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社会真实与新闻文化的建构
媒介形象再现与社会真实建构【转】

媒介形象再现与社会真实建构:国内主要报纸对农民形象的再现研究作者:卢迎安关键词:研究生学术年会再现文化研究农民形象报纸┊阅读:1940次┊[摘要]:通过分析《人民日报》报系和《农民日报》的相关报道,本文研究了国内主要报纸对农民群体形象的再现。
研究发现,作为一家综合性报纸,《人民日报》报系对农民形象的再现是一种误现;作为一家专业性报纸,《农民日报》的再现则是一种低度再现。
再现中的偏差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农民的基本特征方面,报纸倾向于中年年龄段、男性、农村干部群体,二是报纸再现的农民生活现状与真实情况有区别。
因此,国内主要报纸对农民的再现是不真实的,不充分的,并有明显的模式化倾向,再现中体现了一种不平等的政治权力关系和中国社会传统的性别权力关系。
对于如何改进报纸媒体对农民的再现,本文提出了一些合理化建议。
引言农民问题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
已故的美国农民学家丹尼尔•托尼曾说:即使在当代发达工业化国家,“农民与农民的子孙”仍构成人口的大多数。
而在中国,他们可以说几乎构成了人口的全部。
[1]据《人民日报》报道,当代中国农民,占全国人口总数的70%,世界总人口的15%,世界农业人口的35%,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在任何一个历史时期,农民的规模与数量都无法与当代中国相比。
[2]中国农民的这种数量特征,构成了中国社会最基本的国情之一,也是中国根本性的问题之一,直接或间接地决定了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特征。
中国要在21世纪实现工业化、现代化,庞大的农民队伍不能不是这一奋斗目标的重要发展动力。
他们创造的物质财富将在工业化、现代化过程中举足轻重,他们的精神状态、思想情绪和社会行为也举足轻重。
可以说,中国最大的问题,就是农民问题,在今年举行的“两会”上,关于三农问题的提案最多,显示了社会各界对农民问题的高度重视。
农民一词在英语中有两种译法,即farmer或Peasant。
从词义上说,farmer强调的是职业涵义,它完全是一个职业概念。
媒介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媒介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引言概述:媒介发展是指随着科技的进步,媒体形式和传播方式的不断演变和创新。
而社会发展则是指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的不断进步和发展。
媒介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媒介的发展对于社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本文将从媒介对社会的影响、媒介的社会功能、媒介的社会价值、媒介的社会责任以及媒介对社会变革的影响等五个方面,详细阐述媒介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一、媒介对社会的影响:1.1 媒介传播的广泛性:媒介的发展使得信息传播更加广泛和迅速,人们可以通过电视、互联网等媒介获取到丰富的信息,从而加深了人们对社会的了解。
1.2 媒介的观念传递:媒介不仅仅是信息的传递者,还能够传递一种观念和价值观。
通过媒介的宣传,社会的观念和价值观可以得到传播和强化。
1.3 媒介对社会行为的影响:媒介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例如社交媒体的兴起使得人们更加依赖网络交流,这对社会的交往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媒介的社会功能:2.1 信息传播功能:媒介作为信息的传播媒介,可以将各种新闻、知识等信息传递给社会大众,提高社会的信息素养。
2.2 文化传承功能:媒介可以传播各种文化形式,如音乐、电影、文学作品等,促进社会的文化传承和交流。
2.3 社会监督功能:媒介作为社会的第四权力,可以对社会进行监督和批评,推动社会的公平正义和民主进程。
三、媒介的社会价值:3.1 促进社会进步:媒介的发展使得信息更加透明,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推动社会的现代化进程。
3.2 增强社会凝聚力:媒介的发展可以促进社会的凝聚力,通过媒介传播的信息和文化形式,人们的价值观和认同感得到了加强。
3.3 促进社会创新:媒介的发展为社会创新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平台,通过媒介的传播,新的思想和理念可以更广泛地传递和推广。
四、媒介的社会责任:4.1 信息真实性和客观性:媒介应当承担起传播真实、客观信息的责任,避免虚假信息的传播,保持公正的立场。
媒介文化的价值与构建原则

