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高考语文阅读答题技巧

合集下载

江苏2020版高考语文第六章文学类阅读小说阅读微专题一散文化小说的读法与答法讲义(含解析)

江苏2020版高考语文第六章文学类阅读小说阅读微专题一散文化小说的读法与答法讲义(含解析)

微专题一散文化小说的读法与答法一、认识散文化小说散文化小说,是小说体裁和散文体裁相互渗透而形成的一种散文化的小说,是介于散文和小说之间的一种文体,即用散文的形式创作的一种小说。

散文化小说不以具体描写情节见长,甚至很少有情节,也没有更多的细节描写,这是这类小说接近散文的主要地方。

但作为小说,必须多多少少要有情节的安排,有些作品看似是散文,但人物是虚构的,事件也多以虚构为主,情节虽比一般小说真实,但也是虚构的,符合小说虚拟的特征。

这类小说往往能表现作者的一种强烈的感受,打破了小说的某些桎梏,能自由地发挥作者的思想。

其文体特征主要有以下几点:1.淡化情节在散文化小说的展开中,少有冲突,缺少悬念。

作者使小说呈现如日常生活的自然形态,主张“不装假,事实都恢复原状”,展示生活的“本色”。

让叙述者的情感,自然地融贯、浸润在色调平淡的描述中。

这类小说不以扣人心弦的情节取胜,甚至没有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但情节又与结构不可分割。

这类小说也不存在“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式的结构模式,自然也编织不出引人入胜的故事。

2.虚化人物传统小说强调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而散文化小说却反其道而行之,故意淡化人物的脸谱化,呈现人物的本真原貌,小说中的人物常常无主次之分。

3.营造意境在散文化小说中,意境主要表现在气氛中。

所谓“气氛”,既包括作者情感、情绪的自然流露,也包括自然风光、民情风俗、生存状态的客观再现。

4.突出情调散文化小说的主旨往往比较含蓄,较多的是通过作者情感、情绪的自然流露,也包括自然风光、民情风俗、生存状态的客观再现,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和谐、抗争)、人在社会中的生存状态(思考人的命运),突出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纠葛(爱与恨、情与欲)、人性的复杂多变(鲜活的、动态的)等主旨。

二、认真读好“这一个”文本考场上散文化小说阅读,首先存在一个文体确认问题。

一般而言,命题者会在题干中或以其他方式告诉你它是一篇小说,而到底是不是散文化小说,则要靠你自己判断。

巧借题干信息,提高答题效率——江苏省语文高考两道阅读题命题解读

巧借题干信息,提高答题效率——江苏省语文高考两道阅读题命题解读
阅读 第 l 题 题 干 的设 置 : 文 中 画线 部分 描 写 了峡 1 “ 谷 险 峻 气 势 , 分 析 其 表 现 特色 。 题 干 与 去 年 高考 请 ”
泛 的概 念 , 它包 括 修 辞 手 法 、 现 手 法 、 达 方 式 等 表 表 各 个 方 面 , 生 拿 到这 样 的题 目会 感 觉 到无 从 下 手 学 解答 , 如果 不加 以提 示 , 会 出现 五 花 八 门 的答 案 , 就
话 文 考 试 碍 霓
2 1 第 1 、2 合 刊 0 0年 11 期
疑 l 0 砥 _ 巍
三是 文 体 限 制 持 续 升 温 。 曾几 何 时 , 考 作 文 中

一 … … …… …
套卷子考试 。 余下的省级考区还 有河北 、 安徽 、 河
似乎是 “ 文体 自选”的大合唱—— 直到 2 0 年 中 08
题效率 , 出比较准确 的答案 。 得 请看 2 0 09年江苏语 文高考文学类文本 《 上善 若水》阅读第 l 题题干 是这样设 置的 :本 文写 的 3 “
是都 江堰 , 但不 以描 写见长 , 请具体 说明它在艺术
表现 上 有 哪 些 特 色 。( 6分 )仔 细 研 究本 题 的题 干 , ”
题 干 中 对 命 题 意 图 、 查 指 向 、 题 角 度 都 做 了 提 考 答 示 , 果 考 生 能 明确 这 些 隐 藏 的 信 息 , 能 提 高 解 如 就
类 散 文 中是 紧 密 结 合 、 此 不 分 的 , 然 题 干 中 提 彼 既 示 “ 以 描 写 见长 ” 即 意 味 着考 生 在 答 题 时不 能把 不 ,
的 另#-L 表 达 方 式 来 分 析 思 考 。大 家 知 道 , I 种 J 文学

