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大学城市规划设计课程设计
城市规划课程设计

城市规划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城市规划的基本概念、原则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城市规划意识和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描述城市规划的基本概念、目标和发展历程。
2.阐述城市规划的基本原则、主要内容和制定过程。
3.识别和分析城市规划中的主要问题和挑战。
4.应用城市规划的方法和技术,进行简单的城市规划设计和分析。
5.表达对城市规划的兴趣和责任感,积极参与城市规划实践。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城市规划概述:城市规划的基本概念、目标和发展历程。
2.城市规划原则:城市规划的基本原则、主要内容和制定过程。
3.城市规划方法:城市规划的方法和技术,如空间分析、预测模型等。
4.城市规划案例:分析国内外典型的城市规划案例,了解规划实践中的应用。
5.城市规划实践:学生进行简单的城市规划设计和小组讨论。
三、教学方法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1.讲授法:讲解城市规划的基本概念、原则和方法。
2.案例分析法:分析国内外典型的城市规划案例,让学生了解规划实践中的应用。
3.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城市规划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4.实验法:让学生动手进行简单的城市规划设计,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我们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城市规划教材,为学生提供基本的学习资料。
2.参考书:提供相关的城市规划参考书籍,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3.多媒体资料:收集城市规划相关的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4.实验设备:准备城市规划所需的实验设备,如绘图板、规划软件等,方便学生进行实践操作。
五、教学评估本课程的评估方式包括平时表现、作业和考试三个部分,以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果。
1.平时表现:通过课堂参与、小组讨论和实验操作等环节,评估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参与程度。
《城市详细规划》课程设计教学大纲.doc

《城市详细规划》课程设计教学大纲Urban Detailed Planning Practice一、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城市详细规划》课程设计是是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实践课(必修)。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巩固和加深住宅区设计理论的学习,以及对设计规范的了解,培养学生分析、解决相关规划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程设计,初步学习和掌握住宅小区设计的内容和方法。
2、能力目标通过详细规划课程设计(论文),培养调查分析与综合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3、素质目标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逐步形成工程技术人员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和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
三、课程教学内容针对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该课程设计主要采用两种形式,并由学生自行选择参与:(1)课程设计,主要针对那些对设计感兴趣的学生进行,要求学生综合运用本课程所学知识进行城市规划设计,以加强理论联系实际、提高综合分析问题和设计的能力。
(2)课程论文,针对那些对城市规划管理感兴趣的学生进行,要求学生搜集、查阅有关资料,以提高运用城市规划原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对城市规划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解决的能力。
1.课程设计的题目为住宅户型设计、住宅区详细规划设计。
住宅区详细规划设计要求在指定基地的条件下,运用本课程及相关课程所学的知识,设计一个城市中档居住小区,面积约10-20公顷。
根据基地具体环境条件、居住对象、历史文脉、城市景观及有关技术规范等多方面的因素进行构思,形成具有适用性、舒适性、环境适应性的城市居住小区方案,做到技术合理,因地制宣,努力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营造一个生活方便、安全、优美、理想居住环境。
2.课程论文的题目:可以自选,但必须经过指导老师同意;可以任选下面的题目作为课程论文的题目。
