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镇西孔已己课堂实录修订版
李镇西孔已己课堂实录

李镇西孔已己课堂实录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李镇西老师教《孔已己》课堂实录上传: 章杰明 ????更新时间:2012-4-22 16:14:56时间:1997年10月9日地点:四川省广汉市广汉中学教师:今天,我和同学们一起在这影剧院的舞台上上课,这“教室”真还有点特殊。
我们真成了在演戏了。
(众笑)不过,这个布置让我感到了一种寓意,就是今天的课应该以学生为主体,你们看,同学不是坐在舞台的中央吗而李老师则在舞台的一边。
这显然是意味着应该突出你们的作用。
也就是说,你们今天千万不要只是听李老师上课,而应该是在李老师的协助下自己学习这篇课文。
李老师第一次和你们见面,我先说一下我上课的特点。
我上课喜欢同学提问或发表自己独立的见解。
在我看来,凡是能够提出问题或和其他同学甚至和老师不同的观点的学生,是最好的学生。
同学们把问题提出来以后,李老师先不作解答,而请其他能够解答的同学来解答,如果没有同学能解答,我们就一起来讨论研究。
也就是说,面对课文,同学们应该和老师以及作者平等对话。
总之,今天这堂课,不再于老师给你们讲了多少,而在于你们自己通过自己的阅读思考对课文“悟”出了多少。
好,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孔已己》这篇小说。
(板书课题:《孔已己》)教师:同学们刚才也上了一堂公开课,学的是《最后一次演说》。
我感到闻一多的《最后一次演说》和鲁迅的《孔已己》有着某种联系——《最后一次讲演》是闻一多先生,在本世纪中叶,向全中国人民发出的摧毁旧中国的呐喊!而这声“呐喊”,是本世纪初,鲁迅“呐喊”的延续。
鲁迅为什么在本世纪初把他的第一本小说集取名叫《呐喊》呢这也许是同学们想知道的,今天,我们通过学习《呐喊》中的《孔已己》,通过对“孔已己”这个人物形象的理解,也许会找到答案。
好,现在请同学们快速阅读一遍课文,把你有什么不懂的问题提出来,看谁的问题提得最多。
(学生独自默读,思考。
《孔乙己》课堂教学实录及点评

《孔乙己》课堂教学实录及点评《孔乙己》是中国古典文学名著,其中涉及到社会现实,社会分层及其他问题,批判社会现实的社会秩序和显示阶层结构。
《孔乙己》是一门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广大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需要深入的分析和探讨。
本文重点介绍《孔乙己》在中学阶段的课堂教学实录及点评。
首先,《孔乙己》的课堂教学实录及主要的内容介绍:1.课堂教学重点:(1)首先,学生需要深入了解这本书的内容,包括主要人物、背景以及故事中的内容等。
(2)其次,学生要加深对课本的理解,重点理解书中的主题,及其对社会现实的批判。
(3)最后,学生需要用自己的观点加以论证。
2.教学难点:(1)首先,《孔乙己》这本书是一部古典文学,学生体会其语言风格及文笔上的差异,较难理解其语义及主题思想。
(2)其次,文章中所涉及的社会现实和社会秩序等问题,对于学生们来说,也较难从理论上理解和掌握。
3.课堂教学活动:(1)小组讨论: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各种细节,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作业应用:学生通过完成作业,检查自己的理解情况,并可以根据作业的完成情况对教学的效果进行一定的反馈。
(3)教师发言:教师会根据学生的反馈,对课文的理解及研讨结果进行解释,指导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并就课文中出现的社会现实等问题进行讨论研究。
以上是本篇文章围绕《孔乙己》在中学阶段的课堂教学实录及点评所介绍的内容,其中重点介绍了课堂教学重点、教学难点及课堂教学活动。
首先,要说明的是,《孔乙己》是一部有深刻启发意义的古典文学,涉及的社会问题及主题也非常复杂和有深度,所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重点理解其语义及主题思想非常重要。
另外,考虑到学生们学习能力的差异,课堂教学活动也要针对性,可以利用小组讨论等形式来帮助学生理解。
最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应该给学生提出正确的指导,让他们能够用正确的观点来认识社会现实,更好地思考社会秩序。
总而言之,《孔乙己》作为一部具有深刻启发意义的古典文学,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需要有足够的深度和系统的理解,这就需要教师利用合理的教学方法,针对学生学习能力的不同,采取适当的措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部文学,特别是其语义及其对社会现实的见解,使学生能跳出自身认知的局限,开阔视野,深入思考社会发展问题。
《孔乙己》公开课课堂实录

(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
六、课堂小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孔乙己》这篇小说的主要内容和人物 特点。我们看到了孔乙己的悲惨命运和社会的冷漠无情。希望大家能够从中深刻 体会到鲁迅的思想和人文关怀。最后,我想请大家思考一下:如果大家是孔乙己, 大家会如何改变自己的命运?
