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灵菇栽培的技术3

合集下载

白灵菇如何栽培?白灵菇栽培管理方法简介

白灵菇如何栽培?白灵菇栽培管理方法简介

白灵菇如何栽培?白灵菇栽培管理方法简介白灵菇是生活常见的蔬菜,营养价值很高,那么,白灵菇该如何栽培呢?白灵菇栽培方法有哪些呢?栽培白灵菇之前,我们首先需要做好是准备好培养料。

接下来重点做好以下三步:1、白灵菇的发菌管理培养室在未放入菌袋之前便要做好消毒工作,消毒剂可选择多菌灵等。

在放入菌袋之后,每周都要适当消毒一次。

培养室内的温度要保持在25度左右,空气湿度则不可低于70%。

白灵菇要以避光栽培为主,发菌半个与后,当菌袋两端料面全部长出菌丝之后开始翻堆。

一般培养一月左右,菌丝便可布满整个菌袋。

2、白灵菇幼菇期的管理在白灵菇的原基膨大到直径大约为2cm左右的时候。

将栽培袋多出的塑料制品剪除,然后从下降其挽起,让原基充分暴露在空气当中。

要仔细观察栽培袋的情况,如果栽培袋生出了边壁菇的话,那么我们便要及时在其周围的塑料上划出一个十字形的开口,将菇体露出来。

在白灵菇幼菇期的时候,温度不可过高,保持在13-14度左右即可,然后空气湿度则不可低于90%。

在正常光照环境下,大约4天左右后便会进入到成菇期。

3、白灵菇成菇期的管理在白灵菇的菌盖直径大约在4cm左右时便逐渐进入到了白灵菇的成菇期。

这个时候我们要根据白灵菇的形状差异选择不同的管理方法。

如果是律状的话,那么白灵菇的生长温度应控制在10度左右。

做好通风工作,提高控制质量,空气相对湿度则要保持在85%左右。

如湿度低的话,那么产量也会随着下降。

如果是伞形白灵菇的话,那么其温度则应控制在15度左右。

同时要注意加强光照,促进白灵菇的生长。

并且也要注意通风,保持菇房内的空气新鲜。

空气湿度相对于律状白灵菇来说要提高5%左右,可有效提高白灵菇的品质,保证片大质量好。

白灵菇出菇管理三关键

白灵菇出菇管理三关键

白灵菇出菇管理三关键㈠把握“敞口”关白灵菇发菌期必须紧紧把握“敞口”这一关键技术。

具体方法是:菌袋在发菌室内经40-50天的培养,菌丝走到袋底后,即可搬入出菇房棚内上架,疏摆菌袋。

1-2天后进行敞口培养。

操作方法:短袋栽培的解开袋口,松开袋膜;长袋栽培的把穴口上的胶布撕掉,让袋内的菌丝体更好地接触空气,这一工序简称“敞口”。

敞口后继续培养10-20天。

短袋的采用小耙伸进袋内,将原菌种块及周围3.5厘米范围的菌皮耙掉,有的产区把这一工序称为“搔菌”。

但须注意的是其他部位不要搔动。

然后用旧报纸覆盖袋口上面,并喷水纸面保湿。

长袋的可把原穴口上的菌种块挖掉,这不仅增加菌丝透气,而且也是定位出菇的措施。

同样袋面覆盖报纸,喷水纸面保湿。

此种做法,菇农称为“练菌”。

此阶段室内温度15-20℃为适,恒温培养;空间相对湿度75%-80%,时间掌握5-7天,让菌丝体继续在适温环境中“蓄精养锐”为出菇养壮母体。

㈡把握“低温蹲菌变温催蕾”关白灵菇菌袋经过敞口增氧培养后,必须紧紧把握“低温蹲菌,变温催蕾”这一关键技术。

此期需要0-13℃的低温蹲菌和昼夜温差10℃以上,及300-800勒克斯散射光照的刺激,才能迫使菌丝营养生长转入生殖生长,这是白灵菇诱发原基催蕾与其他菇类不同的个性。