探索解题规律,规范答题要领——2010年江苏高考语文试卷古典诗歌鉴赏题《送魏二》答题例析

探索解题规律,规范答题要领——2010年江苏高考语文试卷古典诗歌鉴赏题《送魏二》答题例析


把 握 诗 歌 内容
要 整 体 把 握诗 歌 的 思 想 内容 , 须 从 以下 几 个 方 面着 眼 。 必
1知 人 论 世 .
“ 言 志 ” 在 鉴 赏 古 诗 时 , 们 应 尽 可 能 多 地 了 解 诗 歌 诗 , 我 创 作 时 的 历 史 背 景 、 者 的 际 遇 及 情 感 抱 负 。 比 如 , 昌 龄 作 王 ( 元 6 8 7 6 ) 盛 唐 著 名 诗 人 , 境 贫 寒 , 元 十 五 年 进 公 9- 5年 , 家 开 士 及 第 , 秘 书 省 校 书 郎 。 王 昌 龄 是 盛 唐 著 名 诗 人 , 重 一 授 名 时 , 称 为“ 家夫子王江宁 ” 被 诗 。与 当 时 名诗 人 交 游 颇 多 , 谊 交 很深 , 与李 白、 浩然 的交游外 , 同高适 、 颀 、 参 、 除 孟 还 李 岑 王
之 涣 、 维 等 都 有 交 谊 。他 因数 次 被 贬 , 荒僻 的 岭 南 和 湘 西 王 在 生活 过 , 曾来往 于经 济较 为发达 的 中原和 东南 地 区 , 曾 也 并 远 赴 西 北 边 地 。 丰 富 的 生 活 经 历 和 广 泛 的交 游 , 他 的 诗 歌 对 创 作 大 有 好 处 。 王 昌 龄 擅 长 七 言 绝 句 , 后 世 称 为 “ 绝 圣 被 七 手” 。如 《 塞 》 :秦 时 明 月 汉 时 关 , 里 长 征 人 未 还 。但 使 出 诗 “ 万 龙 城 飞 将 在 , 教 胡 马 度 阴 山 。” 叹守 将 无 能 , 不 慨 意境 开 阔 , 感 情 深 沉 , 纵 横 古 今 的 气 魄 , 实 为 古 代 诗 歌 的珍 品 , 誉 为 有 确 被 唐 人 七 绝 的 压 卷 之 作 。又 如 《 军 行 》 , 都 为 脍 炙 人 口 的 从 等 也 名 作 。反 映 宫 女 们 不 幸 遭 遇 的 《 信 秋 词 》 《 宫 春 怨 》 , 长 、西 等 格 调哀 怨 , 境超 群 ; 写 思妇情 怀 和少女 天真 的《 怨 》 《 意 抒 闺 、 采 莲 曲 》 , 笔 细 腻 生 动 , 新 优 美 ; 别 之 作 《 蓉 楼 送 辛 等 文 清 送 芙 渐》 样为千古 名作 。 同 了解 了诗 人 的 相 关 背 景 有 利 于对 诗 歌 思 想 内容 的 整体 把 握 。诗人 有如 此 的经历 , 不难 理解诗 中的“ “ ”忆 君 ” 就 醉 凉 “ “ ” 情感 了。 愁 等

江苏2023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解析(完整版)

江苏2023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解析(完整版)

江苏2023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解析(完整版)江苏2023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解析202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全国Ⅰ卷)语文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对素食者和肠胃疾病患者来说,藜麦的发现是一个奇迹。

