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必修二第五章知识点总结]高中物理必修二第五章知识点总结
高中物理必修二第五章曲线轨迹知识点总结

高中物理必修二第五章曲线轨迹知识点总
结
第五章曲线轨迹是高中物理必修二的重要章节,是进一步理解力学与数学知识的基础,本文总结了该章节的重点内容。
1. 曲线的切线和法线
- 任意一点的切线方向是该点速度方向
- 切线方向发生改变,速度大小不变,产生加速度
- 切线方向不变,速度大小改变,产生切向加速度
- 法线方向是切线方向的逆时针旋转90度
2. 一段曲线的长度
- 一段曲线的长度可以近似看作许多小线段的长度之和
- 当小线段长度趋近于0时,该总长度即为曲线长度
3. 曲率和半径
- 曲率指曲线在某一点的弯曲程度
- 曲率越大,曲线弯曲程度越大
- 半径是曲率的倒数,其值越小,曲率越大
4. 圆的运动学方程
- 圆的运动学方程:x²+y²=r²
- 圆的运动可用向量表示:r(t)=<xcosωt,ysinωt>
- 圆的速度大小和方向是一定的
- 圆的加速度大小不变,方向沿切线方向
- 圆的轨迹是一段不断变化曲率的运动轨迹
以上就是第五章曲线轨迹的重点知识点总结。
了解了这些知识,可以更好地理解曲线运动的规律和特点,为高中物理学习打好基础。
高中物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第五章曲线运动(人教版)

高中物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第五章曲线运动(人教版)这一章是在前边几章的学习基础之上,研究一种更为复杂的运动方式:曲线运动。
这也是运动学中更为重要的一部分内容,本章的重难点就在于抛体运动、圆周运动。
考试的要求:Ⅰ、对所学知识要知道其含义,并能在有关的问题中识别并直接运用,相当于课程标准中的“了解”和“认识”。
Ⅱ、能够理解所学知识的确切含义以及和其他知识的联系,能够解释,在实际问题的分析、综合、推理、和判断等过程中加以运用,相当于课程标准的“理解”,“应用”。
要求Ⅱ:曲线运动、抛体运动、圆周运动。
知识构建:新知归纳:一、曲线运动●曲线运动1、定义:物体的运动轨迹不是直线的运动称为曲线运动。
2.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1)当物体所受合力的方向跟它的速度方向不在同一直线上时,这个合力总能产生一个改变速度方向的效果,物体就一定做曲线运动。
(2)当物体做曲线运动时,它的合力所产生的加速度的方向与速度方向也不在同一直线上。
(3)物体的运动状态是由其受力条件及初始运动状态共同确定的.2、曲线运动的特点:质点在某一点的速度方向,就是通过该点的曲线的切线方向.质点的速度方向时刻在改变,所以曲线运动一定是变速运动。
物体运动的性质由加速度决定(加速度为零时物体静止或做匀速运动;加速度恒定时物体做匀变速运动;加速度{Page|1} 变化时物体做变加速运动)。
3、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1)在曲线运动中,运动质点在某一点的瞬时速度方向,就是通过这一点的曲线切线的方向。
(2)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时刻改变,无论速度的大小变或不变,运动的速度总是变化的,故曲线运动是一种变速运动。
4、曲线运动的轨迹:作曲线运动的物体,其轨迹向合外力所指向的一方弯曲,若已知物体的运动轨迹,可判断出物体所受合外力的大致方向,如平抛运动的轨迹向下弯曲,圆周运动的轨迹总是向圆心弯曲等。
●曲线运动常见的类型:(1)a=0: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
(2)a恒定:性质为匀变速运动,分为:①v、a同向,匀加速直线运动;②v、a反向,匀减速直线运动;③v、a成角度,匀变速曲线运动(轨迹在v、a之间,和速度v的方向相切,方向逐渐向a的方向接近,但不可能达到。
