矿。 砂金矿本质上是一些大型金矿矿脉长时间经受水蚀、风蚀在下游沉积形成的,我们根据区域不同可分为重力砂、流水砂、冰川砂、滨海(湖)砂,砂金的选矿主要以重选富集为主,我国的金砂多呈片状,或者说由于采砂历史久远,剩下的都是片状的细粒了。易选的砂金矿应该是砂多泥少,砂粗金细,反之则视为难选。

金矿的形成要有什么条件

金矿的形成要有什么条件 世界上的黄金宝藏,主要以岩金和沙金两种形态蕴藏于地下,此外还有伴生金.天体运行、地球形成、火爆发、古造山运动、岩浆喷涌、金元素从地核中被夹带喷薄而出等形成岩金;富含金元素的崇山峻岭,在日照风化、雷鸣电闪、狂风暴雨、山体滑坡、泥石俱下、洪水泛滥、河流稳水地段沉淀等形成沙金。 据科学的测定与推断,大约在二十六亿年前的太古代,火山喷发把大量的金元素,从地核中沿着裂隙,带到地幔和地壳中来,后经海洋沉积和区域变质作用,形成最初的金矿源.大约在一亿年前的中生代,因受强大力的作用,地壳变形褶,褶露出海面,金物质活化迁移富有集,形成金矿田,即我们所说的岩金. 在岩金富集地带,岩石氧化后往往留下许多自然金.地表浅层的岩金,经过数千万年的风化与剥蚀,岩石变为沙土.因金的性质稳定,因而被解离为单体,在河水的搬运过程中,又因其比重大,因而在河流的稳水处沉积下来,于是形成沙金矿.同时由于沙金具有亲和力,在河水的搬运过程中由小滚大,形成大小不等的颗粒金.迄今为止,人类发现的最大的金块重达280公斤,它产于美国的加利福尼亚州. 大自然变迁中形成的黄金矿床,大致可划分为三大类:岩金矿床、沙金矿床和伴生矿床。在世界上,岩金、伴生金和沙金的储量比例,大约为:70:15:15。其中,岩金矿床,又可划分为若干成因类:岩浆热液型、变质热液型、火山热液型、沉积变质型、热水溶滤型和变质砾岩型等。 各种类型的金矿床,在世界总储量中所占的比例,依次为:变质砾岩型56.2%,变质热液型12.4%,伴生金9.5%,沙金8.9%,岩浆热液型及火山热液型7.0%,热水溶滤型0.9%。 从全球范围来看,按金矿产出的大地构造单元来分,又可分为四类:地盾成矿区、地台及边缘成矿区、地槽褶皱带成矿区和环太平洋成矿带。其中,产于地盾的金储量,占世界总储量的25.6--27.8%;古地台盖层局部中生代活化区,占1.1--1.3%,优地槽区,占12.9--15.6%;冒地槽区,占 1.1--1.2%;而古地台盖构造区,则占47.1--47.7% 大自然变迁中形成的黄金矿床,大致可划分为三大类:岩金矿床、沙金矿床和伴生矿床。在世界上,岩金、伴生金和沙金的储量比例,大约为:70:15:15。其中,岩金矿床,又可划分为若干成因类:岩浆热液型、变质热液型、火山热液型、沉积变质型、热水溶滤型和变质砾岩型等。 金矿一般就是原来富集金的岩石经过岩浆热液或变质等作用使金再次富集,从而形成品味比较高的可供开采的见矿石啊!金一般和富含黄铁矿的石英脉有关 在宇宙很远的地方,有着比太阳系还大的恒星,他们在燃烧中,发生聚变反应,由氢到氦,再由氦到更重的金属,最后,当聚变到金这种物质时,恒星就会发生爆炸爆炸,把大量的金原子喷射到宇宙中。之后,由一个原子一个原子的组成大的物质, 在45亿年前,地球形成的时候,很多宇宙中的小天体带有一些金,在撞击地球的时候被熔化,由于金的密度大,于是,金便往地心下沉,所以现在挖金矿都在地下, 所以,也许在地心附近有大量的黄金。金矿的形成是地球形成时期的宝贵遗产,凡此类物质均被人类称之为金。地球形成时期由于超新星爆炸,制造了很多重金属元素,其中就包括金,