藜麦不含麸质,富含镁和铁,比其他种子含有更多的蛋白质,包括人体无法独自生成的必需的氨基酸。

美国宇航局宣布,藜麦是地球上营养最均衡的食物之一,是宇航员的理想之选。

产于安第斯山的藜麦有一个令西方消费者神往的传说:印加人非常重视藜麦,认为它是神圣的,并且称之为“万谷之母”。

不过,藜麦的爱好者却通过媒体发现了一个令人不安的事实。

从20XX年到20XX年,玻利维亚和秘鲁的藜麦价格上涨了两倍。

20XX年,《独立报》称,玻利维亚的藜麦消费量“5年间下降了34%,当地家庭已经吃不起这种主食了,它已经变成了奢侈品”。

《纽约时报》援引研究报告称,藜麦种植区的儿童营养不良率正在上升。

20XX年,《卫报》用煽动性标题提升了人们对这个问题的关注度:“素食者的肚子能装下藜麦令人反胃的事实吗?”该报称,贫穷的玻利维亚人和秘鲁人正在食用更加便宜的“进口垃圾食品”。

《独立报》20XX年一篇报道的标题是“藜麦:对你有利--对玻利维亚人有害”。

这些消息传遍了全球,在健康饮食者之中引发了一场良心危机。

在社交媒体、素食博客和健康饮食论坛上,人们开始询问食用藜麦是否合适。

这种说法看似可信,被许多人认可,但是经济学家马克·贝勒马尔等人对此则持保留意见。

毕竟,藜麦贸易使大量外国资金涌入玻利维亚和秘鲁,其中许多资金进入了南美最贫穷的地区。

江苏语文阅读理解高考

江苏语文阅读理解高考

江苏语文阅读理解高考
江苏语文阅读理解高考,作为中国教育体系中的一项重要考核,旨在
评估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对文本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这项
考试不仅考察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也考察他们对非文学文本
的解读能力,包括但不限于议论文、说明文、记叙文等。

在江苏语文阅读理解高考中,考生需要面对的文本类型多样,从古典
文学到现代作品,从文言文到白话文,无不涉及。

考试内容通常包括
对文本主旨的把握、对作者情感态度的理解、对文本结构和语言特点
的分析等。

此外,考生还需要能够准确理解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子,
以及能够对文本进行适当的推理和判断。

为了在江苏语文阅读理解高考中取得好成绩,考生需要具备扎实的语
文基础知识,包括对词汇、语法、修辞等的熟练掌握。

同时,考生还
需要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如快速阅读、深度阅读和批判性阅读。


过大量的阅读实践,考生可以提高自己的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从而
在考试中更加从容应对。

在备考过程中,考生应该注重对历年真题的研究,了解考试的题型和
出题规律。

通过模拟考试和专题训练,考生可以检验自己的学习效果,发现自己的不足,并及时进行针对性的复习和提高。

此外,考生还应
该学会合理安排时间,平衡各科目的学习,确保在高考中能够全面发
挥自己的实力。

总之,江苏语文阅读理解高考是一项综合性的考核,它不仅要求考生
具备扎实的语文知识,还要求考生具备良好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通过
系统的学习和训练,考生可以在这一考试中取得优异的成绩,为自己
的未来打下坚实的基础。

江苏2020版高考语文第六章文学类阅读小说阅读微专题二小说“61”答题法讲义(含解析)

江苏2020版高考语文第六章文学类阅读小说阅读微专题二小说“61”答题法讲义(含解析)

微专题二小说“6+1”答题法[专题微语] 小说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学艺术,有它独特的艺术规律和特点。

在小说阅读答题训练中也存在着有别于其他文体而附着于小说独立、独特艺术之中的答题方法,这就是广大师生摸索出来的“6+1”答题法。

希望考生能掌握这种方法,对你的答题会有所帮助。

一、小说“6+1”答题法简介“6+1”中的“6”指的是人物、情节、环境、标题、手法(效果)、读者,“1”是指主题。

无论答小说哪类题,都要兼顾主题,把“6”个要素考虑进去。

这种方法尤其适用小说中的作用、好处、效果题。

运用举例:示例1小说写吴秋明讲述“绒布妈妈”实验,有什么作用?(2016年山东卷第19题) 答案①突出文章主题,表明孩子们不仅需要物质上的资助,更需要感情上的关怀,需要亲情和爱。