此时菇房内要求温度0-13℃之间最为理想。

空气相对湿度保持在80%以下。

低温蹲菌8-12天。

然后转入变温催蕾。

具体做法:房栽的关闭门窗,棚栽的罩紧畦床薄膜,使房棚温度达18℃以上,晚上开门或揭膜,让冷空气袭击房棚内,这样日夜温差10℃以上,连续进行10-15天的温差刺激。

并加大通风量,降低空间相对湿度,逼使菌丝倒伏,原基即可出现。

诱基催蕾期能达到上述环境条件的要求时,一般10-15天,即可出现米粒大小的原基并逐渐发育膨大分化成菇蕾。

㈢把握“科学管理”关白灵菇由原基出现到子实体发育成熟,在适温环境条件下需12-15天。

这阶段称为子实体生长期,在管理上要做到:1、子实体发育期。

白灵菇的栽培技术

白灵菇的栽培技术

白灵菇的栽培技术白灵菇,又名阿魏侧耳、阿魏蘑,是干旱草原具有代表性的珍稀食用菌。

其籽实体色泽洁白,肉质细腻,味道鲜美,是一种高蛋白、低脂肪,富含食物纤维、维生素和多种有益于健康的矿质元素的保健食品,并具有消积、杀虫、镇咳、消炎、防治妇科肿瘤等药效,具有增强人体免疫功能及抗病毒、抗肿瘤作用,且能降低胆固醇含量,防治动脉硬化。

籽实体单生或丛生。

菌盖初凸起,后渐平展,中央逐渐下陷呈歪漏斗状,白色。

菌肉白色,中间厚,边缘渐薄。

菌柄偏生,上粗下细或上下等粗,表面光滑,色白。

培养基含水量在60%--65%较合适。

籽实体在空气相对湿度为85%--95%时发育正常。

白灵菇菌丝生长的最适温度为25℃--28℃。

籽实体发育温度为15℃--18℃,从出菇到采收需7天--12天。

菇蕾分化需要散射光,在不通风的菇房中容易产生畸形。

菌丝生长最适pH值为7.5--8.5。

一、原料配方1.棉子壳78%,麸皮20%,石膏粉1%,糖1%。

2.玉米芯60%,棉子壳20%,麸皮18%,石膏粉1%,糖1%。

二、菌袋制作将原料按配方混合均匀,加水比例通常为1:1.2--1:1.3。

建堆发酵7天左右。

装袋后及时灭菌,灭菌后将菌袋冷却至室温,在接种箱或接种室按常规无菌操作规程进行接种。

接种后移入培养室培育菌丝。

35天--40天菌丝可以长满袋。

三、菇期管理1.菌丝满袋后移入出菇场地内,揭开两端袋口,根据外界温度摆放5层--10层菌袋。

2.增加环境湿度。

采取喷雾的方法使菇场空气相对湿度保持在85%--95%。

3.保持菇场通风良好,光照以散射光为主。

4.在10℃--15℃的条件下,10天--20天菌袋两端可以形成白灵菇的小菇蕾。

5.菇蕾形成后,增加通风量,维持空气相对湿度在90%左右,不宜超过95%。

四、采菇在正常温度下,从幼菇形成到白灵菇成熟约需10天左右,气温低白灵菇生长慢,但质量好;气温高则生长快。

白灵菇成熟时,菌褶分化完全,菌盖平展,菇体开始变黄。

白灵菇怎么样栽培能高产

白灵菇怎么样栽培能高产

白灵菇怎么样栽培能高产白灵菇栽培技术方法是很重要的,你知道栽培过程,那么下面一起来看看店铺为大家精心推荐的白灵菇怎么样栽培能高产,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白灵菇高产栽培高产白灵菇对温度极为敏感,其菌丝适应温度范围较宽,可在4--37℃条件下生存,以23--28℃为宜,出菇温度范围为0--24℃,生长前期的菇蕾阶段8--13℃以为最适宜,后期幼菇生长以15℃最适宜。

