氮肥合理施用准则(发布稿)
氮磷钾的作用与注意事项-刘成用肥料从业10年经验积累整理稿系列

氮、磷、钾肥的作用与注意事项《刘成用肥料从业10年经验积累整理稿系列》(笔者刘成用先生从事绿色生态全营养植物套餐肥料的研究、生产、销售管理工作10余年,其间积累了大量的与农业特别是与肥料相关的知识和经验。
现初步整理成稿,免费发布出来与大家共分享,为中国的三农建设尽一份绵薄之力。
有不妥之处,请各方面的专家指正,以便再修改完善) ----------------------------------------------------------------------------------------------------------------------一、氮肥作用:一是提高生物总量和经济产量,即提高产量;二是改善农产品的营养价值,增加种子中蛋白质含量,提高食品的营养价值。
氮肥品种较多,目前作为单质肥料施用较多的主要是尿素与碳酸氢铵。
注意事项:碳酸氢铵作基肥和追肥时应深施,不能与碱性肥料混施,不能做种肥,也不能与农作物的根、茎、叶接触,否则易造成灼伤作物。
尿素:尿素适合作追肥和叶面喷施,作追肥时要深施,作叶面肥时注意浓度,不能作种肥。
二、磷肥合理施用磷肥,可增加作物产量,改善作物品质,加速谷类作物分蘖和促进籽粒饱满;促使棉花、瓜类、茄果类蔬菜及果树的开花结果,提高结果率;增加甜菜、甘蔗、西瓜等的糖分;油菜籽的含油量。
常用磷肥与注意事项:过磷酸钙:溶于水,为酸性速溶性肥料,可以施在中性、石灰性土壤上,可作基肥、追肥、也可作种肥和根外追肥。
注意不能与碱性肥料混施,以防酸碱性中和,降低肥效;主要用在缺磷土壤上,施用要根据土壤缺磷程度而定,叶面喷施浓度为1-3%。
钙镁磷肥:是一种以含磷为主,同时含有钙、镁、硅等成分的多元肥料,不溶于水的碱性肥料,适用于酸性土壤,肥效较慢,作基肥深施比较好。
与过磷酸钙、氮肥不能混施,但可以配合施用,不能与酸性肥料混施,在缺硅、钙、镁的酸性土壤上效果好!磷酸一铵和磷酸二铵:是以磷为主的高浓度速效氮、磷复合肥,易溶于水,磷酸一铵为酸性肥料,磷酸二铵为碱性肥料,施用时适当要注意,一般适用于各种作物和土壤,最适合于作基肥,也可作种肥。
氮肥种类及施用方法

氮肥种类及施用方法氮肥种类越来越多,很多农民朋友还没总结出什么氮肥好呢,接连不断的氮肥出现,施用方法更是不太了解,今天就为大家介绍氮肥种类及施用方法。
1、碳酸氢铵:分子式为NH4HCO3,含氮17%左右,是化学性质不稳定的白色结晶,易吸湿分解,易挥发,有强烈的刺鼻、熏眼氨味,湿度越大、温度越高分解越快,易溶于水,呈碱性反应(pH8.2-8.4)。
碳酸氢铵是一种不稳定的化合物,常压下、温度达到70℃时全部分解。
在气温20℃时,露天存放1天、5天、10天的损失率分别为9%、48%、74%.在潮湿的环境中易吸水潮解和结块(结块本身就是一种缓慢分解的表现)。
在贮存和施用过程中,应采取相应的措施,防止其挥发损失。
适合于各类土壤及作物,宜作基肥施用,追肥时要注意深施覆土。
2、尿素:分子式为(NH2)2CO,含氮46%左右。
普通尿素为白色结晶,吸湿性强。
目前生产的尿素多为半透明颗粒,并进行了防吸湿处理。
在气温10-20℃时,吸湿性弱,随着气温的升高和湿度加大,吸湿性也随之增强。
尿素属中性肥料,长期施用对土壤没有副作用。
施入土壤后,经土壤微生物分泌的尿酶作用,易水解成碳酸铵被作物吸收利用。
其水解过程为:(NH2)2CO+2H2O→(NH4)2CO3水解速度与土壤酸度、湿度、温度有关,也受土壤类型、熟化程度和施肥深度等因素的影响。
通常情况下,尿素全部水解成碳酸铵的时间是:气温10℃时约10天,气温20℃时4-5天,气温30℃时约2天。
所以,尿素的肥效比较慢,作追肥时应适当提前。
尿素适合于各类土壤及作物,可作基肥、追肥及叶面喷施用(喷施浓度为1-2%)。
