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数学课堂教学[论文]
高中新课改下数学课堂教学论文

小议高中新课改下的数学课堂教学【摘要】课堂教学是学生在校期间学习文化科学知识的主阵地,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渠道。
由于新课程数学学科总学时的减少,知识面的扩大,给原来教熟了老套路、老方法的老教师提出了挑战。
对于减时不减量这一矛盾,除了对教材的内容进行重新进行教育思想上的调整把握外,对教师来说,最迫切的问题,就是向课堂教学要质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课堂教学;教学目标;突出重点;教学方法;学生主体the mathematics classroom teaching in the the small yee high school under the the new curriculum reformchen jian-an【abstract】classroom teaching is that students learn in school during the main front of the cultural and scientific knowledge, and also the main channel of the ideological and moral education of students. due to the reduction of the total hours of the new curriculum mathematics, the expansion of knowledge, to the original teaching cooked the old routine,the teachers of the old method presents a challenge. less reduction of this contradiction, in addition to there-education ideological adjustment grasp the contents of textbooks, teachers, the most pressing problem is thequality of classroom teaching should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classroom teaching.【key words】classroom teaching; teaching objectives;focused; teaching methods; student body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和实验的正式启动为新一轮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同时也为教师的发展指明了道路,时代呼唤的是研究型、学者型甚至是专家型的教师。
新课改下初中数学教学论文

新课改下的初中数学教学摘要:数学课程改革对数学教学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教师必须更新新教学观念转变教学方式和教学行为,学生必须转变原单一的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以“主动参与,乐于探索,交流合作”为特征的学习方式,从而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学习方式一、优化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一)、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
课堂教学中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能够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产生认知冲突的学习情境,诱发学生质疑,猜想。
例如:我利用教室找座位的方法创设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数学情境;通过猜数游戏、找日历上数字的规律等活动创设函数与方程的问题情境。
(二)、体现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传统的数学教学只注重数学知识结论的教学,学生学到的是一些现成的数学概念、公式、法则及一些枯燥的数学符号,而对这些概念、公式、法则等的形成过程却很少过问。
数学课程改革既要求注重知识结论的教学,又要重视知识形成过程的教学,所以,课堂教学中尽可能地为学生创造自主的探索的机会,留给学生观察、猜想、讨论、探索的空间和时间,使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一个数学问题是怎样提出来的,一个数学概念是如何形成的,一个结论是怎样探索和猜测到的以及是如何应用的。
在学习平面直角坐标系一章时,我作了如下处理:首先确定电影院中的座位以及确定教室中学生的座位等实际问题出发,引出有序实数对,进而引出平面直角坐标系,通过对坐标系的研究,认识坐标系的有关概念和建立坐标系的方法,然后再利用坐标系解决生活中确定地理位置的问题(如确定学校教学楼的位置等),让学生经历由实际问题抽象出数学问题,通过对数学问题的研究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
(三)、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把现代技术作为学生数学学习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的工具,使学生从大量繁杂、重复的运算中解放出来,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新课改下小学数学创新课堂论文