白灵菇的菌丝生长需要相当长的后熟阶段才能达到菌丝的生理成熟。

就是说,白灵菇菌袋在发满菌丝后,必须要经过一个菌丝后熟期才能出菇。

根据菌株特性下同,该阶段一般约需30--60天不等,个别菌株甚至高达80天。

采用人工调控措施,可大大缩短其后熟期。

其基本做法是:先将温度调至30℃左右,使菌丝充分发育,然后降低温度(将菌袋移入低温冷库),在0--10℃环境中维持15天左右,令菌丝体在相对不适条件下形成自我保护,从而加速其生育过程。

当菌袋色泽较前期更加洁白、手感硬度较高且弹性较强时即可将其移出冷库,置入塑料大棚中。

要尽量提高棚温、加大湿度,给予适量的强光刺激和较大的通风。

约一周左右,接种块处即出现微黄色菌液。

此后应尽量降低温度,待其现蕾。

一般该时段约在11月中旬前后,棚温应保持在15℃以下。

要覆盖好草帘,加强早晚及夜间的通风,同时加强地面浇水和空间喷水。

仅需2天短时10℃以下,菇蕾就很快形成。

一般每个出菇面仅有1--3个菇蕾。

在其完成分化前给予疏蕾处理,只保留1个,在常规条件下即可长出个大、均匀、端正、色白的优质菇品。

此举可有效提高其商品率,一般个重均在200克左右,商品率近100%白灵菇不出菇的原因一是错过最佳接种期。

其原因与菇农备料跟不上,或灭菌锅炉未及时建好而耽误最佳接种时间有关。

由于接种时间的延误,气温逐渐下降,菌丝发育缓慢,生理不能成熟,无法转入生殖生长。

到了菌袋生理成熟时,气温升高,温度已不适应,造成整批菌袋不出菇,即使出菇也是菇体偏薄、品质较差。

白灵菇人工栽培技术

白灵菇人工栽培技术

白灵菇人工栽培技术我国野生白灵菇仅产于新疆木垒、青河、托里、塔城、阿勒泰等地区且产量逐年下降。

早在1997年就已经开始人工栽培白灵菇,目前白灵菇栽培技术已经非常成熟,下面把白灵菇的栽培技术分享给大家!1、主栽品种选择目前白灵菇的主栽品种是中农1号和ACCC50869(606),这两个品种特性不同栽培管理的技术方法有不同。

(1)中农1号:菇质软菌丝耐高温能力:34~35℃超过5天或超过35℃菌袋内会形成高温抑制线。

出菇周期:从接种栽培袋到出菇110天左右。

畸形率:一般在5%~10%。

出菇温度:10~18℃。

出菇湿度:85%~95%。

氧气量:氧气需求量高需要加大通风。

(2)ACCC50869菇质硬菌丝耐高温能力:33~34℃超过4天或超过35℃菌袋内会形成高温抑制线。

出菇周期:从接种栽培袋到出菇120天左右。

畸形率:一般在5%~15%出菇温度:8~12℃。

出菇湿度:80%~90%。

氧气量:一般常规通风管理即可。

2、栽培场地栽培场地要求地势平坦、交通方便、水源充足、排水良好以及远离禽畜养殖场、垃圾场或焚化场、化工厂、纸厂等污染源。

生产用水可用自来水、泉水、湖水、井水、山水等符合生活饮用水的标准的水源。

生产过程中加强对生产场地环境维护如清理废弃菌棒、污染菌棒、菇品下脚料等。

3、栽培季节安排白灵菇是低温型食用菌因此华北地区一般在8月中旬接种栽培袋,10月上旬长满菌袋、11月上旬搔菌、12月上旬出菇、元旦前采收,如果管理得当翌年2月出第二潮子实体。

