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基本知识之海岸带和海底地形
高考地理一轮专题复习《海洋地理》第1讲 海洋概述 海岸与海底地形配套课件 中图版选修2

(2)影响该海岸形成(xíngchéng)的主要因素是( )
A.海浪
B.潮汐
C.洋流
D.流水
(3)该河口海岸带合理的开发利用方式是( )
A.建设大型海港,发展远洋运输
B.建立湿地保护区,保护生态环境
C.开辟海水浴场,发展滨海旅游
D.开垦成为耕地,发展粮食生产
第十七页,共30页。
【解析】(1)选C,(2)选D,(3)选B。第(1)题,根据题干及 卫星影像可判断该区域位于黄河入海口,属于淤泥质海岸。第(2)题, 淤泥质海岸主要是由流水携带(xiédài)的泥沙物质沉积形成。第(3)题, 由题图可知,该河流入海口处,因泥沙淤积导致航道淤塞,不宜建设港 口;而在河流入海口处,因泥沙淤积,地势相对低平,一般会形成湿地, 湿地是一种环境资源,建立湿地保护区,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而海 滨浴场的建设要符合一定要求:坡缓、沙细、浪平、水清,交通便利, 没有排污口,易设置防鲨网等,而河口附近,因泥沙淤积,水流不稳, 易产生水下漩涡,具有不稳定的安全因素,不宜设置海滨浴场;河流入 海口附近,因地势低平,土层结构不稳定,加之海洋潮汐现象,易形成 盐碱土壤,不利于发展农业生产。
第二十六页,共30页。
【答案试做】(1)A、B分别位于洋中脊和海沟附近,为板块 交接处,地壳比较活跃。 (2)④、③、②、①。 (3)B处地层年龄最大,根据海底扩张说可知此处为洋壳消失 的地方,为海沟;根据板块构造学说可知此处为大陆(dàlù)板 块和大洋板块的交接地带,大洋板块因密度较大、位置较低而 向大陆(dàlù)板块下俯冲,并带动洋底下倾、陷落,形成海沟。 (4)按照海底扩张说理论,地幔物质从洋中脊的顶部裂谷带涌 出,冷却凝结形成新的洋壳,新的洋壳不断生长,随地幔物质 的对流向两侧推开,海底不断扩张形成洋盆。
《自然地理学》:海岸与海底地貌

二,海岸的分类
(一)岩岸(山地海岸) 1)里亚式海岸 2)达尔马提亚式海岸 3)狭湾海岸 4)断层海岸 5)喀斯特海岸
(二)沙岸 1,三角洲海岸 2,淤泥堆积平原海岸 3,泻湖岸 4,溺谷海岸 5,三角港海岸
复习思考题
1海蚀地貌有那几种类型? 2,概述泥沙横向运动和纵向运动所形成的
第七节 海岸与海底地貌
一,海岸地貌
海岸带:海岸,潮间带,水下岸坡。 (一)海蚀地貌 1,海蚀穴 2,海蚀崖 3,海蚀拱桥与海蚀柱 4,海蚀台
(二)海积地貌 1,泥沙横向移动所形成的海积地貌
中立带的概念 1)沿岸海滩:位于中立带上部。 2)滨岸堤:中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带附近。 2)水下堆积台:位于中立带上部
2,泥沙纵向移动所形成的海积地貌 1)海滩:在凹形海岸带。 2)沙嘴:在凸形海岸带。 3)连岛沙坝:岸外有岛屿或岬角屏障的
地貌类型. 3.海岸可分为那几个类型?各类型有何特点?
高中地理第二章海岸与海底地形21海岸素材中图版2.

