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气道对火花点火发动机性能影响的试验研究
超声速燃烧冲压发动机进气道起动性能研究

超声速燃烧冲压发动机进气道起动性能研究
超声速燃烧冲压发动机进气道起动性能研究
采用等激波强度设计方法,并考虑变比热、激波与附面层干扰等因素的影响,对唇口平直和唇口带有斜楔的超燃冲压发动机二维混压式前体/进气道进行了初步设计,比较分析了几种方案进气道的设计点和非设计点性能,研究表明,在低飞行马赫数(Ma)下,唇口带有斜楔的前体/进气道起动性能和总压恢复优于唇口平直的,在高飞行Ma下,唇口平直的前体/进气道冲压比高、外罩阻力小,而唇口带有斜楔的前体/进气道总压恢复系数高,外罩阻力相对较大.针对超声速燃烧冲压发动机燃烧室和进气道间非定常干扰的问题,计算研究了飞行Ma=4,6下,燃烧室压力升高对进气道/隔离段流场和起动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低飞行Ma条件下,燃烧引起的压力扰动容易往上游传播,甚至引起进气道不起动;随着飞行Ma的增大,隔离段的抗扰动能力是增强的;当进气道进入不起动后,进气道的捕获流量和总压恢复系数急剧下降,高飞行Ma时的捕获流量的下降幅度比低飞行Ma时大.
作者:宋文艳马晓锋刘伟雄贺伟 Song Wenyan Ma Xiaofeng Liu Weixiong He Wei 作者单位:西北工业大学动力与能源学院,西安710072 刊名:中国空间科学技术ISTIC PKU英文刊名:CHINESE SPAC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年,卷(期):2006 26(6) 分类号:V4 关键词:进气道起动气动设计超音速冲压喷气发动机航天器研究。
火箭冲压发动机空气进气道性能的实验研究

火箭冲压发动机空气进气道性能的实验研究本文以火箭冲压发动机空气进气道性能为研究对象,旨在探究进气系统在负荷变化时的动态性能。
研究采用基于一维流体计算的非定常数值模拟,将系统在历程运行状态的进气系统性能与理想工况的性能进行比较并进行验证,并分析系统不同参数的影响,探讨了不同负荷条件下的进气系统性能变化情况。
摘要:本文分析了火箭冲压发动机空气进气道性能,采用基于一维流体计算的非定常数值模拟方法对进气系统在历程运行状态的性能进行模拟,进而探讨了不同负荷条件下的进气系统性能变化情况,为火箭冲压发动机优化空气进气道性能提供了参考意义。
关键词:火箭冲压发动机、空气进气道、非定常数值模拟、性能变化基于一维流体计算的非定常数值模拟方法可以为火箭冲压发动机优化空气进气道性能提供重要参考。
通过数值模拟,可以准确地获得火箭冲压发动机空气进气道的性能特点,从而进行故障诊断和系统参数的优化设计。
此外,该模型还可以提供实时的运行参数及其数据,快速反映运行状况,避免因系统持续运行而导致的损害或系统损坏,从而提高运行安全性和可靠性。
此外,通过数值模拟,可以进一步研究火箭冲压发动机空气进气道的设计工艺参数,优化内部结构,以及影响性能的其他参数,以达到最大效率并优化流量选择,同时有效提升运动性能。
通过数值模拟,可以深入研究火箭冲压发动机空气进气道的参数,探究进气系统在不同负荷条件下的动态性能,快速实现参数的优化设计,同时有效消除噪声并保护环境,从而更好地满足火箭冲压发动机的多种性能需求。
为了更好地利用以上技术,采用详细的计算流程可以更好地优化火箭冲压发动机空气进气道性能。
首先,需要确定进气系统的基本参数,如尺寸、结构,以及系统内部体积等。
然后,可以建立一维流体模型来进行计算,对系统运行状态的进气系统性能及理想工况的性能进行计算并比较,充分检验和证实其正确性。
此外,通过研究不同参数的影响,有助于深入了解系统的功能,提高优化精度。
此外,通过数值模拟,我们可以快速反映系统性能,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从而有效地避免由于运行不当产生的系统损坏,减少维护和保养成本。
进气道预混天然气对生物柴油发动机燃烧与排放性能的影响

由 图 2a 可 知 ,在 低 负 荷 下 ,随着预混天然气量 的 增 加 ,缸 内 最 大 燃 烧 压 力 和 放 热 率 峰 值 减 小 ,燃烧 柔 和 ,滞 燃 期 差 别 很 小 。 由 于 CH4 的化学性质稳 定 ,随着预混天然气量的增加,生物柴油的量减少, 滞燃期内形成的活化基团的量随之减少[7]。故天然