华东长江流域以南省区宜于8月下旬至9月上旬接种。

4、栽培原料与配方白灵菇栽培通常以棉籽壳为主料,近年棉籽壳价格上升,因此可使用玉米芯、棉柴、花生壳均可替代棉籽壳且产量不受影响。

麦麸、玉米粉、石灰等均为生产中辅料,所有原料要求新鲜、无霉变、无结块。

建议使用配方为:配方一:棉籽壳62%、木屑20%、麦麸12%、玉米粉5%、石灰粉1%。

配方二:棉籽壳80%、麦麸15%、玉米粉4%、石灰粉1%。

白灵菇栽培经验简介

白灵菇栽培经验简介

白灵菇栽培经验简介白灵菇是一种高蛋白、低脂肪、低糖的食用菌,具有营养丰富、口感鲜美等特点,因此备受人们喜爱。

在这里,我将分享一些白灵菇的栽培经验,希望对想要尝试种植白灵菇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一、选购种菇包在选购种菇包时,要选择外观完整、无破损、无霉变的包装袋。

同时,要注意查看包装袋上的生产日期和保质期,以确保种菇包的新鲜度和品质。

二、准备种植环境白灵菇适宜在温度为18℃-25℃、湿度为80%-90%的环境下生长。

在种植前,要先准备好种植环境,包括菇棚、菇床、菇棚内的温湿度等。

菇床的材料可以选择麦秸、稻草、木屑等,要保证材料干燥、无霉变、无异味。

三、种植方法1. 菇床的制作将选好的材料放入菇床内,用水充分浸泡,使其达到适宜的湿度。

然后将种菇包放在菇床表面,用松土覆盖种菇包,厚度约为2-3厘米。

2. 菇棚的管理在种植过程中,要注意菇棚内的温湿度控制。

菇棚内要保持通风良好,避免过度潮湿。

同时,要定期给菇床喷水,保持湿度适宜。

3. 菇体的采摘白灵菇的生长周期为20-30天左右,当菇盖变成淡黄色时,即可采摘。

采摘时要轻拧菇柄,避免损伤菇体。

四、注意事项1. 种植环境要保持清洁卫生,避免病虫害的发生。

2. 种植过程中要注意菇床的湿度控制,避免过度干燥或过度潮湿。

3. 种植过程中要定期检查菇体的生长情况,及时采摘成熟的菇体。

4. 种植过程中要注意安全,避免使用有毒有害的农药或化肥。

总之,白灵菇的栽培并不难,只要掌握好种植方法和注意事项,就能够成功种植出优质的白灵菇。

希望这些经验能够对想要尝试种植白灵菇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白灵菇栽培模式及发菌期杂菌污染防治方法

