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学发展史[1]
Linguistics and Translation

但是它有一些根本性的弱点,主要表现为,它使用的是像词类和短语 类那样的单 一标记,因而不能有效地指明和解释自然语言中的结构歧义问题。 也是机器 翻译常碰到的问题。如:The turkey is ready to eat, 根据theturkey是做主语还 是宾语这个句子可以理解成“火鸡准备吃东西”或者是“火鸡被吃”。
第五阶段:语言学与翻译的联系
由萨丕尔-沃尔夫假说中不同语言间是否存在翻译这一探讨可知,语言学家已 经开始了研究语言与翻译之间的关系了。而雅各布逊、奈达的深入研究,进 一步明确了他们之间的关系。 雅各布逊:雅各布逊(Jakobson)博学多才。他是美国语言学家和文学评论家,莫斯 科语言学会的创始人之一,结构主义发展的串线人物,也是布拉格学派翻译理论 家。1959年,雅各布逊发表了题为《论翻译的语言学问题》(On LinguisticAspect ofTranslation)的论文,从语言学和符号学的角度,对语言和翻 译的问题、翻译的重要性及普遍性存在的问பைடு நூலகம்,作了非常精辟的论述。由于其 论前人所未及,因而一直被西方翻译理论界奉为翻译研究的经典作品,是翻译研 究中引用最多的文献之一。国内学者对这篇论文也有很多的评论。《论翻译 的语言学问题》被看作是“现代翻译学阶段”开始的标志。
因为他们对梵语与古希腊语的关系提出了新见解, 老一辈语言学家如G.库尔蒂乌斯等深为不满,称 他们为“青年语法学派”,含有揶揄之意。但是 他们欣然接受了这个名称,后来人们也就沿用下 来。在语言学界,现在一般叫做“新语法学派”。 第三阶段:语言系统的研究方法 在德国新语法学派的影响下,其他国家的语 言学家也开始对语言进行系统的研究。索绪尔就 是其中一个杰出的代表。
2、语言和言语 20世纪早期,索绪尔把言语活动分成“语言”(langue)和“言语”(parole)两 部分。语言是指一个话语社区所有成员共有的抽象的语言系统,而言语是语 言在实际运用中的实现。语言是所有的语言使用者必须遵守的一套规范和原 则,而言语是这些规则的具体运用。 3、能指和所指 能指”和“所指”都是索绪尔语言学的术语。索绪尔认为,任何语言符号是由 “能指”和“所指”构成的,“能指”指语言的声音形象,“所指”指语言 所反映的事物的概念。比如英语的“tree”这个单词,它的发音就是它的“能 指”,而“树”的概念就是“所指”。“能指”和“所指”是不可分割的, 就像一个硬币的两面;但是,索绪尔认为,某个特定的能指和某个特定的所 指的联系不是必然的,而是约定俗成的。比如在“树”这个词中,树的概念 和“树”的特定发音不是必然结合在一起的,“树”在英文中的读音和在法 文、拉丁文中的读音明显不同,但却都能表达了“树”的意思。这就是符号 的任意性原理。符号的任意性原则是索绪尔语言学的一条重要原则,它支配 着索绪尔的整个语言的语言学系统,是头等重要的。 继索绪尔之后,美国语言学家乔姆斯基则强调语言学研究对象为语言能力而非语 言现象。他将语言分为深层结构和表层结构。乔姆斯基提出的短语结构规则 和推导模式说明了他的结构和转换方法。短语结构语法(Phrase Structure Grammar,简称PSG)不能有效地描写自然语言。PSG在Chomsky语言学理 论中占有重要地位,并且在自然语言的句法描写中担当举足轻重的角色 。
谈谈你对神经语言学发展史的认识

谈谈你对神经语言学发展史的认识,并预测神经语言学对社会的应用价值人类很早就已注意到大脑与语言的关系。
古埃及人曾经记录过由于脑部损伤而丧失语言功能的病症,也即现代所说的失语症。
然而,真正科学意义的研究则是从19世纪后半叶开始的。
1861年,法国脑科医生P.布罗卡(1824~1880)通过死亡病人脑解剖,发现大脑皮层的一个专门区域(在左半球额下回后部)与言语的生成有关,该区域的损伤会导致患者发音断断续续,或者虽然能说下去,但不能组成表示一定内容的话语。