初探新课改下小学数学创新课堂在新课改的号召下,教育主管的大力推行、学校的大力支持下,课改在摸索中前行,在不断探索中,我们在课堂教学方面不断尝试,努力转变自己落后的教育教学思想和理念。
小学数学教学中,知识较为枯燥、乏味,学生学习热情不高,教学效果不明显。
因此,我们要想方设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兴趣,就要不断创新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借鉴其它老师的优点,使自己在课堂教学方面有了一定的提升,在不断的摸索和改进中形成了自己的教学特色,使自己的教学成绩有了一定的提高。
我将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以课堂教学实例,谈谈如何改进自己的课堂教学,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转变教育教学观念1、转变教学理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最近,通过听公开课、示范课,体验先进老师的做法,再结合自己的课堂教学实际,我认为和他们相比,我在教学中还存在很多不科学的方面。
我的课堂把学生管得太死,老师包办代替的太多,课堂教学效率不高,学习效果不佳。
为了改变这种现状,我将从思想上转变,行动上践行,努力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强化学习效果。
2、转变师生课堂中的角色,同时更要帮助学生树立自主学习的观念教师不再充当课堂的主角,把课堂还给学生,并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
我把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能够讲解的习题,让学习好悟性高的同学当小老师去讲解,让学生们看到他们通过努力自学,对知识的理解和领悟能力和老师一样好,让学生对新概念下的课堂有了更形象、更具体的认识。
二、课堂的基本结构1、课堂模式由“静”变“动”在课堂上,学生不是很规矩地坐在那,他们在教师面前坦然而自信地随意走动着交谈学习内容,方法或有打闹的,一会学生纷纷拿着笔在练习本上,争先恐后地写起刚学过的知识。
让学生充分展示,“台上”的学生或讲解、或辩论,“台下”的学生或站、或蹲、或坐,甚至课桌上挤作一团。
教师基本不写板书,而是由学生代劳,教师只在关键处点拨、引导、讲评、追问。
2、合理分配课堂时间由一讲到底向20+25分钟的课堂教学模式转变,最后逐步实现10+35分钟的课堂教学模式。
小议新课改下数学课堂教学论文

小议新课改下的数学课堂教学摘要:我们都知道,数学是一门与数字打交道的学科,从幼儿园开始就与数字亲密接触。
应该说大部分学生对数学那是既爱又恨,恨的是付出的多,收获的多;爱的是没有原因,没有理由,一句话就是爱数学没商量。
正因为如此,数学始终占据学生心中的重要位置。
诚然,整天与数字打交道,难免有点枯燥乏味,甚至厌烦,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如何调动学生学好数学的积极性以及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将是摆在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
下面就这个问题浅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爱;课堂教学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22-249-01一、让课堂充满爱我们都知道,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学生学习的成长和提高主要靠课堂。
课堂上需要的不仅仅是教师的教学水平,更多的是需要教师的爱心。
爱是教育的一个永恒话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爱是一种信任、一种尊重、一种鞭策、一种激情,爱更是一种触及灵魂的教育过程。
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教师用师爱去温暖和关怀学生。
1、教师的肢体语言有句话说得好“细节决定成败”。
课堂上即便是对学生关注地一瞥,或者是轻轻地爱抚,都会让学生们感到快乐,认为那是一种“师爱”的真情流露,是一种安慰与鼓励,这必将引发学生的内部学习动机,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进取心。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千万不要吝惜笑的作用:善意的笑是师生关系和谐的润滑剂;幽默的笑是营造宽松氛围的催化剂;会心的笑是促进师生心灵相溶的调和油。
课堂上,教师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个会心的微笑、一声传递爱的惋惜,都可令学生如品香茗,激动万分。
学生也会感激涕零、死心塌地地喜欢老师,有道是爱屋及乌,一旦学生有了这种无形的动力,何愁学习不快乐、成长不健康呢?2、教师的文学语言教师的语言要充满热情,充满关爱,充满赞赏,让学生有一种亲切感和就近感,让学生如沐春风。
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冷言冷语刺伤骨肉,温言温语话软石头。
新课改下小学数学教学改革论文

新课改下的小学数学教学改革摘要:近几年,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在教育领域发生了很大的转变。