第二章海岸与海岸地形2.1 海岸相关素材海岸概述海洋和陆地相互接触和相互作用的地带。
包括遭受波浪为主的海水动力作用的广阔范围,即从波浪所能作用到的深度(波浪基面),向陆延至暴风浪所能达到的地带。
它的宽度可从几十米到几十公里,一般可分为上部地带,中部地带(潮间带)和下部地带三个部分,上部地带,又称为陆上岸带,一般风浪和潮汐都不可能作用到,是过去因海水作用而形成的阶地地形,受陆上河流的侵蚀和堆积作用,沿岸风的作用形成沙丘,它的特征是海蚀崖,海蚀穴,海蚀阶地和平台。
潮间带,由海滩和潮坪两部分组成,在这一带是海浪活动最积极、作用最强烈的地带。
下部地带又称水下岸坡带,就是过去的海岸,而今已下沉到海水底下的地方,一般从低潮时海水到达的地方算起,到波浪、潮汐没有显著作用的地带。
世界海岸线长约44万公里,中国海岸线长达18000余公里,岛屿岸线14000余公里。
海岸带蕴藏着丰富的生物、矿产、能源、土地等自然资源。
还有众多深邃的港湾,以及贯穿内陆的大小河流。
它不仅是国防的前哨,又是海、陆交通的连接地,是人类经济活动频繁的地带。
这里遍布着工业城市和海港。
海岸具有奇特的、引人入胜的地貌特征,可辟为旅游基地。
在海岸及其邻近地带居住着世界人口的2/3,由此给海岸、河口的生态系统和生态环境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
海啸、飓风和台风侵袭海岸和海滩,对沿海的工业、农业造成危害。
组成部分在垂直于岸线的海岸横剖面上,海岸有下列组成部分:①海岸(狭义)。
紧邻海滨,在海滨向陆一侧,包括海崖、上升阶地、海滨陆侧的低平地带、沙丘或稳定的植被地带。
②海滨。
也称海滩。
从低潮线向上直至地形上显著变化的地方(如海崖、沙丘等),包括后滨和前滨。
有人认为海滩尚应包含与海滩发育过程密切相关的水下部分。
后滨指由海崖、沙丘向海延伸到前滨的后缘,其上发育暴风浪所形成的滩肩,有高度不大的陡坎或陡坡。
滩肩向海一侧的边界为海滩坡度突变处,称肩顶或滩肩外缘。
前滨指肩顶至低潮线之间的滩地。
高中地理 第二章 海岸与海底地形 2

第二章海岸与海底地形第一节海岸思维激活我国海岸带优越的地理位置,丰富的自然资源,便捷的海上通道,为沿海地区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我国海岸带北起中朝边界的鸭绿江口,南到中越边界的北仑河口,大陆海岸线长达18 000多千米,海岸类型繁多,分布格局也独具特色。
有关我国海岸带形成的主要因素,你知道多少呢?提示:海岸带地区地质环境的形成和演化主要来自三个方面的动力:一是地球深部的内动力,主要表现为地壳的升降运动和水平运动。
二是地球外动力作用过程。
如气候变化(冰期、间冰期)所导致的海平面的变化;光、水、风等风化作用,侵蚀、搬运、沉积等外力作用;风暴、海浪等动力作用,主要表现在削高填低和海岸带侵蚀与淤积变化.三是人类活动,已经成为影响和改造海岸带地质环境的重要地质营力.在上述三方面地球动力系统的作用下,海岸带地质环境演化集中体现在海岸线的往复变迁,这一变迁是海平面的升降运动、地壳的升降运动、泥沙的输送、沉积与海浪(海流)侵蚀等地质作用过程与人类工程经济活动影响的共同作用的结果.自主整理一、海岸线和海岸带1.海岸线(1)概念:____________与____________的分界线称为海岸线。
通常人们把海平面升到____________处时与____________的交线,叫做海岸线。
(2)特点:海面由于____________作用等因素而涨落不定,海岸线的____________也随之迁移。
2.海岸带(1)概念:海岸带是海洋和陆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地带,其范围由____________向海陆两侧扩展到一定的宽度。
____________是海岸带的主体。
(2)特点:是地球上水圈、岩石圈、大气圈和生物圈相互作用最频繁、最活跃的地带。
(3)影响因素:海岸在发育过程中,要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洋流、流水以及生物等因素的影响.二、不同类型的海岸1.基岩海岸(1)组成:基岩海岸由坚硬的____________组成,又称____________。
高中地理-人教版选修2高中地理第二章《海岸与海底地形》课件 精品

图为“世界某海域等深线示意图”。读图回 答
