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比较分析doc

合集下载

纪录片艺术性和真实性的对比研究

纪录片艺术性和真实性的对比研究

纪录片艺术性和真实性的对比研究摘要:纪录片是一种特殊的影视艺术创作形式,以其独特的视角真实地记录社会现象。

真实性是纪录片的根基,而艺术性则为其发展增添了一抹色彩。

在创作拍摄、镜头模式、剪辑选择等过程中,将艺术性和真实性完美融合是一部纪录片成功的关键。

真实的事物在镜头下散发着原始的美感,对真实的人物和事件进行主观的艺术升华之后,纪录片便有了鲜活的生命和一定的艺术欣赏价值,从而实现把最美好的东西传达给观众的真正目的。

因此,把握好纪录片艺术性和真实性的融合尺度,是打造成功纪录片的关键。

1 纪录片创作的发展历程1.1 真实呈现原始记录——诞生期纪录片作为记录社会现象和生命状态真实写照的特殊影视艺术创作形式,具有独特的魅力与极大的价值,能够让观众通过其真实性的表达而体味到生活的本质,因此受到大众的追捧。

纪录片从诞生起便因真实地展现现实生活的独有魅力而获得了观众的认可,成为很多学者研究的艺术创作形式。

“纪录电影之父”弗拉哈迪在对纪录片的研究中提出,纪录片应该是浪漫主义的真实;格里尔逊认为纪录片应该是对现实的创造性处理;维尔托夫则认为纪录片是电影的眼睛。

学者们将真实性视为纪录片的生命,而纪录片的发展也正是基于这一点。

中国电视纪录片于1958年与国家台建台同步而生,在最初的发展时期,强调真实性的表达,出现了很多具有时代特色的原汁原味的纪录片作品。

1.2 艺术喧宾夺主——探索期20世纪80年代初,经济飞速发展,一大批大型纪录片、系列片与政论片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而此时纪录片也逐渐走向成熟。

这一时期是纪录片发展最蓬勃的时期。

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不断优化和科学技术手段的进步,观众对纪录片的題材、表现形式、创作手法的要求越来越高。

在此背景下,纪录片创作逐渐走向了题材更加广泛、内容更加丰富、呈现形式更加多样的道路,用影像去记录现实、反映历史的方式也随之不断发生变化。

由于时代的进步,一些新的拍摄技术和渲染手法出现并得到广泛应用,如利用计算机图像合成的特技效果和3D效果的使用及呈现,使纪录片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纪录片《海豚湾》分析

纪录片《海豚湾》分析

纪录片《海豚湾》评价与分析——对比《圆明园》,反观中外纪录片之差异时光如梭,人们渴望纪录那些令人为之震撼的瞬间,纪录片应运而生。

随着时代的发展,纪录片的纪录样态、纪录手法等也在发生着变化。

中外关于纪录片的理解也不尽相同。

下面通过纪录片《海豚湾》和《圆明园》的比较分析,来了解一下中外关于纪录片的不同理解。

一、了解纪录片首先得了解什么是纪录片。

对于纪录片的界定,中外也各有说法。

纪录片,是一种排除虚构的影片,它具有一种吸引人有说服力的主题或观点,但它是从现实生活汲取素材,并用剪辑和音响来增进作品的感染力。

这是美国1979年出版的《电影术语词典》中对于纪录片的界定;纪录片,是一种非虚构的影视艺术,他通过摄影和摄像手段对于真实的环境里、真实的环境内,发生在真实人物身上的事件所做的记录报道,并给人一定的审美愉悦功能的影视作品,真实是纪录片最根本的特性,是纪录片的灵魂。

