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线电视典型案例分析
分析报告- 有线电视案例分析.doc

分析报告- 有线电视案例分析.doc 分析报告有线电视案例分析在当今数字化媒体迅速发展的时代,有线电视作为传统的媒体传播方式,面临着诸多挑战与机遇。
本报告将通过对几个具有代表性的有线电视案例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其发展现状、面临的问题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案例背景为了更好地理解有线电视行业的现状,我们选取了以下三个具有代表性的案例:案例一:有线电视运营商 A,成立于具体年份,曾经是当地最大的有线电视供应商,但近年来用户数量逐渐减少。
案例二:有线电视运营商 B,通过不断创新服务,引入高清频道、互动电视等功能,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保持了一定的用户增长率。
案例三:有线电视运营商 C,由于未能及时跟上技术发展的步伐,服务内容单一,面临着严重的经营困境。
二、现状分析(一)用户流失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在线视频平台如具体平台名称的兴起,用户可以更加自由地选择观看内容,并且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这导致了有线电视用户的大量流失,尤其是年轻一代的用户,他们更倾向于使用移动设备和互联网来获取娱乐内容。
(二)内容竞争除了在线视频平台,卫星电视、IPTV 等也在争夺用户。
这些竞争对手提供了更多样化的内容,包括国际频道、独家剧集等,使得有线电视在内容方面的优势逐渐减弱。
(三)技术更新高清、4K 甚至 8K 技术的发展,要求有线电视不断升级基础设施以提供更好的画质和音效。
然而,技术更新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对于一些小型有线电视运营商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三、面临的问题(一)高昂的运营成本有线电视需要维护庞大的有线网络,包括线路铺设、设备维护等,这些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
同时,购买版权内容也需要支付高额的费用。
(二)创新不足在服务模式和内容创新方面,有线电视相对滞后。
例如,互动性和个性化推荐功能不如在线视频平台强大,无法满足用户日益多样化的需求。
(三)市场份额下降如前所述,由于竞争对手的强大和用户需求的变化,有线电视的市场份额不断被挤压,生存空间受到严重威胁。
县级有线电视网络中心机房的改造与建设——古田县案例分析

推进创新理论探索创新实践O N G N A NC H U A N B O业务研究一技术园地县级有线电视网络中心机房的改造与建设——古田县案例分析【内容提要】本文介绍了古田县有线电视中心机房改造和建设,为县级有线电视网络中心机房的改造提供借鉴。
【关键词】结构设计播出控制磁盘阵列电视墙古田县有线电视网络中心前端机房始建于1996年。
经过十余年的运行,设备已呈老化,产生了信号质量逐渐下降、故障率不断上升等各种问题。
建设一个既能满足于古田县有线电视网络目前应用,又能适应数字电视发展要求的现代化前端机房势在必行。
2007年10月,古田县广播电视局结合实际情况,按照数字电视发展趋势,本着经济实用的原则,开始对古田县有线电视中心机房进行改造和建设,并于今年2月完成改建并投入使用。
经过一个月多的运行,所有设备工作正常,大大提高了电视播出信号质量。
笔者将经验介绍如下,供同行借鉴:一、必须遵循的设计原则有线电视前端机房改造建设工程集建筑、装璜、电气、有线电视、数据网络等多项专业技术于一体。
其设计与施工的优劣,直接关系到机房内各种系统是否能稳定可靠地运行,是否能保证各类信息畅通无阻。
而且,前端机房的环境必须满足有线电视、计算机等各种电子设备对温度、湿度、洁净度、电磁场强度、噪音干扰、电源质量、振动、防雷和接地等的要求。
所以,一个合格的现代化有线电视机房,必须是一个安全可靠、舒适实用、节能高效和具有可扩充性的机房。
因此,在对前端机房进行设计时,必须考虑到上述的诸多因素,遵循思路超前、安全第一、经济实用、操作简单、维护方便、美观大方的总体设计原则。
具体地说应遵循以下五项基本原则。
1、安全可靠性为保证各项业务应用,中心机房必须具有高可靠性,决不能出现单点故障。
因此要对其布局、结构、设备选型、日常维护等各个方面进行高可靠性的设计。
对光发射机、前置放大器、硬盘播出系统等关键设备,在采用硬件备份的基础上,应用相关的软件技术,为其提供较强的管理机制、控制手段和事故监控等技术措施,提高了机房的安全可靠性。
低频EOC几个故障案例分析