在这个大的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也取得了很多的成绩,广大一线教师深刻领悟了新课标精神,摒弃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和观念,勇于开拓,积极创新,利用各种新型的教学手段,实现了教学方法的多元化,使学生真正地领悟小学数学的内涵。
关键词:新课改小学数学教学改革21 世纪,教育形势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伴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进程的不停推进,课改工作在小学已全面展开。
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新教材的使用,让我们感受到数学教学改革正迈着坚实的步伐前进着。
新教材体现了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向学生提供了现实、有趣、富有挑战性的学习素材;为学生提供了探究、交流的操作平台;展现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不同学生发展的需求。
一、响应教学改革,迎接挑战过去的数学教学是单纯的传授知识,应付考试,学生被动吸收、机械记忆、反复练习、强化储存的过程,没有主体的体验;教师死教学生死学,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将由”关注学生学习结果”,转向”关注学生活动”,重塑知识的形成过程课程设计将由”给出知识”转向”引导活动”数学新教材倡导学生主动探索,自主学习,合作讨论,体现数学再发现的过程,数学教学不在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而是鼓励学生”观察”“操作”“发现”,并通过合作交流,让学生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个性品质的发展,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
引导学生主动地去追求知识,学会学习。
二、自主思维的培养对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是新课改的重中之重。
学生创新思维怎样培养才可以最好的呢?在教学的过程中,多种教育方法合理的使用,并积极的引导着学生的自主思维。
使用概率最高方法的就是提问法,提问法在教学中被广泛的使用。
提问法的针对,对学生的思维方向有着直接的影响。
提问的类型有很多,直观式、并列式、推进式和铺垫式等。
新课改下初中数学教学论文

新课改下的初中数学教学【摘要】新课改以来,通过几个轮次的教学,我对自己过去的教学思想和教学行为进行了反思,用新课程的理念对曾经被视为经验的观念和做法进行了重新审视,现将在教学中反思得到的一些体会总结出来,以求与同行共勉。
【关键词】新课改初中数学教学一、教师教学中要转换角色,改变已有的教学行为新课程标准从形式到内容上都作了较大变化,对教师的教学手段提出了新的挑战。
在新课程标准下,教师要认识到课程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要更新旧观念,树立新意识,转变角色,确认自己新的教学身份。
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要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1.教师应由课堂的主宰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不仅要为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空间与时间,更要组织好,避免乱哄哄的课堂,使学生在交流中把知识掌握好。
课改近十年了,我更深切地体会到在学生学习中合作交流的重要性。
在合作交流中,学生不仅能把所学的知识得以深刻的掌握甚至更能得到升华,教师在新的教学形式下能力上更是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但不可否认的是,有些合作交流是不可取的,甚至是有些哗众取宠,这些是我们课改中带来的一些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2.教师应变知识的传播者为学生获取知识的引导者。
传统教法认为“传道、授业、解惑”是教师的天职,课堂上教师的任务就是想方设法把知识传授给学生,使学生完全处于被动地位,思维活动完全受教师的支配。
这种教学方法不能发掘学生的潜能,阻碍了学生的发展。
教师的任务不仅是教会学生知识,更应该成为学生自主探索并获取知识的引导者;引导的内容不仅包括方法和思维,同时也包括做人的价值。
3.教师应从“师道尊严”的架子中走出来,成为学生学习的良师益友。
在课堂教学中,师生的关系是不能忽视的。
在以往的教学中,师生之间的距离无法缩短,师生之间无法进行感情交流,良好的师生关系、民主的课堂气氛无法形成。
要改变这种形式,教师应该主动由“站在讲台上”,变为“走到学生中去”,使自己成为学生中的一员,与学生共同探讨学习中的问题,以交流、合作、商讨的口气与学生交流心得、体会,这样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
新课改下初中数学教学论文

浅谈新课改下的初中数学教学【摘要】以新课改为基础的中学数学教学,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建立在学生的主观意愿中,避免学生被动学习,是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新的体验,让学生对学好数学更有信心。
本课题在新课程标准理念下展开了对中学数学教学的研究。
【关键词】新课程初中数学教学数学就是在不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于是有的人就形容问题是数学的心脏,中学数学教学的核心内容就是教学生如何解数学问题。