白灵菇栽培模式及发菌期杂菌污染防治方法

河南农业2019年第6期(上)2.生产优势。

该方法生产的白灵菇子实体大、产量高、保鲜期长,能比常规栽培的白灵菇产量高出1倍以上。

二、发菌期杂菌污染 (一)毛霉1.特征。

毛霉是一种好湿性真菌,接种初期时间不长便在菌袋口长出灰白色粗壮稀疏的气生菌丝,菌丝生长很快。

毛霉广泛存在于土壤和空气中,对环境的适应性极强,在接种过程中,若不注意无菌操作或不注意环境卫生,则极易发生毛霉。

2. 防治方法。

一是搞好环境卫逐渐产生分生孢子,使菌落由浅绿色变成深绿色霉层。

菌落扩展很快,特别在高温高湿条件下,几天内绿霉即可侵染整个菌袋。

2.防治方法。

一是菇房湿度不能过高,并保持清洁卫生,通风良好;二是菌种袋感染绿霉可用克霉灵溶液注射。

(五)链孢霉链孢霉常发生于6—9月的高温高湿季节。

这是一种顽强速生的霉菌,培养料受污染后,在料面迅速形成橙红色或粉红色的霉层。

1.发病条件。

一是温度。

链4~44 ℃下均能生长,6—9月40%以下或80%腐烂而死的病害。

15~28 ℃出菇期虫害一般有菇一旦发生,可在棚内喷洒高效低毒的杀虫剂防治。

五、商品菇质量欠佳原因 商品菇质量欠佳的原因:一是个头不足。

培养料营养不良;出菇采收时间过迟造成一头菇片过大,另一头菇片偏小;培养料水分少,造成菇片偏小、个头不足;疏蕾过迟,浪费了过多的营养。

二是棚温控制太高,菇片生长迅速造成菌盖偏薄。

三是通气不良及疏蕾过迟、光线过弱造成菌柄细长。

四是菌盖色泽发暗,多是因为棚内湿度过大造成,合理的湿度应为85%~90%。

白灵菇的栽培技术

白灵菇的栽培技术

白灵菇的栽培技术一、栽培季节与品种选择根据农村的实际情况,一般在种麦前后即9月初至10月底栽培白灵菇。

品种选耐高温、出菇集中、菇形相对较好的白灵2号或手掌状白灵,并搭配菇型大、产量高的中熟品种。

二、培养料配方棉子壳50%~60%,玉米心30%~40%,花生糠10%~15%,玉米麸皮5%~10%,其他微量元素适量,加水量130%~140%。

棉子壳、玉米心要新鲜、干燥,部分陈料一定要在阳光下暴晒;发霉的花生糠不能使用,要选用未经雨淋、新鲜的黄白色花生糠,注意不能太细。

三、拌料与装袋(一)拌料。

先将1000公斤培养料掺和均匀,花生糠要围在料的四周,这样拌料时可使水不外溢。

然后,将所需药剂、营养剂等一次性加入水中搅拌均匀,用小型水泵向料中冲泼,随即用铁锹或铲斗将培养料放入拌料机中拌匀,拌后堆闷发酵即可。

装袋前进行调料,保持pH 值在8~9。

(二)发酵。

在前期栽培的,由于温度高,培养料要进行发酵;在后期栽培的,为赶时栽培,可不进行发酵直接栽培,在培养料中加入0.2%的抑菌剂,然后在夜间堆闷12个小时,让料吃透水且多余水份自然沥掉方可开始装袋。

(三)装袋。

采用装袋机进行装袋,一组3~4人,袋宁紧勿松。

有个别损坏的菌袋应及时用胶带贴住并缠绕一周。

装完袋后就地铺砖,将菌袋堆成下宽上窄的梯形垛,中间要留有空隙,以利蒸汽穿透,最后用塑料薄膜将垛盖好,四周用砖压紧。

四、灭菌与接种灭菌时可采用常压土蒸锅,有条件的可采用常压卧式蒸汽锅炉,也可因陋就简用柴油桶焊接成蒸汽发生器。

点火后应大火猛攻,4小时内温度升至90℃时,将塑料薄膜的一角掀开,让蒸汽缓缓放出,注意不要放得太快,以气包能够上鼓为准。

待到气包上鼓、放上几块砖而砖不下陷时开始计时,发酵过的培养料灭菌12~15小时,未经过发酵但加抑菌剂的培养料灭菌8~10小时。

灭菌时间根据料的多少灵活掌握。

灭菌期间要根据水位计中水的多少及时从预热箱中向锅炉内加开水,要做到勤加少加,加水的同时要大火猛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食用菌栽培学
白灵菇栽培技术
王桂芹
第一节 概述 一、白灵菇的种类、分布和栽培概况 白灵菇是侧耳科一种腐生兼寄生性大型真菌。自然情况 下,生长在我国新疆伊犁、塔城、阿勒泰等地的戈壁荒滩中的伞 形科多年生药用植物阿魏或刺芹植物的根茎基部,每年春末夏初 大量发生。因原产自新疆,又因其具有较高的食药用价值,故又 称其为“天山神菇”。 刚发现时曾有人认为他是寄生菌,不能人工栽培,由于具 有很高的食用和传和驯化栽培等研究。 1974年印度在克什米尔分离到阿魏菇天然菌株,并在段木上驯 化栽培成功。1974年,法国Cailleux和Diop进行了阿魏侧耳的 驯化栽培试验,从阿魏菇子实体分离到菌株,并驯化栽培成功。 我国于1983年由中国科学院新疆生物土壤沙漠研究所从塔城地 区的托里县分离得到几个有价值的菌株,并以棉籽壳、云杉木屑、 麸皮为培养料驯化栽培成功。实践证明白灵菇是可以进行人工栽 培。我国陈忠纯等1987年通过阿魏菇