谢谢观看
师:同学们的发言很精彩。确实,孔乙己的悲剧原因既在于他自身的沉迷和 不负责任,也在于社会的冷漠和无情。这种社会环境的冷漠和无情,是导致孔乙 己无法融入社会的主要原因。这也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的黑暗面。
五、课堂活动
师:接下来,我想请大家分组进行角色扮演,重现小说中的几个场景。希望 大家能够通过这种形式,更深入地理解小说中的人物性格和情节发展。
生2:我觉得孔乙己很善良,他虽然自己生活困苦,但他对别人的苦难却很 同情。
师:非常好,同学们从文章中找到了孔乙己的特点。接下来,我想请大家探 讨一下孔乙己的悲剧原因。
生3:我觉得孔乙己的悲剧原因在于他太沉迷于喝酒,不务正业,最终导致 了自己的悲惨命运。
生4:我认为孔乙己的悲剧原因在于社会的冷漠和无情。在小说中,人们对 孔乙己的悲惨境遇并没有给予多少同情和支持,反而嘲笑和唾弃他。
别人也便这么过”,前面是喜剧色彩,后面是悲剧色彩,这两者是不协调的, 但放在一起却正好凸现出悲剧。它说明悲剧就在喜剧中酝酿,揭示了悲剧形成的 因果关系和本质特征。同时它也是对旧时代的血泪控诉。这句话同前边“店内外 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相呼应,“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是喜剧气氛,“是这样的使人快活” 也是喜剧气氛;同时它又是下面情节发展的基础:既已被人“快活”,故下面人 们的麻木、残酷便有存在的合理性了;既已被人“快活”,故下文人们的淡漠也 就不足为奇了;既
《孔乙己》课堂教学实录及点评

《孔乙己》课堂教学实录及点评一、教学目标:1.通过语言品析,理解典型人物的塑造和小说主题的批判性。
2.读鲁迅精神,联系现实,增强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1.理解孔乙己形象的现实批判价值2.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孔乙己悲剧的社会原因三、写作背景:《孔乙己》这篇小说写于1918年冬,发表于1919年4月的《新青年》杂志上。
小说反映了在封建科举制度下,一个旧知识分子的悲惨命运。
小说发表于“五·四”运动前夕,这时封建帝制虽然被推翻,但封建势力仍统治全国;封建科举虽然废止,但封建教育仍通过其他地方推行,封建文化和封建教育仍根深蒂固,毒害着广大人民。
“五·四”前夕的中国社会,由于十月革命的影响,中国早期的共产主义者如李大钊、陈独秀等领导的新文化运动,向封建思想和封建文化进行猛烈的抨击,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五·四”运动即将爆发。
鲁迅是新文化运动的一员猛将,后来成为新文化运动、文化新军的最伟大最英勇的旗手。
他以锋利的笔为武器,向封建思想道德、封建文化进行最无情最猛烈的攻击。
他在1918年初写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猛烈地攻击了吃人的封建制度,在文化战线上,为号召人民向封建堡垒进攻发出了第一声进军号。
1918年冬,他又写了第二篇白话小说《孔乙己》,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对人们的毒害,控诉了封建统治阶级的罪恶。
鲁迅在“五·四”前夕发表的这两篇小说,对“五·四”时期的新文化运动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小说反映的是清朝末年时的事,那时距1911年的辛亥革命还有十多年,距1919年的“五·四”运动约20年,距1905年的废除科举制度也还有一段时间。
尽管在1898年中国社会有过失败的“百日维新”运动,但并未动摇中国封建统治的根基。
所以《孔乙己》反映的是封建阶级统治时代的事,孔乙己生活在未经革新的古国里。
《孔乙己》的矛头直指封建制度。
文化常识——科举制封建科举制度是隋朝以后封建王朝用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
孔乙己课堂实录自写