为 了 优 化 生 物 柴 油 发 动 机 的 燃 烧 排 放 性 能 ,本 研 究 在 1 台增加了天然气进气预混系统单缸柴油机 上对比研究了传统生物柴油燃料发动机与天然气部 分 预 混 下 的 生 物 柴 油 发 动 机 燃 烧 和 排 放 性 能 ,其中 天然气采用进气道预混、生物柴油采用缸内直喷的 燃 料 供 给 模 式 。重 点 研 究 了 天 然 气 预 混 率 对 发 动 机 燃 烧 和 排 放 性 能 的 影 响 ,为 实 现 生 物 柴 油 压 燃 式 发 动机高效清洁燃烧积累经验。
况 下 进 行 。天 然 气 消 耗 量 转 化 为 当 量 生 物 柴 油消耗
率的公式为
be_c
zQ 2 X H L { X 1 000
(2)
^ L_bio X P
式 中 :&_CNC为天然气转换的当量有效燃油消耗率;
r 为天然气标准流量转换因子;Q2 为天然气体积流
量;
为标准状态下天然气的低热值; 为
图4
2 000r
60( 20(
裝 思 鍪
高 ,有利于燃料的氧化和燃烧。
图 7 示出C O 排放量随预混天然气量的变化,
天然气预混率对当量燃油消耗率的影响
HCNG ■t 生體由
缸内直喷CNG发动机喷射方式对火焰传播特性及性能的影响

缸内直喷CNG发动机喷射方式对火焰传播特性及性能的影响林学东;黄丫;袁方恩【期刊名称】《内燃机学报》【年(卷),期】2012(030)005【摘要】火焰传播是点燃式发动机的主要燃烧方式,为了有效控制缸内直喷CNG 发动机更稳定的稀薄燃烧过程,以实现高效率低排放,利用试验用单缸光学发动机,采用双喷射器缸内直喷CNG方式,在双火花塞点火的条件下,分析研究了不同喷射方式对火焰形成及传播特性以及发动机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双点点火时,缸内气流对首先形成的火焰具有“牵引”作用,而两个火焰由于形成时刻不同传播方式就有区别,且两个火焰之间具有“挤压或推动”作用,由此影响整体火焰传播速度;缸内火花塞附近混合气浓度越浓或不均匀性越大,循环波动越小,燃烧更稳定,但随混合气浓度分布不均匀性的增加,NOx排放也增加,表明基于混合气浓度不均匀性分布特性的燃烧过程中,NOx的生成机理不仅与高温富氧条件有关,而且还与浓度场分布特性有直接的关系.【总页数】6页(P440-445)【作者】林学东;黄丫;袁方恩【作者单位】吉林大学汽车仿真与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吉林长春130022;吉林大学汽车仿真与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吉林长春130022;吉林大学汽车仿真与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吉林长春13002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K411.2【相关文献】G缸内直喷发动机稀薄燃烧火焰传播过程影响因素的研究 [J], 林学东;黄丫;袁方恩;朱行安;张斌2.缸内直喷CNG发动机喷射方向对燃烧过程影响模拟研究 [J], 周立迎;吕小宁3.低压缸内直喷CNG发动机燃烧特性的影响因素 [J], 胡春明;侯圣智;赵文锋;刘娜;李志军4.燃烧室形状对缸内直喷CNG发动机燃烧特性影响的数值模拟 [J], 袁兴国;何锋;杨立成G发动机缸内气流条件与双点点火对火焰传播特性及热效率的影响 [J], 杨淼;林学东;李德刚;刘迎澍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进气道直径大小对固冲发动机内流场的影响研究

关键词 : 压发动机 ; 值模 拟 ; 冲 数 内流 场
中图 分类 号 : 4 5 V 3 文献标 志码 : A
R e e r he n Di f r ntDi m e e s o r i e p S s a c s o f e e a t r f Ai -nl t Pi e’
流 模 型 和 组 分 输 运 模 型 数 值 模 拟 了 一 设 计 的 固 冲火 箭 发 动 机 掺 混 燃 烧 过 程 的 内流 场 。 结 果 表 明 : 一定 补 燃 在 室 长 度 和 进 出 口条 件 下 , 在 一 最 佳 进 气 道 直径 , 使 空 气 与 燃 气 完 全 掺 混 燃 烧 。 在 文 中模 拟 条 件 下 的 最 佳 存 能
I fu n e o teI s eF o Fedo oi c e m n k t d d Ra j t gn eE
LIM ij n YAN n F Ii , la Co g, ENG ih LI Hu Jn u, U a