1874年,德国生理学家C.维尔尼克(1848~1905)发现,大脑皮层的另一个区域(在左半球颞叶后部)控制着言语的接收和理解,这个区域受损的患者无法理解别人所说的话,甚至完全不能分辨语音。
上述两个皮层区域,后来被分别命名为布罗卡区和维尔尼克区。
自那时以来,有关语言的神经机制的研究已经取得一定成就。
在失语症研究的基础上发展语言学理论,即研究目的发生了变化,有了语言学的内容。
语言学家在对语言理论上的研究,也逐渐认识到语言的生理机制,而发音和听觉器官的终端都是由脑机制控制的,语言学逐渐与神经科学靠近。
科学技术的进步,使得神经学家可以精密而准确地测量人脑的细胞,例如单一细胞的记录。
而且脑电技术的突飞猛进,使得神经学家可以利用脑电的断层模式做各种语言测试来记录被试的脑区变化,神经科学和语言学有了更科学紧密的联系。
神经语言学将对人类影响最大的两项内容脑和语言,用最前沿的科学研究手段结合起来,研究结果具有严密的科学论证性,因此可以预测到这门学科将对社会产生重大的影响,只是目前对神经语言学的应用价值仍然需要进一步的探讨。
神经语言学的应用价值应该在神经科学和语言学的价值之上,研究甚至可以超越神经科学和语言学的领域,囊括更多的社会问题。
神经语言学未来的研究方可以试图从一些历史存在的有争论的,其他学科无法解决的问题、以及一些当前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着手,探讨神语言学可能提供的科学有效的解答。
20世纪语言研究三个阶段的回顾和反思范文

202120世纪语言研究三个阶段的回顾和反思范文 在语言的发展过程中,语言学家通过总结前人的观点,汲取研究成果,并对他们认为的不足之处提出自己的设想,共同推进语言的研究和发展。
因此,语言研究必不可少的是对各个阶段的回顾和反思。
一、语言学研究发展历程 赵世开认为,语言研究大致经历了以下五代:传统语言学或称“语文学”(公元前 5 世纪到 18 世纪);历史比较语言学(19 世纪);结构主义语言学(20 世纪上半叶);生成语言学(20 世纪下半叶);认知语言学(20 世纪末至 21 世纪初)。
1.传统语言学。
主要是对词汇的意义进行解释,只是一种前语言学时期的理论,还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一门学科。
2.历史比较语言学。
19 世纪历史比较语言学主要研究语言之间结构上的亲属关系,通过对各种语言进行共时和历时比较来寻找共同来源。
刘润清在《西方语言学流派》中概括了这一时期语言学研究的特点提出人们在这一阶段,通过对大量语言现象的研究,证明语言之间的亲属关系,提出了许多语言是从同一始源语演变而来的观点,而且划出了语言“谱系”. 整个19 世纪,历史语言学和比较语言学占统治地位 ,并得到空前的发展。
历史比较语言学着力于需找语言的规律,但由于其理论落脚点是语言成分历时变化的事实,因而不可能从整体上把握语言成分间的结构关系。
二、20世纪语言学三大革命的回顾和反思 语言学史上发展最活跃、最快速的是 20 世纪的语言学研究。
20 世纪前六十年,语言学研究主要是索绪尔倡导的结构主义倾向,以描写语言系统内部的结构特点、结构关系为主。
从 50 年代中期开始,以乔姆斯基为代表的转换生成学派(TG 学派)从描写语言行为转为解释人的语言能力,关注语言的生成和理解,这是对结构主义学派的一次变革。
之后的认知语言学从心智的体验性、认知的无意识性、思维的隐喻性出发,强调认知、现实、语言三者密不可分的关系,又是对乔姆斯基革命的另一场革命。
语言学发展历程