3、氯化铵:分子式为NH4Cl,含氮24-25%,为白色结晶,易溶于水,吸湿性小,不结块,物理性状好,便于贮存。
氯化铵呈酸性,也是生理酸性肥料。
酸性土壤、盐碱地及忌氯作物(果树、烟草等)不宜施用氯化铵。
氯离子对硝化细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施入土壤后氮素的硝化淋失作用比其它氮肥要弱。
氮磷钾肥的施用方法

氮磷钾肥的施用方法氮磷钾肥是农业生产中常用的化肥之一,它包含了植物生长所需的三大营养元素:氮、磷和钾。
氮磷钾肥的适当施用可以有效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
下面是氮磷钾肥的施用方法:1.了解土壤养分状况:在施用氮磷钾肥之前,首先要了解土壤中氮磷钾三种营养元素的含量和比例。
可以通过土壤测试或送样至专业实验室检测来获得准确的数据。
根据土壤测试结果,确定施肥的类型和数量。
2.确定氮磷钾比例:不同作物对氮、磷、钾的需求量有所差异,因此在施用氮磷钾肥时需要根据作物的需求来确定三种养分的比例。
一般来说,果树和蔬菜作物对磷的需求较高,而谷类作物对氮的需求较高。
同时,还需要考虑土壤中的养分比例,以确保达到平衡施肥的效果。
3.划定施肥时间:氮磷钾肥的施用时间要根据作物的生长周期和不同养分的吸收需求来确定。
通常情况下,氮肥可在作物的生长季节中进行追施,以满足植物的生长需要。
磷肥和钾肥可以在作物的生育期早期进行基肥施用,以提供足够的养分供植物生长。
4.施用方式:氮磷钾肥可以通过不同的施用方式施肥,如底肥、追肥、叶面喷施等。
底肥是将氮磷钾肥均匀地撒在整个土地表面并与土壤混合,以提供基础养分。
追肥是在作物生长过程中根据需要补充养分,可以采用直接追肥或者灌溉追肥的方式。
叶面喷施是将稀释后的氮磷钾肥喷洒在作物的叶片上,以提供快速的补充养分。
5.施用量控制:施用氮磷钾肥的量应根据土壤养分状况、作物需求和施肥方式来调整。
一般来说,氮肥的施用量可根据作物的生长状态和生育期来决定。
磷肥和钾肥的施用量可根据土壤测试结果和作物需求来确定。
6.施肥技巧:在施用氮磷钾肥时,应注意施肥的均匀性和稳定性。
施肥时要避免将肥料直接投放在作物的根部,以免烧伤根系。
肥料的施用应注意与土壤的混合,以促进养分的吸收。
同时,施肥后要及时给予适量的水分,以促进肥料的溶解和养分的吸收利用。
总结起来,氮磷钾肥的施用方法包括了了解土壤养分状况、确定养分比例、划定施肥时间、选择施肥方式、控制施用量和注意施肥技巧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行业标准

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农 业 行 业 标 准无公害食品 香蕉生产技术规程NY/T 5022—2001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无公害食品香蕉(Musa spp.)基地选择和规划、栽植、土壤管理、施肥管理、水分管理、树体管理、病虫害防治和果实采收等技术。
本标准适用于无公害香蕉的生产。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
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 4284 农用污泥中污染物控制标准GB 4285 农药安全使用标准GB 8172 城镇垃圾农用控制标准GB/T 8321(所有部分)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NY/T 357 香蕉 组培苗NY 5021 无公害食品 香蕉NY 5023 无公害食品 香蕉产地环境条件3 基地选择和规划3.1 基地选择按NY 5023的有关规定执行外,宜选择有机质丰富、保水保肥力强、排水良好的土壤建园,而前作为茄科、葫芦科等蔬菜地不宜选用,地下水位无法降至≥50cm的地段也不宜选用。