《孔乙己》课堂教学实录一、设置情景,导入新课。
老师:同学们好!学生:老师好!老师:生命并非演习,而是真刀真枪的实践,生活也不会给我们打草稿的时间和机会,人们一页页漫不经心或全心全意写下的草稿,都会成为人生无法更改的答卷。
今天这节课的任务就是学习课文《孔乙己》。
我们通过学习《呐喊》中的《孔乙己》,通过对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的理解,也许会找到答案。
好,现在请同学们快速阅读一遍课文,把你有什么不懂的问题提出来,看谁的问题提的最多。
二、整体感知,充分读书。
学生独自默读,思考。
教师巡视。
男生:小说开头为什么要写鲁镇酒店的柜台和别处的不同,是当街的一个曲尺型大柜台?老师:好,这位同学的第一个问题已经提出来了,那么,现在,那位同学可以解答一下?男生:我想是为了说明鲁镇独特的习俗,交代孔乙己生活的环境,属于环境描写。
老师:对,回答得很不错,我认为可以这样理解。
学生:“打,打了大半夜,再打砸了腿”这句话透露了丁举人的什么性格?为什么?老师:他会是什么性格呢?这又是为什么呢?学生:这句话透露了丁举人的心狠手辣,非常残忍。
老师:这又是为什么呢/学生:因为从文中可以知道,孔乙己不是大盗,只是小偷,偷的仅仅是书呀、纸、笔之类的小东西,他去丁举人家偷东西也只是偷小东西,而丁举人把他抓住后打一下也就罢了,可是却打了大半夜,而且打折了腿,可见丁举人的心狠手辣,非常残忍。
老师:说得太好了,给点掌声鼓励一下。
学生:第一段为什么说“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现在每碗要涨到十文”?这么写是要说明什么?老师:好,那位同学来解答一下?学生甲:我认为这是为了说明时代变迁,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了。
学生已:我认为这直接说明了孔乙己生活的那个年代,是上世纪末发生的事。
老师:恩恩,不同的看法出现了。
同学们想想那个意见更有道理一些啊?众学生:后面一种意见有道理些。
老师:对,我也同意后面一种意见,在这里作者主要还是为了交待时间背景。
学生:“孔乙已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惟一的人”?我想问一问,什么叫‘穿长衫的人’?老师:好,有没有同学能够帮他解答这个问题呀?学生思考。
XXX《孔乙己》课堂实录

XXX《孔乙己》课堂实录孔乙己》课堂教学实录执教XXX一、一“记”——你们最“记得”XXX的什么?(内容感知)生:XXX生日快乐!(今天是XXX的生日,这个班级的XXX老师知道了,让学生们课前问候表示祝贺。
)师:谢谢你们XXX记得我的生日,也谢谢你们记住了我的生日。
快乐之余,我想问问同学们:你们记得XXX的生日吗?你说。
生1:不记得。
文章中没有提到。
师:那你们记得XXX的名字吗?生2:也不记得。
师:为什么?生2:因为全文只提到了他的绰号。
师:XXX,“乙己”两个字是他的绰号。
好,打开课本,看看这句话是怎么说的,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生(齐读):因为他姓XXX,别人便从描红纸上的“上大人XXX”这半懂不懂的话里,替他取下一个绰号,叫作XXX 己。
师:对,这“乙己”还不是他的本名。
再问,你记不记得XXX家里的人?生3:不记得。
师:为什么?生3:因为他是孤儿。
师:孤儿,哪里看出来的?生3:小说没有提到他家里的人。
师:没有提,你也不能随便下“孤儿”这个结论,但他一定是孤独的人。
课文基本没有写到XXX家里的人,也没有人去存眷XXX家里的人。
师:同学们,这篇小说你们已经读了几次了,还听说你们还拥有很多《孔乙己》的赏析资料。
读了这篇小说,XXX这个人物一定会在你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记。
那么,请你告诉我,这个连名字都不被人记住的XXX,你在阅读小说后,最能记得的是他的什么?请用一个字或一个词来阐述。
可以是名词,也可以是动词,可以是表示心理状态的形容词,也可以是表示境况的形容词,当然,也可以是表示性格的词。
学生思考)生4:我觉得他很可怜。
师:你最能记得XXX的“可怜”,为什么?生4:因为他本来就很不幸,科举没有考上,而且之后在店里还经常遭到顾客冷眼。
