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大道之行也_公开课
《礼记》二则《大道之行也》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礼记》二则《大道之行也》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大道之行也》教学设计教材分析:这篇文言文选自部编人教版教材八年级下第六单元《礼记二则》,是《礼记·礼运》开头部分里的一段话。
通过对理想中的社会特征的描述,阐明了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因为作者是生活在变乱纷乘的春秋末期,所以对人类美好的社会生活充满了向往,迫切希望出现一个太平盛世。
这就是作者描绘的“大同”社会。
学情分析:初中生学习本文不宜要求过高,能粗知内容大意即可,但一定要熟练地背诵全文。
为将来进一步消化它创造条件学习。
教学思路:温故知新,首先从学过的《桃花源记》一文导入新课,再通过读文,译文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东晋诗人陶渊明描绘的“世外桃源"是《礼记》中“大同”社会的艺术再现。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积累文言词语。
2.了解《礼记》有关的知识。
3重视朗读,提高朗读能力,疏通文意,并背诵默写全文。
过程和方法目标:1.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脉络。
2.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3.联系实际,探求未知,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本文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学习古人大胆追求理想的智慧和精神,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
教学重、难点:1.要求在反复的诵读中,读出韵味,读出文意,最好当堂背诵。
2.引导学生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3.联系《桃花源记》,并思考《桃花源记》中所描绘的社会生活与文中“大同"社会相比有无相似之处。
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法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
(2—3分钟)1、同学们,对美好社会的不懈追求,是人类发展的永恒主题。
我们学过的《桃花源记》为我们描绘出一幅理想社会的生活图景,其实由陶渊明上溯千年,我国就有了名字为“大同”的美好社会构想。
那么大同社会是一个怎样的社会?和陶渊明所描述的世外桃源有无相似之处呢?今天,让我们带着问题学习《大道之行也》。
大道之行也公开课课件

1、对文章进行多种方式朗读,整体感知文 章。 2、在反复朗读中,理解文章内容,掌握相 关文言词语,翻译并背诵课文。 3、在诵读中,理解“大同”社会的基本特 征,了解古代名家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理 想。
《礼记》简介:
《礼记》,儒家经典之一,相传为西汉 戴圣编纂,共49篇。除有关我国古代社会情 况和各种礼节制度的记述外,还包括了孔 子及其门人言行的一些小故事。 《礼记》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 书籍,又是一部重要的仁义道德教科书。 其语言简洁生动,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 《礼运》,《礼记》篇名,大约是战国末 年或秦汉之际儒家学者托名孔子答问的著 作。
四、拓展延伸
1、文中“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那个
“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的地方?
2、请说一句话描绘你心目中的理想社会。
五、背诵课文(分层背诵)
全文可分三层: 第一层(第一句话)对“大同”社会的纲领性说明。
第二层(第二至三句话) “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1.人人都能得到关爱(故人不独亲其亲……皆有所养) 2.人人都能安居乐业(男……女……) 3.货尽其用,人尽其力(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为己)
一、初读课文,感知文义
1、注意生词的音与义;
2、注意停顿及语气。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
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
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 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 必藏于已;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
已。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
第三层(第四句话)全文的总结语。
作业:
1、背诵课文; 2、写一段文字,描述你想像中的未 来社会。或者以“我在公元3000年” 为题目,写一篇短文。
《大道之行也》公开课教案

一、教学内容
《大道之行也》公开课教案,主要以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第二篇文章《大道之行也》为教材基础。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文章背景及作者简介:了解文章的历史背景,掌握作者——西汉初年儒家学者贾谊的生平及其主要思想。
2.课文解析:详细解读文章内容,包括“天下为公”的理念、大同社会的构想、以及作者对现实社会的批判。
此外,实践活动中的角色扮演活动,虽然让学生们体验到了大同社会的运行机制,但部分学生过于关注表演,而忽略了活动的本质意义。为了使实践活动更具实效性,我将在设计活动时,更加注重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确保他们在活动中能够真正领悟到“天下为公”的理念。
在课程总结环节,我注意到学生们对于《大道之行也》这篇文章的理解仍有待提高。因此,我决定在课后布置一些相关的阅读和写作任务,巩固他们对文章内容的掌握,并引导他们学会运用所学知识。
在讲授“天下为公”的理念时,我尝试通过现实案例的引入,让学生们更直观地理解这一概念。从课堂反馈来看,这种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学生们能够结合现实生活,对儒家思想产生更深刻的认识。
然而,在小组讨论环节,我发现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可能是因为他们对讨论主题不太感兴趣或者不知道如何表达自己的观点。针对这一问题,我计划在以后的课堂上,设置更具启发性和趣味性的讨论题目,同时鼓励学生们大胆发言,提高他们的参与度。
举例解释:
-通过分析“天下为公”的含义,让学生理解大同社会的理想状态,强调这是文章的核心观点。
-以文章中的具体句子为例,讲解文言文中的倒装句式,如“行大道者,天下为公”,使学生掌握其结构和用法。
-通过对文章中体现儒家思想的句子进行分析,如“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让学生深入了解儒家的道德观念。
大道之行也公开课课件