②承接上文,解释吴秋明穿蓝色小碎花的薄棉衣的原因,为下文吴秋明在儿童村的表现做铺垫,突出吴秋明对孩子们的爱。

剖析(1)指向情节:解释吴秋明穿蓝色小碎花的薄棉衣的原因。

(2)指向人物:突出吴秋明对孩子们的爱。

(3)指向手法(结构上):承接上文,解释吴秋明穿蓝色小碎花的薄棉衣的原因,为下文吴秋明在儿童村的表现做铺垫。

(4)指向主题:突出文章主题,表明孩子们不仅需要物质上的资助,更需要感情上的关怀,需要亲情和爱。

(5)指向环境、标题、读者等方面均无。

示例2小说以“渴”为中心谋篇布局,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说明。

(2017年全国卷Ⅰ第5题)答案①省去许多不必要的叙述交代,使情节更简洁;②集中描写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状态与感受,使主题更突出。

剖析(1)指向情节:省去许多不必要的叙述交代,使情节更简洁。

(2)指向人物:集中描写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状态与感受。

(3)指向主题:使主题更突出。

(4)指向环境、手法、标题、读者等方面均无。

示例3请探究小说结尾的表达效果。

(2017年江苏卷第16题)答案①呼应开头,让小说形成完整的结构;②对冬日清晨的环境描写,让“我的朋友”的辞世带上感伤的色彩;③清冷的氛围与“我的朋友”欢快的话语形成反差,增添小说的张力;④叙述语言克制,蕴含着强烈的情感。

