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地方志与民俗研究
北京的民俗文化介绍

北京的民俗文化介绍北京是中国的首都和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民俗文化。
北京的民俗文化源远流长,包括传统的风俗习惯、民间传说、宗教信仰、节日庆典等方面。
在这里,人们可以感受到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体会到古老文化的魅力。
作为中国的首都,北京拥有悠久的历史传统,这在北京的民俗文化中可以得到充分体现。
北京的民俗文化被塑造成了一种独特的风貌,无论是传统的风俗习惯还是节日庆典,都展现出了北京人民的深厚文化底蕴。
在京城的大街小巷、胡同里,人们可以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厚重与传承。
在北京,人们会发现一些具有代表性的风俗习惯,比如崇拜祖先、婚丧嫁娶、传统节日等。
尊老敬老、孝敬父母一直是北京人的传统美德,尤其在传统节日如春节、清明节等时,家家户户都要祭祀祖先、扫墓祭坟,表达对先人的思念和尊重。
而在婚丧嫁娶方面,北京人有着自己的仪式和习俗,比如结婚时要缴纳彩礼、搭宴席、拜天地,以示尊重和诚意。
此外,北京还有一些地方特色的风俗习惯,如吃豆汁糕点、玩老北京棍子、喝着甘茶,这些都是北京人的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除了风俗习惯,北京的民俗文化还包括民间传说、宗教信仰等方面。
北京有着丰富的传说故事,比如“女娲补天”、“愚公移山”等,这些传说故事传承了中国古代文化的智慧和哲学思想,至今仍在人们口口相传。
在宗教信仰方面,北京有着多元的信仰体系,基督教、佛教、道教、伊斯兰教等宗教在这里都有着一定的传承和影响,形成了独特的宗教文化景观。
在传统节日方面,北京也有着自己的特色,如春节、清明节、中秋节等。
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在春节期间,北京的大街小巷都会挂上红灯笼、贴春联、放鞭炮,人们互相拜年、走亲访友,庆祝新年的到来。
清明节是传统的祭祖节日,在清明节时,人们会扫墓祭坟,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思念和怀念。
中秋节是中国传统的月饼节,人们会赏月、吃月饼,团圆团圆家人和亲友,共同享受节日的欢乐和祥和。
在北京,还有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活动,比如京剧、皮影戏、糖画、杂技表演等。
盘点老北京指南

难 当头之 际多怀着 济世报 国的情 怀 ,世纪 轮 光绪年 间的举人 ,与梁启超 、蔡 元培 、张元
转 ,我们 又要开始思 索 :现在谁来 书写北京 济等为 乡试 同年 ,彼此 熟识 。他参 加 了 “公
的 旅 游 指 南 ?
车上 书” ,又追随过袁世 凯在小 站练兵 ,未
旅游指 南 。实用 的方志
几 因理念 不合辞 职南下 。 徐珂 善诗文 。胡适 出版 《词选 》一书 即
旅 游 指 南 类 书籍 的编 纂 可 以追溯 到清 送给徐珂聆听意见。又好编书 ,“晨抄露纂”。
末 。道光 年 间问世 的 《都 门纪略 》,可谓 最 1902年 ,张元 济入 主商务印书馆 ,徐珂追 随
已消失 的古都风貌 。
1914年 邱钟麟 编写
不过 ,旅游指南本
了 《新 北京 》,1916年
应 为 一 地 文 化 生 活 的
中华 民国图书 馆编 辑部
名片 ,贵在 自成一体 的
清光绪五年 由杨静 亭辑 、李静 山增
修 订更新 。今时今 El, 补 的 《增补都 门纪略 》
编 写 了 《北京 指 南 》。 其 间 《实用 北京 指 南 》
京旅行指南 》,由吉林
心插柳 ,成为后 世 研究
出版社 出版 。
戏 曲的重要文献 。
此 外 ,如 倪 锡 英
论地方志的功能及其作用