师:请坐。
你记得XXX什么?生5:我记得XXX的“守信”。
师:守信,如何说?生5:他经常不带现钱到XXX去吃饭,就欠钱,后来他还是及时把钱还上了。
师:这也是他的一个好品德。
来,女孩子,你记得XXX 什么,一个字来表达试试?生6:迂。
第5课《孔乙己》课堂实录 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笑声中的凉薄——《孔乙己》主题型教学设计导入:鲁迅曾说过:“孔乙己是一个遭社会凉薄的苦人。
”你读完后觉得孔乙己是个悲剧人物呢,还是喜剧人物?既然是一个悲剧人物,为什么孔乙己所到之处充满了笑声呢?一、有优有缺有性格,有血有肉有尊严(屏幕显示)自由朗读第三段和第四段,找出相关句子分析孔乙己是个什么样的人呢?师:孔乙己一出场给我们最深的印象是什么?生:身材高大。
师:(找个身材高大的学生站起来对比,众生笑)对,一个高大的人是很不容易被忽略的。
在黑板上画一个大大的“人”。
学生小组讨论完,派代表在“人”周围写满孔乙己的性格。
然后一一从原文找到依据来解说。
生:从“青白脸色”可以看出孔乙己营养不良,非常贫穷。
生:从“皱纹和花白的胡子”可以看出他年老。
生:从“穿的长衫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看出他贫穷又懒惰可笑,有书呆子气。
生:从“满口自之乎者也,叫人半懂不懂”可以看出迂腐来。
生:还有一个小细节,就是他的皱纹里时常夹些伤痕,是因为他老偷东西。
从“做不到几天,便连人和书籍纸张笔砚,一齐失踪”可以看出他好喝懒做。
生:“品行却比别人好,就是从不拖欠”可以看出他诚信善良。
生:“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可以看出他贫穷却舍不得放下读书人的身份,虚荣又尴尬的处境。
师:大家概括的非常详细,总的来说,孔乙己有优点,但不可否认的是他的缺点也非常多,他就像我们身边么一个平凡的人,不完美,但真实的存在着。
面对这样的孔乙己,你是什么态度?生:我不太喜欢这样的孔乙己,太虚荣了。
生:我有点同情他,老是被人欺负。
生:我不喜欢他老偷东西。
师:这是他性格的悲哀,我们面对这样的人觉得他可怜又可恨,作者也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也许我们会不喜欢,会同情,却不会随随便便伤害这样的人。
二、笑声如刀痛人心,凉薄似冰冷肌骨师:在酒店里除了孔乙己还有哪些人?他们对待孔乙己的态度一致吗?文章几处描写了众人的笑声?生:还有掌柜、小伙计、短衣帮和长衫帮。
【初中语文】《孔乙己》课堂实录+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孔乙己》课堂实录教学目标:1.通过梳理、比较孔乙己的变化,解读孔乙己的人物形象。
(重点)2.通过分析孔乙己不变的因素,解读悲剧人生的成因,探究孔乙己的社会意义,阐释对国民劣根性的认识。
(重点)3.通过辩论新时代下孔乙己的新出路,归纳自立自强、与时俱进的新读书人形象。
(难点)教学过程:一、解字词,读字音师:孩子们先看一下,咱们学习的方法是批注吟诵学读书(生读)。
好,先解字词,读字音(大屏幕出示:一、解字词,读字音),好,你读一下。
(大屏幕出示:羼水、荐头、阔绰、声气四词及其解释。
)生:羼水(chàn):混合,掺杂;荐头(jiàn):介绍职业的人;阔绰(chu ò):阔气;声气:这里指态度。
二、细读文,察体温师:很好,孩子们,这四个词语我们一定要掌握,会读、会写、会解释。
文章是人写的,人是有体温的,那文章也是有体温的,再看看这篇文章,它每段的温度如何,凉的还是热的。
大屏幕出示:酒店、酒,给人感觉是凉的,还是热的……鲁镇的酒店的格局,是和别处不同的:都是当街一个曲尺形的大柜台,柜里面预备着热水,可以随时温酒。
做工的人,傍午傍晚散了工,每每花四文铜钱,买一碗酒,———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现在每碗要涨到十文,———靠柜外站着,热热的喝了休息。
师:这段文字是凉的还是热的?生:凉的。
师:怎么你得出凉的呢?生:热的。
师:到底是凉的还是热的,从哪里看出是热的?生:热热地喝了休息。
生:可以随时温酒。
