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经济史
中国近现代经济史教程

中国近现代经济史教程(原创版)目录一、中国近现代经济史教程概述二、历史唯物主义的指导思想三、经济现代化作为主线四、揭示影响中国近现代经济发展的内外因联系五、立论翔实有据,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六、吸收最新研究成果与作者研究心得七、中国近现代经济史历年试题及答案正文一、中国近现代经济史教程概述《中国近现代经济史教程》是一部由陈争平、兰日旭编著的经济史教材,于 2009 年 1 月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
本书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思想,以经济现代化作为中国经济史教材的主线,旨在揭示影响中国近现代经济发展的内外因联系。
二、历史唯物主义的指导思想历史唯物主义是一种关注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哲学思想,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在本书中,历史唯物主义作为指导思想,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中国近现代经济的发展历程。
三、经济现代化作为主线本书以经济现代化作为主线,探讨中国近现代经济史的发展。
经济现代化主要包括经济体制现代化、产业结构现代化、经济增长方式现代化等方面。
通过分析这些方面的变化,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经济的近现代发展历程。
四、揭示影响中国近现代经济发展的内外因联系本书通过对历史事件、政策和数据的分析,揭示了影响中国近现代经济发展的内外因联系。
内部因素主要包括政治制度、经济政策、生产力水平等,外部因素则包括国际经济环境、对外贸易政策等。
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影响着中国经济的发展。
五、立论翔实有据,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本书在立论上翔实有据,采用了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作者在书中引用了大量的历史资料和数据,以客观、科学的态度分析了中国近现代经济的发展。
这种研究方法既保证了论证的严谨性,又使得结论更具有说服力。
六、吸收最新研究成果与作者研究心得《中国近现代经济史教程》吸收了本学科最新研究成果,并融会了作者自己的研究心得。
这使得本书在理论上具有一定的前瞻性,有助于提高读者的学术视野。
中国近现代经济史教程

中国近现代经济史教程摘要:一、中国近现代经济史教程概述二、中国近现代经济史的主要内容三、中国近现代经济史的发展特点四、中国近现代经济史教程的价值和意义正文:一、中国近现代经济史教程概述《中国近现代经济史教程》是一本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思想,以经济现代化作为中国经济史教材的主线的教程。
本书由陈争平、兰日旭编著,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
该书旨在揭示影响中国近现代经济发展的内外因联系,为读者呈现中国近现代经济史的全貌。
二、中国近现代经济史的主要内容中国近现代经济史可以追溯到1840 年鸦片战争以后,历经晚清、民国、新中国成立和改革开放等阶段。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经济经历了从传统经济向现代经济的转型,体现了经济全球化、区域化和工业化的趋势。
《中国近现代经济史教程》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晚清经济改革: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清末新政等;2.民国时期的经济:北洋政府时期、国民政府时期、抗日战争时期等;3.新中国成立后的经济:社会主义改造、大跃进、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等;4.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农村改革、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
三、中国近现代经济史的发展特点中国近现代经济史的发展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从封闭经济向开放经济转变:从晚清开始,中国逐渐打破闭关锁国的状态,积极参与国际贸易和投资;2.从传统经济向现代经济转变:经过多次尝试和探索,中国逐渐实现了从传统经济向现代经济的转型;3.从落后经济向追赶经济转变:在近现代经济史的发展过程中,中国经济逐渐摆脱了落后的面貌,不断缩小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4.从不稳定经济向稳定经济转变:经过多次战争和政治动荡,中国经济在改革开放后逐步实现了稳定发展。