3.2 园地规划3.2.1 蕉园小区(林段)大小以3hm2~7hm2为宜,其周围宜营造防护林带,所用树种不应与香蕉具有相同的主要病虫害,林缘距5m~6m。
3.2.2 设立完善的排灌和道路系统。
3.2.3 蕉园周围不宜种植茄科、葫芦科等蔬菜作物。
3.2.4 选择适合当地的香蕉优良品种。
4 栽植4.1 种植前深翻土壤20cm~30cm,并曝晒20天~30天后施足有机肥。
4.2 宜选用香蕉组培苗作种植材料,组培苗质量应符合NY/T 357的规定。
4.3 推荐种植密度为中杆香蕉品种130株/666.7m2~170株/666.7m2。
在水田种植宜较密,在坡地种植宜较疏;种植矮杆品种宜较密,种植高杆品种宜较疏。
氮肥的高效施用技术

氮肥的高效施用技术氮肥在作物生产过程上由于对作物产量的调控能力最强,因此使用量最大、使用最频繁。
氮肥施入土壤后的转化比较复杂,涉及化学、生物化学等许多过程。
不同形态氮素的相互转化造成了肥料氮在土壤中较易发生挥发、逸散、流失,不仅造成经济上的损失,而且还可能污染大气和水体。
因此,氮肥的合理高效施用就愈显重要。
一、氮肥的合理分配氮肥的合理分配主要依据土壤条件、作物氮素营养特性及氮肥本身的特性来确定。
1.土壤条件土壤酸、碱性是选用氮肥的重要依据。
碱性土壤应选用酸性和生理酸性肥料。
这样有利于通过施肥改善作物生长的土壤环境,也有利于土壤中多种营养元素对作物有效性的提高。
盐碱土上应注意避免施用能大量增加土壤盐分的肥料,以免对作物生长造成不良影响。
在低洼、淹水等易出现强还原性的土壤上,不应分配硫酸铵等含硫肥料,以防止硫化氢等有害物质的生成,在水田中也不宜分配硝态氮肥,以防止氮随水流失或反硝化脱氮损失。
2.作物营养特性不同作物种类对氮肥的需要数量是大不相同的。
一般来说,叶菜类尤其是绿叶菜类、桑、茶、水稻、小麦、高粱、玉米等作物需氮较多,应多分配氮肥。
而大豆、花生等豆科作物,由于有根瘤,可以进行共生固氮,只需在生长初期施用少量氮肥。
甘薯、马铃薯、甜菜、甘蔗等淀粉和糖类作物一般只在生长初期需要充足的氮素供应,形成适当大小的营养体,以增强光合作用,而在生长发育后期,氮素供应过多则会影响淀粉和糖分的积累,反而降低产量和品质。
同种作物的不同品种之间也存在着类似的差异。
耐肥品种,一般产量较高,需氮量也较大;耐瘠品种,需氮量较小,产量往往也较低。
二、氮肥施用量的确定生产、科研实践证明:随着氮肥施用量的增加,氮肥的利用率和增产效果逐渐下降。
据统计,1993~1994年度我国平均每公顷农田消耗氮肥(以N计)高达188kg,比同期世界平均消耗50.3kg的水平高出3.7倍。
在一些经济发达的地区,由于过量施用氮肥而造成的经济损失和环境质量破坏,已达到非常严重的地步,恢复和重建其良好生态系统将要付出极其沉重的代价。
肥料合理使用准则

肥料合理使用准则(通则)前言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提出。
本标准起草单位: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河南省土壤肥料站。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陈守伦、赵宏奎、马常宝、郑义、赵梦霞、易玉林、杜森、杨帆。
肥料合理使用准则通则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肥料合理使用的基本原理及准则。
本标准适用于以提供植物养分为主要功效的各种物料。
