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岗岩分类及成因探讨
花岗岩的形态特征

花岗岩的形态特征花岗岩是一种火成岩,由于其具有高硬度、耐磨损、耐腐蚀等特性,被广泛应用于建筑、道路、桥梁等领域。
花岗岩的形态特征主要包括其成因类型、颗粒大小、矿物组成和结晶程度等方面。
一、成因类型花岗岩的成因类型可以分为深成岩和浅成岩两类。
1.深成岩深成岩是指在地壳深部形成的花岗岩。
这种花岗岩的形态特征包括颗粒较大,晶体较明显,结晶程度高。
此外,由于深部温度较高,因此在形成过程中可能会发生熔融作用,产生含有气泡或玻璃质的特殊结构。
2.浅成岩浅成岩是指在地壳浅部形成的花岗岩。
这种花岗岩的形态特征包括颗粒较小,晶体不太明显,结晶程度相对较低。
此外,在形成过程中可能会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如水流、气流等,产生特殊的结构和纹理。
二、颗粒大小花岗岩的颗粒大小是其形态特征之一。
根据颗粒大小,花岗岩可以分为大理石、中等颗粒花岗岩和细颗粒花岗岩三类。
1.大理石大理石是指颗粒直径大于2mm的花岗岩。
这种花岗岩的形态特征包括晶体较大,结晶程度高,表面光滑,质地坚硬。
2.中等颗粒花岗岩中等颗粒花岗岩是指颗粒直径在1-2mm之间的花岗岩。
这种花岗岩的形态特征包括晶体较小,结晶程度适中,表面有一定的纹理和纹路。
3.细颗粒花岗岩细颗粒花岗岩是指颗粒直径小于1mm的花岩。
这种花岩的形态特征包括颜色较浅,晶体较小,结晶程度低,表面具有明显的纹路和纹理。
三、矿物组成花岗岩的矿物组成也是其形态特征之一。
根据不同的矿物组成,花岗岩可以分为正长石花岗岩、二长花岗岩和黑云母花岗岩等。
1.正长石花岗岩正长石花岗岩是指含有大量正长石的花岩。
这种花岩的形态特征包括颜色较浅,晶体明显,结晶程度高,表面具有明显的条纹或斑点。
2.二长花岗岩二长花岩是指含有大量斜长石和钠长石的花岩。
这种花岩的形态特征包括颜色较深,晶体不明显,结晶程度中庸,表面具有条纹或斑点。
3.黑云母花岩黑云母花岩是指含有大量黑云母的花岩。
这种花岩的形态特征包括颜色较暗,晶体不明显,结晶程度低,表面具有明显的纹路和纹理。
地质学花岗岩的名词解释

地质学花岗岩的名词解释一、花岗岩的定义与成因花岗岩是一种具有均质结构的火成岩,由于其晶状结构中的石英、长石和斜长石等矿物颗粒成角状排列形成特征性的花纹,因此得名。
它是最常见的岩石之一,广泛分布于地球的地壳中。
花岗岩的形成过程主要包括岩浆的生成、岩浆的上升和冷却结晶三个阶段。
首先,地壳深处的高温下,由于一系列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作用,熔融岩浆形成。
然后,这些熔融岩浆在地壳中上升,逐渐冷却并凝固。
最后,这些冷却凝固的岩浆形成花岗岩。
二、花岗岩的分类根据花岗岩中主要矿物的组成和结构特征,可以将其分为不同的亚类。
其中,常见的花岗岩亚类包括:1. 正长英质花岗岩:主要由石英、斜长石和碱长石组成,其中斜长石为晶粒较大的主要矿物。
2. 石英花岗岩:主要由石英和斜长石组成,石英晶粒相对较大,呈灰白色。
3. 斜长英质花岗岩:主要由斜长石和长石组成,石英含量较少。
4. 斜长石花岗岩:主要由斜长石和碱长石组成,石英含量很低或没有。
5. 罗达岩:主要由斜长石和角闪石组成,含有较多的黑云母。
此外,根据岩浆环境的不同,花岗岩还可分为深成花岗岩和浅成花岗岩。
