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儿童舞蹈的美育意义

浅谈儿童舞蹈的美育意义
浅谈儿童舞蹈的美育意义

浅谈儿童舞蹈的美育意义

21世纪的社会进步与文明发展,验证了马克思揭示的“社会的进步就是人类对美的追求的结晶”,“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的必然性。美育卓越的教育品质将成为教育进步的标志,成为弘扬民族精神提高全民素质、造就创新人才、推进先进文化、发展社会文明的一个根本因素。

作为美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舞蹈教育正为越来越多的人所重视。各种理论书籍如教育学、心理学、美育学等都揭示出舞蹈有着不可替代的教育作用。西方发达国家早已将舞蹈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美国甚至将舞蹈教育纳入教育法。

之所以将舞蹈教育提至如此高度,与舞蹈的教育作用及其与体、美、文学等艺术的关系密不可分。而实践证明,儿童舞蹈接受力好于其成年,因此,开展儿童舞蹈教育意义深远。

儿童舞蹈突出的美育意义表现在以下几点:

其一,舞蹈能帮助儿童建立美感。

其实对儿童进行美感教育就是审美教育,即,主要通过艺术手段(包括舞蹈),或借助于大自然和社会生活中一切美好的事物对他们进行有计划、有目的教育。然而,儿童的美感教育不能一蹴而就,因此,家长和老师必须身体力行,从日常生活、艺术鉴赏和学习中着手帮助他们提升美感。特别强调的是,舞蹈教育绝不是纯粹的技能教育,它还应该包括舞蹈艺术历史及其美学的教育。

此外,舞蹈美育教育还是一项生命美育,对儿童进行舞蹈美育的意义不在衡量舞蹈技能的高低,而是重视儿童的生命质量,提升儿童的生命强度,就是帮助他们培养认识美的觉悟、追求美的理念和创造美的能力。

其二,舞蹈能锻炼儿童的模仿能力、基础运动能力,以及身体协调能力。据专家分析,孩子在八岁前主要通过模仿来进行学习的,少儿的模仿能力极强,对感情表达最纯真。舞蹈可以帮助少年少儿培养他们的模仿能力。基础运动能力是人们生活所需要的跑、跳、投等各种动作技能。人们在少儿时期就已经在日常生活中随意学会基础运动能力,但仍需要通讯速、有力,给将来的生活、工作带来更多的方便。经实验证明,针对不同年龄的儿童,根据他们的形态、身体素质、运动能力和学习的坚持性情况的不同,结合生理和心理特点为培养孩子基础运动能力选择了不同的适合的舞蹈教学内容和方法,可以促进孩子身体发育和提高少儿的运动能力增强体质。这也符合我国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提倡的“要给小孩子多运动、多强健、多游戏、多快乐、多经验、多知识、多思想”的教育思想。

“协调性”的含义很广泛,它包括大脑内部各个神经系统之间的协调,大脑综合处理不同感觉器官传来的信息时的协调性,大脑指挥躯体行动时的协调性,具体表现为脑、眼、耳、四肢、躯干等的协调性。如果这些协调发生了障碍或发展不足,就会影响孩子许多方面的发展。例如,注意里不集中,动作迟缓,粗心大意,动手能力差,运动时不平衡,胆小、敏感、易紧张,情绪不稳定,自信心不足,语言能力发育迟缓,写字出格,偏旁部首颠倒,计算粗心,阅读多字、少字、串行等,这些问题大大影响了孩子们的效果和社会适应能力。协调性的发育不是先天完成的,需要在后天的发展过程中逐步完成,这个发展过程不应是被动消极的,而应是积极主动的,需要家长、老师有意识地训练和引导。舞蹈是训练孩子门协调性的一个好办法,它十分重视孩子们的心理训练,而且将舞蹈运动融入了舞蹈的动律,更能激发孩子们学习热情。

其三,舞蹈能促进儿童智力与创造性的开发,点燃孩子的想象“灵气”,起到“健全其体魄,完善其心智”的作用。

好动的孩子们的天性,音乐和舞蹈恰好符合了孩子们的这种天性。让孩子们自己动口、动手、动脚、全身心地去唱、跳,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使其从小在音乐舞蹈方面得到比较全面的教育是非常有益的。懂得教育的家长不但能够正确理解智能的内涵,更重视孩子兴趣、动机、情感、意志、个性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其实,智力包括孩子的理解力、想象力、观察力、注意力和创造力,在一定的条件下,非智力因素往往还会激发孩子潜在智力的开发。因此,开发孩子的智力应从多方面入手,并注重立体开发。

过去,人们普遍认为创造性思维能力系天赋的才能,只可听其自然发展,没有启迪的可能,也没有研究的必要。自二十世纪中叶以来,心理学家在人格因素分析的研究中,才开始注意到创造思维能力的发展问题,因为个人的创造潜能,虽系先天的禀赋,可是人皆有之。舞蹈活动包括感受、想象、理解、创造等思维阶段,它对培养儿童的创造意识及能力具有独特的作用。

心理学家发现,音乐可以开发右脑。实验表明,右闹在运动中随之而来的鲜明形象和细胞激发比静止时来的快,由于右脑的活动,左半球的活动受到某种抑制,人的思想或多或少地摆脱了现成的逻辑思维方法,灵感经常会脱颖而出。舞蹈与音乐密不可分割,因此在舞蹈的过程中,不但可以借助音乐的力量,让孩子们尽早接受音乐刺激,培养乐感,而且还能通过音乐开发右脑的功能。

舞蹈本身也可以通过四肢的协调动作平衡人的左右脑功能,培养少儿形象

思维能力,利于孩子的形象思维和左右脑的协调,这当然也就在一定程度上点燃了孩子的“灵气”。

其四,在歌舞中交朋友,帮助儿童建立合作意识。

孩子们在一起学习舞蹈还有一个好处,就是能在歌舞中交朋友,毕竟这是很有意义的团体活动。

长期以来,儿童心理问题总是被生长、发育、健康等问题所掩盖,从而显得不是很重要。随着心理医学的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儿童的心理问题。人们在一项研究中发现,有两成成年龄介于七至十五岁的小孩喜欢独自一人。只有少于一成的小孩,给人家有自信、聪明和好交际的印象。有六成小孩子每周花二十五小时看电视和玩电脑游戏,专家认为这个情况最终会导致小孩子长大后不懂得与其他人交际,甚至与人沟通也有困难。孩子花太多时间坐在电视前,只会变得麻木和不擅交际,也会因为少接触阳光和呼吸新鲜空气而影响到健康。要改善这个情况,应该鼓励孩子们多出外和建立广泛的兴趣,提高交际能力交往既能扩大信息,也是促进脑功能的重要措施。

在中国舞特色教学教材的设计中,许多歌舞活动是需要合作才能完成的,如集体舞、游戏等,因此我们可把个体创造和群体的合作紧密地连成一个整体,既尊重个体发展,又注重群体的交往合作。而让孩子们参加歌舞学习活动,就是培养孩子与他人交往的能力的一种好方法。在合作舞蹈的过程中孩子们人人有任务,个个有责任,每个孩子都是团体中的重要角色,他们在监守自己“岗位”的同时,将逐渐摆脱以自我为中心,共享合作的喜悦。