由于白灵菇生长在药用植物阿魏上,因此又具有中药阿魏的药 物功效,能防癌抗癌、防治老年人心血管病、妇科肿瘤、儿 童佝偻病和软骨病,有降低血压和防止动脉硬化的作用。特别是 白灵菇富含真菌多糖,有增强人体免疫力、调节人体生理平衡的 作用。因此民间誉为“西天白灵芝”。 第二节 生物学特性 一、 分类地位 白灵菇Pleurotus nebrodensis (lnzengae)Quel 。隶属于真 菌门(Eumycota),担子菌亚门(Basidiomycotina),伞菌 目(garicales),侧耳科(garicales),侧耳属(Pleurotus) 二、 形态学特征 菌丝体 洁白,稠密绒毛状,在PDA培养基上,初匍匐生长,后气生菌 丝旺盛,爬壁力强。白灵菇的双核菌丝体具有明显的锁状联合。

椹期、珊瑚期、成型期和成熟期。
三、生活条件 白灵菇属于低温变温湿生性菌类,其生长发育对环境条件、 的要求是: (一)温度 1、菌丝 温度范围5~32℃ 最适温度25~28℃ 2、子实 5℃~18℃,适宜温度8℃~13℃。 白灵菇子的实体发育对温度的要求随菌株的不同而不同, 有的菌株像高等植物一样需要一个春化阶段。根据是否需要春化 将白灵菇菌株分为两类: 需冰冻刺激的菌株 在生理成熟后一定要经过一段冰冻刺激后才能整齐出菇。 冰冻刺激的温度和时间亦随菌株不同而略有不同,有的菌株需要 在10℃条件下,经过2~3个月冰冻刺激才能整齐出菇,有的菌株 只需要 3℃~5℃条件下,冰冻24h后就可以整齐出菇。这类菌株 若没有经过冰冻刺激,即使其他栽培措施得当,但出菇情况依然 是参差不齐,先出菇和迟出菇可相差一个月,
(一)白灵侧耳 Pleurotus nebrodensis (lnzengae) Quel . 子实体一般较大,菌盖直径5~15cm,菌褶白色,后期带粉 色,延生;菌柄侧生,稀偏生,上部粗而基部则较细,粗糙,内 部实心白色,质脆嫩;担孢子无色,光滑,含油滴。 (二)白阿魏侧耳Tleutotus eryngii Var. nebrodensis Inzenga. 子实体呈棍棒状,菌盖较小,菌褶下延,菌柄较粗,色泽洁 白。 (三)阿魏侧耳Pleurotus ferulae Lanzi. 子实体偏半球形,后渐平展,最后下凹。初期褐色,后渐 浅色。菌肉白色,厚。菌褶白色后呈淡黄色,延生,稍密。菌柄 偏生,白色,内实,向下渐细。孢子无色光滑,长方椭圆形至椭 圆形。 白灵菇的子实体的形成同平菇一样具有明显的四个时期:桑

