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下册8将心比心
四年级下册语文课文8将心比心

四年级下册语文课文8将心比心四年级下册语文课文第8课《将心比心》主要是通过事例来揭示做人的道理,所以一定要正确的将课文读熟。
WTT在此整理了四年级下册语文课文第8课《将心比心》,供大家参阅,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四年级下册语文课文第8课《将心比心》原文奶奶给我讲过这样一事:有一次她去商店,走在她前面的一位阿姨推开沉重的大门,一直等到她跟上来才松开手。
当奶奶向她道谢的时候,那位阿姨轻轻地说:“我的妈妈和您的年龄差不多,我希望她遇到这种时候,也有人为她开门。
”听了这事,我的心温暖了许久。
一天,我陪患病的母亲去医院输液,年轻的护士为母亲扎了两针也没有扎进血管里,眼见针眼鼓起青包。
我正要抱怨几句,一抬头看见了母亲平静的眼神她正在注视着护士额头上密密的汗珠,我不禁收住了涌到嘴边的话。
只见母亲轻轻地对护士说:“不要紧,再来一次!”第三针果然成功了。
那位护士终于长出了一口气,她连声说:“阿姨,真对不起。
我是来实习的,这是我第一次给病人扎针,太紧张了。
要不是您的鼓励,我真不敢给您扎了。
”母亲用另一只手拉着我,平静地对护士说:“这是我女儿,和你差不多大小,正在医科大学读书,她也将面对自己的第一个患者。
我真希望她第一次扎针的时候,也能得到患者的宽容和鼓励。
听了母亲的话,我的心里充满了温暖与幸福。
是啊,如果我们在生活中能将心比心,就会对老人生出一份尊重,对孩子增加一份关爱,就会使人与人之间多一些宽容和理解。
四年级下册语文课文第8课《将心比心》教材解读中国有句成语,叫作“将心比心”。
意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万善集》中有云:“物我一体,将心比心”。
“将心比心”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本文以“将心比心”为题,通过发生在日常生活中的两个小故事,揭示了令人深思的人生哲理。
文章最为感人的是两处人物的语言描写。
其一:“我的妈妈和您的年龄差不多,我希望她遇到这种时候,也有人为她开门。
”这位“阿姨”首先想到的是别人,沉重的大门一旦松手,就会撞到后来的尾随者,于是她一直等后来者跟上才松手,然后想到自己,希望自己的妈妈遇到这样的情况时,也有人会这样做。
最新人教版四年级下册8将心比心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8将心比 心
小学语文
1、在第一件事情中,那位阿姨为什么要 帮奶奶推开沉重的门呢?
小学语文
答:因为那位阿姨希望别人也能这样 对待自己的母亲,希望唤起人们多一份 关心和关爱,使社会更加文明。同时也 说明阿姨心灵纯洁,心底善良。
2、最后一段与前两段有什么关系呢?
小学语文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答:前两段是叙事的,最后一段 的是在叙事的基础上发表的议论。在 结构上,它是对前两段的总结;在内 容上,它是前两段的深化,点出了文 章的中心所在。
小学语文
经历了这两件事情后,作者受到 了深刻的教育,她懂得了什么呢?
是啊,如果我们在生活中能将心 比心,就会对老人生出一份尊重,对 孩子增加一份关爱,就会使人与人之 间多一些宽容和理解。
课文学到这里,这来理解一下课 题“将心比心”两个“心”的意思一样 吗?
小学语文
第一个指的是: 我们自己的心。 第二个指的是:别人的心。
四年级下册语文课件-8将心比心_人教新课标 (共16张PPT)

关爱:关怀爱护。 造句:我们要关爱每一个人。
中 的哪两个故事?
小喇叭朗读 开始了,点一点 音箱,一起听。
课文早知道
重难点点拨 这件事为什么温暖了“我”的心?