四、中国近现代经济史教程的价值和意义《中国近现代经济史教程》作为一部全面、系统地阐述中国近现代经济史的教材,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
通过学习本书,可以了解中国近现代经济史的发展脉络,认识各个时期的经济特点,为今后从事经济研究和实际工作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
中国近现代经济史

中国近现代经济史绪论一、贫穷落后的旧中国没有出路1、外国资本独享特权2、中国资本曲折发展近代经济部门中的中国资本主要由国家资本和私人资本构成。
私人资本长期收到外国资本和国家资本的制约与压制而处于不利的地位。
3、封建经济深陷危机4、近代政府无所作为清政府、北洋政府、国民党政府二、建设新民主主义的新中国第一章第一节中国封建经济高度繁荣明朝和鸦片战争前的清朝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中保持和平与统一最长久的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经济走向辉煌的巅峰时期。
一、鸦片战争前中国封建经济的发展水平1、传统农业十分发达明清农业通过引进农作物新品种、增加劳动投入和改进农业生产技术,明代中期,农业生产水平已经大大超过前代,间作套种的农作制技术相当发达。
中国传统农业的高度发展,使他有效的推动并维持了封建社会经济的繁荣和强大。
1,国家首先是通过贡赋等途径从传统农业中取得大量的剩余农产品和其他的财富。
2,还要牢牢的控制传统农业较先进的地区,来达到维持自己统治、控制全国经济的目的。
2、工商业和对外贸易活跃全国性市场和地区性市场、综合性市场和专业市场均有较大发展。
明清时,苏州、杭州、武汉三镇、广州、重庆等城市均已工商业发达著称。
明清两代的财政收入和经济后盾主要来自南方,资本主义萌芽也主要集中在南方。
明朝前期的对外贸易规模十分大,郑和七下西洋,远至东南亚、南亚、西南亚、非东北部等地。
政治目的远大于经济目的。
中国封建社会的巨大的经济优势,使他对外界的经济需要十分有限。
二、中国封建经济结构和封建经济关系1、中国封建经济结构及其特点中国传统社会经济是一种极为典型的自然经济结构。
个体小农经济:是最典型的自然经济,他以自然分工为基础,把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紧密的结合在一起,男耕女织,以织助耕,不仅更够满足个体家庭维持生存的最低级、最基本的需要,而且也使之与市场的联系降到最低限度。
地主制经济:是一种以满足自身需要为主要目的的自然经济,他实际上是若干租赁小农经济的集合体。
近现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

近现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2023-10-26CATALOGUE目录•近现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概述•近现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历程•近现代中国工业经济的发展历程•近现代中国服务业经济的发展历程•近现代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与挑战•近现代中国经济发展的经验与启示01近现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概述1 2 3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和特权,对中国进行经济掠夺和商品输出,影响了中国经济的自主发展。
列强入侵与经济侵略19世纪60年代,清朝政府开展洋务运动,推动近代工业和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民间也开始兴办民族企业。
洋务运动与民族工业的兴起列强对华贸易导致传统农村经济开始解体,沿海地区开始出现机器工业和近代农业。
农村经济的变动03交通和通讯业的发展铁路、公路、水运等交通网络逐渐完善,电信业也开始发展。
01民族工业的繁荣民国时期,政府实行了一系列鼓励工业发展的政策,民族工业得到快速发展。
02金融业的崛起上海等大城市开始出现现代化的金融业,银行、证券交易所等金融机构开始兴起。
改革开放后的经济腾飞1978年,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经济开始快速发展。
经济结构调整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产业结构开始调整,服务业和高科技产业逐渐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
