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岗岩发展历史

合集下载

2023-2029年中国花岗岩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2023-2029年中国花岗岩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花岗岩行业分析报告花岗岩行业发展前景及规模分析_智研瞻产业研究院花岗岩,花岗岩行业分析报告,花岗岩市场规模,花岗岩行业发展前景相关报告:《2023-2029年中国花岗岩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行业定义花岗岩属于酸性(SiO2>66%)岩浆岩中的侵入岩,这是此类中最常见的一种岩石,多为浅肉红色、浅灰色、灰白色等。

中粗粒、细粒结构,块状构造。

也有一些为斑杂构造、球状构造、似片麻状构造等。

主要矿物为石英、钾长石和酸性斜长石,次要矿物则为黑云母、角闪石,有时还有少量辉石。

副矿物种类很多,常见的有磁铁矿、榍石、锆石、磷灰石、电气石、萤石等。

石英含量是各种岩浆岩中最多的,其含量可从20—50%,少数可达50—60%。

钾长石的含量一般比斜长石多,两者的含量比例关系常常是钾长石占长石总量的三分之二,斜长石占三分之一,钾长石在花岗岩中多呈浅肉红色,也有灰白、灰色的。

灰白色的钾长石和斜长石在手标本上往往不易区分。

这时我们要仔细观察这两种长石的双晶特征,因为斜长石具聚片双晶,转动手标本时可见到斜长石晶体上有规则的明暗相间的聚片,而钾长石为卡式双晶,表现为明亮程度不同的两半晶体。

花岗岩还可以根据暗色矿物种类进一步命名,如暗色矿物主要是黑云母,可称为黑云母花岗岩,这是常见的一种花岗岩。

如为黑云母和白云母,其含量接近相等,可称为二云母花岗岩,如果暗色矿物以角闪石为主,则称为角闪花岗岩,如果暗色矿物以辉石为主,则称为辉石花岗岩,几乎不含暗色矿物的则可称为白岗岩。

行业市场规模分析随着国家经济发展、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及城镇化率逐渐增长,花岗岩生产行业见证了基础设施建设及房地产行业的迅速发展,市场对花岗岩产品的需求旺盛,促进花岗岩开采业及加工业的发展。

自2018年至2022年,中国花岗岩市场按收入划分的市场规模由4868亿元增加至5834亿元,复合年增长率为4.6%。

由于受到新冠的影响,中国花岗岩行业于2020年按收入划分的市场规模增长率将下降。

地质学发展简史(精简版)

地质学发展简史(精简版)

地质发展简史1.地质知识积累和地质学的萌芽时期(远古~1450)岩石和矿物知识的积累对地质作用的认识对地球的启蒙认识中世纪的地质学2.地质学的奠基时期(1450~1750)地质哲学思想的初步发展对化石和地层的认识岩石学、矿物学和矿床学的发展3.地质学的形成时期(1750~1840)地质考察旅行的兴起水成论和火成论地质学体系的形成灾变论和均变论4.地质学的发展时期(1840~1910)地层学和古生物学岩石学、矿物学和矿床学动力地质学地槽地台学说和全球地质构造的理论综合5.20世纪地质学的发展(1910~ )地质学各分支学科的发展大陆漂移说地质学的新阶段及板块构造学说地质学发展史是人类在生产和探索地球神奇的过程中,逐步认识地球的组成和结构,地球及其生物界演变的规律,特殊是地壳和岩石圈运动规律,并为人类合理开辟、利用和保护矿产资源保护环境服务的历史。

人们对地球的认识源远流长。

在蜿蜒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原始朴素的地质知识逐渐形成为了地质科学的知识体系。