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 6274-1997肥料和土壤调理剂术语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肥料fertilizer见GB/T 6274-1997中2.1.2。
3.2有机肥料organic fertilizer见GB/T 6274-1997中2.1.4。
3.3无机[矿质]肥料inorganic[mineral] fertilizer见GB/T 6274-1997中2.1.33.4单一肥料 straight fertilizer见GB/T 6274-1997中2.1.16。
3.5大量元素 macro-element对氮、磷、钾元素的通称。
3.6中量元素 secondary element对钙、镁、硫元素的通称。
3.7氮肥 nitrogenous fertilizer/ nitrogen fertilizer具有氮(N)标明量,以提供植物氮养分为其主要功效的单一肥料。
3.8磷肥 phosphate fertilizer/ phosphatic fertilizer具有磷(P2O5)标明量,以提供植物磷养分为其主要功效的单一肥料。
3.9钾肥 potash fertilizer具有钾(K2O)标明量,以提供植物钾养分为其主要功效的单一肥料。
氮肥施用的正确方法

氮肥施用的正确方法(1)深施覆土。
开沟、挖穴,施入土下,深施氮肥可以减少氮素挥发,促进作物根系吸收,利于加强土壤微生物活动促进固态氮的转化。
浮面撒施不仅损失大.且会在环境中因氮气积聚造成农作物肥害。
可通过改善土壤通气性,从而促进带动肥、水、热的改善,利于作物根系下扎,扩大根的吸收范围,促进土壤养分利用。
耕深依土壤质地和质地构型而不同,应灵活掌握。
一般耕深度保持在20~25cm。
其中砂土地宜浅,淤土地宜深;有砂土层宜浅,无砂土层宜深。
施用深度一般为土表下6~15cm。
追施与底施有所不同,追施深度宜在6cm以下,底施深度宜在10cm以下。
(2)看天气情况施肥。
尿素施入土壤经过氨化过程随着气温的升高而加快。
因此,气温高时宜施用尿素,温度低时宜施用氨水和碳铵.叶面喷氮肥,其肥效的高低与肥液在叶面上停留的时间长短有关。
若在光照充足、温度高时喷施,则水分蒸发快,氮元素很难进入叶子细胞:如喷后即降雨,会使氮肥淋失.这样都会失去叶面喷肥的作用.所以最适宜的时间是阴天无雨或下午4时以后喷施。
(3)做好以水调肥。
不同作物和作物不同生育时期对土壤肥水有不同要求。
通过农艺措施,使土壤肥水供应与作物需求相一致,可以促进提高氮肥利用。
就土壤水分而言.过少时会造成植株萎蔫、气孔关闭,蒸腾减弱;根尖周围离子浓度减少,根压力减弱,严重影响土壤养分向上运输;过多会造成土壤空气减少,根系环境变差,影响根的吸收,还可造成氮素渗漏淋失。
以水调肥主要包括遇旱浇水、防除涝灾、前肥后水专项措施。
遇旱浇水、防除涝灾与农田基础建设关系密切。
水源充足、机械配套、田面平整,则利于保灌和提高浇水质量。
干、支、斗、毛管设施配套,及时疏浚。
可减少氮素的淋失,利于改善根系环境。
前肥后水要客观灵活运用。
一般在土壤肥水均出现不足时采用。
要根据所施氮肥种类确定浇水时间。
铵态氮肥可水肥相跟,酰胺态氮肥宜于施用2d后浇水,硝态氮肥宜于施用数天后浇水。
要灵活掌握浇水量,浇水量一般以耕层土壤水分短时饱和为度。
氮肥施用的正确方法

氮肥施用的正确方法(1)深施覆土。
开沟、挖穴,施入丄下,深施氮肥可以减少氮素挥发,促进作物根系吸收,利于加强上壤微生物活动促进固态氮的转化。
浮而撒施不仅损失大.且会在环境中因氮气积聚造成农作物肥害。
可通过改善上壤通气性,从而促进带动肥、水、热的改善,利于作物根系下扎,扩大根的吸收范用,促进丄壤养分利用。
耕深依上壤质地和质地构型而不同,应灵活掌握。
一般耕深度保持在20〜25cm。