这位阿姨的善良温暖了“我”的心。这 句话也说明,人人都希望能获得更多人 的关心和帮助,然而想获得别人的帮助, 首先要自己去关心帮助别人。
词语积累
新词: 将心比心 宽容 抱怨 沉着 好句:
如果我们在生活中能将心比心,就 会对老人生出一份尊重,对孩子增加一 份关爱,就会使人与人之间多一些宽容 和理解。
课堂小结
要想得到别人的宽容和鼓励,就要自 己先去宽容、鼓励别人。文中的那位母 亲正是这样想的,善待别人,就是善待 自己。以自己对他人的宽容和鼓励,换 取他人对自己的宽容和鼓励。
8 将心比心
新课导入
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有没 有过倍感亲切和温暖的时候?这 篇课文讲了一个这样的故事。
资料宝袋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
这句话的意思是:要孝敬自家的 老人,也要同样地对待别人的老人; 爱自家的小孩,也要同样的爱护别人 的孩子。
字词乐园—近义词、反义词、多音字
抱怨——埋怨 注视—— 凝视
近义词
鼓励——鼓舞 宽容—— 包容
反义词
鼓励—— 打击 理解——误解
沉重—— 轻松 紧张— 放松
多音字 扎:zhā(扎实) zhá(挣扎) zā(扎起)
看到孩子在水中挣扎,他扎起裤腿,
跳入水中,凭借扎实的游泳本领,
很快将小孩救上岸来。
词语解释
将心比心:拿自己的心去比照别人的心。指遇事 设身处地地替别人着想。 造句:那些不法商人,应该将心比心,别再制假了。 抱怨:心中不满,数说别人的不对。 造句:我生活在这样的家庭里没有可抱怨的。
最新最新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将心比心优质课件

(齐读)
当奶奶向她道谢的时候,那
位阿姨轻轻地说:“我的妈妈和
您的年龄差不多,我希望她遇到 这种时候,也有人为她开门。”
1、在第一件事情中,那位阿姨为什么要 帮奶奶推开沉重的门呢?
答:因为那位阿姨希望别人也能这
样对待自己的母亲,希望唤起人们多一 份关心和关爱,使社会更加文明。同时 也说明阿姨心灵纯洁,心底善良。
(齐读)
2、在第二件事中,在护士连扎两针 不成的情况下,“我”的态度是怎么 样的,母亲又是怎样表现得呢?
①用“—”画出母亲的表现,用“﹏”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出 “我”的表现。 ②经历了这两件事,“我”的心里又什 么感受呢? 温暖
一天,我陪患病的母亲去医院输液, 年轻的护士为母亲扎了两针也没有扎进血 管里,眼见针眼处鼓起青包。我正要抱怨 几句,一抬头看见了母亲平静的眼神-- 她正在注视着护士额头上密密的汗珠,我 不禁收住了涌到嘴边的话。 从对母亲的神 只见母亲轻轻地对护士 说: 态和语言描写中 你体会到什么? 我体会到 “不要紧,再来一次!” 母亲对护士的 体贴和关怀。 第三针果然成功了。
是啊,如果我们在生 活中能将心比心,就会对
老人生出一份尊重,对孩 子增加一份关爱,就会使
人与人之间多一些宽容和
理解。
3、最后一段与前两段有什么关系呢?
答:前两段是叙事的,最后一段
的是在叙事的基础上发表的议论。在 结构上,它是对前两段的总结;在内 容上,它是前两段的深化,点出了文 章的中心所在。
4、换位思考:
本文以“将心比心”为题, 通过发生在日常生活中的两个小故 事,揭示了令人深思的人生哲理。
文章最为感人的是两处人物 的语言描写。
“我的妈妈和您 的年龄差不多,我希 望她遇到种时候,也 有人为她开门。”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将心比心课件

台湾作家罗兰曾经说:
“如
果每一个人与别人相处的时候,都能先想到别人,后想到自己,多想到别人,少想到自己,那么
世界上可以增加很多欢乐与和气,而且可以减少很多悲剧和恨事。”
你平时在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类似的事?(或者正好相反的事情?)
展开想象,模仿课文中的语言描写,写几句人物的对话. 在公共汽车上,如果你看到一个老大爷上车了,你会怎么办?
