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棵树 教案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 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半棵树》课件设计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 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半棵树》课件设计
• “四人帮”覆没前夕,冯雪峰于1976年1月31日,抱憾离开人 世。弥留之际,痛哭流涕地一再表示希望能让他回到党的队伍
“半棵树”和“雷电”的象征意义
• “半棵树”暗指冯雪峰。 • “雷电”是指冯雪峰接二连三遭遇的政治风暴。 • 可以说,《半棵树》这首诗是冯雪峰人生的写照。
• “任何一首真正的诗,都是从生活情境中孕育 出来的,离开产生诗的特定的生活情境是无法理解 诗的。
• 杨绛在五七干校养猪种菜。钱钟书屡次跳槽,先后做过保 管员、邮递员等,就想离杨绛近点可常来找她。每次来, 杨绛就偷偷拔个萝卜给他吃,生怕被人揭发。而钱钟书依 然卷不释手,偷偷看书。两人戏称那是“偷菜的浪漫岁月 ”。

从1969年9月末到1974年12月的最后一天,我
在湖北咸宁干校一直从事最繁重的劳役,特别是两三
“半棵树”和“雷电”的象征意义
如果 “雷电”象征人生无可避 免的苦难和打击,那么“半棵树”更 象征着那些桀骜不驯的生命,象 征着秉守正道维护尊严的知识分 子的不屈的抗争精神与韧性的战 斗传统。
“文革”结束后,“复出”的牛汉首先 发表的就是写于“文革”期间的作品。他曾 深情地说,他的诗“大都写在一个最没有诗 意的时期,一个最没有诗意的地点”。但我 们相信,正是这些处于困难之中创作的文字, 为我们留下了一个时代的痛苦而崇高的精神 面貌。
——牛汉
• 与牛汉同在五七干校劳动改造的诗人绿原,曾写 到“记得那时,他拉了一天装载千斤以上的板车,或 者扛了一天每袋一百多斤的稻谷,回来总要气咻咻地 告诉我,他今天又寻找了,或者发现了,或者捕捉了 一首什么样的诗”。
• 文革时期的“潜在写作”: 七月派诗人、九叶诗人
食指的诗
“白洋淀诗人群落”
北岛、张扬的“手抄本小说”......

《半颗树》鸟瞰式教学设计教案

《半颗树》鸟瞰式教学设计教案

这是一份针对小学生的鸟瞰式教学设计教案,基于一篇名为《半颗树》的课文。

1、教学目标本课的目标主要是让学生能够:1)了解生长过程中植物需要的养分和环境要素;2)理解树木对于生态平衡的作用;3)培养学生对自然和环保的意识;4)训练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文表达能力。

2、教学准备1)PPT课件2)绘本《半颗树》3)录音机4)树叶、土壤等材料5)制作成长日记的纸张和笔3、教学过程1)引入老师可以通过精彩的树木图片引入本课的话题。

比如展示一张孟加拉的「榕树王」,或是一个里根总统库次,都可激发学生们对于树木的感性认识。

之后,老师提出「树给我们带来什么」和「树需要什么」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树木和人类之间的相互作用。

2)阅读理解学生们需要通读一遍课文《半颗树》,然后回答下面的问题:1)讲故事的小女孩和她的奶奶碰到了什么事情?2)树为什么没办法长成完整的树?3)树的幼苗需要哪些气候和土壤条件?4)树和土地的关系是怎样的?5)为什么说树是生态的关键?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老师可以借助PPT画面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中的关键概念和生态环境。

3)合作探究老师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合作完成以下任务:1)组内讨论如何帮助那棵树婴儿长成完整的大树?2)收集有关树木生长过程和发育需要的信息,最终把这些知识呈现在一块大海报上。

3)为树木婴儿创造一个更适合它成长的小环境(可以用土壤、树叶、周围环境等材料来模拟)4)以此为基础,再度讨论如何保护自然和生态环境。

在探索过程中,老师应鼓励学生自主提问和尝试,同时要确保学生们在调查和实验中的安全。

4)成长日记让学生开展自己的成长日记,记录小型植物的种植过程和变化,以进一步了解树木生长的过程和相应的生态环境。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通过亲身经历了解树木的生长过程,还可以更深入地体会到人与自然的关系。