语言学的主要发展历程语言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即为语言本身的目的而研究语言)起始于19世纪上半叶,是随着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出现而诞生的.在一个多世纪里,语言学的发展,概括起来说,经历了四个主要阶段,可分别以语言研究中先后占据重要地位的历史比较语言学派,结构主义语言学派,转换生成语法学派与功能主义语言学派的四大学术思潮为其标志.1 历史比较语言学历史比较语言学指的是采用历史比较的方法对语言之间的系统对应现象进行解释,从而揭示语言的历史渊源,语言的演变规律及其亲缘关系. 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工作最初是由在东印度公司任职的英国学者琼斯(W.Jones)开始的.琼斯在1786年首先提出了梵语同欧洲古希腊语,拉丁语有着共同的来源这一观点,但他并没能找出它们之间的语音对应规律.因此,他的研究还不能算是真正的历史比较语言学. 一般认为,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奠基人是19世纪丹麦的拉斯克(R.Rash),德国的葆朴(F.Bopp)与格林(J.Grimm).这三位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先驱广泛地调查了一大批诸如梵语,希腊语,拉丁语,冰岛语,立陶宛语,峨特语等古代与现代语言,对它们的词形作了系统的比较,找出了其中的语音对应规律;由此确定了它们之间的亲缘关系. 另一位影响较大的历史比较语言学家是德国的施来赫尔(A.Schleicher).他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致力于古印欧语的重建工作,并提出了所谓谱系树理论(Family Tree Theory).该理论认为,一个语系就好像一棵树,亲语是树干,子语是树枝,构成一个谱系树.谱系树理论的提出是历史比较语言学的一大进展.一个语系从假设的原始母语逐步演变到各种语言的历史过程一目了然地展现了出来19世纪下半叶出现了以保罗(H.Paul)等人为代表的新语法学派(Neogrammarians),该学派的出现将历史比较语言学的研究又推进了一大步.新语法学派认为,历史比较语言学不应该只是对语言变化做单纯的描写,而应该联系语言的使用者探讨语言变化的本质.他们把语言变化的规律归纳为两条极其重要的原则:一是语音规则无例外论,二是类比原则.随着科学的发展与语言研究的不断深入,历史比较语言学的一些局限性,如孤立地研究语言单位而忽视了语言的体系性,强调对语言现象的历史比较而忽视了语言的整体性等,便明显地暴露出来了.到了20世纪初,语言的研究,在理论与方法上,都酝酿着一场重大的变革.2 结构主义语言学1911年是语言学发展史上比较重要的一年.这一年的6月与7月间,早年曾从事过印欧语言历史比较研究的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F.de Saussure)在日内瓦大学系统地传授了他本人语言学理论中的精华部分——静态语言学(Static Linguistics).1916年,也就是在索绪尔去世三年后,他的学生巴利(Charles Bally)与薛施蔼(Albert Sechehaye)根据讲稿与听课笔记整理出版了《普通语言学教程》(Course in General Linguistics)一书.这部著作自出版以来,流传之广,影响之深,在语言学史上是罕见的.美国语言学家霍凯(C.Hockett,1965)曾把《普通语言学教程》称誉为现代语言学史上的四项重大突破之一.该书中提出的一系列理论突破了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局限性,开创了语言学中结构主义语言学的新纪元..索绪尔语言理论的主要特点是把语言看成是由语言各个成分之间的关系组成的结构系统.换句话说,索绪尔认为,语言是一个大系统,其中有词汇,语法,语音三个小系统;而这三个小系统各自又有许许多多彼此有联系的成分.另外,索绪尔对语言的研究与历史比较语言学不同之处还表达在他的三个二分法之中,即语言与言语,聚合关系与组合关系,共时研究与历时研究等的区分. 在索绪尔学说的直接或间接影响下,语言研究中出现了许多不同的结构主义学派,如布拉格学派,哥本哈根学派,美国描写语言学派等.