(1)浅谈控制性详细规划对新区开发建设的导向作用(2)如何提高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的适应性(3)城市设计在大型居住区详细规划中的引用(4)城市设计与修建性详细规划的探讨(5)控制性详细规划中对城市空间形态控制的探究(6)控制性详细规划指标调整工作的问题与对策(7)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经济学分析(8)提高控制性详细规划质量的几点意见(9)如何提高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的适应性(10)浅谈控制性详细规划(11)城市设计与修建性详细规划的探讨(12)我国物业管理的现状和对策研究(13)浅析居住区规划设计(14)可持续发展的居住区规划(15)适应居家养老模式的老年居住区规划(16)基于人类心理需求的居住区规划设计(17)生态和谐——居住区规划设计理念创新(18)居住区规划与节能(19)城市居住区规划对文化与环境的关注(20)影响居住区规划的深层结构要素四、课程各教学环节要求1.课堂教学要求课程设计采用教师课堂当面指导、学生独立完成的方式进行。
城市设计课程设计案例

城市设计课程设计案例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城市设计的基本概念、原则和方法,培养学生对城市规划与设计的兴趣和热情,提高学生对城市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
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城市设计的基本理论、方法和历史发展,包括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建筑设计等方面的知识。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运用城市设计原理分析和解决城市问题的能力,学会使用城市设计相关软件和工具,具备一定的城市设计实践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热爱城市,关注城市发展,树立正确的城市观和设计观,提高学生对城市公共空间、生态环境和文化保护等方面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城市设计的基本概念、原则和方法,城市规划的历史与发展,城市设计实践案例分析等。
具体安排如下:第1-2周:城市设计的基本概念与原则,介绍城市设计的定义、目标、要素和基本原则。
第3-4周:城市设计的方法与技术,讲解城市设计的方法论、技术手段和工具。
第5-6周:城市规划的历史与发展,概述城市规划的起源、发展与现状。
第7-8周:城市设计实践案例分析,分析国内外典型的城市设计案例,引导学生学会分析和解构城市设计案例。
第9-10周:城市设计实践,学生分组进行城市设计实践,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三、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案例分析法、讨论法和实地考察法等。
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使学生掌握城市设计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国内外典型的城市设计案例,使学生学会分析和解构城市设计案例。
3.讨论法:分组讨论城市设计相关话题,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团队协作能力。
4.实地考察法:学生参观考察城市设计现场,提高学生对城市设计的直观认识。
四、教学资源本课程的教学资源包括教材、参考书、多媒体资料和实验设备等。
1.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城市设计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的理论知识。
2.参考书:推荐学生阅读城市设计相关的参考书籍,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
中南大学城市工程系统规划课件

城市给水管网工程规划
城市给水工程规划的主要内容与成果
总体规划: 主要内容: (1)确定各项用水量标准,预测城市用水总量;
(2)水资源开发利用情况评估,城市用水量供需平衡; (3)合理确定水源,确定取水方式; (4)确定给水系统的形式、水厂厂址和供水能力,选择处理工艺 (5)布局输配水干管和主要供水设施,确定干管管经; (6)制定水资源保护措施。
系统
污水量预测
依据用水量预测污水量(m3/d)(L/s)
排污区域的用水量 污水排除率
依据单耗指标预测污水量
污水种类划分:生活污水(居民生活污水和公建污水)和工业废水 单耗指标确定
污水量计算中的重要环节
排污区域划分——确定管网形制,根据地形划分 变化系数确定——排水量与变化系数的关系
预测的结果
用于进行水资源平衡或确定给水设施规模的预测一般为年用水量和日用水量 用于进行管网计算的一般为时用水量或秒流量。
城市给水水源规划
水资源
地表水 地下水 客水
水资源平衡
水资源可利用总量现状与预测(三部分) 城乡用水量现状与预测 缺口或余量 水资源平衡措施
城市给水水源规划
量,最高时用水量。(暂时不计算消防流
量)
习题求解
解 (1)居住区生活用水量采用最高日生活用水量为180L/(人·d), 则该区的生活用水量
Q1
N1q1 1000
100000180 1000