其五,对孩子们来说,歌舞活动首先是自我表现的方式和途径。在学前教

育阶段,中国舞特色教学就是通过舞蹈教育来发掘儿童的潜能,塑造儿童健康活泼的个性,促进儿童全面和谐的发展。对于如何培养孩子们自信心的问题呢?概括来说就是激励孩子们主动、自信的参与活动。自信心是激发儿童潜能的重要前提,也就是说,孩子们该如何正确看待自己,评价自己,理解自己在环境中的感受将成为孩子们建筑人生大厦的基石,而对这些石料的加工过程首先是由成人来操纵的。也就是说成人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某些选择,这些选择的方式,态度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也就直接影响到孩子们对自己是确认的还是怀疑的。信心由此而建立也由此而消亡。

孩子们信心的天敌是——依赖心理、惰性与怀疑。成人往往很习惯的认为:孩子是弱小的,需要我们无微不至的帮助,而且还应该是无条件地接受我们的给予,因为我们所给予的都是合理的正确的。逐渐,孩子们习惯了这种接受,形成了生活上的依赖和思维上的惰性,他们只想做喜欢做的,不喜欢做的和不会做的呢?成人可以帮助我解决。惰性便产生了,各种信息活动的减少,降低了身体结构对刺激的敏感度,减弱了神经机制的运转速度,也就是说,承认在所谓“善意”的驱动下,剥夺了孩子形成智力认识形成的权利。其实,儿童时期是孩子们学习各种技能,培养发展各种能力的重要阶段。

其实,自信的培养关键,在于孩子们自己对自己的认识逐步在战胜自我、肯定自我的过程中建立起来的,而成人首先要做的是还给孩子一个原属于他们自己的空间,自己去做自己能做的事,成人要给予充分的信任而不是怀疑的态度。无论是对是错,他们最终都将得到自己想要的真实体验,是快乐也是痛苦,但却是最自然的也最原始的,又有什么关系呢?如此,才可能击败阻碍自信培养的天敌。如此可见让孩子多参加团体活动有多么的

重要。孩子们通过与其他孩子的协作练习可以锻炼成一个意志坚强的孩子,在活动中,如果孩子担任团体领导,还可以锻炼一定的组织能力。

舞蹈活动作为一种手段,能让每个孩子都能积极、主动、自信地参与到活动之中,满足自我表现的需要。更重要的是还可以针对各个孩子精心地设计一些不同的节目,尽可能使教育个别化,使每个孩子都能按各自的步调发展,让他们轻松自然地走进音乐活动,在难度不高的艺术表现中体验成功。另外,在舞蹈活动中,如果为每个孩子提供当领头人、指挥、领舞等机会,还可以使不同发展水平的儿童都能满足自我表现的需要,树立自信心。

正因为,儿童舞蹈教育可以开启儿童的美感、模仿能力、基础运动能力、身体协调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合作意识、自信心、优美的体态、自我约束能力、高尚的情操、超强的智力和记忆力、艺术才能,让他们在愉快的氛围中通过身体动作去感受艺术美感,通过表情、动作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形成活泼、开朗、热情、大方的性格,很多人才会大力地称赞舞蹈是培养良好性格的重要工具。然而,你可曾注意到这一些优秀的品质正是他们日后工作、生活、学习中需要的良好素质,是成功的基础。由此,舞蹈在孩子们的一生中所占的位置可见一斑。引申开来,我们也可以称儿童舞蹈为人们一生的价值,不容忽视!任重而道远,还需上下而求索!

浅谈小学美术教育的意义和作用

浅谈小学美术教育的意义和作用 美术常常与音乐、体育被当作调节学习情绪的“小三门”,学生们因为大量的课外作业也愿意将每周少得可怜的一两节美术课改为语数课。到临大考时,把美术课改成自习更是天经地义的事,而且皆大欢喜。许多学校没有专门的美术教室,连起码的一些美术教具,如几何体、石膏像等也没有;没有专职美术教师,有的学校只好让不懂美术的教师兼职上美术课。“赶鸭子上架”的教师,为了混过美术课只好在课前先请人在黑板上画个图案,然后挂在教室里让学生画,自己拿起语文或数学作业在改,有的干脆在上课时拿一个牙罐往讲台上一放,让学生自己写生;美术对学习其他学科的启蒙和铺路架桥的功能。下面试就小学美术的功能谈谈个人的粗浅认识: 1 美术能促进少年儿童的创造力的发展 儿童从小就喜欢画画,就想表达自己对现实生活的情感,从他会拿笔起,就在纸上、地面上或是墙壁上画出千奇百怪的形象,由于儿童缺乏明确的数和量的观念,不理解透视现象和空间关系,因此,在画画时常常忽略了物体的大小、高低、远近的比例关系。把人物、大树、房屋画成高低一样,有时把地上的汽车天上的飞机画在一条水平线上,把雨伞画成帽子那么小。但尽管儿童画得不象、画得使人发笑,可他要画一辆汽车或飞机,总要事先有个考虑,这样不间断的思考和进行美术创作活动,就是在发展儿童的创造力。 美术活动首先要经过观察、感知客观事物的形象、结构、比例、色彩、空间位置等。然后运用正确的方法,把客观事物表现出来,这

样就培养了儿童的观察力、记忆力及认识事物的能力。儿童作画,主观创造的成份较多,往往不着边际,异想天开,这就发展了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儿童的思维特点是直观行动性,而画画和手工活动恰恰符合了这一点,也就锻炼了儿童的思维能力。美术活动不仅要动脑,还要动手;这样儿童的手指肌肉也得到发展;使动作协调。要使画面效果好看,就要求儿童有正确的审美观,知道什么是美的,什么是丑的,这就促使儿童的审美能力的发展。实践表明,美术教学有如下主要优点: 1.1 用比较法指导少儿在观测对象时对物体各部分之间的长、宽、深的比例以及物体与物体之间大小与位置、物体与画面之间进反复比较,得出各部分的比例关系,掌握物体之间的特征,可以培养少儿的观察能力。 1.2.用联系法指导少儿在组成物写生或景物写生中观察哪个是主体物,哪个是陪衬物,再观察被挡住物体的可见部分时,要联系到不可见的部分,使少儿对描绘对象进行由表及里的现象,从而找出形体的结构规律,可以培养少儿的形象思维能力和整体观念。 1.3 .用默化画法训练少儿的观察力,可以培养少儿的记忆力和默画能力。 综上所述,美术教育活动对发展儿童少年的智力和培养创造力是相当有意义的。能陶冶少儿美好的情操,启发他们潜在的智慧和才能,逐步养成积极、开朗、朝气蓬勃、热爱生活的思想情感,对学及其他文化课和为将来具有较高的艺术修养,以及创造美好的生活能力打下