媒介文化的价值与构建原则媒介文化是现代社会基本的一部分,它以一种复杂的方式影响着我们的日常生活。
由于媒介文化的重要性,我们需要认识到其价值和构建原则,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媒介文化。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讨论媒介文化的价值以及构建原则。
媒介文化的价值媒介文化对社会、文化和个人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和重要的意义。
以下是几个媒介文化的价值。
1、知识获取媒介文化为人们提供了大量的信息渠道,使得人们可以轻松地了解更多的知识和事实。
媒介文化不仅可以为人们提供常规的新闻和信息,还可以为人们提供科学、历史、文化、艺术等方面的知识。
媒介文化还能为学生提供教育资源,帮助他们更好地学习和了解知识。
2、民主法治媒介文化是民主社会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它能促进市民参与和政府的透明度。
通过媒体,市民可以更好地了解和监督政府的工作和决策。
而政府也可以通过媒介来接受公众的意见和反馈,使得政府决策更加合理和民主。
3、文化交流媒介文化让人们有机会融入不同的文化。
通过媒介,人们可以跨越不同的国家和地域了解不同的文化和习俗,并更加全面地了解世界的多元性。
媒介还能促进不同国家和民族之间的交流和了解,有助于促进国际和谐与文化多样性的发展。
4、艺术发展媒介文化也是现代艺术发展的来源。
通过媒体,人们可以欣赏到不同类型的电影、音乐、绘画等艺术作品,并从中获得灵感和启示。
媒介文化还可以为有才华的人们提供展示自身才华的平台,如电影、音乐、文学等领域,让人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华。
媒介文化的构建原则媒介文化的构建原则有一系列规则和准则,这些规则和准则是确保媒体获得正确使用、维持专业水准并实施负责任的报道的关键。
以下是一些媒介文化的构建原则。
1、真实准确媒体的报道需真实准确,确保准确的事实是政策和民主制度的基础。
误导和欺骗的报道将使读者或观众失去对该媒体的信任,从而损害媒体的声誉。
2、透明媒体需要靠透明度构建自己的公信力和信誉。
这意味着媒体应该透露信息来源、角色和政治利益交织等问题,以便读者或观众可以理解信息的来源和导向。
新闻不是一面镜子——由“社会建构主义”解读《做新闻》

量 地来研究 新 闻是 如何地反 映客观 现实 。而 自
1 9世 纪 5 0年代 以来 ,这 一 范 式发 生 了改 变 , 兴起 了 “ 社会建 构论 ”这一潮 流。
的 内容 。
道所包含 的意识形 态问题 。 “ 新 闻媒体与其他 行
业相 比更 容易与社会 活动 、利益 集团和政 界人 士接近 。那些 掌握 了合 法权利 的人 比其他人 更 容易 与社 会 活动 、利 益集 团 和政 界人 士接 近。
社会底层 的阶级几 乎被排除在媒 体的信息 源之
记者实际上是站在事件发生的现场 。 ”
而对新 闻事件 的拍摄 往往是要 对正在进 行 的活动进行性 质编码 ,如工人罢 工活动就要 对 工人聚集在 工厂外游行示威 的场景进行拍摄 。 再接下来 的几章 ,作 者深入 分析 了新 闻报
“ 新 闻组 织规定 了具 体 的截稿 时 间便创 造
互交叉 的各种责任 的协商过程 以及决定每 天的
象 征性 。 “ 记者 会站在具 有明显识 别标志 的地 点 前进行 报道 ,新 闻片通过这样 的镜头告诉读者 ,
新 闻作 品的协商 和选 择过程 ,这些集体性 的活 动 便 赋予 日常 发生 的 事件 以 ‘ 新 闻价值 ’的
属性 ”
主观建构 的产物 ,而人 也并非 只能对社 会这一
为是李普曼 ,他在 《 公众 舆论 》中提 出了 “ 拟
态环境 ” ,从 而打破 了新 闻是 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的镜像论 。李普 曼认 为 ,新 闻不过 是对现实 环 境 的一种模拟 ,人们 的反 应并非是 对真实 的客
第十五章 传媒文化研究的当代性课题

第十五章 传媒文化研究的当代性课题
第一节 客观真实、符号真实与主观真实 第二节 意识形态与“真实建构” 第三节 新闻框架与媒介真实的建构 第四节 “真实”与再现真实 第五节 媒介真实的文化属性
第一节 传媒的物化与传媒文化低俗化倾向
大众社会即现代工商社会的特点是把 一切变成对象,变成物。卢卡奇(G . Luacs)在他的《历史与阶级意识》中分析 道,意识的物化必然导致文化本身的物化, 即文化艺术成为商品。第二节 娱乐至死的社会风潮
尼尔·波兹曼(N.Postman)依照社会 主流传播方式的差异,将人类社会划分为 了三个历史时期,即口语时代、印刷术时 代和影像时代。
第三节 代理经验与“童年的消逝”
当代大众传播活动的视觉化无疑在量 的方面扩大了社会交流,这包括信息量与 受众数量两方面的大规模增长。体现这个 趋势的主要标志就是传媒文化的发展。
社会建构主义在媒介研究中的应用分析