江苏高考语文现代文答题模式终极版

江苏高考语文现代文答题模式终极版

现代文答题模式一、艺术手法题(一)艺术手法类型1修辞手法修辞是增强言辞或文句效果的艺术手法;自语言出现,人类就有修辞的需要;修辞可以令人:修饰自己的文章、语言,吸引别人的注意力、加深别人的印象和抒情效果;更清楚了解别人的意思,不会受修辞手法的影响而有所误解;便于分析、欣赏文学作品:中文的修辞类型比喻譬喻──明喻、暗喻、借喻;比拟——拟人、拟物;排比;夸张──时间、空间、物象、人情、数量;互文;对偶──单句对、句中对、隔句对、三句对;双关;顶真;移觉通感2表现手法渲染、烘托、映衬正衬\反衬、虚实结合以虚衬实\以实衬虚、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静衬动\以声衬静\以静衬声、正侧、欲抑欲抑先扬&先抑后扬、点面以点代面\点面结合、象征、联想、想像、引用用典\化用、白描、留白等;(二)答题模式是什么点出手法;为什么解释手法;怎么样作用以比喻为例答:①比喻;②把……本体比作……喻体;③形象生动的写出了本体的……特点;表达了作者……的感情;以拟人为例答:①拟人;②把……人所特有的动作/形态用到了……描写对像上面;③形象生动的写出了描写对像的……特点/使得……描写对像人格化;表达了作者……的感情;二、作用题一知识积累这是答“作用题”的依据,必须熟记在心,答题时按照题干要求选择合适的术语作答结构主题类:A、词句出现在开头段:开篇点题,揭示主题;总领下文,统摄全篇,奠定基调,设置悬念,埋下伏笔,为下文作铺垫,上下文形成对照;B、词句出现在中间段:承上启下概括上文某一内容,引起对下文的什么内容的叙写;C、词句出现在结尾段:点明中心,深化主题,画龙点晴,升华感情,卒章显志;照应开头,呼应前文,使结构首尾呼应;含蓄有余味,言有尽而意无穷;寄托作者感情;D、线索:文章中把全部材料贯穿成一个有机体的脉络,其作用是环环相扣,连接紧凑;线索在文中表现为:时间、空间、人物、事物、事物的内在联系、作者的思想感情等;线索在文中往往有语言标志;表达技巧类:1.修辞手法一般说来:描绘类的修辞手法的作用是使描写对象生动形象;主要有比喻、拟人、夸张;结构类的修辞手法的作用是突出强调,主要有对偶、排比、反复;表达类的修辞手法的作用是增强语气,主要有反问和设问;具体如下:比喻——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给人以鲜明的印象;化无形为有形;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抽象的道理形象化,具体形象生动地突出本体的什么特点,从而增强文章的趣味性、生动性;拟人——使物具有某种情感,便于抒发某种感情;能使读者对所表达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产生强烈的感情,引起共鸣;拟物——将物说成“你”等,不仅具有使物带有人的某种情感,便于抒发某种感情,而且有显得亲切自然的表达效果;排比——强烈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增强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突出强调;议论文往往增加语势,起到了强化论证观点的作用;用来说理,可把道理阐述得更严密、更透彻;用来抒情,可把感情抒发淋漓尽致;夸张——可以引起丰富的想象,更好地突出事物的特征,表达感情更强烈,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放大观点感情,强调爱憎是非,美丑更加鲜明;对偶——形式上音节整齐匀称、节奏感强,具有音律美;内容上凝练集中,概括力强;设问——无疑而问,明知故问,引人注意,启发思考,突出效果;引起读者兴趣,引起读者思考;用在开头有引起思考的作用,用在中间段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用在议论文中,能使论证深入,脉络清晰;反问——以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表达鲜明,目的是加强语气,起强调、强化作用;反复——分连续反复和间隔反复两种;连续出现同一个词语或句子,中间没有间隔叫连续反复;同一个词语或句子不连续出现,有其他词语或句子间隔在中间叫间隔反复;连续反复一般都是为了能够强调突出某种意思;用于写人,强调人物心理状态或思想感情用于写事,强调事件结果或意义用于抒情,强调作者思想感情用于议论,强调作者观点和看法间隔反复的作用除能表达强烈的情感之外,还能起到分清层次脉络,增添旋律美,加强节奏感的作用;用在抒情文字中能达到反复咏叹,回环起伏抒情效果,充满语言美;借代——生动活泼、使语言形象鲜明、利于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引用——增添文句意蕴,丰富文章内容,增中表达效果,增强说服力; 双关——表达含蓄,语意丰富;一方面可使语言幽默,另一方面能适应某种特殊语境的需要,使表达含蓄、曲折,生动活泼,以增强文章表现力;2表现手法象征:引申事理,含蓄形象鲜明,使抽象事物具体化,激发联想,感染力强抑扬:有先抑后扬或先扬后抑,其作用可使文章曲折有波澜,突出喜欢、赞美或批评、讽刺的感情对比:使形象鲜明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突出作者对这一事物或者道理的某种感情;运用对比,或使对立事物的矛盾鲜明突出,揭示本质,给人深刻启示;或使对比事物的两个方面互相映衬,相得益彰,给人深刻印象,使形象更鲜明,特点更显着,道理更深刻,矛盾更尖锐;和衬托相比,对比没有主次;烘托衬托;烘托与衬托本来是有差别的,但这个差别不要求中学生分清,烘托是不正面刻画主要对象,而通过描写主要对象周围的环境、人物来加以映衬,以突出主要对象;分为正衬与反衬;正衬是从正面衬托主体事物;反衬是从反面衬托主体事物,如以动衬静或以静衬动,以乐景写哀情等;渲染:为行文设置铺垫,营造氛围;类比:以浅寓深,生动形象,通俗易懂;反语反讽:有2种作用:表示人与人之间的亲昵感情和揭露批判;辛辣讽刺,幽默有趣,使文章富有战斗性;3表达方式有五种:描写、抒情、说明、议论、记叙描写:描写是对人物、事件、环境、景物及其形态、特征所作的具体描绘和刻画;描写能把事物具体生动、鲜明清晰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使读者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历其事、如临其境的感觉;描写有很多种类,按用语的繁简可分为渲染和白描;渲染:是浓墨重彩的铺陈、烘托事物,使形象鲜明突出,生动传神;白描:与渲染相反,是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简笔勾勒,简洁准确传神; 人物描写:肖像描写以形传神;动作描写表现人物特点;语言描写:言为心声,表现人的性格特点;心理描写揭示人物内心世界;环境描写:分社会环境描写和自然环境描写;社会环境描写又称风俗画,自然环境描写又称风景画;社会环境描写可以为人物活动提供大的社会历史背景,还可以烘托人物的志趣、情操等性格特征;自然环境描写可以交待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为人物的活动提供相应的场所和环境背景;渲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心理和性格,寄托感情,推动情节向前发展,突出主题;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虚实结合、点面结合、声色结合;直接抒情:直抒胸臆,淋漓尽致间接抒情:曲折有致,耐人寻味插叙:丰富内容,深化主题,曲折有致倒叙:设置悬念,吸引兴趣,波澜起伏议论记叙中的议论:画龙点晴,点明题旨说明:主要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作比较、打比方、下定义、列数字等;表达作用是:举例子:举例的作用是化抽象为具体实在,化深奥为浅显易懂,使读者易于接受,增强说服力和感染力,还能丰富文章的内容;分类别: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作比较:突出强调了事物的特征/事理;打比方:从而形象生动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事理;列数字:用具体的数据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使说明更准确更有说服力;人称运用;第一人称:便于作者抒发自己或人物的思想情感,有如袒露胸怀,使读者感到真实、亲切、自然;第二人称:缩短作者和读者,或者“我”与被叙述者之间的距离,有如促膝谈心,使读者感到真实、亲切、自然,从而增加作品的感染力; 第三人称:所叙述的人物和事件可以不受特定的时空的限制,叙述者如冷眼旁观,显得客观冷静,反映的生活面极为宽广;叙述方法各有长短,为了发挥各自的优势,文章常常交叉采用两种不同的叙述人称;使用第一人称的,往往穿插第三人称的转述,以进一步扩大表现的时空领域;使用第三人称的,则常常夹杂进人物的独白、对话等,从而增强文章的真实感和亲切感;人称交叉叙述的方法,可以扬长补短,使叙述的对象得到全方位、立体化的表现;二具体操作1、如果问题与文章结构有关,从词句对文章结构的作用来作答;例如:2007辽宁卷第17题:第一自然段,作者写了“秋去冬来”的景色,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答:起铺垫或引出下文的作用;2分写“秋去冬来”,自然引出下文的“炉火”,由自然环境的变化写出了作者的感伤情绪,为下文写“炉火”的意蕴预设了空间;2分2、如果问题与表达技巧有关,从词句所运用的修辞及表现手法的效果来作答;例如2007年全国卷1第16题:文章第五段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来描写枯死的胡杨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6分答: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和想象的表现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出胡杨林死而不屈的精神;3、如果问题与主题有关,从词句对文章中心主旨的作用来作答;例如2007全国卷1第17题:文章后一部分写到了“戈壁石”,这对表现文章的主旨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答:①以戈壁石的美丽,揭示出大西北的美丽;②以戈壁石的诱人,强化对大西北的热爱之情;③以戈壁石的呼唤,突出“到大西北”去的主旨;答题时要关注文章的重点语句,注意每段的段首和段尾,承上启下的,反复出现的,抒情和议论类的,这些句子往往对中心具有很重要的作用,要么深化,要么升华如上题原文中的倒数第二段,有一句话可以作为概括文章主旨的主旨句,即“人们会发现,大西北正在呼唤我们”;4、如果问题与情感有关,从词句本身流露出的作者情感态度价值观来作答;例如2007年的高考试题全国卷Ⅰ第14题:文中刻画的“左公柳”和“民勤人”两个形象具有哪些相同的特点作者描写这两个形象的用意是什么6分答:顽强不屈,有着极强的生命力;①表现大西北的精神风貌;②表达作者对大西北的赞美和崇敬之情;5.如果问题与人称有关,从人称表达的作用回答;例如2000年卷第22题第1小题作者主要用第二人称写长城,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答:将长城拟人化:①便于与长城对话,②便于抒发感情;三、理解题与含义题(一)核心定义难以理解的的句子出理解题,有多层含义的出含义题(二)解题思路理解题:找出隐含的矛盾并解决之;此类题目往往是表面上有矛盾,但结合上下文却没有矛盾;含义题:表层含义与深层含义;。

