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课堂充满感性阳光
让语文教学沐浴人文阳光

引 。多 少年 来 ,语 文教 学恰 恰 忽 略 了语文 最 根本 的精 神— — 人 文精 神 ,而忽 略 了人 文精 神 的语 文 教学 便 成为 缺少 灵魂 的
教学 。
语 文 课程 对 语文 学科 的性质 和 教 学 目的是 这 样界 定和 阐
民 主 的 教 学 氛 围 是 人 文 教 育 的 土 壤 。 一 个 “ 制 ”的 专 “ 我独 尊 ”的教 师是 无 法培 养 学生 的 人文 素质 的 , 因为他 唯 自身就 缺乏 人文 素 质 。 因此作 为 一名 语 文教 师 ( 他 科 目的 其
、
人文 精 神 及人 文 教育 的 内涵
现 代 素质 教 育理 论认 为 : 人是 素质 教 育 的主体 ,实施 素
质教 育 就是 要 把 发挥 人 的主体 性 和潜 能放 在 显著 的位 置上 。 而张 扬 人 文精 神 ,则 正 体现 了素质 教 育 的需 要 。
人文 精神 是 一种 对于 人 的 关注 的 思想 ,主 要是 指 追求 人 一 性 态度 , 即关注 人 生 价值 的 实现 、人 的 自由平 等 会 、 自然 之间 的和 谐 等 。语 文教 育巾 的人 文精 神
教 师 也 应 如 此 )应 当改 革 传 统 的教 育 观 、 教 学 观 、 改 “ 教
述 的 : “ 文 是最 重 要 的交 际工 具 ,是 人类 文 化 的重要 组 成 语 部 分 。 ” “ 教学 过程 中,势 力 开拓 学 生 的视野 ,注意 培养 在
学”为 “ 学教 ”,变 专制 为 民主 。民主 的
语文教学中如何关注学生健康心理品质的培育
情、可歌可泣的民族精神 、气贯长虹的人格魅力、催人泪下
的 世 间真 情 、 多姿 多彩 的人 问万 象 … … 都 是 培 养 学 生对 社
如何让语文课堂充满魅力

数字化用户如何让语文课堂充满魅力摘要:五千年的历史积淀,中华文明已是一幅浩瀚、博大的历史绘卷,语文教学恰是承载了传承中华文明的重责。
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文学素养、陶冶情操的重要途径,其教学本身则蕴含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诸多魅力文化,更富含无数先辈、作者的思想、情感,这致使其更易受到学生的喜爱。
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当中仍有不少语文课堂效率低下、枯燥乏味。
本文将就此展开探索,论述如何让初中语文课堂的魅力得以充分绽放,继而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语文教学质量。
关键词:初中语文;魅力;历史绘卷新课改不断深化,教育事业发展的良好势头下教师教学方式、理念均有较大转变,课堂教学效率有不同程度提升。
那么如何在课改形势下充分发挥语文教学优势,尽显语文魅力,促进初中语文教学质量的提升呢?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一、艺术立象尽意,体味文章意境众所周知,语文的学习不仅是文字、语言技巧的学习,更是对文章情感、意境、作者思想的体味。
然而如何让学生更好的体味意境呢,先秦庄子的言意观可有启发:“言不尽意、立象尽意”,这是于哲学、文学均适用的一句话[1]。
以各种教学技巧实现“立象”,这对学生的文章体味和语文学习来说有极高价值。
如在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的教学中。
李清照素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从早期词作的“闲情逸致”到后期的“多悲多叹”,李清照一生可谓跌宕起伏。
鉴于此,教师可先对李清照“词压江南,文盖塞北”的才女成就对学生略做讲解,学生显然对这样的才女极感兴趣。
此时,教师再以故事的形式将李清照生平“书香门第——琴瑟和谐——孤寂晚年”这样的转变为学生讲述。
浓烈的故事情节氛围中,学生对李清照的才情、爱国情怀钦佩不已,更对这位才女的晚年唏嘘不已,沉浸在莫名情绪之中,课堂情感得到充分升华。
这时,教师再引入本节教学内容《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忆及先前情境,李清照正当青春年华所作的这首“不事雕琢,富自然之美”的小令清晰呈现在学生眼前。
让语文课堂充满活力

让语文课堂充满活力
要让语文课堂充满活力,教师需要采取一些有效的策略和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对语文学科的认识和理解。
以下是一些可以用来让语文课堂充满活力的方法:
1. 多媒体教学: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资源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使用图片、音频、
视频等形式来展现语文学科的魅力。
这样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 互动性教学:教师可以设计一些互动性教学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