《论地方志的功能及其作用》摘要:摘要:地方志既是历史佐证资料,也是媒体报道中的背景材料,为科学史、建筑学、民俗学、民族学、经济学等学科的研究提供宝贵的资料,在科技、建筑、民俗、社会生活等方面,地方志的资料都极其丰富,可以为科学史、建筑学、民俗学、民族学、经济学等学科的研究提供宝贵的资料,如《李自成》《阿诗玛》《望夫云》等著名小说、剧本的创作,都查阅和参考过大量地方志书摘要:地方志既是历史佐证资料,也是媒体报道中的背景材料,为科学史、建筑学、民俗学、民族学、经济学等学科的研究提供宝贵的资料。
同时也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
地方志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形式之一,新地方志继承和发展了传统的地方志,是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地方志;功能;作用地方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形式之一,是中华民族悠久厚重历史积淀的结果。
地方志是一种特殊的史书,是“官修”的地情书,“是一种有特殊体例的著述,是汇集我国各地区自然、人文、社会、经济的历史和现状的全面、系统、科学的国情资料,也是继往开来,服务当代,垂鉴后世,有独特历史文化学术价值的国情书”。
一、地方志是丰富的文化资源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人类之所以能不断进步,是因为人类能继承历史遗产,善于总结历史经验。
我们祖国历史悠久,史籍丰富,有许多珍贵的文化遗产值得我们去继承,地方志就是一座资源丰富的文化宝库。
历代保存下来的旧志书,仅宋元以来就有九千余种,十万多卷,约占我国现存古籍的十分之一。
新编地方志,是新中国建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编修的地方志,据统计,省、市、县三级志书就有6000部,总字数在50亿字以上。
各种专业志、部门志、厂矿志、企业志、乡镇志、学校志、江河志、名山志等等,数不胜数。
各类专业年鉴、地方综合年鉴1500多种。
地方志已成为一项巨大的可供开发的地情资源。
目前,许多地方正是利用地方志书和修志过程中搜集的大量资料,建立方志馆和地情库,运用现代化的手段进行管理,为全社会提供信息服务。
毛巧晖等著《北运河民俗志》(三卷)

毛巧晖等著《北运河民俗志》(三卷)
张歆
【期刊名称】《民间文化论坛》
【年(卷),期】2022()5
【摘要】民俗志是记述地方风俗的史志。
北运河古称白河、沽水和潞河等,其上游为温榆河,源于军都山南麓,自西北而东南,至通州北关与通惠河相汇合后始称北运河。
【总页数】1页(PF0002)
【作者】张歆
【作者单位】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9
【相关文献】
1.从"一般民俗志"到"作为研究方式的民俗志"——兼论刘铁梁"标志性文化统领式
民俗志"的当下意义2.民俗志:文化书写的历史——基于"民俗志"概念及其书写范式的研究3.唯物史观·民俗·志体——对《中国民俗志》县卷本记载百年民俗事象的思考4.民俗志影像化书写方法——以拉萨甜茶馆民俗志影像化书写为例5.民国时期
广西若干民俗纪略——陈志良所著民俗文献考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北京风俗调研报告是什么

北京风俗调研报告是什么北京风俗调研报告一、调研目的及背景介绍本次调研旨在深入了解北京市的风俗习惯和文化特色,为进一步推动地方文化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和重要文化中心,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其风俗习惯反映了不同时期、不同地域及不同社会群体的特点和传承,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二、调研方法及过程本次调研主要采用问卷调查和实地观察相结合的方法进行。