1、理解性默写。 课堂小结
⑥《大道之行也》中与名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相类似的句子是: ___故__人__不__独__亲__其__亲__,__不__独__子__其__子_______。
⑦《大道之行也》中说生活在“大同社会”里 的每个人应该人尽其力的句子是: ___力__恶__其__不__出__于__身__也__,__不__必__为__己______。 ⑧《大道之行也》中与“路不拾遗”“夜不闭 户”表意相近的句子分别是: _货__恶__其__弃__于__地__也__,__不__必__藏__于__己__;__故__外__户__而__不__闭__。
知道这个成语? 路不拾遗
。还有一个成语和这个成 语的含义很接近,说呀,晚上不用关大门,也不用担心小
偷会偷你家的东西。这个成语是什么? 夜不闭户
路不拾遗,夜不闭户,打一电影。
天下无贼
情境导入
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天下无贼,可 以说是我们中国几千年来的梦想。在两千 多年前,我们的孔圣人也提出了一种社会 模式,他称之为大同社会。大同社会完全 可以做到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天下无贼。 那么,大同社会到底是怎样一种社会呢? 它具有什么特征呢?今天,我们就走进选 自《礼记》的《大道之行也》
“大道”与“大同”之间是前提与 结果的关系,施行大道,才能实现社会 大同。
合作探究 文章紧扣哪个四字短语展开对大同 社会的描述?
天下为公。
合作探究
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 会的基本特征的?
①人人受到关爱 (人不独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 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 者……皆有所养)
《大道之行也》公开课PPT课件

自主学习
第三关:解释重点字词。展示 Nhomakorabea流解释下列词语
1、选贤与 能( 通 “ 举”,选 ) 2、矜( 通 “ 举 ) 鳏”,老而无妻的人 3、寡( 老而无夫的人 ) 4、孤( 幼而无父的人 ) 5、独( 老而无子的人 ) 6、废疾( ) 残疾人 7、男有分( 职分,指职业、职守 ) 8、女有归( 女子出嫁 ) 9、货恶其弃于地也( 憎恶 )
作业:
1、完成复习卷。 2、复习《名校讲坛》
第二关:划分节奏
每 句 一 分
1和2为句间停顿,余下5个为句中停顿
1、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 /
2、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 / / / / / 3、力恶其不出于身也。 /
4、故人不独亲其亲。 5、货恶其弃于地也。 / /
6、故外户而不闭。 /
展示交流
/ 7、是谓大同
展示交流
解释下列词语
10、盗窃乱贼而不作 ( 造反 )( 害人 ) ( 兴起 ) 11、大同( 有和、平的意思 ) 12、不独亲其亲 · · · · · 为亲 ) ( 父母 ) ( 以· 13、不独子其子 ( 以· · · · · · · 为子 )( 子女 )
展示交流
自主学习
( 每 句 二 分 )
翻 译 下 列 句 子
明确考点
复习目标
抢答为主 答对加分
4、翻译重点语句。
自主学习
第一关:背诵并默写
答 对 加 一 分
展示交流
注意下列划线字的音和义:
选贤与能( jǔ ) 讲信修睦( mù ) 矜寡孤独( guān ) 男有分( fèn )
通“举”
和睦 通“鳏” 职分,职业
货恶其弃于地也(wù ) 憎恶
《大道之行也》公开课教案