可以采用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分组比赛等形式,让学生在互动中学习,增强他们对语文
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3. 创意写作:语文课堂可以设置一些创意写作的任务,让学生通过写作来表达自己
的想法和情感。
教师可以对学生的作品进行鼓励和赏识,激发他们对语文写作的热情。
4. 实践性教学: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一些实践性的语文教学活动,让他们在实际
操作中体会语文知识的应用和意义。
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文学欣赏活动、外出写生、参观文
化场所等形式,让学生在实际中感受语文学科的魅力。
5. 趣味性教学:教师可以通过趣味性的教学活动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增强学生的
学习兴趣。
可以组织语文知识竞赛、语文文化展示、语文节日庆祝等活动,让语文课堂充
满欢乐和趣味。
让感性之美浸润语文课堂

情境, 体昧语言情感。 理解语言蕴含, 实现与文本
对话的重要方法 . 是培养学生语言的感受力、 领
悟力、 品评力的有效手段。 在教学中 . 教师要组织 学生通过各种形式 的朗读疏通学生与文本 “ 对 话” 的渠道 , 让学生直接面对文本 . 在读 中悟 , 在 读中感 通过朗读与文本主人公充分对话. 走进
学 羁 2 0 1 4 年 第 4 期
移 教 学 动 态 静
让感性之美 浸润语 文课 堂
刘红 云 ( 甘 肃 省张掖 市甘 州 区劳动街 小 学 7 3 4 0 0 0 )
摘要: 语文课 堂应该 多一些感性的体 悟 . 二、 在语 文教学活动 中创设情境 。 激发学 生的感性思维 四 在 语文教 学活 动 中架起 文本 与学 生
设 身处地思考 . 在 情感上 与作者 产生共鸣 , 心
灵 上受 到净化 与陶冶 . 分清美丑 与爱 憎 . 从而 提 高学生感受美 、 鉴赏美的能力。 ( 三) 引领学生与文本“ 空白” 对话 课 文的 “ 空 白” .是作品给读者留下 的联 想、 想象和再创造的空 间。在课堂教学 中. 抓住
琪 的礼物》 表达的是对 资产阶级制度 下的小 人 物悲惨生 活的同情 ……语文课就不 是语文 课了 所 以. 我认 为语文课堂应该多一些感性
的体悟 . 少 一些 理性 的分 析
一
文 内涵对学 生精 神领域 的影 响是 深广 的 . 学 生对语 文材料 的反应 又往往是多 元的 因此 在小学语 文课堂教学 中 .教师应该 重视语 文 的熏 陶感染作用 .同时也应尊重学 生在学 习
似 的课堂结构 : 《 项链》批 判小资产 阶级爱慕
让语文课堂感性地飞起来

让语文课堂感性地飞起来摘要:审视一下当今的初中语文课堂,可以发现一篇篇文质兼美的文章被教师分析得七零八碎。
在应试教育的重压下,语文沦落成攫取高分数的工具。
从当今的语文课堂存在的问题出发,阐述感性教育的作用,及怎样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感性教育,让语文课堂感性地飞起来,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感性教育一、当今学校语文课堂感性教育情况当今的语文课堂教学,多数教师把重点放在掌握知识要点、理清文章脉络上,原本浑然一体的文章被分析得支离破碎,失去了文章原有的生命力,语文变成了枯燥无味的知识点的训练。
事实上,语文教师绞尽脑汁为学生剖析的文本含义可能都抵不上一段声情并茂的朗读更能深入学生的内心,打动学生的心灵。
语文课需要生命力,语文呼唤感性,因此,在语文课堂上让学生感受到真、善、美,体会到鲜活的思想与精神,才能让语文真正融入学生的生命体验,使学生一生受益。
二、初中语文课堂感性教育的意义、作用1.什么是感性教育感性教育是对人的感知、情感、直觉乃至无意识方面的教育,感性教育更有利于学生语言的发展。
感性语文课堂就是以学生为感知主体,抛弃传统语文课堂的枯燥、呆板,还语文课堂以生动、活泼。
2.感性语文课堂的作用开放课堂和开放学习材料,将教师从四十五分钟的独角戏和课堂表演中解放,只使其处理好个别精讲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并将课堂延伸到图书馆、电影院、街头,让学生从书、刊、报、影视、宣传栏及周围的生活现实中学习语文。
感性语文让学生做大量的阅读,广泛接受别人的思想,形成自己的个性表达,形成自己的见解和思想,从而成为全面发展的学生。
因此,感性语文课堂的作用有以下三个方面:(1)感性语文课堂能让学生贴近生活。
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从前的书本教育,就是以书本为教育,学生只是读书,教师只是教书。
在生活即教育的原则之下,书是有地位的,过什么生活就用什么书。
书不过是一种工具罢了。
书是不可以死读的,但是不能不用。
从前有许多像这样的东西,非推翻不可的,否则不能实现生活即教育。
如何让学生感受到语文的魅力,激发他们对语文的热爱?