首先,我们制定了一份调查问卷,包含了对北京市民在日常生活中的风俗习惯和仪式等方面的问题。
然后,我们在北京市的各个社区、公园、商业区等地进行实地观察,观察人们的行为举止及相关风俗活动。
三、调研结果分析根据调查问卷和实地观察的结果,得出以下几个主要结果:1. 饮食习惯:北京人有着独特的饮食文化,以烤鸭、炸酱面、豆汁等传统美食为代表。
此外,北京人对早餐的重视程度较高,一般喜欢吃面食、包子等。
2. 社交礼仪:在社交场合,北京人注重礼貌和面子。
传统的鞠躬、交杯酒等礼仪仍然保留,但也逐渐融入了现代元素,如握手、微笑等。
3. 节日庆祝活动:北京拥有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等。
这些节日往往伴随着各种庆祝活动,如舞龙舞狮、放烟花、祭祖等。
4. 婚俗习惯:北京的婚俗习惯较为庄重,一般会有传统的迎亲、敬茶、闹洞房等环节。
此外,结婚时送礼物的方式和内容也受到一定的规范和习惯的影响。
5. 社区生活:北京的社区文化比较活跃,人们经常参加社区组织的各种活动,如舞蹈队、合唱团等。
此外,社区还有各种特色的节庆活动,如元宵灯会、庙会等。
四、调研结果的意义和推进建议通过对北京风俗习惯的调研,我们可以更全面地了解这座城市的历史文化和社会风貌,为传承和发展地方文化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此外,北京的风俗习惯也是吸引游客和推动旅游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针对调研结果,我们提出以下几点推进建议:1. 加强文化保护与传承:重视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工作,加强对传统节日、风俗习惯等的宣传和推广,提高民众对地方文化的认同感和参与度。
北京的民风民俗

北京的民风民俗北京的民俗民风大致可以分成以下几个方面:一、饮食文化1. 京城烧饼:京城烧饼是北京的一种著名的小吃,原料是油炸的芝麻饼,口味非常香,外酥里嫩,其口感独特,特别受欢迎。
2. 北京麻花:北京麻花是一种甜食,形状像花,主要食材是面粉,馅料是糖浆,炸出来后很酥脆,口感好。
3. 北京烤鸭:北京烤鸭是北京最有名的一道传统川菜,味道独特,比较辣,外表金黄,肉质紧实,口感弹牙。
二、娱乐文化1. 京剧:京剧是一种元素丰富的京腔花腔剧种,流派众多,有京韵、武夷后韵、北平前韵、丧平后韵、唱腔、三味、二仪等。
2. 胡同戏:胡同戏是一种民间传统舞蹈,以胡同、小园、老盏楼为舞台,以滑稽的表演、激情的节奏、轻快的歌曲、丰富的道具而闻名于外。
3. 舞龙:舞龙是一种由来已久的民间舞蹈,以“龙”为中心,以艺人组合为“龙”的形态,表演前后、上下、左右无限转换,斗智斗勇,伴随着民歌,耐人寻味。
三、节日传统1. 元宵节:元宵节是中国传统的春节灯节,在此时,人们会挂上各种彩灯、灯笼街头以及举办各种竞技游戏、抢灯谜等活动,道出龙年迎春的热闹步调。
2. 七夕节:七夕节是民间盛行的一个传统节日,主要有“穿凉鞋”、“挂织云”、“观牛郎织女”等活动,反映出对繁荣祥和生育良缘的满怀期盼。
3. 八月十五:八月十五是中国传统佛教节日之一,也是敬礼斗牛神的节日,几百年来,北京人民都热衷于这一节日,在此期间会举行盛大的庙会以礼拜斗牛神。
四、民族风情1. 周边:北京的周边民族经历了几千年的变迁,主要有满族、蒙古族、回族、藏族等,古老的民族文化与传统在这里保存得淋漓尽致。
2. 彩色:民间文化艺术色彩丰饶,多种多样,例如牡丹文化、紫禁城文化、八卦文化、葫芦结文化、唐卡文化等。
多彩的文化背景使北京成为一座神秘而又神奇的城市。
3. 体操:北京人擅长体操,从小就开始训练柔韧动作,传统体操在当地还有著许多表现形式,如舞狮、抛空竹、跳龙门等竞技表演,演员以精心的动作把故事融入到体操的表演中,充满视觉冲击力。
近代北京历史事件

