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乐之城观后感(经典解析)
《爱乐之城》电影观后感

《爱乐之城》电影观后感提及歌舞片,我向来兴致缺缺。
这类影片中冗长的歌舞桥段常使剧情显得空洞、苍白且粗略,歌舞与剧情的衔接也往往牵强生硬,常常让人摸不着头脑。
然而,《爱乐之城》却打破了这一僵局。
这部影片的故事简洁而富有韵味,情节的细节处理与表演风格皆细腻入微。
其故事与取景具有较强的现实感,在此基础上融入些许歌舞元素,增添了超脱之感,使整体基调更为平衡。
导演巧妙地营造出一种氛围,让人觉得这是一个在洛杉矶可能真实发生的故事,这无疑是其成功之处。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影片中男女主角在山顶拌嘴挑逗时的那段踢踏舞,长达六分钟的长镜头极具真实感,让人仿佛身临其境。
此外,影片结尾处艾玛·斯通的表演虽略有不完美之处,但这种不完美却恰恰将观众拉回现实,使整个故事更加贴近生活。
尽管艾玛·斯通和瑞恩·高斯林经过了三个月的集训,在唱歌、跳舞和弹奏乐器方面都有了显著进步,但他们的歌舞技艺仍未达到以往经典歌舞片的专业水平。
然而,这种不够专业的表现却赋予了他们一种清新质朴的魅力,更能打动人心。
有人认为该片的歌舞段落过少,在类型划分上有些尴尬,仅能算作一部带有歌舞元素的故事片。
然而,这也恰恰是其成功之处。
当今时代,观众已对纯粹为歌舞而歌舞的模式感到厌倦,将歌舞作为剧情的点缀和升华才是明智之举。
正如某外媒评论所言,《爱乐之城》为古老的歌舞片类型注入了新的活力,这或许正是其在美国广受欢迎的主要原因。
在影片的所有歌舞段落中,两人在天文台的星空舞或许并非最出彩的部分,我个人最喜欢的场景反而是两人相恋之初,瑞恩·高斯林与艾玛·斯通道别后,独自漫步在海边码头的那一段。
在微红的晨曦(或是暮色?)中,他淡淡地唱着歌,捡起一顶黑帽,转着舞步还给黑人男子,还顺便带着黑人男子的妻子转了两圈。
这个简单的片段,其氛围和情绪都恰到好处。
在相恋初期的约会分别后,人们往往会沉浸在兴奋中,夹杂着些许忧伤,这是一个极其暧昧而美妙的时刻。
关于电影《爱乐之城》观后感范文5篇

关于电影《爱乐之城》观后感范文5篇《爱乐之城》观后感1这两天我一直在反思自己为什么不喜欢这个片子,现在终于意识到是因为我总在不自觉地拿这部片子和Whiplash对比。
我想对于每个认真严肃地练过乐器的孩子,Whiplash的精神内核都会引起无限的共鸣,都会令人想起曾经花一整个下午反复练几个小节的乐句的那些日子。
我曾经也有一个极其严厉的老师,严厉到我每次上她的课之前都会由于害怕被骂而盗汗、肚子疼,后来也认识到这位严师为我打下了坚实的基本功,回想起来都感谢不已。
在我看来Whiplash就有这样一种精益求精的内核,于是在看La La Land的时候也会不自觉地要求片子里从事严肃艺术的人也表现出这样一种精神。
可惜对于La La Land这并不是重点,当然除了别人指出的那些对老歌舞片的致敬,重点是什么我也没看出来。
之所以觉得导演精分也正是出于这种期待。
导演很明显把男女主塑造出了一种和Whiplash里类似的精神内核,比如男主只听Charlie Parker时期的老Jazz,比如男主去搞流行音乐以后女主会很鄙视他。
导演没有解释为什么男主不喜欢那些流行的东西,我来解释:因为流行音乐太简单了,专业学Jazz的人能瞧的起才有鬼呢;换句话说,随便从Miles Davis的乐句里挑出来八句连在一起就能拼凑出一首流行音乐的曲子,排列组合算一下用这种方法能炮制多少流行音乐吧。
可惜片子本身的精神内涵就是和男女主这种严肃艺术精神相悖的。
老歌舞片捧红的是无数流行音乐,乃至La La Land自己的配乐都是一大堆流行元素堆砌出来的东西:烂俗的大小调式和弦转位,以及几乎完全缺席的七和弦、九和弦乃至其他复杂一些的结构。