空气湿度大加之北方冬季长,因而是北方现行最实用的栽培设施。
四、栽配料的配置、接种与发菌 (一)培养料的种类 可用于栽培白灵菇的培养料种类也是十分丰富的,各种农副 产品的下脚料和秸秆均可利用。 实际上白灵菇栽培的难点之一是菌丝生长阶段易感染其他杂 菌,因而,对培养料的要求更为严格,对那些存在安全隐患 (虫蛀、霉变和腐烂)的培养料概不能用,否则将导致白灵菇 的栽培彻底失败。同时要选择混合培养料,一方面保证了营养 的充分,另一方面也保证了基质的透气性,更有利于白灵菇菌 丝的生长和子实体的发育。

(六)营养条件 基本同平菇
在实际栽培中,白灵菇的菌丝体不仅可以利用阔叶树的木
屑,同时许多农作物的下脚料均可利用,如:大豆的豆秸,玉米 芯、麦秸、棉籽壳、稻草和花生壳等。 第三节 栽培与管理 一、白灵菇的栽培工艺流程 选种 制备母种 制备原种与栽培种 备料 原料配制 发酵 装袋 灭菌 冷却 接种 发菌 冰冻刺 激(生理后熟 ) 出菇 采收。 此工艺流程与平菇雷同。不同的是白灵菇不能用生料或发 酵料进行栽培,同时菌发满后还需进行冰冻刺激或较长时间的生 理后熟。

三、栽培设施 由于白灵菇的菌丝生长阶段及子实体发育阶段对环境条件要 求比较严格。因此,白灵菇的栽培应在有设施的栽培环境中进 行,以便达到栽培的目的。 从白灵菇的出菇温度分析,子实体的发育温度仅要求在13℃ 左右。故寒冷的北方可以采用半地下式日光温室进行栽培,偏中 部地区(近邻北部)可采用日光温室进行栽培,中部地区应采用塑 料大棚进行栽培。日光温室和半地下室日光温室的保温性能强,

3.接种发菌 在严格无菌的条件下进行接种 在无菌室的超净工作台上接种, 室内蒸汽法接种 白灵菇的菌种用量应在15%,一般每瓶菌种可接30袋。 发菌方法同平菇 五、冰冻刺激 冰冻的方法(因菌株而异) 有的菌株只要连续冰冻24小时即可 有的则需要很长时间。对需要进行长时间冰冻刺激的菌 株,可采取间歇 变温冰冻刺激方法,这种方法可以缩短冰冻时间。具体步 骤是:

K002菌株单孢子分离配对的方法,在其子代中进行选育,且 1990年筛选到1株适温范围宽,生长周期短,适宜商业化栽培生 产的菌株KH2。 二、发展白灵菇生产的意义 (一)营养价值丰富 据国家食品监督检验中心检测,白灵菇子实体干品中含蛋 白质14.9%,脂肪4.31%,粗纤维15.4%,碳水化合物43.3%, 真菌类多糖19%,17种氨基酸(总量为10.6%),其中人体必需的 氨基酸有8种,占氨基酸总量的35%。比一般食用菌(占氨基酸 总量的25%)水平要高。据氨基酸含量分析发现,其中人体必 需的8种氨基酸比香菇和其他平菇都高,其精氨酸和赖氨酸含量 比被誉为益智菇的金针菇还高10倍以上。检测表明:这是一种高 蛋白,低脂肪,纤维多,富含维生素C、维生素E、维生素D及 多种有益于健康的矿质元素的优质食用菌。可见白灵菇的营养 价值很高。 (二)保健和药用价值
七、栽培模式 将经过冰冻刺激或达到生理后熟的菌袋搬入出菇室进行栽 培。常见的栽培模式有以下几种: 1.垛袋墙式栽培 将菌袋双层摆放起垛,每一垛可叠袋4~6层,垛与垛之间要 留有步道,步道宽1m,以便进行菇事活动。长100m,宽6m 的日光温室可堆叠250万袋。进行出菇管理时只需打开菌袋一 端即可。 2.墙式覆土栽培 具体方法参见第四章第四节(立体填土抹垛式出菇)。应 该指出的是此种方法的使用,必须是在垛袋墙式栽培或是内层 家出菇的基础上进行,即出一潮菇后进行。 3.室内层架立体栽培 出菇室内要安置层架。每个层架设4~6层菇床,层距为 50cm~60cm,层架宽45cm~50cm,长2m~3m,层架间距 1m。将菌袋立式摆放于菇床上,100m2的出菇室,可摆放 3500~4000个菌袋,打开菌袋上端的袋口进入出菇管理。
株一定要做好出菇试验,以便确定菌株的性质,不可冒然行事。
(二)湿度 白灵菇菌丝生长阶段,要求培养料含水量为60%,培养室 的相对湿度为 60%~70%。子实体发育阶段,要求培养室内空 气相对湿度为85%~90%。由于白灵菇的子实体发育较为缓慢, 高湿(95%)时间不宜过长,否则导致腐烂。在低温干燥的环境 下,菌盖表面常发生龟裂。 (三)光线 同平菇 (四)氧气 同平菇 (五)酸碱度 pH的范围4~11 最适宜pH 7.0~7.5 。 由于白灵菇菌丝抗污染能力较差,故在配置培养基时,可 适当提高pH以便增加抗污染能力。