根据地质知识发展的程度,并参照其社会文化背景,可将地质学发展史划分为5个时期。

①地质知识积累和地质学萌芽时期(远古~1450),以认识的直观和解释的猜测性为主要特征。

②地质学奠基时期(1450~1750),其特征是随着自然科学的诞生,地质知识趋向系统化。

对地质现象试作理性解释,并逐步建立了观察和推理方法。

③地质学形成时期(1750~1840),一方面地质知识得到较全面的概括和总结,另一方面,人们将地质作用、过程和结果联系起来加以思量,赋予解释。

地质思想、理论和学说十分活跃,由此初步形成为了地质学体系。

④地质学发展时期(1840~1910),其特征是地质知识和理论的发展,逐步形成为了综合分析方法,初步提出了全球性地质发展史的认识。

⑤20世纪的地质学(1910~ ),这一时期特点是科学技术的发展使新的地质学说、地质学理论不断涌现,地质学分支学科之间日益相互渗透,地质学与地球科学的其他学科相互沟通,形成为了全球性地质学体系。

云南区域地质

云南区域地质

云南区域地质Modified by JACK on the afternoon of December 26, 2020云南区域地质、地球物理及地球化学综述为简要反映各类矿产形成的地质背景,本文将对区域地质、地球化学、地壳结构及深部构造等特征作一概略介绍。

云南区域地质云南地层发育齐全,沉积类型多样;岩浆活动强烈,且往往在同一地带持续活动,构成较大规模的构造岩浆带;变质岩广布,各类变质作用兼具;地壳活动性普遍较强,地质构造复杂。

北西——南东方向斜贯全区的金沙江——哀牢山断裂带,比较清楚地划分出东西两大部分。

东部主体属于扬子准地台的西缘或准地台古生代 (主要是晚古生代) 增生部分;西部则分属唐古拉-昌都-兰坪-思茅褶皱系和冈底斯——念青唐古拉褶皱系。

一、东部地区即金沙江——哀牢山断裂以东部分。

包括《云南省区域地质志》所划分的中甸褶皱带、扬子准地台和滇东南褶皱带。

它们之间的界线分别为北东向转南北向的小金河断裂——格咱河断裂南段及北东向的弥勒——师宗断裂。

西北部的中甸褶皱带是松潘——甘孜印支褶皱系的南延;东南部的滇东南褶皱带为华南加里东褶皱系的西段。

二者在晚古生代处于相对稳定状态,并与扬子地台连为一体,又都在印支期先后转化为地槽。

中部的扬子准地台被一系列南北向深 (大) 断裂分割为地质发展差异显着的数个块体,《地质志》自西至东划分为丽江台缘褶带、川滇台背斜和滇东台褶带三个次级构造单元。

本区地壳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显现清楚。

有鉴于此,以下拟按几个大的地质发展阶段予以叙述。

(一)前震旦纪地质出露于西南边缘的哀牢山群,由一套变质程度达角闪岩相的变粒岩、片麻岩、大理岩组成,最近于混合岩中获得1736.9±25Ma的年龄值 (锆石U—Pb)、一般认为其原岩为早元古代优地槽型建造,是扬子地台的结晶基底,可能于晚华力西——早印支期大规模推覆作用而逐步达于上部构造层次。

北延的点苍山变质岩系,经最近的研究 (云南省地矿局第三地质大队,1990),被分解为沟头箐群和苍山群。

3-鄂尔多斯盆地地质发展简史

3-鄂尔多斯盆地地质发展简史

鄂尔多斯陆块,现代地貌上的表现为高原,它的发展历史,依然可以追朔到早在35亿年的地质历史时期,它和地球上所有大陆一样,都经历了复杂的沧海桑田的发展历史,以下简述之。

一、早太古代(35亿年)至晚太古代(25亿年)——地台基底雏形阶段这是华北地台基底发育时期,35亿年,整个华北地区尚处在较深的海洋环境,早太古代,因当时地壳较薄和地幔物质上涌,火山活动十分频繁活跃。

造成大量拉斑玄武岩、钙碱质火山岩、火山碎屑岩等中基性——中酸性火山岩建造。

在强烈的造山运动影响下,这些沉积物不断地一次又一次的褶皱隆起增厚,在高热流的作用下发生了高温变质。

多期变质和变形作用的叠加,使这些古老的岩石以花岗——片麻岩穹隆构造形式出现,幵和深成混合花岗岩相伴,晚太古代则是一套绿岩建造,幵有科马提岩。

经过早太古代集宁旋回的火山——沉积作用,变质作用和晚太古代乌拉山旋回的火山——沉积作用、变质作用,终于使几个互不相连的初始陆核——岛链状硅镁质、硅铝质陆块增生、扩大幵焊接成一个整体,奠定了华北地台基底的雏形。