男主的梦想是做经典时期的Jazz,可几乎全部用流行元素撑起来的配乐以及一笔带过的情节意味着这个音乐“梦想”在这里只是一个空壳,一个挂在嘴上的概念,没有任何实际的表现(实际的对梦想的表达,请看Whiplash)。
以片子里男主的音乐素养,他如果来到现实里看这部片子,他的表情不会和自己做流行音乐演唱会的时候那种鄙视有什么不同。
《爱乐之城》观后感

《爱乐之城》观后感《爱乐之城》是一部由达米恩·查泽雷执导,瑞恩·高斯林和莫妮卡·贝鲁奇主演的音乐剧电影。
这部电影以其精美的音乐和令人难以忘怀的故事情节而闻名于世。
观看完《爱乐之城》,我被它所传达的情感所深深打动。
这部电影不仅仅是一部娱乐作品,它更是一种对梦想、爱情和生活的思考。
首先,我要提到的是电影的音乐。
音乐是《爱乐之城》的灵魂,它贯穿了整个故事,使观众们沉浸在其中。
音乐不仅仅是一种娱乐形式,它是一种情感的表达。
电影中的歌曲旋律优美动人,歌词深情而富有内涵。
每一首歌曲都能够触动观众的心灵,让人们对自己的梦想和追求产生共鸣。
特别是电影中的主题曲《城市星光》,它以其简单而又充满希望的旋律,表达了每个人心中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这些音乐不仅仅是为了增加电影的观赏性,更是为了唤起观众内心深处的情感。
其次,电影中的故事情节也是令人难以忘怀的。
《爱乐之城》讲述了一个关于梦想和爱情的故事。
男主角塞巴斯蒂安是一个热爱爵士音乐的钢琴师,他追求着自己的音乐梦想。
女主角米娅是一个渴望成为演员的女孩,她对梦想充满着执着和坚持。
两个人在繁华的洛杉矶相遇,他们相互吸引并相互支持,一起追求着自己的梦想。
然而,现实的残酷却让他们面临着种种困难和挑战。
电影通过展现两个人的坚持和努力,让观众们明白了梦想的可贵和爱情的伟大。
它提醒人们要坚持自己的梦想,不要轻易放弃,因为只有坚持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
最后,电影中的画面也是令人惊叹的。
导演运用了精美的摄影技巧和独特的色彩搭配,营造出了一个充满浪漫和梦幻的洛杉矶城市。
无论是城市的霓虹灯光,还是乡村的宁静风景,每一个画面都让人流连忘返。
电影中的舞蹈场景更是令人叹为观止,舞者们的优美动作和和谐配合,展现出了舞蹈的魅力和艺术的力量。
这些精美的画面给观众带来了视觉上的享受,同时也让人们对电影的故事情节更加投入和感同身受。
总的来说,《爱乐之城》是一部令人难以忘怀的电影。
它不仅仅是一部音乐剧,更是一种对梦想、爱情和生活的思考。
关于爱乐之城观后感5篇

关于爱乐之城观后感5篇关于爱乐之城观后感(篇1)2月14号晚上11点看的,电影院人不多。
流泪好几次,泪水最多是女主角第二次casting即兴讲故事那段。
感想挺多,要捋一捋。
看完整部电影一想,其实整部电影的故事情节很简单,讲的就是两个人各自有梦想,相遇、相知、相互支持,最后各自追梦的故事。
但是为啥我这么感动呢?想来有三个原因。
一是电影拍得很好、演员演得很好,跟真实生活一模一样。
二是卖保险让我增加了很多辛酸的经历,看到电影更有感触。
三是我的感官更敏感了,不管是听音乐、看舞蹈、观察人物表情、听台词等等,都能给我强烈的感受。
感动的第一条线索是人文主义。
“漫天繁星是否为我闪耀”这类台词、给人物的特写灯光等等,让我为小人物的梦想感动。
但是感动之余,我联想起最近在《未来简史》里看到的人文主义,一想到人物主义其实也就是这几百年的产物,就觉得我现在的感动也挺有意思的,因为如果是在17世纪或者更早,我的感动可能被视为愚蠢、反社会。
我进而又想到《未来简史》提到的人文主义的三个主流分枝,就在想《爱乐之城》属于哪个流派呢?全程看下来,肯定是“自由人文主义”了,但是看到结尾男主角脸上淡然的微笑和女主角略带忧伤的微笑,我觉得又有些“进化人文主义”的色彩。
