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

合集下载

中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教案

中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教案

中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教案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和社会责任感1.2 教学内容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的定义和意义中学生在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中的需求和挑战教学方法和策略的选择与应用1.3 教学过程导入:引导学生思考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的意义讲解:介绍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的定义和意义讨论:探讨中学生在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中的需求和挑战总结:强调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二章:品德发展的基础知识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品德发展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培养学生对品德发展的认识和理解提高学生的自我反思和自我提升能力2.2 教学内容品德发展的基本概念和定义品德发展的理论基础和模型品德发展的过程和影响因素2.3 教学过程导入:引导学生思考品德发展的概念和意义讲解:介绍品德发展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案例分析:分析具体案例,加深学生对品德发展的理解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品德发展的影响因素总结:强调品德发展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三章:道德教育的方法与策略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道德教育的方法和策略培养学生道德教育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和社会责任感3.2 教学内容道德教育的方法和策略的定义和分类不同道德教育方法的优缺点和适用场景道德教育策略的选择和应用3.3 教学过程导入:引导学生思考道德教育的方法和策略的意义讲解:介绍道德教育的方法和策略的定义和分类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不同道德教育方法的优缺点案例分析:分析具体案例,加深学生对道德教育策略的理解总结:强调道德教育的方法和策略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四章: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的实践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的实践方法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和社会责任感4.2 教学内容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的实践方法和活动设计学生主体参与的实践方式和效果评估教师在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中的角色和责任4.3 教学过程导入:引导学生思考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的实践意义讲解:介绍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的实践方法和活动设计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学生主体参与的实践方式和效果评估案例分析:分析具体案例,加深学生对教师在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中的角色和责任的理解总结:强调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的实践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五章: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的评价与反馈5.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的评价方法和反馈机制培养学生自我评价和反思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自我提升和持续发展的能力5.2 教学内容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的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学生自我评价和反思的方式和技巧教师对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的反馈和指导5.3 教学过程导入:引导学生思考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的评价与反馈的意义讲解:介绍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的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学生自我评价和反思的方式和技巧案例分析:分析具体案例,加深学生对教师对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的反馈和指导的理解总结:强调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的评价与反馈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六章: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的家庭与学校合作6.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家庭与学校在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中的合作重要性培养学生家庭与学校合作的能力和意识提高学生的家庭与学校合作的效果和质量6.2 教学内容家庭与学校合作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家庭与学校合作的策略和方法家庭与学校合作在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中的实践案例6.3 教学过程导入:引导学生思考家庭与学校合作在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中的意义讲解:介绍家庭与学校合作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家庭与学校合作的策略和方法案例分析:分析具体案例,加深学生对家庭与学校合作在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中的实践案例的理解总结:强调家庭与学校合作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七章: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的心理健康教育7.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教育在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中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心理健康意识和自我调节能力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品德发展的整合效果7.2 教学内容心理健康教育的定义和意义心理健康教育与品德发展的关系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和方法7.3 教学过程导入:引导学生思考心理健康教育在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中的意义讲解:介绍心理健康教育的定义和意义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心理健康教育与品德发展的关系案例分析:分析具体案例,加深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和方法的理解总结:强调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八章: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的社会实践活动8.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社会实践活动在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中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和公民素养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和品德发展的整合效果8.2 教学内容社会实践活动的基本概念和理论社会实践活动与品德发展的关系社会实践活动的策略和方法8.3 教学过程导入:引导学生思考社会实践活动在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中的意义讲解:介绍社会实践活动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社会实践活动与品德发展的关系案例分析:分析具体案例,加深学生对社会实践活动的策略和方法的理解总结:强调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九章: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的教师专业发展9.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教师在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中的角色和责任培养学生教师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提高学生的教师专业发展和品德发展的整合效果9.2 教学内容教师的角色的定义和理论教师专业素养的要求和培养方法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提升策略9.3 教学过程导入:引导学生思考教师在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中的角色和责任讲解:介绍教师的角色的定义和理论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教师专业素养的要求和培养方法案例分析:分析具体案例,加深学生对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提升策略的理解总结:强调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十章: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的未来展望10.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的未来发展趋势培养学生对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的持续关注和探索精神提高学生的未来规划能力和适应能力10.2 教学内容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的未来发展趋势和挑战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的创新与改革方向学生未来规划能力和适应能力的培养方法10.3 教学过程导入:引导学生思考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的未来展望讲解:介绍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的未来发展趋势和挑战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的创新与改革方向案例分析:分析具体案例,加深学生对培养学生未来规划能力和适应能力的理解总结:强调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的未来展望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重点解析重点在于:1. 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的定义和意义,以及中学生在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中的需求和挑战。