社会建构主义在媒介研究中的应用分析1. 引言社会建构主义是一种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旨在理解个体和社会之间的相互作用如何塑造和构建现实。
媒介研究作为社会科学领域的重要分支,通过运用社会建构主义的理论和方法,可以更好地理解媒介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社会建构主义在媒介研究中的应用,并分析其优势和局限性。
2. 社会建构主义的基本概念社会建构主义认为,个体的认知和理解不是通过客观现实的直接反映,而是通过社会共同建构的符号、语言和文化实践来塑造。
这种观点强调了个体和社会之间的互动性,意味着我们的理解是基于社会和文化背景的。
3. 社会建构主义在媒介研究中的应用3.1 符号分析社会建构主义强调符号和语言在个体和社会认知中的重要性。
在媒介研究中,符号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深入理解媒介所传递的意义和信息。
例如,通过对广告中的符号和意象进行分析,可以揭示出背后的文化和社会价值观。
3.2 媒介的社会建构社会建构主义认为,媒介是社会和文化的产物,同时也是社会和文化再生产的媒介。
在媒介研究中,社会建构主义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媒介如何影响和塑造社会的观念和行为。
例如,通过分析新闻报道的选择和框架,可以揭示出媒体对社会事件的选择性呈现和解读。
3.3 媒介受众的社会建构社会建构主义认为,个体的观念和行为是在社会交互和文化环境中构建的。
在媒介研究中,社会建构主义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媒介受众如何解读和使用媒介内容。
例如,通过研究观众的反应和回应,可以揭示出媒介对观众观念和行为的影响。
4. 社会建构主义在媒介研究中的优势4.1 强调社会和文化背景的重要性社会建构主义强调个体和社会的互动性,强调个体观念和行为是基于社会和文化背景的。
在媒介研究中,这一观点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媒介的意义和影响。
4.2 关注个体和社会的相互作用社会建构主义认为,个体和社会之间的相互作用是理解现实的关键。
在媒介研究中,社会建构主义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媒介如何通过符号、语言和文化实践影响个体和社会。
媒介建构的真实——媒介的物化和物的媒介化

要的职能部门,警务的对外活动需要与社
今年 3 月 11 日傍晚,上海市公安局闵
量报道,警察的公共关系引发关注,让我
会上不同的公众打交道,更离不开他们的
行分局交通警察支队二中队民警,31 周岁
们不禁反思警察的公共关系工作还有什
理解和支持。警察公共关系的提出以及在
的茆盛泉在吴中路虹许路路口纠处一起
么不足,对警察公共关系的反思,有助于
会发生什么,新闻就报道什么。但随着时
而从话语权的角度看,话语是被社会
代的变迁,新闻报道不可能像镜子一样反
结构所构成,受社会结构制约,并且其在
从比赛过程到结果,各类花边新闻到各种
映社会真实,媒介已经无法完整的反映社
意义上也是建构性的。政府是通过媒介来
纪念品的热卖以及一些球迷的出格行为,
218
中。足球世界杯更是如此。从球星到球迷,
现代社会由于媒体和传播的高度发
会真实。
建构和掌控话语权,媒介事实上是政府的
达,人们获得的社会经验的重点已经朝着
但是新闻从业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并
代言人。话语实质上是一种权力,无论是
影像倾斜,而不再侧重于现实生活,
“影像
没有在“镜子论”中提及,因此在后续的研
商业还是政治,都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媒介
饱和”的时代已经到来。人们的认知和行
媒体的曝光之后,开始被披上了一件件外
的是性,坚持对性与性别做区分的关键在
又被结构所影响。以世界杯为例,世界杯
衣,让民众注意的焦点开始模糊,甚至被
于,
人类的生理状况不会发生多少变化,
而
是国人民族主义的明显体现。世界杯是中
引导。因此无论怎样,各种媒介在向受众
了人们的欲望、想象和激情,并通过较为
“新闻”建构出的世界距离“真实”有多远盖伊塔奇曼《做新闻》读书笔记