各结构主义学派在语言研究中虽侧重的方面有所不同,但是他们都是采用共时的研究方法,对语言系统本身的结构成分及其相互关系从不同方面进行描写. 在众多的结构主义派别中,影响最大的是美国描写语言学派.该学派由美国人类学家鲍阿斯(F.Boas)所始创,但最有影响的人物当推布龙菲尔德(L.Bloomfield).1933年布龙菲尔德出版了《语言论》(Language)一书,对这一学派的理论与方法做了规范性的描写.他主张语言学的任务就是要客观地,系统地描写可以观察到的语言素材,以此来揭示语言各因素之间的关系.在研究方法上,他们只注重语言形式的分析,而忽视意义的研究;认为语义不属语言研究的范围.这个学派对语言研究的最大贡献在于探索出了一套相当严谨的语言描写方法,即以分布与替代为标准对语言单位进行层层切分与归类的描写方法.3 转换生成语法1957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乔姆斯基(N.Chomsky)出版了《句法结构》(Syntactic Structure)一书,在语言学界引起了一场革命,从而开创了语言研究的转换生成语法时期.虽然在语言研究方法与原则方面,乔姆斯基继承了结构主义的一些特征,例如哈里斯所创造的转换理论,雅柯布逊的语言共性及在语言描写中摒除语义或功能因素等;但在语言学研究对象与研究目的等问题上,乔姆斯基所持的观点与结构主义却大相径庭. 从语言学研究的对象来看,乔姆斯基区别了语言能力(lin-guistic competence)与语言行为(linguistic performance).他不赞同结构主义学派将语言研究对象仅限于分析与描写实际话语(即语言行为)的作法.因为人们实际说出来的话语总是有限的,而人们能说出的话却是无限的;只研究那些实际出现了的有限的话语是很难解释语言的本质的.乔姆斯基认为,语言学研究的对象应该是语言能力,即人们说话时的心理过程. 从语言学研究的目的来看,结构主义学派将语言结构的描写与分类作为语言学的最终目的.而乔姆斯基认为,描写与分类仅仅是语言研究的一部分;语言学的最终目的应该是,通过种种假说,对人类认知结构中特有的语言能力作出解释.乔姆斯基的深层结构与表层结构假说,普遍语法假说等都是为试图解释人类的语言能力而提出来的. 以乔姆斯基为中心,以麻省理工学院为基地的转换生成语法学派自从1957年创立以来,经历了经典理论,标准理论,扩充标准理论,修正的扩充的标准理论与管束理论等几个发展阶段.在其发展过程中,虽遭受过不同学派的批评,学派内部也屡起争端,先后产生了许多分支流派,如支配与约束理论派,普遍短语结构语法派,词汇——功能语法派等,但至今转换生成语法仍是当代语言学中最有影响的学派之一.4 功能主义语言学语言本身存在着形式与功能两个不同的方面.转换生成语法侧重的是对语言的结构(即形式)作出公式化,数学化,形式逻辑化的描写.从60年代末开始,语言研究的重点逐渐由语言形式转向了语言功能,从而拓宽了语言研究的视野. 语言研究中的功能主义方法最早可见于30年代的布拉格学派关于语言内部功能的研究之中,而功能主义语言学作为一种具有全球性影响的学术思潮,是在70年代逐步形成与发展起来的.这一学派的代表人物主要有英国的韩礼德(M.A.K Halliday),法国的马丁内(A.Martinet)等人. 功能主义语言学派认为,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其基本功能是交际与交流思想.因此,语言研究不但要注重语言的结构意义,而且更要注重词句的社会与文化的情景意义,即语言各单位在完成交际中所表达的功能.功能主义语言学的研究有两个主要任务:一是研究语言的使用,即描述语言被用来施行哪些社会功能,以及如何被用来施行这些功能的;二是研究语言的本质,即揭示语言的功能是如何决定语言的形式的.转换生成语法与功能主义语言学是从不同的角度研究语言的两种不同的路子.二者处于互补的关系,对促进现代语言学向深度与广度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近二三十年来现代语言学发展了许多分支学科与边缘学科,如数理语言学,计算语言学,心理语言学,语用学,社会语言学,篇章语言学,认知语言学等,都是由于在不同程度上受了转换生成语法与功能主义语言学影响的结果.。