这是我国对于纪录片的定义。

纪录片《海豚湾》的拍摄真正契合了外国关于纪录片的界定。

《海豚湾》的拍摄具有一定危险性,因为它触及到一个庞大的捕鲸产业的利益。

在拍摄中,有暗拍、偷拍,还有利用红外线摄影设备拍下的,拍摄画面的摇摆不定,使观众更感觉到拍摄人员所处环境的危险性,为他们暗自捏把汗,拍摄画面也无不触目惊心。

画面的真实客观纪录,将一个个海豚保护者的心境、行动表现的淋漓尽致,同时也将捕杀海豚的头目的丑陋狰狞的面目暴露无遗。

相较之《海豚湾》,《圆明园》在拍摄过程中没有那么多的惊心动魄的场面,而且前者是当时发生时的客观纪录;而后者是当今时代对已去历史的再现。

在拍摄手法上,前者完完全全是客观的纪录,没有任何的再现表演或补拍成分;后者则大量的运用了演员的再现表演,圆明园的那山那景也是利用现代科技根据历史资料复原的。

从片子节奏编辑和画面的编辑上来说,前者多是表现捕杀场面的惨烈、海豚生活的凄惨、人们的不人道,画面节奏紧凑;后者则有张有弛,在表现圆明园的宏伟壮丽时,节奏舒缓,在表现八国联军侵华时,节奏紧凑。

看片分析(统考纪录片答题模板)

看片分析(统考纪录片答题模板)

看片分析(统考纪录片答题模板)编导纪录片分析必考问题1.特写的作用1)突出细节2)强化内容3)服务作品于主题思想4)镜头画面虚化,转场作用5)揭示人物内心世界6)突出表现被摄物体的色彩质感7)揭示人物内心,塑造人物形象2.字幕的作用(标题)1)有重要的提示作用2)丰富作品内容3)深化主题4)揭示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5)推动情节发展6)有转场,串联作品的作用3.航拍的作用1)有利于表现辽阔雄伟的气势2)有利于表现大自然的美丽风景3)展现人文气息4.仰拍的作用1)净化背景,突出人物2)把人物拍的高大3)有视觉冲击力5)有崇拜敬仰的美学色彩5.俯拍的作用1)适合拍摄大场面,以表现宽阔舒展2)有贬低蔑视的美学色彩6.音乐的作用1)表达和强调作品的情感2)渲染气氛3)概括和揭示主题4)刻画人物形象5)转场作用7.情景再现的作用1)丰富作品内容2)使作品生动活泼3)提高观众收看兴趣4)服务于主题8.影视资料的作用(资料镜头的作用)1)增加作品的真实性,使作品更有说服力2)追述历史,揭示历史真相3)揭示人物性格4)增加作品真实性5)具有叙事功能9.照片的作用1)加大画面信息量,丰富作品内容2)服务作品主题,交代细节3)揭示人物性格4)增长作品真实性5)具有叙事功用10.动画在作品中的作用1)再现极其无法实拍的场景2)增强作品的生动鲜活性3)抽象的事物具体化4)增强观众观看兴趣5)重要的叙事作用11.细节的展示方式:镜头画面,景别,声音细节的作用:1)增强作品纪实性2)使作品内容丰富具体活泼3)刻画人物性格4)强化主题12.如何评判结构顺序1)自然流畅,完整统一,结构顺理成章,过渡自然,行文流畅2)按照时间顺序,社会发展脉络,艺术创作规律,严谨周密插叙,倒叙(先说结论,再叙述原因,把典型细节放在开头)结构新颖,使观众耳目一新,设置悬念线索:日记,音乐,回忆,题目,字幕,画外音,人物成长经历13.人物性格如何表现人物同期声(人声),解说,人物行为,细节,字幕14.采访的作用采访即动态对话,生动鲜活,真实,具有现场感15.解说的作用1)丰富画面施展阐发力2)增强影片文学性3)进步纪实性4)突出主题5)交代情节6)描画人物形象7)转场作用16.音乐的分类民歌,山歌,交响乐,通俗音乐(时代特性+风格+音乐特性)17.对白(人物同期声)的作用1)转达信息,丰富作品内容2)显示人物个性,刻画人物形象3)表达人物思想情感4)突出揭示主题5)交代环境,推动叙事发展6)连接镜头,转换时空18.本片的叙事手法/剪辑手法/叙事上的特点(结构)1)结构(全篇):对比式(现在与过去),倒叙,闪回(插叙),第三人称叙事,第一人称叙事,情景再现。

