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
中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教案

中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教案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和社会责任感1.2 教学内容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的定义和意义中学生在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中的需求和挑战教学方法和策略的选择与应用1.3 教学过程导入:引导学生思考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的意义讲解:介绍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的定义和意义讨论:探讨中学生在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中的需求和挑战总结:强调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二章:品德发展的基础知识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品德发展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培养学生对品德发展的认识和理解提高学生的自我反思和自我提升能力2.2 教学内容品德发展的基本概念和定义品德发展的理论基础和模型品德发展的过程和影响因素2.3 教学过程导入:引导学生思考品德发展的概念和意义讲解:介绍品德发展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案例分析:分析具体案例,加深学生对品德发展的理解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品德发展的影响因素总结:强调品德发展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三章:道德教育的方法与策略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道德教育的方法和策略培养学生道德教育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和社会责任感3.2 教学内容道德教育的方法和策略的定义和分类不同道德教育方法的优缺点和适用场景道德教育策略的选择和应用3.3 教学过程导入:引导学生思考道德教育的方法和策略的意义讲解:介绍道德教育的方法和策略的定义和分类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不同道德教育方法的优缺点案例分析:分析具体案例,加深学生对道德教育策略的理解总结:强调道德教育的方法和策略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四章: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的实践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的实践方法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和社会责任感4.2 教学内容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的实践方法和活动设计学生主体参与的实践方式和效果评估教师在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中的角色和责任4.3 教学过程导入:引导学生思考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的实践意义讲解:介绍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的实践方法和活动设计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学生主体参与的实践方式和效果评估案例分析:分析具体案例,加深学生对教师在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中的角色和责任的理解总结:强调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的实践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五章: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的评价与反馈5.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的评价方法和反馈机制培养学生自我评价和反思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自我提升和持续发展的能力5.2 教学内容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的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学生自我评价和反思的方式和技巧教师对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的反馈和指导5.3 教学过程导入:引导学生思考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的评价与反馈的意义讲解:介绍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的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学生自我评价和反思的方式和技巧案例分析:分析具体案例,加深学生对教师对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的反馈和指导的理解总结:强调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的评价与反馈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六章: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的家庭与学校合作6.