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科学课复习提纲第一单元

六年级下册科学课复习提纲第一单元
六年级下册科学课复习提纲第一单元

六年级下册科学课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

1.1 放大镜

一、人的最高视力只能看清五分之一毫米大小的微小物体。

二、什么叫放大镜?特点是什么?由哪些组成?

中间厚、边缘薄的透明镜片叫放大镜,也叫凸透镜。特点是中间厚、边缘薄、透明。放大镜由镜片、镜框、镜柄(镜框和镜柄合称镜架)组成。

三、放大镜的作用是放大、聚光、成像

四、放大镜的原理是光的折射原理,所以能放大、聚光、成像。

五、放大镜用在那些地方?

放大镜是人们常用的观察工具之一。常用在公安、科技、教学、医院、农业、考古、精密仪器维修等方面。

六、怎样正确使用放大镜?

两种方法:①移动放大镜:观察对象不动,人眼和观察对象的距离不变,移动手持的放大镜至图像大而清楚。②移动物体:把放大镜移至眼前不动,移动物体至图像大而清楚。

七、用放大镜看物体有什么不同?

用放大镜看物体,物体的图像放大了,而且发现物体的图像是由色彩点组成的。如用放大镜看书报的字、图是由小点组成的;电视和计算机屏幕是由红、绿、蓝三种色光的小点组成的。看不到图像,只能看到平行和垂直的亮条纹。

八、放大镜给我们带来的方便:

放大镜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大,显现人的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使我们获得更多的信息。早在一千多年前,人们就发明了放大镜。放大镜在我们的工作、生活、学习中被广泛使用,极大地方便了人们对事物的观察和认识。

九、放大镜的放大倍数与凸度有关系,与放大镜的面积无关系。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视野则越小;反之,凸度越小,放大倍数越小,视野则越大;球形的透明体放大倍数最大。

十、哪些物体具有放大功能?

只要是中间厚、边缘薄、透明的物体都有放大的作用,水滴、老花镜片、圆柱形和球形的透明器皿装上水也有放大的功能。

十一、最早提出应用放大装置的是谁?最早制造出眼镜的是谁?

最早的透镜是用透明水晶制成的。最早提出应用放大装置的是13世纪英国的格罗斯泰斯特。最早设计并制造出能增进视力的眼镜的是英国的培根。

十二、什么叫视野?

视力所及的范围就叫视野。

1.2 放大镜的昆虫世界

一、昆虫在自然界中种类繁多,分布很广,它们有着和其它动物不同的身体构造和本领。

二、昆虫有什么特点?

像蚂蚁、蝗虫、蚕蛾这样,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部有触角、胸部有三对足是昆虫的特点。胸部不是三对足就不是昆虫。昆虫是自然界中人类肉眼看得见的最小动物之一。

三、举例说明昆虫的身体有哪些奇特构造?

1.苍蝇能在光滑直立的玻璃上停留和爬行,这是和它的脚的构造有关。(苍蝇脚的末端爪垫多毛,并能分泌黏液,就像一个个吸盘吸在玻璃上,所以能在玻璃上停留和爬行而不滑落。)

2.苍蝇、蜻蜓是复眼。

3.蟋蟀的耳朵在足的内侧。

4. 昆虫头上的触角就是它们的“鼻子”,能分辨各种气味,比人的鼻子灵敏得多。不同的昆虫有不同形状的触角。蝴蝶的触角是棒状、蚕蛾的触角是羽毛状、蝗虫的触角是丝状、天牛的触角是鞭状。

5.蝴蝶翅膀上的彩色小鳞片是扁平的细毛

四、蚜虫的样子:蚜虫是黄色的,只有针眼般大小,像小米,在10倍放大镜下可以看清他们的肢体。

五、蚜虫是怎样刺吸植物的汁液的?

蚜虫进食时,全身蠕动、嘴顶着叶子。蚜虫是害虫。

六、草蛉幼虫的嘴是什么样的?

草蛉幼虫的嘴跟蚕的嘴很相似,是一种“刺吸式口器”,外形像一对“镰刀”,左右两部分合成尖细的管子,可以刺入蚜虫体内。

七、草蛉幼虫怎样吃蚜虫?

草蛉和它的幼虫都是蚜虫的天敌。草蛉幼虫用嘴前那对“镰刀”抓住一只蚜虫,然后刺入蚜虫体内吸它的体液,直到剩下一只空壳。草蛉幼虫还会把蚜虫的空壳背在身上伪装自己。

1.3 放大镜下的晶体

一、什么叫晶体?

颗粒是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物质叫晶体。如:白糖、食盐、碱面、味精、雪花、矿石、水晶、金属、维生素C等;

玻璃、珍珠、松香、琥珀、黄土等不是晶体。

二、各种晶体的形状:

黄铜、食盐、白糖的晶体是立方体。味精的晶体是柱状。维生素C的晶体像一簇簇针。水晶的晶体像金字塔。雪花的晶体像小花和六角形。碱的晶体像小树枝。

三、晶体的特征:

自然界中的大部分固体物质都是晶体或由晶体组成。晶体的形状多种多样,但都有规则。有的是立方体、有的像金字塔、有的像一簇簇针,有的晶体较大,有的晶体较小,在放大镜或显微镜下才能看见。

同一种物质的晶体都是同一样的有规则的几何图形。

四、晶体有什么用途?

晶体不仅漂亮,而且用途广泛。应用于通信、摄影、医学、气象学、建筑学、军事技术等领域。如:红宝石晶体激发后能发出激光,叫激光晶体,激光

电视、激光彩色立体电影、激光手术刀都是激光晶体的成功运用;晶体也是鉴别矿物的依据。地质学家还用晶体判断矿物成分,鉴别岩石。

五、岩石是由什么组成的?

火山喷发后的岩浆冷却后形成矿物晶体。许多岩石由矿物晶体集合而成。花岗岩由长石、云母、石英等矿物晶体组成。

六、制作晶体的方法是降低温度法和减少水分法(蒸发)。

七、怎样制作食盐、味精、食用碱的晶体?

制作一些浓的食盐或味精、食用碱溶液,用滴管滴几滴在玻片上,待水分自然蒸发后,用放大镜能观察到在玻片上留下的晶体。

八、海水通过风吹日晒后,水分会慢慢的蒸发最后从海水中析出海盐晶体。

九、我们身边不仅有精彩纷呈的昆虫世界,还有一个种类繁多的物质世界。

十、在浓食盐溶液中的食盐晶体会长大吗?为什么?

答:在浓食盐溶液中的食盐是会慢慢长大的,这是因为浓食盐溶液放置一段时间后,溶液中的水分慢慢蒸发,随着水分减少,食盐晶体就会被析出,其中一部分会附着在原来的食盐晶体上,所以原来的晶体就长大了。

1.4 怎样放得更大

一、最早的显微镜是什么样的?发明于什么时间?

在17世纪,人们发现把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明显提高了放大能力。这就是最早的显微镜。

二、生物学家列文虎克于1632年出生在荷兰,制成了世界上最早的可以放大近300倍的金属结构的显微镜。他用显微镜第一次看到了血液在毛细血管里流动,在雨水、河水、井水中找到了微生物。

三、怎样做简易显微镜?

找两个放大倍数不同的凸透镜,上下移动调整两个凸透镜之间的距离,直到找到物体最清楚的图像,用纸筒和胶带把两个透镜固定下来,就做成了一个简易的显微镜。

四、显微镜为什么能把物体放得更大?