不管怎样,歌声、舞蹈、故事、镜头、灯光,从头至尾都在打动我。
我觉得这部电影的导演(们)特别会讲故事。
结尾女主角坐在cafe里观赏男主角弹琴时的联想就很自然、浪漫又真实。
灯光和镜头我尤其喜欢。
通过不同灯光的变换,人物的心情、电影的情绪就很容易被感受到。
崇尚梦想、犯错、略微的疯狂,也很感动我。
电影一开头男主角就有句台词,一下子抓住了我。
男主说:“我现在就是要让生活打击我到底,等它累了我就反击。
”男主对别人说的这句话,既体现了他的无力感,又体现了他的斗志,简直跟我的情绪一模一样。
他的隐喻非常鼓舞我。
男主第一次为女主讲解爵士乐的部分也让我挺震撼,原来他是这么听、看爵士乐的。
原来那么多乐器每一个都是即兴、同时又很恰当地生长在一起。
《爱乐之城》音乐爱情的观后感

《爱乐之城》音乐爱情的观后感《爱乐之城》是一部令人陶醉的电影,它以其独特的音乐元素和深刻的爱情故事,深深地触动了我的心灵。
这部电影由达米恩·查泽雷执导,瑞恩·高斯林和艾玛·斯通主演,讲述了一个关于追逐梦想和爱情的故事。
首先,我被电影中的音乐所深深吸引。
《爱乐之城》以其独特的音乐风格和精彩的音乐表演,将观众带入了一个充满音乐的世界。
从电影开始的那一刻起,音乐就像一股魔力,将我完全吸引住。
无论是爵士乐、流行音乐还是民谣,每一首歌曲都充满了情感和力量。
音乐不仅仅是电影的背景音乐,更是故事的灵魂和情感的表达。
每当角色们唱起歌来,我都能感受到他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和梦想。
音乐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语言,能够跨越时空和文化的界限,触动人们的心灵。
其次,电影中的爱情故事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爱乐之城》通过两个主角的爱情故事,让我重新思考了爱情的意义和价值。
男主角塞巴斯汀(瑞恩·高斯林饰)和女主角米娅(艾玛·斯通饰)都是追逐梦想的人,他们在追逐自己的梦想的过程中相遇并相爱。
然而,他们的梦想与现实之间的冲突逐渐使他们之间的关系变得复杂起来。
电影中的爱情并不是完美无瑕的,而是充满了挫折和磨难。
然而,正是这些挫折和磨难,让他们的爱情变得更加强大和真实。
爱情并不是只有甜蜜和浪漫,更需要两个人共同经历生活的点点滴滴,才能真正体会到爱情的真谛。
《爱乐之城》通过男女主角之间的爱情故事,向观众传达了对爱情的思考和理解。
除了音乐和爱情,电影中的情节和拍摄手法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电影以其独特的叙事方式和出色的摄影技巧,将观众带入了一个充满梦幻和现实的世界。
电影中的每一个场景都充满了艺术的美感和情感的表达。
无论是城市的繁忙街道还是星空下的浪漫舞台,每一个画面都让我沉浸其中,仿佛置身于电影的世界之中。
导演达米恩·查泽雷通过运用不同的色彩和光影效果,将观众带入了电影的氛围之中,让我们能够更加深入地体会到故事中角色的情感和内心的挣扎。
《爱乐之城》电影观后感

《爱乐之城》电影观后感《爱乐之城》电影观后感(精选11篇)《爱乐之城》电影观后感篇1中国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电影学博士史兴庆指出,歌舞片类型虽然是好莱坞传统类型片,但是早已式微,《爱乐之城》此次获得14项奥斯卡提名,也带有扶持之意。
中国没有歌舞片的观影传统,有部歌舞片叫《如果·爱》,还是主打明星阵容来吸引观众。
因为歌舞片侧重歌舞,真正做出能抓住人心的剧情是不容易的,这就要求多在剧情上下功夫,剧情饱受诟病的国产大片更是需要多加打磨。
歌舞片的歌舞不是叙事手段,其本身就是内容,是剧情的一部分。