其中砂上地宜注,淤上地宜深;有砂上层宜浅,无砂上层宜深。
施用深度一般为上表下6〜15cm。
追施与底施有所不同,追施深度宜在6cm以下,底施深度宜在10cm 以下。
(2)看天气情况施肥。
尿素施入丄壤经过氨化过程随着气温的升髙而加快。
因此,气温髙时宜施用尿素,温度低时宜施用氨水和碳彼.叶而喷氮肥,苴肥效的髙低与肥液在叶面上停留的时间长短有关。
若在光照充足、温度高时喷施,则水分蒸发快,氮元素很难进入叶子细胞:如喷后即降雨, 会使氮肥淋失.这样都会失去叶而喷肥的作用.所以最适宜的时间是阴天无雨或下午4时以后喷施。
⑶做好以水调肥。
不同作物和作物不同生冇时期对上壤肥水有不同要求。
通过农艺措施,使上壤肥水供应与作物需求相一致,可以促进提高氮肥利用。
就土壤水分而言.过少时会造成植株萎焉、气孔关闭,蒸腾减弱:根尖周围离子浓度减少,根压力减弱,严重影响上壊养分向上运输:过多会造成土壤空气减少,根系环境变差,影响根的吸收,还可造成氮素渗漏淋失。
以水调肥主要包括遇旱浇水、防除涝灾、前肥后水专项措施。
遇旱浇水、防除涝灾与农田基础建设关系密切。
水源充足、机械配套、田面平整,则利于保灌和提髙浇水质呈:。
干、支、斗、毛管设施配套,及时疏浚。
可减少氮素的淋失,利于改善根系环境。
前肥后水要客观灵活运用。
一般在上壤肥水均岀现不足时采用。
要根据所施氮肥种类确左浇水时间。
彼态氮肥可水肥相跟,酰胺态氮肥宜于施用2d 后浇水,硝态氮肥宜于施用数天后浇水。
要灵活掌握浇水量,浇水量一般以耕层土壤水分短时饱和为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
3.1
施肥增加的产值与施肥成本的差值,正值表示施肥获得了经济效益,数额越大,获利愈多。
纯收益(c)用yuan/hm2表示,按式(3)计算
c=c1-c2……………………………………………………(3)
式中:c1—施肥增加的产值,yuan/hm2
c2—肥料施用成本,yuan/hm2
e —化肥氮养分含量, %
f—化肥氮当季利用率,%
附 录 B
(规范性附录)
施肥的效益评价
1
合理施肥产量与常规施肥产量的差值与常规施肥产量的比率或百分数。
增产率(a)用百分数(%)表示,按式(1)计算
a=(a1-a2)/a2×100………………………………(1)
式中:a1—合理施肥产量,kg/hm2
a2—常规施肥产量,kg/hm2
17.2
氮肥施用总量的确定和计算方法参见附录A。
17.3
作物底肥和追肥应按照一定比例施用,追肥应少量多次施用,尤其是瓜果、蔬菜类作物。禾本科作物追一次肥料时,底、追比例一般为6:4;追两次肥料时,底、追比例为4:6,两次追肥各占一半。
17.4
在氮素反应敏感的植物生长前期、中期和后期均应补充氮肥。
17.5
氮肥需要量(B)按式(4)计算
B = a×( b1–b0) /d×e………………………………(4)
式中:a —植物单位产量的养分吸收量,kg /100 kg
b1—目标产量,kg/hm2
b0—无肥区植物产量,kg/hm2
d —肥料中所含养分, %
e —肥料当季利用率, %
5
经过反复的田间试验后,不同产量与相应的施肥量,存在着一定的函数关系,从而确定相关肥料适宜施肥量的施肥方法。
2
根据种植区域内的耕作条件和产量最高限度,一般在某种植物近三年的平均产量的基础上再增加10%~15%作为目标产量,再根据植物吸收氮素原则和土壤养分供应量所确定的氮肥和其他肥料的施肥方法。
3
根据无肥区植物带走的养分量和土壤养分测定值计算出土壤供肥量、植物需要吸收的氮肥总量,再确定所需增加氮素养分的施肥方法。
氮肥施用量(A)按式(3)计算
A = (a ×b-c×0.15×k)/d×e………………………………(3)
式中:a —植物单位产量的养分吸收量,kg /100 kg
b —目标产量,kg/hm2