深成花岗岩形成于地壳深部,由于岩浆冷却速度较慢,晶粒较大;而浅成花岗岩形成于地壳浅部,冷却速度较快,晶粒较小。
三、花岗岩的特点与用途花岗岩具有以下特点:1. 密度高:花岗岩由于均质结构,晶粒较大,因此其密度相对较高,常用于建筑材料和道路铺设。
2. 耐火性强:由于花岗岩形成于高温环境,其内部矿物相对稳定,具有较好的耐火性能。
3. 耐化学侵蚀:花岗岩中的主要矿物具有较高的稳定性,不易受化学侵蚀。
4. 耐磨性好:由于花岗岩晶粒较大,硬度相对较高,因此具有优异的耐磨性能。
基于以上特点,花岗岩在建筑、装饰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其用途包括:1. 建筑装饰材料:花岗岩常用于室内外装饰,如地面瓷砖、墙壁装饰板等。
2. 石材雕刻:由于花岗岩硬度高且纹理美观,常被用于雕刻工艺品或纪念碑。
3. 道路建设:花岗岩广泛用于道路铺设材料,如柏油路面、人行道等。
花岗岩的岩石类型

花岗岩的岩石类型花岗岩是一种常见的岩石类型,它由石英、长石和云母等矿物组成。
花岗岩具有坚硬、耐久的特点,因此被广泛应用于建筑、雕塑、地板等领域。
下面将从花岗岩的形成、特点以及应用等方面进行介绍。
一、花岗岩的形成花岗岩是由岩浆在地壳深部冷却结晶形成的。
岩浆是地球内部的熔融岩石,它在地壳深处形成,并通过火山喷发等方式进入地壳表层。
当岩浆冷却后,其中的矿物质开始结晶,形成花岗岩的颗粒。
由于岩浆在地壳深处冷却的过程较长,花岗岩的晶粒比较大,可以肉眼可见。
二、花岗岩的特点1.颗粒状:花岗岩的晶粒一般较大,直径通常在1-5毫米之间,有些甚至可以达到几厘米。
这种颗粒状的结构使得花岗岩的外观呈现出斑点状或条纹状的效果,给人一种独特的美感。
2.多样性:花岗岩的颜色和纹理非常丰富多样。
常见的花岗岩颜色有灰色、粉红色、红色、黄色等,纹理则有斑点状、条纹状、云状等。
不同的花岗岩在不同的地区形成,具有各自独特的色彩和纹理,因此可以根据需求选择不同种类的花岗岩。
3.坚硬耐用:花岗岩是一种非常坚硬的岩石,其摩氏硬度可达6-7级。
这使得花岗岩具有出色的耐磨、耐冲击的特性,能够在各种恶劣的环境中长时间保持美观和稳定性。
4.耐腐蚀:花岗岩对酸碱等化学物质具有较好的耐腐蚀性。
这使得花岗岩在户外环境中被广泛应用,不易受到大气氧化、酸雨等侵蚀,能够长时间保持原有的美观和耐用性。
三、花岗岩的应用1.建筑领域:花岗岩常用于建筑的立面、墙面、地面等装饰。
其坚硬、耐用的特性能够有效地保护建筑物,同时给人一种高贵、典雅的感觉。
著名的建筑如埃及的金字塔、巴西的基督山、美国的自由女神像等都使用了花岗岩作为主要材料。
2.雕塑艺术:花岗岩可以被雕刻成各种形状,用于雕塑艺术。
其坚硬的特性使得雕塑作品具有很高的稳定性和耐久性,能够长时间保存在户外环境中。
3.地板装饰:花岗岩地板具有高硬度、耐磨、防滑等特点,因此广泛应用于室内地板的装饰。
无论是家庭住宅、商业办公楼还是公共场所,花岗岩地板都能够给人一种豪华、典雅的感觉。
219947花岗岩的成因及其分类

花岗岩的成因及其分类
1、岩浆成因与交代成因
岩浆成因的花岗岩类
由岩浆侵位冷凝形成,经历了从岩浆源区分凝、上升迁移到异地就位的过程——异地花岗岩
交代成因的花岗岩
指先存在的岩石基本上在固态的情况下由交代作用转变而成——原地花岗岩;形成机制更接近变质作用,也称花岗岩化作用
2、岩浆花岗岩形成的主要观点
结晶分异作用(Bowen):存在,但规模小。