史兴庆还表示,《爱乐之城》影片中有很多桥段都是致敬的,如果不了解背景,就无法深刻体会这部歌舞片的深意和妙处。
其实,歌舞片也曾在中国早期电影史上熠熠生辉,最为著名的要属《马路天使》,之后的黄梅调电影也曾绽放光芒。
中国歌舞片为何在当下难续辉煌?我们能否拍出属于自己的《爱乐之城》?“中国演员一言不合就跳舞太别扭”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尹鸿指出,大多数国产歌舞片上映后面临票房、口碑的双重失利,这在《华丽上班族》《一步之遥》等影片身上得到集中体现。
前者讲述职场人挣扎生存状况,后者呈现老上海摩登之都的风情。
两者走的都是偏欧美范儿的路子,结果遭到颇多质疑。
一位网友的留言很有代表性:“看到中国演员一言不合就跳舞,实在太别扭了!”国产歌舞片始终处于欧美风格和中国本土文化相融合的焦虑期,问题出在近年来的中国歌舞片“形式大于内容”之上。
影评人“电子骑士”同样认为,优秀的歌舞片背后都有音乐的灵魂,而国内不少同类型作品则是为了展现歌舞而刻意展现,“那歌舞就成了无源之水,空中楼阁,没法和观众建立情感联系。
”有业内人士分析指出,百老汇音乐剧早在西方成为非常主流的娱乐形式,而目前中国国内舞台表演仍以话剧为主,载歌载舞的音乐剧偏于小众。
而歌舞片产出数量的欠缺也让中国观众尚未形成相应的观影习惯。
另一方面,歌舞片创作的高门槛又让人望而却步。
《爱乐之城》观后感

《爱乐之城》观后感首先,这是我看过的电影中最好看,最喜欢的电影之一。
不管从总体的结构设计,荧屏效果,音乐配乐,还是人物细微表情,情感的展现,都让我深深的折服。
其中,最的就是里面的音乐设计,很应景,也很合适。
其次,从内容上来说,电影主要包括两个题材:梦想+爱情。
小时候,对我们每个人来说,应该都有自己的梦想。
慢慢长大后,很多人却找不到自己的梦想,不知道自己为了什么在努力。
其结果可想而知,最后能真正实现自己最初的梦想的人太少。
就像电影中展示的那样,我们在追寻自己的梦想的过程中,肯定会遇到很多的困难,有时让我们开始怀疑自己的人生,崩溃,想放弃。
很多人因此退步不前,久而久之,最初的梦想就这样失去。
还有很多人,可能受外部环境等一些其他的因素影响,一直被动地做着选择,与自己原本规划的人生大相径庭,就这样一直下去,为了生活而生活,为了工作而工作,很无奈地做着自己不喜欢的事,不是自己梦想做的事。
最后不得不放弃。
这里,我庆幸我知道自己的梦想是什么,现在也正在为之努力,并且我现在还处在一个合适的阶段。
这里面的艰辛,需要付出别人更多的努力,但只要自己坚持,按着正确的方式方法去做,再大的困难也要去闯一把,不给自己留下后悔的机会。
就像电影中男主角一样,虽然经历了种。
种困难,最后在自己的坚持和努力下,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这是一个很励志的故事,也是一个现实的故事。
总之,梦想还是要有的,也许坚持了就实现了呢?最后,比较遗憾的是:男女主角没有在一起。
但值得高兴的是,男主角实现了自己的梦想,女主也成功了。
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就是那回眸的一笑,也许所有的事情,遗憾,都在这微笑中释然了。
同时,也给观众留下想象的空间,意味深长。
有关《爱乐之城》爱情电影观后感600字

有关《爱乐之城》爱情电影观后感600字电影作为一种受欢迎的艺术形式,一直以来都是我最热爱的娱乐方式,而近期最让我为之着迷的就是一部名为《爱乐之城》的电影。
这部电影不仅展现了爱情的美好,还让人们在音乐中感受到了美的力量。
影片讲述了一对追逐梦想的情侣米娅和塞巴斯汀的爱情故事。
他们在洛杉矶这个梦想之城相遇,相爱,并最终实现各自的梦想。
塞巴斯汀是一个酒吧钢琴手,向往着能够成为一个真正的爵士音乐家。
