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灵菇工厂化栽培工艺研究

合集下载

食用菌工厂化建设施工方案

食用菌工厂化建设施工方案

食用菌工厂化建设施工方案1. 背景介绍食用菌是一类重要的农产品,其营养丰富,对人体健康有益。

为了提高食用菌的生产效率和质量,许多农业企业开始考虑进行食用菌工厂化建设。

本文将探讨食用菌工厂化建设的施工方案,包括设计要点、设备选择、建设流程等内容。

2. 设计要点食用菌工厂的设计要充分考虑生产流程、环境控制、工人操作等因素。

首先需要确定食用菌的种植方式,包括采用地下种植和架空种植两种方式。

其次要考虑到温湿度控制、光照、通风等环境因素,确保食用菌的生长环境符合要求。

此外,设计时应充分考虑设备的布局和运输通道,以便工人操作和管理。

3. 设备选择食用菌工厂的设备选用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在选择种植设备时,应考虑设备的生产能力、节能性能、耐用性等因素。

通风设备、加湿设备、灭菌设备等也需要根据工厂规模和种植方式进行选择。

此外,还需要考虑设备的维护以及后续更新升级的可能性。

4. 建设流程食用菌工厂的建设流程包括前期准备、设计阶段、施工阶段和调试阶段。

前期准备阶段主要是规划选址、申办相关手续等工作。

设计阶段需要与设计团队密切合作,确定设计方案。

施工阶段需要选择质量可靠的承包商进行施工,确保工程质量。

调试阶段则是工厂设备的正式启用前的综合测试阶段。

5. 维护与管理一旦食用菌工厂建设完毕,维护与管理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

定期对设备进行检修和保养,保证设备正常运行。

对员工进行培训,提高工作效率和产品质量。

同时要加强对工厂环境的监控,保证生产环境的洁净和安全。

结语通过本文对食用菌工厂化建设的施工方案进行探讨,相信读者对如何进行食用菌工厂的建设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食用菌工厂的建设既需要考虑生产效率和质量,也要注重环保和安全。

希望本文能对相关领域的从业者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帮助。

食用菌工厂化栽培实施方案

食用菌工厂化栽培实施方案
选择适应市场需求和当地资源 条件的食用菌品种,并制备高 质量的菌种,以保证生产的成 功和稳定。
培养基质准备
根据不同食用菌品种的需求, 配制适合的培养基质,并控制 添加剂的种类和用量,以保证 食用菌的正常生长和发育。
出菇管理
控制出菇室的各项环境参数, 如温度、湿度、光照和空气流 通等,以保证食用菌的正常生 长和发育,并提高产量和质量 。
栽培设施选址与布局
选址
选择地势平坦、排水良好、交通 便利、无污染源的地方。
布局
根据生产流程和工艺要求进行合 理布局,如分区布置、合理安排 人流和物流等。
04
食用菌工厂化栽培技术
栽培品种选择
80%
适应性
选择适合当地气候、土壤等自然 条件的品种,以确保其生长和产 量的稳定性。
100%
市场需求
考虑选择当前市场热销或具有潜 在需求的品种,以增加销售渠道 和经济效益。
食用菌工厂化栽培实施方案
汇报人:
2023-11-30

CONTENCT

• 背景介绍 • 实施方案概述 • 食用菌工厂化栽培设施 • 食用菌工厂化栽培技术 • 食用菌工厂化栽培成本控制 • 食用菌工厂化栽培市场销售 • 食用菌工厂化栽培前景展望与风险
评估
01
背景介绍
食用菌产业现状
食用菌产量的全球趋势
采收与销售
根据市场需求和产品标准,采 收成熟的食用菌,并进行清洗 、分级和包装等处理,最后销 售给消费者或加工企业。
实施方案特点
高度自动化和智能化
采用先进的机械设备和智能化控制系统,实现食 用菌工厂化栽培的自动化和智能化管理。
节能环保
采用循环利用水资源、合理利用废弃物等方法, 实现节能减排和质和口感,赢得消费者的信任和口碑。

梨树县白灵菇定位定量出菇法工厂化栽培技术试验初报

梨树县白灵菇定位定量出菇法工厂化栽培技术试验初报

梨树县白灵菇定位定量出菇法工厂化栽培技术试验初报摘要:本文阐述的白灵菇定位定量出菇法工厂化栽培技术,主要是改变了白灵菇的出菇方式,由原来的敞口出菇改变为定点、定量出菇,防止了营养和水分的流失,从而为第二茬出菇打下了良好基础,使出菇率由原来的40%提高到80%,提高了白灵菇栽培的技术含量和产品附加值。