二、早元古代——华北地台形成这一时期的火山——沉积作用发生在鄂尔多斯高原以北的现今的乌拉山,大青山和色尔腾山一带,主要是一套海相的镁铁质拉斑玄武岩系列,钙碱性的火山熔岩和正常碎屑岩及碳酸盐岩,具典型的绿岩建造。

同一时代沉积作用还发生在太古代古陆边缘区,为一套海相火山岩、碎屑岩和碳酸盐岩建造。

早元古代末期的色尔腾山运动,导致地壳增厚、固结、克拉通化,构造运动伴随的岩浆活动,使华北地台基本固结和稳定,华北地台形成,地台范围向西包括阿拉善台隆,向东包括山西台隆,向北达白云鄂博一带,甚至更进。

三、中、晚元古代——盖层发展阶段盖层沉积是指地台的古老结晶基底形成以后,其上沉积了一套比较稳定的正常陆源碎屑建造,火山活动不发育。

到目前为止,鄂尔多斯陆块,由于古生代地层和巨厚的中、新生代地层的覆盖,其深部有无中、晚元古代的盖层沉积,尚不得而知。

但从贺兰山地区的中晚元古代黄旗口群和王全口群、渣尔泰山地区的渣尔泰山群、白云鄂博地区的白云鄂博群的展布特点分析,这一时期的盖层沉积只限于这些地区,故推测鄂尔多斯陆块之下,可能不存在中、晚元古代的沉积。

地质年代表

地质年代表

地质年代表开放分类:地理、地质、地层、地史、地质辞典一,概念按时代早晚顺序表示地史时期的相对地质年代和同位素年龄值的表格。

计算地质年龄的方法有两种:①根据生物的发展和岩石形成顺序,将地壳历史划分为对应生物发展的一些自然阶段,即相对地质年代。

它可以表示地质事件发生的顺序、地质历史的自然分期和地壳发展的阶段;②根据岩层中放射性同位素蜕变产物的含量,测定出地层形成和地质事件发生的年代,即绝对地质年代。

据此可以编制出地质年代表。

二中国地质年代表-----------------------------------------------------------------------------------------代纪世代号起始时间(百万年) 生物开始出现类型------------------------------------------------------------------------------------------新生代第四纪全新世Qh 0.01人类出现晚更新世Qp中更新世Qp2早更新世Qp1 1.64新近纪上新世N2 5.00中新世N1 23.3 近代哺乳类出现古近纪渐新世E3 37.5始新世E250古新世E1 65 鱼类出现-------------------------------中生代白垩纪K 135 被子植物,浮游钙藻出现侏罗纪J 208 鸟类哺乳类出现三叠纪T 250 蜥龙鱼龙出现-------------------------------晚古生代二叠纪P 290 兽行型类裸子植物出现石炭纪 C 362坚孔类种子蕨科达类出现泥盆纪 D 410 总鳍鱼类节蕨石松真蕨植物出现早古生代志留纪S 439 裸蕨植物出现奥陶纪O 510 无颌类出现寒武纪-- 570 硬壳动物出现-----------------------------新元古代震旦纪Z 680 不具硬壳动物出现南华纪Nh 800青白口纪Qb 1000 多细胞动物高级藻类出现中元古代蓟县纪JX 1400 真核动物出现(绿藻)长城纪Ch 1800古元古代滹沱纪Hl 2300五台纪Wt 2500-----------------------------新太古代Ar3 2800 原核生物出现(菌类及蓝藻)中太古代Ar2 3200古太古代Ar1 3600 生命现象开始出现始太古代Ar0 45oo----------------------------------------------------------------------------------------------------------------------关于地质年代表的阅读解析:地理教学大纲中的“基本训练要求”指出:“学会阅读地质年代表,记住代、纪的名称和序列。