18000
m3
/d
(2)工业企业用水量
Q2
75m / d nN pq2 2150025
3
1000
1000
解决问题的途径 坚持原则 放眼区域 综合协调 循序渐进
用量预测 设施布局 管网规划
城市规划原理课程设计

城市规划原理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理解城市规划的基本原理和概念,掌握城市规划的核心要素和步骤。
2. 使学生了解不同类型城市空间布局的特点和优缺点,并能结合实际案例分析其合理性。
3. 帮助学生掌握城市交通规划的基本原则,了解交通规划对城市发展和居民生活的影响。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城市规划原理分析城市问题的能力,能提出合理的规划建议。
2. 提高学生团队合作能力,学会在规划项目中与他人沟通、协作,形成有效的规划方案。
3. 培养学生运用地图、图表等工具进行城市规划分析,提高空间思维和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城市规划学科的兴趣,激发他们主动探索城市规划领域的热情。
2. 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让他们认识到城市规划对于城市可持续发展和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性。
3.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城市规划观念,关注生态环境和人文关怀,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
本课程针对高年级学生,结合城市规划原理的相关知识,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兴趣特点,采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实地考察等多种教学方法,以达到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期望学生能够掌握城市规划的基本原理和技能,形成积极的城市规划态度,为未来的城市规划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二、教学内容1. 城市规划基本原理:包括城市规划的定义、发展历程、规划体系与法律法规。
重点讲解城市规划的目标、原则和任务,以及不同类型城市规划的特点和联系。
教材章节:第一章 城市规划概述2. 城市空间布局:介绍城市空间布局的类型、特点及规划方法,结合实例分析各类城市空间布局的优缺点。
教材章节:第二章 城市空间布局3. 城市交通规划:讲解城市交通规划的基本原则、方法及其与城市发展的关系。
分析不同类型交通规划对城市交通状况的影响。
教材章节:第三章 城市交通规划4. 城市规划实践: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了解城市规划在实际项目中的应用,掌握规划方案的制定、评估和调整方法。
规划建设课程设计

规划建设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城市规划的基本概念、原则和方法,了解城市规划的历史和发展趋势,培养学生进行城市规划和设计的基本技能,提高学生对城市规划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
具体来说,知识目标包括:1.掌握城市规划的基本概念、目标、原则和方法。
2.了解城市规划的历史和发展趋势。
3.熟悉城市规划的主要内容,包括土地利用、交通、公共设施、环境保护等。
技能目标包括:1.学会进行城市用地分析、交通分析、公共设施分析等。
2.掌握城市规划设计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3.能够独立完成简单的城市规划设计案例。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包括:1.培养学生对城市规划工作的兴趣和热情。
2.使学生认识到城市规划对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3.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环境、关注公共利益的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城市规划概述:城市规划的基本概念、目标、原则和方法,城市规划的历史和发展趋势。
2.城市规划内容:土地利用、交通、公共设施、环境保护等。
3.城市规划设计:城市规划设计的基本方法和步骤,城市用地分析、交通分析、公共设施分析等。
4.城市规划案例:国内外典型的城市规划案例分析。
三、教学方法为了实现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我们将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使学生掌握城市规划的基本概念、原则和方法,了解城市规划的历史和发展趋势。
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国内外典型的城市规划案例,使学生了解城市规划的实际应用,提高学生对城市规划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