高考语文答题技巧及方法模板(7篇)

高考语文答题技巧及方法模板(7篇)

高考语文答题技巧及方法模板(7篇)高考语文答题技巧及方法模板篇1一、进入考场,首先要做的是让自己冷静下来。

详细做法是:首先,做一次深呼吸,然后告诫自己:欲速则不达,不要焦急,按时交卷就行了。

二、开考铃声响前有5分钟时间让你扫瞄试卷。

此时不行用笔答题,否则违反考纪。

你可以一边深呼吸,一边看试卷,但切记不行看作文题,以免影响答题心情。

三、开考铃声响后允许答题。

答题过程中要留意避开以下几种心态:1、偏急心态,为了抢时间,没有审清题目条件,慌张答题,解决方法是心中默念:匆忙做题,做了也白做。

2、固执心态,久攻不下的试题,又不情愿放弃,徒然铺张时间,解决方法是心中默念:我攻不下,别人也攻不下,临时先搁着,做了其它题目后或许会有灵感。

四、时间支配策略安排时间要听从于考试胜利的目的,基本原则就是保证在能够得分的地方不丢分,不简单得分的地方争取尽可能多得分。

在详细操作上,要求考生做到量菜吃饭,按分数时间比有用原则,分值大的题目多花些时间,分值小的题目少花一些时间;一看就会做的题目先花时间,需要考虑一下才能解答的题目放在其次梯队完成;难度最大的或从来没有见到过的题目,放在最终攻关。