中国名山旅游资源概述

中国名山旅游资源概述
3.我国名山的植被,亦有鲜明的“个性”,取决于不同地理环境的气候条件。盘根虬枝的黄山松,傲然挺立的华山松,以及峨眉山的珍稀树种珙桐等,都有其特定的生态环境。
4.我国的名山大川无不留下文明古国的光辉遗迹。我国名山旅游资源的人文景观大致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与自然景观相谐调的文化景观(文化遗迹),二是为名山增添异彩的神话传说和地方习俗。纵观我国名山大川,可以看到一个普遍的现象,即建筑与自然景观美的协调和加强是建筑景观美的关键所在。
3.具有丹霞地貌特征的名山旅游资源:我国很多名山是由红色岩层构成的。我国南方大陆气候干热,干湿季交替十分明显,沉积在地势低洼盆地的泥沙、砾石,形成红色的水平的砂砾岩层。以后由于地壳上升,经侵蚀、溶蚀和重力崩塌的综合作用,造成深谷、峰林等地形。这种地形以广东仁化县丹霞山最为典型,故称“丹霞地貌”。武夷山、青城山等都属此类型。
5.我国名山旅游资源文化景观除了建筑物以外,还包括碑刻、摩崖石刻、书画题记、历史遗迹、革命文物等,是我国重要的文化遗产。历史、文化艺术和自然山水,三者融汇名山于一体,是我国名山的一大特色。如庐山仙人洞,洞前一横空巨石上题有“纵览云飞”,每当形成波涛起伏的云海之时,由此体会纵览云飞的意境,就感到有无穷的奥妙。
4.其他以自然因素为主要成因的名山旅游资源:除了花岗岩名山、岩溶山水、具有丹霞地貌特征的名山外,还有许多其他岩石构成的名山,如五大连池火山,流纹岩构成的雁荡山,砂页岩构成的庐山,石英砂岩构成的武陵山等等。由于构成上述名山的岩石类型较多,而同类型的名山又为数不多,因此将它们归为一大类。
5.历史文化名山旅游资源:在我国的名山旅游资源中,还有一部分是因为历史文化原因逐渐形成,以人文景观或历史遗迹为主要内容的名山。有的山,自然景观很突出,但它之所以成名,主要是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促成的。如井冈山,自然景观非常优美,但它却是作为革命根据地而闻名世界的。也有的名山因在城市郊区,随着城市的发展而发展起来,如北京西山、武汉黄鹄山等。

TBM施工技术在中国的发展及技术背景

TBM施工技术在中国的发展及技术背景

TBM施工技术在中国的发展及技术背景1、TBM的发展历史TBM是在1846年由意大利人Maus发明的。

1851年,美国人查理士·威尔逊开发了一台TBM,在花岗岩中试用,未获成功。

1881年波蒙特开发了压缩空气式TBM,并成功应用于英吉利海峡隧道直径为2.1m的勘探导坑。

美国罗宾斯(Robbins)公司自1952年开发制造出了现代意义上的第1台软岩TBM后,1956年又研制成功中硬岩TBM.从此,TBM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

目前,全世界范围内的TBM制造商有30余家,最具实力的是德国的威尔特公司、美国的罗宾斯公司、德国海瑞克公司、加拿大的拉瓦特公司、日本的三菱公司等。

国外TBM技术已经相当成熟,这为复杂地质条件下的隧道工程建设提供了技术保障。

2、TBM的分类及地质适应性目前,TBM主要分为以下3种类型,并分别适应于不同的地质。

①开敞式TBM.常用于硬岩,在开敞式TBM上,配置了钢拱架安装器和喷锚等辅助设备,以适应地质的变化。

当采取有效支护手段后,也可应用于软岩隧道。

②双护盾TBM.适用于各种地质,既能适应软岩,也能适应硬岩或软硬岩交互地层。

③单护盾TBM.常用于劣质地层。

单护盾TBM推进时,要利用管片作为支撑,其作业原理类似于盾构,与双护盾TBM相比,掘进与安装管片2者不能同时进行,施工速度较慢。

单护盾TBM 与盾构的区别有2点:一是单护盾TBM采用皮带机出碴,而盾构则采用螺旋输送机出碴或采用泥浆泵通过管道出碴;二是单护盾TBM不具备平衡掌子面的功能,而盾构则采用土压力或泥水压力平衡开挖面的水土压力。