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家庭与学校在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中的合作重要性培养学生家庭与学校合作的能力和意识提高学生的家庭与学校合作的效果和质量6.2 教学内容家庭与学校合作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家庭与学校合作的策略和方法家庭与学校合作在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中的实践案例6.3 教学过程导入:引导学生思考家庭与学校合作在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中的意义讲解:介绍家庭与学校合作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家庭与学校合作的策略和方法案例分析:分析具体案例,加深学生对家庭与学校合作在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中的实践案例的理解总结:强调家庭与学校合作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七章: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的心理健康教育7.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教育在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中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心理健康意识和自我调节能力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品德发展的整合效果7.2 教学内容心理健康教育的定义和意义心理健康教育与品德发展的关系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和方法7.3 教学过程导入:引导学生思考心理健康教育在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中的意义讲解:介绍心理健康教育的定义和意义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心理健康教育与品德发展的关系案例分析:分析具体案例,加深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和方法的理解总结:强调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八章: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的社会实践活动8.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社会实践活动在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中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和公民素养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和品德发展的整合效果8.2 教学内容社会实践活动的基本概念和理论社会实践活动与品德发展的关系社会实践活动的策略和方法8.3 教学过程导入:引导学生思考社会实践活动在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中的意义讲解:介绍社会实践活动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社会实践活动与品德发展的关系案例分析:分析具体案例,加深学生对社会实践活动的策略和方法的理解总结:强调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九章: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的教师专业发展9.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教师在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中的角色和责任培养学生教师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提高学生的教师专业发展和品德发展的整合效果9.2 教学内容教师的角色的定义和理论教师专业素养的要求和培养方法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提升策略9.3 教学过程导入:引导学生思考教师在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中的角色和责任讲解:介绍教师的角色的定义和理论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教师专业素养的要求和培养方法案例分析:分析具体案例,加深学生对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提升策略的理解总结:强调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十章: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的未来展望10.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的未来发展趋势培养学生对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的持续关注和探索精神提高学生的未来规划能力和适应能力10.2 教学内容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的未来发展趋势和挑战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的创新与改革方向学生未来规划能力和适应能力的培养方法10.3 教学过程导入:引导学生思考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的未来展望讲解:介绍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的未来发展趋势和挑战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的创新与改革方向案例分析:分析具体案例,加深学生对培养学生未来规划能力和适应能力的理解总结:强调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的未来展望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重点解析重点在于:1. 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的定义和意义,以及中学生在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中的需求和挑战。
中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教案

中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教案
一、教学背景
本次教案是为了帮助中学生高效掌握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的相关知识,从而落实品德教育,培养中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角度出发,指导学生