这是因为一个凸透镜把另外一个凸透镜成的像进一步放大了。

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目镜放大倍数×物镜放大倍数

五、用显微镜观察物体,比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增加了。肉眼看青苔好像绿茸茸的地毯,在显微镜下看,就像是一片丛林。显微镜下看到的花粉形态各异,千姿百态,还能看到花粉管的生长。

六、1932年德国科学家制成了世界上第一架电子显微镜。

七、说说显微镜的发展

显微镜的发明,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大飞跃,把人类带入了一个崭新的微观世界。17世纪发明了光学显微镜,现在又研制出了电子显微镜和扫描隧道显微镜。电子显微镜可放大200万倍。

八、显微镜的用途:

显微镜的发明使人们能够观察到非常小的物体以及物体的精细结构。

九、放大镜和显微镜的发明大大扩展了我们的视野,让我们走进了微小世界,去发现生命世界更多的奥秘。

1.5 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一﹞

一、显微镜的构造:﹝从上往下数﹞

目镜、调节旋钮、物镜、载物台、反光镜。(镜筒、镜臂、镜座。)

二、怎样正确使用显微镜?

1、一只手握镜臂,另一只手托镜座,向着光把显微镜放在平整的桌面上。

(安放)

2、转动转换器,将低倍物镜转到镜筒下。

3、调节反光镜,从目镜能看到光圈。(对光)

4、调节粗准焦螺旋将镜筒抬起,使低倍物镜距载物台约2--3厘米,把标

本放在载物台上,用压片夹夹住,使标本恰好在载物台通光孔中央。(上

片)

5、调节准焦螺旋,降低镜筒,使低倍物镜恰好在载玻片上面。

6、从目镜看,调整准焦螺旋到标本出现在视野里,调整光线到尽可能看清

标本。(调焦)

7、移动载玻片,观察标本的各个部分。(注意:标本移动方向与从目镜看

到的方向相反;看到的图像也刚好相反)。(观察)

简单归结为五步:安放—→对光—→上片—→调焦—→观察

三、用显微镜观察物体应有哪些准备?有什么要求?

应准备材料和工具、采集标本,培养微生物,制片。要求是物体必须制成玻片标本,才能在显微镜下观察到它的精细结构。

四、用显微镜观察准备的材料和工具有哪些?

一般要用烧(口)杯、清水、滴管、镊子、小刀、载玻片、盖玻片、碘酒、培养皿、吸水纸等。

连线题

镊子盛放多余的实验材料培养皿夹取实验材料

滴管吸取少量液体

载玻片染色

碘酒放置切片标本

烧杯吸取多余水分

裁纸刀盛放液体

吸水纸切割实验材料

五、怎样制作洋葱切片?

1、用小刀切开洋葱。

2、取出其中的一片。

3、用小刀切出很薄很透明的一小块。

4、用镊子将切出的小块放在有水滴的载玻片上。

5、盖上盖玻片。

6、用吸水纸吸去多余的水。

六、什么叫细胞?第一个发现细胞的人是谁?

1663年,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用显微镜发现软木薄片的结构像一间间长方形的小房间,就把它命名为细胞。他是第一个发现细胞的人。

七、用肉眼、放大镜和用显微镜观察洋葱片,看到什么不同?

眼看:皮光滑、白色、有纹路。

放大镜看:纹路更粗,更清楚。

显微镜:看到了很多长方形的象格子一样的细胞。

八、洋葱的细胞是什么样的?

近似于长方形,洋葱表皮完整的细胞由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大液泡组成。

九、除了病毒外,几乎所有的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十.使用显微镜时在目镜里什么也看不到是什么原因?怎样调整?

答:出现这种情况可能是安放显微镜时没有将显微镜放在光线较好的地方,或者显微镜没有向着光的方向安放,也有可能是反光镜没有调节好。正确的操作是:将显微镜安放在光线好的地方,并向着光安放。然后调节反光镜,直到从目镜中能看见一个亮的光圈。

1.6 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二)

一、用显微镜观察蓖麻叶是什么样的?

在显微镜下看到了叶细胞中的叶绿体,叶表皮上的气孔,推测每平方毫米的蓖麻叶中叶绿体的数目多达几十万个。

叶绿体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基本场所,气孔进行呼吸和光合作用。叶表皮中的气孔和叶细胞中的叶绿体是植物进行呼吸和光合作用的重要部分。

二、血中的红细胞也叫红血球,起运输作用,被誉为运输兵。形状象圆球。

三、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是什么?

一是建立了细胞学说,生物和生命体都是由细胞组成,细胞本身也是有生命的。细胞的形态是多种多样的,每种生物的细胞不同,同一种生物的不同部位的细胞也不同。

二是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三是生物进化论。

四、细胞的作用有哪些?

细胞是生物最基本的结构单位,也是生物最基本的功能单位。细胞的作用多种多样,生物的呼吸、消化、排泄、生长、发育、繁殖、遗传、运输等生命活动都是通过细胞进行的。细胞之间互相依靠,共同协作,完成了生命体的各种功能。

五、举例说说细胞的作用?(网状图)

答:红细胞起着运输的作用,白细胞起着免疫的作用,生殖细胞起遗传作用,脂肪细胞起着存储作用,骨细胞起着结构支持作用,垂体细胞起着分泌作用,叶表皮细胞起着呼吸作用,叶绿体起合成作用等等。

1.7 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三﹚

一、怎样观察水中的微生物?

采集池塘或鱼缸里的水,用滴管吸取一滴水放在载玻片上,盖上盖玻片,在显微镜下观察。

二、可用干草培养微生物。

三、便于观察微生物的方法:

如果微生物运动迅速,不便于观察,可先在载玻片上放小量脱脂棉,再滴一滴池塘水,盖上盖玻片。也可用吸水纸把盖玻片边缘的多余水分吸掉,控制微生物运动。

四、鱼缸里的水变绿是因为水里微生物繁殖的结果。

五、列文虎克在雨水、河水、井水里都找到微生物。水中的微生物主要有变形虫、鼓藻、草履虫、船形硅藻、喇叭虫、眼虫、团藻等。

六、微生物具有生物的特征吗?

微生物是生物,具有其他生物一样的共同特征。微生物和其它生物一样,都是由细胞组成的。

生物的基本特征是:1、新陈代谢 2、应激性 3、生长发育和繁殖 4、遗传和变异 5、能适应环境,也能影响环境。

七、微生物包括哪些?

微生物是包括细菌、病毒、真菌以及一些小型的原生生物等在内的一大类生物群体。

1.8 微小世界和我们

一、在显微镜和放大镜没有发明之前,人们只能用眼、耳、鼻、舌、手来探知世界。那时候,人能观察到的最小动物就是蚂蚁等小昆虫。

二、放大镜和显微镜的发明让我们看到了微生物、细胞。

三、用流程图表示观察工具的发展和观察范围的拓展:

肉眼放大镜

光学

显微镜

电子

显微镜

扫描隧道

显微镜

蚂蚁等小昆虫放大几倍

到几十倍

放大

几百倍

放大

两百万倍

分辨本领

为百分之

几纳米晶体

生物较小

的器官和

组织

生物细胞

微生物

极少数细

细菌

病毒

原子

直接操纵

原子

分子

注解:(纳米是长度单位,1纳米为十亿分之一米,一纳米相当于一根头发丝粗细的六万分之一)

四、举例说明人类探索微小世界的成果:

1、没发明显微镜前人们对伤寒等传染病毫无办法,发明显微镜后,科学家发现了细菌和病毒,并开始了和他们的斗争。法国科学家巴斯德是第一个把微生物和疾病联系起来的人,他发现传染病是由微生物造成和传播的,并发明了巴氏消毒法。

2、人类研究微小世界的最新成果是克隆羊(第一只克隆羊叫多利)。还可

以把人胰岛素基因插到细菌细胞中,生产大量的胰岛素,用于治疗糖尿病。

3、微生物为我们提供食物或帮助生产食物,如:制作面包、酱油、醋、酿酒等。

4、垃圾处理和污水处理也要靠微生物。没有微生物,地球将成垃圾的世界。

5、土壤的净化和改良也离不开微生物。

总之,微生物既有好处,也有害处。

五、人类探索微小世界的成果,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生活的改善。

六、举例说明微生物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答:微生物对人类有害也有利。有些细菌和病毒能让人感染疾病,如伤寒霍乱鼠疫等;有些微生物却能为我们提供食物和帮助我们生产食物,如做馒头、面包用的酵母菌;垃圾和污水处理也要靠微生物,微生物还可以净化和改良土壤。

七、利用酵母菌发面的原理是:酵母菌分解面粉里的糖类,产生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在加热时体积急剧膨胀,从而使馒头、面包内部疏松多孔。

八、第一个指出微生物和人类健康关系的是法国科学家巴斯德;弗莱明是青霉素的发明者之一;人们称袁隆平为杂交水稻之父。

九、哪些可口的食物制造中使用了微生物?