中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教案

中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教案

中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教案
一、教学背景
本次教案是为了帮助中学生高效掌握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的相关知识,从而落实品德教育,培养中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角度出发,指导学生
以身作则,规范自身行为,营造和谐的校园氛围。

二、教学目标
(1)熟悉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的基本理念,深入了解品德教育在中
学生成长中的重要性;
(2)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以礼让为德、孝顺父母、热爱祖国,养
成学习习惯、大胆挑战的勇气,实践社会责任感;
(3)通过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养成学生诚信、宽容、乐观、合作
的精神,使学生有健康的人格及道德水平。

三、教学内容
(1)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的基本概念:
品德发展是指一个人在一定条件下,通过自身的发展,以及外部社会
环境的影响和自身认知的改变,逐渐获得优秀的品德性格的过程。

道德教
育是一种品德发展的手段,也是培养优良品德的有效途径,是通过教育从
外部社会环境进入个体内部,使个体具有优良品德特质的过程。

(2)中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中学生的品德发展和道德教育,是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方面,也是一
个人的素质教育和职业培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小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各

中小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各

第一章一、基本概念道德:是指调整人们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和规范的总和。

品德:即道德品质,是一个人依据社会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在行动时表现出来的一些经常的、稳固的心理特征。

品德心理结构:是指品德这种个体心理现象的组成成分,是指个体心理现象的形式、结构体。

道德认识:也称道德观念,它是指对于行为规范的认识,是人的认识过程在品德上的表现。

道德情感:是直接地与人所具有的一定道德规范的需要相联系的一种体验,它是人的情感过程在品德上的表现,一般成为品德的情感特征。

道德信念:指坚信行为准则的正确性并伴有情绪色彩与动力性的观念。

道德评价:指运用道德准则对别人或对自己的行为、品质作出是非善恶的判断。

德育目标:是一定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在品德方面的质量和规格的设想或规定。

最近发展区:即现有发展水平和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差异。

前者是指现在已经具有的发展水平,后者是指借助别人的帮助所达到的水平。

品德测评:是测评者采用科学的测评手段和工具,有目的、有系统地收集测评对象在某一时期内主要活动领域中的品德特征信息,并针对某一测评目标体系作出定性或定量的价值评判、分析,由此反映个体品德状况的一种教育活动。

定性测评法:是测评者依据被测评者的品德表现信息,对照评定指标体系中的各项指标要求作出选择判断,从而形成一个以简明扼要的文字形式表达的关于被评者思想品德状况的鉴定。

总体印象法:又称整体印象评判法。

是品德测评者根据自己平时对学生情况的随意了解,及业已形成的总体印象进行价值性判断的一种方法。

评语鉴定法:是指品德测评者,根据自己对测评对象长期的观察与了解,参照有关标准内容(如评定标准)用陈述句的形式,对学生某一时期中的品德水平与状况概括地作出个人鉴定意见。

写实法:又称记实法,就是实事求是地把品德行为的表现记录下来,客观地反映事情的本来面目,作为品德测评的依据。

等级测评法:又叫操行等级评定法、品德考核评等法,即按照一定标准对被测评者的品德水平和状况予以总括性的等级评定,以显示品德发展水平的差异。

中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教案

中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教案

中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徳育是全面发展教疗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徳、智、体、美、劳全而发展的人的重要内容。