以身作则,规范自身行为,营造和谐的校园氛围。
二、教学目标
(1)熟悉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的基本理念,深入了解品德教育在中
学生成长中的重要性;
(2)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以礼让为德、孝顺父母、热爱祖国,养
成学习习惯、大胆挑战的勇气,实践社会责任感;
(3)通过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养成学生诚信、宽容、乐观、合作
的精神,使学生有健康的人格及道德水平。
三、教学内容
(1)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的基本概念:
品德发展是指一个人在一定条件下,通过自身的发展,以及外部社会
环境的影响和自身认知的改变,逐渐获得优秀的品德性格的过程。
道德教
育是一种品德发展的手段,也是培养优良品德的有效途径,是通过教育从
外部社会环境进入个体内部,使个体具有优良品德特质的过程。
(2)中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中学生的品德发展和道德教育,是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方面,也是一
个人的素质教育和职业培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教案

中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徳育是全面发展教疗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徳、智、体、美、劳全而发展的人的重要内容。
我国的教育目的:“全而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民族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徳、有文化、有纪律’的、徳智体美等全而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学生品徳发展与道徳教育是以品徳心理学和徳冇原理为基础,以中学生品徳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为重点,揭示品徳形成发展的一般规律,掌握道徳教冇的有效途径和方法的一门新设课程。
第一章品德发展与道德德育的关系第一节品德及其心理结构一、品德的内涵品徳是个体有别于他人的一种个性特征:品徳是最具社会评价意义的个性特征:品徳是一种较稳固的个性特征:品徳具有外化的行为表现。
品德的定义品徳,即个体道徳品质,是指一个人在依据一泄的社会道徳准则和规范言行时所表现出来的一些经常的、稳定的特征和倾向。
《咏品德》阳光普天暧民心,雨露滋润花逢春。
性情有欲当为爱,道义无利应求生。
自尊如山峰耸立,自信似水舟随行。
品质优秀真君子,品格高贵好主人。
一一选自《情意集》二、品德心理结构的基本要素(-)品徳的心理结构,各种品徳心理成分按一泄的联系和关系组成的结构。
一般认为,任何一种品徳都包含四种心理要素,即道徳认识、道徳情感、道徳意志、道徳行为。
1、道徳认识也称道徳观念,是指人对道徳规范及苴执行意义的认识。
其中包括对道徳槪念、原则的理解,道徳信念的形成以及运用这些观念去分析道徳现象,判断他人的是非善恶并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调V J 和控制。
道徳认识是品徳形成的基础,道徳认识是道徳情感和道徳意志产生的依据,同时它与道徳情感、道徳意志结合起来对道徳行为的发生起着左向和调肖的作用。
道徳认识与道徳情感、道徳意志相结合,形成了坚左的道徳信念,能够激发人产生道徳需要,形成道徳动机,发生道徳行为。
中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教案

中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教案一、教案目标:1. 让学生理解品德发展的意义,认识到品德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
3.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二、教学内容:1. 品德发展的意义2. 道德教育的原则与方法3. 良好道德素养的培养4. 价值观的塑造5. 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的培养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品德发展的意义,道德教育的原则与方法,良好道德素养的培养,价值观的塑造,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的培养。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将道德教育原则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品德发展的意义,道德教育的原则与方法,良好道德素养的培养,价值观的塑造,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的培养。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案例,引导学生理解道德教育的原则与方法,提高他们的道德水平。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4. 角色扮演法: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体会不同社会地位的责任与义务,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品德发展的意义,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讲解:讲解道德教育的原则与方法,良好道德素养的培养,价值观的塑造,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的培养。
3. 案例分析:分析典型案例,让学生理解道德教育的原则与方法,提高他们的道德水平。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5. 角色扮演: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体会不同社会地位的责任与义务,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提问和角色扮演活动中的积极参与程度。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完成作业的质量,包括内容的完整性、逻辑性和创造性。
3. 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观点的清晰性、论据的合理性和团队合作能力。