人文自然类纪录片分析

人文自然类纪录片分析

人文自然类纪录片分析纪录片是一种以真实事实为基础、通过拍摄和展示事物的形式来传达信息和观点的影视艺术形式。

而人文自然类纪录片则是将人类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和影响的主题进行深入挖掘和展示的一类纪录片。

本文将对人文自然类纪录片的特点和价值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纪录片的特点和分类纪录片作为一种独特的影视艺术形式,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真实记录:纪录片的根本目的是通过拍摄和展示真实的事物和事件,传达真实的信息。

2.客观观察:纪录片通过客观地观察和记录现实,展现人类和自然环境的本质和内在联系。

3.主题突出:纪录片通常聚焦于某个特定的主题,深入挖掘该主题的内涵和意义。

4.多样性:纪录片的形式和风格多种多样,可以是传记、历史、社会、人文、自然等等。

根据纪录片的内容和主题,可以将其分为多个类别,如:1.社会类纪录片:聚焦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探讨社会现象和问题。

2.历史类纪录片:回顾和记录历史事件和人物,还原历史场景。

3.人文类纪录片:关注人类文化、艺术、生活方式等人文领域的内容。

4.自然类纪录片:探索自然生态和环境,揭示自然界的奥秘和美丽。

二、人文自然类纪录片的魅力和意义人文自然类纪录片将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作为核心主题,旨在展示和传达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以及互动的方式。

这类纪录片的魅力和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呈现自然美景:人文自然类纪录片通过高清的画面和精美的摄影技术,展现壮丽的自然景观,让观众近距离感受大自然的美丽和魅力。

2.关注环保与可持续发展:通过展示自然环境的脆弱性和威胁,人文自然类纪录片唤起人们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3.揭示人类智慧与创新:纪录片中常常展示人类在与自然环境相处中的智慧和创新。

例如,探索极地地区的科考队伍、研究人员在保护濒危物种方面的创新做法等。

这些故事激发观众的好奇心和想象力,鼓励人们更多地思考和探索。

4.推动人文关怀:人文自然类纪录片通常聚焦于人类与自然的互动和冲突,通过展示人类面对自然灾害、野生动物保护、文化与自然遗产的传承等问题,让观众更加关注和关怀人与自然的命运共同体。