我国的教育目的:“全而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民族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徳、有文化、有纪律’的、徳智体美等全而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学生品徳发展与道徳教育是以品徳心理学和徳冇原理为基础,以中学生品徳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为重点,揭示品徳形成发展的一般规律,掌握道徳教冇的有效途径和方法的一门新设课程。

第一章品德发展与道德德育的关系第一节品德及其心理结构一、品德的内涵品徳是个体有别于他人的一种个性特征:品徳是最具社会评价意义的个性特征:品徳是一种较稳固的个性特征:品徳具有外化的行为表现。

品德的定义品徳,即个体道徳品质,是指一个人在依据一泄的社会道徳准则和规范言行时所表现出来的一些经常的、稳定的特征和倾向。

《咏品德》阳光普天暧民心,雨露滋润花逢春。

性情有欲当为爱,道义无利应求生。

自尊如山峰耸立,自信似水舟随行。

品质优秀真君子,品格高贵好主人。

一一选自《情意集》二、品德心理结构的基本要素(-)品徳的心理结构,各种品徳心理成分按一泄的联系和关系组成的结构。

一般认为,任何一种品徳都包含四种心理要素,即道徳认识、道徳情感、道徳意志、道徳行为。

1、道徳认识也称道徳观念,是指人对道徳规范及苴执行意义的认识。

其中包括对道徳槪念、原则的理解,道徳信念的形成以及运用这些观念去分析道徳现象,判断他人的是非善恶并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调V J 和控制。

道徳认识是品徳形成的基础,道徳认识是道徳情感和道徳意志产生的依据,同时它与道徳情感、道徳意志结合起来对道徳行为的发生起着左向和调肖的作用。

道徳认识与道徳情感、道徳意志相结合,形成了坚左的道徳信念,能够激发人产生道徳需要,形成道徳动机,发生道徳行为。

中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教案

中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教案

中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教案一、教案目标:1. 让学生理解品德发展的意义,认识到品德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

3.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二、教学内容:1. 品德发展的意义2. 道德教育的原则与方法3. 良好道德素养的培养4. 价值观的塑造5. 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的培养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品德发展的意义,道德教育的原则与方法,良好道德素养的培养,价值观的塑造,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的培养。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将道德教育原则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品德发展的意义,道德教育的原则与方法,良好道德素养的培养,价值观的塑造,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的培养。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案例,引导学生理解道德教育的原则与方法,提高他们的道德水平。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4. 角色扮演法: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体会不同社会地位的责任与义务,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品德发展的意义,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讲解:讲解道德教育的原则与方法,良好道德素养的培养,价值观的塑造,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的培养。

3. 案例分析:分析典型案例,让学生理解道德教育的原则与方法,提高他们的道德水平。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5. 角色扮演: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体会不同社会地位的责任与义务,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提问和角色扮演活动中的积极参与程度。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完成作业的质量,包括内容的完整性、逻辑性和创造性。

3. 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观点的清晰性、论据的合理性和团队合作能力。

中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

中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

人体南 更不京 累让七 。座名
,中 称学 比生 老集
• 作为曾经的中学生,你如何评价当代中 学生的思想品德发展状况?
一、当前中学生思想品德现状
(一)整体健康,主流良好 (二)存在的问题分析 (三)影响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原因

(一)整体健康,主流良好
• 1、普遍有着较强的国家观念和民族意识
第二,一定要尽一切可能做好宣传工作,包括 电影、书籍、电视、无线电波和新式的宗教传布。 只要娱乐和教育的方式让他们向往我们的衣、食、 住、行,就是成功的一半。
第三,一定要把他们青年的注意力从以政府为中 心的传统引开来。让他们的头脑集中于体育表演、 色情书籍、享乐、游戏、犯罪性的电影,以及宗教 迷信。
中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