新课程下中学数学教学活动可以加深学生对基本概念的理解,更好地理解学习过的知识,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主能力。
本课题在新课程标准理念下展开了对中学数学教学的研究。
一、初中阶段数学教学主要的特点(一)互动性。
在新课改为基础的中学数学教学探讨的过程中,老师要提供一个开放性的天地让让学生自主地学习,不约束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学习数学中找到灵感,学到知识,得到经验,实现教与学之间的一个互动,使老师与学生有一个良好的互动。
(二)体验性。
在新课改为基础的中学数学教学探讨的过程中,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的时候,不仅在知识方面获得了个人的满足,而且在心里上获得了更多的体验。
学生在学习数学时候的体验是从内到外,可以说是从整体上激活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形成性。
在新课改为基础的中学数学教学探讨的过程中,老师在数学教学课堂上,最终的目的还是让学生学习到知识,获得经验,鼓励学生发散思维,找到自己的学习目标。
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在解决数学习题的时候形成探究精神。
二、以新课改为基础的中学数学教学的目标(一)培养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合作的精神。
形成合作小组,学会在学习中相互交流、相互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学生通过参与合作小组学习,从中学习到他人的长处,认识自己短处,从而改变自己以往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果。
(二)培养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探索的精神。
自主学习着重与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本身的能力,自己通过看、想、算、猜、验、写等方式,培养学生自由、开发、创新的精神,养成自己的问题自己解决。
新课改下数学教学论文

新课改下数学教学心得【摘要】新课程的实施为师生的发展提供了平台,主要体现在教师从主导者变为组织者和引导者,同时提倡探究性学习与课外合作式学习,改变固有的评价模式并注重情感性设计。
走进新课改,我们老师的任务还很重,需要我们一线教师的不断努力、探索和实践,充分提高自身素质,投身新课改的浪潮中。
【关键词】新课改角色转变学习方式评价方式【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06(a)-0153-01转眼间,新课改的实施已过去几年,而从我从教的近二十来年,亲身经历了新旧课改间的过渡,深刻体会到了新课改给老师和学生所带来的种种变化,尤其在高考中数学方面发生了重大的改变,以前的高考更多注重的是单纯的知识格式化,单一的数学问题占据全部的考试内容,而课改后很多实际问题出现在试卷上,实际问题与数学问题间的转换成了高考不可或缺的题型,更多的考查了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新教材为师生的发展提供了平台,教材不再是教育的目的和结果,而是把教材作为可以利用的工具和手段,以媒介搭建起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在师生平等相待的情境中,师生共同面对的不仅是知识和教材,而是更为广泛的现实生活。
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是通过教师的主导作用来实行的,教学中教师的激发作用、启迪作用、组织作用和熏陶作用是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前提,因此教师的角色转换是关键。
简言之,在新教材的实施过程中,给我最大的感受是相辅相承的三个改变,即:教师的角色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变了,对学生的评价方式也改变了。
1 教师从主导者成为组织者、引导者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一直在倡导“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常常是“主演加导演”。
在教师的主导下,学生只能被动学习。
学生要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必须从“主导者”成为“组织者”、“引导者”。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从创设生动具体的情境入手,组织师生共同参与的学习活动,以缩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新课改下的数学课堂教学
新课程理念下的中学数学教学对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新的要求,面对新课程,数学教师要充分理解新课程的要求,认真组织教学内容,充分体现数学本身的特点和价值,要树立新形象,把握新方法,适应新课程,把握新课程,掌握新的专业要求和技能。
要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并且以有所突破、有所创新,就必须使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合理才能达到思维方式的科学,进而创造性应用知识去解决问题。
构建学生科学的认知结构,通常地讲可以从这几个方面着手:
一、创设情境,激发动机,主动进行原始积累