一天我陪患病的妈妈去医院输液,年轻的护士为母亲扎了两针也没有扎进血管里,母亲 不但没有责备,反而轻轻地对护士说:“不要紧,再来一次!”第三针果然成功了。
自学课文第二个故事。思考:母亲的“宽容”体 现在哪?她为什么能这么做?
▪ 母亲用另一只手拉着我,平静地对护士说:
“这是我的女儿,和你差不多大小,正在医科大学读书,她也将面对自己的第一个患者。我真 希望她第一次扎针的时候,也能得到患者的宽容和鼓励。”
角色扮演,深入体会:
1:四人小组里分角色扮演故事中的人物。 2:两个故事任意选择一个表演。 3:人物的语言对话通过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后说出。 4:注意说话时的语气。
通过这两个故事你体会到了什么呢?
如果我们在生活中能将心比心,就会对老人生出一份尊重,对孩子增加一份关爱,就会使人与人 之间多一些宽容和理解。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将心 比心课件
将心比心: 《现代汉语词典》上解释为拿自己的心比照别人的心,指遇事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生活中只有将心比心,才会使人与人之间多一些宽容和理解。 3、培养独立阅读能力。
各自轻声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生字词可以查查字典,并划出本课 的生字新词。
思
考
有一次,奶奶去商店,走在她前面的阿姨推开沉重的大门,一直等到她跟上来才松开手。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课件+教案+单元试题)将心比心

《将心比心》(开发型)教学课时第1课时教学课型略读课文是否集体备课否教材分析中国有句成语,叫作“将心比心”。
意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万善集》中有云:“物我一体,将心比心”。
“将心比心”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本文以“将心比心”为题,通过发生在日常生活中的两个小故事,揭示了令人深思的人生哲理。
文章最为感人的是两处人物的语言描写。
其一:“我的妈妈和您的年龄差不多,我希望她遇到这种时候,也有人为她开门。
”这位“阿姨”首先想到的是别人,沉重的大门一旦松手,就会撞到后来的尾随者,于是她一直等后来者跟上才松手,然后想到自己,希望自己的妈妈遇到这样的情况时,也有人会这样做。
这就说明,人人都希望能获得更多人的关心和帮助。
然而想获得别人的帮助,首先要自己先去关心、帮助别人。
体现了“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思想境界。
其二:“这是我的女儿,和你差不多大小,正在医科大学读书,她也将面对自己的第一个患者。
我真希望她第一次扎针的时候,也能得到患者的宽容和鼓励。
”同样,要想得到别人的宽容和鼓励,就要自己先去宽容、鼓励别人。
文中的那位母亲正是这样想的,善待别人,就是善待自己。
以自己对他人的宽容和鼓励,换取他人对自己的宽容和鼓励。
整篇文章语言精练,没有曲折的故事情节,却给读者带来了很大的震撼力。
台湾作家罗兰曾经这样说:“如果每一个人在与别人相处的时候,都能先想到别人,后想到自己,多想到别人,少想到自己,那么世界上不但可以增加很多欢乐与和气,而且可以减少很多悲剧和恨事。
”新课标第一教学本文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与文本人物的对话交流,受到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熏陶;同时体会作者如何进行人物语言描写,而使表达产生感人的效果。
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xkb1.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将心比心”这一成语的意思。
3、培养独立阅读的能力。
教学重点1、通过与文本人物的对话交流,受到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熏陶。
2、体会作者如何进行人物语言描写,而使表达产生感人的效果。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将心比心

课文主要讲了两件事:(1)一位阿姨为
奶奶开门以及说的话让人感动;(2)“我” 的妈妈鼓励护士并谈及自己的女儿的话让人 深思,揭示出一个深刻的人生哲理:在生活 中要将心比心,对他人多一份宽容和尊重。
自学课文,想想哪些地方让你 感动?在自学基础上小组互相交流, 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书上做些 批注。
释题
将心比心:拿自己的心
比照别人的心,指遇事设身处 地为别人着想。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生活中只有将 心比心,才会使人与人之间多一些宽容和理 解。
3.培养独立阅读能力。
1.自己学习生字,生词。 2.把课文读正确、通顺。
商店 沉重 道谢 输液 血管 注视 不禁 紧张 面对 宽容 鼓励 温暖 尊重 关爱 理解 扎针
台湾作家罗兰曾经说: “如果每一个人与别人相处的 时候,都能先想到别人,后想 到自己,多想到别人,少想到 自己,那么世界上可以增加很 多欢乐与和气,而且可以减少 很多悲剧和恨事。”
1.你对课文中那位阿姨和“我”的母亲
想说些什么? 2.你平时在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这样
的?(或者正好相反的事情?)