4、教学评估1)听力理解:播放课文录音,让学生跟随录音理解并回答问题。

2)阅读理解:以课文为基础,让学生回答相关问题。

人教高中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半棵树》闫素粉教案PPT课件 一等奖新名师优质课获奖教学设计

人教高中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半棵树》闫素粉教案PPT课件 一等奖新名师优质课获奖教学设计

《半棵树》教学设计河北省元氏县第一中学闫素粉【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领会诗歌中“半颗树”的象征意蕴。

2、品味诗歌语言的丰富内涵。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感悟诗歌语言2、通过合作探究明确诗歌主旨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鉴赏本诗,学会如何面对逆境,面对人生的风雨。

教学重点:树的象征意义【教学过程】一、导语:2017年6月14日,我在蟠龙湖畔看到一棵合欢树:她枝干残损,躯体斑驳,蚂蚁作巢,蜘蛛结网,但仍然一树苍翠,撑起一树粉嫩的小伞。

我惊诧于生命力的顽强,我震撼于她的壮美。

我在我的QQ日记中写道:是风侵雨蚀,还是斧凿刀砍?伤痕累累的身躯却毅然挺立起一树直指苍穹的青翠!每棵大树的生命里都隐藏着自然的奥秘,生存的倔强与坚韧。

这让我想到了现代诗人牛汉写的《半棵树》。

那半棵倔强地挺立着的树!||二、解读标题“半棵树”探究一:题目“半棵树”的作用?(题材、形象、读者等角度思考问题)明确:从题材看,这是一首咏物诗;“半棵”形象地写出树的残缺,给人视觉上的冲击力;设置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三、倾情诵读品意象探究二:结合全诗,分析“半棵树”的特点。

(学生自读,学生范读,学生齐读,反复诵读中把握“半棵树”的特点。

)|三、知人论世解象征探究三:|“半棵树”有什么象征意义。

|【明确】“半棵树”象征着那些桀骜不驯的生命,象征着秉守正道、维护尊严的知识分子的不屈的抗争精神与韧性的战斗传统。

探究四:“雷电”在诗歌中出现了几次,有什么象征意义?【明确】雷电是作为树的对立物而出现在诗歌中。

一共出现三次,一次比一次可怕。

结合写作的时间,我们可以推断,雷电象征着社会政治运动,象征苦难,象征挫折,那是恶对人性、天性的践踏和蹂躏,恍如邪恶之幽灵!【练习】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

可是志士仁人“蹈之而弗悔”。

潘岳由“西风胡杨”想到了岳飞,想起了袁崇焕、谭嗣同,想起无数中国古人的气节,一种凛凛然、士为知己而死的气节。

《半颗树》教案范文

《半颗树》教案范文

《半颗树》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半颗树》这篇诗歌的主题和意义,并能够理解其中抒发的思想情感。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文学欣赏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朗读和解析《半颗树》这首诗歌,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命的珍惜之情。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让学生理解并感受《半颗树》这首诗歌表达的主题和意义。

2.难点:引导学生从多角度理解和解析《半颗树》这首诗歌,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深层次理解能力。

三、教学过程:1.创设情境,导入话题(5分钟)教师可以通过播放音频或展示图片等方式,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丽和神奇。

然后导入本节课的话题,《半颗树》,引发学生对诗歌的好奇和探索欲望。

2.学习诗歌,理解主题(15分钟)教师朗读《半颗树》这首诗歌,引导学生仔细听,并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意义。

然后,让学生思考并讨论以下问题:诗人为什么要写这首诗歌?诗歌中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和思想?3.分组讨论,解析诗歌(2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共同合作,解析《半颗树》这首诗歌。

每个小组可以选择一句或一个段落进行解读,并展示给全班同学,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4.艺术创作,表达情感(20分钟)让学生以《半颗树》为题材,进行艺术创作。

可以让学生写诗、画画、表演或拍摄视频等形式,表达他们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展示个性和才华。

5.总结反思,展示成果(10分钟)请学生展示他们的艺术作品,并向全班同学分享自己对《半颗树》这首诗歌的理解和情感。

在展示结束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展开讨论,总结本节课的收获和体会,激发学生对文学的热爱和对生命的珍惜。