纪录片《幼儿园》片段分析

纪录片《幼儿园》片段分析

纪录片《幼儿园》片段分析《幼儿园》是一部中国纪录片,由导演赵宁执导,于2024年上映。

该片记录了中国城市中一个幼儿园的日常生活和教育情况,展现了中国幼儿教育的现状以及其中涉及的问题。

该片选取了幼儿园中四个孩子的故事作为主线,通过他们的成长与变化,展现了中国幼儿教育的多个层面。

首先,片中呈现了中国现代家庭所面临的种种压力。

《幼儿园》中的父母都是忙碌的职业人士,他们为了工作而忽略了对孩子的陪伴和教育,将他们都托付给了幼儿园。

这种现象反映了家庭与社会之间的脱节,以及工作压力对家庭教育的负面影响。

其次,该片着重描述了中国幼儿园教育的系统以及对孩子的影响。

幼儿园以游戏和互动式的教学方法为主,鼓励孩子们自主学习和表达。

片中展示了幼儿园老师的耐心和关爱,她们为孩子们创造了一个自由、开放的学习环境,并鼓励他们发展自己的兴趣和个性。

此外,片中还展示了中国教育体制中的一些问题。

幼儿园在教育环境上一直面临很大的压力,包括过于强调学习成绩以及家长的过高期望等。

在片中,幼儿园老师们承受着巨大的工作压力,需要不断与家长沟通,解释教育理念,并努力平衡孩子们的学习和个性发展。

此外,片中也探讨了一些教育现象的深层次问题。

例如,片中提到的“小学化”教育。

在中国,家长普遍希望孩子能够尽早学习基础知识,以便能够在学校拥有更好的表现。

这种趋势导致了幼儿园教育过于注重知识的灌输,而忽视了游戏和个性的发展。

这种现象引发了对中国教育体制以及教育目标的思考。

总体来说,纪录片《幼儿园》通过选取几个孩子的故事,展示了中国幼儿教育的多个层面,并引发了对中国教育体制中种种问题的思考。

该片展现了幼儿园教育在家庭、社会和学校中所面临的挑战,以及关键的教育问题,如过度重视学术成绩、过早学习的趋势等。

通过呈现这些问题,该片旨在引起公众对幼儿教育的关注,并促使相关方面进行与探讨。

纪录片《沙与海》分析

纪录片《沙与海》分析

纪录片《沙与海》分析纪录片《沙与海》分析《沙与海》是由康健宁、高国栋联合执导的纪录电影,于1990年在中国内地上映。

该片记录了分别生活在沙漠里的游牧人家刘泽远和大海上的渔民刘丕成两家人栖身的地域环境和各自不同的生活。

下面是纪录片《沙与海》分析,快来看看吧!空旷辽远的大漠和茫茫大海中的孤岛,原本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个极端,但是艺术这双神奇的大手却把他们紧密相连,在艺术家眼中,沙是固体的海,蕴含着大海的辽阔,海是流动的沙,凝聚着沙漠的雄浑。

在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态环境和地域类型下有着淳朴奋斗的人们,在严酷的大自然面前顽强地生活着,世世代代谱写着生命的赞歌。

纪录片简介纪录片《沙与海》是康健宁和高国栋共同完成的作品,他们分别选取了内蒙古沙漠中刘泽远一家和辽宁一个孤岛上刘丕成一家进行拍摄,通过他们生活状况的对比,反映了他们在恶劣环境之下顽强的生存意志。

作品开头,在大漠黄昏中牵着骆驼缓缓走来的牧民刘泽远,在海浪翻腾下紧握渔船罗盘的渔民刘丕成,二人依次以能够显示身份的影像入画,之后分别定格。

刘泽远的生活围绕羊、骆驼和草场,他们一家生活艰难但欢欣,但子女们的憋闷与孤单正是刘泽远这种生存状态所独有的内心景象、情感景象。

刘丕成对自己家业的不满,对家业继承的担忧正反映出这类家业较发达的劳动者的内心空间和情感诉求。

两个人的故事都是建立家业的故事。

影像的背后——父子打枣片子中有一个很有特点的段落——刘泽远父子打枣,广阔的沙漠中两个小小的人影走向两棵孤独仅存的枣树,这幅画面产生了很强烈的悲情,在人与自然的对立中,人显得那么渺小,而在几近死寂的沙漠中,孤独的生命仍然顽强地活着,再有,那双在沙子中捡沙枣的老手的特写镜头,由于时间的持续,逐渐使人产生联想,老人似乎永远在沙漠中寻找着生活的希望,尽管它的果实是那么微不足道。

父子俩打沙枣的行为和孤独的人、树以及广阔的沙漠与天空构成的对比,难免给人两种感觉,一是劳作的艰难,一是追求生存的渴望与悲壮。

中外纪录片比较

中外纪录片比较

纪录片赏析法航447空难纪实,舌尖上的中国法航447空难纪实,讲述的是2009年5月31日法国航班447在大西洋上空神秘消失,经过两年多的努力,终于揭开了法航447坠毁大西洋的谜底。

飞机当时遭遇极端天气,需要人工驾驶,副机长的技术不熟练,加上机组成员分工的不明确,导致航班急速冲进大西洋,全机200多人无一生还。

整个纪录片画面一直在跳转,遇难者家属的叙述,遇难画面的模拟,调查者的推测,使得纪录片的极强,节奏感极强,观众的注意力也更集中。

特写镜头的不断出现,让观众关注到了遇难时,遇难者的每一个细微的面部变化,使得观众更能投入到这一情景中,体会到遇难者的情感变化,增加对历史的感触力。

《舌尖上的中国》为中国中央电视台播出的美食类纪录片,主要内容为中国各地美食生态。

通过中华美食的多个侧面,来展现食物给中国人生活带来的仪式、伦理等方面的文化;见识中国特色食材以及与食物相关、构成中国美食特有气质的一系列元素;了解中华饮食文化的精致和源远流长。