英语语言的发展史简述

英语语言的发展史简述英语的发展史可以追溯到5世纪,当时为了适应罗马帝国的行政需要,拉丁语作为通用语言传播到不列颠岛。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拉丁语在当地的演变和受外界影响逐渐形成了中世纪英语。
以下是英语发展史的简要概述。
中世纪英语(5世纪-1066年)在不列颠岛,拉丁语逐渐与当地的不列颠语融合,形成了一个新的语言,中世纪英语。
这段时期的英语主要是著名的“贝奥武夫”等古英语文学作品的语言。
古英语受到了盎格鲁-撒克逊部落和维京人等外来势力的影响,词汇和语法结构开始发生变化。
中古英语(1066年-1470年)1066年,诺曼底公爵威廉征服了不列颠岛,法语成为统治者和贵族的语言。
这导致了中古英语的出现,它是古英语和法语的混合语言。
尽管法语对英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但人们开始逐渐重新使用英语,并在文字和口语中将它们结合起来。
这个时期的英语词汇扩大了,国家固有的文化和宗教也促进了英语的进一步发展。
早期现代英语(1470年-1800年)这一时期标志着英语的大规模标准化和规范化。
由于印刷术的发展和宗教的推动,英语开始以一种统一的书面形式存在。
著名的英国文豪莎士比亚的作品就是在这个时期产生的。
与此同时,英国的殖民扩张使英语开始传播到其他地区,如北美洲和澳大利亚。
现代英语(1800年至今)工业革命和科技发展在19世纪和20世纪对英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技术词汇的引入、新的交通和通讯方式以及全球化的发展使英语成为国际语言。
随着时间的推移,英语变得更加多样化,包括美式英语和英式英语等不同的变种。
此外,现代英语也受到媒体的影响,并在音乐、电影、电视等领域中广泛使用。
总结英语的发展史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从古英语到中古英语,再到早期现代英语和现代英语。
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文化和技术变化都对英语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然而,无论是在古代还是在现代,英语作为一种全球性语言在世界各地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语言学考博书目

语言学考博书目
语言学考博书目分为两部分,一是必读书目,二是参考书目。
必读书目:
1. 《西方语言学史》- 马蒂斯著
2. 《简明语言学教程》- 田艳平著
3. 《中外语言学发展史》- 王力强著
4. 《语言学概论》- 亨利·古兹著
5. 《概要语言学》- 贾宁著
6. 《语言学结构》- 戴维. 克里斯特尔著
7. 《心理语言学》- 斯坦利奥康纳著
8. 《跨文化交际理论与实践》- 金振武著
9. 《应用语言学》- 斯图尔特·卡皮奇著
10. 《对比语言学》- 雷杰克逊著
参考书目:
1. 《语言与大脑》- 斯蒂芬-卢克克(Stephen Pinker)著
2. 《语篇分析导论》- 德雷. 汤姆西斯清著
3. 《现代汉语语法与语义学》- 任思忠著
4. 《宇宙语言: 人类语言是否普遍》- 史蒂芬·安德森著
5. 《对话中的隐喻》- 马丁纽曼和弗兰克·兰德尔著
6. 《二语习得》- 斯蒂芬克拉什尼克和加拉-克拉什尼克著
7. 《版图外语言学文化》- 肖明潮著
8. 《语言和认知》- 让-奥利弗·克雷普斯著
9. 《应用语言学导论》- 约翰理查德和韦林麦基著