层状和环状岩体晚期分异物。
混合化作用(Daly):通过同化作用或混合作用形成的混杂岩浆的过程。
只能形成偏中性的花岗岩类岩浆,而不可能形成大型岩基
深熔作用或部分熔融作用:认为花岗质岩浆主要是由中、下地壳的岩石部分熔融形成的。
3、花岗岩的成因类型及特征
花岗岩成因复杂的因素
1)物质来源的多样性
地壳内部的不同结构层;消减带的消减洋壳和地幔楔形区
2)产出构造背景的多样性
岛弧造山带;活动大陆边缘;大陆碰撞带;陆内造山带;大陆裂谷带;大洋中脊
花岗岩成因类型划分的依据及类型
1)物质来源
M型地幔与地壳混合型
I型地壳中未经风化的火成岩
S型地壳中经过风化的沉积岩
A型地幔玄武岩浆演化、或玄武岩浆上升后,受地壳不同程度混染或亏损地壳熔融的产物
2)构造背景:造山花岗岩、过渡型花岗岩、非造山花岗岩。
花岗岩分类及成因探讨

花岗岩分类及成因花岗岩类类型多,分布广,差异大,自Real(1956)提出花岗岩分类以来,地质学界对花岗岩的成因分类一直存在着异议,从早期简单的二分法,即将花岗岩分为岩浆的(有单岩浆花岗岩和双岩浆花岗岩之分)和花岗岩化的(有深熔花岗岩和交代花岗岩之分)两大类,到经典的I- S-M-A分类法,均具有各自的优点及局限性,现就各分类方法做简要叙述1.早期二分法[1]B. W. Chappell和A. J. R. White (1974 ) 根据对澳大利亚东部塔斯曼造山带花岗岩的研究,提出将花岗岩分为I型和S型两种不同成因类型,这种分类大致分别相当于S. Ishihara (1977 )所划分的“磁铁矿系列”和“钦铁矿系列”花岗岩。
I型花岗岩的源岩物质来自未经地壳风化作用的岩浆岩,S型花岗岩的源岩物质来自壳层沉积物质。
这些分类已经具体考虑了花岗岩的成岩物质来源,但并没有同其产出的构造地质环境相结合。
2.槽-台学说与花岗岩成因分类2.1三分法(徐克勤)[2]徐克勤等(1982)将花岗岩划分为三大成因系列:第一类为地槽沉积物经交代、变质和花岗岩化而形成的大陆地壳改造型花岗岩;第二类位于大陆边缘活动带或大陆内部断裂带,与安山岩浆或基性岩浆有关,为不同程度地受到陆壳混染同化及混熔作用而形成的过渡性地壳同熔型花岗岩;第三类产于深断裂带或裂谷带,为与超镁铁质岩石及基性火山岩有成因联系的幔源型花岗岩。
这三大类花岗岩(陆壳改造型、过渡性地壳同熔型和幔源型)与构造环境是相关联的。
(1)陆壳改造型花岗岩:在该类花岗岩分布的地区没有见到它们与基性侵人岩或喷发岩(玄武岩)、中性侵人岩或喷发岩(安山岩)的共生关系。
这一成因系列的花岗岩类中一般以正常花岗岩为主,但也较常出现非正常系列的二长花岗岩、富斜花岗岩、富石英的花岗闪长岩、斜长花岗岩和英云闪长岩等。
但石英二长岩、花岗闪长岩和石英闪长岩等则较少见。
(2)过渡性地壳同熔型:这一类花岗岩往往是从中基性岩到酸性的花岗岩,如从闪长岩→石英闪长岩→花岗闪长岩→钾长花岗岩。
花岗岩模式分类

花岗岩模式分类
花岗岩是一种火成岩,由于其普遍存在和多种用途,因此对其进行分
类十分重要。
花岗岩的分类主要基于其矿物组成、结构和成因等方面。
1. 矿物组成分类
根据花岗岩中主要矿物的类型和含量来进行分类,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正长石-二长石-石英型花岗岩:这种花岗岩中含有大量的正长石、二长石和石英。
其中,正长石和二长石的比例通常在1:1至2:1之间。