图中字母所指的海底地形判断正确的是 B A.图中A处是大陆架 B.图中B处是海岭 C.图中C处是海沟 D.图中D处是大陆坡
海底地形的成因
• 海底扩张学说
• 板块构造学说
海底扩张学说
1、炽热岩不断从大洋中脊轴部的中 央裂谷带涌升 2、新洋底把老洋底向两侧挤推,导致 洋底不断扩张 3、洋底岩石年龄由大洋中脊向两侧 递增
珊瑚礁海岸
不同类型的海岸
1、基岸海岸(岩岸) 特点: 1、由坚硬的岩石组成。 2、它是陆地山脉或丘陵延伸 入海的边缘 3、地势险峻,坡陡水深。海岸分布着向海突出的海岬和 深 入陆地的海湾--岬湾相间 4、海岸线曲折,多天然深水港湾 5、海浪侵蚀和岩石崩塌作用下形成海蚀地貌
分布: 利用:
山东半岛、辽东半岛、杭州湾以南的浙、闽、 粤、桂、琼、台 天然良港、旅游开发
南沙群岛
复杂的海底地形 大陆架
大陆坡
大陆隆 大洋盆地 海沟 大洋中脊
大陆边缘
大陆架:水深在200米以内 大陆坡:水深大于200米
大陆隆:水深在1500~~5000米 大洋盆地:水深在3000~~6000米 海沟:水深在6000米以上
大洋中脊:顶部水深在2000~~3000米
洋中脊
1、找出图中太平洋洋中脊的位置
海岸低洼地带
澳大利亚大堡礁 生物堆积作用形成的 利用:保护海岸,抵抗海浪侵蚀、 一种特殊海岸
避风良港
分布: 热带基岩海岸边缘-南沙群岛、
珊瑚礁(堡礁)
珊瑚礁(环礁)
澳大利亚-大堡礁
世界最大的珊瑚礁
类型 基岩海岸 砂质海岸 淤泥质海 岸
生 物 海 岸
成因
特点
利用
高中地理高频考点海岸与海底地形

海岸与海底地形【高频考点】1. 运用地图及景观图片,概述海岸的主要类型和特点。
2. 运用海底扩张与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观点,解释海底地形的形成和分布规律。
【知识要点】一、海岸与海岸类型:1. 海岸、海岸线和海岸带:(1)定义:海岸线是海洋与陆地的分界线。
实际上,海面由于潮汐等因素而涨落不定,因此海岸线的位置也随之迁移。
通常人们把海平面升到最高处时与陆地的交线,叫做海岸线。
海岸是最基本的海洋地貌单元,它是一个“地带”的概念,海岸的范围从自然地理的角度来理解就是海岸带。
(2)影响海岸发育的因素:除潮汐因素外,还有风暴潮、海底地震和火山爆发等引发的海啸、全球变暖等因素。
海岸带、海岸线、潮间带据图辨析海岸带、海岸线、潮间带三者的位置关系:海岸带是海洋和陆地相互交接、相互作用的地带,其范围由潮间带向海陆两侧扩展到一定的宽度。
潮间带是海岸带的主体,每天受潮汐涨落影响,是海陆相互转换的地带。
2. 海岸的类型:(1)按海岸组成物质,可分为基岩海岸、砂质海岸、淤泥质海岸和生物海岸。
(2)按海岸塑造因素,可分为侵蚀性海岸、断层海岸、泥沙质海岸、三角洲海岸、生物海岸。
基岩海岸、砂质海岸和淤泥质海岸生物海岸二、海底形态与构造:海底形态与构造【方法例析】读某岛屿附近的海底地形图(等深线单位为米),回答题。
某岛屿附近的海底地形图(1)该岛屿近海海底有石油、天然气资源,则可能分布在( )A.甲处B.乙处C.丙处 D.丁处(2)丙处海底地形的形成原因是( )A.大洋板块内部的岩浆活动B.大洋板块和大陆板块张裂C.大洋板块和大陆板块碰撞D.大陆板块内部断裂下陷(3)该岛西部海岸线目前80%左右正处于被侵蚀状态,下列哪些活动可能是其原因( )①河流上游修建水库②河流上游乱砍滥伐③兴建港口防波堤④开采河口海岸砂A.①③B.②③C.②④ D.①④答案:(1)A (2)C (3)D解析:(1) 海底油气资源主要分布在大陆架海域。
(2) 丙处等深线密集,且海水深,为海沟的分布区,主要处于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的碰撞俯冲处。
海洋地理考点解

《海洋地理》考点解读海洋和海岸带(1)海底主要地貌类型(2)海底扩张学说、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观点(3)海底地形的形成和分布规律解读:(1)海底主要地貌类型◆海陆划分:水半球、陆半球◆从大陆边缘到大洋中心,海底地形依次为大陆架、大陆坡、洋盆和洋中脊✧大陆架:分布在大陆边缘的浅海地区。
✧大陆坡:分布在大陆架的外缘。
洋盆、海沟、海岭分布在大洋底。
(2)海底扩张学说、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观点◆海底扩张学说认为:大洋底部地壳是不断生成——扩张——消亡的过程,是地幔中物质对流的结果。