如何让学生感受到语文的魅力,激发他们对语文的热爱?让语文魅力绽放,点燃学生无比热爱之火语文,作为人类文明的传承载体,唤起着丰富多彩的文化宝藏,蕴藏着无穷的智慧和力量。
然而,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要如何让学生能够感觉到语文的魅力,增强他们对语文的热爱,是教育工作者需要认真思索的最重要课题。
一、构建“生活化”的语文课堂,让语文贴近学生现实语文学习不能仅停留在书本上,更要与学生的生活休戚相关。
教师要善于将教材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兴趣爱好相结合,创设真实、活泼生动的学习情境。
例如,在学古诗词时,可以引导学生去探究诗歌背后的历史故事、文化背景,并将其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体会到古人的情感和智慧;在学习中国古代文化时,可以鼓励学生参与社会热点事件,用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思考,增加语文的实用性。
二、精进“互动式”的学习模式,让学生主动参与自学现代的语文课堂往往以教师讲授,学生被动接受为主。
而现代教育理念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帮助和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表达,共同营造良好的互动氛围。
例如,运用小组合作学习、角色扮演、辩论会等形式,让学生在互动中理解文本内容,培养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此外,还可以借助网络平台、互联网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积极挖掘“趣味性”的学习素材,让语文学习更有趣味语文学习未必枯燥乏味,教师要善于挖掘语文学习的趣味性,将学习变成一种享受。
例如,积极开展诗歌朗读比赛、故事演讲比赛、作文征文比赛等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展现自己的风采;还可以借助影视作品、音乐作品、绘画作品等多种艺术形式,指导学生理解和感悟语文内容,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四、倡导“个性化”的学习引导,让语文学习充满活力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学习特点和兴趣爱好,教师要注重个性化教学,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引导。
例如,对不同学习基础的学生,制定不同的学习目标和学习方法;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选择合适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帮助和鼓励学生接受个性化学习,拓展语文学习的深度和广度。
浅谈如何让语文课堂充满感性的阳光

、
将 看 到 的语 言转 向说 出 的语 言 . 而是 通 过 内部 言 语 的 加 l T编 码 . 用 自己 的话 来 理 解 或 改造 原 义 的词 句 、 段落和文章结构 . 从 而 将
方法 , 许 多 老 师经 常 运 用 但 我 f f J 也 常 常会 发现 有 些读 写 的 | J l l 完 伞 是 一 种形 式 , 没 有 真 正 起 到 效 果 比如 在 卜 《 猫》 这 一 课时
岔誊导 9 § 一 一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A :
一 一
文章编 号 : 1 6 7 3 — 5 8 1 1 ( 2 0 1 3 ) 0 3 — 0 2 2 2 — 0 1
一 一 一 一
语文教学的改革 . 近几 年 来 步 子迈 得 很 大 . 但 前 几 年单 纯 地
.