课程内容
• 第一讲 中学生思想品德与德育现状 • 第二讲 探索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奥秘 • 第三讲 中学德育的实施
第一讲 中学生思想品德与德育现状 当前中学生思想品德现状 当前我国德髓
第七,要尽量鼓励他们(政府)花费,鼓励他们向 我们借贷。这样我们就有十足的把握来摧毁他们的 信用,使他们的货币贬值,发生通货膨胀。只要他 们对物价失去了控制,他们在人民心目中就会完全 垮台。
第八,要以我们的经济和技术优势,有形无形地打 击他们的工业。只要他们的工业在不知不觉中瘫痪 下去,我们就可以鼓励社会动乱。不过我们表面上 必须非常慈祥地去帮助和援助他们,这样他们(政 府)就显得疲软。一个疲软的政府,就会带来更大 的动乱。
• 在公交车上遇见老、弱、病、残、孕乘客,有58.4%的学 生表示会让座。
• 这也反映出我们传统的道德教育是成功有效的。
(二)存在的问题分析
• 1、普遍缺乏责任感
• (1)缺乏家庭责任感。学生在学校的表现和通过家访了解的情况常

中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知识点笔记

中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知识点笔记

中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知识点精华笔记一、品德与心理发展●品德及其心理结构1.品德的概念●品德的含义●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品德与道德的关系●道德是指由社会舆论和个人内在信念系统支持或驱使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品德与道德是两个既相互联系又有所区别的概念。

●区别●联系2.品德的心理结构●品德包含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四种心理成分。

这些成分构成了完整的品德结构,简称为品德的知、情、意、行结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品德发展理论1.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自我中心阶段(2-5岁)●权威阶段(5-8岁)●可逆性阶段(8-10岁)●公正阶段(10-12岁)2.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前习俗道德水平(10岁以下)●惩罚与服从定向阶段●相对功利定向阶段●习俗道德水平(10-12岁)●寻求认可定向阶段(好孩子”定向阶段)●遵守法规定向阶段(维护权威或秩序定向阶段)●后习俗道德水平(20岁以上)●社会契约定向阶段●晋遍伦理定向阶段●中学生品德的形成与发展1.中学生品德发展的特点●伦理道德发展具有自律性●形成道德信念与道德理想●自我意识增强●道德行为习惯逐步巩固●品德结构更为完善●品德发展由动荡向成熟过渡●初中阶段品德发展具有动荡性●高中阶段品德发展趋向成熟2.影响品德发展的因素●外部因素●家庭●学校教育●社会因素●同伴群体●内部因素●认知失调●态度定势●道德认知●智力因素●受教育程度3.品德的形成过程●依从●认同●内化4.促进中学生形成良好品德的方法●有效的说服●树立良好的榜样●利用群体约定●价值辨析●给予恰当的奖励与惩罚●奖励●惩罚二、德育的内容与过程●德育概述1.德育的概念●广义的德育泛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方面。

《中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教学大纲

《中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中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
教学目标:通过《中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课程的学习,使得学生理解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基本特点,思考如何根据中学生的品德发展规律有效开展道德教育。

了解中学生道德认知发展、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的基本特点及其培养方式。

理解人格发展的一般规律和基本特点,理解中学生人格发展的基本特征,理解人格发展与道德教育的关系,理解积极人格培养与品德发展的关系,理解培养中学生道德人格的途径与方法。

理解中学生价值观形成的特点,理解中学生正确价值观形成在品德与人格发展中的重要意义,理解如何有效开展对中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理解文化对中学生价值观形成的重要作用,掌握培养中学生正确价值观的途径与方法。

理解中学生品德不良行为的表现、特点及其形成原因,掌握矫正品德不良行为的方法。

理解儿童发展的生态系统理论,掌握家庭、学校以及社会因素对中学生品德形成与发展的影响,了解中学生的基本道德实践活动以及如何通过道德实践来开展道德教育,从而总结出道德教育的基本规律与基本方法。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与网上学习相结合,自学与网上交流讨论相结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是以品德心理学和德育原理为基础,以中学生品德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为重点,揭示品德形成发展的一般规律,掌握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的一门新设课程。