近代北京历史事件北京拥有大量的地方志,不同历史时期修纂的地方志对北京民俗的记述,为当下进行北京历史民俗研究提供了比较系统、翔实、今天店铺给大家整理了近代北京历史事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
近代北京历史事件一:八国联军攻占北京自从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中国失败后,西方列强对中国这块肥肉垂涎三尺。
19世纪末,西方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热潮。
1900年6月17日八国联军(英国、法国、德国、俄国、美国、日本、意大利、奥匈帝国)攻占大沽炮台;7月14日攻陷天津;8月2日集兵两万从天津沿运河两岸进发,在廊坊受义和团围攻(史称廊坊大捷),兵败后加大兵力一举占领廊坊;8月14日凌晨来到北京城外向北京发起总攻;至16日晚基本占领北京全城。
慈禧太后、光绪帝和亲贵大臣逃往西安,派奕劻和李鸿章与联军议和。
9月德国陆军元帅瓦德西被推为联军总司令来华。
联军陆续增至十万,由京津出兵,分侵山海关、保定、正定以至山西境内。
此间,俄国又单独调集步骑兵十七万,分六路侵占中国东北。
12月联军提出《议和大纲》,迫使清政府全盘接受,并于1901年9月7日签署了《辛丑条约》。
后八国联军除留一部分常驻京津、津榆两线外,其余撤兵回国。
八国联军侵华期间,清政府在民众的压力下,表面上向列强各国“宣战”,暗地里却破坏义和团运动,向侵略军妥协投降。
1900年7月14日天津失陷后,清政府于8月7日任命李鸿章为全权大臣正式向外国列强乞和。
列强各国本想以武力瓜分中国,在中国人民的反抗下,没能得逞;同时,各国各有打算,互不相让,矛盾重重,使得它们需要继续利用和维护清政府,通过清政府间接统治中国。
1900年12月,列强各国(除了出兵的八国外,又加上比利时、荷兰、西班牙三国)向清政府提出《议和大纲》,后又订立详细条款,于1901年9月7日在北京正式签订《辛丑条约》。
《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有:(1)惩办“得罪”列强的官员;(2)派亲王、大臣到德国、日本赔罪;(3)清政府明令禁止中国人建立、参加抵抗侵略军的各种组织;(4)赔款四亿五千万两白银,分三十九年付清,本息九亿八千万两白银;(5)在北京东交民巷一带设使馆区,各国可在使馆区驻兵,中国人不准在区内居住;(6)摧毁大沽炮台以及北京至天津海口的炮台;(7)各国可以在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驻兵。
“北京民俗文化”在儿童绘本中的艺术性探究

“北京民俗文化”在儿童绘本中的艺术性探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北京民俗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现代化进程,北京民俗文化逐渐淡化和失传,面临着被遗忘的危险。
儿童是国家的未来和民俗文化传承的重要力量,而儿童绘本作为儿童文学的一种形式,是儿童认识世界、了解文化的重要途径。
将北京民俗文化融入儿童绘本中,通过绘画、文字等艺术手法,让儿童在阅读的过程中感受和了解北京民俗文化,对于传承和弘扬北京民俗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关于北京民俗文化在儿童绘本中的艺术性探究的研究相对较少。
本文旨在通过对儿童绘本和北京民俗文化的关系进行深入探讨,分析北京民俗文化在儿童绘本中的表现形式和艺术效果,探讨角色扮演与儿童绘本的结合对民俗文化传承的作用,以及北京民俗文化元素在儿童绘本故事中的应用等方面展开研究,以期为北京民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本文还将探讨儿童绘本对北京民俗文化的价值观传递,深入挖掘儿童绘本在传承和弘扬北京民俗文化方面的潜力和可能性。