一般情况下,整条隧道地质情况都差的作业条件下使用单护盾TBM;在良好地质中则使用开敞式TBM;双护盾TBM常用于复杂地层的长隧道开挖,一般适用于中厚埋深、中高强度、地质稳定性基本良好的隧道,对各种不良地质和岩石强度变化有较好适应性。

3、国内使用TBM的情况介绍我国最早使用TBM施工的是水利水电工程。

超薄石材

超薄石材

薄型、超薄型石材的加工和应用一、薄型、超薄型石材的市场现状和发展前景众所周知,石材和陶瓷都是世界上重要的两大装饰材料,在建筑装饰材料上,石材和陶瓷都占有重要的市场份额。

但是,相比较而言,陶瓷装饰材料占据的市场份额虽然在逐年减缓,但仍然比石材装饰材料的市场份额大得多,有数据统计表明,石材装饰材料的用量仅占陶瓷装饰材料市场份额的不足六分之一。

但是,近几年来,特别是进入二十一世纪后的四、五年来,石材平均每年的用量增长率均大于百分之九,而且石材用量逐年递增的势头不减。

这反映出了在经济增长时期,特别是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即将召开及上海市博会和广州亚运会的申办成功,在当今和今后十几年内拉动和即将快速拉动建筑材料、特别是石材装饰材料的飞速发展,这给我们石材行业的发展带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大好机遇。

建筑材料行业的飞速发展加大地带动了国内石材业的飞速发展,并保持了世界经济的同步增长,而且我们国内的石材用量一直位居世界前列。

可以预见:随着国家经济的持续、稳步的快速发展,国内石材业发展的空间将会更大,势头更强。

从另一个方面来看,近些年来,瓷砖行业的飞速发展,有相当部分是模仿了天然大理石和花岗岩的花色品种,而且其花色、光度跟天然石材相比相当逼真,特别是人造石系列更是如此,为此它们在很大程度上抢占了一部分建筑装饰材料的市场份额。

其主要优势就是厚度上作的比较薄,价格低廉,又能充当天然石材的花色之美,具有豪华高档的装饰效果。

但是,细比较起来,无论陶瓷材料和人造石材的做工如何精美,和天然石相比,仍然在直接感觉上,在舒适程度上等都给人一种美中不足的感觉;美度不够好,不如天然石材的质感、美感纯真,朴实,高档,豪华等。