u d ra c r an l n t ft e a t r u nn h m b r a d a c ra n i n U o d t n h r x s s a c r e p n i g d a t r o h n e e t i e g h o h fe b r i g c a e n e t i n a d O tc n ii ,t e e e it o r s o d n i me e ft e o a ri l tp p ,wh c a k h xn n u n n iu to n t e at r u n n h mb r b s fa1 i n e i e - ih c n ma e t e mi i g a d b r i g st a i n i h f e b r i g c a e e t l o .Un e h i l td c n i d rt e smu a e o d —
进气压力对汽油混氢发动机性能影响的研究

收稿日期:2009212203;修回日期:2010201210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0976005);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3082004);北京市教育委员会科研基地建设项目(0050005366901) 作者简介:汪硕峰(1985—),男,博士,研究方向为内燃机燃烧、节能与排气净化;shfwang @ 。
进气压力对汽油混氢发动机性能影响的研究汪硕峰1,高 谦2,纪常伟1,张 擘1,张旻玥1,张 健1(1.北京工业大学环境与能源工程学院,北京 100124;2.北京生产力促进中心,北京 100088) 摘要:在1台加装了电控氢气喷射系统的4缸汽油机上,研究了进气压力对混氢汽油机燃烧与排放性能的影响。
试验结果表明:随着进气压力的增加,混氢前后发动机平均指示有效压力与指示热效率均有所升高;相同进气道压力条件下,混氢后发动机热效率有所提高,但进气压力较高时混氢后发动机平均指示有效压力有所降低;发动机HC 与CO 排放随进气道压力的增加而逐渐降低,但NO x 排放随进气压力的增加而升高;相同进气压力条件下,进气混氢有利于改善发动机HC 与CO 排放。
关键词:进气压力;氢发动机;汽油机;燃烧性能;排放控制中图分类号:T K41117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122222(2010)0120044204 石油资源的不断消耗已使得发展代用燃料成为了内燃机发展的必然趋势。
H 2是可以被发动机所采用的绿色可再生能源[1]。
由于H 2的燃烧界限宽,因此氢发动机更适合在稀燃条件下工作,从而使得其有可能利用稀燃时较高的氧浓度和较低的燃烧温度达到提高发动机热效率并减少有害排放物的目的[2]。
同时,H 2的火焰传播速度较快且点火能量较低,这也有利于降低氢发动机在稀燃条件下的循环变动。
但由于目前H 2的制造成本仍然较高,且H 2的随车大量储运也有很多难题需要解决,因此,纯氢发动机难以在短时间内得到普及。
进气道结构对天然气发动机燃烧过程的影响

进气道结构对天然气发动机燃烧过程的影响韩旭东;黄佐华;陈勤学;王琼;吴文龙;胡锋【摘要】利用AVL FIRE软件对不同结构的进气道方案进行瞬态模拟计算,分析了进气道结构对天然气发动机燃烧过程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湍动能的变化与涡流比的大小关系不大,主要受Z方向滚流比的影响;燃烧速率快慢与缸内平均湍动能高低并非一一对应关系,燃烧速率主要依赖于火花塞周围的湍动能分布情况.通过改进气道Ⅲ方案与气门座圈连接处的入射角度,缸内滚流与涡流运动均明显增强,且缸内湍动能分布显著改善,提升了化学反应速率与火焰传播速度,燃烧特性显著改善.两个试制进气道方案的台架试验结果表明,气道Ⅲ改进方案能够改善天然气发动机的经济性、可靠性与高速动力性.【期刊名称】《内燃机工程》【年(卷),期】2017(038)006【总页数】7页(P46-52)【关键词】天然气发动机;进气道结构;燃烧过程;数值模拟【作者】韩旭东;黄佐华;陈勤学;王琼;吴文龙;胡锋【作者单位】一汽解放汽车有限公司无锡柴油机厂,无锡214026;西安交通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西安710049;一汽解放汽车有限公司无锡柴油机厂,无锡214026;一汽解放汽车有限公司无锡柴油机厂,无锡214026;一汽解放汽车有限公司无锡柴油机厂,无锡214026;一汽解放汽车有限公司无锡柴油机厂,无锡21402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K432天然气以其储量丰富、清洁、成本低及兼容性好的优点,成为石油资源的重要替代能源,发展天然气发动机也成为应对排放升级和油价攀升的重要举措。