答:酿酒、制作酱油、醋、霉豆腐、泡菜、酸奶、面包、馒头、腊肉等都要依靠微生物,食品加工中常利用的微生物主要有:酵母菌、乳酸菌、双歧杆菌等。

资料库

细胞:

1、生物是由细胞构成的,我们的皮肤表面,每平方厘米含有的细胞数量超过10万个。

2、什么叫多细胞生物?

自然界大多数生物都是由多细胞组成,叫多细胞生物。

3、什么叫单细胞生物?

只有一个细胞的生物叫做单细胞生物。如:草履虫、团藻、喇叭虫、眼虫、变形虫、钟虫、太阳虫、细菌、动物的卵﹙包括鸡蛋、鸭蛋等﹚都是单细胞生物。

4、人体的白细胞是跟病毒、细菌作战,保护人身体健康的卫士。血液中的红细胞好像运输兵,负责运输吸入的氧气和产生的二氧化碳。

5、植物的一些细胞,如叶绿体等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植物和其他动物、人类需要的养料。植物进行光合作用需要日光、二氧化碳和水,合成糖类,释放出氧气。

6、脂肪细胞能储存能量。

7、我们长得像自己的父母是细胞的遗传作用。

8、地球上至少存在250万种生物。每种生物的大小,外形和其他性状都是由各自的细胞决定的。

水中常见的微生物:

1、水中的微生物常见的有草履虫、变形虫、喇叭虫、眼虫、团藻等,它们的共同特征就是身体都非常小,结构简单,都是由一个细胞组成的,它们的繁殖都是用分裂的方法。

2、草履虫生活在不流动的淡水中,外形像一只草鞋。

3、变形虫生活在淡水或土壤中,变形虫能变形。

4、眼虫的构造有:红色的眼点、鞭毛、细胞核、表膜、叶绿体、伸缩泡。眼虫同时具有动物和植物的特征,它有叶绿体,可以进行光合作用,自己制造养分。

5.团藻以1000-3000个相似的细胞组成球形群体的方式生存,每个团藻细胞的直径只有1到2毫米。

四年级科学下册备课

1、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生活中有很多静电现象,通过摩擦等方式可以使物体带电。 2、带同种电荷的物体相互排斥,带异种电荷的物体相互吸引。 3、电荷在电路中持续流动起来可以产生电流。 过程与方法: 根据已有知识,运用逻辑推理,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 发展探究身边科学现象的兴趣。 【教学重点】解释静电现象 【教学难点】认识正负电荷 【教学准备】 一把塑料梳子、碎纸屑、几个气球、绑气球的细线、挂气球的支架、静电现象的相关图片或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体验静电现象 1、引入 生活中有很多有趣的现象,看老师的表演,问:靠近纸屑,可能会出现什么? 教师演示:用梳子梳干燥的头发,头发可能会怎样?----头发飘起来了。 头发为什么能飘起来呢?----出示课题: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2、体验静电现象 小组实验:拿出一根经过摩擦过的塑料棒,靠近碎纸屑。 发现了什么?----摩擦过的塑料棒能吸起碎纸屑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塑料棒经过摩擦,产生了静电,就把纸屑吸起来了。 3、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随处可见,你知道的有哪些?

二、认识电荷 1、不一样的电荷 1)静电既然存在于所有的物质之中,为什么我们通常感觉不到物体带电呢?认识正电荷和负电荷 2)进一步研究静电现象----小组研讨 解释前面的静电现象:如:塑料梳子梳理干燥的头发,梳子带负电荷,头发带正电荷,互相靠近时产生互相吸引的现象,所以头发就飘起来了。 3)用一块羊毛皮反复摩擦充气乞求的一个侧面,将气球的一个侧面靠近头发,发现了什么?(2人一个小组,一人操作,一人观察,后互换)小结:两个摩擦后的物体,有时相互吸引,有时互相排斥,跟我们前面所学的磁铁的现象类似,同一种电荷(都是正电荷或都是负电荷)互相排斥,不同种电荷(一正电荷和一负电荷)互相吸引。 2、让电荷流动起来 摩擦能使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从而使物体带上正静电。带静电的物体中的电荷却不能持续流动。要形成电流就必须使电荷流动起来,需要具备动力,需要形成电路。 板书设计: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静电现象:正电荷、负电荷 电荷能流动起来

浙教版六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汇总【最新】

六年级下册科学复习题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 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只要具有放大镜片透明、中间较厚的结构(比如加满水后的烧杯、烧瓶等),就具有同样的(放大)功能。 4、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镜片的直径)没有关系,和(镜片的凸度)有关。放大镜的(凸起程度越大,放大的倍数也越大)。 5、使用工具能够观察到许多用(肉眼)观察不到的(细节)。如通过(放大镜)能观察到更多关于昆虫的细节:蝇的(复眼);蟋蟀的耳朵在(足的内侧);蝴蝶翅膀上布满的彩色小鳞片是(扁平的细毛)。 6、科学研究表明昆虫头上的(触角)就是它们的(“鼻子”),能分辨各种气味,比人的鼻子灵敏得多。 7、(一些固体物质)的内部有一定的结构,如果构成这些物质的微粒按一定的空间次序排列,形成了(有规则的几何外形),这就是(晶体),如食盐、白糖等。 8、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可以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 9、(显微镜)的发明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大飞跃,把人类带入了一个(微观世界)。显微镜是人类认识(微小世界)的重要观察工具。 10、荷兰生物学家(列文虎克)制成世界上最早的可放大近300倍的(显微镜),发现了(微生物)。 11、洋葱表皮是由(细胞)构成的。(生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 12、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最早在显微镜下发现了生物的(细胞)结构。 13、生物细胞的(形态)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生物)的细胞是不同的,生物(不同器官)的细胞也是不同的。 14、(细胞)是生物最基本的(结构单位),也是生物最基本的(功能单位)。 15、(细胞学说的建立)被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 16、用(显微镜)能看到肉眼不能看到的(微小生物)。 17、在水中生活着很多形态各异的(微生物),如草履虫、变形虫等。 18、微生物通常都有特殊的(构造和功能),以适应周围的环境。 19、(微生物)具有(生物)的特征,如:对环境有一定的需求、对外界的刺激有反应、能繁殖等。 20、人类(观察工具)的改进,使人类观察的范围扩大,发现了仅靠肉眼无法发现的自然界的许多秘密:肉眼(能看清昆虫等较小的动物)——放大镜(能看清小于毫米的肉眼看不清的东西)——光学显微镜(能看清细胞和微生物)——电子显微镜(能看到更小的组成物质的原子、分子)。 21、人类探索(微小世界)的成果,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生活的改善。如:(1)利用显微镜发现细菌、病毒,抵抗制服疾病(2)克隆生物(3)利用微生物酿酒、发面、制作酱油、醋、酸奶等(4)利用微生物处理垃圾和污水。