c —土壤养分测定值, mg/kg
k —校正系数
d —肥料中所含养分,%
e —肥料当季利用率,%
4
根据目标产量和无肥区带走的养分量确定需要施用氮素肥料养分量的方法。
15.2
植物从土壤中吸收并以收获物形式带走了大量的养分,使土壤中的养分不断减少,地力逐渐下降。为了维持地力和提高产量应将植物带走的养分归还土壤。
15.3
植物为了生长发育需要吸收各种养分,但是决定植物产量高低的,是土壤中相对含量最小的有效养分,产量也在一定程度内随着这个(些)养分的增减而相对变化,即使继续增加其他养分也难以再增加植物产量。最小养分会随植物产量和施肥水平等条件的改变而变化。
13.4
具有磷(P2O5)标明量,以提供植物磷养分为其主要功效的大量元素肥料。
13.5
具有钾(K2O)标明量,以提供植物钾养分为其主要功效的大量元素肥料。
13.6
主要来源于植物和(或)动物,施于土壤以提供植物营养为其主要功效的含碳物料。
13.7
植物生长所必需的矿质元素。
13.8
肥料中可供植物吸收的养分。
3.2
简称投产比,是施肥成本与施肥增加产值之比。
投产比(d)用比值表示,按式(4)计算
d=d1/d2…………………………………………………(4)
式中:d1—施肥成本,yuan/hm2
d2—施肥增加产值,yuan/hm2
根据氮肥的不同特性,可作底肥、种肥、追肥、叶面肥喷施。施种肥时不应与种子直接接触;施底肥时,应全层施用;追肥应集中施用和深施,避免与植株叶子接触,并应在阴天或晴天清晨或晴天傍晚进行。
18
氮肥的效益评价参见附录B
附 录 A
(规范性附录)
氮肥施用总量的确定和计算方法
1
根据土壤地力高低分成若干等级,在不同地力区域内经过对比试验后,确定每个地力接近相同区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肥料养分配合施用后,对植物的增产效应大于每种单一肥料养分单独作用时的增产效应之和。
15.5.2
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肥料养分配合施用后,对植物的增产效应等于每种单一肥料养分单独作用时的增产效应之和。
15.5.3
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肥料养分配合施用后,对植物的增产效应小于每种单一肥料养分单独作用时的增产效应之和。
6
在不同地力水平上通过田间试验,得出土壤养分供应水平的丰缺情况、最高施肥量和植物产量之间的相关性,制定出养分的丰缺指标及其对应的植物产量,从而确定氮肥施用量的方法。
7
7.1
通过田间试验,得出某种有机肥料所含的氮养分的肥效相当于多少个单位的化肥氮,从而确定需要增加施用氮素化肥量的方法。
同效当量(E)按式(5)计算
7.3
植物所需氮素养分总量减去能利用的有机肥料氮养分量,即为需要施用无机氮量,从而确定氮素化肥施用量的方法。
无机氮肥施用量(B)按式(6)计算
B= ( a –b×c×d)/(e×f)………………………………(6)
式中:a —总需氮肥量, kg
b —有机肥用量, kg
c —有机肥氮养分含量, %
d —该有机肥中氮当季利用率,%
GB 2400尿素
GB 2945硝酸铵
GB 3559农业用碳酸氢铵
GB 535硫酸铵
GB/T 2946氯化铵
GB/T 6278肥料和土壤调理剂术语
NY/T 496肥料合理施用准则通则
13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13.1
以提供植物所需养分为主要功效的物料。
13.2
对氮、磷、钾元素的通称。
13.3
具有氮(N)标明量、以提供植物所需氮养分为主要功效的大量元素肥料。
13.9
施于单位面积耕(林)地或单位质量生长介质中的肥料养分(包括土壤调理剂)的质量或体积。