本片制作精良,7集内容制作耗时13个月,2012年5月在央视首播后,引起了各方的关注,反响极好。

据该片总导演陈晓卿所言,这部纪录片时的目标观众不单止是为喜欢美食的‘吃货’而创作的,观众群体锁定为普通的正常人,并表示该片的目标是以美食作为窗口,让海内外观众领略中华饮食之美,进而感知中国的文化传统和社会变迁。

陈晓卿说“我们要拍摄的不是名厨名菜,而是普通人的家常菜”,而且表示该片在呈现各色美食之外,《舌尖上的中国》还会展示的是普通中国人的人生百味,展示人和食物之间的故事,透过美食来看社会。

该片的重要主题是中国之“变”:向观众展示传统农耕的中国,同时也告诉观众很多中国传统正在改变,而有些片中出现的人很有可能是最后一代传承手艺的人;所以该片的创作团队在为本片确立了一项选择食材的拍摄标准:“拍摄承载中国人精神的食物”。

在张铭欢执导该片其中一集《时间的味道》,一位香港大澳的老奶奶在老伴过世后依然坚持制作着以前与丈夫共同做了几十年的虾酱。

纪录片研究论文.doc

纪录片研究论文.doc

纪录片研究论文纪录片是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以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并对其进行艺术的加工与展现的。

下面是我推荐给大家的纪录片研究论文,希望大家有所收获。

纪录片研究论文一【摘要】纪录片是在20世纪30年代前后诞生的,它的发展对当今世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该文简单阐释了纪录片的起源和基本概念,以及纪录片的发展现状。

【关键词】纪录片;起源;定义;真实性;纪录片的发展纪录片被誉为人类的“生存之镜”。

它是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以真人真事为变现对象,以不能虚构情节,不能用演员扮演,不能任意改换地点环境,不能变更生活进程为基本特性。

纪录片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它是文字、绘画和照相技术等传统手段难以比拟的。

记录片用“声情并茂”的方式为人类记录事件的本质。

把人类自身的发展和与自然的抗争以影像的形式再现于世。

1.纪录片的起源纪录片诞生以后,弗拉哈迪、维尔托夫、格里尔逊、伊文思等电影大师对纪录片的起源和发展都做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

1.1弗拉哈迪与纪录片的雏形罗伯特弗拉哈迪(1884-1951),在1922年制作出了他的一部电影《北方的纳努克》,他被称为美国的“记录电影之父”。

同时也被作为纪录电影的创始人和鼻祖。

这部电影是电影史上的一个奇迹。

弗拉哈迪将纪实的手法用于拍摄中,体现了一种独特的美学观照,也形成了一种独立的电影类型。

以《北方的纳努克》为例,纪录片具有独特的审美和价值观念。

同时影片是非虚构的搬演。

而非虚构行为的产生需要三个前提条件:①真实的时间②真实的空间③真实的需求。

只有在这三个条件同时具备的情况下,行为的本身才不是虚构的。

这是纪录片形成的首要条件。

其次,弗拉哈迪在拍摄影片过程中做到了深入了解对象。

这种力求表现鲜活对象的方法至今仍为许多人所效仿。

他的拍摄强调画面效果,而不是依靠蒙太奇。

蒙太奇手段在纪录片中的使用经常被指责为“宣传”。

弗拉哈迪凭着直觉,开创了一种相对“纯粹”的叙事方法。

1.2维尔托夫与先锋理论指导下的实验电影吉加维尔托夫(1896-1954)是一个曾被大家长期忽略的早期记录电影探索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纪录片《美丽中国》和《故宫》分析比较《美丽中国》又称为《野性中国》是BBC和央视联合拍摄的记录片,共六集。

《故宫》是我国第一部全部采用高清特色电视技术手法制作的大型纪录片。

我将分别在拍摄的色彩和光影,镜头运用和摄影技术手法,景别,剪辑,音乐和音响进行分析比较。

《美丽中国》《美丽中国》可以说是用空间顺序来拍摄的,从被他们称为“南方”的中国,即中国东南部开始,之后是地貌景观最为明显的西南,有着广阔沙漠的西北,过着游牧生活的内蒙古和有着冰雪著称的东北再到繁华都市集中的华东。