《中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中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
教学目标:通过《中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课程的学习,使得学生理解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基本特点,思考如何根据中学生的品德发展规律有效开展道德教育。
了解中学生道德认知发展、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的基本特点及其培养方式。
理解人格发展的一般规律和基本特点,理解中学生人格发展的基本特征,理解人格发展与道德教育的关系,理解积极人格培养与品德发展的关系,理解培养中学生道德人格的途径与方法。
理解中学生价值观形成的特点,理解中学生正确价值观形成在品德与人格发展中的重要意义,理解如何有效开展对中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理解文化对中学生价值观形成的重要作用,掌握培养中学生正确价值观的途径与方法。
理解中学生品德不良行为的表现、特点及其形成原因,掌握矫正品德不良行为的方法。
理解儿童发展的生态系统理论,掌握家庭、学校以及社会因素对中学生品德形成与发展的影响,了解中学生的基本道德实践活动以及如何通过道德实践来开展道德教育,从而总结出道德教育的基本规律与基本方法。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与网上学习相结合,自学与网上交流讨论相结合。
中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

中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是以品德心理学和德育原理为基础,以中学生品德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为重点,揭示品德形成发展的一般规律,掌握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的一门新设课程。
第一讲品德· 道德· 德育一、品德、道德与德育(一)道德的内涵:道德是一种社会约定俗成的行为准则;道德的职能是抑恶扬善。
道德的作用是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内心信念的形式发挥出来的。
道德的定义:道德是由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决定的社会意识形态。
它以善恶为评价标准,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内心信念来维系的调整人们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和规范的总和。
(二)品德的内涵品德是个体有别于他人的一种个性特征;品德是最具社会评价意义的个性特征;品德是一种较稳固的个性特征;品德具有外化的行为表现;品德的定义:品德是指个人依据一定的道德规范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某些稳固的个性特征。
二、德育的概念与德育本质什么是德育?简而言之,德育即培养学生品德的教育德育概念主要包括哪些内容?狭义的德育专指道德教育。
广义的德育概念:相对于智育和美育来划分的,包括培养学生的思想品质、政治品质和道德品质。
(一)德育的定义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的社会思想和道德转化为个体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
德育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二)德育的本质道德转化品德德育德育是道德教育的简称,其本质是将社会道德转化为个体品德。
如何使学校德育更好地促进学生发展?1.德育内容注重思辩性。
2.德育过程突出实践性。
3.德育活动讲究品牌性。
(三)德育的特征从活动的目标指向看----培养品德从活动的内容看——传输社会道德从活动的方式看——强调亲身体验、感悟从解决的特殊问题看——是态度、情感、价值观(四)衡量德育活动的三个基本标准标准1教育必须包含善良的意图或道德的目的标准2教育必须包含有价值的内容或产生有益的影响标准3教育必须采取合乎道德的方式或在道德上可以接受的方式第二讲品德形成的一般特点、规律与教育一、品德的结构(一)品德的构成要素(心理形式)——知、情、意、行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和道德行为习惯(二)品德各要素的表现形式及作用1、道德认识概念——是人们对社会规范的理解、掌握。
中学生德育教育与思想品德培养方案

中学生德育教育与思想品德培养方案在培养中学生的思想品德方面,德育教育举足轻重。
德育教育的目标是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他们的健康人格和良好行为习惯。
然而,如何制定合理的思想品德培养方案成为了学校及教育机构面临的重要问题。
本文将探讨中学生德育教育与思想品德培养方案的实施与效果。
第一部分:德育教育的意义德育教育是培养中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它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还能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能力。
德育教育有助于塑造学生健康的人格,使他们能够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
只有具备良好德育的学生,才能在面对各种挑战时保持理性和信心。
第二部分: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培养学生道德情感是德育教育的核心任务之一。
学校可以通过组织道德讲座、开展道德实践活动等一系列方式,引导学生认识到自己的责任与义务,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
例如,在班级中设立道德之星评选活动,激励学生向道德楷模学习,从而凝聚起全体学生的道德积极性。
第三部分:建设和谐的班级关系建立和谐的班级关系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和思想品德培养至关重要。
学校应该重视学生之间的相互沟通和理解,通过班级活动和团队合作,增进学生之间的友谊和团结。
同时,班级管理人员还应采取一些有效措施,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人际关系,提高他们的沟通能力和情商。
第四部分:推动社会公益参与参与社会公益活动是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有效方式。
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志愿者服务、环境保护等社会公益活动,通过实践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力量和责任。