高中物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归纳

高中物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归纳第五章 曲线运动1.曲线运动的特征(1)曲线运动的轨迹是曲线。
(2)由于运动的速度方向总沿轨迹的切线方向,又由于曲线运动的轨迹是曲线,所以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时刻变化。
即使其速度大小保持恒定,由于其方向不断变化,所以说:曲线运动一定是变速运动。
(3)由于曲线运动的速度一定是变化的,至少其方向总是不断变化的,所以,做曲线运动的物体的中速度必不为零,所受到的合外力必不为零,必定有加速度。
(注意:合外力为零只有两种状态:静止和匀速直线运动。
)曲线运动速度方向一定变化,曲线运动一定是变速运动,反之,变速运动不一定是曲线运动。
2.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1)从动力学角度看:物体所受合外力方向跟它的速度方向不在同一条直线上。
(2)从运动学角度看:物体的加速度方向跟它的速度方向不在同一条直线上。
3.匀变速运动:加速度(大小和方向)不变的运动。
也可以说是:合外力不变的运动。
4.曲线运动的合力、轨迹、速度之间的关系(1)轨迹特点:轨迹在速度方向和合力方向之间,且向合力方向一侧弯曲。
(2)合力的效果:合力沿切线方向的分力F2改变速度的大小,沿径向的分力F1改变速度的方向。
①当合力方向与速度方向的夹角为锐角时,物体的速率将增大。
②当合力方向与速度方向的夹角为钝角时,物体的速率将减小。
③当合力方向与速度方向垂直时,物体的速率不变。
(举例:匀速圆周运动)绳拉物体合运动:实际的运动。
对应的是合速度。
方法:把合速度分解为沿绳方向和垂直于绳方向。
小船渡河例1:一艘小船在200m宽的河中横渡到对岸,已知水流速度是3m/s,小船在静水中的速度是5m/s,求:(1)欲使船渡河时间最短,船应该怎样渡河?最短时间是多少?船经过的位移多大?(2)欲使航行位移最短,船应该怎样渡河?最短位移是多少?渡河时间多长?船渡河时间:主要看小船垂直于河岸的分速度,如果小船垂直于河岸没有分速度,则不能渡河。
(此时=0°,即船头的方向应该垂直于河岸)解:(1)结论:欲使船渡河时间最短,船头的方向应该垂直于河岸。
部编版高中物理必修二第五章抛体运动带答案易错知识点总结

(名师选题)部编版高中物理必修二第五章抛体运动带答案易错知识点总结单选题1、为了抗击新冠疫情,保障百姓基本生活,许多快递公司推出“无接触配送”。
快递小哥想到了用无人机配送快递的方法。
某次无人机在配送快递的飞行过程中,水平方向速度vx及竖直方向vy与飞行时间t关系图像如图甲、乙所示。
关于无人机运动的说法正确的是()A.0~t1时间内,无人机做曲线运动B.t2时刻,无人机运动到最高点C.t3~t4时间内,无人机做匀速直线运动D.t2时刻,无人机的速度为√v02+v222、小明参加学校铅球考试时,以初速度v0抛出铅球,已知抛出时速度方向与地面的夹角为α,抛出点距离地面高h,重力加速度为g,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铅球落地时间为√2ℎg +2v0sinαgB.铅球落地时间为√(v0sinα)2+2gℎ+v0sinαgC.铅球水平位移为v0(√2ℎg +2v0sinαg)D.铅球水平位移为v0sinα(√2ℎg+2v0sinαg)3、如图所示,间距为0.3m的平行导轨所在平面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为θ,匀强磁场的磁感应强度方向垂直平行导轨斜面向上,大小随时间变化的规律为B=(2+2t)T。
将一根长为0.3m、质量为0.2kg的导体棒垂直放置在导轨上,导体棒中通有大小为1A、方向从a到b的电流。
t=0和t=2s时刻,导体棒刚好都能处于静止状态。