(2)正长石-斜长石型花岗岩:这种花岗岩中主要含有正长石和斜长石,而且这两种矿物的比例通常在3:1至2:1之间。
(3)斜长石-角闪石型花岗岩:这种花岗岩中主要含有斜长石和角闪石。
其中,斜长石的含量通常超过50%。
2. 结构分类
根据花岗岩的结构特征来进行分类,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均质结构花岗岩:这种花岗岩具有非常均匀的结构,其中矿物粒度非常细小,几乎无法分辨。
(2)斑晶结构花岗岩:这种花岗岩中含有大量的斑晶状矿物,其中一些矿物的大小可以达到数厘米至十厘米。
(3)片麻岩结构花岗岩:这种花岗岩中含有大量的片状矿物,其中一些矿物的大小可以达到数厘米至十厘米。
3. 成因分类
根据花岗岩的成因特征来进行分类,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侵入性花岗岩:这种花岗岩是由于地壳深部高温高压条件下形成的,随着地壳运动而上升到地表。
侵入性花岗岩通常具有大块体积和广泛分布的特点。
(2)喷发性花岗岩:这种花岗岩是由于火山作用而形成的,在火山口周围或火山喷发口附近广泛分布。
喷发性花岗岩通常具有细粒度和颜色较淡等特点。
总之,对于不同类型和用途的花岗岩进行分类是非常重要的,这有助于科学研究、工程建设和资源利用等方面。
花岗岩的分类及其地质意义

花岗岩的分类及其地质意义花岗岩是一种广泛分布的火成岩,主要由石英、长石和云母组成。
这些矿物在地球上广泛分布,在地壳中占有重要位置。
花岗岩可以根据其成分、结构和形态进行分类,并具有重要的地质意义。
首先,花岗岩可以根据其矿物成分进行分类。
根据主要的矿物组成,花岗岩可以分为石英花岗岩、长石花岗岩和角闪石花岗岩。
石英花岗岩主要由石英组成,通常为白色或灰白色。
长石花岗岩则主要由长石组成,可分为钾长石花岗岩和钠长石花岗岩。
角闪石花岗岩是含有角闪石的花岗岩,其主要颜色为黑色或深灰色。
这些不同类型的花岗岩对于研究地壳的不同构成和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花岗岩也可以根据其结构进行分类。
常见的花岗岩结构包括斑状结构、层状结构和少见的块状结构。
斑状结构是最常见的花岗岩结构,其中矿物颗粒大小相近,形成均匀的结构;层状结构则是有规律地交替出现矿物层和基质的结构;块状结构则是由于地质力学作用或热液活动而形成的大块花岗岩。
不同的结构类型反映了地质过程中不同的熔融和结晶历史,对于研究地壳的演化和动力学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花岗岩的形态也有助于其分类。
根据花岗岩的形态特征,可以将其分为大块花岗岩、浅表花岗岩和岩床花岗岩等。
大块花岗岩通常是大规模的花岗岩体,形成深地壳的主要组成部分;浅表花岗岩则存在于地壳浅部,形成大规模的岩浆体或岩浆侵入物,常常形成山脉或地形悬崖;岩床花岗岩是指形成岩床的小规模花岗岩体,包括矿床花岗岩和建筑用花岗岩等。
这些不同形态的花岗岩反映了不同的岩浆活动和地壳演化,对于矿产资源的勘探和利用以及人类建筑工程的选择和设计都具有重要意义。
花岗岩的分类对于地质研究具有很大的意义。
首先,通过对花岗岩的分类,可以了解到地壳的构造、成分和演化过程,从而揭示地壳的形成和演化机制。
其次,花岗岩的分类也对于确定矿产资源的产出和利用具有重要作用。
一些矿床花岗岩中含有丰富的金、银、铜、锡等金属矿物,可以通过对其分类和研究来指导矿产勘探和资源评价工作。