3.实验法:通过城市规划设计实验,使学生掌握城市规划设计的基本方法和步骤,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我们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国内知名出版社的城市规划教材。
2.参考书:提供相关的城市规划参考书籍,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
3.多媒体资料:收集城市规划相关的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生动性。
城市规划与设计(081303)Urban Planning and Design培养方案

城市规划与设计(081303)Urban Planning and Design (一)学科简介城市规划与设计(含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学科的前身是成立于1951年的造园专业,是我国第一个有关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的学科。
1981年设立硕士点,1993年设立博士点,是我国唯一具有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学科。
本学科是“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现已建立了风景园林历史与理论、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与理论、城市规划与城市绿地系统规划、风景资源与遗产研究、园林建筑与工程、园林植物应用研究等多个研究方向。
学科现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教授 12人,副教授15人,博士生导师7人,青年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和在读博士占教师总数的 80 %,45岁以下教师占教师总数 82 %,国家林业局跨世纪学科带头人2人,有10人担任国际和国内相关学术团体的理事长、副理事长、副秘书长等领导职务,30%的教师有国外留学和进修学习的经历。
教师治学严谨、学术造诣高,是目前国内同类学科中规模最大、综合实力最强的师资群体。
(二)培养目标在自然与生态、自然与文化资源管理、风景园林历史与理论、城市规划、园林建筑、植物应用、工程技术与管理等方面得到全面的理论学习和实践训练,具有较为全面和综合的知识结构。
能及时了解国内外风景园林学科发展的动态与趋向,把握学科发展的前沿,掌握风景园林的基本理论、具有较好的理论研究能力。
具有较为扎实的规划设计基础,具有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与各类规划设计人员合作进行城市规划与设计、城市绿地系统规划、风景名胜区规划、城市绿地及城市景观设计与单项设计等多方面的能力。
比较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具有健康的体魄。
(三)研究方向1.风景园林历史与理论2.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与理论3.风景园林建筑设计与理论4.城市规划设计与理论5.城市绿地系统研究6.风景园林工程与技术(四)学制与学习年限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学制为3年。
城市详细规划课程设计

城市详细规划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城市详细规划的基本概念、原则和方法。
2. 使学生了解城市规划中的土地利用、交通布局、公共设施配套等内容。
3. 帮助学生了解我国城市详细规划的相关政策和法规。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城市规划方法分析城市问题的能力。
2. 提高学生绘制城市详细规划图纸的技能。
3. 培养学生团队协作、沟通表达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城市规划学科的兴趣,激发学习热情。
2. 培养学生关注城市问题,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3. 培养学生尊重和遵守城市规划相关法规,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旨在通过学习城市详细规划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生特点:学生处于高年级阶段,具有一定的城市规划基础,思维活跃,对实际问题具有较强的探究欲望。
教学要求:教师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关注实际案例,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使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在教学过程中,将课程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以便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和评估。
二、教学内容1. 城市详细规划基本概念:包括城市规划的定义、分类、作用及其与城市发展的关系。
教材章节:第一章 第一节2. 城市详细规划原则:介绍规划过程中的公平性、可持续性、宜居性等原则。
教材章节:第一章 第二节3. 城市详细规划方法:讲解城市用地分类、规划布局、设施配套等规划方法。