对于经济比较发达的我国沿海地区,西方发达国家和经济处于起飞阶段的发展中国家,薄型、超薄型石材有着比较广泛的应用和市场空间,特别是随着中国加入WTOhou 各项政策的实施,国外客商纷纷涉足中国这个具有广阔发展潜力的石材市场,使得国内薄型、超薄型石材的发展将更上一层楼,许多的来料加工及国外定单将极大地促进我国东南沿海、山东、江苏、大连及内地薄型、超薄型石材加工业的快速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然而,凯基鲁尔夫(Kjerulf,1855,1879)则 主张奥斯陆的花岗岩是火戍的。他承认凯 尔霍所提出的空间问题,但他认为灼热的 侵入体吞噬了先前沉积岩。因而在火成岩 岩石学中引入了“同化作用”的概念。
• 过几十年后,密歇尔—列维(Michel-Levv, 1894)——可能尚不知凯墓鲁尔夫的著述— —在法国阐述花岗岩的成因时引用了交代 作用和同化作用的概念。
• 关于这些调查霍耳蒂达赫(HoltedahI,1963)做过 充分地评论。据这一记载,冯· 布赫(魏尔纳的学 生)相信这个地区的大多数花岗岩与玄武岩和其它 “暗色”岩一般所表现的形式一样,覆盖在含化 石的建造之上,而德拉明花岗岩(Drammen granite)则比石灰岩老,伏于灰岩之下。可是莱伊 尔非常怀疑这些解释,他认为,有的地方花岗岩 可以斜覆在沉积岩上,但这是一个次要特征,普 遍地是花岗岩延伸出脉体贯入到相邻的地层中, 并使灰岩变成大理岩,使页岩变为云母片岩。
• 凯基鲁尔夫(1855)和密歇尔—列维则认为岩体是 由岩浆逐渐地同化围岩形成的,岩浆上升速度取 决于岩浆消化围岩和顶板的速度。后来,九1923 年克洛斯(Cloos)认为,许多曾被假定为岩某的岩 体,实际上是一些大型侵入岩床,对于岩床的侵 位来说,棘手的空间问题就不再是一个问题了。 岩穹构造之中,往往有一个花岗质的内核,周围 为片麻岩环绕。芬兰地质学家盖多林(Gadolin, 1858)是第一个描述布苏萨利(Pusunsaari)拉道格 (Ladoga)湖北部岩穹构造的人。
• 关于花岗岩化(酸性物质的迁移)的概念要追 溯到1836年莱伊尔的时代。在当时有关花 岗岩戍因问题的争改可以针对奥斯陆地区 的情况来说明。利奥波德· 冯· 布赫 (Leopold.Von.Buch)在十九世纪初期对 该地区进行过调查,而查理斯· 莱伊尔1837 年在凯尔霍(B.M,Keilhau)的指导下也对 这一地区进行了调查。
• “反火戍论者”不承认花岗岩是由岩浆形成 的,并坚认如果花岗岩确实是由岩浆形成 的话,那么在花岗岩当中这些矿物的结晶 顺序应该是石英一正长石一云母。众所周 知,实际结晶顺序正恰恰相反。
• 因此证明花岗岩不可能是火成的。邦森认 为,一个旷物熔点与在另一情况下旷物从 其溶液中结晶的温度是不一样的。另一方 面,在进一步讨论中,他对一些化学组分 在水溶液中的行为进行了对比工作。
• 一般队为,花岗岩普遍形成巨大岩基。事 实上,这些岩基很少是花岗岩,而大部分 是山花岗闪,陡岩和石英闪长岩组成的。 然而,有一些花岗岩则被认为是形成岩盖、 岩盆或岩穹(domes)。
• 确定花岗岩的产状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描述产 状所使用的术语,在采用它们的人来看是具有戍 因含意的。据吉尔伯特(Gil-bert,1877)的意见, 岩盖是岩浆上升运动所造成的结果,而岩盆的含 义则是岩浆被动地役位到底盘塌陷所形成的空间 里。岩基这一术语是休斯(Suess,1895)推荐采 用的;要想推断一个岩基的浸位漠式颇为困难。 休斯本人曾以“用赤热的火钳强行穿入木板的进 行过程”来比拟岩浆上升穿过地壳的进程。尽管 如此,这个生动的比喻还决不是解释(列文生—列 星格语)。
• 实质上,他采纳了赫顿的关于深成活动的 概念;熔融物质猛烈地侵入到较老的建造 中并使上覆岩体产生逆冲作用。然而,凯 尔霍不接受这些观念,他不理解间为浸入到其中的侵人体开放。 早往1838年,凯尔霍可能是首先重视到关 于火成岩体侵位的“空间问题”的人。