四年级下语文教案-8、将心比心-人教新课标

课题8、将心比心课时1课时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将心比心”这一成语的意思。
3.培养独立阅读能力。
教学重难点1、引导学生懂得在生活中与人相处应将心比心。
2、体会作者如何进行人物语言描写,而使表达产生感人的效果。
教学准备准备重点语句的课件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显示课件中的四幅图片。
2、孩子们,当你遇到图片中的情形时你会怎么做呢?3、板书课题:8、将心比心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随课件中的“情境”朗读课文。
2、全班交流,课文主要讲了哪两件将心比心的事?3、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细读课文,探究明理。
1、四人小组合作读课文后,合作自学课文第一自然段,想想从这一段中你了解到了什么?理解句子:“我的妈妈和您的年龄差不多,我希望她遇到这种时候,也有人为她开门。
”(人人都希望能获得更多人的关心和帮助。
然而想获得别人的帮助,首先要自己先去关心、帮助别人。
体现了“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思想境界。
)2、自由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想想这一段中哪些地方让你感动,用横线标示出来。
理解句子:“这是我的女儿,和你差不多大小,正在医科大学读书,她也将面对自己的第一个患者。
我真希望她第一次扎针的时候,也能得到患者的宽容和鼓励。
”(要想得到别人的宽容和鼓励,就要自己先去宽容、鼓励别人。
文中的那位母亲正是这样想的,善待别人,就是善待自己。
以自己对他人的宽容和鼓励,换取他人对自己的宽容和鼓励。
)3、齐读第三自然段,结合生活实际,谈一谈对这一段的理解。
4、用波纹线勾出文中阿姨和母亲说的话,仔细读一读,你体会到了什么?7、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四、课后拓展。
1、以“将心比心”为题,写一写生活中遇到的类似的事情。
2、创设情境,补充对话。
个性修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 将心比心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生活中只有将心比心,才会使人与人之间多一些宽容与理解。
3、自读自悟,与他人合作。
教学重点
通过与本文人物对话的交流,受到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熏陶。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夹议夹叙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并通过如何进行人物语言的描写,而使表达产生感人的效果。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同学们,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当你坐在拥挤的公交车上时,这时突然上来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当你在路上行走时,身旁的一位小朋友突然摔倒了。
面对这样的情形,你会怎么做?
2今天,我们将学习《将心比心》这篇课文,读题,质疑。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让学生自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同桌互相帮助解决。
2同桌之间相互进行朗读检查,纠正读错或读不好的句子。
3全班交流,课文主要讲了哪两件将心比心的事?
(第一件事:奶奶一次去商店,一位阿姨帮她推开商店那沉重的大门;第二件事:母亲去医院输液,在护士连续扎两针不成的情况下,母亲不但没有抱怨,而且还鼓励那位护士继续扎第三针,护士终于成功了。
)
4经历了这两件事的“我”,心里有什么感受?(文中有个词你能说出来吗?——温暖)
三、感悟课文,品味语言
如果你亲身经历着这两件事,你的心里也会感到暖暖的对吗?事情的哪些地方温暖了你的心?(边默读边在这些地方做上记号。
)
1交流第一件事:哪些地方让你有了温暖的感觉?
句子:“有一次她去商店……松手。
”
(1)说说为什么温暖了你的心?
(2)她帮助的是她的亲人和朋友吗?如果你是老奶奶,你心里会怎么想?
(3)用正确的语气语调,有感情地朗读,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
注意:读出暖暖的感觉。
句子:“那位阿姨轻轻地说……为她开门。
”
学生自由谈体会。
2第二件事:哪些地方让你有了温暖的感觉?