关键词:白灵菇;定点定量;栽培技术中图分类号:s31 文献标识码:a1 概述梨树县传统食用菌生产多为平菇,其外观、口感欠佳,很难满足城乡居民对高档次食用菌产品的需求,且产品附加值低。

白灵菇是一种新近开发的高档次珍稀食用菌品种,在国内外市场上受到消费者的广泛好评,需求量不断上升,经济效益非常可观,但以往白灵菇生产上存在转化率低、成本高、劳动强度大、产量低、市场占有率低等情况,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在梨树县万发食用菌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了试验栽培,试验期间参考了有关白灵菇生产栽培方面的文献,引进了外地白灵菇生产的栽培技术,聘请了食用菌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的专家教授进行技术指导,使我县白灵菇定位定量出菇法工厂化栽培取得成功。

2 技术要点2.1 品种选择选择商品性及产量都好的品种,如白灵1号、白灵2号、白灵6号等。

2.2 菌种制作2.2.1 母种制作白灵菇的菌种制作同大多数食用菌的菌种制作大同小异。

其母种采用一般加富pda培养基即可。

将一个重量200g左右、形状标准、消毒好的掌形白灵菇放在接菌箱中,接菌箱、白灵菇、接菌工具等都要进行消毒,然后用接菌刀在白灵菇的柄与盖结合部取一块豆粒大小的白灵菇放入提前做好的无菌试管pda培养基中,接菌方法与其他食用菌方法相同,然后放入恒温箱中进行培养,温度调制25℃,经过14d左右培养,母种制作完成。

2.2.2 原种制作将筷子用100℃的1%糖水中闷5h,拿出降到30℃时,再和80%的锯末子、20%的麦麸子混在一起装袋,湿度60%。

菌种袋用15cm ×33cm聚丙烯折角袋,每袋装筷子100根,高度为18cm,原种袋装好后,统一放在高压灭菌锅中进行灭菌,125℃保持2h,之后按照高压灭菌锅的操作要求打开锅盖,等温度降到28℃时转运到接菌箱中进行无菌操作,将试管中的母种转移到15cm×33cm聚丙烯塑料袋中,在22℃~28℃培养室中培养40天,原种成熟,可以使用。

白参菌工厂化栽培技术白参菌多层次立体栽培技术

白参菌工厂化栽培技术白参菌多层次立体栽培技术

白参菌工厂化栽培技术白参菌多层次立体栽培技术白参菌,又名裂褶菌、白花,是一种食药兼用的珍稀菇菌。

其菇体质韧、味道清香、鲜美爽口、营养丰富。

据测试,白参菌含人体需要的8种氨基酸总量达17.04%,并富含锌、铁、钾、钙、磷、硒、锗;而且有较高的药用价值。

此菌性平、味甘,有清肝明目,滋补强身的功效。

从白参菌中提取的多糖,对慢性细菌感染有显著的防御效能,对肿瘤有抑制作用;其菌丝深层发酵产出的有机酸,广泛应用于食品、医药工业及生物化学等方面。

白参菌多层次立体栽培技术,就是以塑料袋装入培养料作为载体,在室内外棚搭建多层架床,形成多层次立体栽培,可连续生产收获4~6潮菇,生物学效率可达200%以上的高产栽培技术。