10. 《语言与思维》- 诺姆.乌尔费尔德著
以上书目涵盖了语言学的基础理论、学科发展史、语言结构、心理语
言学、跨文化交际、应用语言学等方面的内容,可作为语言学考博的重要参考书目。
请注意,由于不允许包含网址、超链接和电话号码,如需查阅具体书籍信息,请使用相关图书馆、书店或在线检索工具进行查询。
语言学

Brief Introduction to Schools of Linguistics西方语言学流派简介一、传统语法(古希腊语法,古罗马语法,中世纪语法,从文艺复兴到十八世纪的语言学)1、古希腊语法苏格拉底(Socrates, 470BC ~ 399BC) 柏拉图(Plato, 429BC ~ 347BC) 亚里士多德(Aristotle, 384BC ~ 322BC) 斯多葛派(Stoics)哲学家1)、自然派:语言是受自然支配的。
它是一种自然产物,它来自外部原则,人类对语言无能为力。
2)、惯例派:语言受惯例支配。
语言是约定俗成的,它随着人类的习惯发展起来的,人类可以改变它。
2.古罗马语法瓦罗(Marcus Varro, 116BC ~ 27BC) 《论拉丁语》(De Lingua Latin)瓦罗把语言研究分为三部分:词源学形态学句法学多纳特斯(Donatus,公元四世纪) 普利森(Priscian,公元六世纪)普利森著的《语法惯例》(Institutiones Grammaticea)共十八卷,是整个中古时期语法理论界的经典。
3.中世纪语法欧洲的中世纪: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到十五世纪欧洲文艺复兴开始的近千年的历史时期。
3.1 “七艺”教育语法学逻辑学修辞学音乐数学几何学天文学3.2 思辨语法中世纪语言学的突出成就就是在经院哲学影响下的思辨语法(speculative grammar, speculative来自于拉丁语的speculum,意为“反映现实的镜子”),就是说语法是反映现实的一面镜子。
3.4 中世纪初波依修斯(Boethius, 480 ~ 524)不仅要研究孤立词语的意义,而且更重要的是要研究它们在实际运用中的词义。
3.5 十二世纪中期彼得·海利亚斯(Peter Helias)用逻辑方法研究语言问题3.5 十三世纪希思帕尼斯(Petrus Hispanus)《逻辑纲要》(Summulae Logicales) 160次欧洲各大学的教科书3.6 摩迪斯泰学派(思辩语法,Modistae)探讨语言存在的方式,理解方式,表达方式4.从文艺复兴到十八世纪的语言学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实验和分析哲学上的经验主义:对事物进行孤立的分析研究,强调客观依据,强调实用价值。
语言学发展历程

语言学发展历程
19世纪的历史语言学
琼斯的发现,启发了语言研究者的想象。
此后的100多年里,除了语言历史比较研究外,其他方面的研究都黯然失色了。
20世纪初期到中叶的描写语言学
到了20世纪,语言研究的重点开始从语言变化转向语言描写。
这种转变的发起人是瑞士语言学家F·索绪尔。
索绪尔之后,结构语言学迅速发展,不久便形成了不同的流派:布拉格学派、哥本哈根学派、美国学派、伦敦学派和莫斯科学派。
它们分别从功能、音位、语符、控制等不同的角度发展了结构语言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言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即为语言本身的目的而研究语言)起始于19世纪上半叶,是随着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出现而诞生的.在一个多世纪里,语言学的发展,概括起来说,经历了四个主要阶段,可分别以语言研究中先后占据重要地位的历史比较语言学派,结构主义语言学派,转换生成语法学派和功能主义语言
学派的四大学术思潮为其标志.