舞蹈身体美育的一个关注点

舞蹈身体美育的一个关注点 “教育上的错误比别的错误更不可轻犯。”(洛克) 《论语注疏·八佾第三》有云:“为政之善,莫善礼乐,礼以安上治民,乐以移风易俗,得之则安,失之则危。1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礼乐占着相当的比重,其中以身体构成的乐舞关涉到政治、社会、伦理、教育诸多方面;而在乐舞传统中生成的中国古典舞也脱不开这些方面的考量。同身体文化政治一样,中国古典舞的审美身体教育也立足于国家教育体制中,它一方面要以身体技艺为国家文化政治服务,一方面还要用以保障这种服务人材的代代相传,以其主流的影响力辐涉到非专业舞蹈教育中,关系到一种持续的中国舞蹈文化安全,“得之则安,失之则危。”2 在世界古典舞坐标中,由于主流的专业的瓦岗诺娃舞蹈学院和马林斯基剧院的存在,俄罗斯非专业习舞的孩子们会有“开绷直立”所构成的“白天鹅”和“堂吉诃德”的学习榜样;也由于主流的专业的婆罗多、库契普蒂等舞蹈学校和新德里剧院的存在,印度非专业习舞的孩子们会有用手舞和脚铃赞颂毗湿奴的课程。以此类推,韩国的孩子们会执花而舞模仿《佳人剪牡丹》,巴厘岛的孩子们会用大折腕模仿仙女下凡…… 在美国,儿童舞蹈身体审美教育始于6岁左右,所选择的舞种依次是芭蕾舞、国际标准舞和弗拉门戈舞。芭蕾舞用以培养“荣耀上帝”的基督教舞蹈文化中高贵典雅的身姿;国标舞为一战期间英国玛格丽特公主所创建,孩子们要从中学会男女生之间的交往,特别让身穿童式燕尾服的男孩子学会呵护女孩子(比如邀请体形胖的女孩子跳舞);弗拉门戈已经成为一种欧美主流舞蹈身体文化,用以传递给孩子们对生活的激情。致于6岁以前的孩子,其自由舞中也带着芭蕾舞和现代舞的舞种身体语言属性(在美国,玛莎格雷姆技术已被以为是美国的传统舞蹈了),当然,它们是被融化在游戏之中。马克·莫里斯舞蹈中心(Mark Morris Drance Center,MMDC)是世界知名现代舞团马克·莫里斯舞团的所在地,坐落在纽约布鲁克林的MMDC,假日里常常是学龄前儿童的舞蹈天地:“在身体运动的同时教师还基于设定的情景不断提问,将生活常识融入课堂。比如植物生长需要什么?小朋友答曰:阳光和水。于是老师便领大家模仿太阳升起,做了芭蕾的一位到二位到三位的手位;以正坐压胯的方式模仿了飞舞的蝴蝶;又俯卧双手够脚做出竹篮

美术(心得)之浅谈儿童美术教育与生活的结合

美术论文之浅谈儿童美术教育与生活的结合 作者:磐安县尚湖镇中心小学倪雄群 【摘要】《课程标准》指出:美术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在一起,强调知识和技能在帮助学生美化生活方面的作用,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领悟美术的独特价值。 【关键词】观察感悟关注生活美术课堂 儿童美术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培养小画家,而是通过绘画使儿童身心得到全面的发展,陶冶美的情操,美术教学除了传授给学生基本绘画知识和技能外,更重要的是带领学生走进美的世界,去感受生活中的美,培养观察力,并通过想象力、创造力的培养,用画笔创造美的生活。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美术课本安排了许多贴近生活的教学内容,美术教师应认真教学课文内容,同时,应该让美术走进学生的生活,结合实际安排一些其他内容教学,尤其美术兴趣小组有更宽裕的时间学习美术,更应该带领学生走近生活,走进美的世界。下面是我在美术教学和美术兴趣小组活动中就“美术走近生活”的体会: 一、感受美—捕捉生活中美的镜头,美的瞬间。 生活丰富多彩,儿童时刻感受美的生活,但他们对美的事物的观察是被动的,即“被美的事物吸引”,而不是主动地寻找、发现生活中的美。因此,必须培养儿童主动观察的习惯,去感受生活的美。 1.仔细观察,寻找校园生活的美。 描绘校园生活,一般可分为两方面内容:一是风景画;二是活动画。指导画校园静物,可带领学生写生,边看边画。同时给予技法上的指导,还要让学生把自己的感情加到画上去。也许学生笔下的校园不是很美,但在以后的校园生活中,他们必定会更留意校园里美的角落,更热爱校园,这不是绘画之外更大的收获吗? 学校里常常要组织各种活动,如跳绳比赛、运动会、联欢会等等。在这些活动

美术对儿童发展的意义

美术对儿童发展的意义 美术欣赏教育不仅可以促进儿童良好艺术素养的形成,而且对儿童其他方面的发展也有积极作用。 一、有利于开阔儿童的视野 在美术欣赏教育中,儿童接触到不同历史年代和题材的作品,这些作品既是从艺术的角度进行审美欣赏的材料,也是从历史文化的角度了解历史事件、社会生活、东西方文化差异和人类复杂情感的材料。它有助于开阔儿童的视野,扩大其知识面,帮助儿童积累一定的社会历史文化知识。 如西班牙的阿尔塔米拉洞穴壁画和法国的拉斯科洞穴壁画都是世界著名的史前洞穴壁画。原始人所描绘的野牛、野马、野猪、麋鹿等动物,有的在追逐奔跑,有的则带伤挣扎。在欣赏这些壁画之前,教师曾与儿童简单讨论有关原始人和原始社会生活的问题.如原始人生活的时代、原始人的样子、原始人的生活情形等,既开阔了儿童的视野,也为儿童理解壁画打下了基础。活动中,教师引导幼儿欣赏动物的各种姿态和作品生动有力的线条,讨论画面及画面以外的种种问题。如在欣赏“拉斯科洞穴的马头”时,孩子们提出了不少疑问:“马头上有一根根像刺一样的线条,这是动物的鬃毛还是射中它的利箭?原始人为什么用弯曲的线条画了一匹行将倒地的马?为什么只刻画动物而不太画别的东西?他们为什么要在幽深黑暗的洞穴里画画?”通过讨论,孩子们了解到这一切都与原始人以狩猎为主的生活有关,是原始人重视食物的反映。原始人认为,画出被击中或被捕获的动物形象,就等于是击中或捕获了它所描绘的那种动物本身,而且描绘得越逼真,显现的魔力就越大。通过欣赏,儿童不仅获得了丰富的审美体验,而且加深了对原始人和原始社会生活的了解。 二、有利于发展儿童的想像力和创造能力 艺术欣赏是艺术作品本身、艺术家的生活和社会背景等与欣赏者的生活经验、知识背景、情绪情感等因素相互作用的过程。艺术欣赏过程实际上是欣赏者积极主动的创造过程。艺术

少儿美术简介复习课程

少儿美术简介

精品文档 环海创意少儿美术培训目标 很多家长送孩子学画画,去不知道让孩子学画画的意义所在。孩子学画画到底有什么好处呢?根据调查分析认为: 要培养细致入微的观察能力和理性思维。那么什么是观察能力,观察能力是我们认识世界获取知识的一条重要途径。观察是指有目的、有计划、有思维活动的直觉活动。而理性思维呢?理性思维是一种有明确的思维方向,有充分的思维依据,能对事物或问题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与概括的一种思维。说得简单些理性思维就是一种建立在证据和逻辑推理基础上的思维方式。前面这两点是绘画教育最基本的功能。 少年儿童在成长的阶段,外部世界的一切一切对于他们来说都是新鲜的,好奇心可以让他们对万物充满兴趣。而这一点正是少儿绘画的动力源泉。他们愿意把眼中的新鲜事物通过画笔描绘出来。目前成长的这一代少年儿童,有个信息爆炸的大环境,他们接触各类事物和信息的渠道更为广泛,这是他们这一代思维活跃的一个原因。但信息繁杂,就必然导致对事物的观察浮于表面,凡是不愿独立观察和深入体验,这样也会导致浮躁的性格。而绘画教育就能够弥补这一方面的缺陷。 一个细小的事物,孩子们要通过自己的观察,发现它们更具体的结构组成,更丰富的颜色变化,这样才能把事物最本质和最传神的美描绘出来。 一个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物,例如常吃的各种蔬菜水果,孩子们可以通过自己的眼睛去观察,并融入自己的感情喜好,去描绘它。这也是我一直以来反对老师给学生打好底稿,让学生在此基础上描图。孩子们的视角是跟成人不一样的,老师和家长要做的只是引导他们朝更细微的方向去观察。 例如说:一盆摆在自家阳台的小花,要让孩子观察到:花盆的造型,花盆和花的比例,叶子的形态和颜色,花的形态和颜色,叶子和花的关系……而不是让他们照背下来的样子画一个茶杯似的花盆和几片几何型的花和叶子。这种观察方法也可以大大提高理性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这对孩子以后不管是学什么学科都有一定益处。 环海创意少儿美术培训能力培养 1)培养儿童美术绘画技能,培养儿童对美的欣赏能力、鉴别能力 2)通过手工制作,培养和提升孩子的动手制作能力 3)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并且,通过与周围同学的协作,培养和增强孩子的沟通能力 4)培养和增强儿童的注意力、模仿力、创造力、形象思维能力等学习能力,并且促进儿童全脑的开发 环海创意少儿美术培训效果 通过少儿美术的学习,儿童不仅获得了基础的美术绘画技能知识,更重要的是,经过少儿少儿美术的的思维训练,儿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升动手制作能力。同时,他们的注意力、模仿力、创造力、形象思维能力等等学习能力也得到大大增强,从而使得儿童在其他知识的学习也变得轻松、容易。儿童身心也在教学过程中得到健康发展,从而达到提高学习能力和学习成绩的效果。 环海创意少儿美术培训简介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美育儿童音乐舞蹈国际机构亲亲宝贝故事集图书介绍