1、菇棚要求菇棚高2.5m,每棚250~300m2均可,竹木作骨架。

棚顶盖黑色薄膜加草帘,四周茅草或草帘围护;棚内搭摆袋架,架宽90~100cm,分设架床8层,层距25cm;地面整平夯实,铺上细沙。

每个架床用塑料薄膜覆盖成保湿棚。

保湿好的专用菇棚不必盖膜。

庭院如有对流门窗的房间,亦可用于栽培。

2、栽培季节该菌生产周期较短,在适宜的条件下从接种到采收仅需16~20d。

最佳栽培季节为秋栽9~10月,春栽3~5月。

充分利用房棚空间和最适时间,每年可安排生产4~6批。

3、基料配制适用的培养基配方有以下两组:(1)棉籽壳58%、玉米芯或甘蔗渣20%、麦麸18%、玉米粉2%、石膏粉1%、钙镁磷肥1%。

(2)棉籽壳50%、杂木屑28%、玉米粉2%、麦麸18%、石膏粉1%、碳酸钙1%。

以上配方料与水比为1∶(1.1~1.2),含水量60%,pH自然。

栽培袋规格:立式栽培的采用短袋15cm×26cm,每袋装干料300g;长袋12cm×55cm,每袋装干料500g。

装袋、灭菌按常规操作。

4、消毒接种料袋灭菌后需冷却至28℃以下时方可进行接种。

为防止“病从口入”,严格进行无菌操作,做到“四消毒”(接种箱或室使用前紫外线或气雾消毒;菌种、料袋和工具搬入后再次气雾消毒;操作人员身手消毒;菌种迅速通过酒精灯火消毒接入袋内)。

我公司生产基地菌棒制作工艺流程

我公司生产基地菌棒制作工艺流程

我公司生产基地菌棒制作工艺流程(内部资料注意保存不准翻印违者必究)前言对于大多数熟料栽培的蘑菇品种来讲,如白灵菇、白色金针菇、杏鲍菇、香菇、木耳等食用种类,菌棒生产是整个蘑菇培植最重要的一个环节。

菌棒的好坏不但影响最终的产量,而且也是栽培成败的关键所在。

菌棒制作成功了,污染率少(5%以下)或不污染;菌丝发得好,粗壮浓密洁白,发好菌的菌棒掰开一看有大量白色菌丝,用手捏感觉有一定的硬度,我们就可以自豪地说,整个栽培已经成功了60%。

很多人认为,整个蘑菇培植最重要的是出菇阶段,其实不然,在栽培实践中,众多栽培失败,乃至全军覆灭颗粒无收,80%的原因出在菌棒质量上。

我们常开玩笑说,只要菌棒长好了,扔到猪圈里也可以出菇。

可见,蘑菇培植菌棒生产环节是多么重要。

我们这次白灵菇栽培,因数量较大且属于大兵团作战,这就更要求我们在白灵菇菌棒制作过程中严格按操作规程进行生产,做到轻拿轻放,动作规范到位,决不允许乱仍菌棒,野蛮装卸,堆积如山。

在我们菌棒生产之前,请您务必将此资料认真阅读,不懂就问,吃透整个白灵菇菌棒制作工艺流程的每个步骤,做到心中有数。

一、原料准备:蘑菇属于异养大型真菌,其生长发育所需全部营养物质来自培养料,为此,原料的好坏及营养多少,它直接影响到其生物学效率。

1、棉籽皮: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河南安阳供销社刘纯业先生发明了利用棉籽皮栽培平菇,从此中国的蘑菇培植掀开了新一页。

到目前为止,棉籽皮仍是栽培各种蘑菇最好的原料,特别是对于木腐蘑菇种类更是如此。

所以,棉籽皮也称为通用培养料或万能培养料。

用棉籽皮为培养料栽培各种蘑菇之所以能获得高产,究其原因为:①棉籽皮营养丰富全面,不但含有丰富的碳源例如:木质素和纤维素,而且还含有丰富的氮素,其C/N(碳氮比)也非常适合菇类的生长发育。