取g=10m/s2,已知sin37°=0.6,则()A.平行导轨的倾角θ=30°B.导体棒对平行导轨的压力大小为1NC.导体棒与平行导轨间的最大静摩擦力大小为0.3ND.t=1s时,导体棒所受的摩擦力为04、在xOy直角坐标平面上运动的质点,t=0时位于x轴上,该质点在x轴方向的位移—时间图像如图(a)所示,其在y轴方向运动的速度—时间图像如图(b)所示,则()A.该质点做直线运动B.质点的加速度大小为2m/s2C.t=2.0s时,质点的速度为4m/sD.t=2.0s时,质点在xOy平面的位置坐标为(8m,4m)5、如图所示是消防车利用云梯(未画出)进行高层灭火,消防水炮离地的最大高度H=40m,出水口始终保持水平且出水方向可以水平调节,着火点在高h=20m的楼层,其水平射出的水的初速度在5m/s≤v0≤15m/s之间,可进行调节,出水口与着火点不能靠得太近,不计空气阻力,重力加速度g=10m/s2,则()A.如果要有效灭火,出水口与着火点的水平距离x最大为40mB.如果要有效灭火,出水口与着火点的水平距离x最小为10mC.如果出水口与着火点的水平距离x不能小于15m,则射出水的初速度最小为5m/sD.若该着火点高度为40m,该消防车仍能有效灭火6、如图所示,物体仅在恒力F的作用下,将会做曲线运动的是(A图中v0=0)()A.B.C.D.7、关于曲线运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物体在恒力作用下不可能做曲线运动B.物体在变力作用下一定做曲线运动C.做曲线运动的物体,其速度大小一定变化D.加速度(不为0)不变的运动可能是曲线运动8、汽车在水平公路上转弯,沿曲线由M向N行驶,图中分别画出了汽车转弯时所受合力F的四种方向,你认为可能正确的是()A.B.C.D.多选题9、在做“研究平抛运动”实验中应采取下列哪些措施可减小误差()A.斜槽轨道必须光滑B.斜槽水平部分轨道必须水平C.每次要平衡摩擦力D.小球每次应从斜槽上同一高度释放10、如图,A、B两点在同一条竖直线上,A点离地面的高度为3h,B点离地面高度为2h,将两个小球分别从A、B两点水平抛出,它们在P点相遇,P点离地面的高度为h,已知重力加速度为g,则()A.两个小球一定同时抛出B.两个小球从抛出到P点的时间之比为√2:1C.两个小球抛出的初速度之比为√2:2D.两个小球抛出的初速度之比为√2:311、2022年2月18日,我国运动员夺得北京冬奥会自由式滑雪女子U型场地技巧赛冠军。
高中物理必修二第五章抛物线运动知识点总结

高中物理必修二第五章抛物线运动知识点
总结
本章主要介绍了抛物线运动的相关知识。
主要内容如下:
定义和简介
抛物线运动是指在重力作用下,物体沿着抛物线轨迹运动的物理现象。
抛物线运动的基本公式
1. 抛物线方程:$y = ax^2 + bx + c$,其中 $a$ 和 $b$ 决定了抛物线的形状,$c$ 决定了抛物线的位置。
2. 求抛物线焦距公式:$f = \frac{a}{4}$,其中 $f$ 表示抛物线焦距的长度。
3. 抛物线轨迹方程:$\frac{x^2}{2f} = y$,其中 $f$ 表示抛物线焦距的长度。
抛物线运动的相关问题
1. 一个抛物线运动的物体在竖直方向上所受的加速度等于重力加速度 $g$,在水平方向上运动的物体的速度大小是不变的。
2. 抛物线运动的最大高度与抛射角度有关,当抛射角度为$45^\circ$ 时,所达到的最大高度为 $H = \frac{v_0^2}{2g}$。
3. 抛物线运动的射程与抛射角度有关,当抛射角度为
$45^\circ$ 时,所达到的最大射程为 $R = \frac{v_0^2}{g}$。
总的来说,抛物线运动是高中物理中比较重要的知识点,理解本章内容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学习和应用物理知识。
【高中物理】高中物理必修二第五章知识点:曲线运动

【高中物理】高中物理必修二第五章知识点:曲线运动
高中物理是高中学习的重要学科,整理了高中物理知识点,供广大高中生学习参考,希望有所帮助!