1.2 文献综述文献中普遍认为儿童绘本在传承北京民俗文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儿童绘本,可以将传统文化融入到儿童的日常生活中,使他们在阅读的过程中不仅获得知识,更能感受到文化的独特魅力。
一些学者指出,儿童绘本还可以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理解。
文献中也探讨了北京民俗文化在儿童绘本中的艺术表现。
通过对绘本作品的分析,研究人员发现在绘本中运用了许多北京特色的元素,如北京胡同、老北京饮食、京剧等,这些元素不仅丰富了绘本的内容,更增加了艺术的魅力。
文献综述显示了儿童绘本在传承北京民俗文化方面的重要性以及北京民俗文化在儿童绘本中的艺术表现。
这些研究为我们进一步探讨北京民俗文化在儿童绘本中的艺术性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借鉴。
【字数:271】2. 正文2.1 儿童绘本在传承北京民俗文化中的作用儿童绘本在传承北京民俗文化中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京地方志与民俗研究[摘要]北京民俗是北京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北京拥有大量的地方志,不同历史时期修纂的地方志对北京民俗的记述,为当下进行北京民俗研究提供了比较系统、翔实、可靠且时空确定的宝贵资料。
通过对地方志中民俗资料的发现与解读,可以进行北京民俗史、北京民俗形态、不同区域民俗的比较、不同历史时期的风俗观以及民俗志文本写作等诸多方面的研究。
利用地方志民俗资料进行北京民俗研究也有一定的局限性,这主要是由地方志文体的特点以及修志者的观念、水平、工作态度等决定的。
因此,进行北京民俗研究,不能仅仅依靠地方志,还需要其他类型的文献作为资料来源。
本文之所以主动舍弃其他类型的文献而专注于地方志,主要是为了肯定和提倡它,使其在北京民俗研究中获得与其价值相当的位置。
同时,这样做有利于对这类型资料的优缺点进行更为细致的分析,从而发现、提炼使用这一类型资料进行研究时的合适方法。
如果不同类型的资料都得到了比较透彻的分析,在综合应用时就可以更好地扬长避短,取长补短,将北京民俗研究推向更高的水平。
[关键词] 地方志;北京;民俗北京是具有三千多年建城史、近千年建都史的特殊“地方”,在其演进至今的发展历程中,长期定居或寓居于此的人们创造、享用、传承、累积了十分丰厚的民俗文化,同时也生产出正史、笔记、诗词曲、类书、散文、族谱、碑刻、契约文书、乡规民约、账本、日记、书信、宗教科仪书、善书、药方、日用杂书等形式多样的大量地方文献。
这些文献中有些本身就是民俗活动的直接产物,有些虽不是民俗活动的直接产物,其中却不乏对北京民俗的记述和描写。
重视地方文献,对北京民俗进行深入研究,是北京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鉴于篇幅有限,笔者在本文中将只关注地方文献的一种——地方志。
中国地方志素以起源早、持续久、类型全、数量多而闻名。
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主编的《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2]收录1949年以前历代地方志共8264种,包括通志、府志、州志、厅志、县志、乡土志、里镇志、卫志、所志、关志、岛屿志等不同类型的方志以及具有地方志性质资料的志料、采访册、调查记等,其中宋代28种,元代7种,明代973种[3],清代5685种,民国1571种。
《中国地方志总目提要》[4]一书所收比《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还要多出313种,达8577种之多。
地方志作为包含多种类型、记载特定地域之各种信息、被公认具有资政、教化、传史功能的特定文体,其学术价值业已得到学者们的诸多论述,[5]而运用地方志进行研究,在不少领域都已经有了学术实践并形成了令人瞩目的成果。