原 文 的 思想 变 成 自己 的思 想 .保 存 在显 意识 甚 至 潜 意 识 领 域 之 课 后 让 学 生 写 一写想 对 老 舍 先 生 说 的 话 . 学生写来写 去无非“ 老 中 。可 见阅 读 具有 全 息 性 、 体验性 、 内隐 性 的特 点 . 阅读 的 内隐 属 舍 先 牛 , 你 真 茸炊猫 啊 !… ‘ 老舍 先生 , 你 真 善 良 !” . 毫 无意 义 : 如 性. 常 表 现 为读 者 与文 本 的 “ 会 意” . 也 就 是 指 作 者 与 读 者 心 灵 突 果 讣 学 生想 像 满 月 的小 猫 来 到 卧 窒 . 束 到 厨 膀 … …它 们 会 此 什 发性的“ 碰撞” . 是 双 方 情 感 同 频共 振 过 程 中 境 界 的融 合
虑 学 生 的 现状 要 引 导 学生 按 照 “ 披 之— — 感 物一一 体 情 ” 或“ 寻
让语文课堂充满感性阳光

让 语 文 课 堂 充 满 感 性 阳光
● 武建 国
摘 要: 纵观现今 语文课 堂教 学 , 不难发 现 , 文的 学习几乎 语
二 、改“ 捡骨架 ” 见全 身” 为“ 被 枯燥乏味 的条理梳 理和技 训练 充斥 , 文的人 文性几乎 得不 j 语 到体现。 因此 , 本文 以“ 让语 文课 堂 充满感性 阳光” 为题 , “ 阅 从 把
等同于理 性居主导地 位的数学课 。比如 , 教学‘ 在 威尼斯 的小艇> 一 文时 , 级教 师王崧舟 老师是 这样做 的 , 特 他在 让学生反 复 阅读 了文 语言 。 而是 通过 内部言语 的加 工编码 , 自己的话 来理 解或 改造 用 让 向 游 吆 招揽游 人来坐 自己的小艇 。 原文 的词句 、 段落 和文章 结构 。 从而 将原 文的 思想 变成 自己的思 章后 。 学生 当当船夫 , “ 人” 喝 , 这一做 法 , 使得 每个学 生不仅仅 去品读 这一段 文字 , 主动地联 系 还 想, 保存在显 意识甚至潜 意识领域 之中。 可见 阅读具有全息 性 、 体 介 验性、 内隐性 的特 点 , 阅读 的内 隐属 性 , 常表 现 为读 者与 文本 的 前面所学 的内容。由于学生个体 感悟的不 同。 绍的侧重 点也 不尽 有 有人 侧重 介绍 自己行船 之快 . 有 “ 会意 ”也就 是指作 者与 读者心 灵突 发性 的“ 撞 ”是双 方情 感 相 同 , 人侧 重介绍 小艇 的 舒适 。 。 碰 ,
己的思 想。 三 、在文本 与学生之 间架起一座桥 梁
艰 苦求 索。学生 阅读 是从模 糊情 态 中获得 独特 认识 和体 验 的过
程 , 师不应将 知识 点从 文章整体 中分 离 出来 , 行 “ 教 进 碎尸 万段 ” 式 的剖 析 , 也没 有必要在 自 己认 为十分重 要 , 懂的地 方 , 难 细枝 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让语文课堂充满感性的阳光
纵观现今语文教学的状况,教师将备课着力点放在梳理知识点,理科式的条分缕析,肢解原文本文脉贯通,浑然一体的课文,语文的学习成了枯燥乏味的技巧的训练。
语文课呼唤感性,语文课堂需要生命力,语言文字训练要与对课文语言文字的感悟结合,从而让学生在对语言文字的感悟中把语文的学习当作一种生命的需要。
一、把阅读的权利还给学生
在阅读过程中,学生不是机械地将看到的语言转向说出的语言,用自己的话来理解或改造原文的词句、段落和文章结构,从而将原文的思想变成自己的思想,也就是指作者与读者心灵突发性的“碰撞”。
语文学科和数学学科的一个很大的不同点,就在于数学的知识点是相当明确的,而语文学习科的学习并非是为了掌握每篇课文的知识点,语文学习是阅读、感悟、欣赏的过程。
传统的阅读教学习惯于将课文中蕴含的知识点从文本中剥离出来,进行各个击破式的繁琐分析,完全忽视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
学生阅读是学生自己的事情,教师不应该用自己对课文的深加工来替代学生阅读的艰苦求索。
学生阅读是从模糊情态中获得独特认识和体验的过程,要引导学生按照“寻言——明象——悟道”的顺序展开阅读,培养学生的内省体察能力和语感能力,激发学生的审美感知。
曾听两位老师用不同的方法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一位
教师精心设计教案,把自己认为十分重要的段落分解成诸多细小问题,如“找一找什么地方可以看出邱少云像一块千斤巨石?”“找一找,哪些地方描写潜伏部队离敌人很近?”“如果邱少云动一动会怎么样……”在五六个问题的指导下,学生从完整的全文中把答案一个一个“抠”出来,一堂课没有让学生完整地读读课文,感受一下邱少云烈火烧身的场面。