《大道之行也》公开课教案兴仁第十中学:秦书媛一、教学目标1.掌握相关文言词语,翻译并背诵课文2. 整体感知文章,理清文章脉络,形成背诵思路,提高诵读能力3. 了解古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理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二、教学重点、难点1. 理解全文大意,积累词语2. 领会文章的内涵三、教学时间; 一课时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学生齐背《桃花源记》……文中的桃花生活是历代文人梦寐以求的美好生活,但早在千多年前,我国就有了关于人类美好生活的构想,我们的先哲们把这种社会命名为——大同,今天我们就来看看这种社会是怎样的。
2.作品与背景简介3.出示学习目标(二)新课学习1.检查预习情况(重点字词的注音与解释)2注意难读字3.指导朗读(个别读、齐读)4.围绕以下问题小声读课文:什么是“大道”?什么是“大同”?什么是“大道之行也”?5.自读课文,对课文的字词句进行解释6.学生翻译全文7.齐读课文,思考:(1)“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是什么?(2)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的?(3)大同社会的美好前景怎样?8.分析文章的结构9.学生齐读课文,背诵课文(三)拓展练习1、发挥你的想像,把大同社会的场景进行形象的描绘。
2、“大同”社会与陶渊明描绘的那个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的地方?3、你如何看待我们政府今天提倡的和谐社会和这个大同社会的关系?4、在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①诚信。
早在西汉时期,儒家就把讲求诚信作为公民的道德素质提出来作为大同社会的一个基本特征,可见诚信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性。
②关怀弱势人群。
文中提到的“鳏、寡、孤、独、废疾者“正好是社会的弱势群体,在古代儒家的政治理想中,就已经把对社会中弱者的关怀提到先进社会基本特征的高度,社会中上层人群生活水平、教育水平等并不是社会是否进步的标准,只有最底层的人有所养有所归才是人类进步文明的标尺,所以历来中华民族提倡关怀弱势群体,提倡善举、弘扬怜贫惜弱美德。
《大道之行也》公开课ppt课件

因此人们都不只以自己的亲人为亲,不只以自己的儿子为儿
子老使。年。老人 有所赡终养 ,青壮壮年有为所社用会效,力幼幼年有人所成长长,
使老年人有人赡养,青壮年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成长。
同“鳏”,
老而无妻的人
幼而无父的人
残疾人
矜、 寡、 孤、 独、 废疾者皆有所养,
老而无夫的人
老而无子的人
使老而无妻、老而无夫、幼而无父、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
托马斯·莫尔 ------ “乌托邦”
孙中山 --------伏尔泰﹑罗梭 ---
“天下为公” “自由﹑民主﹑平等”
《诗经》 ------------
“适彼乐土”
马克思 ------------ “共产主义”
“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
再次朗读课文,试着抓住重点词句背诵。
大道之行也,
,选
与
,讲
修
。故
大同社会与陶渊明描绘的那个 “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的地方?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整齐)。 阡陌(田间小路)交通(交错相通)鸡犬相闻。 黄发(老人)垂髫(小孩),并怡然自乐。 余人(其余的人家)各复延(邀请)至其家,皆 出酒食。
相同点:人人平等、社会安定、团 结和睦、民风淳朴
陶渊明 ------------- “世外桃源”
大道实现的时候,天下都是公有的,高尚能干的 人被选拔出来,社会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2、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所以人们都不只以自己的亲人为亲,不只以自己 的儿子为儿子。
3、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矜、寡、孤、独、残疾者都能得到社会的供养。
4、男有分,女有归。
男的都有职务,女子都能有归宿。
5、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大道之行也》公开课ppt课件