[6]笔者也曾关注北京地方文献与北京民俗研究的关系问题,并已发表《〈北京岁华记〉手抄本及其岁时民俗文献价值》、《〈酌中志·饮食好尚纪略〉及其反映的明代宫廷岁时生活》、《〈帝京景物略〉中的岁时民俗记述研究——兼及关于民俗志的一点思考》、《〈宛署杂记〉中的岁时民俗记述研究》等文章。
[7]这里,将主要根据自己的研究体会就如何阅读北京旧编地方志以发现其中的民俗资料、如何运用这些地方志进行北京民俗研究,以及地方志(作为一种文体)民俗资料的优缺点谈一些个人看法,敬请方家批评指正。
一、北京地方志的读法:如何发现其中的民俗资料地方志多记载一地各方面的情况,是综合性的百科全书,又因往往追溯历史而成为一地之全史,因此不同学科都可以从中寻找自己所需要的资料。
出于研究目的的不同,解读地方志的方法和关注点也不相同。
较早提倡运用地方志进行研究的北京大学陶希圣侧重于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所以在强调“方志是研究一地的历史的最方便的书”的同时,提出地方志要“先读有大都会的地方的县志”,以便探讨“大都会的发达史”、“从前的大都会的衰弱过程”、“现代大都会的起源及发达经过”;要采取“分工的办法”,最好是由本省人来读本省的地方志。
[8]鞠清远也充分肯定了地方志对于经济史研究的史料价值:“有许多经济史料,在他处很不易于找到,而在方志书中,可以找到”,鉴于地方志数量浩繁,通读不易,他提议可以先读历史上重要的经济都市的方志、在水路交通线附近的府县方志以及历代重要工业或矿业区域的府县方志。
在读地方志时,特别要注意不要忽略一些不易引人注意的内容,如方志中关于驿路、寺院、庙会、市、集会、水利事项、桥梁建设等内容的记载。
[9]60年后,主要从事社会史研究的常建华教授充分肯定了前贤们的探索,并以自己的研究和教学经验谈出自己对地方志读法的理解:“利用地方志如同陶希圣先生所说,往往是…研究一地的历史‟,并采取不同人分工的方法,我自己指导学生的论文就是这样,还希望学生研究家乡的地域史,以为写自己熟悉的历史容易产生兴趣,熟悉资料快,容易进入问题的考察。
”同时,他又认为由于由于史学观念的变化,“从阅读地方志入手研究地域、区域史,也就具有了方法论意义”,因此“如何阅读地方志,就需要进一步讲求……阅读地方志首先应树立历史的整体观念,即把地方的历史作为整体考察,对于地方上某类事项的兴趣,要放在当地的整体中去认识,应是为了认识更大历史单元如跨小地域的区域史或通史服务的。
”“研究区域史或地域史,则应当首先阅读地方志,而且是带着整体历史观念阅读。
”[10]这些基于不同学术背景、研究取向对地方志读法的思考,有利于当前从北京民俗研究的角度探讨地方志的读法。
从北京民俗研究的角度无疑匡定了我们阅读地方志的范围和重点。
一方面,它是北京民俗研究而非其他区域的民俗研究,这决定了所读地方志的范围主要是指北京现界之内编修的地方志。
另一方面,它是北京民俗研究而非北京经济研究,这决定了阅读地方志的重点主要是发现与民俗相关的资料。
从第一方面来说。
北京拥有相当丰富的地方志文献,虽然其中一些已经淹没于历史风尘之中,只可见其名称,如《洪武北平图经》、《北平图志》、《北平志》、《北平府图志》等,但仍然有相当数量的作品留存下来,谭烈飞主编《北京方志提要》一书收录现存1949年以前成书的“旧编地方志”91种。
[11]而若将《燕都名胜志稿》(明·曹学佺)、《帝京景物略》(明·于侗、于奕正、周损)、《北京岁华记》(明·陆启浤)、《大兴岁时志稿》(民国·张茂节、李开泰合编)、《宛平岁时志稿》(民国·王养濂、李开泰合编)、《春明岁时琐记》(民国·让廉)、《成府村志》等具有地方志记性质的书籍也补充进去的话,“旧编地方志”的数量还会更多些。
当我们试图在地方志这一类型的文献中寻找与北京民俗相关的资料,这些存世的、以当代北京所辖地域或其部分为修纂区域的地方志,就是工作的主要范围。
再从第二方面说。
确定了工作范围,能否在其中找到民俗资料,首先取决于学者对于民俗的看法。
尽管“民”与“俗”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开始连在一起使用,但它与当代民俗学科中的“民俗”概念并不相同,事实上,在北京旧编地方志中我们很难见到民俗这个词。