美育儿童音乐舞蹈国际机构 《亲亲宝贝故事集》图书介绍 适合阅读收听年龄2-4岁幼儿 1983年,美育成立。从一间精致的音乐教室,发展成华人世界最专业的音乐教育品牌。徐亢绪先生、曾琤女士为美育品牌创办人,儿童音乐舞蹈艺术教育家曾琤为教学总监。 总部美育奥福商务咨询(上海)有限公司设在上海。 目前,美育在台湾地区,全台专业教室近四十所;在香港地区,指定合作对象,园中园超过百所;在中国大陆,更覆盖30个省市,专业教室九十三所,目前已成华人世界最专业的儿童艺术教学中心及师资培训机构。近三十年来,美育不惜耗费心血与巨资,为2岁以上的孩子打造了特有的音乐教学法,积极从事儿童艺术音乐教育、创造性舞蹈课程、师资培训课程,现有讲师、专任教师数百位。2000年起,美育推广至香港、上海、北京、成立上海事业部及北京事业部、粤港澳教育推广中心,深得广大专家、学者及家长的赞赏与肯定。 美育亲亲宝贝音乐故事图书是美育儿童音乐舞蹈国际机构自主研发创作的幼儿音乐读物,该书籍从不同故事描述的角度将音乐思维置入其中,让孩子在听故事的过程中很自然地 接受音乐,并且喜欢上音乐。 春天系列 1、《大家都是好朋友》 猫喵喵叫!小狗汪汪叫!小鸟儿唧唧叫!宝宝和小动物们在玩点名的游戏,小胖猪好期盼被点到,准备以最优美的叫声响应,可是等了又等,宝宝却一直没点到他? 每个动物都有自己的叫声哦,点名的时候大家都有自己最动人的声音哦,宝宝要仔细听哦! 2、《花儿的宴会》 清晨宝宝在睡觉觉,宝宝还以为外面很冷很冷,还要把被子裹的严严的,可是外面已经繁华似锦了哦!宝宝伸出第一根手指,一点儿也不冷哦,于是宝宝伸出第二根手指,真的不冷哦!于是起床去院子里玩~~……春神为花儿们带来美丽的色彩,宝宝也请春神赐给她漂亮的颜色,春神微微一笑,将彩带一扬飞走了,春神会满足宝宝的要求,让她拥 有美丽的色彩吗? 3、《妈妈我爱您》 每年一到五月,大街小巷都是欢天喜地的歌,替母亲庆祝节日!!妈妈我,我爱你!!母亲节到了,哔哔熊要送妈妈一顶草帽;小猫球球要送妈妈一双芭蕾舞鞋;小狗皮皮要送妈妈一瓶金色的染发膏;宝宝也想送给妈妈一份礼物,可是宝宝没有钱,怎么办? 4、《勾勾手来跳舞》 这一天,爸爸妈妈把家里布置的好漂亮,而且准备了很多点心。原来,是要招待好朋友们哦!那好朋友是什么样子的呢?好朋友呢?在不高兴的时候,会逗你笑;在你遇到困

浅谈儿童美术教育

浅谈儿童美术教育 发表时间:2009-06-10T15:40:31.013Z 来源:《现代教育教研》2009年第5期供稿作者:赵黎明[导读] 美术教育引导儿童进行有目的创作,可使儿童较早的产生创造意识和完善创造思维。浅谈儿童美术教育 □ 赵黎明 美术教育引导儿童进行有目的创作,可使儿童较早的产生创造意识和完善创造思维。因此,许多发达国家认为:培养少年儿童把储存的信息及经验加以组合,发掘出新的有创意的大脑活动功能的创造性教育的课程,目前也只有美术课。因此,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美术兴趣的发展。儿童的天性是无拘无束的想象与创造的表达,这是儿童画中的精髓。在运用材料,表达情绪,展示想象的过程中,孩子们得到了最愉快的宣泄,想象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这种可贵的训练将使孩子们终身受益。儿童的观察力与成人的差异在于,儿童善于运用已知的概念,画其所知,而成人善于运用透视法等规律画其所见。儿童往往是以集中型视觉方法观察物象,所画的和所表现的并不能和想象的达成一致。所以,培养儿童对形象特征的观察能力也很重要。低年级的小学生都是非常认真而充满兴趣的参加艺术活动,但他们并不在乎活动的成果,是由于家长等人的观念之影响,是外界强加给他们的花环诱惑。但他们的本质是注重参与,乐于表现,即重视过程中的发泄和情绪的张扬。孩子们正是在这种画画、想想、做做、玩玩中得到健康发展。 美术教学是发展学生非智力过程 人们往往重视发展学生的智力因素,而忽略非智力因素的发展。然而在孩子的成长中,这些非智力因素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在美术学习中表现突出。其实和多艺术家的成功都是非智力因素发展的结果。据说徐悲鸿小时侯是看到“拉样片”(西方引进的动画玩具)而引起了对美术的兴趣;文艺复兴时期的大画家提香的童年时代,不自觉的用花汁画了一个圣母,父亲发现他有绘画的才能,便把他送到了威尼斯去学画。这种偶然动机或兴趣成为一个画家经历的开端。似偶然,则必然,因为动机、兴趣、情感和个性都藏在每一个人的心底,一旦遇到外部条件(哪怕很小或很不起眼)就与内部动因发生作用,其兴趣被引发便产生冲动效应。因此,美术教学的过程是发展学生非智力因素的最佳途径。究竟如何进行美术教育呢? 首先,美术教学应遵循以下原则:1、审美性原则。美术教育作为小学美育的主要途径,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是其目的之一。因此,美术教育必须遵循审美性原则。即在美术教育活动中,应让学生广泛接触、认知和欣赏各种美术作品,引导美感体验,注意教材的审美教育性,提高学生对形式美的感知力和对美术作品的理解力,使他们从美术活动实践中提高对自然,社会和美术作品的审美能力,提高发现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2、直观性原则。在教学中,通过范画、范作、演示、实物、模型、操作、参观、电教等多媒体教学手段,对学生进行直观可视的形象话教学,使学生直接感知,观察到具体的事物和形象,从而获得鲜明、生动、深刻的印象,使学生对美术作品得以认知,对美术技法得以理解、接受和模仿;激发学习兴趣和创作热情。3、知识讲授与操作训练相结合。美术课只讲不练不行。培养学生掌握基本技能,主要在于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练习,使学生有直接的体验和艺术感受,并形成一定的行为方式。技能是通过训练才能形成的,因此要训练和讲授相结合,精讲多练。4、启发创造性原则。在美术教学中,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和探索的精神,激发他们的联想和想象,激励学生创造性的完成作业。5、统一要求和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原则。同意要求指在教学中,从大多数学生的实际出发,向全班授课,提出统一的教学要求和作业要求。因材施教,是在统一的基础上,又要根据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美术能力和作业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美术课堂上学生反映出的问题不同于语文、数学的“会不会”,而是每个人的观察角度、所带教材、表现想法等方面的不同以及造型的好不好等。所以必须在统一要求的基础上因人而异的具体辅导。只有如此,才能使所以学生都有体验,都能学有兴趣和收获,并以他们的个性特点去发展。其次是作品的评奖,古人云:“文无第一,武无第二”,说明武好比,文难评。中国的书画艺术是人的精神的表现,在书画中展现出人的不同气质、品格、和不同的追求。如果说徐悲鸿、刘海粟、齐白石等画家们的作品同时展出,会带给人们多少的美感和愉快。但若按大奖赛的思维,给他们决出个金、银、铜牌来,那么谁会成为大赛金牌得主呢?这是很难评定的。那么对于儿童美术评奖就容易吗?也是很难准确的评出一、二、三等奖的。不论名家或非名家,美术作品是按照艺术规律去创造和表现的,凡好的作品是要充满艺术个性的。正如佛学中所言: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面对如此多姿多彩的艺术世界,却以一种统一标准来评定作品,的确不是科学之举。那么书面作品是否就不能品评呢?不是的。在这一方面,古人是聪明的,他们对书画作品不是评出一二三,也非金银铜,却是分神品、逸品、妙品、能品。这种评价既符合了艺术的规律,更没有鼓励少数,打击多数。真可谓智高而无私。收稿日期:2009-04-06 作者地址:河南省西华县黄桥乡裴庄小学466600