1历史比较语言学
历史比较语言学指的是采用历史比较的方法对语言之间的系统对应现象进行解释,从而揭示语言的历史渊源,语言的演变规律及其亲缘关系.
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工作最初是由在东印度公司任职的英国学者琼斯(W.Jones)开始的.琼斯在1786年首先提出了梵语同欧洲古希腊语,拉丁语有着共同的来源这一观点,但他并没能找出它们之间的语音对应
规律.因此,他的研究还不能算是真正的历史比较语言学.
一般认为,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奠基人是19世纪丹麦的拉斯克(R.Rash),德国的葆朴(F.Bopp)和格林
(J.Grimm).这三位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先驱广泛地调查了一大批诸如梵语,希腊语,拉丁语,冰岛语,立陶
宛语,峨特语等古代和现代语言,对它们的词形作了系统的比较,找出了其中的语音对应规律;由此确定
了它们之间的亲缘关系.
另一位影响较大的历史比较语言学家是德国的施来赫尔(A.Schleicher).他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致力于古印欧语的重建工作,并提出了所谓谱系树理论(Family Tree Theory).该理论认为,一个语系就好像一棵树,亲语是树干,子语是树枝,构成一个谱系树.谱系树理论的提出是历史比较语言学的一大进展.一个语系从假设的原始母语逐步演变到各种语言的历史过程一目了然地展现了出来.
19世纪下半叶出现了以保罗(H.Paul)等人为代表的新语法学派(Neogrammarians),该学派的出现将历史比较语言学的研究又推进了一大步.新语法学派认为,历史比较语言学不应该只是对语言变化做单纯的
描写,而应该联系语言的使用者探讨语言变化的本质.他们把语言变化的规律归纳为两条极其重要的原则:一是语音规则无例外论,二是类比原则.
随着科学的发展和语言研究的不断深入,历史比较语言学的一些局限性,如孤立地研究语言单位而忽视
了语言的体系性,强调对语言现象的历史比较而忽视了语言的整体性等,便明显地暴露出来了.到了20世纪初,语言的研究,在理论和方法上,都酝酿着一场重大的变革.
2 结构主义语言学
1911年是语言学发展史上比较重要的一年.这一年的6月和7月间,早年曾从事过印欧语言历史比较研究的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F.de Saussure)在日内瓦大学系统地传授了他本人语言学理论中的精华部分——静态语言学(Static Linguistics).1916年,也就是在索绪尔去世三年后,他的学生巴利(Charles Bally)和薛施蔼(Albert Sechehaye)根据讲稿和听课笔记整理出版了《普通语言学教程》(Course in General Linguistics)一书.这部著作自出版以来,流传之广,影响之深,在语言学史上是罕见的.美国语言学家霍凯(C.Hockett,1965)曾把《普通语言学教程》称誉为现代语言学史上的四项重大突破之一.该书中提出的一系列理论突破了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局限性,开创了语言学中结构主义语言学的新纪元.
索绪尔语言理论的主要特点是把语言看成是由语言各个成分之间的关系组成的结构系统.换句话说,索
绪尔认为,语言是一个大系统,其中有词汇,语法,语音三个小系统;而这三个小系统各自又有许许多多彼此有联系的成分.另外,索绪尔对语言的研究与历史比较语言学不同之处还体现在他的三个二分法之中,即语言和言语,聚合关系和组合关系,共时研究和历时研究等的区分.
在索绪尔学说的直接或间接影响下,语言研究中出现了许多不同的结构主义学派,如布拉格学派,哥本哈根学派,美国描写语言学派等.各结构主义学派在语言研究中虽侧重的方面有所不同,但是他们都是采用共时的研究方法,对语言系统本身的结构成分及其相互关系从不同方面进行描写.