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一单元测试题答案

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一单元测试题答案 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一单元测试题 姓名:班别分数 一、填空 1、早在一千多年前,人们就已经发明了(放大镜),而(显微镜)的发明是 人类认识世界的一大飞跃,把人类带入一个崭新的微观世界。 2、放大镜也叫(凸透镜)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 ,中间(厚)、边缘(薄 ),具有(放大)的作用。倍数大的放大镜,看到的图像(大),看到的范围(小);倍数小的放大镜,看到的图像(小),看到的范围(大)。 3、计算机和电视屏幕的图像在放大镜下是由((红)(蓝)(绿))组成的。 4、列文虎克制作出来当时最精良的显微镜,放大倍数是(300)倍,今天的电子显微镜已经可以把物体放大到(200W)倍。 5、我们把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物质,称为(晶体),比如身边的物质中有食 盐、白糖、(碱)等。 6、大量的研究事实说明生命体是由(细胞)组成的。我们利用显微镜观察到 的洋葱表皮上的一个个如房间似的结构,是洋葱的(细胞)。第一个发现和提 出这个名称的人是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 7、把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可以把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 8、随着观察(工具)的不断发展,现在人类在探索微小世界方面已经取得了丰 硕的成果。 9、通过观察可知,蝴蝶翅膀上布满的彩色小鳞片其实是(扁平的细毛)。蟋蟀的 耳朵长在(足)的内侧。苍蝇的眼睛是(复)眼,由很多(小眼睛)组成。苍蝇能停在玻璃上不滑落,这主要与它的(脚)的构造有关。昆虫头上的(触角)就是它的“鼻子”。 10、用显微镜观察蚕豆叶表皮细胞上有许多(气孔),那是植物进行蒸腾和光合 作用的重要器官。

二、判断 1、草蛉是蚜虫的天敌。( V ) 2、自然界中所有的固体都是晶体,晶体只有在显微镜下才能看到。( X ) 3、圆柱形和球形的器皿装水后也有放大功能。………………………… ( X ) 4、在放大镜发明之前,人们只能依靠感觉器官来观察世界。………………( V ) 5、把整个洋葱放在显微镜下,我们可以直接观察到它的精细结构。…( X ) 6、鱼缸里的水变绿是因为其中有绿藻的缘故。……………………………( V ) 7、微生物对人类只有危害,没有好处。……………………………………( X ) 8、人的最高视力也只能看清楚1/5毫米的微小物体。……………………( V ) 9、我们一般可以采用降低温度、减少水分的方法来制作晶体。…………( V ) 10、蝴蝶的翅膀上的彩色小鳞片其实是扁平的细毛。………………( V) 11、我们喝的桶装矿泉水,是经过净化处理的,里面没有微生物。……( X ) 12、碱面是粉末状的,它不属于晶体物质。……………………………… ( X ) 13、在显微镜未发明前,人们只能依靠眼睛观察。………………………( X ) 14、自然界中所有的固体物体都是晶体。………………………………( X ) 15、花岗岩中的矿物晶体主要有长石、云母、石英等。…………………( V ) 16、微生物是生物,也由细胞组成。……………………………………( V ) 1 17、载玻片移动的方向与从目镜里看到的物体图像移动方向是一致的。( X) 18、矿泉水是经过净化处理的,里面没有微生物。( X ) 19、只要把物体放在显微镜下就可以观察。( X ) 20、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同它的面积大小有关。( X ) 21、细胞是生物生命活动的最基本单位,生物都由细胞组成。( V ) 三、选择 1、放大镜的放大倍数越大,它的视野(B)。A越大B越小C不变 2、世界上最早的显微镜是(A)制成的,可以放大近300倍。 A列文虎克B巴斯德C罗伯特.胡克

四年级科学课课练1

1、动物的运动 一、填空。 1、风在吹,水在流,人在行,鱼在游……我们生活在一个运动着的世界。 2、自然界中的物体具有多种多样的运动形式。 3、搜集资料、制作卡片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 4、搜集资料时要爱护公共资料。 二、问题。 1、物体是怎样运动的? 物体的运动方式有:①水平运动②竖直运动③圆周运动。 2、举出有关物体运动的例子。 ①行驶的汽车②飞行的飞机③奔跑的动物④流动的江河⑤机器的转动⑥天体的运动 ⑦物体的振动⑧飞翔的鸟儿⑨游动的微生物。 3、自然界中的物体都在运动吗? 自然界中没有绝对静止的物体,只有相对静止的物体。自然界中的物体都在运动。 4、我们怎样搜集资料? 搜集资料的方法有:①到图书馆、书店课本中搜集②上互联网到网站去查询。③亲临实地,采访中获取。 2、动物运动会 一、填空。 1、观察、模仿动物的运动时我们只有仔细观察,才能模仿得更准确。 2、自然界中有各种各样的动物,它们的运动方式多种多样,而且运动的速度、距离等也各不相同。 3、我们在模仿动物运动时,要注意感觉自己身体哪个部位用力大。 4、获取资料的方法有直接观察、看电视画报、查阅书籍、上网查询、听广播。 5、动物可按大小、食物、形状、颜色、外表特征、运动方式、繁殖方式、生活习性来分类。 6、动物按运动方式分为:爬行、游泳、飞行、奔跑、跳跃动物。 7、动物的种类很多,已经发现的大约有150多万。 8、陆地上奔跑速度最快的动物是猎豹。每小时能跑145千米,而一般的赛马每小时只能跑70千米左右。 9、在会飞的鸟中,飞行最高的要数秃鹰,飞行高度可在9千米以上。 10、飞行距离最长的是燕鸥,可从南极飞到北极,行程约2万千米。 11、游速最快的动物是旗鱼,每小时可游108千米左右。 二、问答。 1、通过哪些途径可以观察到动物的运动? ①参观动物园②上网查询③看电视、画报和动物卡片④观察家里、院子里饲养的小动物⑤采访动物专家⑥询问饲养员。 2、参加飞行比赛的动物有哪些共同特征? ①身体呈流线型,在飞行中可以减少空气的阻力 ②骨有的很薄,有的愈合在一起,比较长的骨内部大都是中空的,充满空气。这样的骨骼既可以减轻体重,又能加强坚固性,有利于飞行。 ③有龙骨突,胸肌发达,这样才能牵动两翼完成飞行动作。

最新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全)

最新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全) 荆州市西门小学毛新艳 第一单元沉和浮 1、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判断物体沉浮有一定的标准. 2、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过程与方法: 1、对物体沉浮做出预测,并用实验验证,做好记录. 2、学会用切分和叠加物体的方法研究沉浮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用实验验证猜想,能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教学重点】 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实验:水槽1个,大小相近的砖块、木块和塑料块各一 主问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以改变吗? 【教学过程】 一、观察物体的沉浮: 1、谈话: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下沉的,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上浮的呢?(预设:在自由发表的前提下,及时抓住学生的错误概念或不完整表述,引发认知冲突,激发探究沉浮的兴趣.) 2、把砖块和木块分别轻轻放入水里,观察它们在水中的沉浮情况. 操作过程:把水槽放在展示台上.出示砖块,轻轻从水面放入水中,观察它的下沉过程,板书:沉.再出示木块,同样轻轻从水面放入水中,观察它的沉浮情况,板书:浮. (活动要点:规定放物体的操作要求,确定判断沉浮的标准.) 3、把塑料块轻轻放入水里,观察它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操作过程:先猜测塑料块的沉浮.再根据操作要求轻轻放入水中,观察它的沉浮情况,板书:浮. 二、观察更多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1、教师从小袋子取出7种物体,分别是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 2、以小石块为例,讨论完成教材第2面表格的前面2行“预测”、“理由”的填写,并建议沉浮可用往上或往下的箭头符号来表示. 3、学生独立完成其他物体的“预测”、“理由”这2行表格的填写. 4、组织交流: 把我们的预测与实验结果相比较,预测正确的有哪些,预测不正确的有哪些? 整理自己的预测理由,想一想物体的沉浮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呢?(随机罗列各因素,如体积大小、轻重、形状、材料、是否空心等,以备后面活动中进行探究.) 5、还可以按教材第2面的卡通人物对白,试试其他身边的小物体的沉浮,对影响沉浮的因素作进一步的思考.