②由于棉籽皮特殊的形状而透气性较好。

③棉籽皮含有大量的短绒,拌料后可容纳大量水份和氧气,能满足出菇时对培养料含水量的要求而获得高产。

我们知道,对大多数蘑菇品种来讲,子实体的含水量为90%左右,这些水分绝大部分来自培养料,而出菇场所环境的空气相对湿度主要是减少菇体内水份向外蒸发。

白灵菇液体菌种工艺研究

白灵菇液体菌种工艺研究

WA G G ag yo, O GL- u2 L A i -un N u n - a D N ih a U , N X a ja3 o
( .l r utrl ce c n e h oo yColg ,i n1 2 0 , hn ; 1 i nAgi l a in ea dT c n lg l e Ji 3 1 1 C ia Ji c u S a l
Ab ta t I h s a t l, p o i g dfe e tc r o o re a d nto e o r e ,f c n i u d f r na o n h e tc r o s r c :n ti r ceEx l r i r n ab n s u c n i g n s u c s e e t o l i e me tt n a d te b s a b a ;rai a on f cl m;iudc tr o et n ywod :luo f deO gns m u t myei Lq r ueclc o ue m o u l u i
学表 明,白灵菇 中所含 的真 菌多糖能增 强人体免 疫功 能, 具有抗病毒 、 抗肿瘤作用, 且能降低胆 固醇含量 , 防止 味浓郁, 养价值高。据测定, 营 其中蛋白 质含量为 1. 动脉硬化, 4 %、 7 是一种食药兼具的优质食用菌嘲所 以发展 , 前景十分广阔。白灵菇作为新开发的食用菌新品种 , 受 脂肪 4 1 粗纤维 1. 碳水化合物 4. 灰分 4 %, . %、 3 5 %、 4 3 %、 2 . 8 目 含有 人 的8 种氨基酸、维生素及多种有益于健 到栽培者、 经营者和消费者的青睐 。 白灵 菇属于低温 但 康的矿质元素 , 一种珍 稀的天然保健食 品[ 是 1 1 有 消 型真 菌, 并具 子实体形成条件苛刻 、 栽培周期长 、 生物转化率 积、 杀虫 、 镇咳 、 消炎 、 防止妇科肿瘤等药效 。现 代药理 低 、 商业性栽培规模尚小 , 满足不 了市场 的需要[ 采用 3 1 。

白灵菇最佳栽培配方和模式的初步研究

白灵菇最佳栽培配方和模式的初步研究

白灵菇最佳栽培配方和模式的初步研究充娜;郭亮;徐全飞;吴艳;孟俊龙;常明昌【摘要】为了找出栽培白灵菇的最佳培养料配方和栽培模式,对以棉籽壳、阔叶树木屑、玉米芯为主料不同培养料配方下菌丝生长和出菇等情况进行了比较,并分析了双排菌袋覆土栽培、工厂化栽培、层架式栽培三种模式下白灵菇的产量等差异情况.结果表明,棉籽壳为主料时,菌丝生长快,优等菇比例高,且菌袋不易污染,棉籽壳和玉米芯混合作为主料时,菌丝生长稍差,但可大大降低成本;三种栽培模式中工厂化栽培模式产量高,且子实体形态好.棉籽壳和玉米芯混合做主料综合考虑为最佳培养料,工厂化栽培为最佳栽培模式.【期刊名称】《山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0(030)005【总页数】3页(P436-438)【关键词】白灵菇;配方;栽培模式;菌丝【作者】充娜;郭亮;徐全飞;吴艳;孟俊龙;常明昌【作者单位】山西农业大学,园艺学院,山西,太谷,030801;山西农业大学,园艺学院,山西,太谷,030801;山西农业大学,园艺学院,山西,太谷,030801;山西农业大学,园艺学院,山西,太谷,030801;山西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山西,太谷,030801;山西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山西,太谷,0308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646白灵菇,学名白灵侧耳[Pleurotus nebrodensis(Inzengae)Quél][1],隶属担子菌亚门(Enmycop Hyta),担子菌纲(Basidiomycetes),伞菌目(Agaricales),侧耳科(Pleurotaceae),侧耳属(Pleurotus),又名阿魏蘑、阿魏菇、阿魏蘑菇、白阿魏菇、阿魏侧耳。

白灵菇为掌状阿魏菇的商品名,是近年来逐渐发展起来的食用菌新秀之一[2]。

其子实体颜色洁白、脆嫩可口、香味浓郁,食如鲍鱼,味道鲜美,具有口感好、味道鲜的特点,享有“素鲍鱼”之美称[3,4],在中国仅分布于新疆干旱沙漠地区,故又有“天山神菇”、“西天白灵菇”之称[5]。

工厂化白灵菇菌棒二次利用覆土出菇技术

工厂化白灵菇菌棒二次利用覆土出菇技术

工厂化白灵菇菌棒二次利用覆土出菇技术
梁爽;高继海
【期刊名称】《蔬菜》
【年(卷),期】2022()10
【摘要】工厂化白灵菇栽培中的菌棒出一次菇后,由于含水量过低不能二次出菇,一般就被废掉不再使用,即使进行二次出菇,也表现产量较低,且造成其他资源浪费。

通过多年试验与生产实践,探索出通过覆土方式进行菌棒二次出菇的技术,可以大大提高产量和经济效益,使菌棒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其关键技术包括:栽培季节、栽培设施、覆土前准备工作、覆土方法、出菇管理等方面。

