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4课《大道之行也》课件

合集下载

秋语文八上第24课《大道之行也》课件

秋语文八上第24课《大道之行也》课件

四书:《论语》《大学》《孟子》 《中庸》
五经:《诗经》《尚书》《礼记》《 周易》《春秋》 (简称:诗、书、礼、易、春秋)
《礼记》简介:
《礼记》,除有关我国古代社会
情况和各种礼节制度的记述外,还 包括了孔子及其门人言行的一些小 故事。
《礼记》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 章制度书籍,又是一部重要的仁义 道德教科书。其语言简洁生动,具 有一定的文学价值。
陶 渊 明 : 世 外 桃 源
“有饭同吃,有衣同穿,有田同耕,有 钱同使;无处不保暖,无处不均匀。”
——洪秀全
洪秀全领导了近代史 上最大的农民起义。
马克思
伟大的思想家,他和 思格斯共同创立的马克思 主义学说,提出社会主义 和共产主义伟大的理想的 社会形式。
“各尽所能,按需分配” 是共产主义的社会制度的 基本概念。
因为孔子是因为生活在变 乱纷乘的春秋末期,迫切希望 出现一个太平盛世。
课文欣赏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已; 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已。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 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人人受到关爱
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男有分,女有归 人人安居乐业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想像都是植根于现实土壤的, 文中有无当时现实社会的影子?
理想 • 谋闭而不兴 • 盗窃乱贼而不作 • 外户而不闭
折射
则老百姓便可以生活在安定、和平的 大同社会。
大道和大同有什么关系?
大道之行也,是指执政者施 行大道,则老百姓便可以生活 在安定、和平的大同社会。

《大道之行也》完美版ppt课件

《大道之行也》完美版ppt课件

通过分组讨论,培养学生们的 合作精神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分享交流:个人阅读心得和感悟
学生们可以分享自己在阅读《大 道之行也》过程中的心得和感悟

可以谈谈自己对文章中某些语句 或段落的理解和感受,或者分享 自己通过阅读获得的启示和收获

通过分享交流,促进学生们对文 章内容的深入理解和思考,同时 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
跨学科拓展学习
建议学员结合历史、哲学 、文学等相关学科,拓展 视野,深化对大道之行的 理解。
下一步学习计划安排
深入研读相关经典著作
如《论语》、《孟子》等,进一步了解儒家思想及其与大道之行 的联系。
探讨当代社会中的大道之行
引导学员思考如何将大道之行的理念应用于现代社会,促进社会和 谐发展。
组织实践活动
02
文本解读与赏析
文章结构和写作特点
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先提出“大 道之行也”的主题,然后分别阐述“ 天下为公”、“诚信和谐”、“安居 乐业”等几个方面,最后总结全文。
写作特点方面,文章运用了大量的排 比、对偶等修辞手法,语言简练、意 蕴深厚,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号召力 。
关键语句解读与赏析
01
作者认为,要实现这个理想社会,需 要选拔贤能人才来领导国家和社会, 同时保持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和团结。
03
知识拓展与延伸
相关历史文化知识介绍
1 2
儒家思想及其发展历程
简要介绍儒家思想的起源、代表人物、核心观念 以及在中国历史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
古代中国的社会政治背景
《大道之行也》所反映的社会政治状况,如天下 为公、选贤与能、诚信和谐等理念。
之间的信任和团结。
03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八年级语文上册24《大道之行也》课件(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24《大道之行也》课件(新版)新人教版

4、如何理解(lǐjiě)孔子关于“大同”社会的思想意义?
“大同”社会是以“五帝之世”的传闻 为依据,经过加工提炼而后构想出来的一 个理想(lǐxiǎng)社会的模式,建立一个合理 的社会,以消除现实社会中的黑暗现象和 不合理的地方。因此,它源于“五帝之 世”,又高于“五帝之世”。
第二十一页,共41页。
对于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却不一定要 自己私藏;
第十五页,共41页。
5、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不 一定为自己谋私利。
6、是故谋闭而不兴(bùxīng),盗窃乱
贼而因此
造反 害人
不(作yī,ncǐ故) 外户而不闭,是 谓大同(dàtóng)。
兴起
这是
第十六页,共41页。
选举民主化
民俗民风
讲诚信、求和平
第二层:分说
1 .人人(rénrén)都能得到 关 2.人爱人(rénrén)都能安居乐
3业.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大同”社会
第三层:结语——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做,外户而不 闭
总之:大同社会是一个平等自由、安定富足的太平盛世
第二十三页,共41页。
第二十四页,共41页。
第三层(第四句话)全文(quán wén)的总结语。
第十一页,共41页。
通假字
选贤与能 与(x通u“ǎn举x”iá,n推荐(tuījiàn)
y矜ǔ、né寡ng、) 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矜通“鳏”,老而无妻的人
第十二页,共41页。
词类活用
意动用 故(d人òn(ggùyòrénng)不)法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7)是一故定谋为闭自而己谋不私兴利,。盗窃乱贼而不作。