洋中脊是地壳的诞生处,新洋壳不断生长,随着地幔物质的对流向两侧推开,海底不断扩张形成洋盆。
◆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岩石圈是由板块构成的,形成六大板块。
板块内部相对稳定,很少发生变形,板块边界则是全球最活跃的构造带。
◆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在交接处碰撞,大洋板块因密度大,位置较低,向大陆板块俯冲至地幔,洋壳在高温作用下融为岩浆。
◆板块的俯冲带动洋底下倾,陷落,形成了地球表面最洼的地方——海沟。
如太平洋西部的马里亚纳海沟。
◆大陆板块受挤上拱,隆起形成岛弧或海岸山脉。
如亚洲东部的库页岛、日本群岛、台湾岛、菲律宾群岛等。
◆在陆地上会形成海岸山脉,如北美洲西海岸的落基山脉、南美洲西海岸的安第斯山脉。
如果是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相碰撞,都比较坚硬,则形成高大的山脉。
如喜马拉雅山脉就是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相碰撞产生的。
(3)海底地形的形成和分布规律◆板块在进行碰撞挤压,板块边界处于消亡状态。
如果是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相撞挤压,一软一硬,在海上就会形成深海沟;在海陆交界处会形成岛弧或弧形列岛。
海水温度、盐度(1)海洋表层温度的分布规律(2)不同海区海水温度随水深的变化规律(3)海洋表层盐度的分布规律解读:(1)海洋表层温度的分布规律(右图,有解析)◆海洋表层的温度状况是低纬度海区的水温高,高纬度海区的水温低;在同一海区,夏季的水温高些,冬季的水温低些;与同纬度海区相比,有暖流流过的海区,水温高些,有寒流流过的海区,水温要低些。
公共基础知识复习资料:海洋基本知识之海岸带和海底地形

2014年国家海洋局事业单位公开招聘450人。
笔试中海洋基础知识占40%,下面中公事业单位考试网为大家整理了海洋基础知识海岸带和海底地形部分的内容,中公教育小编提示:海底地貌所包括内容比较多就不展开详细介绍,希望大家结合书本进行知识梳理。
1.[掌握]:海岸带、潮间带等概念海岸带是海陆交互作用的地带。
海滩是高低潮之间的地带,高潮时被水淹没,低潮时露出水面,又称潮间带。
[熟悉]:海岸带组成现代海岸带一般包括海岸、海滩和水下岸坡三部分。
中公教育海岸是高潮线以上狭窄的陆上地带,大部分时间裸露于海水面之上,仅在特大高潮或暴风浪时才被淹没,又称潮上带。
海滩是高低潮之间的地带,高潮时被水淹没,低潮时露出水面,又称潮间带。
水下岸坡是低潮线以下直到波浪作用所能到达的海底部分,又称潮下带,其下限相当于1/2波长的水深处,通常约10~20m。
[了解]:海岸带类型全国海岸带和海涂资源综合调查《简明规程》将我国海岸分为河口岸、基岩岸、砂砾质岸、淤泥质岸、珊瑚礁岸和红树林岸等六种基本类型。
2.[掌握]:大陆边缘类型及各部分的名称大陆边缘是大陆与大洋之间的过渡带,按构造活动性分为稳定型和活动型两大类。
稳定型大陆边缘由大陆架、大陆坡和大陆隆三部分组成;活动型大陆边缘与现代板块的汇聚型边界相一致,是全球最强烈的构造活动带,集中分布在太平洋东西两侧,故又称太平洋型大陆边缘。
最大特征是具有强烈而频繁的地震( 释放的能量占全世界的80%)和火山(活火山占全世界80%以上)活动,有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太平洋火环之称。
太平洋型大陆边缘又可进一步分为岛弧亚型和安第斯亚型两类。
岛弧亚型大陆边缘主要分布在西太平洋,其组成单元除大陆架和大陆坡外一般缺失大陆隆,以发育海沟-岛弧-边缘海盆地为最大特点。
安第斯亚型大陆边缘分布在太平洋东侧的中美-南美洲陆缘,高大陡峭的安第斯山脉直落深邃的秘鲁-智利海沟,大陆架和大陆坡都较狭窄,大陆隆被深海沟所取代,形成全球高差(15km以上)最悬殊的地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海洋基本知识之海岸带和海底地形
1.[掌握]:海岸带、潮间带等概念
海岸带是海陆交互作用的地带。