论述金矿矿床成因及找矿标志

论述金矿矿床成因及找矿标志 摘要:本文根据金矿矿床地质特征,主要围绕了矿体特征、矿床成因及成矿模式、找矿标志、围岩蚀变及成矿关系的分析,指出了该矿床成因机理,总结了该矿床成矿标志。 关键词:金矿矿体特征;矿床;成因;找矿;标志 1 矿床地质特征 1.2 构造 矿区内的地层、岩石经长期的多期次的变质、变形、扭裂、滑移、倒置、拼贴、逆冲、推覆等作用,使区内形成许许多多的构造岩片及混杂岩带,除控制韧性剪切带南北两侧边界区域性走滑断裂构造外,低序次的剪切、走滑构造也极为发育,岩层中的片理、劈理,糜棱构造、揉皱、挠曲等十分发育,加上多期次的成矿作用,使矿区内地质构造显得十分复杂。 1.3岩浆岩 岩浆是在地壳深处或上地幔产生的高温炽热、粘稠、含有挥发分的硅酸盐熔融体。是形成各种岩浆岩和岩浆矿床的母体。区内岩浆岩比较发育,晚期主要以花岗岩株、石英钠长斑岩、花岗斑岩、煌斑岩、热液贯入式角砾岩等形式产出。 2矿体特征 矿体赋存于近东西向韧-脆性剪切带中,主要呈脉状近平行排列产出,在平面上矿体之间水平间距最大为70m,最小约20~30m左右;剖面上矿脉呈侧幕式展布,在垂距约210m范围内,倾向上最大延深达340m。矿体金平均品位(2.4~18.68)×10-6,平均厚度0.80~7.03m。矿体走向290°~310°,北倾,倾角60°~80°。矿脉走向与岩层走向有25°~35°之夹角,两者总体倾向相反,岩层南倾,矿脉北倾。因此,矿脉在走向倾向上常斜切二云石英片岩、斜长角闪片岩等。矿体由蚀变构造糜棱岩组成,沿脆-韧性断裂构造带分布,受构造控制特征明显,走向上呈舒缓波状,倾向上比较平直。矿体形态较简单,常呈脉状产出,一般以单脉为主。连续性较好,有时具分支、复合、尖灭再现及膨缩现象。 2.1 矿石结构构造特征 根据矿石中主要载金矿物黄铁矿的粒度及它们的嵌布关系划分出:自形晶粒状结构、半自形晶-它形晶粒状结构、碎裂结构、填隙(充填结构)结构、交代残余结构,镶嵌结构。矿石构造主要有浸染状构造,块状构造,条带状构造,细脉浸染状构造。

金矿床成因及矿化富集规律

一、金矿床成因及矿化富集规律 金矿是一个多元、多期、多阶段成矿、演化复杂的“复成金矿床”(改造迭生),金矿床的成因,经多年研究探讨,主要是成矿作用和金的矿源问题。 1、金矿质来源 金矿质主要来源于地层围岩,矿区的浅变质岩层是金的容矿岩组成的,区域上属加里东地槽沉积建造,其中夹有含金高的基性火山熔岩层迁移—沉积型的含火山凝灰质的硅质—碎屑岩,该地层含金丰度高。据不同方法统计平均,地层中各类岩性的含金丰度值,一般都比地壳各类岩性的含金丰度平均值高1—2个数量级,故地层是矿区的“衍生矿源层”,该地层经历了多期、多阶段的变质作用和各种热液活动的改造,使其中的金矿质发生迁移、聚集,再分配、富集成矿,形成了金矿床。 金矿质的次要来源是自华力西期的超基性岩,据不同方法统计平均,岩体的含金丰度高于地壳超基性岩的含金丰度平均值,从岩体侵入矿区时起,通过岩浆接触变质热液,岩浆期后热液、岩体自变质热液等活动方式、岩体中部分金矿质转移到浅变质围岩中富集,使浅变质岩中的含金矿体、矿化带得到外来金矿质的迭加、改造。 金矿质还有一个更次要的来源(远源),即燕山期的远源中—低温热液活动,对金矿中砷硫化物矿床的形成显示了强烈的成矿作用,热液源于区域再生岩浆(酸性)活动,经历长远距离的运移,沿途从各种熔矿岩石中溶解携带出部分矿质,包括少量金矿质,如区域深变质岩系—哀牢山群即是金矿的初始矿源层之一,为之提供了部分金矿质。该期热液活动为金矿床形成提供了部分远源金矿质,再次改造、迭加富集了金矿。 2、金矿的成矿作用 金矿经历了长期、复杂的改造、演化,其成矿期分为四期: (1)、沉积容矿期即含金地层沉积形成期:区域加里东地槽沉积形成时,伴随有火山喷发活动,富含金矿质的火山凝灰硅质、碳质形成了矿床的容矿岩石。金矿质呈细粒分散状态分布,矿区当时处于还原沉积环境,海水硫酸盐浓集使岩石中形成相当数量的黄铁矿,含金矿质的火山凝灰硅质可能为迁移沉积型的,矿区内尚未发现火山喷发的直接证据,该期为金矿床形成的储存矿质阶段。 (2)、变质热液成矿期:金矿床的储矿质层形成后,金处于分散状态,又经历了华西期区域浅变质作用,在区域变质热液活动作用过程中,硅质岩中部分Sio2以侧分泌方式析出,冲填或交代于层间裂隙和部分张性裂隙中,形成矿床中最早期的含金石英脉雏形,同时容矿地层中的分散金矿质也因热液活动而引起迁移,再分配,尤其是含碳质(石墨)石英的脉体。更易引起金矿质聚集,但这种聚集的富集程度尚低,形成的还是一些含金石英脉体,脉体的形成大致奠定了该金矿床的格局。区域变质热液活动,同时还引起硫的迁移,再分配活动,形成了一系列硫化物矿,总的看来,此阶段内,各种矿物质的外来迭加是极微弱的,主要是储矿(也是容矿)层自身的变质改造为主导成矿作用。属金矿床贫金石英脉成矿阶段,这种成矿作用范围严格受层位(含金地层)控制。区域变质热液成矿作用是金矿床的主要成矿地质作用。 该期内区域还发生了超基性岩侵入的地质事件,岩体侵入矿区及自身变质引起的一系列热液活动(接触岩浆热液、岩浆期后热液、超基性岩自身变质热液),使岩体近傍的围岩中的贫金石英和金石英岩,受到了相应的改造,并发生滑石化,蛇纹石化等蚀变,部分脉体和矿体