六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8

六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8 第一课《细胞》知识点 1.细胞学的发展史与细胞学说 细胞是由膜包围着含有细胞核的原生质所组成的,它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也是生物个体发育和系统发育的基础。除了病毒和类病毒等是非细胞的生物以外,其他生物的机构和功能单位都是细胞。细胞学说的创立标志着人们认识微观世界的开始,并很快推广到生物学的各门学科。 1663年,英国的科学家和发明家罗伯特·虎克用自己设计制造的复合显微镜观察软木薄片的结构,发现其中有许多小时,状如蜂窝,他称之为“cellar”。这是人类第一次发现细胞,但这些细胞是一些死细胞。 1674年,荷兰学者列文虎克用自制的高倍放大镜观察到了池塘中的原生物和单细胞的藻类。这是人类第一次观察到完整的活细胞。 1838年,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发表了《植物发生论》。 1839年,德国动物学家施旺在发表的《关于动植物在结果和生长中一致性的显微研究》一文中,首次提出“细胞学”这个名称。 1855年,德国医生鲁道夫·魏尔肖认为“细胞只能来自细胞”。 2.细胞的分类 细胞可分为两大类: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原核细胞以细菌和蓝藻、绿藻为典型代表,特点是没有明显可见的细胞核,没有以膜为基础的有专门结构和功能的细胞器;真核细胞是构成真核生物的细胞,有明显的细胞核、核膜和核仁。真菌细胞的生物种类繁多,既包括单细胞或原生生物,又包括全部的多细胞生物。 3.细胞的大小 最大的细胞直径有十多厘米,那是鸵鸟蛋;最长的细胞有2~3米长,那是鲸鱼的神经细胞;最小的细胞直径才1微米左右,那是支原体。 4.显微镜的维护和保养。 显微镜是精密的光学仪器,正确使用时应注意: (1)一定要两手取放,一只手握镜臂,一只手托底座;(2)每次使用后将载片取下。(3)观察完毕后务必盖上防尘置;(4)观察完毕显微镜,将其装入箱内或套上防尘袋; (5)镜头只允许用镜头纸擦拭;(6)避免物镜与载物台的直接接触; (7)千万不能有摔跌;(8)不得置于高温和阳光直接照射下,不得置于潮湿和不通风的地方;(9)附件等清洗干净、干燥后存放。 5.常用的标本种类 切片——用从生物体上切取的薄片制成; 涂片——用液体的生物材料经过涂抹制成; 装片——用从生物体上撕下或挑取的少量材料制成。 6.细胞的基本共性 (1)所有细胞表面均有由磷脂双分子层与镶嵌蛋白质及糖被构成的生物膜,即细胞膜; (2)所有的细胞都含有两种核酸:即DNA和RNA,作为遗传信息复制与转录的载体; (3)作为蛋白质合成的机器——核糖体,毫无例外地存在于一切细胞内;

大象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

大象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 1、向人类的祖先“提问” 知识瞭望; 1、人类的祖先是怎样演变成人的? 2、人类的祖先是怎样生活的? 一、填空 1、我们的祖先生活在[ ]里.靠[ ]获得食物。 2、古人类为了有效地防御敌害.选择了[ ]生活。 3、我国古代有[ ]的传说。 二、选择 1、验证猜想是否与事实相符的途径是[ ] A、找事实 B、找证据 C、找理论依据 D、以上都对 2、研究人类祖先可根据[ ] A、化石 B、文物 C、资料 D、以上都对 3、科学家研究发现.人类与[ ]有密切的亲缘关系。 A、古代类人猿 B、现代类人猿 C、猴子 D、猩猩 三、判断 1、类人猿是通过上帝演变成人的。[ ] 2、人类的祖先独居生活.相互之间并不联系。[ ] 3、人类的祖先在劳动中学会了语言。[ ] 四、简答 对于人类的祖先你能提出哪些问题?对于这些问题.你的猜想是什么?请简单说一说。 答;

2、追寻人类祖先的足迹 知识瞭望; 1、我国著名考古学家贾兰坡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接连发现三具“北京人”的头盖骨.被称为“连中三元”的奇迹。 2、衡量我们的猜想与事实需要用大量的事实与证据来证实。 一、填空 1、科学家研究发现.人类与[ ]有着密切的亲缘关系。 2、早期猿人发现.闪电有时会把灌木丛点燃.于是他们开始摸索并逐渐学会用[ ]烤熟食物。大约30万-5万年前.人类的祖先已经从用天然火过渡到[ ]。 3、在我国北京[ ]猿人遗址发现了早期猿人用火的遗迹。 二、选择 1、验证猜想是否与事实相符的途径是[ ] A、找事实 B、找证据 C、找理论依据 D、以上都对 2、科学家研究发现.人类与[ ]有密切的亲缘关系。 A、古代类人猿 B、现代类人猿 C、猴子 D、猩猩 3、传说中[ ]造了人类。 A、女娲 B、后羿 C、精卫 D、刑天 三、判断 1、北京人生活在距今四五十年前。[ ] 2、现在的黑猩猩将来也会变成人类。[ ] 3、只有化石才可研究人类祖先。[ ] 4、长臂猿生活在东南亚。[ ] 5、经科学家研究发现.人类祖先的老家在亚洲地区。[ ] 四、简答 古猿是在什么情况下开始直立行走的?

五年级科学下册课程纲要

五年级科学下册课程纲要 学情分析 五年级共有两个教学班,在上学期的科学课学习过程中大部分同学的学习 情绪较高、有较强的科学探究精神。学生的求知欲较强,但由于我校在整体改造阶段,现借教于他校。所以在科学课的教学过程中缺少教具、挂图以及科学实验工具,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的质量,对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一定的影响(在学习上略显枯燥)。但总体上同学们的求知欲还是很高的,基本能完成老师布置学习任务,期末测试合格率98%,优良率80%左右,另外,由于其它客观原因,一部分同学受家庭条件限制、自身科学素养不高、认识有偏差,所以对科学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这是我们这学期需要加以重视和引导的。 教材分析 大象版科学五年级下册教材有七个单元、二十二个小节,内容纷杂、互不相连。有自然科学、微生物世界、遗传科学等等;科学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在科学课的教学中我们应引导和指导并共同和同学们一起去探讨、探究、学习,尊重学生的思维,注重学生自己的思维过程。本教材有很多和我们生活密切相关的科学知识,在第一、二单元自然科学教学中我们应积极和学生共同去感受大自然的快乐生活,仔细观察、探究春天带给这个世界的变化。在第三、四单元学习中积极培养同学们自己动手的能力,善于观察、勇于动手、积极总结交流。第五、六、七单元学习中要发挥学生独立思考、善于提出问题、积极讨论问题的能力。学习成果发布会,在这学期大家在各单元的学习中成果展示;科学小制作、科学实验记录、科学小论文等。在展示中表彰优秀,总结经验,让同学们在学习《科学》的过程中体验快乐、感受辛苦、享受成功,潜移默化的体会学习科学课的兴趣。 一、课程目标 1单元——春天的故事:春意盎然,万物复苏,小鸟在唱歌,冬眠的动物醒了,大地变绿了,仔细观察春天发生的变化,简单写出感受春天的调研报告,我们该怎样做才能保护我们的地球,使其更加美丽。 2单元——变化的天气:认知一年四季天气变化的特征以及天气对人类活动的重大影响,天气对地域的影响,学习制作科普小报。 3单元——玩具总动员:培养同学们的科学素养,提高动手能力,组织同学们拆装玩具,作好记录,认识玩具的工作原理,学习设计与制作电动玩具,在学习制作过程中认识什么是科学的精神?科学的态度?科学的研究方法? 4单元——变废为宝:认识什么是废物,如何把废物变废为宝,发挥废物的最大功效是我们这个单元的学习目的。科学的利用废物,减少废物对地球的污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汇总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知识清单 一、微小世界 1.①放大镜的作用:不仅能放大物体的图像,而且能看到物体的许多细节。②放大镜的特点:放大镜是透明的、中间厚、边缘薄,所以又叫凸透镜。凡是具有与放大镜同样特点的器物都具有放大的功能,而且厚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 2.昆虫奇特的身体构造:昆虫的眼睛是复眼,蟋蟀的耳朵在足的内侧,昆虫的鼻子就是它们头上的触角,蝴蝶翅膀上的小鳞片其实是扁平的细毛。 3.①晶体:像食盐、白糖那样有规则几何体外形的固体叫晶体。②晶体的形状:多种多样,有的是立方体,有的像金字塔,有的像一簇簇针。(玻璃、松香、琥珀、珍珠不是晶体) 4.①显微镜放得更大的原因:是一个凸透镜把另一个凸透镜成的像进一步放大了。②计算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把目镜放大的倍数乘以物镜放大的倍数。③微生物的发现:荷兰生物学家列文虎克制成了世界上最早的能放大近300倍的金属结构的显微镜,并用它发现了微生物。④显微镜发明的意义: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大飞跃,把人类带入了一个崭新的微观世界。