海滩是高低潮之间的地带,高潮时被水淹没,低潮时露出水面,又称潮间带。
[熟悉]:海岸带组成
现代海岸带一般包括海岸、海滩和水下岸坡三部分。
中公教育海岸是高潮线以上狭窄的陆上地带,大部分时间裸露于海水面之上,仅在特大高潮或暴风浪时才被淹没,又称潮上带。
海滩是高低潮之间的地带,高潮时被水淹没,低潮时露出水面,又称潮间带。
水下岸坡是低潮线以下直到波浪作用所能到达的海底部分,又称潮下带,其下限相当于1/2波长的水深处,通常约10~20m。
[了解]:海岸带类型
全国海岸带和海涂资源综合调查《简明规程》将我国海岸分为河口岸、基岩岸、砂砾质岸、淤泥质岸、珊瑚礁岸和红树林岸等六种基本类型。
2.[掌握]:大陆边缘类型及各部分的名称
大陆边缘是大陆与大洋之间的过渡带,按构造活动性分为稳定型和活动型两大类。
稳定型大陆边缘由大陆架、大陆坡和大陆隆三部分组成;
活动型大陆边缘与现代板块的汇聚型边界相一致,是全球最强烈的构造活动带,集中分布在太平洋东西两侧,故又称太平洋型大陆边缘。
最大特征是具有强烈而频繁的地震(释放的能量占全世界的80%)和火山(活火山占全世界80%以上)活动,有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太平洋火环之称。
太平洋型大陆边缘又可进一步分为岛弧亚型和安第斯亚型两类。
岛弧亚型大陆边缘主要分布在西太平洋,其组成单元除大陆架和大陆坡外一般缺失大陆隆,以发育海沟-岛弧-边缘海盆地为最大特点。
安第斯亚型大陆边缘分布在太平洋东侧的中美-南美洲陆缘,高大陡峭的安第斯山脉直落深邃的秘鲁-智利海沟,大陆架和大陆坡都较狭窄,大陆隆被深海沟所取代,形成全球高差(15km以上)最悬殊的地带。
[熟悉]:洋中脊的定义及分布特征
大洋中脊又称中央海岭,是指贯穿世界四大洋、成因相同、特征相似的海底山脉系列。
在大西洋,中脊位居中央,延伸方向与两岸平行,边坡较陡,称为大西洋中脊;印度洋中脊也大致位于大洋中部,但歧分三支,呈“入”字型展布;在太平洋内,因中脊偏居东侧且边坡平缓,故称东太平洋海隆。
[了解]:海底地貌所包括内容
海岸带、大陆边缘、大洋底(大洋中脊,大洋盆地)
3.[了解]:海底构造主要学说
大陆漂移:解释地壳运动和海陆分布﹑演变的学说。
大陆彼此之间以及大陆相对于大洋盆地间的大规模水平运动﹐称为大陆漂移。
大陆漂移说认为﹐地球上所有大陆在中生代以前曾经是统一的巨大陆块﹐称之为泛大陆或联合古陆﹐中生代开始﹐泛大陆分裂并漂移﹐逐渐达到现在的位置。
中公教育大陆漂移的动力机制与地球自转的两种分力有关﹕向西漂移的潮汐力和指向赤道的离极力。
较轻硅铝质的大陆块漂浮在较重的黏性的硅镁层之上﹐由于潮汐力和离极力的作用使泛大陆破裂并与硅镁层分离﹐而向西﹑向赤道作大规模水平漂移。
海底扩张:海底扩张学说是在大陆漂移学说的基础上所发展出的进阶地球地质活动学说。
在各大洋的中央有一带状分布的海岭,这些带状海岭是下方地幔软流层的出口。
不断涌出的熔岩自海岭流出,冷却而成为刚性强的大洋地壳。
中公教育大洋地壳不断的受到新由海岭涌出的溶岩所推挤而向两旁移动,使海面积扩大,同时大陆地壳受到推挤而分离。
导致海底扩张的原因是海水不平衡的压力导致的板块漂移。
地球上大约3/4的表面由海洋覆盖,海水的总量巨大,对海底以及周围陆地的压力也十分巨大。
由于受到月球的引力作用和不同区域海水温度不同等因素的影响,海水对不同板块的压力是不平衡的,这就使得板块发生漂移,同时也就产生了海洋带状岭。
随着地球温室效应的加剧,地球两极冰川的溶化,海水总量的增加,海水对板块漂移的作用将增大,即大陆漂移的速度将增大,由此导致的结果就是地震和火山喷发增多。
板块构造:板块构造理论是一种现代地球科学理论。
其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Wilson,1965)。
板块构造认为,地球表层(岩石圈)是由厚度大约为100-150km的巨大板块构成,全球岩石圈可分成六大板块,即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和南极洲板块,其中只有太平洋板块几乎完全在海洋,其余均包括大陆和海洋。
中公教育板块间的分界线是海岭、海沟、大的褶皱山脉和裂谷与转换断层带。
该理论对地质地理学以及生物学影响很大。
不同大陆上地层、矿产、动植物分布,只有通过板块构造的理论才能够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