教材章节:第二章4. 城市详细规划案例分析:分析国内外典型城市详细规划案例,总结经验教训。
教材章节:第三章5. 我国城市详细规划政策法规:解读相关法规,如《城市规划法》、《城市详细规划编制办法》等。
教材章节:第四章6. 实践操作: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规划图纸绘制。
教材章节:第五章7. 课堂讨论与展示:针对实际案例,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5 章地铁站规划5.1 规划的内容及目的5.1.1规划的内容未来10年,长沙将构建“一城两片多点”。
“一城”指长沙中心城区,服务长沙市域和区域的主要地区,是长沙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规划期内应以发展现代服务业和提升城市综合品质为主要目的,发展科技含量和附加值较高的制造业和生产服务业。
“两片”指在长沙中心城区的辐射带动作用下,以开发区为主要拓展形式,以县城和重点城镇为载体,形成宁乡城区(包括金州开发区)和浏阳工业新城两大城镇片区。
“多点”指重点建设的铜官、丁字、莲花等乡镇。
中心城区根据“一轴两带、一主八片”规划,长沙中心城区将采取廊道式空间增长模式,以构建“一轴两带、一主八片”的城市空间结构为方向。
“一轴”为湘江服务功能轴——以湘江为主要轴线,沿湘江串联主城区与金霞组团、高星组团、岳麓组团、暮云组团、坪浦组团等主要城市组团,集聚长沙高端服务业。
“两带”分别指北部发展带和南部发展带。
北部发展带是目前长沙空间拓展和产业发展的主要支撑,承载长沙主中心和未来的雷锋湖副中心两大城市中心,同时连接高新区和经开区两个长沙市最主要的产业园区以及规划的临空产业基地,辐射望城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金霞经济开发区,规划期内继续强化这一地带的产业集聚和设施供给。
未来长沙还将积极培育南部发展廊道的形成,规划期内主要向西拓展,建设坪浦组团,承载教育、科研等功能,同时逐步启动东部黄榔组团的建设,依托高铁站、空港资源,承载面向长株潭区域的商务办公、总部经济等产业。
“八片”是指在规划期内加快长沙主城区的功能提升和人口疏解,重点建设岳麓组团、星马组团、高星组团、空港组团、坪浦组团和金霞组团,优化提升南部暮云组团,逐步启动黄榔组团的建设。
图5-1 都市空间结构规划图2020 年都市区城市人口规模660 万人,城市建设用地规模660 平方公里,其中中心城区城市人口规模629 万人,城市建设用地规模629 平方公里。
滨江新城是规划中的河西CBD,地块呈南北狭长形,东临湘江风光带,西至银杉路,北达北二环线,南到潇湘嘴。
建成后将容纳就业人口约35 万,居住人口约22 万,同时还将吸引大量旅游、观光、购物、休闲的流动人口,成为以现代商务功能为核心,以文化、休闲、旅游综合商圈为驱动器,以都市居住为依托的复合型新都会中心。
图5-2 长沙大河西先导区洋湖垸规划图洋湖垸片区规划面积11.9平方公里,规划总人口约16万人。
该片区规划了城市湿地公园、总部经济区、绿色宜居区三个核心功能区,片区以生态湿地公园为核心。
片区内规划了潇湘南大道、坪塘大道、洋湖大道、中央大道等道路,同时还规划了湘府路大桥、地铁3号线。
其中湘府路大桥于今年下半年动工,将与洋湖大道对接。
据了解,洋湖垸湿地公园总面积约4平方公里,建成后将成为长沙城区首个也是最大一个生态湿地公园。
该园按照功能不同分为湿地休闲区、湿地生态环境展示区、湿地生态环境保育区、湿地生态环境科教区和河流湿地5个区域,整个湿地公园将分为3步进行开发。
它位于湖南长沙市洋湖大道以北,潇湘南大道东线以西、靳江河以南、以东,总占地面积5.2平方公里。
根据规划,洋湖湿地公园分为四大功能区域,分别是湿地休闲区、湿地生物多样性展示区、湿地生态保育区、湿地科教区。
过去,这里是连年水患之地,也是长沙最大的蔬菜基地之一,长沙农贸市场里一半的韭菜和长沙市岳麓区银盆岭地块区域规划第 5 章市政府地铁站规划葱都来自于洋湖垸。
大河西先导区成立后,这一片被规划为洋湖片区项目分四期实施,第一期完成湿地休闲区廊道800亩水系连通和景观工程建设;第二期完成湿地生物多样性展示区、雅河河流湿地、湿地科教区水系连通和景观工程建设;第三期完成湿地生态保育区水系连通和景观工程建设;第四期完成图5-3 洋湖湿地公园区域位置图湿地内建设单位及配套旅游设施建设。
在洋湖湿地公园的总体设计中,是集生态、文化、休闲、教育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湿地公园。
分湿地科教区、湿地生物多样性展示区、湿地生态保育区、湿地休闲区以及管理服务区等五大区。
成为医疗中心的潜力,这一区域也是河片区医疗设施最为集中的地方。
根据长沙市城市总体规划的都市区轨道交通规划,将有地铁3号线穿过该区域,这位该区域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带来了巨大的机遇。
图5-4 区域轨道交通规划5.1.2规划的目的运用城市地下空间规划的原理,即坚持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结合的原则,开发空间功能与地下空间特征相适应的原则,上下空间功能相对应的原则,开发与计划之间相协调的原则,建立城市生命线系统,增强城市承载力的能力及考虑平战结合的原则对地下车站综合区进行分层、分区、和分期的开发。
规划区内的现状用地部分为城市建设用地,部分为村镇建设用地。
城市建设用地部分主要位于靳江河以北、以西的区域内,主要为含浦科教园用地与原岳麓区部分用地。
规划区内的村镇用地主基本集中在靳江河以南、以东的洋湖垸内,这部分用地主要为耕地与村民宅基地,且地势较低。
控制规划中的城市建设用地占97.14%,其中以湿地面积占33.66%;其他为水域面积,占2.86%。