浅谈小学美术教育的意义和作用

浅谈小学美术教育的意 义和作用 集团标准化工作小组 #Q8QGGQT-GX8G08Q8-GNQGJ8-MHHGN#

浅谈小学美术教育的意义和作用 美术常常与音乐、体育被当作调节学习情绪的“小三门”,学生们因为大量的课外作业也愿意将每周少得可怜的一两节美术课改为语数课。到临大考时,把美术课改成自习更是天经地义的事,而且皆大欢喜。许多学校没有专门的美术教室,连起码的一些美术教具,如几何体、石膏像等也没有;没有专职美术教师,有的学校只好让不懂美术的教师兼职上美术课。“赶鸭子上架”的教师,为了混过美术课只好在课前先请人在黑板上画个图案,然后挂在教室里让学生画,自己拿起语文或数学作业在改,有的干脆在上课时拿一个牙罐往讲台上一放,让学生自己写生;美术对学习其他学科的启蒙和铺路架桥的功能。下面试就小学美术的功能谈谈个人的粗浅认识: 1 美术能促进少年儿童的创造力的发展 儿童从小就喜欢画画,就想表达自己对现实生活的情感,从他会拿笔起,就在纸上、地面上或是墙壁上画出千奇百怪的形象,由于儿童缺乏明确的数和量的观念,不理解透视现象和空间关系,因此,在画画时常常忽略了物体的大小、高低、远近的比例关系。把人物、大树、房屋画成高低一样,有时把地上的汽车天上的飞机画在一条水平线上,把雨伞画成帽子那么小。但尽管儿童画得不象、画得使人发笑,可他要画一辆汽车或飞机,总要事先有个考虑,这样不间断的思考和进行美术创作活动,就是在发展儿童的创造力。

美术活动首先要经过观察、感知客观事物的形象、结构、比例、色彩、空间位置等。然后运用正确的方法,把客观事物表现出来,这样就培养了儿童的观察力、记忆力及认识事物的能力。儿童作画,主观创造的成份较多,往往不着边际,异想天开,这就发展了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儿童的思维特点是直观行动性,而画画和手工活动恰恰符合了这一点,也就锻炼了儿童的思维能力。美术活动不仅要动脑,还要动手;这样儿童的手指肌肉也得到发展;使动作协调。要使画面效果好看,就要求儿童有正确的审美观,知道什么是美的,什么是丑的,这就促使儿童的审美能力的发展。实践表明,美术教学有如下主要优点: 用比较法指导少儿在观测对象时对物体各部分之间的长、宽、深的比例以及物体与物体之间大小与位置、物体与画面之间进反复比较,得出各部分的比例关系,掌握物体之间的特征,可以培养少儿的观察能力。 .用联系法指导少儿在组成物写生或景物写生中观察哪个是主体物,哪个是陪衬物,再观察被挡住物体的可见部分时,要联系到不可见的部分,使少儿对描绘对象进行由表及里的现象,从而找出形体的结构规律,可以培养少儿的形象思维能力和整体观念。 .用默化画法训练少儿的观察力,可以培养少儿的记忆力和默画能力。 综上所述,美术教育活动对发展儿童少年的智力和培养创造力是相当有意义的。能陶冶少儿美好的情操,启发他们潜在的智慧和

浅谈儿童舞蹈的美育意义

浅谈儿童舞蹈的美育意义 21世纪的社会进步与文明发展,验证了马克思揭示的“社会的进步就是人类对美的追求的结晶”,“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的必然性。美育卓越的教育品质将成为教育进步的标志,成为弘扬民族精神提高全民素质、造就创新人才、推进先进文化、发展社会文明的一个根本因素。 作为美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舞蹈教育正为越来越多的人所重视。各种理论书籍如教育学、心理学、美育学等都揭示出舞蹈有着不可替代的教育作用。西方发达国家早已将舞蹈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美国甚至将舞蹈教育纳入教育法。 之所以将舞蹈教育提至如此高度,与舞蹈的教育作用及其与体、美、文学等艺术的关系密不可分。而实践证明,儿童舞蹈接受力好于其成年,因此,开展儿童舞蹈教育意义深远。 儿童舞蹈突出的美育意义表现在以下几点: 其一,舞蹈能帮助儿童建立美感。 其实对儿童进行美感教育就是审美教育,即,主要通过艺术手段(包括舞蹈),或借助于大自然和社会生活中一切美好的事物对他们进行有计划、有目的教育。然而,儿童的美感教育不能一蹴而就,因此,家长和老师必须身体力行,从日常生活、艺术鉴赏和学习中着手帮助他们提升美感。特别强调的是,舞蹈教育绝不是纯粹的技能教育,它还应该包括舞蹈艺术历史及其美学的教育。 此外,舞蹈美育教育还是一项生命美育,对儿童进行舞蹈美育的意义不在衡量舞蹈技能的高低,而是重视儿童的生命质量,提升儿童的生命强度,就是帮助他们培养认识美的觉悟、追求美的理念和创造美的能力。