这不仅有助于激发他们的公益意识,还能够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与领导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第五部分:加强家校合作家庭是学生个性与思想品德形成的主要场所。
学校和家庭之间的密切合作对于学生的德育教育至关重要。
学校可以定期组织家长会议,向家长介绍学校的德育教育计划,并与家长共同探讨如何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
同时,家长也应积极配合学校的德育教育工作,共同关注孩子的成长。
中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5篇)

中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5篇)第一篇:中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学生抄袭说谎案例在顶岗实习的时候,带着八年级3个班的课,其中八年级5班的抄袭作业的现象最严重,而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班里的一位叫张丽娟的女生。
我带着八年级5班的化学课,在最开始的时候,学生们没有练习册可以做作业,在将近一个月之后,学校才给学生们定了导学案这本练习册。
由于练习册是班主任领来直接发给学生的,所以,我晚了一步把答案撕下来。
当我把导学案都收上来打算把答案撕掉的时候,已经有一部分学生把答案自己撕掉了,所以不得已我得自己去找学生把答案要过来,要不然后果就严重了。
当我把那部分学生的名单找出来挨个要答案的时候,都不情愿的把答案给我了,而唯独有两位同学没有给我,其中一位就是这位叫做张丽娟的女生,我问她导学案的答案呢,她说她手中没有,无论我怎么说她都不承认她把答案撕下来自己流着了,无奈之下我只得放弃。
但是,对于这位爱说谎的学生也有了注意。
在接下来的时候,每次留作业让学生们交导学案的时候,我都会注意一下那位教张丽娟的女生的作业,果不其然,她的作业几乎每次都跟答案一模一样,这让我很气愤,因为每一个班只要有一份答案存在,那么这个班的作业就相当于没质量,又会有很多的学生去抄袭,所做的作业根本看不出来一个学生他到底对于这些知识掌握了多少。
一次周一,交上导学案后我就开始批改,正巧那天5班的班主任杨老师有事情,没能来上课,他的课就让我给他到班级里去盯着,于是我就抱着导学案到班级里去批改了。
学生们在下面上自习,我在讲台上批改作业,越批改越气愤,于是我就开始看完一份导学案就点一个人的名字让他自己上来拿导学案,看到不是自己做的作业我就气愤的点那位学生的名字,当看到张丽娟又不是自己做的作业的时候我就更火了。
我把她叫到讲台前就问她,作业是自己做的吗。
她回答说是。
我又问她为什么跟答案一模一样的时候,你的答案呢。
她就又改口了,说不是自己做的,是抄袭7班的,然后还跟我说7班的化学老师讲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是以品德心理学和德育原理为基础,以中学生1品德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为重点,揭示品德形成发展的一般规律,掌握道德教育的有2效途径和方法的一门新设课程。
3第一讲品德· 道德· 德育4一、品德、道德与德育5(一)道德的内涵:6道德是一种社会约定俗成的行为准则;7道德的职能是抑恶扬善。
8道德的作用是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内心信念的形式发挥出来的。
9道德的定义:道德是由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决定的社会意识形态。
它以善10恶为评价标准,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内心信念来维系的调整人们相互关11系的行为准则和规范的总和。
12(二)品德的内涵13品德是个体有别于他人的一种个性特征;14品德是最具社会评价意义的个性特征;15品德是一种较稳固的个性特征;16品德具有外化的行为表现;17品德的定义:品德是指个人依据一定的道德规范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某些18稳固的个性特征。
19(三)品德与道德的关系2021二、德育的概念与德育本质22什么是德育?23简而言之,德育即培养学生品德的教育24德育概念主要包括哪些内容?25狭义的德育专指道德教育。
26广义的德育概念:相对于智育和美育来划分的,包括培养学生的思想品质、27政治品质和道德品质。
28(一)德育的定义29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30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的社会思想和道德转化为个体的思31想意识和道德品质。
德育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32(二)德育的本质33道德转化品德34德育35德育是道德教育的简称,其本质是将社会道德转化为个体品德。
36如何使学校德育更好地促进学生发展?371.德育内容注重思辩性。
382.德育过程突出实践性。
393.德育活动讲究品牌性。
40(三)德育的特征41从活动的目标指向看----培养品德42从活动的内容看——传输社会道德43从活动的方式看——强调亲身体验、感悟44从解决的特殊问题看——是态度、情感、价值观45(四)衡量德育活动的三个基本标准46标准1教育必须包含善良的意图或道德的目的47标准2教育必须包含有价值的内容或产生有益的影响48标准3教育必须采取合乎道德的方式或在道德上可以接受的方式49第二讲品德形成的一般特点、规律与教育50一、品德的结构51(一)品德的构成要素(心理形式)——知、情、意、行52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和道德行为习惯53(二)品德各要素的表现形式及作用541、道德认识55概念——是人们对社会规范的理解、掌握。
56表现:道德概念(知识)的理解;道德观念的形成;道德信念的确立,57作用:其它几要素形成发展的基础;行为的先导;582、道德情感59概念:是人们根据一定的社会规范评价、体验对象时所产生的情感。
60表现: 直觉性的情感体验;想象性的情感体验;伦理性的情感体验,61作用:影响人的选择;调节人的行为——中介623、道德意志63概念:是人们按照一定的社会规范进行道德抉择和行动时克服困难的能力和毅64力。
65表现: 完成动机斗争;选择行为方式;执行道德决定66作用:控制、调节人的行为——调控674、道德行为(习惯)68概念:是人们按照一定的社会规范要求作出的外部反映活动。
69表现: 顺从行为(他律);认同行为(模仿);信奉行为(自律),70作用:品德形成和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对其它要素起着巩固、提高的作用——71标志72(三)品德的构成要素(社会内容)73社会公德;公民道德;职业道德;家庭道德74研究品德构成要素的教育意义75品德的形成与发展是心理形式与社会内容完整统一发展的过76程,教育中要注意各要素发展的整体性和协调性。