目前全世界已有50多个国家在大力发展天然气发动机,并且其范围还在进一步扩大[1-4]。
中重型天然气发动机大多基于原有柴油机平台改造而成[5-7],然而由于天然气与柴油在物性上存在差异,使发动机通常需要进行燃烧室、进气道、配气系统、增压器、冷却系统、润滑系统等的改进。
进气道的流动特性是影响燃烧系统整体性能的关键要素之一,与柴油机进气道促进燃油与空气混合的目标不同,天然气发动机的进气道要能够实现火核稳定点火,同时促进火焰传播。
进气滚流强度对直喷发动机燃烧特性的影响

小 循 环 变 动, 提 高 燃 烧 稳 定 性。 试 验 方 面, 尹丛勃 等
[ 6]
和张喜岗等
[ 7]
均运用粒 子 图 像 测 速 技 术 ( P I V)
在不同滚流状态下对喷雾形成进行了稳态和瞬态的
] 8 研究 。 此外 , 黄 丫 等[ 利用黑白相机记录了不同滚
流强度下火焰在光学发动机内的发展状况 。 然而此 前的研究难以反映火焰发展过程中各中间产物的变
9] 的变化可以表 征 燃 烧 过 程 中 炭 烟 的 生 成 情 况 [ ; 而
。但这种喷射方式存在的主要
[ 2]
问题是燃油贯穿距 离 太 大 , 易在壁面和活塞顶部形 油膜 燃 烧 引 起 积 炭 成油膜 , 。另外燃油与空 气 混 合较差造成颗粒物 排 放 增 加 甚 至 失 火 等 现 象 , 这些
第 3期(H I C L EE N G I N E
( ) N o . 3 S e r i a lN o . 2 3 0 J u n . 2 0 1 7
进气滚流强度对直喷发动机燃烧特性的影响
吴强 ,许敏 ,杨杰 ,董雪
( 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汽车电子控制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 ,上海 2 ) 0 0 2 4 0 通过在进 气 法 兰 处 安 装 不 同 的 滚 流 导 流 板 调 节 进 气 截 面 积 摘要 :以光学单缸直喷汽油发动机作为试验平台 , 采用高速彩色相机拍摄不 来获得不同强度的滚流气流 。 利用 C o n v e r e软 件 对 缸 内 滚 流 强 度 和 湍 动 能 进 行 评 估 , g 同滚流强度下火焰状态随曲轴转角的变化 , 同时采用燃烧分析仪采集缸压数据 。 通 过 图 像 处 理 分 离 蓝 色 火 焰 和 黄 色火焰 , 其中 , 蓝光被认为主要来自火焰中 CH 释放的化学荧光 , 而黄光被认 为 主 要 来 自 炭 烟 颗 粒 的 辐 射 。 试 验 发 随着滚流强度的提高 , 蓝色火焰面积增加 , 缸内燃烧速率得以提升 , 缸内平均 指 示 有 效 压 力 增 强 , 相关性分析表 现: 蓝色火焰面积和燃烧放热率有很 好 的 正 相 关 性 。 同 时 , 黄 色 火 焰 随 滚 流 强 度 增 加 而 减 少, 表明炭烟生成量降 明, 低 。 此外 , 燃烧的循环波动也随滚流强度的增加而降低 。 关键词 :滚流比 ;光学发动机 ;燃烧速率 ;炭烟 ;循环波动 : / i . s s n . 1 0 0 1 2 2 2 2. 2 0 1 7. 0 3. 0 0 1 犇 犗 犐 1 0. 3 9 6 9 j 中图分类号 : ( ) T K 4 1 1. 1 2 文献标志码 : B 文章编号 : 1 0 0 1 2 2 2 2 2 0 1 7 0 3 0 0 0 1 0 7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0&1 23’)45 6)3.7,809 :-)(4 ; .<3.’50 53<.359 =5(7,(6)3*59 >775*’ 主题词: 进气歧管 火花点火发动机 性能 影响 中图分类号: T’$’P #*’ U P ’ 文献标识码: Q 文章编号: #""" 9 *+"* : !""# ; "$ 9 ""!# 9 "’ 总体强度,也可以实现快速燃烧过程。为了组织 ()*+$, 汽油机缸内的空气运动和改善发动机性能, 设计了新型气道, 通过稳流试验台的测试, 详细地对 比了原进气道和新进气道的流动特性,分析了新气 道结构对涡流、 滚流和进气流量的影响, 并对新缸盖 发动机的工作特性进行了试验。 结果显示, 新缸盖发 动机在使用燃油电控喷射方式下,最大扭矩和最大 功率输出比原化油器式发动机都有较大提高,并降 低了最低燃油消耗率。
#
!! !%
! #$’(. ! " [ #$. ! ] !%
#
!!