“一天……涌到嘴边的话。
”
(1)说说为什么让你感到温暖?
(2)如果你遇到了这样被扎了两针的情况,你会怎么样?(点名学生回答)
(3)因疼痛而痛哭、埋怨或是责备,但母亲为什么还那么“平静”,难道不疼,你猜猜她当时怎么想?
“只见……果然成功了。
”(出示:不要紧,再来一次。
)
(1)“不要紧,再来一次”这简短的一句话,是简简单单就能说的出口的吗?为什么让你感到不简单?
(2)引读:当年轻护士为母亲扎了两针却没扎进血管时,母亲鼓励她——
当母亲的手被扎得鼓起青包时,母亲仍然鼓励她——
当注视着护士额头上密密的汗珠,母亲分明已经察觉到年轻护士是个新手,有可能面临第三次的失败,她同样鼓励着——
如果我就是母亲,我会这么说——“不要紧,再来一次。
”如果你是母亲,你会怎么说——
(3)你认识到了吗:这是一位怎样的母亲?(说明母亲是一个理解他人,懂得“将心比心”的人)
3“母亲用另一只手拉着……温暖与幸福。
”思考:
(1)为什么“我”的心感到暖暖的?
(2)现在“我”的心情是温暖的,是幸福的,一开始“我”的心情就这样吗?
(“我”开始是抱怨的,而母亲却鼓励护士再扎;母亲之所以会这样做,是因为她懂得“将心比心”的道理。
)
4一天,我陪患病的母亲去医院输液,年轻的护士为母亲扎了两针也没有扎进血管里,眼见针眼处鼓起青包。
我正要抱怨几句,一抬头看见了母亲平静的眼神——她正在注视着护士额头上密密的汗珠,我不禁收住了涌到嘴边的话。
这句话从哪里可以看出母亲的态度?突出了母亲什么样的性格特征?
从“平静的眼神”可以看出母亲此时并没有丝毫的埋怨,这与“我”此时的态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了母亲的善良与慈爱,朗读时语调要平静而亲切。
5只见母亲轻轻地对护士说:“不要紧,再来一次!”第三针果然成功了。
如何理解母亲在说话时语气“轻轻地”?
语气“轻轻地”与前一句的母亲眼神“平静”照应,进一步说明母亲心里一直都很理解护士。
四、拓展延伸
过渡:同学们,这一撇一捺的“人”字本就相互支撑的。
生活中,我们用理解、宽容与关爱对待一个个陌生人的事例比比皆是。
一段默默地祝福,一句轻轻的问候,一次紧紧地依偎,一声深深的安慰,都是“将心比心”的表现,所以文中的阿姨和母亲这样想:
1阿姨对奶奶的话。
(读“我的妈妈和您……也有人为她开门”。
)
2妈妈对护士的话。
(读“这是我女儿……宽容和鼓励。
”)
3我们如果理解了阿姨和母亲的话,肯定也会这样想着:是啊,如果我们在生活中能将心比心,就会对老人生出一份尊重,对孩子增加一份关爱,就会使人与人之间多一些宽容和理解。
4课文学完了,我们的心中一定不会是空荡荡的。
这就是我们每位同学的一颗滚烫的心,为了勉励自己,应该在自己心中装入一个分量最重的词,你会装入什么词?
5小结:孩子们,让我们彼此接纳、将心比心,享受爱与被爱的快乐与幸福吧。
五、作业
在生活中,我们怎样将心比心,你发现有将心比心的事情吗?请写下来。
教学反思
《将心比心》是一篇略读课文,课文以“将心比心”为题,通过发生在日常生活中的两个小故事,揭示了令人深思的人生哲理。
学习本文的目的是在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学会多关心他人,人
在教学本课时,我让学生带着“什么叫将心比心?”这个问题,认
初读课文时,理出:我经历的两件事。
然后抓住中心词“温暖”提出问题:“事情的哪些地方温暖了你的心?”(边默读边在这些地方做上记号)这样一个富有思考性的问题一提出,学生们争先恐后
设置情景,说话,写话练习,深化了对将心比心”理解、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