聚
—
一5 7
纸理论 值应 该 为 1 0d I 0 Bx V左 右 , 光 接 收机 至 放 大 从
器衰减 过大 。打 开放 大 器 , 端 衰 减插 片 为 0d 直 高 B(
通 ) 也就是说从 光 接 收 机端 输 出 ( 0 B  ̄ 到放 大 , 16 d b V) 器 衰减 为 2 Bx 数 据不符 合 。检 查线路 , 2d I V, 前面加 了
直通 。 用带频谱 查看功 能 的场 强仪 ( 们采 用 的是 德 力 我
D 20 ) S 5 0 对低 端 1 z和 2 z 行 测试 , 个频 5MH 1MH 进 两
图 2 实 际路 由 图
测试 放大器 输入 前 2 z电平 为 9 B. 按 图 0MH 0d I V,
不 能正 常工作 。
在 E C技 术 双 向 网络 , O 由于 现 有 E C带宽 和 同 O
时在 线用 户 MA C地 址 数 量 的 限 制 , 盖 用 户 不 宜 过 覆
多 , 议 在双 向 网络 设计 的 时候 每 个 光 节 点覆 盖 用 户 建
在 10户 以 内。放大器 用来 补偿 线路 过远 而用 户不 多 0 时 的正 向信 号 , 而对低 端信 号是 不 能补偿 的 , 因此其 问
按 80MH 正 向信 号设计 ,2 .5~ 1.5MH 保 留 0 z 102 262 z 模 拟 ,2 z 27MH 以上 为数字信 号 , 模数 相差 8d I 中 Bx V, 间加 入一级 放大满 足末端用 户 电平 需求 。放大器 为 内 置跨 接 器 型 , 端 增 益 3 Bt 低 端 0 ~6 z 高 3d t V, 5 MH
器件衰 减到用 户入户 前应该 满足 E C终端接 收要求 。 O
低频EOC几个故障案例分析

图 25.:$网管用户状态图
图 15.:$网管 9,$曲线图
图 85场强仪测试反向噪声 别接楼内各单元的 #! 分配器再测试&噪声正常&楼内 应该没问题&问题应该出在外面的 70 电缆) 测试正 常噪声如图 6 所示)
噪声问题大部分是接头造成&工程人员把光机至 楼内各单元的 70 电缆# 我们改造时全部换成铝管电 缆$接头更换&再接上楼测试噪声依旧比较大) 不经 意发现晃动电缆接头噪声会时好时坏&估计这个接头 有问题) 我们使用的是免掏空的二节防水接头&为防 止接头本身质量有问题&找了几个旧的掏空接头换上& 再次测试噪声&居然好了) 为了找到根本原因&把接头 拆下来仔细研究&发现接头安装过程中紧了以后反而 噪声加大&可不紧防水圈又不能接触好&估计是铝管的 屏蔽层有问题) 把 70 铝管的屏蔽铝皮剥了 "38 F@
@?
图 #5原设计图
图 !5实际路由图 测试放大器输入前 !" ^%K电平为 0" P-"/&按图 纸理论值应该为 #"" P-"/左右&从光接收机至放大 器衰减过大) 打开放大器&高端衰减插片为 " P-# 直 通$ &也就是说从光接收机端输出##"4 P-"/$ 到放大 器衰减为 !! P-"/&数据不符合) 检查线路&前面加了 个分支器&原来是进放大器信号太高了&施工人员没有 相应的衰减插片&就用分支器衰减信号&拆除后在放大 器内插入相应的衰减插片信号恢复) 分析(.:$正 常 工 作 和 数 字 电 视 正 常 工 作 一 样& 也要有足够的电平指标和足够的信噪比指标&电平值
广电宽带、互动业务频繁断线故障的分析与排除