学生的学习同人们所参与的其它活动一样,在一种良好的环境氛围和心理状态下,就会具有非常良好的学习情趣,并且总能够积极地、主动地想方设法去认真努力,把所做的事情圆满解决。
陶行知老先生曾经说过:“好先生不是教书,乃是教学生学。
”因此,要让学生自觉地进行知识、方法的原始积累,教师就得创设一种融洽、愉悦的教学情境,给学生的学习加入“兴奋剂、引发剂、强化剂”,使他们对教师所讲的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对知识的认知产生认同感,他们就能积极主动地开动思维,吸纳知识和方法,进行知识的原始积累,为解决问题,创新设计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
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学习者已经知道的东西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对学生学习新的知识,构造新的知识结构具有较强的排斥性。
教师就应当充分利用现代班级授课制这一高效教育形式,充
分利用好所掌握的“先行组织者”(材料),去激活学生的认知心理,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
使他们能自觉地调动自己的思维意识和学习机能,为新知识点的植入找一个比较清晰、稳定的“固着点”。
比如讲授高中立体几何知识时可用这类例子:教室里的日光灯为什么只用两根吊线即可?为什么有的圆凳只有三只脚依然平稳?为什
么车子的轮子要做成圆形?修一条穿山遂道时用什么方法可保证
在山两边同时开工又不会出现偏差?家电的外观几乎全为矩形是
什么道理?既贴近学生生活,又合符学生的认知、还是他们急切想知道究竟的问题,当然就会对教学的内容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有了这样的情趣体验,自然就有好的教学效果。
二、循序渐进,建构体系,发挥教学场磁化功能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
”学生固然有思维、会创造,且每个人都具有丰富的想象力。
但这并非天生具有的,必定要经过后天的学习,逐步培养、训练的结果。
教师就必须充分发挥自己领先一步的优势,采用科学的思维策略训练方法,在学生原有的知识积累的基础上,对知识进行条理化、系统化、有序化,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认知结构,把杂乱的无序知识变成有效的策略性方法。
同时,教师对学生的教学毕竟只是短短的一个时期,教师还应充分考虑时间的有限性,通过教学活动,在潜移默化中,充分发挥教学场的磁化功能,从初期的教师全面引导学生进行对知识的分类、知识体系的建立、知识层次结构化到中期由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对新知识内化、知识结构的重建与完善,最后完全由学生独立操作,完成对整个认
知体系的构建。
要让他们从中学到科学的思维方法而不仅是无数的知识、常识的堆积,也为今后应用知识提供科学的方法与策略,“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在学生已经完成了对所需知识的量化积累,他需要的就是在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下,对它们进行有序的整理和归纳,形成科学的结构体系,便于在使用时进行检索和编译。
这是发挥学生的个性,使学生有所创新、能够创新而必不可缺的知识结构链。
三、引导探索,发现与证明定理
《标准》对推理论证能力的要求既包括了原来的演绎推理(或逻辑推理),又包括了数学发现、创造过程中的合情推理,如归纳、类比等合情推理,这是数学的基本思考方式,也是学习数学的基本功。
定理的发现很多时候是先猜后证,运用合情推理去猜想,再运用逻辑推理去证明。
例如,在学习余弦定理时,我按照如下程序引导学生发现定理:(i)创设问题情景:问题:小华家离某学校800米,小春家离该学校500米,问小华家和小春家相距多远?分别对三点在一线上、在平面上不共线三点进行考察,经过讨论、分析、抽象、概括引出课题:?huabc,∠a,∠b,∠c所对边长为a,b,c,若已知a,b 和∠c,如何求c?
(ii)师生共同探索:第一层探索:保持a,b长度不变,变化∠c的大小,则有:(1)当∠c=90?笆保琧2=a2+b2;(2)当∠ca2+b2;猜想:c2=a2+b2-k;(其中k>0);第二层探索:能否用a,b,∠c
表示k?从特殊角入手,分别取∠c=30?埃?5?埃?0?埃?20?埃?35?埃?50?埃直鸺扑鉩,得出一系列c关于a,b,∠c的关系式。
第三层探索:从特殊到一般,大胆归纳、猜想,得出探索结论:(略)。
经过以上探索,逐步引导学生提出猜想:c2=a2+b2-2abcosc,最后引导学生进行理论证明。
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从猜想到证明,学生主动体验了知识的形成,收获知识和获得知识的方法,使学生在探索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得到自我发展。
总之,学生的学校教育阶段是训练数学思维,掌握数学方法,积累数学知识,优化数学结构,激活数学理念,建构数学素养最有效的途径。
作为教学主导者,应当充分把握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心理,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学生今后走进社会后对数学科学所需要的知识、方法、思维的传授,给学生构建一个良好的数学理念认知结构,让他们能够有效地发挥其个体的智慧和才能,为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提供合理的知识体系。
这是数学素质教育对数学课堂教学实实在在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