最后,《做新闻》这本书也让我认识到学术研究与现实生活之间的紧密。通 过了解新闻的生产过程和话语权等问题,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现实生活中的各种 问题和现象。因此,我认为这本书不仅适合从事新闻传播研究的学者阅读,也适 合广大社会现实的读者阅读。
谢谢观看
在阅读完《做新闻》后,我深感新闻作为社会舆论的重要载体,既可以是反 映现实、揭示真相的窗口,也可以是制造偏见、误导公众的媒介。因此,我们需 要在阅读新闻时保持清醒的头脑和独立的思考能力,以便更好地认识和理解这个 复杂多变的世界。
此外,我认为塔奇曼的写作风格非常独特,她运用生动的例子和通俗易懂的 语言来阐述复杂的观点,使得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不会感到枯燥乏味。这种写作方 式也为我们在学术研究和日常生活中提供了很好的启示,》这本书通过独特的视角和生动的案例,详细阐述了新 闻如何建构我们的世界。它提醒我们要保持理性思考,不要盲目相信新闻所呈现 的“事实”,而要努力探寻真实世界的本质。同时,这本书的语言简洁明了,深 入浅出,使得读者能够轻松理解新闻背后的深层含义。其影响力不仅仅局限于新 闻领域,对于社会学、传播学、政治学等学科的研究也具有重要意义。
在塔奇曼看来,新闻是一种“诠释”活动,是对现实世界的重构和解构。新 闻的生产过程中充满了各种社会文化因素的渗透和影响,从新闻的采集、编写到 发布,每个环节都可能引入主观因素,从而影响新闻的客观性。此外,新闻话语 权的分配也是影响新闻真实性的重要因素。通常,掌握话语权的团体或个人会将 自己的价值观和世界观融入到新闻报道中,从而使新闻成为一种权力工具。
当我们剖析这些细节点时,不难发现它们对整本书的主题起到了关键作用。 塔奇曼通过深入浅出的方式,让我们了解到新闻在构建社会现实方面的影响力。 同时,她提醒我们要警惕新闻中的“建构”和“真实”之间的差异,不要被新闻 所建构的“假象”所蒙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媒介、社会真实与新闻文化的建构
作者:王贵斌, 张建中
作者单位:兰州大学新闻系,730000
刊名:
当代传播
英文刊名:CONTEMPORARY COMMUNICATIONS
年,卷(期):2004(1)
被引用次数:3次
1.翁秀琪大众传播理论与实证
2.臧国仁新闻媒体与消息来源
3.张锦华媒介文化,意识形态,与女性
4.坦卡德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
5.陆晔作为现代文化情境的"媒介真实" 1995(02)
6.钟蔚文框架理论的再探
7.McCombs大众传播的议事日程作用
8.Stuart Allan News Culture 1998
9.Takeshita T Exploring the media's roles in defining reality:From issue-agenda setting to attribute-agenda setting
1.王源报纸对女博士的媒介形象建构[期刊论文]-大观周刊2011(17)
2.阮群新闻作品散文化现象探析[期刊论文]-思想战线2003,29(2)
3.杨娟中国电影地域形象的建构[期刊论文]-电影文学2007(23)
4.李吉德试论新闻的"文化值"[期刊论文]-新闻三昧2009(1)
5.翁晓华构建电视新闻的文化品格[期刊论文]-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1(9)
6.黄轶.HUANG Yi现代文学发展与传媒业之关系[期刊论文]-中州大学学报2005,22(1)
7.孙正国延伸与建构:媒介及其文学维度[期刊论文]-学术论坛2005(12)
8.李影(译注)10问李娜[期刊论文]-英语广场2011(9)
9.郑自军近15年来新闻文化研究回顾[期刊论文]-新闻界2004(3)
10.李金山.姬东阳加强地方文化报道丰富企业报纸版面[期刊论文]-新闻三昧2008(1)
1.黄晓斌.成波内容分析法在企业竞争情报研究中的应用[期刊论文]-中国图书馆学报 2006(3)
2.黄晓斌.成波网络内容分析法在竞争情报研究中的应用[期刊论文]-图书情报工作 2007(4)
3.柳金旗《纽约时报》镜像下的另类中国——“神舟五号”报道与议题建构的个案分析[学位论文]硕士 2005本文链接:/Periodical_ddcb200401015.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