学生与文章之间没有产生一点共鸣,自然不可能发自内心地对英雄人物产生敬仰。
而另一位教师是这样处理的:放一段渲染背景的音乐,在音乐声中教师用饱含激情的语言导入课文,让学生轻声地读读课文,找到自己最为感动的地方,读给大家听听,说说自己的体会。
学生个体由于认知水平,情感体验的不同,所表达的内容自然不尽相同,但每一个人发表的都是他自己的感受,教师要做的,是给那些体悟还不到位的稍作点拔,让其有豁然开朗之感。
一节课下来,学生对英雄人物、英雄事迹感受相当深刻,有的学生在朗读时还流下了泪水,这就是学生与文章之间难能可贵的“碰撞”。
如果没有亲身去阅读、感悟,怎么可能有这样的碰撞?
二、在文章与学生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教材不是不可挑战的金科玉律,学生也不是被动接受的知识容器,两者之间存在着双向互动关系,教师要教会学生带着猜测,期待的心里和批判精神去阅读,评价作品。
遇到疑难时,要善于提出假设,产生分歧时,要敢于进行“二度创作”。
发现空白时,要以自己独特的眼光去审视、填补。
把语言文字的训练和对语言文字的
感悟有机结合。
常用的方法有:
(一)移情体验,走入人物内心学生在阅读感悟课文时,往往会因为没有过切身的体会而无法感受人物的心情,感受,为了让学生能与课文中人物产生共鸣。
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移情体验;唤起其生活中类似的经历,从而达到“将心比心”的效果。
要运用好“移情体验”的方法,而教师自己要做有心人,多关注学生的生活。
(二)读写结合,加深理解运用读写结合的办法,也是帮助学生进行感悟的好方法,许多老师经常运用,但并没有真正起到效果。
因此读写训练点的选择能否使对课文的感悟和语言文字的训练有
机结合是关键。
1、在“空白”处补白:在文学创作过程中,一些作者非常重视艺术空白的作用。
这些“空白”的设置正因为是在“无字之处”、“无声之处”,因此,就带上了一定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
如《穷人》一课,桑娜把邻居西蒙死去的情形告诉了刚刚打渔归来的丈夫,但她没有把话说完就“沉默”了,她为什么欲言又止、她在想些什么?作者用“沉默”一词留了一个“空白”教师于此可以因势利导。
启发学生联系上下文展开丰富想象,为“沉默”一词解密。
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虽然说法不一定完全相同,但只要不悖对主旨的把握,老师就应该给予鼓励。
2、在“难以言传”处想象,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心理不仅有明晰的,可以表述的一面,而且也有模糊的的一面。
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说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就是针对这种心理现象的概括。
这种心理现象反映到作品上往往“言”不能尽“意”,读者必须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设身处地去还原。
如课文《乡村的傍晚》末句“整个乡村沉浸在一片恬静的气氛中”如何理解“沉浸”呢?似乎很难用准确的语言来描述。
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对照白天乡村的生活场景,从这些变化中体会“沉浸在恬静中”到底是怎样的场景,而后通过朗读加以再现。
3、在“意犹未尽”处延伸。
文章的结尾是门艺术,一个好的结尾往往让人产生意犹未尽之感,给读者留下无穷的遐思。
语文课堂呼唤感性的阳光,也就是在教学中,把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和谐统一起来,引导学生置身于作品之中,吸收文学作品的精华,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情感体验,提高学生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而我们的语文课堂也会充满激情和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