生:有热水。
师:哦,有热水。
文章一开头,这酒店给人是一种凉的还是热的感觉?生:热的。
师:嗯,是热的,酒店里有酒,那你爸爸喝酒的时候,喝的是凉的还是热的?生:凉的。
师:那是白酒。
如果是绍兴黄酒,热了喝更好,明白了吗?酒喝到肚里是凉的,还是热的?生:热的。
师:文章开头,酒店和酒给人的感觉是凉的还是热的?生:热的。
师:对,酒店是热的,酒也是热的。
(大屏幕出示酒、热。
)请在第一段批注“热”字。
酒店与酒是香醇的,温暖的,温馨的,热烈的(再次大屏幕出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镇西孔已己课堂实录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李镇西老师教《孔已己》课堂实录上传: 章杰明更新时间:2012-4-22 16:14:56?时间:1997年10月9日地点:四川省广汉市广汉中学教师:今天,我和同学们一起在这影剧院的舞台上上课,这“教室”真还有点特殊。
我们真成了在演戏了。
(众笑)不过,这个布置让我感到了一种寓意,就是今天的课应该以学生为主体,你们看,同学不是坐在舞台的中央吗而李老师则在舞台的一边。
这显然是意味着应该突出你们的作用。
也就是说,你们今天千万不要只是听李老师上课,而应该是在李老师的协助下自己学习这篇课文。
李老师第一次和你们见面,我先说一下我上课的特点。
我上课喜欢同学提问或发表自己独立的见解。
在我看来,凡是能够提出问题或和其他同学甚至和老师不同的观点的学生,是最好的学生。
同学们把问题提出来以后,李老师先不作解答,而请其他能够解答的同学来解答,如果没有同学能解答,我们就一起来讨论研究。
也就是说,面对课文,同学们应该和老师以及作者平等对话。
总之,今天这堂课,不再于老师给你们讲了多少,而在于你们自己通过自己的阅读思考对课文“悟”出了多少。
好,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孔已己》这篇小说。
(板书课题:《孔已己》)教师:同学们刚才也上了一堂公开课,学的是《最后一次演说》。
我感到闻一多的《最后一次演说》和鲁迅的《孔已己》有着某种联系——《最后一次讲演》是闻一多先生,在本世纪中叶,向全中国人民发出的摧毁旧中国的呐喊!而这声“呐喊”,是本世纪初,鲁迅“呐喊”的延续。
鲁迅为什么在本世纪初把他的第一本小说集取名叫《呐喊》呢这也许是同学们想知道的,今天,我们通过学习《呐喊》中的《孔已己》,通过对“孔已己”这个人物形象的理解,也许会找到答案。
好,现在请同学们快速阅读一遍课文,把你有什么不懂的问题提出来,看谁的问题提得最多。
(学生独自默读,思考。
教师巡视。
)男生a:小说开头为什么要写鲁镇酒店的柜台“和别处不同”,是“当街的一个曲尺型的大柜台”教师:这位同学第一个提问了,很好谁能解答这个问题男生b:我想是为了说明鲁镇独特的习俗,交待孔已己生活的环境,这也属于是环境描写吧!教师:对,我认为可以这样理解。
女生a:老师,第一段为什么要说“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现在每碗要涨到十文”教师:好,谁来帮她解答男生c:这是为了说明物价上涨,人民生活水平下降了。
女生b:不对,我想应该是间接说明孔已己生活的年代,因为读者从小说后面的落款日期“1919年”就可以大体推断出那是上世纪末发生的事。
教师:好,出现不同看法了。
同学们想想那个意见更有道理一些啊众学生:后面一种意见有道理些。
教师:对,我也同意后面一种意见。
在这里,作者主要还是为了交待时间背景。
男生e:老师,课文上说孔已己是“站着喝酒人穿长衫的惟一的人”,我想问一问,什么叫“穿长衫的人”教师:好,有没有同学能够帮他解答这个问题呀(学生思考)教师:我提示一下,在这里,“穿长衫”表明什么同学们可以联系第一自然段的有些描写衣着的语句。
女生c:我想是表明一种身份吧。
说明他是一个读书人,有一定身份。
教师:为什么女生c:因为前面说“但这些顾客,多是短衣帮,大抵没有这样阔绰。
只有穿长衫的,才踱进店面隔壁的房子里,要酒要菜,慢慢地坐喝。
”这说明孔已己不是干体力活的人。
教师:你能够联系前后文来分析,不错。
其他同学,还有没有什么问题——又有同学举手了,请那位男同学提问。