其二,舞蹈能锻炼儿童的模仿能力、基础运动能力,以及身体协调能力。据专家分析,孩子在八岁前主要通过模仿来进行学习的,少儿的模仿能力极强,对感情表达最纯真。舞蹈可以帮助少年少儿培养他们的模仿能力。基础运动能力是人们生活所需要的跑、跳、投等各种动作技能。人们在少儿时期就已经在日常生活中随意学会基础运动能力,但仍需要通讯速、有力,给将来的生活、工作带来更多的方便。经实验证明,针对不同年龄的儿童,根据他们的形态、身体素质、运动能力和学习的坚持性情况的不同,结合生理和心理特点为培养孩子基础运动能力选择了不同的适合的舞蹈教学内容和方法,可以促进孩子身体发育和提高少儿的运动能力增强体质。这也符合我国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提倡的“要给小孩子多运动、多强健、多游戏、多快乐、多经验、多知识、多思想”的教育思想。 “协调性”的含义很广泛,它包括大脑内部各个神经系统之间的协调,大脑综合处理不同感觉器官传来的信息时的协调性,大脑指挥躯体行动时的协调性,具体表现为脑、眼、耳、四肢、躯干等的协调性。如果这些协调发生了障碍或发展不足,就会影响孩子许多方面的发展。例如,注意里不集中,动作迟缓,粗心大意,动手能力差,运动时不平衡,胆小、敏感、易紧张,情绪不稳定,自信心不足,语言能力发育迟缓,写字出格,偏旁部首颠倒,计算粗心,阅读多字、少字、串行等,这些问题大大影响了孩子们的效果和社会适应能力。协调性的发育不是先天完成的,需要在后天的发展过程中逐步完成,这个发展过程不应是被动消极的,而应是积极主动的,需要家长、老师有意识地训练和引导。舞蹈是训练孩子门协调性的一个好办法,它十分重视孩子们的心理训练,而且将舞蹈运动融入了舞蹈的动律,更能激发孩子们学习热情。

(完整版)小学美术教育的意义和作用

小学美术教育的意义和作用 美是客现存在的,现实生活中可以说是无处不在;文学艺术、社会生活、大自然等给人们带来无穷无尽地美的享受。但是,人们明明生活在“美”的身边,却感受不到“美”的存在,其原因就在于缺少美的“发现”,即审美。小学美术教育就是要通过审美活动,培养学生感受美、欣赏美、体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可见,在小学美术教学的过程中,审美教育是不可缺少的。我们应该在平时的美术教学中,努力提高学生的识别水平和鉴赏能力,培养学生健康的、高尚的审美能力。小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身心发展的速度加快,他们的审美心理也明显的由低级向高级发展。根据这个特点,在美术课的审美能力培养教学中,注重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美是客现存在的,现实生活中可以说是无处不在;文学艺术、社会生活、大自然等给人们带来无穷无尽地美的享受。但是,人们明明生活在“美”的身边,却感受不到“美”的存在,其原因就在于缺少美的“发现”,即审美。小学美术教育就是要通过审美活动,培养学生感受美、欣赏美、体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可见,在小学美术教学的过程中,审美教育是不可缺少的。我们应该在平时的美术教学中,努力提高学生的识别水平和鉴赏能力,培养学生健康的、高尚的审美能力。 小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身心发展的速度加快,他们的审美心理也明显的由低级向高级发展。根据这个特点,在美术课的审美能力培养教学中,注重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欣赏大自然,感受生活中的美 大自然把一切美好都展示给了人们:冬天白雪下的树、秋天飘飘的红叶、夏天碧海黄沙、春天草绿花红、青山绿水、旭日斜阳、蓝天白云、奇花异草……自然界绚丽多彩的景象和事物,以及形形色色的人和事都是我们获取表象的丰富源泉,我们应该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观赏大自然和接触生活,让他们从中体会到自然界万事万物的美,让学生懂得生活中的美、艺术上的美都来源于生活。让我们领着学生放飞思想,把美术课堂搬到室外去,然后再把课外直接获取的表象知识带回课堂内,让斑斓的景色在课堂中释放光彩。 正如罗丹所说:“所谓大师,就是这样的人,他们用自己的眼睛看别人看过的东西,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够发现出美来。”在欣赏自然界中,引导学生观察,让学生置身于美好的自然环境中,对学生的审美培养将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二、借助生活表象,打开想象空间 对于欣赏到的美好景象,可以主动地进行“再创造”,这就要依赖于学生自身的想象能力。想象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是审美活动中的一种重要的心理功能。可以说,没有想象就没有审美鉴赏和艺术创造。 在教学过程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运用形象思维来分析、研究、综合、概括事物,也就是对感知材料加以分析、研究和综合,进而提升自己的抽象思维能力,打开自己的想象空间,填满无限遐想的想象。比如把人物的生活、思想、性格的某一部分抽象出来,加以

少儿美术理念

儿童美术教育,并不以培养少数画家为目的,它是对人进行心理、思想、情操和人格的教育。是人的素质教育,是全面育人的教育。让儿童参加美术活动本身并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和方法。因为,美术活动可以培养儿童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儿童借绘画表现,舒展自己内在的意欲和情感,从而培养儿童美的情操和陶冶他们完美的人格。 儿童通过绘画把自己脑海中的意象、心绪以及对周围事物的认识表达出来,可以说儿童画是儿童的全部自我表现,在绘画中,儿童表现了他的思想、感情、兴趣和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因此,如果你想了解孩子,教育孩子,你就要掌握儿童绘画这把钥匙。 1、通过绘画观察儿童智力成长状况儿童3岁以前的绘画能力主要表现为“涂鸦”,但智力发育早的儿童2 岁就能用象征符号画人;再如,一个6岁儿童,如果他画的画同3岁儿童的图画一样,那么说明他的智力水平尚处于3岁阶段。从这一点上来了解孩子是很重要的,因为它不仅使我们认识儿童绘画自身的水平,还有助于我们去发现儿童表现力及其它方面存在的问题。美术教育家把儿童的个人成长特征,分为7个观察要点: ①智慧成长 ②感情成长 ③社会成长 ④知觉成长 ⑤生理成长 ⑥美感成长 ⑦创造性成长。 我们可以根儿童作画的过程和内容,观察分析得知儿童成长的情况,也可以从同龄儿童比较中,了解儿童成长的特点的快慢。因此,儿童绘画可以被当作我们检验儿童智力发育状况的参照物。在儿童美术教育过程中,必须尊重儿童绘画能力的自然过渡,不能过于急躁去“拔苗助长”。 2、通过绘画窥视儿童内心世界儿童绘画活动本身是儿童进行的游戏,也是一种创作活动,他们画画只图自己高兴,并不考虑是否需要画出一张“作品”,他们用画来宣泄自己的情感,随意画出困扰了他们的事件和问题,也表达他们快乐的心绪和事物,绘画的作用在于通过宣泄使儿童心理得到平衡,促进他们身心的和谐发展。因此,可以说儿童绘画是我们了解孩子的窗口,从他们的画中可以了解他们的认知能力,他们的情感、心绪、性格、兴趣和爱好,从而进一步关心和教育健康成长。 3、通过绘画了解儿童性格与爱好人们常说画如其人,事实上绘画的确反映人的性格、爱好。儿童通过绘画表现自己的思想、情感和兴趣。儿童画是儿童自己在生活中通过观察、体验、思考后表现出的感受,对于他们的创造表现,家长应给予理解和尊重,不应站在成人的角度,用成人的眼光和尺度去衡量儿童的作品。常听家长说儿童所画的东西不合比例,不像实物,这只能说明我们一些家长对孩子不了解,还看不懂他们的画。 ●好多学画儿童的家长,都被一个“病毒”感染着,那就是“画得要像”。 ●孩子的画是:画出所有的内容,不是画像所有的内容。 ●孩子的画,展现在读者面前的只是一个表面,好的教师能穿透表面看到后面的最精彩的部分或隐藏很深还没闪光的“闪光点”。不好的教师看到的只是一幅平常的画,其他的什么也看不见。 ●科学的理论是讲道理,艺术的理论是不讲道理。 ●艺术最怕“套路”,最喜欢“花花点子”,孩子画画也是如此 ●儿童画是个性的展现,创造的体现,是不同凡响,是独一无二。儿童画的画有了这几条,即便是画面“乱七八糟”,“一塌糊涂”,也是最优秀之作。 ●有好多画画的孩子胆很小,无论老师怎么启发就是画不大。研究表明,胆小的孩子一般意志也薄弱,缺乏主动,爱依赖别人,更缺少创新精神。这一现象的形成跟孩子缺乏父爱和母亲过于亲密、依恋及长期生活在“母性群”周围(幼儿园或亲戚阿姨)有密切联系。父亲带给孩子的坚强、勇敢、大承受力和阳刚之气是其他人很难替代的,父亲多给孩子玩,多带孩子在“男人圈”里玩,就能解决“依恋”问题。 ●画画不求结果,只求过程;画法不作“统一”,只求“个性”,这就是儿童画。 ●好的辅导方法,不是把孩子培养成画啥像啥的高手,而是学到正确的思维方式,提高审美意识和艺术鉴赏水平。 ●孩子的画,画得自由,就是教师的成功。