但是这样看来从宏观处来看,他们似乎是遵循某种空间的顺序,但是片中在每一大块下的细节处上,他们选取的空间位置是灵活的,没有章法,也极具趣味和吸引力的。

所以在空间上《美丽中国》的拍摄区域性跨度大,涉及范围广。

色彩和光影因为《美丽中国》是一部讲述人文地理的纪录片,所以在光影和色彩上处理的比较细腻。

在这部片子里色彩被最真实的还原了,并且在色彩的层次上十分注意,因此,每个镜头都是极具美感,而这一切不仅仅是因为我们确实拥有如此的现实风光,而是与画面上色彩的运用也密不可分的。

同时光影制造了特殊的视觉效果,片中4分26秒时利用农民投射在墙壁上的影子制造版画效果。

还有21分钟时探险队员出洞穴的时候运用了逆光,充分利用了岩石壁对光的反射作用,使逆光作用更加明显,形成一种诗画意境。

并且此镜头运用在队员们出山洞时,是与前面的惊险形成了对比。

同时在片中26分36秒时也运用逆光拍摄孩子们在洞穴内跳皮筋,形成剪影。

片中还利用光影制造出一些动态美,例如片中水面以及水面下的水草,光斑在水面上移动制造出的动态美。

镜头运用和摄影技术手法固定镜头在造型上有绘画的效果,在这部片子里我们随处可见,尤其是配合全景来展现自然之美。

如同解说词说的,如同山水画一般。

拉镜头,例如片中5分40秒从水到梯田,使用了拉镜头,用全景展现南方地貌的壮阔。

在5分37秒到5分47秒时展现了视图的广阔同时渲染情绪。

画面中一个人和一头牛在如画般的在梯田里,缓慢的拉镜头赋予了这个镜头诗的意境,是写意的镜头,让我们体会到一种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当镜头拉到人与牛都消失在了广袤的土地中时给人视觉上的释放,展现了广阔的视野。

还有在片中35分46秒时也出现了同样的拉镜头。

摇镜头,摇出意外之物。

例如在片中4分43秒到5分06秒处,从农民的劳作向他们的后方摇过去,我们看到的竟是他们并非站在平地上,也不是普通的小丘陵或者低矮的梯田,而是海拔很高的梯田,这时候配以的解说词是“元阳县的丘陵的坡度都很陡,骤降海拔2000米,至下面的红河谷底。

”摇镜头将两个有联系的事物相连接。

例如在片中9分05秒处,镜头从围坐在餐桌前的爷爷一家人摇到屋顶上的燕巢,表现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的场面。

摇镜头造势,在片中15分47秒到16分37秒处,对云南石林的多个角度摇镜头叠化可以展现出向广阔石林这种比较宽大的事物的全貌,也有增强气势的效果。

其中有一个大仰拍,展现出了石林的,给人以视觉上的冲击。

升镜头,在片中28分50秒到29分处在峡谷内,使用了升镜头,用来体现峡谷深邃的特征,并将峡谷底下拾鸟粪的人和这峡谷以及峡谷上面的雨燕联系起来,用来进行巧妙的转场。