时间支配大致可以是这样的:Ⅰ卷50分钟左右,最多不要超过一个小时;1524题35分钟左右,作文原则上不得少于一个小时。

高考语文答题技巧及方法模板篇2高考语文高分的同学总会有许多答题技巧,并不是把书本倒背如流才是高水平,在高考语文答题技巧上能把握好才是最重要的。

高考语文:复习文言虚词这一学问点时应当采纳哪些方法?答:复习文言虚词时,要结合一些典型的例句,娴熟把握虚词的常见意义和用法,特殊应对使用频率高而常见意义和用法又较多的虚词进行重点的系统的复习。

依据高考对文言文虚词的考查向教材靠近的走向,考生必需熟识教材中消失的常见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并擅长将这些虚词与试题中的同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进行比较和辨别。

同时,考生还要有意识地培育自己依据语境来推断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力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阅读答题技巧
艺术手法
描写议论抒情说明
描写方式动静结合虚实结合以小见大细节描写
抒情方式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托物言志以景衬情情景交融情由景生情景相生情由事生)
/以虚衬实)⑧照应⑨借景抒情⑩寓情于景赋(铺陈叙事)比(借一物喻他物)兴(先言他物)渲染动静结合(以动衬景/以静衬动/以声衬静/以静衬声)正面描写侧面描写抑扬点面引用(用典/化用)白描留白一语双关变抽象为形象借古喻今
比拟夸张排比反复对偶借代设问反问
⑴如何写景:修辞动静视听意象
⑵边塞诗感情:乐赞颂战争建功立业;苦反战战争残酷
⑶炼字:①手法②字义再结合语境谈句子含义③表达效果④思想感情⑤含义深远用的很好之类动态
⑷分析诗句好:①意象‐意境②炼字③修辞④结构上作用如点题
⑸景物描写:渲染氛围烘托人物
⑹评价内容好坏:①解句子②表面内容③诗人情感
⑺描绘意象把诗句内容描绘完整时间、季节、景物+总括性
⑻某句写A 却只字不提A:串讲此句怎样写出A;手法:侧面描写或其他,听觉视觉
⑼回答主题情感顺带提氛围
⑽回答对诗句的不同理解,先亮明观点
⑾分析双重含义:客观和主观
⑿赏析语言风格,可以炼字
⒀乐景衬哀情、哀静写哀情、乐景与哀情相互对比
⒁超脱之情,有无奈之中的超脱
⒂分析大的手法(上阕之类)可以有正侧面
⒃分析表达效果,加上诗人感情
1.景物描写有什么表达特色:
①选取代表性事物②动静视听正侧内心感受③修辞④语言表达富有韵味/使人如临其境⑤选取xx为观察点(视角)
⑥表现出和思想感情作者态度
2.作用:开头:引起下文、总领全文、奠定全文感情基调、交代事件地点人物背景、为下文做铺垫、开门见山点明主题、
引起读者阅读兴趣、设下悬念、其他特殊用法
中间:承上启下、与前文呼应、点题
结尾:总结全文、升华主题、呼应开头、点题、使主题深刻
3.句意理解,分析每一个分句,联系上下文,结构作用
4.若写到是自身经历的,增加文章真实性,交代作者是见证者
5.抒情类文章,写意象作用,点名作者态度
6.理解小说主题,放到社会背景中
7.环境描写:①衬托②象征
8.回答丰富意蕴:要求从时代背景、人物形象、环境氛围、细节描写、语言表达等方面切入研究,分析作品意蕴以及内
涵的民族精神和人文精神;探究作品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的创作意图,从作者经历、所处时代、创作动机及作
品影响;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要求立足自我、感悟和体验文本、独立思考、发表看法;
探究文本中比喻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