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新中国成立后,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对全国经济进行统一管理。
新中国成立后的经济发展02近现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历程传统农业的延续晚清时期,中国仍然以传统农业为主导,农业生产方式落后,生产效率低下。
土地制度的变革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和封建制度的瓦解,土地制度开始发生变革,一些开明地主开始尝试引进西方农业技术和设备。
外国农产品的冲击随着国门打开,大量外国农产品开始涌入中国市场,对传统农业造成冲击。
晚清时期的农业经济民国时期的农业经济土地制度的进一步变革民国时期,由于战争和政治动荡,土地制度进一步变革,农村社会结构发生改变。
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随着战争结束和政治相对稳定,农业生产开始恢复和发展,一些地区开始引进西方农业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中 国近代史经济

中国近代史经济中国近代史是一段充满波折与变革的历史,其中经济领域的发展变化尤为显著。
自 1840 年鸦片战争开始,中国的经济格局在外部列强的冲击和内部社会变革的双重作用下,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动荡和转型。
在鸦片战争之前,中国长期处于自给自足的封建自然经济状态。
农业是主要的生产部门,农民们依靠传统的耕种方式,种植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以满足自身的生活需求和向国家缴纳赋税。
家庭手工业作为农业的补充,如纺织业,为农民提供了部分生活用品。
这种自然经济结构相对封闭,商品交换不发达,经济发展较为缓慢。
然而,鸦片战争的爆发打破了中国经济的原有平衡。
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强迫中国开放通商口岸,割让领土,索取巨额赔款。
他们凭借着坚船利炮和不平等条约所赋予的特权,向中国大量倾销商品,掠夺原料。
洋货的涌入,使得中国传统的手工业受到了巨大冲击,许多农民和手工业者失去了生计。
例如,洋纱洋布的大量进口,使得中国传统的土纱土布逐渐失去市场,纺织业遭受重创。
与此同时,列强还在中国大肆掠夺原材料,如茶叶、生丝、棉花等,使得中国逐渐沦为列强的原料供应地。
这种经济侵略导致中国的贸易逆差不断扩大,白银大量外流,国家经济陷入困境。
在 19 世纪 60 年代至 90 年代,清政府中的一些有识之士发起了洋务运动,试图通过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来实现自强求富。
他们创办了一批近代工业企业,包括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
军事工业如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等,旨在增强国家的军事力量;民用工业如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等,试图通过发展近代工业来获取利润,以支持军事工业的发展和抵御外国经济侵略。
洋务运动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引进了西方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培养了一批近代化人才。
但由于其本质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且存在着管理腐败、经营不善等问题,最终未能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中国的民族工业开始崭露头角。
民族资产阶级作为一支新兴的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他们倡导“实业救国”,创办了众多的民族工业企业。
近现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

近现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近现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1840年的鸦片战争,这一时期被认为是中国经济转型的起点。
在这次战争之后,中国政府被迫签订了不平等的条约,大量的资源被外国势力抢夺,国内经济陷入了长期的落后状态。
随着中国政府的觉醒和改革开放的政策实施,中国经济迈出了复兴的第一步。
1978年,中国启动了改革开放政策,引进外资,开放对外贸易,逐渐建立起一系列的经济特区和开放城市,为中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上世纪80年代初,农村改革的推进极大地激发了农村经济的活力。