米娅则是一名正在努力寻找机会成为一名演员的服务生。
两人相识相爱,一起追逐梦想时,面临重重困难,唯有互相扶持,鼓励彼此,方能成功。
这部电影,不仅看到了他们追逐梦想的过程,同时也反映了现代社会现实问题。
电影中展现了很多追梦者的生活现状,例如在寻找机会的过程中的苦难和挫折,以及迎头走来的种种挑战。
音乐上的艺术魅力,更是凸显了爱情与情感的真谛。
我觉得这部电影的精髓之一便是音乐。
音乐元素贯穿了整部电影,让观众和情侣米娅和塞巴斯汀一起分享音乐带来的感动。
他们的爱情故事和生活,都是由音乐点缀起来的,那些情感细节和台词,真的深深地耐人寻味,让情感真切而感人。
电影中所有的音乐元素,配合着那灯火通明的夜色,尤其让人不由地心旷神怡。
我深深体会到,音乐不只是一种艺术形式,也是人们情感间的桥梁和沟通方式。
再从演员方面来说,影片中主角演员的表现十分出色。
瑞恩·高斯林作为米娅,完美地诠释了一个充满梦想和期待的演员,而瑞安·高斯林塞巴斯汀展现的则是身为钢琴师的魅力和追寻自己梦想的决心。
两人合作默契,情感真实感人,让观众更加地为他们所感到的点点情感所揪心。
总之,电影《爱乐之城》让我最深刻的体会是音乐的力量。
音乐的魅力不仅仅可以让人陶醉其中,沉浸在音乐的情感里,同时也能发现人生中美好的价值和意义。
从塞巴斯泰安和米娅所拥有的音乐梦想中,我们也可以回归到自己的梦想,去挖掘真正属于自己的美好和幸福。
在我看来,这部电影无疑拥有很多值得学习的积极因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爱乐之城观后感(经典解析)
【其实看完电影,翻了影评人和身边朋友的评价,我一直生活在深深的自我怀疑里。
为什么我会这么不喜欢它呢?如果去看的那天我和同去的朋友不是恰好都沉浸在考试季的焦虑里,结果会不会不一样?如果我不是在洛杉矶这座城市身上投射了太多的个人情感,我是不是就能更平和地看待它?然而从我第一次无聊到拿出手机看微信的那一刻起,答案就已经无解了。
对电影的感受是件很个人也很偶然的事。
】
洛杉矶有我所见过的最美的晚霞,沿着高速公路一直开下去的时候,感觉好像可以越过天际线找到永恒。
所以后来我觉得,如果有一天我在这个城市谈恋爱,最浪漫的事情应该就是两个人漫无目的地开车开下去,掠过棕榈树雪山和沙漠,在终于进入黑夜的时候随便找家motel住,店门口要挂着那种闪着廉价荧光的霓虹灯。
电影里的洛杉矶美得真让我心碎,她是整部电影里最生动的角色了。
Seb和Mia在山丘上看华灯初上,天边玫瑰色的晚霞衬着整座城市闪烁的光,我左手边的朋友说,这是假的吧?当然不是假的了,洛杉矶每座稍微高那么一点的小山头,向远处一望都是这样温柔得发光的夜晚。
有一次英语老师给我们布置的作业是放空冥想,我坐在宿舍的小窗户旁边,望着目力所及最远方一小段公路上来往的车辆看了半个小时。
来回来去流动的光,他们都要回家了。
洛杉矶的浮光掠影都那么肤浅,但是因为浅得实在有点太显而易见,又有点让人心疼。
富人区开阔的大道上和宅邸间(一定要配上波光粼粼可以大型轰趴的游泳池),阳光下所有的喧哗和躁动都不是新鲜事,但所有人都觉得自己能给这个世界留下点什么。
纽约就不一样,纽约太冷了,大家都被冻得愤世嫉俗,嘴上说着要扬名立万,其实从搬来这里的第一个冬天起就变成了彻头彻尾的虚无主义者。
JoanDidion说纽约是个只属于年轻人的城市,我觉得这个判断也很适合洛杉矶,她所有虚假的承诺都只适用于二十八岁以下的青年人,如果到了这个年龄还是一事无成,大概就需要重新思考自己的职业规划了,不然一辈子都要耗在十几岁时做过的梦里。
别再醉心于派对上琥珀色的酒,套话和奉承,梦想大多是一戳就破的肥皂泡。
我的高中接收了很多籍籍无名的中年导演诗人和剧作家,每个人剖析小资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