13.10
作物耐氯临界值减去土壤含氯量的差值。
14
14.1
氮肥中氮素形态以氨(NH3)或铵根(NH4+)离子存在。如,硫酸铵、氯化铵、碳酸氢铵、氨水。
14.2
氮肥中氮素以硝酸根(NO3-)离子形态存在。如,硝酸钾。
应施的肥料N,按式(1)计算
N = a1-a2………………………………(1)
式中:a1—植物需要吸收的N,kg/hm2
a2—土壤可提供的N,kg/hm2
植物需要吸收的N,按式(2)计算
N1= b1×b2………………………………(2)
式中:b1—目标产量,kg/hm2
b2—植物单位产量养分吸收量,kg /100 kg
目次
1
本标准附录A、附录B为规范性附录。
本标准由四川省农业厅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由四川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批准。
本标准起草单位:四川省农业厅土壤肥料与生态建设处、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陈琦、孙锡发、曹旭辑、曹均成、熊俊秋。
氮肥合理施肥准则
11
本标准规定了氮肥类型、施用原理、施用依据、施用技术、效益评价。
E = (b2–b1)/(b3-b1)………………………………(5)
式中:b1—无氮处理产量, kg
b2—有机氮处理产量, kg
b3—化学氮处理产量, kg
7.2
通过田间试验得出某种有机肥料施用量能得到的产量,然后采用目标产量减去有机肥料能增产的部分产量,即为应施化学氮才能得到的产量,从而确定氮素化肥施用量的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四川省具有氮(N)标明量、以提供植物所需氮养分为主要功效的大量元素肥料。
12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16
16.1
不同植物种类、品种,同一植物品种不同生育期、不同产量水平对氮素养分的需求数量和比例不同,不同植物种类对氮素养分种类有特殊反应,不同植物对氮素养分吸收利用能力也存在差异。
16.2
土壤类型、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生物特性等因素导致土壤保肥和供肥能力不同,从而影响氮肥的肥料效应。
16.3
根据不同氮肥种类和品种,采用适宜的施用方法和施用技术。
17
根据植物吸收氮素的特征、氮肥施用原则、土壤供应氮素的情况、土壤性状、氮肥的特性、耕作制度、气候等确定氮肥适宜的施用数量、施用品种、底追比例、施用时期和施用方法。
17.1
氮肥可作底肥或追肥施用。底肥应选择速效氮含量低的氮肥,追肥应选择速效氮含量高的氮肥。酸性土壤应选择生理碱性或碱性肥料,碱性土壤应选择生理酸性或酸性肥料。硫酸铵一般在碱性土壤上施用;氯化铵应根据植物的土壤氯容量施用,作底肥时应适当早施,在耕翻后及时灌溉;硝酸铵应作旱地追肥和种肥用。
14.3
氮肥中氮素以硝酸根(NO3-)离子和铵根(NH4+)离子两种形态同时存在。如,硝酸铵。
14.4
氮肥中氮素形态以有机酰胺态氮形式存在。如,尿素。
15
15.1
植物生长除需要光照、水分、温度和空气等环境条件外,还需要碳、氢、氧、氮、磷、钾、钙、镁、硫、铁、锰、铜、锌、硼、钼、氯等必需营养元素。每种必需元素均有其特定的生理功能,相互之间同等重要,不可替代。
15.4
在其他技术条件相对稳定的条件下,在一定施肥量的范围内,植物产量随着施肥量的逐渐增加而增加,但单位施肥量增加的产量却呈递减趋势。施肥量超过一定数量后植物产量不再增加,反而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