>>>
高中物理
必修二各章知识点汇总<<
高中英语
;<
第五章曲线运动
一、知识点
(一)曲线运动的条件:再分外力与运动方向无此一条直线上
(二)曲线运动的研究方法:运动的合成与分解(平行四边形定则、三角形法则)
(三)曲线运动的分类:合力的性质(坯变速箱:元显恭甩运动、非匀变速箱曲线:匀速圆周运动)
(四)匀速圆周运动
1受力分析,所受到合力的特点:向心力大小、方向
2向心加速度、线速度、角速度的定义(文字、定义式)
3向心力的公式(多角度的:线速度、角速度、周期、频率、转回)
(五)平抛运动
1受力分析,只受到重力
2速度,水平、竖直方向分速度的表达式;位移,水平、竖直方向位移的表达式
3速度与水平方向的夹角、加速度与水平方向的夹角
(五)离心运动的定义、条件
二、实地考察内容、建议及方式
1曲线运动性质的判断:明确曲线运动的条件、牛二定律(选择题)
2匀速圆周运动中的动态变化:熟练掌握匀速圆周运动各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式(挑选、填空题)
3匀速圆周运动中物理量的计算:受力分析、向心加速度的几种表示方式、合力提供向心力(计算题)
3运动的制备与水解:分后运动与和运动的等时性、耦合性(挑选、填空题)
4平抛运动相关:平抛运动中速度、位移、夹角的计算,分运动与和运动的等时性、等效性(选择、填空、计算)
5Vergt运动:临界条件、最小静摩擦力、匀速圆周运动有关排序(挑选、排序)。
物理必修二第五章知识点总结

物理必修二第五章知识点总结第五章点电荷和电场一、点电荷和电场的概念1. 点电荷:具有电荷量的体点,电荷量可以是正、负、零。
2. 电场:点电荷在周围空间中产生的电场区域。
电荷存在于电场中,与电荷的位置、电荷量以及电荷的性质有关。
二、电场强度1. 定义:电场强度E是电场中单位正电荷所受的力的大小。
2. 电场强度的计算公式:E = kQ/r^2,其中k为电场力学常量,Q为点电荷的电荷量,r为点电荷与测试点之间的距离。
3. 电场强度的性质:a. 电场强度与电荷量成正比,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b. 电场强度的方向与点电荷与测试点的相对位置有关。
三、电势1. 定义:电场中的电势是单位正电荷所具有的电势能量。
2. 电势的计算公式:V = kQ/r,其中V为电势,k为电场力学常量,Q为点电荷的电荷量,r为点电荷与测试点之间的距离。
3. 电势的性质:a. 电势与电荷量成正比,与距离成反比。
b. 电势的符号取决于点电荷的正负性。
四、电势差1. 定义:两点之间的电势差为单位正电荷从一个点移到另一个点所做的功。
2. 电势差的计算公式:ΔV = V2 - V1,其中ΔV为电势差,V2与V1分别为两点的电势。
3. 电势差的性质:a. 电势差与点电荷无关,只与与两点距离有关。
b. 电势差可以用来计算电场强度。
五、等势面和电场线1. 等势面:在电场中,与某一点电势相等的全部点所构成的面。
等势面垂直于电场线。
2. 电场线:用以表示电场的方向和性质。
电场线的方向与电场强度的方向相同,电场线的密集程度与电场强度的大小有关。
六、电容器1. 电容器的构成:由两块导体板组成,之间隔有绝缘介质。
2. 电容的定义:电容器两板间的电荷量与电势差的比值称为电容。
3. 电容的计算公式:C = Q/V,其中C为电容,Q为电容器两板上的电荷量,V为两板间的电势差。
七、电容器的串联和并联1. 串联:电容器的正极和负极相连。
2. 串联电容的总电容:将串联电容的逆数相加的倒数,即1/C = 1/C1 + 1/C2 + ... + 1/Cn。
物理必修二第五章知识点总结

物理必修二第五章知识点总结第五章电流的基本定律。
1. 电流的概念。
电流是电荷在导体中传输的现象,通常用符号I表示,单位是安培(A)。
2. 电流的方向。
电流的方向是正电荷流动的方向,即电流的方向是从正电极到负电极。
3. 电流强度的计算。
电流强度I的大小可以通过单位时间内通过导体横截面的电荷量来计算,即I=Q/t,其中Q是电荷量,t是时间。
4. 电流的电子流说。