而我们开展北京民俗研究却是在现代民俗学的框架下进行的,这意味着研究者必须对“民俗是什么”有清醒的认识,这直接影响阅读和搜集的效果。
有了民俗学的眼光,读地方志前就可以先对地方志进行分类。
旧编地方志有将一地各方面情况编入而成一书即“百科全书”式者,亦有只记载一地之某个方面情况者,不同类型的地方志与民俗的关系颇有差别。
以《北京方志提要》所收91种旧编地方志而言,其中府(市)志9种,州(县志)50种,专志32种。
32种专志中,有的显然与北京民俗关系不大,如《[道光]钦定国子监志》,有的则可视为北京民俗志,是当然的北京民俗资料,如《帝京岁时纪胜》、《燕京岁时记》、《京都风俗志》、《燕京旧俗志》等。
由于专志的内容比较确定,本文所谓在地方志中寻找民俗资料的方法,主要是针对综合性方志而言的。
我国统治者和社会精英历来强调风俗对于国家兴衰、社会治乱的重要性,以为“天下之治乱,系乎风俗者”[12],“为政之要,辨风正俗,最其上也”[13],作为具有存史、资政功能的地方志,很早就重视对当地风俗的记录,且有愈来愈重之势。
明代永乐十年颁布《修志凡例》是我国中央政府统一制定志书体例之肇始,它明文规定风俗乃必志内容。
在存世的北京综合性地方志书中,几乎都有“风俗”(或“风习”、“礼俗”)的名目。
或独立出现,如《清末北京志资料》(《北京志》)第34章、《[康熙]昌平州志》卷五、《[康熙]怀柔县新志》卷二(卷二中还有行宫、道路、里社、庙寺、祠墓、灾祥等目)、《[康熙]顺义县志》卷上;或在地理志(舆地志)中,如《[万历]顺天府志》、《[康熙]顺天府志》、《[光绪]顺天府志》、《良乡县志(康熙十二年)》、《[康熙]宛平县志》等。
亦有附于其他志后的,如《[嘉靖]隆庆志》附于人物志后、《顺义县志(康熙五十八年)]》附于形胜志中等。
由于古代人对“风俗”的看法与今人对民俗的看法有较多通融之处,因而,标有“风俗”或类似名称的门、卷、目也就成为蕴含民俗资料最为集中的地方。
不过,古人眼中的“风俗”毕竟与今人眼中的“民俗”又有诸多不同,比如古人更注重对一地人群总体性格和好恶的总结和把握,记述的内容更集中于岁时节令和冠婚丧祭等人生习俗,所涉范围要比今人的“民俗”要窄一些,因而在地方志中寻找民俗资料仅仅关注“风俗”卷、门、目是不够的,还需要扩大范围。
除了“风俗”外,诸如物产(或曰土产)、方言、祠祀、寺观、祀典、艺文、市集、杂志等名目也需要重点关注。
此外,还需要格外关注志序和凡例,它们往往不仅提供迅速发现民俗资料的线索,而且常含有编纂者对风俗的看法,是探讨特定历史时期社会精英风俗观的重要资料渊薮。
二、北京地方志中民俗资料的优点正如前面已经提到的,对于北京民俗研究而言,资料有多种来源,地方志作为一种历史悠久的文献类型,与正史、文人笔记、小说、类书(包括日用类书)、诗词(包括竹枝词)曲、碑刻、契约、家谱、日记、书信等文献类型相比,它所提供的北京民俗资料具有鲜明的特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1、资料比较系统翔实。
北京诸多旧编地方志对于民俗的记述往往并非只鳞片爪,大凡岁时节日、人生仪礼、民间信仰、衣食住行、物产等,多能得到比较集中的记述。
这当然与方志中多有“风俗”、“祠祀”、“物产”等卷目的设置有关。
以《光绪顺天府志》为例,志有地理,其中专有“风俗”一目,不仅对于顺天府内不同区域的民风好尚进行概括和区分,而且对当地的冠、婚、丧、祭礼以及岁时等都加以记述。
系统之外,许多地方志中的民俗资料还比较翔实,有的则特别翔实,具体入微,可与专门的风俗著述相比,甚至比专门的风俗著述还要精详。
在这方面,金勋著成于1940年的《成府村志》是十分突出的例子。
该书列举75个条目,用50000余字的笔墨对北京西郊成府村的历史、人物、经济、信仰、风俗、建筑等进行了十分详细的记述,平均一个条目用字700字左右,有的条目达数千字之多,如“死丧之类”为4000余字,“嫁娶之风俗”约5000字,其注重细节的程度不亚于当代专业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