【总页数】4页(P59-62)
【作者】梁爽;高继海
【作者单位】北京市顺义区农业技术综合服务中心;北京市顺义区农业科学研究所【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64
【相关文献】
1.白灵菇春季菌墙覆土出菇技术关键
2.白灵菇覆土二次出菇技术
3.白灵菇菌棒二次覆土出菇关键技术
4.灰树花菌棒式栽培及覆土二次出菇技术
5.覆土特性对刺芹侧耳工厂化菌包二次出菇的影响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白灵菇工厂化栽培工艺研究
作者:张晓菡
来源:《科学与财富》2017年第16期
摘要:采用白灵菇(Pleurotus nebrodensis)1号菌株进行工厂化袋栽试验。

结果表明:配方4为白灵菇工厂化栽培最适培养料配方;适当提高白灵菇栽培袋装料量,可提高其相对产量;白灵菇子实体的生长发育主要靠培养基自身的含水量,一定的含水量是确保其高产优质的先决条件;小米粒菌种具有菌丝萌发速度快、菌丝强壮、接种方便的特点,可缩短生长周期,节约成本;后熟时间对白灵菇菌丝的生长以及菇蕾分化时间、产量和质量都具有重要影响。

关键词:白灵菇;工厂化;液体菌种;后熟
白灵菇学名白灵侧耳[Pleurotus nebrodensis(Inzengae) Quèl],别名刺芹侧耳白色变种、白阿魏蘑、白灵芝菇和玉雪阿魏蘑等,担子菌门,层菌纲,伞菌目,侧耳科,侧耳属。

白灵菇子实体单生、群生或近丛生,菌肉白色细嫩、不变色、厚,开伞慢,组织细密结实,货架期长,质地脆嫩,风味独特,在市场上享有“蚝菇王”、“素鲍鱼”之称。

目前,中国白灵菇栽培以传统栽培为主,其受自然条件和季节的影响很大,产品不能周年生产,均衡供应,产量不稳定,质量参差不齐,因此,白灵菇工厂化栽培势在必行[3-4],白灵菇工厂化栽培采用工业化的技术手段,在相对可控的环境(温、光、气、湿)设施条件下,组织高效率的机械化、自动化作业,实现规模化、集约化、智能化、标准化、周年化生产[5-9]。

笔者选用山西鼎昌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引进的白灵1号菌株进行工厂化袋栽生产,比较不同生产工艺对白灵菇产量和质量的影响。

1材料和方法
1. 1供试材料
供试白灵菇1号菌株系山西鼎昌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从台湾、福建、北京、山东和山西等地区收集、引进的白灵菇菌种资源中选育所得。

1. 2 生产工艺试验
1.2.1 白灵菇工厂化栽培培养料的筛选本试验分为试管试验和工厂化出菇管理两个阶段。

在试管试验中,采用25 mm×200mm的试管,根据各配方中各组成成分比例配料,每个试管装干料20 g,含水量64%。

高压蒸汽灭菌,无菌操作下接种,放入恒温培养箱内25℃暗培养,观察菌丝色泽并记录菌丝生长速度和生长势。

每个处理重复5次。

工厂化出菇管理,记录每袋产量和栽培周期,每个处理重复10次。

配方1:棉籽壳40%,木屑40%,麸皮13%,玉米粉5%,过磷酸钙1%,石膏1%;配方2:木屑40%,玉米芯40%,麸皮13%,玉米粉5%,过磷
酸钙1%,石膏1%;配方3:棉籽壳40%,玉米芯40%,麸皮13%,玉米粉5%,过磷酸钙1%,石膏1%;配方4:棉籽壳40%,木屑20%,玉米芯20%,麸皮13%,玉米粉5%,过磷酸钙1%,石膏1%;配方5:棉籽壳20%,木屑40%,玉米芯20%,麸皮13%,玉米粉5%,过磷酸钙1%,石膏1%;
1.2.2 栽培袋装料量试验制作栽培袋时,每袋分别装干料350,400,450,500 g,测定产量和生物学转化率。

每个处理32袋,重复3次。

1.2.3栽培袋含水量试验制作栽培袋时,每个处理含水量分别为63%,65%,67%,测定出菇数量、产量和生物学转化率。

每个处理32袋,重复3次。

1.2.4栽培袋pH试验制作栽培袋时,用生石灰调节培养料pH为5.5,6.5,7.5三个水平,测定并计算每袋产量和生物学转化率。

每个处理32袋,重复3次。

1.2.5栽培种试验栽培袋中分别接入相同体积的液体菌种、小米粒菌种、棉籽壳菌种、木棍(雪糕棍)菌种观测菌丝长势,测定生长周期。

每个处理32袋,重复3次。

2 结果与分析
2.1不同配方对白灵菇菌丝生长速度、产量与质量的影响
表1表明,白灵菇菌株在各配方培养料中菌丝生长速度不同,4号处理菌丝生长速度最快,平均日生长速度达3.94mm·d-1,其次是5号、6号处理,2号处理菌丝生长最慢。