规划区内将居住用地、商业金融用地、道路广场用地、市政公用设施用地、绿地、综合用地进行系统的土地利用规划。
控制规划与现状用地结构相比,控制规划的土地规划结果比现状用地,建成区面积增加,绿地面积增加,工业仓储用地已被迁出。
洋湖垸片区现状道路网络为“两纵两横”的主干道格局;道路断面除含浦大道外,其他均为两块板或一块板,且机非混行的“公路”。
由调查流量显示,洋湖垸片区北部(南二环与学士联络线、西二环、潇湘中路)路段流量比较大;现状南三环为绕城高速,且流量也比较少。
交通流量上:对外交通总流量为15500PCU/H(双向)。
交通流向上:片区与中心城市区方向的流量较大,约占20%;其次为大河西先导区核心区方向,约占15%。
过江流量上:猴子石大桥的高峰双向流量为7000PCU/H,黑石铺大桥的高峰双向流量为720PCU/H。
5.2 现场调查的结果5.2.1整体状况长沙市位于湖南省东部偏北, 湘江下游和长浏盆地西缘。
东邻江西省宜春地区和萍乡市,南接株洲、湘潭两市,西连娄底、益阳两市,北抵岳阳、益阳两市。
东西长图5-6 长常城际铁路约230公里,南北宽约88公里。
全市土地面积11819.5平方公里,其中城区面积556平方公里。
长沙市辖芙蓉、天心、岳麓、开福、雨花5区,长沙、望城、宁乡3县及浏阳市。
长沙-益阳-常德城铁总长170 公里,为客运专线,上下行双线,速度目标值250 公里/小时及以上,全部为电力牵引和自动控制。
线路位于湖南省西北部,处在长株潭城市群的长株潭-益阳-常德城镇产业聚合带内。
长益常城铁沿线共设14 个站点,长益常城际铁路沿线共设14 个站,平均每隔12 公里一个站。
最大间距为桃花江-崔家桥区间,间距22.39 公里;最小间距为雷锋大道站-尖山站区间,间距长2.39 公里。
长益常城际铁路预测客运量近期13.6 万人/日,远期22.6 万人/日;近期全日开行列车102 对,远期137 对;项目建成后,长沙至常德旅行时间为47.3 分钟。
列车计划采用动车组。
工程计划2011 年动工建设,工期约48 个月,工程投资估算217.2 亿元。
5.2.2地下需求量的预测从地面的交通状况分析,潇湘南路的交通流量偶尔出现超饱和的状态,交通堵塞并不十分严重;当潇湘南路出现拥堵时车流会向坪塘大道转移。
从地下交通状况分析,洋湖垸地块的地下开发十分不充。
据现场实际考察,这里目前只有在建中的地铁三号线和少数的地下停车场,车库偶尔处于超负荷工作的状态,宽阔的十字路口没有人行地道和天桥可以通过。
考虑到这里正在规划中的大片居民区以及商业区、酒店休闲区,因此地铁三号线将修经此处,可以很好地将洋湖垸与市区连接,更方便市民来此处休闲娱乐,同时也可以满足当地的居民的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
5.3 地铁车站设计依据和设计原则5.3.1设计依据(1)《长沙市城市总体规划(2003—2020 年)》2010 年修订版总规中2020 年都市区城市人口660 万,城镇建设用地660 平方公里。
中心城区城市人口620 万,城市建设用地629 平方公里。
规划至2020 年全市总人口为1000 万,城镇人口780 万。
规划长沙中心城区形成一个特大城市。
空间结构上,总体规划构筑“一轴两带多中心、一主两次六组团”的城市空间结构。
“一轴”为湘江服务功能轴,“两带”为北部发展带和南部发展带,“多中心”为由城市主中心、副中心和组团中心构成的多中心体系。
“一主”长沙市岳麓区银盆岭地块区域规划第 5 章市政府地铁站规划区,六组团为坪浦组团、高星组团、金霞组团、暮云组团、黄黎组团和空港组团。
2020 年规划城市轨道交通线路6 条,总长235 公里。
长沙远期规划轨道交通线路 6 条包括 1 号线全线、2 号线全线、3 号线(张公塘至坪塘镇)、4 号线(望城至长沙南站)、5 号线、6 号线。
远景规划轨道线路共12条(含两条支线),并在市中心区成网,向外成放射状,使各个组团均有轨道交通可达,轨道交通网总长425 公里。
(2)《长沙城市快速轨道交通建设规划》长沙市近期提出建设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系统,以缓解城市交通拥挤的局面,实现合理的城市空间布局。
专家认为,城市轨道交通是重要的城市基础设施,是关系国计民生的社会公益事业,从支持城市整体规划目标,缓解交通压力,实施“两型社会”发展战略等方面考虑,长沙建设城市轨道交通是必要的、迫切的。
长沙的社会经济、交通需求等基本条件,符合申报要求。
(3)《地铁设计规范》(GB 50157—2003)(4)《铁路隧道设计规范》(TB 10003—2001)(5)《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J16-97)(6)《人民防空工程设计规范》(GB 50225-2005)5.3.2设计原则地铁主要是由线路、列车、车站等组成的交通体系。
此外还有供电、通信、信号、通风、照明、排水等系统。
地铁线路由路基与轨道构成。
轨道与铁路轨道基本相同。
它一般采用较重型的钢轨,多为混凝土道床或碎石道床。
轨距一般为1435mm 标准轨距。
线路按所处位置分为地下、地面和高架线路3 种。
地下线路为基本类型;地面线路一般建在居民较少的城郊;高架线路铺设在钢或钢筋混凝土高架桥上,避免与地面交通平交,并减少用地。
地铁列车均采用由电力动车组成的动车组。
地铁车站作为地铁线路中的一个点。
起到一种的相互转换及快捷运送客流的作用,是列车到发和乘客集散的场所。
地铁车站一般在市区内会以lkm左右设置一个车站,同时会结合地面客流、周边规划条件设置。
地铁车站一般建在客流量较大的集散地。
(1)车站功能的合适性由于地铁担负了大量人流的运送,在设计时首先要考虑到其使用功能的需要。
在车站站位的选择应当与周边规划结合,并且应当考虑地铁与地面交通设施的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