随着土地承包制度的建立,农民获得了土地产权,并得以自主经营农田。
这一制度改革推动了农村的产业结构调整,农民的生产热情被调动起来,农业产量大幅度增长,农村经济开始迅猛发展。
在1989年至1992年的几年时间里,中国经济经历了一次重大的金融危机,由于高通货膨胀和低利率政策导致的资本大规模流出,中国经济遭受了巨大的冲击。
政府通过严格管理贷款和加强宏观调控,保持了经济的稳定,并逐渐恢复和增长。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经济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中国政府进行了一系列的宏观调控和产业政策,引导了中国经济的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节能环保产业、现代服务业等新兴产业,推动经济由传统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型。
此外,中国投资国际市场的步伐也在不断加快。
通过参与全球化的潮流,中国积极参与国际贸易,积极吸引外国投资。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推动全球市场的开放和自由贸易,为中国的对外贸易带来了更多机会。
随着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推进,中国经济正面临一系列的挑战和压力。
环境污染、资源短缺、收入分配不平衡等问题,都需要中国政府进一步进行改革和调整。
同时,全球贸易保护主义和金融危机等风险也对中国经济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总之,近现代中国的经济发展经历了从落后到起步,再到腾飞的过程。
通过改革开放和积极参与国际贸易,中国经济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完整word版)中国近现代经济史

中国近现代经济史(一)近代中国经济一、知识归类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的最大特点是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表现为多种经济形式并存.1、封建自然经济自然经济,也称小农经济,表现为农耕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己自足,主要满足自我消费和基本的生存条件。
带有保守性和滞缓性,少有活力,排斥社会分工,抵制商品经济.自然经济的对立物是市场经济和商品经济。
封建自然经济是在外国经济侵略和本国资本主义等新的经济成分的冲击下逐步瓦解的。
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开始在沿海地区逐步接替。
其发展趋势是逐渐走向衰落接替,但整体而言这是个长期过程,一直到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公有制完全建立起来,才有了彻底改变。
封建自然经济是近代中国封建统治的经济基础,反过来封建上层建筑对它又有巩固和保护作用。
封建自然经济的特性决定了它对国内外资本主义经济有顽强的抵制作用,但反过来又被它们逐渐瓦解.随着中外反动势力在政治上的勾结,也出现了封建自然经济与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官僚资本主义经济相互依赖的一面。
而在此基础上,近代中国的两大主要矛盾,使农民具有强烈的革命性,成为中国革命的主力军。
但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又决定了它不能充当革命的领导阶级。
2、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实质是市场经济和商品经济,自由、开放、充满活力。
为了抢占市场和掠夺廉价原料,其扩张过程与军事侵略和殖民统治息息相关。
第一次工业革命后的机器大生产,使其产品物美价廉,市场竞争能力强。
①鸦片战争前后主要是鸦片贸易.②鸦片战争后到甲午战争前主要以商品输出和掠夺原料为主,也有部分早期资本输出,但数量不大,为商品输出服务,同时又为后来的大规模资本输出奠定了基础。
③甲午战争后到一战前,向帝国主义过渡的列强的经济侵略变为资本输出为主,商品输出为辅。
④一战期间,由于列强忙于战争对经济侵略放松,使日本乘机扩大投资和侵略,一度形成独霸局面。
⑤战后,列强卷土重来,门户开放政策下的共同支配局面再度形成。
⑥国民政府前期,列强一方面继续扩大经济侵略,另一方面在20世纪30年代向中国转嫁经济危机,进一步控制中国的金融和财政.⑦抗战时期,沦陷区的日本殖民地经济形成,在“以战养战”目的下对沦陷区实行野蛮的经济掠夺;在国统区,美国经济扩张增强。
中国近现代经济史教程

中国近现代经济史教程
《中国近现代经济史教程》是一本介绍中国近代以来经济发展历史的教材。
该教材通常按照时间顺序,从晚清开始,逐步介绍中国经济发展的各个阶段和重要事件。