• 十九世纪末,花岗岩是由变质作用和交代 作用形成的概念在法国颇为盛行。像挪威 的凯基鲁尔夫那些在法国和英国受过教育 的人则偏重于“岩浆火成”(magmatic— igneous)说的观点。
• 在芬兰、塞德霍姆(1893)原来反对过加拿大人劳 森(A,C.Lawson)的观点, 劳森曾认为侵入到 原始地壳和最老的沉积岩当中的那些最古老的花 岗岩,是由于最底部的最老沉积物经过重熔作用 形成的。塞德霍姆(1892)认为环斑花岗岩是真正 的岩浆岩,在强烈的垂直移动期之际,岩浆能充 填到似地堑的凹陷中(graben-like depressions), 就在这个时期环斑花岗岩呈大型的岩体侵入。后 来,塞德霍姆对于其它一些花岗岩提出了他自己 的再生作用和深熔作用概念,这些概念部分地与 劳森在加拿大所阐述的概念相一致。
• 赫顿本人则极力地提倡岩浆成因的观点。 据赫顿意见,花岗岩不整合侵入层状岩石 的特点、粗粒结晶组构和斜交岩层的花岗 岩脉,都被认为是花岗岩由“地下熔浆 (subterranean lava)”结晶形成的证据,地 下熔浆后来称之为“岩浆”。
• 关于“岩浆”习性方面,如果不假定有水 的存在,那么就会有许多情况不能够很好 地解释,这一点早巳受到重视。在花岗岩 的情况里尤为重要,因此这里有必要事先 叙述一下十多年前复兴起来的一个问题。
• 凯尔霍提出了他的“变成作 用”(transmutations)学说来代替上述观念。 这一论点的看法是:早期岩体为一个缓慢 而稳定的过程改造成为花岗岩和正长岩。 凯尔霍将这一过程称之为“造花岗岩作 用”(granitification)。他并声称找到过一个 由沉积岩转变为花岗岩的实例;对于这一 变化他既没重视与深部现象的联系也没考 虑所涉及的温度升高。
• 花岗岩发展历史
• 人们要想恰当地理解所谓“花岗岩问题”, 首先要搞清楚地质学家是如何获得形成现 行学说结论的。因而有必要系统地阐述一 下一个世纪以来或更久的观念的知识。从 这些叙述可以看出,在最近二、三十年里 发展起来的许多“新概念”正是过去100年 或 • 150年一直在探讨和争论的题目。
• 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地质学家们就在哪些花岗 岩是岩浆形成的,哪些是变质形成的或交代形成 的这个问题上进行着激烈地争论。这一争端早在 水戍论时代就已开始,直至十九世纪中叶,还纠 缠于花岗岩是由水溶液中沉积形成的观念上。尽 管自赫顿(Hutton)起,就已经认识到变质作用过程 (莱伊尔提出的术语),虽然对其性质还不够十分 了解。甚至在使用显微镜以前,关于花岗岩是变 质形成的问题就已经写了很多。
• 斯帕兰茨尼(Spllanzani,1794)可能是最先 认识到水必须在熔融态岩石中出现的成因 意义。其后,施科劳普(Scorp,1825)曾探 讨过水在熔岩当中的赋存意义,而舍雷尔 (Scheerer,1862)则更明确地把水的存在跟 花岗岩岩浆联系在一起了。
• 此外,邦森(Bunsen,1861)也讨论过花岗 岩的地质学问题,特别是讨论了花岗岩的 成因问题。当时,已知在熔融状态下石英 的结晶温度高于正长石,而且比云母的结 晶温度高更多。
• 据他的意见,岩穹构造是花岗岩岩体山下 面侵入到了片麻岩建造,上部接触面倾角 较缓,向下角度逐渐增加而被侵入建造保 持平缓并由核部向外倾斜度减小。1951年 爱斯柯拉关于岩穹做了如下解释:“正如 在我1949年的论文中所总结的,事实表明, 花岗岩化作用在加入大量钾质和体积增加 的情况下,特别改造了岩体的边缘部分, 而使古老侵入体隆起穿入岩穹之中”。 [3]
谢谢观看,禁止转载
康辉旅行社 lkjlkjlkj
• 泰格斯蒂德(T/gerstedt,1893)在描述芬兰 南部的一些混成岩(后来这种岩石被称为混 合岩)时,他发表了一个略不相同的概念。 他认为这些岩石是由于花岗质物质贯入到 变质了的沉积物一片麻岩中而形成的。
• 这种花岗质物质含有相当一部分水,这些 水的存在加速了作用的进度,并使花岗质 物质形成细小的脉体贯入到片麻岩中。于 是他又重提用水的存在解释窄小阻延长很 远的细晶岩质脉体的形成;若用其它方式 解释它们的形成就会遇到相当大的困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