电子流说是指电流实际上是由带负电的电子在导体中向正电极移动形成的,这是目前通用的电流流动理论。
5. 电阻和电阻率。
电阻是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通常用符号R表示,单位是欧姆(Ω)。
电阻率是材料本身特有的性质,通常用符号ρ表示。
6. 欧姆定律。
欧姆定律是电流与电压、电阻之间的定量关系,表达式为U=IR,其中U是电压,I是电流强度,R是电阻。
7. 欧姆定律的应用。
欧姆定律可以用来计算电路中的电流、电压、电阻之间的关系,是电路分析和设计中的基础。
8. 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
串联电路是指电路中元件依次连接在一起,电流只有一条路径可以流通;并联电路是指电路中元件并排连接,电流可以有多条路径流通。
9. 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特点。
串联电路中电流相同,电压可以分压;并联电路中电压相同,电流可以分流。
10. 电功率。
电功率是描述电路中能量转换效率的物理量,通常用符号P表示,单位是瓦特(W)。
电功率可以通过P=UI或P=I^2R来计算。
11. 电功率的应用。
电功率可以用来描述电路中元件的能量消耗和输出,是电路设计和使用中的重要考量因素。
12. 电流表和电压表的使用。
电流表和电压表是用来测量电路中电流和电压的仪器,使用时需要注意测量范围和连接方式。
13. 电阻的温度效应。
电阻的阻值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这是由于导体的电阻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所导致的。
总结,第五章主要介绍了电流的基本定律,包括电流的概念、方向、强度计算、电子流说、电阻和电阻率、欧姆定律、串联和并联电路、电功率、电流表和电压表的使用以及电阻的温度效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物理必修二第五章知识点总结]高中物理必修二第五
章知识点总结
【--中学生演讲稿】
曲线运动是高中物理必修二第五章的内容,是物理学科的难点。
为了帮助高中学生写好第五章内容,下面给大家带来高中物理必修二第五章知识点,希望对你有帮助。
重力势能
(1)定义: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量.用Ep表示。
表达式
Ep=mgh是标量单位:焦耳(J)
(2)重力做功和重力势能的关系,W重=-ΔEp,重力势能的变化由重力做功来量度
(3)重力做功的特点:只和初末位置有关,跟物体运动路径无关,重力势能是相对性的,和参考平面有关,一般以地面为参考平面
重力势能的变化是绝对的,和参考平面无关
(4)弹性势能:物体由于形变而具有的能量
弹性势能存在于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中,跟形变的大小有关,弹性势能的变化由弹力做功来量度
曲线运动
1.在曲线运动中,质点在某一时刻(某一位置)的速度方向是在
曲线上这一点的切线方向。
2.物体做直线或曲线运动的条件:
(已知当物体受到合外力F作用下,在F方向上便产生加速度a)
(1)若F(或a)的方向与物体速度v的方向相同,则物体做直线
运动;
(2)若F(或a)的方向与物体速度v的方向不同,则物体做曲线
运动。
3.物体做曲线运动时合外力的方向总是指向轨迹的凹的一边。
4.平抛运动:将物体用一定的初速度沿水平方向抛出,不计空气阻力,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所做的运动。
分运动:
(1)在水平方向上由于不受力,将做匀速直线运动;
(2)在竖直方向上物体的初速度为零,且只受到重力作用,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
5.以抛点为坐标原点,水平方向为x轴(正方向和初速度的方向相同),竖直方向为y轴,正方向向下.