主要内容包括:清末农业危机和对外侵略,辛亥革命和民初经济政策,抗战时期经济发展,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主义改造,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转型等。
《中国近现代经济史教程》一般会介绍相关的经济理论和概念,如农业危机、工业化、计划经济、市场经济、投资外资、国有企业改革等。
同时,教材还会详细分析各个时期的经济政策和经济制度的演变,并对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事件进行深入解读。
该教材的目的是帮助学生了解中国近现代经济发展的整体脉络、重大事件和演变过程,以及与其他国家的比较。
通过学习此教材,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特点和规律,为理解中国现实经济问题提供基础。
同时,该教材也涉及相关的经济学知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经济思维和研究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制度的剧烈变迁和工业化初步发展时期 (1895——1926年) 经济增长的特点:民间三次投资热潮; 民营企业由少到多,由小到大;劳动密集 型产业发展较快;1913-1926年的黄金时期; 自然经济继续解体,国内市场不断扩大; 外资的进入及外企先进的管理提供了一些 便利。
3、强制性制度变迁与工业化的继续推进时期。 (1927——1936年)相对稳定时期 特点:近代中国第一次出现了一个全面干预 经济的强政府,政府规划、调节并引导经 济发展,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异常突 出;形成了一个在近代时期最有利于经济 发展的制度环境和市场环境;国家资本发 展很快;民营经济由原来的无序竞争、产 业无进入壁垒到有序竞争和有进入壁垒的 转变;产业结构由完全的轻型化向轻重型 化转变,出现第二个黄金时期。
世界工业生产的相对份额
保罗贝罗克《1750-1980年的国际工业化水平化》
国别与年份 整个欧洲 英国 法国 德意志 意大利 俄国 美国 日本 第三世界 印度 中国 1750 23.2 1.9 4.0 2.9 2.4 5.0 0.1 3.8 73.0 24.5 32.8 1800 28.1 4.3 4.2 3.5 2.5 5.6 0.8 3.5 67.7 19.7 33.3 1830 34.2 9.5 5.2 3.5 2.3 5.6 2.4 2.8 60.5 17.6 29.8 1860 53.2 19.9 7.9 4.9 2.5 7.0 7.2 2.6 36.6 8.6 19.7 1880 61.2 22.9 7.8 8.5 2.5 7.6 14.7 2.4 20.9 2.8 12.5 1900 62.0 18.5 6.8 13.2 2.5 8.8 23.6 2.4 11.0 1.7 6.2
北美
3.8
大洋洲 4.0 西北欧 2.1 前苏联 2.2 东南欧 1.9
拉美
日本 远东
2.3
2.4 2.8
0.9
1.5 1.2 0.6 0.1
2.8
4.0 2.4 0.9 0.5
0.9
2.8 0.8 0.3 0.2源自东南亚 1.1 中国 0.4
④从占世界出口额比重以及人均出口额相当 于世界水平的变动来看,近代中国的经济 增长也是每况愈下的,虽然在西方列强的 舰船利炮下,中国被迫打开了大门,但中 国在世界市场的作用因总体经济的微弱而 越来越小。
人均GDP 523 523 615
年份 1933 1934 1935
人均GDP 801 727 782
1820 1870 1890
1900
1913 1929 1930 1931 1932
652
688 779 786 788 807
1936
1937 1938 1950 1951 1952
827
803 778 393 443 446
• 经济增长率(主要指 GDP和人均GDP的增 长率) 1700-1952年中国与世界 的经济增长率
安格斯麦迪森《中国经济的 长远未来》
国民生产总值 的增长率
人均国民生产 总值增长率
17001820
中国 印度 日本 欧洲 美国 0.85 0.26 0.21 0.68 2.57
18201952
0.22 0.54 1.74 1.71 3.78
1450 百万 88 ‰ ‰ ‰ ‰ ‰ 3.7 3.2 4.4 -1.5 9.0
5
3 -4.7
19
12 -4.2
11.5
7.5 -3.9
1500 百万 103
1600 百万 160 1700 百万 138
4.4
7.7 6.8 4.4 9.3 3.1
16.4
6.3 18.5 1.2 20.0 0.8
地区
1860——1913年
国民收入 人均收入 1.7 0.9 1.3 1.0 1.1
1913——1929年
国民收入 2.8 1.7 0.9 1.1 1.6 人均收入 1.2 0.0 0.7 0.6 0.3
③从世界范围内 国民收入增长 率、人均收入 增长率的对比 来看,近代中 国的经济增长 也是当时世界 上最缓慢的地 区,增长率远 远低于其他国 家和地区,不 断拉大着与世 界的差距。
4、战争动乱和经济增长的严重衰退时期 (1937——1949年)。
作业:你认为近代经济衰退的因素有哪些?