77存在的主要问题:知行脱节;情知冲突;意志薄弱;不良习惯;7879品德各要素发展的一般顺序808182二、品德的基本特征831.是一种个性特征842.必须以某种社会规范为基础853.与行为密切联系864.具有稳定性87三、品德形成发展的一般规律88(一)品德发展的阶段理论89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901.关于道德发展水平91总结:92无道德规则的阶段(五六岁以前),五岁左右儿童开始出现对规则较多的注93意和尊重。
一般将这两个阶段都归为他律道德阶段,即10岁以前,儿童对道94德行为的判断主要是依据他人设定的外在标准,称为他律道德。
95在10岁以后,儿童的判断主要是依据自己认可的内在标准,称为96自律道德。
972.道德发展原因98皮亚杰认为,在从他律到自律的发展过程中,个体的认识能力和社会关系具有99重大影响。
1003.对道德教育的启示101注意培养同伴之间的合作,注意成人与儿童关系不应是权威和服从的关系;102在儿童犯错误时,要使他了解为什么这样做不好,以发展儿童的道德认识。
103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1041.柯尔伯格对道德发展的研究:两难故事法1052. 道德认知发展的阶段模式106柯尔伯格认为道德认知发展是三水平六阶段:107水平一:前习俗水平,它是根据行为的具体结果及其与自身的利害关系判断好108坏是非.认为道德的价值不是取决于人或准则,而是取决于外在的要求。
109它包括:第一阶段:惩罚服从取向阶段:衡量是非的标准是由惩罚决定的.认110为只要受到惩罚,不管其理由是什么.那一定是错的。
第二阶段:相对功利取向111阶段:判定某一行为的好坏,主要看是否符合自己的要求和利益,具有较强的112自我中心性.认为符合自己需要的行为就是正确的。
113水平二:习俗水平114它是着眼于社会的希望和要求,从社会成员的角度思考道德问题。
115它包括:第三阶段:寻求认可取向阶段:认为凡是社会大众认可的,就是对116的,反之是错的。
117第四阶段:遵守法规取向阶段:服从权威.遵守公共秩序,接受社会习俗,尊118重法律权威,有责任感和义务感。
119水平三:后习俗水平120即以普遍的道德原则作为自己行为的基本准则,能从人类正义、良心、尊严等121角度判断行为的对错。
122它包括:第五阶段:社会契约取向阶段:认识到法律或习俗的道德规范是123一种社会契约.大家可以相互承担义务和享有权利,利用法律可以维持公正。
第六124阶段:普遍伦理取向阶段:根据自已的人生观、价值观去判断是非善恶,超越现125实规范的约束。
行为完全自律。
1263.道德发展的年龄分布127大多数9岁以下的儿童以及少数青少年处于前习俗道德水平。
大部分青年和成128人都处于习俗水平,后习俗水平一般要到20岁以后才能出现.而且只有少数人能129达到。
130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131儿童主要是通过观察学习他人的行为表现而学会新的行为反应的,观察学习是132社会学习理论中的核心内容。
133班杜拉把道德发展看作是一种学习过程,强调模仿在儿童品德形成中的作用。
134认为学习并非被动地接受环境的示范作用,而是经过自己的认知加工,对示范135行为有所取舍,逐渐形成自我教育的能力136(二)品德发展的一般趋势137道德认知:按道德观——政治观——人生观——世界观(自然观、社会历138史观)的顺序发展。
139道德情感:四种基础性的情感:同情心、自尊心、羞耻感、敬畏感140道德行为:他律——自律141德育过程的特殊矛盾:教师的要求学生的想法认同、改变、拒绝142主要矛盾:新的教育要求与原有的品德发展水平143品德形成发展的过程和条件:1441.将外在的道德要求转化为个体的道德观念(内化)1452.将个体的道德观念转化为社会认可的道德行为(外化)146转化的条件:多样化的交往和活动147(三)促进品德形成发展的内在机制(动力)是什么?148社会环境中的道德冲突——利益冲突;情理冲突;149品德各要素之间发展的不平衡150(四)影响个体品德发展的主要因素151个体的生活经历(内隐记忆);所处的环境氛围(道德环境);教育的方式方法152(德育手段)153四、研究品德问题的教育学价值:1541.从结构上看,品德的形成与发展是心理形式与社会内容完整统一发展的155过程,要注意各要素发展的协调统一性。
1562.从发展过程看,品德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由他律到自律不断发展的过157程,具有明显的顺序性和阶段性,要注意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特点。
1583.从品德形成发展的外部条件看,品德的形成发展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159结果,要注意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续性。
1604.从品德形成发展的内因看,品德的形成与发展是在个体内部矛盾运动的161过程中实现的,矛盾和冲突是其发展的直接动力。
1625.从品德形成发展的特点上看,品德的形成与发展是行为主体活动和实践163的结果,具有很大的差异性,要注意教育措施和方法的多样性和针对性。
164五、学生不良品德的有哪些类型?165(1)过失型(2)品德不良型(3)攻击型(4)压抑型。
166品德培养的主要任务:转变态度;矫正不良行为;塑造良好的行为习惯167168六、学生品德的教育培养169(1)晓之以理,以知引人(2)动之以情,以情感人(3)导之以行,以行练170人。
171(4)持之以恒,以志树人(5)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运用教育机制。
172七、把握德育的本质和道德学习的特点是提高德育实效性的关键173德育的本质:将社会规范转化为个体品德174学习内容175事实性知识——运用一定的逻辑思维方法学到的知识。
176评价性知识——以个体已有的价值取向为基础,带有情感性的思维和177态度来加以把握的知识。
178人事性知识——由个体自身感悟获得的经验和体会。
179特点:1801、道德学习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学习。
181学习方式1821831842、亲身体验是道德学习的重要方式。
185体验的主要方式:直觉型体验;联想型体验;伦理型体验186学习水平:顺从行为——认同行为——自觉行为1873、认同是道德学习的关键和难点188道德学习的基本策略:创设情景,触景生情;激起共鸣,以情染情;唤起189经验,以理导情;组织活动,行中促情190第三讲中学生品德发展特点与现状191一、中学生品德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192(一)伦理道德发展具有自律性,言行一致1931.形成道德信念与道德理想194初中生道德观念形成195高中生具有按照道德标准调节自己行的独立性和自觉性196道德信念在道德动机中具有主导性1972.自我意识增强1983.道德行为习惯逐步巩固1994.品德结构更为完善200(二)品德发展由动荡向成熟过渡2011.初中阶段品德发展具有动荡性2022.高中阶段品德发展趋向成熟203二、中学生道德认知的发展2041.道德概念的掌握2052.道德信念的确立2063.道德评价的发展207三、中学生道德情感的发展208初中生道德情感的形式有如下特点:(1)冲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