依 旧在 轮流 自动上 、 下线 , 说明此 P N 口下不存 在 “ O 流
氓 O NU” 。
( 既 然 不 是 P N 口 故 障 , 不 存 在 “ 氓 3) O 也 流
从 图 1 析可知, 分 引起 整个 P N 口下 的 O U工 O N
发生 。
现 象 : 统计 , 些 频 繁 断 线 的 用 户 均 属 于 O T 据 这 L 的 同一个 P N口下 。在 O T的 网管上查 到此 P N 口 O L O 带了l 0多 个 O U, 多数 O U不 停 地 在 轮 流 自动 N 但 N 上、 下线 , 即不 停 地 在 注 册 、 线 、 线 三 个状 态 问 切 上 离
在广 电双 向网络 维 护工 作 中 , 常会 遇 到用 户 宽 常 带、 互动业 务频繁 掉线故 障 , 文对 两例不 同原 因引起 本
的双 向业务 断线案 例进行 了 带 上 网和 互 动点 播业 务
断线 , 断线后 过一段 时 间 , 可 以上 线 , 又 这种 现 象频 繁
《 中国有线 电视 )O 10 ) 2 l ( 1
CHI NA GI DI TAL CABLE TV
⑥
・与 ・ 维 维 护修
广 电宽 带 动 业 务 频 繁 断 线 互 故 障 的 分 析 与 排 除
口邢淑铭 , 肖慧娟 ( 湖州华数数字电 视有限 公司, 浙江湖外33 0 0 I1 0)
图1 EO P N的参考 结构
术 采用点 对多点 的 结构 , 行 通道 采 用 时分 多 址复 用 上
技 术 ( D ) 即 O T先 安排各 O U允许 发送上行 信 T MA , L N
用符号做沟通——新疆广电网络TV+业务推广案例

用 符 号 做 沟 通
U sn y p l o o m u i a i n i g s m o sf rc m n c to s
口 普 拉 纳品牌 策划 公司 周 丽霞
缘 起 :数 字 电视 的 革 命
2 世 纪 是 数 字信 息泛 滥 的 时 代 , 1 电视 技术 也 在 世 纪 初 有 了突 破 性 的 发 展 ,技 术 的创 新 已完 全 打破 传 统 模 拟 信 号 传输 的瓶 颈 , 人数 字 时 代 。 电 步 广
景 区 投 资 正 以 每 年 大 约 1万 家 的 速 度 增 长 。 为 了 应 对 景 区 重 复 建 设 而 产 生 的 同 质 化 危 机 , 主 题 旅 游 开 始 大 行 其
旅 游景 区 的 推 广是 这 几 年 来营 销
涵 比主 题 本 身 更丰 富 ,更具 有差 异 化 和 唯一 性 ,这就 使 得 同样 的 主题 也 可 以规 划 设 计成 不 同的 主题 体 验 。 以 , 所 基 于 主 题 体 验 的 营 销 在 未 来 有 可 能 成
领域 的 热 门 话 题 。有 报 道 说 目前 旅游
们 将 数 字 电 视 等 同于 新 型 的 电视 机 ,
而 销 售 人 员 也 不 得 不 花 费 大 量 的 时 间 去 解 释 什 么 是 数 字 电 视 ,甚 至 于 数 字
电视 有很 多 Βιβλιοθήκη 终 端 解释 方式 ,如 数 字 电视 节 目、 专业 付 费 频 道 、 需要 机 顶 盒
总局在 20 0 3年 5月 发 布 我 国 有 线 电 视 向 数 字 化 过 渡 时 间 表 , 计 从 2 0 预 05
深 刻地 意 识 到 ,社 会 对于 广 电网 络这
有线电视技术