中国近现代经济史
绪论:近代中国经济的增长
经济史--比经济学还要晚,19世纪
《史记》《汉书》
史 学--过去发生事情的记录--人和事
本纪 政治史--旧史学,二十五史中的
英国的鲁滨逊
经济学--后起的学科,1764年,1776年
一、封建社会后期的经济衰退
经济繁荣时期与经济衰退时期
长 短 公元前5世纪到公元18世纪中叶 公元10世纪到公元15世纪
二、衰退的原因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影响经济发展的因 素主要有三个:一是一个稳定的政府;二 是具有或能够获取非传统的或非手工业的 生产技术和企业经营管理知识;三是一定 数量的资金。 就中国封建社会末期来看,不仅包括以 上的因素,还包括很多,这里从四个方面 来分析。
传统文化对经济的消极影响。 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谈东亚经济成功发 展的原因强调说,最根本的原因是儒家文 化的亚洲文化的优点——秩序、纪律、家 庭责任感、勤奋工作、集体主义和节俭等。 德国的马克斯韦伯与之完全相反的观 点。 ① 传统文化的义利观。 重义轻利 ① 传统文化的崇古观。 崇古而虐今,贱近而贵远 因循守旧,循规蹈矩
12.0
9.4 15.0 2.2 15.0 0.0
1800 百万 340
1850 百万 410
15.9
5.4 27.6
26.9
3.0 36.5
24.5
4.9 31.5
‰
‰
3.8
-0.5
5.5
41.4 8.1
6.1
40.7 2.2
5.2
50.6 9.4
1900 百万 400
结论:中国经济的衰退大致开始于17、18 世纪交替的前后。从世界范围来看,18世 界之前的世界基本上还是个农业社会,而 之后则基本上是工业社会或向工业社会过 渡,换句话说,在农业社会里,中国是独 领风骚的,而在工业社会里,中国一步一 步走向了衰退,并且不断拉大了与西方世 界的差距。
判断的标准 年 国内生产总值(人均 份 GDP) 中国 经济增长率 人口增长率
欧洲
50
450
960 1280 170 0
450 600 600
450
400
500
870
• 国民生产总值 1820年 中国的GDP占世界GDP总值的28.7% 印度的GDP占世界GDP总值的16% 英国的GDP占世界GDP总值的5.2% 美国的GDP占世界GDP总值的1.8% 结论:从国民生产总值来看,是看不出中 国经济有衰退的迹象,从人均GDP看,中 国经济衰退从17世纪末或18世纪初就开始 了。
中国与美国在世界经济中的作用 (1700——1950)
地区 1700年 人口(百万) 中国 美国 世界 中国占世界比重 138 1 603 23 GDP(10亿) 中国 美国 世界 中国占世界比重 83 0.5 371 22 人均GDP 中国 美国 600 527 600 1257 545 4091 439 9561 229 13 696 33 218 312 1973 11 240 1456 5326 5 381 10 1042 37 400 76 1564 26 547 152 2521 22 1820年 1900年 1950年
天朝心态对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 后果:夜郎自大和闭关锁国、盲目排外 洋务派与顽固派,维新派与顽固派,新文 化运动等。 1793年,马嘎尔尼 鲁迅称这种心态“合群的爱国自大”。 官僚体制对经济发展的阻碍作用。 官僚体制对商品经济的发展起了阻碍作用。 官僚体制对人力资本的影响——科举制度。
重农抑商制度对经济发展的不利影响。 禁榷制度——国家专营 土贡制度 官工业制度
三、近代经济发展的特点
整个近代中国的经济增长基本上是停滞或 下降的。 特点: ①从中国占世界GDP相对份额的变动比例来 看,近代中国的经济发展是一个不断下降 的过程,经历了一个由强到弱的历史渐变, 由近代初期世界的头号经济大国沦落为近 代后期贫困不堪的经济小国。
年份
②从人均GDP的变动情况 来看,近代中国的经济 发展也是一个与世界差 距不断拉大的过程,人 民生活水平每况愈下, 生活质量严重恶化,反 映在人均GDP上就是其 越来越远低于世界平均 水平。
17001820
0.00 0.00 0.10 0.22 0.62
18201952
-0.08 0.10 0.95 1.03 1.63
前苏 联
世界
0.86
0.57
2.08
1.62
0.19
0.09
1.04
0.92
• 人口增长率 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 经济增长总会导致人 口增长
年份
中国 英国 法国 德国
1340 百万 68
四、近代经济增长及阶段划分
1、制度环境变化与早期工业化发动时期 (1840——1894年) ①环境变化------两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起 义等重大事件。
外部--工业革命--外部市场扩大 内部--改革
在此阶段出现的重大变动和波动: a)经济波动:1840-1870年前后,经济明显的衰 退和萎缩,主要是由于列强入侵和太平天国起 义;1870-1894年,经济呈现恢复和增长的趋 势。 b)经济变动:外生变量的介入和自然经济的逐步 解体,制度变迁的步伐加快(洋务派) c)工业化的发动和民营企业的出现 总结:先下降后上升,成负增长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