式中, %& 为发动机形状因数; ’" 为无因次涡流比; #$ 为每个气门升程下的气体体积流量;!% 、!! 为曲 轴转角。滚流比 !) 采用文献 1 2 3 的计算方法。
图! — !!—
原进气道和新进气道结构示意图 汽 车 技 术
・试验・测试・
物理量
原缸盖
新缸盖
!缸 %缸 平均值 #缸
原缸盖
!缸 %缸 平均值 #缸
新缸盖
!缸 %缸 平均值
新缸盖较原缸盖增加百分比 . !
从对成品缸盖的试验结果可以看出,新成品缸 盖进气道的流动特性已有较大的改善。考虑到稳流 试验是采用叶片风速仪的方法测量涡流转速,其结 果要比实际流动小 %" ! 左右。因此, 实际发动机缸 内的涡流比和滚流比应为 "& +) 和 #& ’% 左右。可以 看出新缸盖发动机缸内的空气运动表现为一个强滚
&
结论
从新缸盖发动机的试验研究中得到以下结论:
新设计的进气道改善了进气系统的流动 C; 特性。滚流比、 涡流比和流量系数的提高, 增加了燃 烧室中的湍流强度,提高了火焰传播速度和燃烧速 率, 缩短了燃烧持续期, 从而提高了发动机的动力性 和经济性; 采用进气道电控燃油喷射系统可以提高 D; 燃油雾化程度和精确控制空燃比,有利于保证发动 机的动力输出和改善排放性能。 优化进气系统以提高发动机性能是最经 E; 济有效的途径之一。
!
前言
发动机进气道流动特性的优化,可以增加燃烧
室中的湍流强度, 提高火焰传播速度和燃烧速率, 缩 短燃烧持续期,从而提高发动机的动力性和经济 性。这是降低经济成本的有效方法之一, 同时, 还可 以实现部分负荷工况下的稀燃过程,改善发动机排 放性能。 提高缸内的湍流强度一般采用在进气过程引入 较强的涡流和滚流。滚流的形成是依靠缸壁和活塞 运动的结果, 滚流进气道一般采用切向气道的形式, 相比螺旋气道对气流的阻力要小,增大滚流的同时 可以维持一定的进气流量。由于滚流在进气过程中 可以维持较大的动能, 在压缩过程中得到保存, 最后 经过破碎形成小尺度的涡,使湍流强度得到加强。 而涡流一般只经历着不断衰减的过程,因此滚流的 作用优于涡流 % # & 。 在火花点火式发动机中, 滚流越来 越受到重视。 ’ 气门火花点火式发动机是利用缸内的滚流模 式来改善燃烧过程的。现代 ! 气门火花点火式发动 机增强燃烧室中的湍流强度是依靠缸内空气运动的 涡流、滚流和挤流的共同作用实现的。涡流与滚流 强度大小的比值, 一般因发动机而异 。 同时提高进
%!&
"
"# !