降镜头,在片中41分10秒处多个降镜头连接,来展现石林的形状特点。

同时利用最后一个降镜头用来进行段落间的连接,然后转到河里的娃娃鱼。

片中在45分22秒处龙蛋的那一段,前面利用蒙太奇剪辑方法制造悬念,直到这个镜头的出现才将谜底解开,这个镜头运用了前景虚化转后景虚化。

抽格摄影,例如在片中6分50秒处利用抽格技术展现太阳的光影在广阔土地上的移动,制造壮观景象。

同样在片中16分39秒到16分46秒处的两个镜头也使用了抽格技术用来表现游客的多。

红外摄像技术,片中在拍摄黑叶猴和蝙蝠时都是运用了这一技术,它可以在黑暗中清晰的拍摄物体。

超高速摄影,蝙蝠一段利用了这一技术,拍摄出了高速运动下的影像。

水下的摄影机,鸬鹚捕鱼的一段、娃娃鱼的一段和黄金鲤鱼的那一段就是采取了水下拍摄。

升格摄影,升格摄影会使镜头的速度减慢,例如在片中54分13秒时将农民处理稻穗的那一段放慢了影像。

景别全景,本片在每集的片首和大河片尾多采用了全景拍摄。

用全景来展现广阔的景象,渲染有宏伟的气势。

例如在片中3分10秒到23秒处的南方的梯田。

特写,例如片中8分48秒处爷爷的特写。

例如在探险的那一段,水花、洞壁和探险绳索等等等小细节上的镜头,让人觉得细腻真实,犹如身临其境的感觉。

而水滴溅在光滑透明的钟乳石上的镜头四下飞逸的镜头美的让人惊叹。

特写制造悬念。

例如片中娃娃鱼的那一段,镜头先是展示的娃娃鱼的几个局部,然后才是它的整个身体,引起观众的好奇心。

特写突出主题。

片中拍摄动物时运用了大量的特写。

中景,在片中29分07秒处的镜头是满屏的雨燕,它以天空为背景,景深小,没有层次感和空间感,没有广阔的全竟感,同时它也没有细节,所以我认为它是中景。

这个镜头的优点就在于它让雨燕充斥了整个镜头,杂乱密集,给人以雨燕之多的感觉。

同时在之后展现鄱阳湖鸟类品种和数量之多时也运用了这个手法。

剪辑前进式剪辑,在片中9分05秒时运用从大景别到小景别,将观众一步一步的引向屋顶的燕巢,进一步介绍屋顶这些燕子朋友们,表示有某处有某物的介绍作用。

后退式剪辑,例如片中娃娃鱼一段,就是运用从小景别到大景别的递进排列,表示有某物在某处的功用,同时制造了悬念引起观众的好奇心。

交叉剪辑,在片中鸬鹚捕鱼一段将水下捕鱼和水上渔民们收获鱼交叉剪辑,并且把节奏加快用来渲染紧张的气氛。

同样在龙蛋那一段,龙蛋的孵化和要去取龙蛋的农民的交叉剪辑,同时解说词上的语气和设下疑问的话语,加上紧张的音乐制作出悬念和紧张感。

音乐和音响通过事物进行解说,片中出现动物声音,加上片子背景音乐制造不一样的视听觉效果,片子再背景音乐上使用了中国古典乐器,比如笛子、古筝、二胡和箫等中国乐器,在片中都运用的恰到好处。

但是在渲染宏大气氛的时候还是采用了交响乐的形式,以及提琴的协奏的运用。

例如片中云南石林那一段,运用了笛子的独奏制造出了一种神秘古怪的气氛。

另外在猴子旁边的监视者蛇出场的时候笛子独奏又给画面制造了一种危险的气氛。

在黑夜猴攀岩的那一段中又用提琴、鼓、扬琴制造了轻快的节奏同时也塑造了猴子灵活的形象。

片中在声音也进行了一些特殊运用,例如蝙蝠那一段。

蝙蝠在山洞内的水面上的滑行,静中有动,相互映衬,这声音衬托了山洞的静。

《故宫》《故宫》从建筑艺术、使用、馆藏文物和从皇宫到博物院等四个方面,全面展示故宫辉煌瑰丽、神秘沧桑的宫廷建筑、以及馆里珍藏的文物,讲述宫内不为人知、真实鲜活的人物命运、历史事件和宫廷生活。

触摸历史跳动的脉搏,感悟众多精英人物的命运,传承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见证故宫百年大修的整个历史过程,前所未有的崭新感受。

与《美丽中国》不同的是该片中利用了虚实结合的影像来给观众不一样的视听觉感受,且与《美丽中国》不同的是《故宫》在拍摄上的局域性较小,仅限于在跟故宫有关的地方进行拍摄。