(二)培养料的配制及接种发菌 在日光温室或塑料大棚内,按配方称量主料和辅料后,加 水,拌匀,料与水的比例是1:1.3~1.4。pH值为8.5~9,然后发 酵灭菌。 1.发酵 同平菇,料温达到58℃时(约2天)翻堆一次,以后每天翻堆一 次,至料熟为止(一般6天左右) 料熟时,料堆松散,有酒香味。 2.装袋灭菌 塑料袋的规格要求:选用直径20cm,长34cm,厚0.05cm 的高压聚乙烯塑料袋。将发酵好的培养料装入袋内,装料时要、 保证袋内培养料松紧适中,最后扎紧两端袋口。采用常压灭 菌,当袋内培养料的温度达到100℃时,维持8小时以上,灭菌 结束后,将料袋运进无菌室冷却。
二、选择菌种和确立栽培季节 1.选择菌种 优良菌株的选择对白灵菇栽培成败十分重要。不同菌株具有 不同丰产性能,应选择产量高,商品性能好,适温范围较广的优 良菌种。一般掌形菌株,适温范围较广,单菇重;棒形种,柄较 粗大,对湿度敏感,单菇产量低,大小不均匀,不宜发展。选择 菌株时还要注意子实体生长发育阶段是否需要冰冻刺激。 2.确立栽培季节 安排好栽培季节是取得白灵菇栽培成功的保证。这是由白灵 菇的生物学特性所决定的,因为有些菌株是需要冷冻刺激才能出 菇的,料袋发满菌后,应恰好赶上低温或寒冷季节,以利于对白 灵菇的菌袋进行低温刺激,否则就要利用冷库,这样就会使栽培 白灵菇的成本大幅度增加。一般而言料袋的发菌季节,长江以北 地区以9~10月份为宜,长江以南地区以10~11月份为宜。

1.豆秸粉和棉籽壳培养料 ① 豆秸粉40%,棉籽壳40%,麸皮12%,玉米面5%,2% 石灰粉,1%石膏粉。 ② 豆秸粉45%,棉籽壳30%,玉米面5%,麸皮17%,2% 石灰粉,1%石膏粉。 2.豆秸粉培养料 豆秸粉72%,玉米面5%,麸皮20%,2%石灰粉,1%石膏粉 3.棉籽壳培养料 棉籽壳82%,玉米面6%,麸皮9,2%石灰粉,1%石膏粉。 4.混合培养料 ① 棉籽壳42%,稻草粉42%,麸皮9%,玉米面5%,石灰粉 2%,石膏粉1%。 ② 豆秸粉42%,木屑30%,麸皮20%,玉米面5%,石灰粉 2%,石膏粉1%。 ③ 棉籽壳42%,木屑35%,麸皮20%,石灰粉2%,石膏粉 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