有线电视技术2023-10-26contents •有线电视技术概述•有线电视信号传输技术•有线电视信号接收技术•有线电视网络技术•有线电视技术的挑战与解决方案•有线电视技术应用案例分析目录01有线电视技术概述有线电视技术是指通过同轴电缆或光纤等传输介质,将电视信号传输到用户接收终端的一种通信技术。
定义具有传输距离远、信号质量稳定、传输速率高等优点,同时具有较高的灵活性和可扩展性,能够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
特点定义与特点1有线电视技术的发展历程2320世纪中期,有线电视技术开始出现,早期采用同轴电缆传输电视信号,但传输距离和信号质量受到限制。
早期发展20世纪80年代,光纤技术逐渐成熟并被引入有线电视网络,提高了传输质量和稳定性。
光纤技术的引入21世纪初,数字化技术逐渐普及,有线电视网络开始实现双向传输,同时出现了高清电视、互动电视等新型业务。
数字化与双向传输目前,有线电视网络已经覆盖了全球大部分地区,成为人们获取信息和娱乐的主要方式之一。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有线电视的传输速率和信号质量也在不断提高。
未来趋势未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有线电视技术将更加注重网络化、智能化和个性化,提供更加丰富的业务和服务,满足用户多样化的需求。
同时,随着5G等新型技术的普及,有线电视网络将进一步升级和扩展,实现更加高效、灵活和智能的传输和服务。
现状有线电视技术的现状与未来VS02有线电视信号传输技术传输方式模拟信号传输采用同轴电缆作为传输介质,将电视信号传输到用户家中。
模拟信号传输通过模拟信号传输方式,将电视节目信号从电视台传输到用户家中。
这种传输方式信号质量容易受到干扰,如距离、地形等因素会影响信号的传输。
传输标准模拟信号传输采用PAL、NTSC等标准进行传输。
模拟信号传输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有线电视技术逐渐采用数字信号传输方式。
数字信号传输具有更高的信号质量和更稳定的传输性能。
数字信号传输数字信号传输采用数字压缩技术,将电视节目信号进行压缩,然后通过同轴电缆传输到用户家中。
电视机历史案例分析

产品调查——电视机学生姓名:邢小璐班级名称:11工设3学生学号:1101301303主要依托学科:流行文化、工业设计指导教师:怀伟中国计量学院艺术与传播院目录一、发展史——电视百年1中国的电视发展二、各时期的文化背景及经典案列1.第一代黑白电视1.1文化背景1.2经典案列2.第二代彩色电视2.1文化背景2.2经典案列3.第三代数字电视3.1文化背景3.2经典案列三、现状分析1.从电视种类分析2 .从性能上分析四、未来的流行趋势内容摘要:电视的诞生,是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之一。
在现代社会里,没有电视的生活已不可想象了。
形形色色的电视,把人们带进了一个五光十色的奇妙世界。
随着信息和知识时代的到来以及网络和数字技术的应用,电视技术的发展也经历了由黑白电视到彩色电视的革命性转变。
又从电子管、晶体管电视迅速发展到集成电路电视,目前,电视正在向智能化、数字化和多用途化迈进。
近几年来,数字电视技术、网络技术、信息技术以及智能化技术的迅猛发展,给全球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领域带来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电视机经历了从黑白到彩色,;电视转播也由卫星传播到卫星直播。
关键词:流行文化、电视、产品、数字、调查一、发展史——电视百年今天的电视是一种复杂技术集成的系统,其发展曾经历了以下几个里程碑:1、尼普可夫圆盘2、机械电视3、电子电视4、遥控电视1883年圣诞节德国电气工程师尼普柯夫用他发明的“尼普柯夫圆盘”使用机械扫描方法,作了首次发射图像的实验。
但图像相当模糊。
1908年英国肯培尔.斯文顿、俄国罗申克无提出电子扫描原理,奠定了近代电技术的理论基础。
1923年兹瓦里金发明的电子扫书描式显像管-----电子管电视,被称为近代电视摄像术的先驱。
电子技术在电视上的应用,使电视开始走出实验室,进入公众生活之中。
1925年英国约翰.洛奇.贝尔德,根据“尼普科夫圆盘”进行了新的研究工作,发明机械扫描式电视摄像机和接收机(电视讯号发送装置),被认为是第一台电视机,“扫描”出的图像被看作是电视诞生的标志,贝尔德也被称做“电视之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