经方差分析,4号处理与其它处理差异极显著。

4号、5号、6号处理生产周期为120d,较1号、2号、3号处理提前5 d;从单袋产量上看,4号处理平均单袋产量最高,达232.26 g·袋-1,2号处理平均单袋产量最低,为175.52g·袋-1。

综上可知,4号培养料配方为白灵菇工厂化栽培最优配方,生产周期最短,产量最高。

即棉籽壳40%,木屑20%,玉米芯20%,麸皮13%,玉米粉5%,过磷酸钙1%,石膏1%。

2.2不同栽培袋装料量对白灵菇产量与质量的影响
表2结果表明,白灵菇产量随着培养料装料质量的增加而增长,培养料干料质量为500 g 的产量最高,但发菌期最长,生物学转化率最低;培养料干料质量450g商品菇所占比例最大,产量次之;培养料干料质量350 g,发菌期最短,产量最低,生物学转化率最高。

2.3培养料含水量对白灵菇产量和生物学转化率的影响
由表3可见,培养料含水量65%发菌时间居中,产量最高,平均每袋产量高达213.72g;培养料含水量67%产量次之,发菌期最长,培养料含水量63%产量、生物学转化率最低,发菌期最短。

2.4培养料pH对白灵菇产量和生物学转化率的影响
表4结果表明,3个处理中白灵菇每袋出菇数相当,处理3平均每袋产量最高达221.06g,处理2次之,处理1平均每袋产量最低。

因为培养料pH经灭菌后会降低,而且菌丝在新陈代谢过程中也会产生有机酸使培养料pH进一步下降,从而影响产量。

因此,工厂化栽培白灵菇拌料时pH应调到7.5。

2.5 不同栽培种对白灵菇生长周期和产量的影响
表5结果表明,4种栽培种对白灵菇产量影响不大,但栽培种选用液体菌种菌丝长势强,色泽洁白,生长周期最短;选用小米粒菌种菌丝长势强,色泽洁白,生长周期次之;选用棉籽壳菌种菌丝长势一般,色泽洁白,生长周期较长,选用木棍(雪糕棍)菌种菌丝长势强,色泽洁白,但生长周期较长。

3 小结与讨论
以工厂化栽培白灵菇产量和栽培周期为指标,筛选出最优培养料配方,即棉籽壳40%,木屑20%,玉米芯20%,麸皮13%,玉米粉5%,过磷酸钙1%,石膏1%。

3种主料之间的互作效果要好于单一或两种主料,营养成分更丰富,更有利于菌丝体吸收利用。

工厂化栽培白灵菇采用现代工业设施、设备,生产成本大大增加。

栽培袋装料适当增加,产量相对提高,栽培袋装料量为450g时,白灵菇产量高,品质好。

65%的含水量有利于子实体原基的形成和分化,产量高,品质好。

pH是影响细胞透性、酶活性及代谢活动的重要因素,白灵1号菌株在培养料pH为7.5时,产量、生物学转化率最高。

工厂化栽培白灵菇,采用液体菌种,繁种快,成本低,接种方便,发菌短,菌龄一致,出菇整齐,但资金投入大,制种技术难度高;采用棉籽壳菌种,制作方便,成本低,但菌丝萌发慢、长势一般、生长周期长,采用木棍(雪糕棍)菌种,制种时间长,菌丝长势强,但发菌期较长,所以除少数大型白灵菇工厂化采用液体菌种外,工厂化栽培白灵菇宜采用小米粒菌种,接种方便,菌丝萌发速度快,菌丝强壮,出菇整齐,生长周期较短。

白灵菇后熟期长短影响到菌丝对培养料养分的分解程度,后熟时间不足,虽然可产生子实体,但子实体发育所需要的养分供应不足,畸形菇数量多,产量低;后熟期过长,不仅成本增加,而且培养料内养分消耗过多,也会降低白灵菇的产量,所以工厂化袋栽白灵菇生产过程中,白灵菇菌丝长满培养料后,给予40d 左右的后熟期最合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