八年级语文(人教)上册(课件):24《大道之行也》

八年级语文(人教)上册(课件):24《大道之行也》

示例1:支持。 学校通过盛大心,使学生印象深刻,这种做法值得提 倡。
示例2:反对。 下拜磕头,形式大于内容。日常小事也能体现 真情,多陪陪父母,帮助做家务,培养孝心,从点滴做起比较好。 (言之有理,语言通顺,字数符合要求即可)
mù 和睦,关系友好 wù 憎恶
jǔ 通“举”,选拔 fèn 职业,职守
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外户而不闭
C
叫作,称作 认为……小,轻视
/
/
(好比)坐在井里看天的人,说天很小,其实天并不小。
不一致。理由:在韩愈看来,老子所说的“道德”是抛开仁 义而言,只是他一个人的说法,而自己所说的“道德”是包 括仁义,是天下人所共同承认的道德。

第24课 大道之行也(课件)(人教版八年级上)

第24课 大道之行也(课件)(人教版八年级上)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1. 生字
选贤与能(j)
矜、寡、孤、独、废疾者(gun)
男有分(fn)
货恶其弃于地也(w)
2. 词语
选贤与能:“与” 通 “举”,选拔。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用作动词,
以· · · · · ·
为亲,以· · · · · · 为子,分别译为 “奉养” “抚养”。
外户而不闭: 用门闩插门。
24* 大道之行也
《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 其成书年代及作者历来说法不一。据《汉书 • 艺文志》 说是七十子后学者所记的,由汉人戴圣传述, 故又称《小戴礼记》,以区别于戴德所传的《大戴 礼记》。它是一部重要的仁义道德教科书。
《礼运篇》中记叙了儒家学派闪光的政治理 想 —— 大同世界。这种小康大同的政治理想产生 于中国的 2 000 年前,是极为可贵的历史资料。原 属《礼记》的两篇《大学》《中庸》在南宋时期由 理学家朱熹单独抽出,与《论语》《孟子》合称 “四书”。自宋至清的六七百年间,成为青年学子入 仕应考的必读书。
是故谋闭而不兴:杜绝。
选贤与能: “与”通“举”,选拔。
矜、寡、孤、独、废疾者: “矜” 通 “鳏”,指
老而
无妻的人。
男有分:职分。文中指职业、职守。
货恶其弃于地也:厌恶、憎恨。
怪 哉 汉武帝幸①甘泉,驰道中有虫,赤色,头牙齿耳 鼻尽具,观者莫识。帝乃使东方朔视之。还对曰: “此虫名怪哉。 昔时拘系②无辜,众庶③悉怨,咸仰 首叹曰: „怪哉! 怪哉! ‟ 盖感动上天,愤所生也,故 名怪哉。此地必秦之狱处。 ” 即按④地图,信⑤如其言。
《礼记》共 20 卷 49 篇,全书保存了大量的先 秦时代的社会史料。仅关于婚丧祭礼的就有 17 篇 之多,它对于研究先秦以至秦汉时代的婚丧嫁娶制 度、家族制度、社会风俗等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第五单元24课《大道之行也》课件 (共20张PPT)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第五单元24课《大道之行也》课件 (共20张PPT)

天下为公 (wéi)选贤与能( j)ǔ 讲信修睦( mù)
矜、寡、孤、独 ( gu)ān
男有分( fè)n 货恶其弃于地也( wù)
编纂( zuǎ)门闩( n
) shuān
合作探究,疏通文意: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
施行
是 共有的 通“举”, 培养 选拔
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
比较迁移——拓展课文
a大同社会同陶渊明描绘的那个“世 外桃源”有没有相似之处?你是如何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待文中所描绘的大同社会的?
有。“世外桃源”的境界是根据“大同” 社会的体制构想出来的,是艺术地再现
“大同”社会的生活风貌。二者都是没有 阶级压迫,没有战乱,人人平等自由,幸
福快乐,安定富足的理想社会。
背诵指导
1. “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纲领)是什么? 2. “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天下为公
大同社会 的根本特
选贤与能

讲信修睦
大同社会 的
基本特征
人人都能得到社会关爱 人人都能安居乐业 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大同社会的局面: 夜不闭户,社会安定
1.人人受到关爱(人不独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
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 皆有所养)
可试一试抓重点词句背诵法
大道之行也, ,选 与 ,讲 修 。故

, 使 ,,
,矜、
废疾者皆有所养,男 ,女 。货恶其弃于地
也,
;力恶其不出于身也,
。是故


,故
,是谓大同。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人才得到重用,社会成员间和睦相处的是: 2.文中体现“大同”社会人人都能得到关爱的是: 3.“大同”社会人人都能安居乐业的是: .“大同”社会人民毫无私心,把共同劳动看成是分享快乐的是: 5体现”大同“社会安定和平的是:

(优秀课件)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自制第24课《大道之行也》(29张ppt)课件(共29张PPT)

(优秀课件)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自制第24课《大道之行也》(29张ppt)课件(共29张PPT)

“大同”与“小康”
作业:
1、背诵全文 2、学探诊 3、复习第五单元
大道:可以理解为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 • 大同:可以理解为儒家的理想社会或人 类社会的最高阶段。 • 大道之行也:是指执政者施行大道,则 老百姓便可以生活在安定、和平的大同 社会。
特征: 天下为公 具体阐述: 人人受到关爱(人不独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
2.词类活用: (1)意动用法 亲:以……为亲;子:以……为子 (2)动词作名词 盗窃:偷窃的事 乱:造反的事 贼:害人的事
大道 政治制度的本质: 天下为公 之行 政治领袖的产生: 选贤与能 也根 讲信修睦 社会氛围: 本特 征伦理观念: 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1 )老有所终 2 )壮有所用 3 )幼有所 社会环境: 长 4)矜 、 寡 、 孤 、 独 、 废疾者 皆有所养 5)男有分,女有归
大道,可以理解为治理社会
的最高准则; 大同,可以理解为儒家的理 想社会或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
尽管这样的理想社会在当时的社 会条件下不可能成为现实,但它却成 为古今中外思想史上的一份宝贵财富, 两千多年来一直成为许多思想家和改 革家所追求的理想“桃源”。其思想 意义极为深远。
孟子
孟子,名轲,字子舆,生 于战国时代,代表作《孟 子》。他被公认为孔子儒家 学说最具影响力的继承人, 被誉为“亚圣”。
却不一定要 自己私藏
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 力,却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
重点语句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对于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 行为,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
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 却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
因此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 单抚育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终其 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 利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 人、幼年丧父的人、老而无子的人、残 疾人都能得到供养。男子要有职业,女 子要(及时)婚配。对于财货,人们憎 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却不一定要自 己私藏;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 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

《大道之行也》八年级语文课件

《大道之行也》八年级语文课件

精读细研
“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是什么?
天下为公
政权属于社会的全体成员,不属于任何个人。
选贤与能
社会的管理者应由社会成员选举产生,而选举 的标准是“贤”“能”,即品德高尚、才能出 众的人。
讲信修睦
社会成员间应当建立起良好的关系,要讲求诚 信,崇尚和睦。
精读细研
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的?
合作探究
文言句式 判断句: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为”表判断。
倒装句:不必藏于己。 介宾短语后置,正常语序应为“不必于己藏”。
课堂小结
概括主题
《大道之行也》通过对理想中的社会特征的描 述,阐明了儒家思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表达了作者对这种理想社会的向往,同时反映了我 国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民之乐”则主要体现在让发展成果惠及百姓。(3)“国无德不兴,人无
德不立”,请从修身立德的角度谈谈对【甲】文中画线句子的认识。
拓展探究
参考答案
1.B 2.A 3.(1)选拔推举品德高尚、有才干的人,讲求诚信,培养 和睦气氛。
(2)以百姓的忧愁为忧愁的人,百姓也会以他的忧愁为 忧愁。 4.(1)天下为公 (2)乐以天下 忧以天下 (3)要点:结合“不必藏于己”“不必为己”,扣住“树 公心(去私心,讲奉献等)”谈认识。
拓展探究
拓展阅读
(2022·山东滨州)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4题。
【甲】大道之. 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 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
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 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 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的?
“大同”
社会的特征?
天 (1)人人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 天
下 (2)人人都能安居乐业