5.①细胞的发现:1663年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发现了细胞。②洋葱表皮装片的制作步骤:取皮—--安放—--固定—--上色。③显微镜使用的方法和步骤:摆放----对光----上片----调焦----观察。④通过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装片发现:放大倍数越大,看得越清楚,但看到的范围越小。洋葱表皮上的一个个小房间似的结构是洋葱的细胞。 6.①细胞学说:所有的生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细胞学说的建立被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②细胞的作用:细胞具有携氧传导、运动免疫、感光分化、保护光合等作用。细胞也是生物最基本得功能单位:生物的呼吸、消化、排泄、生长、发育、繁殖、遗传等生命活动都是通过细胞进行的。 7.①水中主要的微生物有:变形虫、草履虫、鼓藻、船形硅藻等。②微生物的特征:微生物也是生物,具有其他生物一样的共同特征。 8.①观察工具的发展:肉眼----放大镜----显微镜----电子显微镜----扫描隧道显微镜。②人类探索微小世界的成果:征服病菌,克隆牛羊,生产胰岛素,研制成功杂交水稻,处理垃圾和污水,帮助我们生产面包、醋等食物。 二、物质变化

五年级下册科学课程纲要

2019--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 科学课程纲要 学校名称: 设计教师: 课程名称:小学五年级科学 课程类型:学科课程 教材来源:青岛版教材 教学课时:36课时 日期:2020年2月 【课程背景】

教材分析 教材所选取的内容多是指导学生认识各种自然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变化规律和原因。包括“人体内部的秘密”、“我们怎么看到事物”、“生物的生长与繁殖”、“春夏星空”、“生活中的机械”等研究主题。这些内容能使学生对自然界的认识更加深入,更加广泛,并能使学生的认知能力得到进一步的锻炼和发展;也是向学生进行科学自然观教育,科学态度教育和卫生保健教育的好素材,可以使学生在思想、身体发展方面有进一步的收获。 对儿童而言,生命世界是他们孩提时代就怀有浓厚兴趣的神奇世界,人体内部的秘密更是他们倍感神秘和新奇的生命领域。科学课就是他们对生命世界的兴趣进一步延伸,关注生命就是要从认识自己的身体开始,逐步培养热爱生命的情感,以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意识。 通过一系列既贴近生活,又引入人胜的科学探究活动,引领孩子们去探索光的秘密。孩子们将通过制作照相机和眼球模型,揭开它们成像的奥秘。神奇的生物世界让每个学生产生一种莫名的好奇感,学生对此有很多问题想要解决。 遵照学生的生活经验,以“生物生长与繁殖”作为主要线索,让学生通过学习探究《种子发芽了》、《种辣椒》、《植物的花》、《果实是怎样形成的》、《植物的“分身术”》、《植物繁殖新技术》等内容感受生命世界,知道繁殖是生命的共同特征。 《春季星空》和《夏季星空》两课组成一个单元,主要研究、认识春、夏季星空的星座及其变化规律,引领学生参与中长期科学探究活动,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承接了五年级上册“秋冬星空”单元,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星空变化的规律,是引导学生“参与中长期科学探究活动”的延续,与前面“秋冬星空”单元构成了系列性的,持续一年的观察活动,体现了让学生亲历中长期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 《斜面》、《杠杆》、《滑轮》、《齿轮》、《自行车的科学》、《未来的交通工具》六课组成第五单元,主要研究生活中的简单机械的原理及应用。本单元所选取的内容充分体现了生活与技术的关系,向学生提供了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通过学习,学生不仅能够获得机械方面的科学知识,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而且体验到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的

六年级下科学考试知识点

新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期末重点复习题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 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只要具有放大镜片透明、中间较厚的结构(比如加满水后的烧杯、烧瓶等),就具有同样的(放大)功能。 4、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镜片的直径)没有关系,和(镜片的凸度)有关。放大镜的(凸起程度越大,放大的倍数也越大)。 5、使用工具能够观察到许多用(肉眼)观察不到的(细节)。如通过(放大镜)能观察到更多关于昆虫的细节:蝇的(复眼);蟋蟀的耳朵在(足的内侧);蝴蝶翅膀上布满的彩色小鳞片是(扁平的细毛)。 6、科学研究表明昆虫头上的(触角)就是它们的(“鼻子”),能分辨各种气味,比人的鼻子灵敏得多。 7、(一些固体物质)的内部有一定的结构,如果构成这些物质的微粒按一定的空间次序排列,形成了(有规则的几何外形),这就是(晶体),如食盐、白糖等。 8、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可以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 9、(显微镜)的发明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大飞跃,把人类带入了一个(微观世界)。显微镜是人类认识(微小世界)的重要观察工具。 10、荷兰生物学家(列文虎克)制成世界上最早的可放大近300倍的(显微镜),发现了(微生物)。 11、洋葱表皮是由(细胞)构成的。(生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 12、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最早在显微镜下发现了生物的(细胞)结构。 13、生物细胞的(形态)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生物)的细胞是不同的,生物(不同器官)的细胞也是不同的。 14、(细胞)是生物最基本的(结构单位),也是生物最基本的(功能单位)。 15、(细胞学说的建立)被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 16、用(显微镜)能看到肉眼不能看到的(微小生物)。 17、在水中生活着很多形态各异的(微生物),如草履虫、变形虫等。 18、微生物通常都有特殊的(构造和功能),以适应周围的环境。 19、(微生物)具有(生物)的特征,如:对环境有一定的需求、对外界的刺激有反应、能繁殖等。 20、人类(观察工具)的改进,使人类观察的范围扩大,发现了仅靠肉眼无法发现的自然界的许多秘密:肉眼(能看清昆虫等较小的动物)——放大镜(能看清小于毫米的肉眼看不清的东西)——光学显微镜(能看清细胞和微生物)——电子显微镜(能看到更小的组成物质的原子、分子)。 21、人类探索(微小世界)的成果,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生活的改善。如:(1)利用显微镜发现细菌、病毒,抵抗制服疾病(2)克隆生物(3)利用微生物酿酒、发面、制作酱油、醋、酸奶等(4)利用微生物处理垃圾和污水。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总结