试验装置
试验发动机 发动机型 ()*+$, 试验发动机是 ! 气门汽油机,
式为 * 缸, 直列水冷式, 顶置凸轮轴, 缸径 ’ 冲程, 行程:+$ .. - +* ..,压缩比为 /0 1,排量为 //* 最大功率为 *+0 1 34 5 1 $"" 6・.78 9 # : ’# 34 5 $ .2; """ 6 ・ .78 9 # ; ,最大扭矩为 +’0 " < ・ . 5 * !"" 6 ・ .78 9 # : +/ <・ . 5 * $"" 6・ .78 9 # ; 。燃烧室结构是多 球面篷顶式, 平顶活塞。 对实际发动机燃烧室进行测 定, 挤流面积与活塞顶面面积之比为 *+ ! , 比文献 % * & 推荐值略高, 即挤流作用是明显的。试验中重新 设计了进气道, 但未对挤流面积进行改动。 进气系统 的改进包括扩大了气门和气门座直径,增加进气面 积, 以减小气道阻力带来的影响。 表 # 是进气系统改
流量系数 !" "& ’"( "& %)$ "& %)* "& ’#+ "& ’#! "& ’%"
从表 ! 中可以看出, 由于新进气道 #、 !、 % 的出 口处已改为直线形状, 因此, 它们的涡流比和滚流比 扩大了出口面 较原气道都有所增大; 在新气道 % 中, 积使流量系数也得到提高; 而新气道 #、 ! 随涡流和 滚流增大其流量系数受到影响而降低;新气道 ’、( 尤其表现了涡流比、滚流比和流量系数三个参数对 气道整体弯曲度的敏感性;新气道 ( 的流动特性达 到了理想的效果。 图 % , 图 ( 是各个气门升程所对应的 #$、#% 和 图 % 中, 原气道和新气道 % 的 #& 曲线 !" 函数曲线。 在升程为 ( -- 后迅速下降,说明使用弯曲度较大 的气道和利用燃烧室壁面的屏蔽作用,随着气门升 程加大对气流的影响作用会逐步变小,导致缸内的 涡流减弱。 图 ’ 较离散的曲线说明, 缸内的滚流强度 敏感地受到气道出口气流大小、气流方向和随气门 开启气流集中程度的影响。原气道的函数曲线与新 气道 ( 明显不同,说明原气道的结构显然不利于形 成缸内的滚流。图 ( 的数据指出新气道 ( 的流量系 数较大, 使用新气道 ( 可以获得较大的流量。 综合以 上试验结果,选用新气道 ( 的设计方案作为新发动 机成品缸盖进气道的结构。对成品缸盖的气道性能 进行了稳流测试,在带进气管和不带进气管的情况 下, 与原发动机缸盖进行了对比, 三缸各自的流量系 数、 涡流比、 滚流比及其平均值列于表 %。
稳流试验台 对进气道性能的评价,通常是利用气道的稳流
图% 测量涡流和滚流的气道稳流试验台
试验进行,在稳流试验中性能良好的气道,通常在 实际发动机中也具有较好的工作特性。图 % 为稳流 试验台示意图。稳流试验台采用叶片式风速仪测量 缸内涡流或滚流的转速。在放置被测缸盖的试验台 头部是可以互相替换的两个部件,分别用来测量涡 流和滚流。叶片风速仪固定在同一位置不变。各气 门升程下的气体流量、叶片转速、缸内压差等参数 由计算机自动采集,用 )*+,-./ 方法计算涡流比 !" ’$。 和平均流量系数# ! " 0 %&
参 考 文 献
图3
速度特性曲线
)
-@EFG/C01H I JK CL ; 5G/DL01M /FK0F1 N - /JEOC10H/ PF@ KG@DGLJ1EJ J1OC1EJ/J1K 01 HQC@> 0M10K0F1 J1M01J; .-R QCQJ@ 8$$$3$
表! 进气道方案 原进气道 新进气道 # 新进气道 ! 新进气道 % 新进气道 ’ 新进气道 ( 各进气道稳流试验结果 涡流比 "& ()( "& $%" "& $*! "& +"" "& +%! "& )#$ 滚流比 "& ’)! "& (!( "& $’! "& $+) "& +#" #& #!% 图’ 各气道滚流比曲线
!""# 年 第$期 — !%—
图%
各气道涡流比曲线
・试验・测试・ 流、弱涡流的斜轴涡流,滚流与涡流强度的比约为 )< 3:,此时计算的斜轴涡流轴线与气缸轴线的夹角 约为 ,)< : =。 #$ % 发动机试验结果与分析 对气道改进后的新缸盖发动机进行了工作性能 试验,试验中采用了进气道电控燃油喷射方式。图 图 9 是试验发动机的特性曲线。 3、 功率达到 ", >? * 3 $$$ @ ・ /01 A ) ,最大扭矩为 :! B・/ * , ,2$ @・/01 A ) 。
带进气管 无进气管
图( 表"
各气道流量曲线
发动机成品缸盖进气道的流动特性 流量系数 涡流比 !" #缸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缸 %缸 平均值 #缸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滚流比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