为 (3)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2.作者所描绘的大同社会的景象是什么?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 是谓大同。 3.如何理解孔子关于“大同”社会的思想意义?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
已;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
已。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
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
同。 [译文] (人们)憎恶财货被抛
弃在地上的现象(而要去收贮 它),却不是为了独自享用; (也)憎恶那种在共同劳动中不 肯尽力的行为,总要不为私利而 劳动。这样一来,就不会有人搞 阴谋,不会有人盗窃财物和兴兵 作乱,(家家户户)都不用关大 门了,这就叫做“大同”社会。
“大同”社会是以“五帝之世”的传闻为依据,经 过加工提炼后构想出来的一个理想社会的模式,建立 一个合理的社会,以消除现实社会中的黑暗现象和不 合理的地方。因此,它源于“五帝之世”,又高于 “五帝之世”。
4.文中“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那个“世外桃源” 有没有相似的地方?
要透过“桃源”中的生活现象来认识这个社会,例 如从“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可以看出“桃源” 中的老人和孩子生活极其幸福、快乐,这就是“大同” 社会中“老有所终”“幼有所长”,由此还可以推知 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人同样受到全社会的 关爱。
选自《礼记·礼运》,《礼记》, 儒家经典之一,西汉戴圣对秦汉 以前各种礼仪论著加以辑录、编 纂而成,共49篇。礼运,《礼记》 篇名,大约是战国末年或秦汉之 际儒家学者托名孔子答问的著作。
1天下为公wéi 2选贤与能 jǔ 3讲信和睦mù 4矜 guān 5男有分fèn 6货恶其弃于地也wù 7编纂zuǎn 8门闩shuān
2.全文可分为几层? 第一层(第一句话)对“大同”社会的纲领性说明 第二层(第二至三句话)阐述大同社会基本特征 第三层(第四句话)全文的总结语
1.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的? 2.作者所描绘的大同社会的景象是什么? 3.如何理解孔子关于“大同”社会的思想意义? 4.文中“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那个“世外桃源”有没 有相似的地方?
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孔子是因为生活在变乱纷乘的春秋 末期,迫切希望出现一个太平盛世,所以有这番言论。
重点词语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 贤与能,讲信修睦。
[译文]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 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有贤德、 有才能的人选出来(给大家办 事),(人人)讲求诚信,崇尚 和睦。
①大道:古代指政治上的 最高理想。
大道之行也
1.掌握相关文言词,翻译并背诵课文。 2.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脉络,尽快形成背诵思路, 提高诵读能力。 3.了解古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理想,把握 “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4.《大道之行也》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 往,学习古人敢于冲破现实羁绊,大胆追求理想的精神 和智慧,激发学生树立为人类造福的远大理想。
《礼记》,儒家经典之一,亦称《小 戴礼》或《小戴礼记》,相传为西汉戴圣 编纂。全书包括《中庸》《大学》等四十 九篇,除有关我国古代社会情况和各种礼 节制度的记述外,还包括了孔子及其门人 言行的一些小故事。
《礼记》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 度书籍,又是一部重要的仁义道德教科书。 是孔子以后战国至秦汉之间儒家的作品, 全书保存了先秦时代的重要史料。其语言 简洁生动,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
重点词语
①恶:wù,憎恶。 ②是故:因此,所以。 ③谋闭:奸邪之谋。 ④乱:指造反。 ⑤贼:指害人。 ⑥作:兴起。 ⑦外户:泛指大门。 ⑧闭:用门闩插门。 ⑨大同:指理大同、大道之行也? 大道,可以理解为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大同,指儒
家的理想社会或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大道之行也,是指 执政者施行大道,则老百姓便可以生活在安定和平的大同 社会。天下为公:天下是公有的(天下是天下所有人的天 下)。
的父母,不单抚育自己的子女, ②矜:老而无妻的人。
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 ③寡:老而无夫的人。
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 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 的人、幼年丧父的孩子、老而无
④孤:幼而无父的人。 ⑤独:老而无子的人。
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 ⑥分:职份,指职业、职守。 男子要有职业,女子要及时婚配。 ⑦归:女子出嫁。
天下为公
社会纲领 选贤与能
讲信修睦
大道之行也
基本特征
社会关爱 安居乐业 货尽其用 人尽其力
谋闭不兴
理想社会
盗乱不作 外户不闭
是谓大同 宝贵财富
“关爱”是千百年来常谈常新的话 题,在生活中,处处充满关爱,师生之 情、父母之爱、同学之谊时刻在温暖着 我们。
请谈谈你印象中最深的一次见闻, 来体现“关爱”这一主题。
• 1、大道之行:施行。
• 2、选贤与能 :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 的 人选拔出来。“与”通 举。
• 3、讲信修睦:修,培养。讲求诚信,培 养和睦气氛。
• 4、故人不独亲其亲:亲,意动词, 以……为亲。用如动词,这里可以译为 奉养、赡养。 亲,名词,指父母。
②之:主谓之间取消句 子独立,不译。
③与:jǔ,通“举”。
④修:培养。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
重点词语
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 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 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①亲:第一个“亲”用如动 词,以……为亲。下文 “子其子”中的第一个
[译文]因此人们不单奉养自己
“子”也是动词。
本文是《礼记·礼运》开头部分里的一段话,主旨是阐明 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原文此前还有一段文字记 述孔子说这番话的来由,照录如下:“昔者仲尼与于蜡宾(参 加国君在年终举行的祭典,蜡,读zhà),事毕,出游于观 (读ɡuān,宫门外两旁的台楼)之上,喟然而叹,仲尼之叹, 盖叹鲁也(意思是鲁国已经丧失了国礼)。言偃(即子游,孔 子的学生)在侧,曰:“君子何叹?”(孔子何叹?)孔子曰: “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夏、商、周、三代的英贤),丘 未之逮也(因出生晚,未能赶上)而有志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