色彩和光影对于拍摄《故宫》这类出现大量文物的纪录片,在对于光线、环境都有着严格的要求,所以画面大都采用自然光进行拍摄。

色彩上的运用大多是厚重与雄伟的历史庄重感,所以在色彩上比较统一。

因为片中涉及历史的重现所以在画面上的特殊画面上进行了较色,用来说明历史的变迁,光影时光的变化,运用后期的影像处理来使整个片子的画面更紧凑,整体风格色彩统一。

例如片中宫墙上光影的变幻,从暗到明。

太阳光线照在太和殿内的精彩景象,太和殿的正中匾额出现了极其独特的光影变幻效果。

拍摄技术手法和镜头运用采用延时拍摄技术就是逐帧拍摄,把技术手段与画面构图进行巧妙结合拍摄出不一般的影像效果,拍摄中为了表现故宫岁月变迁和时空交换。

例如在《故宫》片中看到的宫殿上空的云层的移动,宫墙上光影的变幻以及从暗到明的光线变化,对每一帧的拍摄都进行了精确控制,得到了延时拍摄的效果。

在片中可以大量看到的特征之一就是延时摄影。

在片中可以到处看到固定角度的重复拍摄,所以片中固定镜头居多,例如片中一座建筑物一段时间内的光影变化的独特影像,在一般的纪录片中,画面的展现为了追求真实性而缺少个性。

但是技术的使用在减轻解说词的作用的同时,增加了画面的表现语言和个性特征。

《故宫》正是在展现着这样一种个性,例如片中多云的天空凸现了历史的厚重感,翻滚的乌云和季节瞬间的变化就是片中摄影技术的独特体现。

《故宫》还有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定点拍摄。

为了使故宫这座凝固不动的建筑群,显得更有生命力和历史感,片中选择了近二十个具有典型代表性建筑,对它进行定点拍摄,就是在固定不变的拍摄地点和角度进行多次拍摄,拍摄主要在一年四季春夏秋冬最显著的气候变化中进行,所以在片中可以看到,故宫角楼的四季变化和故宫内断虹桥桥边从枯枝到绿叶再到白雪纷飞的景象,把这样的镜头主要使用在了表现时间流转、世事变幻的叙述段落中。

拉镜头与推镜头的使用,如片中从故宫内拉出直到整个故宫全貌的展现。

在展现故宫全貌宏伟场景时大多以拉镜头方式展现,推镜头的使用上在片中为展现空间方位的变化,例如片中第四集《指点江山》中,有一个镜头是从门外缓缓推进,门里的大臣们正在准备上朝的场面。

景别全景,片中大多使用的景别,如俯视故宫全景,片中多数以全景表现故宫的雄伟。

特写,多数在介绍展示故宫文物时使用,以及需要特殊交待的事物,用来拉近观众与故宫的距离。

近距离的展示故宫。

中景,如片中故宫角楼的四季变化和故宫内断虹桥桥边从枯枝到绿叶再到白雪纷飞的景象。

片中景别见的变化,多以表现故宫的空间方位范围上的变化,如片中时而由特写缓慢展现中景至全景再到大全景。

全方位的展现故宫。

剪辑图片剪辑,例如在片中第七集《故宫藏玉》和在第九集《宫廷西洋风》中就分别使用了14张图片的拉样片和10张图片的拉样片。

景别剪辑,例如在片中第四集《指点江山》中,有一个镜头是从门外缓缓推进,门里的大臣们正在准备上朝的场面,类似的这种景别的变化在片中时而见到。

片中从故宫内的特写至中景再到全景直至大全景这种景别的剪辑变化,给人感觉以空间上的变化。

无缝剪辑技术构造的时空特技,例如在片中还使用了3D技术展示了紫禁城修建时从空中鸟瞰北京工地时的情景,展示了从元朝皇宫遗址到明紫禁城的空间布局变化的过程。

根据二三维的动画结合特技拍摄,很多历史的景象早已不复存在,所以《故宫》纪录片当中使用了很多电脑动画的制作。

比如片中你可能在空中观看故宫建筑的同时,忽然间建筑就变成二维平面图,让你清晰地知道自己所看到的最宏伟、最动人的建筑在故宫所处的位置。

例如在片中第二集《盛世的屋脊》中就会看到这样的艺术效果。

在《故宫》中,电脑特技给我们展示了这样一幅故宫的场景,3D制作结合实景拍摄,延时摄影。

例如片中故宫上空的云。

现实拍摄与特技3D动画间的无缝剪辑,给观众以连贯性的观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