大学舞蹈美育教学的审美概念

大学舞蹈美育教学的审美概念 从上文的相关叙述中,我们已经基本了解了舞蹈的本质以及舞蹈美育教育的作用,但就现阶段大学舞蹈美育教育工作开展的现状来看,效果依然不尽人意。舞蹈不仅仅是一种连贯的形体表达方式,它更是一种深刻的写照与反映。舞者通过舞蹈可以将一些场景传递给观众,并且在传递的过程中附带着的还有舞者自己的思想感情,从这一层次对舞蹈的内涵进行探究,我们不难发现,在当代大学舞蹈美育教育的过程中,许多教学内容只是停留在舞蹈的表层,即花费大量的功夫在训练学生的形体上,对于情感融入以及内容表达方面,却没有对学生灌输一些重要的知识,没有进行一些有效的训练,这也是导致现下人们盲目认为舞蹈就是美这一理念的根源之一。 在这样一种环境下,学生又会受到反作用力,在大家都认为舞蹈形式美比较重要的前提下,他们也就不自觉的开始向那个标准靠拢,长此以往,舞蹈美育教育的发展堪忧,所有的舞蹈都进化为一个标准,我们可能再也感受不到舞蹈原汁原味的冲击力。针对这一现状,今后大学舞蹈美育教育的发展道路究竟在哪里,大学舞蹈教育工作者们究竟该采取哪些措施促成大学生的舞蹈美育教学,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理念,笔者结合一些成功舞蹈教学案例,简要的谈谈自己的看法。现下人们对舞蹈的审美标准有偏差,最主要的原因实际上是人们在经济快速发展的条件下,商品包装过度的时代背景下,逐渐的忽略了舞蹈的本质。因此在对大学生开展舞蹈美育教育,培养学生审美理念的过程中,首先应让学生明白舞蹈的本质和内涵,并且多在这方面下工夫,让学生在骨子里接受舞蹈的根本,这样一来,学生自然而然就可以形成正确的审美标准。一旦学生明白了这样一个道理,在其今后进行舞蹈学习的过程中,他们自然会从不同的角度对舞蹈进行不同的评判,形成正确的审美标准。除了让学生理解舞蹈的内涵和本质之外,在开展舞蹈教学的过程中,如果想要达到舞蹈美育教育的根本目的,教师还应注意对学生的情感培养,在学生基本功已经比较扎实的前提下,引导学生进行情感的合理表达以及阐述,即通过舞蹈动作来表达自身的内心情感,并且用连贯鲜明的舞蹈动作将这种情感传递给观众。要达到这种水平,教师在进行舞蹈美育教育的过程中,首先应对音乐故事的内涵进行仔细的讲解,让学生站在主人公的角度去体会作者的情感。 对作者在作品中融入的情感加以体验,实际上是学生正确舞蹈审美理念形成的基础,只有在领会到作者情感的前提下,学生才有可能将舞蹈动作连接起

儿童美术教育的意义

孩子为什么要学美术 ——谈儿童美术教育的意义 随着素质教育的呼声越来越高,儿童美术逐渐受到社会以及家长们的重视,美术培训机构也遍地开花。那么什么是美术教育?传统意义上的美术教育就是传授美术知识和技能,是以美术为基础的专业教育。但今天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美术教育,不仅传授艺术技能,还可以帮助受教育者提升审美水平、锻炼发散性思维、培养创新能力,使他们成为品德优秀,趣味高尚的人。美术教育还能对那些不从事美术职业的人发挥作用,这种认识已成为美术教育的主流观点。 下面我通过近几年我的教育实践,以及对孩子们的观察,谈几点我的想法。 第一、艺术可以培养孩子对世界的感知能力。儿童认识世界是从触觉开始的,我们知道对于一个孩子来说你告诉他水杯很热,他对热没有概念,这个时候你让他触碰一下,他会非常敏感的把手缩回来。Lawrence在两岁多的时候,家里饮水机接开水的按钮因为是红色,他总是想去按一下,我告诉他很烫,他总是不听,有一次我把他的手放在下面轻轻按了一下出了几滴热水,他迅速地缩回来,从此再也不碰了,并且还会告诉别人“烫、烫、烫”。艺术作品就是表现人们对于自然万物的感知,通过触觉、嗅觉、视觉、听觉等感知外在世界,然后把感知到的记录下来。在尚书艺坊的感知课程里就是通过让孩子去体验而去记录自己的感受,这时作品可能没有什么具体的形状,但是通过颜色、线条等的画面让你体会这是什么“味道”的作品,作品是硬的还是软的。我们看一下这几张图片,看看孩子们是如何表现的:

这几张图分别是酸、甜、辣与热的表现,抛开具体的形象,是否可以从画面中体现表现的内容呢?这种体会是不是会很深刻呢? 第二、艺术可以保护孩子的想象力。孩子天生充满了想象力,后天的教育很容易就剪断孩子想象的翅膀,而泯然众人。我们今天的应试教育几乎所有的问题都有标准答案,那么事实确是比标准答案要丰富得多,我们为什么不能给孩子更多的想象空间呢?有的家长说要考试,没有标准答案考试就考不好,考不好老师就会叫家长,这或许是一个理由,考试好和孩子一生的成长到底什么重要呢?一次考试只是代表一个阶段的知识的积累,而充满想象力的童年将会为他一生的答卷贡献力量! 在艺术课上我们没有标准答案,你可以把太阳画成方的,你可以把天空画成红色的,你也可以把人画成三头六臂,只要你想得到,就可以去做,在做的过程中不断成长,丰富你对世界的认知。我们说孩子的想象力不需要培养,而是需要保护,因为孩子天生充满了想象力,后天的经验慢慢的会把这种想象力扼杀掉。会不会有一天孩子拿着画的一张方形的太阳给妈妈看的时候,妈妈会说:你看看,太阳怎么会是方的呢,应该是圆形的。孩子这时就会很沮丧,认为自己错了,太阳应该是圆的,从此太阳是圆的就成了标准答案。可是早在1933年在美国的西海岸就有位学者拍下了方形的太阳,因为大气折射的缘故而形成一种奇特的现象。我们就凭借自己的经验把孩子的这种想象力给毁掉了,从此让他的世界少了一种可能。