花岗岩的成因与构造环境

花岗岩成因类型划分与板块构造环境根据研究内容的不同,岩浆岩石学又可分为岩类学和岩理学。
岩类学又称描述岩石学、岩相学,主要研究岩石的产状、分布、组成、分类、命名等方面的问题。
岩理学又称理论岩石学、成因岩石学,主要研究岩石的形成条件、成因机理等方面的问题。
(一)相关知识花岗岩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狭义的花岗岩是指石英含量>20%的侵入岩。
广义的花岗岩称花岗岩类,是空间上与狭义的花岗岩相伴生,成因上与狭义的花岗岩有联系,石英含量一般>5%的各类侵入岩。
花岗岩的成因分类主要有3种类型:S-I-M-A型、壳幔同熔型-陆壳改造型-幔源型、磁铁矿系列-钛铁矿系列。
这3种划分方案中,S-I-M-A型应用较广。
花岗岩浆活动的板块构造背景一般划分为:火山弧花岗岩(VAG.)、板内花岗岩(WPG.)、同碰撞花岗岩(S-COLG.)、洋中脊花岗岩(ORG.)。
花岗岩的S-I-M-A成因类型划分与花岗岩浆活动的板块构造背景有一定的对应关系(表1)。
判别方法需采用地质产状、岩相学特征、岩石化学成分、含矿性等方面综合判断。
岩石化学成分的特征参数和判别图解较多。
主要参考资料如下。
(1)高秉璋,洪大卫,郑基俭,等。
花岗岩类区1∶5万区域地质填图方法指南[M]。
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1。
(2)李昌年。
火成岩微量元素岩石学[M]。
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2。
(3)邱家骧,林景仟。
岩石化学[M]。
北京:地质出版社,1991。
(4)陈德潜,陈刚。
实用稀土元素地球化学[M]。
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1990。
(二)成因类型与板块构造环境的判别图解岩石化学成分主要包括:岩石常量元素分析、岩石稀土元素分析、岩石微量元素分析、岩石同位素分析。
利用岩石化学成分分析结果,进行特征参数计算与判别图解,是研究岩石成因的主要方法。
在化学成分特征参数与判别图解中,常量元素应用较广。
S型花岗岩与I型花岗岩的判别,是工作的重点与难点。
在选用特征参数与判别图解中要注意3方面问题:①要同时选用岩石常量元素、岩石稀土元素、岩石微量元素、岩石同位素的特征参数与判别图解,避免单一图解导出的片面结论;②在选择判别图解中,不同成因类型和板块构造背景的投影区域不应有太多的重叠范围;③在选择特征参数中,各类参数要有明确的对比标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花岗岩分类及成因
花岗岩类类型多,分布广,差异大,自Real(1956)提出花岗岩分类以来,地质学界对花岗岩的成因分类一直存在着异议,从早期简单的二分法,即将花岗岩分为岩浆的(有单岩浆花岗岩和双岩浆花岗岩之分)和花岗岩化的(有深熔花岗岩和交代花岗岩之分)两大类,到经典的I- S-M-A分类法,均具有各自的优点及局限性,现就各分类方法做简要叙述
1.早期二分法[1]
B. W. Chappell和A. J. R. White (1974 ) 根据对澳大利亚东部塔斯曼造山带花岗岩的研究,提出将花岗岩分为I型和S型两种不同成因类型,这种分类大致分别相当于S. Ishihara (1977 )所划分的“磁铁矿系列”和“钦铁矿系列”花岗岩。