男生g:为什么作者在小说的结尾说“大约孔已己的确是死了”既是“大约”又是“的确”,这好像是矛盾的。
该怎么理解呢教师:好,好,你这个问题有“科研价值”!(众大笑)同学们别笑,这个问题的确值得研究。
因为这个问题弄懂了,这篇小说课文思想内容、人物形象等方面的问题也好理解了。
好吧,我们这堂课,就来研究研究这个问题。
在研究之前,让我也向你们提出一个问题————孔已己最后究竟死没死众学生:死了。
教师:根据何在众学生:作者在结尾说孔已己“的确死了”。
教师:嗯,孔已己“的确死了”。
同学们能不能再深入思考一下,孔已己为什么会“的确”死去(学生思考)教师:李老师给你们提示一个思路:一个人的命运取决于什么女生d:取决于他的遭遇。
教师:对,很好。
取决于他的遭遇。
男生h:还取决于他的社会背景。
教师:很好,他的遭遇和他所处的社会背景,就决定了他的命运。
那么,我们来看看课文,孔已己究竟有什么样的遭遇他又处于什么样的社会背景之中课文第一次正面描写孔已己,是哪一段众学生:第四段。
教师:好,我们就研究这一段。
我们来看看作者通过写孔已己的哪些语言、行为、或者动作、神态,表现出了孔已己怎样的遭遇,他面临怎样的社会环境,一句话,他有着怎样的性格。
(学生开始默读思考,教师巡视。
)教师:现在同学们可以互相交换、补充一下看法。
男生b:从作者对孔已己外貌描写和穿着的描写,可以看出孔已己是一个比较懒惰的人,是个懒汉。
教师:依据何在男生b:课文上说他的长衫“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
教师:好,你很会动脑筋。
还有没有同学发表看法男生i:作者通过对孔已己外貌动作语言的描写,说明了孔已己在……教师:对不起,我打断一下你。
你能不能说具体些,作者是怎样对孔已己进行描写的具体有什么样的语言男生i:作者说“他身材很高大”……教师:这说明什么男生i:说明孔已己还是具备起码的自食其力的生活能力的。
教师:好,继续讲下去。
男生i:作者还写他“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教师:这又说明什么男生i:说明他经常受人欺负。
教师:对了,本来孔已己身材高大,又读过书,可是还是经常被人欺负。
这就是他的日常遭遇。
刚才这位同学说得挺好的,请接着往下说。
男生i:还有,他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有破,似乎十多年也没有洗过也没有补过,这说明他不怎么勤快,比较懒惰。
教师:好,还有吗男生i:还有,他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这说明他自视清高。
是个书呆子。
教师:好,请坐。
现在,同学们能不能根据这些描写对孔已己的形象特点作一个概括。
比如刚才第一位同学说孔已己是个“懒汉”,第二位发言的那位同学说孔已己是“书呆子”,那么,你认为孔已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既然“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那么我们这儿有50多位同学,应该就有50多个“孔已己”。
大家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吧!女生e:我认为孔已己是一个死要面子活受罪的人。
男生j:我觉得孔已己是一个好喝懒做的人。
男生k:我觉得孔已己是一个本性很善良,但是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很深,受封建教育迫害的人。
女生f:我觉得孔已己是一个虚荣心很强的人。
教师:刚才几位同学谈了他们对孔已己形象的理解。
各自都有一定的道理。
现在,李老师把我的理解也抛出来。
我的理解不一定正确,供同学们参考。
(出示投影片,并解说)我从课文第四段和第五段中了解到,孔已己刚出场时,动作是“站着喝酒”,还有“排出大钱”——注意这个“排”字,特别传神。
我这儿不作详细分析,但可以作个比较。
你们以后读高中要学鲁迅的另外一篇小说,叫《阿q正传》,里面写到阿q到酒店是怎么付钱的呢“满把铜的银的一抛:‘拿酒来!’”而孔已己呢,是一枚一枚的“排”。
这不同的动作神态,显然反映了不同的人物的不同心态。
好,我们接着看,身材“高大”,这刚才同学们都谈到了。