龙街小学20xx-20xx年度第二学期六年级(2)班科学 教学工作总结 教师:陈文玉 在这一学期,我任教六年级科学课,感受颇多。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我觉得这份工作肩负着很大的责任,所以,自工作以来,我始终以勤恳、踏实的态度来对待我的工作,并不断学习,努力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共同学习,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思考,提高科学课的实效性。和教师共同参与教学研讨活动,获得同行的指导,努力改进教学方法,发挥科学课优势,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现将本学年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在政治思想方面 我积极参加各种学习培训,认真参加政治学习,并做好学习笔记,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认真学习新的教育理论,及时更新教育理念。我不但注重集体的政治理论学习,还认真学习了《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和《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解读》,从书本中汲取营养,认真学习仔细体会新形势下怎样做一名好教师。我还深知要教育好学生,教师必须时时做到教书育人、言传身教、为人师表,以自己的人格、行为去感染学生,努力使学生能接受我、喜欢我。在工作中,我积极、主动、勤恳、责任心较强,乐于接受学校布置的各项工作,在不断的学习中,努力使自己的思想觉悟、理论水平、业务能力都得到较快的提高。 二、在教育教学方面 我担任三、四、五年级的科学,成为学校专职的科学教师,小学科学课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目前越来越受到各界的重视,我们学校也申请了科普学校,我深知自己肩上的担子的重要性,并下决心以我微薄的力量来推进我校科学教育向前发展。我知道,要想提高教学质量,首先要立足课堂,教师要从常规课上要质量。“研在课前、探在课中、思在课后”这几句精辟的话一直指导着我的教学思想,我严格要求自己,精心预设每一节课,尽量使教学工作更加完善。我是这样进行教学活动的: 1、课前准备:课前要备好课,一定要准备好科学课上所需要的实验材料,这对学生的探究和实验非常重要,所以,我会提前准备好,如果仪器室没有的材料,但是为了上好课,我就自己找材料或动手制作。认真钻研教材,对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每节课的总拿了解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掌握知识的逻辑,能运用自如,知道应补充哪些资料,怎样才能教好。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全部教案

教科版修订版五年级下册教材目录 第一单元沉和浮 1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2 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 3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 4 造一艘小船 5浮力 6 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吗 7 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 8 探索马铃薯沉浮的原因 第二单元热 1热起来了 2给冷水加热 3 液体的热胀冷缩 4 空气的热胀冷缩 5金属热胀冷缩吗 6 热是怎样传递的 7 传热比赛 8 设计制作一个保温杯 第三单元时间的测量 1 时间在流逝 2 太阳钟 3 用水测量时间 4 我的水钟 5 机械摆钟 6 摆的研究 7 做一个钟摆 8 制作一个一分钟计时器 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 1 昼夜交替现象 2 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 3 证明地球在自转 4 谁先迎来黎明 5 北极星“不动”的秘密 6 地球在公转吗 7 为什么一年有四季 8 极昼和极夜的解释

第一单元沉和浮 1、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判断物体沉浮有一定的标准。 2、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过程与方法: 1、对物体沉浮做出预测,并用实验验证,做好记录。 2、学会用切分和叠加物体的方法研究沉浮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用实验验证猜想,能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教学重点】 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实验:水槽1个,大小相近的砖块、木块和塑料块各一。 小组实验一:水槽1个,物体7种(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实验记录表(教材第2面)。 小组实验二:水槽,萝卜,橡皮(与实验一共用),小刀1把,回形针10枚,木块3块,实验记录表(教材第3面)。 【教材处理】 教材第2面两个地方出现“泡沫塑料块”,在仔细研读教材和教师用书的基础上,我认为应把演示实验中的“泡沫塑料块”改为“塑料块”,把学生实验中的“泡沫塑料块”改为“泡沫块”。 【教学过程】 一、观察物体的沉浮: 1、谈话: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下沉的,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上浮的呢?

冀教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知识点归纳总结

1、常见的建筑 1、人类最早建筑的房屋是(山洞)。 2、新的建筑材料指(钢材)(玻璃)(塑料)(混凝土)。 3、江南的房屋多为(瓦房),主要为了适应当地(多雨)。 4、老北京人的住房是(四合院)。 5、(建筑机械)迅速发展,(建筑技术)的进步及各种(新型建筑材料)的使用,使高层建筑和大跨度建筑相继出现。 6、楼房构成层次:砖—>墙—>房间—>单元—>楼房 7、不同地区的房屋在(外形)(材料)和(功能)方面各有不同。 8、傣族竹楼用木支架架起来,可防潮、防蛇蝎 四川民居屋顶大,晴天可挡太阳,雨天可遮风雨;窗大,便于通风采光; 圆顶土房蒙古包,用泥土建造,便于挡风取暖。 北京四合院适合冬季冷多风沙的天气,漂亮又挡风遮寒; 江苏民居,地基高,屋顶瓦片垒的很尖,便于防潮和雨水多。 2、巧妙的结构 1、赵州桥——拱形结构, 美国佛罗里达州的安普卡特中心——球形结构, 泰姬.马哈陵——圆屋顶结构, 金字塔——三角结构, 安菲尔铁塔——框架结构, 悉尼歌剧院——薄壳结构。 英吉利海峡大坝——实心结构 2、为了使房屋结实,耐用,屋顶或墙体的钢架结构一般是(三角形)。 3、建筑物的结构有薄壳结构,(如:体育馆);实心结构(如:大坝、桥墩);框架结构(如:铁架桥) 4、在建筑结构中,拱形结构能够(承载更多重量);空心结构可以(省材料);三角结构有(稳固)的作用。 5、北京奥运会主体体育馆构造为(鸟巢式),是典型的(仿生学)结构。 6、人们根据(王莲)结构建造了(顶棚跨度极大的展览厅)。 7、直径相同的实心纸棍和空心纸棍,实心纸棍更易折断。 8、为了使楼板轻便而结实,把楼板制成 1

了(空心)。 3、美丽的建筑 1、建筑物的美,一方面表现在它的自身(造型)和(色彩)上,另一方面还表现在与周围(环境)及(功能)的(协调一致)上。 2、对于公园长廊,我们应侧重欣赏它的(图案)美,壁纸的采用是增加建筑物的(装饰)。 3、仿生学建筑除了具有美丽的外观外,还具有(科学性)。 4、设计师设计建筑时,既要考虑建筑物的(功能)和(材料),又要考虑建筑物的(结构),还要考虑如何体现(建筑物的美)。 4、人体的构成 1、绝大多数生命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有的结构简单,只有(一个细胞);有的结构复杂,由(数亿个细胞)构成。 2、细胞的观察需要的仪器是(显微镜)。 3、 4、构成人体的基本单位是(细胞)。 5、从外部形态上看,人体由(头)(颈)(躯干)(四肢)组成。 6、人体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有机体 5、消化与吸收 1、在消化系统中,大块食物被切割磨碎成小颗粒,然后被消化液分解成更小的微粒的过程叫(消化)。 2、消化后营养成分穿过(小肠壁)进入血液的过程叫(吸收)。 3、消化分解后的营养成分,主要在(小肠)被吸收掉。 4、暴饮暴食,可能引发的疾病是(急性肠炎) 5、消化后的营养物质通过血液被送往全身各处,来满足其他器官的需要和体的正常活动。 6、食物消化要依次经过的消化器官是(口腔)、(咽喉)、(食管)、(胃)、(小肠)、(大肠)和(肛门)。 7、大量饮酒对(肝脏)损害最大。 8、过多油食物以及大量饮酒的结果,先是使胰腺充血水肿,急性发炎,然后坏死。 9、怎么保护消化系统?(怎么保护消化器官?答案相同) 答:(1)保护牙齿,早晚刷牙,饭后漱 2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测试题(最新整理)