第一讲品德· 道德· 德育
一、品德、道德与德育
(一)道德的内涵:
道德是一种社会约定俗成的行为准则;
道德的职能是抑恶扬善。

道德的作用是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内心信念的形式发挥出来的。

道德的定义:道德是由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决定的社会意识形态。

它以善恶为评价标准,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内心信念来维系的调整人们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和规范的总和。

(二)品德的内涵
品德是个体有别于他人的一种个性特征;
品德是最具社会评价意义的个性特征;
品德是一种较稳固的个性特征;
品德具有外化的行为表现;
品德的定义:品德是指个人依据一定的道德规范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某些稳固的个性特征。

二、德育的概念与德育本质
什么是德育?
简而言之,德育即培养学生品德的教育
德育概念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狭义的德育专指道德教育。

广义的德育概念:相对于智育和美育来划分的,包括培养学生的思想品质、政治品质和道德品质。

(一)德育的定义
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的社会思想和道德转化为个体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

德育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二)德育的本质
道德转化品德
德育
德育是道德教育的简称,其本质是将社会道德转化为个体品德。

如何使学校德育更好地促进学生发展?
1.德育内容注重思辩性。

2.德育过程突出实践性。

3.德育活动讲究品牌性。

(三)德育的特征
从活动的目标指向看----培养品德
从活动的内容看——传输社会道德
从活动的方式看——强调亲身体验、感悟
从解决的特殊问题看——是态度、情感、价值观
(四)衡量德育活动的三个基本标准
标准1教育必须包含善良的意图或道德的目的
标准2教育必须包含有价值的内容或产生有益的影响
标准3教育必须采取合乎道德的方式或在道德上可以接受的方式
第二讲品德形成的一般特点、规律与教育
一、品德的结构
(一)品德的构成要素(心理形式)——知、情、意、行
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和道德行为习惯
(二)品德各要素的表现形式及作用
1、道德认识
概念——是人们对社会规范的理解、掌握。

表现:道德概念(知识)的理解;道德观念的形成;道德信念的确立,
作用:其它几要素形成发展的基础;行为的先导;
2、道德情感
概念:是人们根据一定的社会规范评价、体验对象时所产生的情感。

表现: 直觉性的情感体验;想象性的情感体验;伦理性的情感体验,
作用:影响人的选择;调节人的行为——中介
3、道德意志
概念:是人们按照一定的社会规范进行道德抉择和行动时克服困难的能力和毅力。

表现: 完成动机斗争;选择行为方式;执行道德决定
作用:控制、调节人的行为——调控
4、道德行为(习惯)
概念:是人们按照一定的社会规范要求作出的外部反映活动。

表现: 顺从行为(他律);认同行为(模仿);信奉行为(自律),
作用:品德形成和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对其它要素起着巩固、提高的作用——标志
(三)品德的构成要素(社会内容)
社会公德;公民道德;职业道德;家庭道德
研究品德构成要素的教育意义
品德的形成与发展是心理形式与社会内容完整统一发展的过程,教育中要注意各要素发展的整体性和协调性。

存在的主要问题:知行脱节;情知冲突;意志薄弱;不良习惯;
品德各要素发展的一般顺序
二、品德的基本特征
1.是一种个性特征
2.必须以某种社会规范为基础
3.与行为密切联系
4.具有稳定性
三、品德形成发展的一般规律
(一)品德发展的阶段理论
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1.
无道德规则的阶段(五六岁以前),五岁左右儿童开始出现对规则较多的注意和尊重。

一般将这两个阶段都归为他律道德阶段,即10岁以前,儿童对道德行为的判断主要是依据他人设定的外在标准,称为他律道德。

在10岁以后,儿童的判断主要是依据自己认可的内在标准,称为自律道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