脸色“青白”,衣着是“长衫”,语言是“之乎者也”、“高声嚷”、“争辩”,遭遇呢,可以从“伤痕”上看出来。
这里的“伤痕”不止是指肉体上的,还是指……众学生:精神上的伤痕。
教师:很好,还是指精神上的伤痕。
现在,我可以对孔已己做这样的概括——孔乙己是一个困窘落魄而又自视清高、死要面子而又被人嘲笑欺凌的下层知识分子的形象。
(板书)总之,孔已己是一个弱者的形象。
这是小说开始时,为我们展现的孔已己的形象。
那么作为一个社会的弱者,他后来又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呢请同学们继续看小说后半部分几个自然段的有关描写,看一看孔已己在身材、语言、脸色以及其他方面都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学生默读,思考,小声讨论)教师:好,刚才同学们在下面议论得很热烈,现在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
孔已己发生了什么变化。
他的脸色——众学生:“黑而且瘦”。
教师:嗯,“黑而且瘦”,很不健康。
当然,他原来的脸色也不健康,现在更难看了。
他的身材原来是高大,现在还高大吗学生:不高大了。
教师:为什么女生g:他的腿被人打断了。
教师:是啊,原来只是“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而现在他的腿被人打折了,只能盘着两推爬行。
他的衣服有没有变化众学生:有。
原来是长衫,现在是“破夹袄”。
教师:他的语言有没有什么变化我们仔细研究一下他和掌柜的对话。
同学们想想他的语言、语气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女生f:他的面孔“很颓唐”,他的语气比以前更低沉了。
男生g:原来只要有人说他“偷东西”,他就会“争辩”,现在是“不十分争辩”,还有他“声音极低”、“低声说道”、“恳求”等等,都说明他的自尊心已受到了极大的损害,他命运更不如过去了。
教师:说得很好。
其他同学还有要发言的吗好,你说。
男生l:他的动作也发生了变化。
原来是站着喝酒,现在只能坐着和,但这个“坐”并不是由于他有钱了,而是由于他被打断了腿,再也站不起来了。
还有,原来他付钱是“排”,而现在是“摸”,这说明他的经济状况更加糟糕了。
教师:说得好极了!同学们分析的孔已己的这些外貌、衣着、语言、动作等等的变化,反映了他命运的恶化。
同学们注意,这一次是孔已己最后一次出现在人们面前,以后他就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了。
最后人们再次想起他,是什么由于什么原因呢众学生:孔已己还欠着掌柜十九个钱。
教师:看,在这样冷酷的社会里,孔已己当然只有死路一条。
如此看来,科举教育造就了孔已己的病态人格,而社会环境又是如此冷漠,孔已己的死是必然的了!除此之外,他别无选择。
既然这样,为什么鲁迅又要说“大约”呢女生h:这表明是作者的推测,因为“我”毕竟没有亲眼看见孔已己的死。
教师:那么有没有其他人看见孔已己死呢众学生:也没有。
教师:为什么没有呢书上有一句话是怎么说的众学生:(读)“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
”教师:对,就是这一句话,表明了孔已己的社会地位,也说明了不可能有人关心他的死活。
如果说一个“的确”说写出了孔已己性格所导致的必然悲剧的话,那么,一个“大约”则含蓄表现了社会的某种特点!是什么特点呢原文当然没有直接概括出来,但有暗示的。
我提醒同学们同学们想想,孔已己被打折腿是在什么时候学众生:(看书、思考)中秋节前后。
教师:对了,中秋节。
即课文所说的“中秋前的两三天”“中秋过后”。
中秋节,这正是中华民族家人团聚的日子啊,可孔乙己却遭遇到什么男生m:腿被打折了。
教师:是啊,在家人团聚的时刻,孔已己却被丁举人吊起打了大半夜,直至打折了腿!鲁迅先生这样沉痛写道:“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男生b:说明了鲁迅先生对孔已己的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