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一次月考试卷 一、填空题(每个空格 2 分,共 24 分): 1、放大镜也叫凸透镜,镜片的特点是中间()、边缘()。 2、通过观察可知,蝴蝶翅膀上布满的彩色小鳞片其实是(),蟋蟀的耳朵长在()的内侧,苍蝇的眼睛是()眼。 3、有规则的集合外形的固体物质,我们称之为(),他们的排列虽然是规则的,但形状是()的。 4、我们利用观察到的洋葱表皮上的一个个如房间似的结构,是洋葱的()。 5、放大镜的放大倍数越大,我们能看到的范围就()。 6、如果显微镜的目镜、物镜上分别标着25×、40×,那么物体图像将被放大()。 7、科学研究发现昆虫头上的(),就是它们的“鼻子”。 8、大量的研究事实说明生命体是由()组成的。 二、选择题(选择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每小题 2 分,共 20 分): 1、光线从空气进入凸透镜时会( )。 A、反射 B、折射 C、不变 2、放大镜的放大倍数跟镜片的()有关。 A 、凸度B、材料 C、面积 3、()的建立,被誉为 19 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 A、细胞学说 B、动力学 C、仿生学 4、把简易显微镜的制作步骤按照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将调整好距离的两个放大镜固定 b、准备两个放大镜 c、找到物体最清晰的图像 d、调整两个放大镜之间的距离 A、bdca B、bacd C、bcda 5、电子显微镜已经可以把物体放大到( ) 倍。

A、200 B、2000 C、200 万 6、用显微镜观察玻片标本时,玻片移动的方向和从目镜里看到的方向 ( ) 。 A、相同 B、相反 C、无关 7、下面透明玻璃镜片具有放大作用的是()。 8、昆虫的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胸部有()对足。 A、2 B、3 C、4 9、凸透镜的凸度越小,它的( ) 越小。 A、放大倍数 B、焦距 C、视野 10、使用放大镜、显微镜等工具观察物体,可以获得( ) 的信息。 A、更少 B、同样多 C、更多 三、判断题(正确的打√,错误的打×。每小题2 分,共20 分): 1、圆柱形和球形的器皿装水也有放大功能。( ) 2、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同它的面积大小有关。( ) 3、把整个洋葱放在显微镜下,我们可以直接观察到它的精细结构。( ) 4、鱼缸里的水变绿是因为其中有绿藻的缘故。( ) 5、微生物对人类只有危害,没有好处。() 6、人的最高视力也只能看清楚 1/3 毫米的微小物体( )7、细胞是生物生命活动的最基本单位,生物都由细胞组成。() 8、蝴蝶的翅膀上的彩色小鳞片其实是扁平的细毛。( ) 9、微生物是生物,也由细胞组成。() 10、碱面是粉末状的,它不属于晶体物质。(

最新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汇总

最新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汇总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知识清单1 一、微小世界 1.①放大镜的作用:不仅能放大物体的图像,而且能看到物体的许多 细节.②放大镜的特点:放大镜是透明的、中间厚、边缘薄,所以又叫凸透镜.凡是具有与放大镜同样特点的器物都具有放大的功能,而且厚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 2.昆虫奇特的身体构造:昆虫的眼睛是复眼,蟋蟀的耳朵在足的内侧, 昆虫的鼻子就是它们头上的触角,蝴蝶翅膀上的小鳞片其实是扁平的细毛. 3.①晶体:像食盐、白糖那样有规则几何体外形的固体叫晶体.②晶 体的形状:多种多样,有的是立方体,有的像金字塔,有的像一簇簇针.(玻璃、松香、琥珀、珍珠不是晶体) 4.①显微镜放得更大的原因:是一个凸透镜把另一个凸透镜成的像 进一步放大了.②计算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把目镜放大的倍数乘以物镜放大的倍数.③微生物的发现:荷兰生物学家列文虎克制成了世界上最早的能放大近300倍的金属结构的显微镜,并用它发现了微生物.④显微镜发明的意义: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大飞跃,把人类带入了一个崭新的微观世界. 5.①细胞的发现:1663年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发现了细胞.②洋 葱表皮装片的制作步骤:取皮—--安放—--固定—--上色.③显微镜使用的方法和步骤:摆放----对光----上片----调焦----观察.

④通过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装片发现:放大倍数越大,看得越清楚, 但看到的范围越小.洋葱表皮上的一个个小房间似的结构是洋葱的细胞. 6.①细胞学说:所有的生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细胞学说的建立被誉 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②细胞的作用:细胞具有携氧传导、运动免疫、感光分化、保护光合等作用.细胞也是生物最基本得功能单位:生物的呼吸、消化、排泄、生长、发育、繁殖、遗传等生命活动都是通过细胞进行的. 7.①水中主要的微生物有:变形虫、草履虫、鼓藻、船形硅藻等.② 微生物的特征:微生物也是生物,具有其他生物一样的共同特征. 8.①观察工具的发展:肉眼----放大镜----显微镜----电子显微镜 ----扫描隧道显微镜.②人类探索微小世界的成果:征服病菌,克隆牛羊,生产胰岛素,研制成功杂交水稻,处理垃圾和污水,帮助我们生产面包、醋等食物. 二、物质变化 1.①物质:我们能直接或间接观察到的实际存在的东西都是物质.②物质变化: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物质是不断变化的.有些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形状、大小,有些变化产生了新物质. 2.①物理变化:只改变形状、大小等,没有产生新物质的变化叫物理变化.②化学变化:产生了新物质的变化叫化学变化.③白糖加热和蜡烛燃烧既有物理变化又有化学变化. 3.①米饭咀嚼一段时间会变甜的原因:米饭里含有淀粉,唾液里含有

六年级科学下册第1单元知识点总结

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微小世界》知识点总结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 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厚,两边薄)。只要具有放大镜片透明、中间较厚两边较薄的结构(比如加满水后的烧杯、烧瓶等),就具有同样的(放大)功能。 3、在13世纪,英国一位主教(格罗斯泰斯特)最早提出放大装置的应用,他的学生(培根)根据他的建议,设计并制造出了能增进视力的(眼镜) 4、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镜片的凸度)有关。放大镜的(凸起程度越大,放大的倍数也越大),由此可以推断:球形的透明物放大倍数最大。放大镜的倍数(越高),视野(越小)。 5、使用工具能够观察到许多用(肉眼)观察不到的(细节)。如通过(放大镜)能观察到更多关于昆虫的细节:蝇的(复眼);蟋蟀的耳朵在(足的内侧);蝴蝶翅膀上布满的彩色小鳞片是(扁平的细毛)。 6、科学研究表明昆虫头上的(触角)就是它们的(“鼻子”),能分辨各种气味,比人的鼻子灵敏得多。蝴蝶的触角是(棒状),蚕蛾的触角是(羽毛状),天牛的触角是(鞭状),蝗虫的触角是(丝状) 7、(一些固体物质)的内部有一定的结构,如果构成这些物质的微粒按一定的空间次序排列,形成了(有规则的几何外形),这就是(晶体),如食盐、白糖、味精、碱面等。 8、自然界中的大部分固体都是晶体或由晶体组成的。许多岩石是由矿物晶体集合而成的。如花岗岩由(长石)(云母)(石英)等矿物的晶体组成。制造晶体的方法有(减少水分)和(降低温度)。 9、晶体的形状多样,但都很有(规则)。有的晶体(较大),肉眼可见;有的(较小),要在放大镜或显微镜下才能看见。 10、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可以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 11、显微镜主要由(目镜)、(调节旋钮)、(物镜)、(载物台)、(反光镜)等组成。 12、荷兰生物学家(列文·虎克)制成世界上最早的可放大近300倍的(显微镜),发现了(微生物)。 13、洋葱表皮是由(细胞)构成的。(生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 14、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最早在显微镜下发现了生物的(细胞)结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