6.①水平分速度:②竖直分速度:③t秒末的合速度
④任意时刻的运动方向可用该点速度方向与x轴的正方向的夹角表示
7.匀速圆周运动:质点沿圆周运动,在相等的时间里通过的圆弧长度相同。
围绕核心概念展开教学
核心素养导向的物理教学要求教学活动不能停留在仅让学生记住一些物理学事实,而是要关注通过事实抽象提出的核心概念,教师可以围绕“是否可以忽略物体的大小和形状”开展教学,讨论B、C 两种情况下能否将物体看成质点,培养学生敏锐鉴别的思维,从而更深层次的理解“质点”的概念和“理想化模型”,并将这种“忽略次要因素”的思维方法迁移到工作和生活中。
反观当前的中学物理课堂中,许多教师为应付考试的需要,往往“赶进度”,注重“关键考点”的教学,这样的方法使得学生难以进行有意义的知识组织,在“关键考点”之外通常只是能触及一些表面性的事实和结论。
然而关注事实记忆的课程终将被完全遗忘,这就是学生“全都还给老师了”的原因所在。
提供应用科学方法研究问题的机会
物理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要求物理课程能够为学生在今后工作和生活中面对问题时提供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物理课堂教学应该为学生创设真实、复杂的问题情境,鼓励并引导学生剖析问题、简化问题、建立物理模型,并运用适当的方法解释问题。
注重科学探究是新课程的亮点之一,《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认为科学探究“指的是科学家用以研究自然界并基于此种研究获得的证据提出种种解释的多种不同途径。
科学探究也指的是学生用以获取知识、领悟科学的思想观念、领悟科学家研究自然界所用的方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
科学家研究问题的关键,是能够在纷繁复杂的表象下发现问题的关键,在此基础上建构物理模型、设计方案、解决问题。
科学探究教学的价值应该是培养学生利用科学探究的方法获取知识、研究解决生活中遇到问题的能力,而不仅仅是简单重复科学家发现知识的过程。
然而,在过于强调知识积累的物理教学中,科学探究更多时候仅仅被作为发现知识的“工具”和“手段”,获得事实性结论成了科学探究的目的所在,使得科学探究的价值被弱化。
在物理课堂中探究的问题往往是教师已经明确提出的(或者是问题情境中显而易见的),学生只要按部就班地“猜想、假设、实验……”就能够轻而易举地探究出正确的结论。
学生在探究前基本知道了结论,在探究过程中既不可能也没有时间思考“可能存在的问题”,长期这样的重复训练永远达不到发展学生问题意识和探究能力的目的,也不能促进学生真正理解科学探究的精髓。
还原“真实”科学研究历史
物理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要求关注学生科学态度和价值观的体验,教师可以借助物理学发展史,为学生创设真实的情境,避免空洞的说教,帮助学生切实体验严谨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
同时,教师应该关注学生“求真”的愿望,还给学生一个真实的历史。
__教授曾将他取得成功的奥秘归结为:“要站在问题开始的地方,要面对原始的问题,而不要淹没在文献的海洋里……”。
这给我们物理教学极大的启示:物理教学同样不能淹没在教材、教辅和题目的海洋里,而应深入挖掘物理学曲折的发展史中涌现出来的伟大的科学思想、科学精神。
写在教科书上的科学结论固然重要,但它背后的孕育发展、由潜到显的转化历程则更富启迪。
物理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要求教师向学生展现物理概念的形成过程、物理规律的发现过程,以及物理问题的解决过程,体验真实的科学精神。
实施物理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要求教师深入研究物理学发展的过程,清楚其中所蕴含的科学思想和方法,创设鲜活、真实的学习情境,带领学生领略物理学的价值,体验物理学研究过程中的科学精神,促进他们科学素养的提升。
本文:
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