浅谈普通高等院校开设舞蹈美育课程的重要性

浅谈普通高等院校开设舞蹈美育课程的重要性 作者:沈阳师范大学戏剧艺术学院秦贺 随着社会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全球化、市场化、信息化等大大加大了社会竞争的范围和程度,同时也大大提高了对人们的社会生存能力的要求。大学生对于整个社会而言,是一个文化层次较高的群体,肩负着人民的重托和历史的重任。在这样一个瞬息万变的社会大背景下,我们当代大学生在走出校门之际,能否在竞争中壮大起来,能否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成为为祖国做贡献的堪用之材,直接反映出我们在学校当中接收到的高等教育成败与否。 马克思主义认为,教育的本质就是育人。中共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即是我国教育目的的主要内容,又是历史发展对当代大学生的必然要求,也是每一名大学生未来发展的长期性的总体目标。而其中的“美”,又称“美育”,即“美的教育”、“审美教育”,美育就是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美学观念和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活动,它是和社会上的丑恶、虚伪、鄙陋相对而言的。美育能够使人性完善、人格完美,社会团结进步,世界安定和谐……美育对于人的全面发展具有极其重要而又不可替代的作用。 美育的核心是艺术教育,而舞蹈又是“一切艺术之母”。在那混沌初开之时,语言未成之际,人们就已经学会了用肢体动作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和意图取向了,而这些简单的肢体动作随着岁月的推移,便逐渐演变成当今的“舞蹈”。那么,何为舞蹈,著名舞蹈理论家隆荫培、徐尔充教授是这样阐述的——“舞蹈,艺术的一种。人体本身是它的物质载体。是以经过提炼、组织、美化了的人体动作,为主要艺术表现手段。着重表现语言文字或其他艺术表现手段所难以表现的人的内在深层的精神世界——细腻的情感、深刻的思想、鲜明的性格,以及社会生活的矛盾冲突中人的情感意蕴,创造出可被人具体感知的生动的舞蹈形象,以表达作者——舞者(编导和演员)的审美情感、审美理想,反映社会的审美属性”,舞蹈是多种形式结合在一起的动态造型艺术,是一种社会审美形态,主要满足人们内在的精神世界的需要,

舞蹈美学

试论从两汉至唐代 我国舞蹈史上出现的美学思想 姓名:车晶晶 学号: 094060402 班级: 09舞蹈

试论从两汉至唐代我国舞蹈史上出现的美学思想 舞蹈是一种文化现象,又是动态性的形象艺术,对它的文化探索,自然应该在动态中、典型环境中运用各种文化知识进行研究。 舞蹈是身体的哲学。舞蹈是具有象征意义并自成体系的情感符号,它承载着宇宙的生命内涵,是直接体现生命的艺术,中国舞蹈,契合了中国哲学中的不言之美,以其『不言」舞出『至言」、『大美」,表现生命的『生』与『在」。本书立足于舞蹈本体,运用哲学思辨和美学方法,对历代的舞蹈审美意识、审美范畴、审美命题等一系列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和理论总结,科学地构建起中国舞蹈美学的基奉框架,堪称中国舞蹈美学研究的奠基之作。 <一>两汉舞蹈美学思想 汉代人将“乐”视为天地精神的象征,对礼乐与天地相合的理论进行了更深入细致的阐发。 (1)“乐”的三境界与美感三层次 乐人、乐治、乐天地的三种乐舞境界,作为汉代乐舞美学思想的重要命题,既体现为乐舞本身的境界,也显示为中国艺术的境界,同时还映证着中华民族人生的境界,这就是合一《乐记》谓“乐观其深矣”的道理。 (2)“四赋”的“丽靡烂漫”与“体迅轻鸿” 分别为司马相如的《子虚赋》、张衡的《观舞赋》、傅毅的《舞赋》、边让的《章华赋》。

(3)“显志”与“瑰姿”的美学理念 1.“修仪操以显志”------舞蹈的目标定位 2.“舞无常态,鼓无定节”-------艺术贵在创新 3.“瑰姿掘起”、“绰约闲靡”--------创造丰富的动态视觉意象 4.“抗修袖以翳面兮,展清声而长歌”---------保持多元美感。 5.“繁手超于《北里》,妙舞丽于《阳阿》”----------标立审美参照 6.“阴淫案衍,鄢郢缤纷”-------“恶郑声之乱雅”的颠覆 (4)影响深远的“轶态横出”、“不可为象” 主要体现在傅毅的《舞赋》中,他是一片可读性很强的舞蹈美文,其描述细致而不铺张,富于文采而不堆彻,不仅详细记录了舞蹈的表演过程,包括演员、动态、表情、服饰、技巧、舞艺这些属于舞蹈的本体的重要内容,而且涉及乐舞一些形而上的理念,提出了诸多的重要的理论命题,体现了他对舞蹈的独到见解。可以说,傅毅的《舞赋》中的乐舞命题和乐舞美学思想,为古代形成独立的舞蹈审美意识奠定基础,对整个中国的舞蹈美学思想及舞蹈意象理论的形成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①直接从西域引进了《龟兹乐》《疏勒乐》《康国乐》,异域传来的天竺乐,扶南乐,高丽乐等,也很流行. ②舞蹈在这一时期带有明显的民族融合色彩,有名的舞是《大面》和《城舞》. ③《大面》又称《兰陵王入阵曲》.《大面》舞对后世戏剧的发展,有

浅谈美术教育对学前儿童的重要性

浅谈美术教育对学前儿童的重要性 艺术是人类社会的产物,是人类独有的。美是艺术的核心。没有美,也就没有艺术,美术的审美作用是通过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色彩、构图、动态及整个形象的美,使人们获得视觉上的快适、精神上的欢畅和理智上的满足,使人们在艺术形象的感染下,有如身临其境的状态中,感受到什么是美,应该支持,什么是丑的,需要鞭鞑,从而培养人们审美能力和艺术趣味,提高人们的情操,陶冶人们的性情,美化人们的灵魂。美术的认识作用,教育作用和审美作用三者之间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从终级目的来说,艺术的作用是为了使知、情、意全面和谐地发展。艺术的最高目的就是为了使人的知识、感情、意志和谐地发展,使人们的感觉和情感成为合乎理性的,使理性、道德的认识成为体现在感觉和情感中的东西,培养真、善、美和知、情、意和谐发展的共产主义新人,这是美术的特殊功能。 儿童接受知识,离不开具体形象。美术有着多变的形状。美丽的色彩、丰富的结构。它有那么多的,各种各样的物质材料吸引着儿童,它有利于发展儿童的感知觉、记忆、想象和创造力,启迪儿童的指挥,对儿童的个性形成有着重大的意义。美术是视觉艺术。至今为止,在艺术教育研究领域中对知觉的作用还存在着分歧。某些研究把绘画看作独立于人类生活之外的超然物,某些研究者则人为艺术是情感、充实以及需要的表现。事实上,知觉特征和再现特征在艺术表现上起着最关键的作用。美国的理学家鲁道夫·阿思海姆指出:“在不涉及知觉因素和再现因素下,对视觉符号的作用的那些研究,都不能算是全面的研究。”马克思说:“人类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美学渗透在我们社会生活之中,成为人们社会积极和日常生活的强大动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