在众多的结构主义派别中,影响最大的是美国描写语言学派.该学派由美国人类学家鲍阿斯(F.Boas)所
始创,但最有影响的人物当推布龙菲尔德(L.Bloomfield).1933年布龙菲尔德出版了《语言论》(Language)一书,对这一学派的理论和方法做了规范性的描写.他主张语言学的任务就是要客观地,系统地描写可以观察到的语言素材,以此来揭示语言各因素之间的关系.在研究方法上,他们只注重语言形式的分析,而
忽视意义的研究;认为语义不属语言研究的范围.这个学派对语言研究的最大贡献在于探索出了一套相
当严谨的语言描写方法,即以分布和替代为标准对语言单位进行层层切分和归类的描写方法.
3 转换生成语法
1957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乔姆斯基(N.Chomsky)出版了《句法结构》(Syntactic Structure)一书,在语言学界引起了一场革命,从而开创了语言研究的转换生成语法时期.虽然在语言研究方法和原则方面,乔姆斯基继承了结构主义的一些特征,例如哈里斯所创造的转换理论,雅柯布逊的语言共性理论,以
及在语言描写中摒除语义或功能因素等;但在语言学研究对象和研究目的等问题上,乔姆斯基所持的观
点与结构主义却大相径庭.
从语言学研究的对象来看,乔姆斯基区别了语言能力(lin-guistic competence)和语言行为(linguistic performance).他不赞同结构主义学派将语言研究对象仅限于分析和描写实际话语(即语言行为)的作法.因为人们实际说出来的话语总是有限的,而人们能说出的话却是无限的;只研究那些实际出现了的有限
的话语是很难解释语言的本质的.乔姆斯基认为,语言学研究的对象应该是语言能力,即人们说话时的心
理过程.
从语言学研究的目的来看,结构主义学派将语言结构的描写和分类作为语言学的最终目的.而乔姆斯基
认为,描写和分类仅仅是语言研究的一部分;语言学的最终目的应该是,通过种种假说,对人类认知结构
中特有的语言能力作出解释.乔姆斯基的深层结构和表层结构假说,普遍语法假说等都是为试图解释人
类的语言能力而提出来的.
以乔姆斯基为中心,以麻省理工学院为基地的转换生成语法学派自从1957年创立以来,经历了经典理论,标准理论,扩充标准理论,修正的扩充的标准理论和管束理论等几个发展阶段.在其发展过程中,虽遭受
过不同学派的批评,学派内部也屡起争端,先后产生了许多分支流派,如支配与约束理论派,普遍短语结
构语法派,词汇——功能语法派等,但至今转换生成语法仍是当代语言学中最有影响的学派之一.
4 功能主义语言学
语言本身存在着形式与功能两个不同的方面.转换生成语法侧重的是对语言的结构(即形式)作出公式化,数学化,形式逻辑化的描写.从60年代末开始,语言研究的重点逐渐由语言形式转向了语言功能,从而拓
宽了语言研究的视野.
语言研究中的功能主义方法最早可见于30年代的布拉格学派关于语言内部功能的研究之中,而功能主义语言学作为一种具有全球性影响的学术思潮,是在70年代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这一学派的代表人物
主要有英国的韩礼德(M.A.K Halliday),法国的马丁内(A.Martinet)等人.
功能主义语言学派认为,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其基本功能是交际和交流思想.因此,语言研究不但要注
重语言的结构意义,而且更要注重词句的社会和文化的情景意义,即语言各单位在完成交际中所体现的
功能.功能主义语言学的研究有两个主要任务:一是研究语言的使用,即描述语言被用来施行哪些社会功能,以及如何被用来施行这些功能的;二是研究语言的本质,即揭示语言的功能是如何决定语言的形式的. 转换生成语法和功能主义语言学是从不同的角度研究语言的两种不同的路子.二者处于互补的关系,对
促进现代语言学向深度和广度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近二三十年来现代语言学发展了许多分支学科和边
缘学科,如数理语言学,计算语言学,心理语言学,语用学,社会语言学,篇章语言学,认知语言学等,都是
由于在不同程度上受了转换生成语法和功能主义语言学影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