内蒙古长山壕金矿床地质特征与成因研究

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题目:内蒙古长山壕金矿床地质特征与成因研究 学习中心:郑州学习中心 学号: 056F29143016 姓名:赵书堂 专业:资源勘查工程 指导教师:何壮 2016 年 8 月 29 日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指导教师指导意见表 学生姓名:赵书堂学号:056F29143016 专业:资源勘查工程毕业设计(论文)题目:内蒙古长山壕金矿床地质特征与成因研究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评阅教师评阅意见表 学生姓名:赵书堂学号:056F29143016 专业:资源勘查工程毕业设计(论文)题目:内蒙古长山壕金矿床地质特征与成因研究

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本人所呈交的本科毕业论文《内蒙古长山壕金矿床地质特征与成因研究》,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论文中引用他人的文献、资料均已明确注出,论文中的结论和结果为本人独立完成,不包含他人成果及使用过的材料。对论文的完成提供过帮助的有关人员已在文中说明并致以谢意。 本人所呈交的本科毕业论文没有违反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没有侵权行为,并愿意承担由此而产生的法律责任和法律后果。 论文作者(签字): 日期:2016年8月29日

摘要 为了使内蒙古长山壕金矿更好的进行开采工作,本文就以往勘探成果的前提下,对内蒙古长山壕金矿床地质特征与成因分为四部分进行了研究,在该研究中可以发现:长山壕金矿床比鲁特组中,变质岩较多,由于这两种岩石直接与成金作用有关,因此,金元素主要存在该地层中;该矿床形成的过程中主要包括:中远古时期、新远古时期与二叠纪时期,中远古时期形成了白云鄂博群,新远古时期与二叠纪时期形成了比鲁特组,是长山壕金矿床的主要形成时期;该矿床的东部,主要以比鲁特组为主,金含量相对较高,西部以尖山组与哈拉霍疙特组为主,含金量较低;根据该矿区的铷、锶等元素推算,该金矿床的形成时间大约为290.8±2.8Ma。通过本文对内蒙古长山壕金矿的研究和分析,将为日后矿区内开采工作的开展提供有效的理论性支持,为该矿区的合理开发提供保障。 关键词:内蒙古长山壕,金矿,地质特征,矿床成因

22种矿床勘查类型划分依据

22 种矿床勘查类型划分依据! 本文根据地质矿产勘查行业标准汇编而成,涵盖22 种矿床勘查类型:岩金矿床铜、铅、锌、银、镍、钼矿床高岭土、膨润土、耐火粘土矿床冶金、化工用石灰岩及白云岩、水泥原料矿床硫铁矿——硫铁矿和多金属型矿床硫铁矿——煤系沉积型矿床钨、锡、汞、锑矿床盐湖和盐类矿床——固体矿床盐湖和盐类矿床——浅藏卤水矿床深藏卤水矿床磷矿床砂矿床玻璃硅质原料、饰面石材、石膏、温石棉、硅灰石、滑石、石墨矿床重晶石、毒重石、萤石、硼矿床铝土矿、冶镁菱镁矿煤矿床泥炭矿床煤矿床水文地质勘查类型稀有金属矿床稀土内生矿床风化壳离子吸附型稀土矿床铀矿床01 岩金矿床确定因素: 第I勘查类型(简单型):矿体规模大,形态简单,厚度稳定,构造、脉岩影响程度小,主要有用组分分布均匀的层状一似层状、板状一似板状的大脉体、大透镜体、大矿柱第口勘查类型(中等型):矿体规模中等,产状变化中等,厚度较稳定,构造、脉岩影响程度中等,破坏不大,主要有用组分分布较均匀的脉体、透镜体、矿柱、矿囊第川勘查类型(复杂型):矿体规模小,形态复杂,厚度不稳定,构造、脉岩影响大,主要有用组分分布不均匀的脉状体、小脉状体、小矿柱、小矿囊 具体类型特征:02 铜、铅、锌、银、镍、钼矿床 确定因素:

第I勘查类型:为简单型,五个地质因素类型系数之和为 2.5- 3.0,主矿体规模大到巨大,形态简单到较简单,厚度稳 定到较稳定,主要有用组分分布均匀到较均匀,构造对矿体影响小或中等 第H勘查类型:为中等型,五个地质因素类型系数之和为 1.7-2.4,主矿体规模中等到大,形态复杂到较复杂,厚度 不稳定,主要有用组分分布较均匀到不均匀,构造对矿体形状影响明显 第川勘查类型:为复杂型,五个地质因素类型系数之和为 1-1.6,主矿体规模小到中等,形态复杂,厚度不稳定,主要 有用组分分布较均匀到不均匀,构造对矿体形状影响明显到严重具体类型特征:03 高岭土、膨润土、耐火粘土矿床 确定因素: I勘查类型:矿体(层)延展规模大型,形态规则,厚度稳定,内部结构、地质构造简单 □勘查类型:矿体(层)延展规模中一大型,形态较规则,厚 度较稳定,内部结构、地质特征简单至较简单 川勘查类型:矿体(层)延展规模中一小型,形态较规则至不 规则,厚度较稳定至不稳定,内部结构、地质构造较简单至复杂具体类型特征:04 冶金、化工用石灰岩及白云岩、水泥原料矿床 确定因素:

金矿地质特征及成因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521201581.html, 金矿地质特征及成因研究 作者:胡少华 来源:《科学与财富》2020年第04期 摘要:在我国金矿是非常重要的一种矿产资源,因此合理开采金矿,可有效提升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近年来,伴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金矿开采也越来越重视,只有通过不断的研发新的科技技术,才能有效地提升金矿开采的工作效率与生产质量。本文主要对金矿成因进行分析,并对不同类型金矿的地质特征进行探讨,为后期的调研提供有力的参考数据。 关键词:金矿;地质特征;成因 引言 由于我国地大物博,地域较为广阔,所以是矿产资源比较丰富的一个国家。金矿作为一种比较重要且特殊的矿产资源,需要对其加大开采的效率,这对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由于金矿的分布情况与矿藏量以及形式等均不一致,则会出现不同的金矿类型。 一、金矿矿床地质特征 (一)金矿矿体特征。对于大多数的情况下,金矿石磷光体分布区域几乎呈弧形,切割表面轨迹更清晰,并且银矿体边界轨迹通过重叠辐射重复发射。中心区域的一小部分类似于明亮的荧光铜镜,其中切割表面的相同轨迹被辐射并且与重叠的山辐射图案重叠。通常,金矿体看起来像一个明亮的青铜镜子,切割表面的轨迹被辐射并重叠山脉的辐射图案。横截面轨迹是“蛇形”轨迹,矿体中心节点具有宽范围的荧光波和大面积,矿体厚。 (二)金矿矿石特征。合成矿石材料分为两类。一种是天然合成矿石,另一种是氧化矿石。前矿化的第一阶段主要是高温液体,主要成分主要是白色黄铁矿和白色闪锌矿,形状小而白色细颗粒,能准确捕捉显微镜很难。它可以在没有肉眼帮助的情况下进行检查,并且只能通过直接依赖于电子探针的检测来进行矿物质检测。原黄铁矿主要由黄铁矿,锑矿和金铁矿组成,黄铁矿内合金矿的数量主要受金黄铁矿晶体大小的限制。通常,铜的铜含量远远高于其他立方黄铁矿晶体的含量,在这种情况下,黄铁矿中的铋和砷含量通常较高,因此晶体含量超过一定量也可以包括在内。由海水氧化的原褐铁矿矿石缓慢转变为金矿石,在快速流体渗透压力下不易氧化,主要是热液渗透和矿化最后阶段的凝析油。主要成分由原褐铁矿和土壤粘土组成,主要原因是原褐铁矿粘土具有较强的附着力,并逐渐直接附着在一氧化氮矿石中它是为了氧化更浓缩的金矿石。如果客观的环境条件是非常弱的酸性并且是自然风化和雨水替代因素,则矿物将逐渐变成具有高粘土附着力的大型个性化网状粘土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