I型花岗岩的源岩物质来自未经地壳风化作用的岩浆岩,S型花岗岩的源岩物质来自壳层沉积物质。
这些分类已经具体考虑了花岗岩的成岩物质来源,但并没有同其产出的构造地质环境相结合。
2.槽-台学说与花岗岩成因分类
三分法(徐克勤)[2]
徐克勤等(1982)将花岗岩划分为三大成因系列:第一类为地槽沉积物经交代、变质和花岗岩化而形成的大陆地壳改造型花岗岩;第二类位于大陆边缘活动带或大陆内部断裂带,与安山岩浆或基性岩浆有关,为不同程度地受到陆壳混染同化及混熔作用而形成的过渡性地壳同熔型花岗岩;第三类产于深断裂带或裂谷带,为与超镁铁质岩石及基性火山岩有成因联系的幔源型花岗岩。
这三大类花岗岩(陆壳改造型、过渡性地壳同熔型和幔源型)与构造环境是相关联的。
(1)陆壳改造型花岗岩:在该类花岗岩分布的地区没有见到它们与基性侵人岩或喷发岩(玄武岩)、中性侵人岩或喷发岩(安山岩)的共生关系。
这一成因系列的花岗岩类中一般以正常花岗岩为主,但也较常出现非正常系列的二长花岗岩、富斜花岗岩、富石英的花岗闪长岩、斜长花岗岩和英云闪长岩等。
但石英二长岩、花岗闪长岩和石英闪长岩等则较少见。
(2)过渡性地壳同熔型:这一类花岗岩往往是从中基性岩到酸性的花岗岩,如从闪长岩→石英闪长岩→花岗闪长岩→钾长花岗岩。
大陆上的深断裂带,活动大陆边缘和岛弧区的侵人岩,常是这样的一套岩石,伴生的也有少量基性岩石。
(3)幔源型花岗岩:多呈偏铝质的斜长花岗岩小型侵入体与伴生,属于此成因系列的多为碱质花岗岩系列。
三分法(杨超群)[3]
根据形成的地质环境的不同,将花岗岩分为三个大类和若干个亚类,每一大
类均包含若干小类。
(详见表1)
表1 花岗岩的地质环境-成因分类
杨克群(1995)将板块构造的理论与槽-台学说相结合,并将之前的三种分类进行了细化,进一步阐明了各类花岗岩与构造环境之间的关系。
3.板块构造理论与花岗岩分类
对于花岗岩的成因,至少有一点是许多学者所公认的,即无论是重熔作用还是交代作用,都需要有相当可观的能量输入。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认为,当地壳深部发生超变质作用时,其温度或水的浓度均不足以使重熔作用发生。
至少在缺少来自地慢岩浆作用参与的情况下,是不能发生重熔作用的((G. C. Bronn,1978)。
目前看来,板块构造理论不仅很好地解决了能量的来源问题,而
且也解决了地幔中贫钾贫水的问题。
带有H
2O和K
2
O的洋壳在俯冲带不断地沿海
沟向下俯冲,插入到陆壳或洋壳底下穿入软流层,并被软流层呈高温和高压状态的基性物质所熔化或同化,同时,俯冲带附近的沉积层也被强大的液
流体所浸润,从而发生交代作用生成S型花岗岩。
同样,玄武岩浆亦可受到改造或分异成I型花岗岩。
板块运动的方式不仅提供了巨大的能量,而且也提供了饱含二氧化硅和碱质的热液,从而为花岗岩的形成创造了极为有利的环境。
至于块内部,由于深部物质差异的调整及远距离的构造应力热效应,因而使大陆内部深大断裂带及薄弱地带受到挤压—剪切,导致地幔物质上升,并发生去气、去碱作用,或使地壳物质发生交代和重熔作用而形成花岗岩[1]。
(1984)指出不同成因类型的花岗岩代表着不同的活动带,并根据板块构造理论将花岗岩划分出五种类型:
(1)M型花岗岩—产于大洋火山岛弧内的斜长花岗岩。
(2)I型花岗岩(科迪勒拉)—形成于安第斯型活动大陆板块边缘的中酸性岩
石组