幸福就是这样,只要你用心体会,就能收获无限 。
探究课文
天 ?
天
1、人人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 下
2、人人都能安居乐业
3、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无 贼
拓展延伸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孟子· 梁惠王上》
带着向往语气朗读全文 勇敢质疑 我们现在的社会 是不是大同社会
一、
通假字:
1选贤与能-通“举”选举,推举
自主学习 掌握文意
• 1.结合书下注释翻译课文 • 留、替、删、调、补 • 2.有疑问的地方可以进行讨论
翻译句子(留替调补删)
大道之行也(留) 讲信修睦(替)
在大道施行的时候 讲求诚信,培养和睦
货恶其弃于地也 (补、调) 盗窃乱贼而不作 (留、替)
对于财货,(人们)憎恶把它扔在地上 的行为
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会发生
(二) • 这天,天气晴朗,碧空万里,我独自一人来到附近的公园中散 步。转了一圈下来,觉得有点累,就坐在路边的椅子上,边喝点 果汁,边欣赏周围的风景。无意中,我看到了高大的梧桐树上有 一个小巧玲珑的鸟窝。我取出随身携带的望远镜,换上黄底镜片 仔细地观察起来。鸟窝中躺着两只雏鸟,只见鸟妈妈咬着虫子, 一点一点地喂给小鸟;一有风吹草动,鸟妈妈就张开温暖的翅膀, 把整个鸟巢遮住;吃完美餐,鸟妈妈就不时地用她的羽毛轻轻地 抚摸着小鸟的身体,多像一个温馨的小家庭呀!原来,幸福就是 躺在父母的怀里,尽情享受家人的呵护。 (三) 每天放学回家,我都要经过一条距离很长的马路,每次我都会看 到一个熟悉的身影——一位9岁的残疾小男孩,因为不幸的车祸, 只能在轮椅上度过。每到这个时候,我都会推着他的轮椅帮他顺 利地穿过马路。听着他那甜甜而开朗的声音,“谢谢哥哥!”我 感到无比的幸福。原来,幸福就是帮助别人后得到的快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用:用处。
4、男有分,女有归。
分:职分,指职业。 归:女子出嫁。 译:男子有职业,女子有归宿。
5、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恶:憎恶。
译:对于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 上的行为,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人 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 一定为自己谋私利。
6、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 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2、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亲:a名词意动用法,以……为亲 b名词,父母。 子: a名词意动用法,以……为子 b名词,子女。 译:因此,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 单抚育自己的子女。
3.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终:终其天年。 长:成长。
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 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 人、老而无夫的人、幼年丧父的孩子、老而 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
通假字
与:通“举”推举,选拔 矜:同“鳏”,老而无妻的人
古今异义 归 乱
古义: 女子出嫁。 今义: 归来、归属。
古义:造反。 今义: 杂乱,捣乱。 代词,这 古义: 今义: 判断动词,或与“非”相对。
是
词类活用
故人不独亲其亲
亲:名词意动用法,以……为亲
不独子其子
子: 名词意动用法,以……为子
判断句 1、天下为公 2、是谓大同
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
必藏于已;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
已。是故 / 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 故/ 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1、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 与能,讲信修睦。
行:施行。 与:通“举”推举,选拔
译: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 有的,把有贤德、有才能的人选出来 (给大家办事),(人人)讲求诚信, 培养和睦(气氛)。
闭:杜绝 贼:指害人。 乱:指造反。 是:代词,这。
译:因此,奸邪之谋不会发生。盗窃、造 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所以(家家户 户)都不用关大门了,这就叫做“大同” 社会。
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品 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给大家办事)。讲 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因此,人们不单奉养自己 的父母,不单抚育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 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使老 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年丧父的孩子、老而 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男子有职务,女子 有归宿。对于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 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 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因此,奸邪之谋不会发 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所以(家家户 户)都不用关大门了,这就叫做理想社会。
全文结构:
• 全文可分三层: 第一层(第一句话)对“大同”社会的纲领性说明。 第二层(第二至三句话) “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1 .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 2.人人都能安居乐业 3.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第三层(第四句话)全文的总结语。
提问: 1、治理“大同”社会的三个准则是什么? 2、用自己的话概括《礼记》中“大同”社会 的三个基本特征是什么(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 “大同社会的特征的)?相对应的原文是什么? 3、作者认为治理“大同”社会的最高准则是 什么? 4、“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世外桃源” 有没有相似的地方?
讨论探究: “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世外桃源” 有没有相似的地方?
有。“世外桃源”是根据“大同”社会的 体制构想出来的,从“世外桃源”描写那里的 人们“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可感受到 “大同”社会中“老有所终,幼有所养”的幸 福生活。“世外桃源”就是艺术地具体再现 “大同”社会的生活风貌。
大道之行也
《礼记》
给下列划线字注音
选贤与能( jǔ ) 讲信修睦( mù )
矜、寡、孤、独(guān ) 男有分( fèn )
货恶其弃于地也( wù )
大道,不独子
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
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上与群臣论止盗。或①请重法以禁之,上哂②之 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 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 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 安③用重法邪!”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路不 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④焉。
【注释】 ①或 :有的人 ②哂(shěn):微笑。 ③安: 怎么 ④野宿:在郊外露宿。
唐太宗论止盗
1、“上”的做法营造了什么样的社会?(用上文 原句回答) 2、“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 使你联想到《大道之行也》中哪个句子?
“海内升平,路不拾遗, 外户而不闭,商旅野宿。”
“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 作”,“外户而不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