(3)I型花岗岩(加里东)—形成于造山期后隆起带的花岗闪长岩和花岗岩。
(4)S型花岗岩—主要形成于大陆碰撞褶皱带(海西型)或克拉通内的韧性剪
切带上,属于过铝型花岗岩组合。
(5)A型花岗岩—主要形成于稳定的碰撞带,也可以形成于大陆裂谷,是一
种非造山构造环境的碱性花岗岩。
根据上述研究,胡善亭等(1994)根据花岗岩形成时所处的板块构造单元划分为四大类九大类(详见表2)
表2 花岗岩板块构造单元分类
4.综合分类方法[4]
Barbarin(1999)在系统总结有关花岗质岩石分类特点的基础上,依据花岗质岩石的矿物组合、野外地质学、岩相学和侵位资料以及岩石地球化学和地球动力学环境等特征,提出了自己的分类方案,并将花岗质岩石分为7种类型:含白云母的过铝质花岗岩类(M PG)、含堇青石的过铝质花岗岩类(CPG)、富钾的钙碱性斑状钾长石花岗岩类(ICG)、富角闪石钙碱性花岗岩类(ACG)、岛弧拉斑系列花岗岩类(ATG)、洋中脊拉斑质花岗岩类(RTG)、过碱性和碱性花岗岩类(PAG)(详见表3)。
这一分类方案有如下优点:(1)没有限定花岗岩来白特定的地区;( 2)它是依据从矿床共生组合、到野外、岩石、化学和同位素到构造特征的一整套判断标准得出的;( 3)主要判断标准(矿床共生组合结合野外和岩石资料)可以在野外使用,易于区分判别;( 4)所划分的类型的数目是基本合理和实用的;( 5)它提供了岩浆起源的信
息,并能清楚地区别3种成因来源(完全或主要是壳源的、完全或主要为幔源的、壳-幔组分混合来源的)的花岗质岩石;( 6)它提供了岩浆产生和侵位的地球动力学环境及其演化过程的信息。
表3 Barbarin花岗岩分类法各类花岗岩特征
楼亚儿(2003)根据Babarin(1999)的分类方法,又补充了橄榄玄粗系列花岗岩类(SHG)。
橄榄玄粗系列花岗岩类对应于已从钙碱性系列和碱性系列火山岩中独立出来的火山岩中的橄榄玄粗岩系列。
橄榄玄粗系列花岗岩类不仅明显不同于M型和S型花岗岩,而且能从A型和I型花岗岩中区分出来。
SHG型花岗岩,其含钾长石、斜长石(主要为奥长石)、石英、富镁铁质矿物(主要为含铁金云母和浅闪石角闪石)和富钙的单斜辉石(主要为透辉石),总碱及轻稀土元素和大离了亲石元素含量高,有高
的、w(K
20)/、w(Na
2
0)和、w(Fe
2
3
)/、w(FeO)比值、低的Ti0
2
含量以及在镁铁质矿物
中有高的x(Fe3+ )/x(Fe2+)的比值。
姜耀辉等根据中国西昆仑造山带的花岗岩研究认为,至少有5种深成岩有橄榄玄粗岩的亲源性,岩石类型包括石英二长闪长岩、石英二长岩、石英正长岩、黑云母(二长)花岗岩、透辉石花岗岩等。
明显地,橄榄玄粗系列花岗岩类的特征非常相似于Morrison(1980)总结的橄榄玄粗质火山岩的特征,即可以认为SHG型花岗岩主要为幔源成因的,也有壳-幔混源成因的。
此外还有根据深度、“含矿性”、物源等标准进行分类的方法,在此不做叙述。
参考文献
[1]胡善亭,孙克勤,赵东甫.板块构造与花岗岩的成因分类,山东地质[J],,10
(2):72-76.
[2] 徐克勤,胡受奚,张景荣,孙明志,叶俊.论花岗岩的成因系列—以华南中
生代花岗岩为例,地质学报[J],:107-117.
[3] 杨超群. 花岗岩类的地质环境—成因分类刍议, [J],:48-51.
[4]楼亚儿,杜杨松.花岗质岩石成因分类研究述评,地学前缘[J] ,,10(3):
269-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