四、课堂延伸:1.可以邀请学生分组朗读《半颗树》,练习诗歌朗诵和表达能力。

2.可以组织学生到户外写生,让他们感受大自然的美丽和神奇,激发对自然的热爱和热情。

3.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文学创作比赛,让他们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创作表达自己心情的作品。

《半颗树》教学案例分享教案

《半颗树》教学案例分享教案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常常需要一些能够引发学生思考和探究的优秀作品。

而《半颗树》就是一部非常适合在课堂上使用的作品。

接下来,我们将结合实际教学案例,分享一下如何利用《半颗树来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探究之旅。

一、教学目标1.理解作品中的主题和寓意。

2.掌握重要词语和句子,有能力分析文本结构和语言。

3.鼓励学生发散思维,通过文本创作体现个人独特性。

二、教案设计1.导入老师先用一些图片或者是视频,来引导学生思考下面的问题:你们看过《半颗树》,对这个作品有什么印象?大家可以相互交流一下。

2.阅读分析老师和学生一起阅读《半颗树》。

在阅读的过程中,老师可以向学生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文本中的某些关键点,例如:1)半颗树的寓意是什么?2)你认为这篇作品适合用什么主体来表达?3)为什么小鸟带走了云?……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学生发散思维,思考文章中的问题。

在阅读结束后,要求学生口头总结内容,分享自己的思考和感受。

3.词语分析将课文中比较难的词语整理下来,让学生自己结合语境行文分析,掌握重要的词汇和句子。

这一环节,旨在培养孩子有效的自学能力,提高阅读理解水平。

4.文本结构分析将作品中的主体分为各个部分,让学生根文本特点,分析出作品的结构和表达方式,在这个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对文本内容展开分析。

例如:在小鸟离开的时候,半颗树的心情变化了吗?5.实践运用要求学生思考,并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个主题,接着进行自己的文本创作。

让孩子在自主创作的过程中学会思考、提问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这些能力也正是在学习过程中要掌握的。

三、教学评价教学方案的最后一个环节是教学评价。

教师需要就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文本理解程度进行评价,并且鼓励他们在创作的过程中,尽可能的发散思维,展示个人想法。

同时,鼓励学生多方面交流,分享彼此的读后感和感悟,从一个微小的点上复述整个故事,将教学过程变成一次有意义的分享。

四、总结教学方案以《半颗树》为笔,将自主创作和探究融合在一起,不仅强化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还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语文素养和思辨能力。

《半棵树》和咏物诗学案

《半棵树》和咏物诗学案

新郑一中分校高二语文课堂教学导学案编制时间:2010年5 月 14 日课题《半棵树》和咏物诗学习目标1、鉴赏“半棵树”的形象特点。

2、把握作者在“半棵树”上所寄托的情感。

2、了解咏物诗的概念及其特点并掌握鉴赏咏物诗技巧和方法。

学习重点把握诗人在“半棵树”上所寄托的的情感学习难点鉴赏咏物诗技巧和方法一、初读诗歌,鉴赏形象。

⑴这首诗中的“半棵树”的形象是怎样的?诗人从哪些角度表现这一形象?⑵它为什么变成“半棵树”?它遭受厄运后又怎样?⑶人们为什么说“雷电还要来劈它”?二、知人论世,把握情感联系诗人的生平和诗歌的写作年代,思考:⑴半棵树象征什么呢?在这棵树上,诗人寄寓了怎样的情感?⑵雷电是诗歌另外一个重要意象,试简析其象征意义。

三、探讨诗歌写作技巧从表现手法角度来看,跟其他咏物诗一样,使用的是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除此之外,诗歌还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四、拓展延伸训练提升1.阅读下面两首咏物诗,完成以下题目咏柳贺知章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咏柳曾巩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注:碧玉:出自乐府《碧玉歌》,这首诗是歌咏-位名叫碧玉的美丽女郎的。

⑴两首诗运用了不同的修辞方法,前者主要用了___________,后者主要用了_______________。

⑵两首诗对柳的态度是截然不同的,前者表现了___________的态度,后者表现了_________________的态度。

⑶两首诗虽然写法不同,但都抓住了柳枝的特点展开联想,请分析两位作者抓住了柳枝的什么特点,而由此联想到什么?2.阅读下面两首咏物诗,完成以下题目。

梅花古乐府庭前一树梅,寒多未觉开。

只言花似雪,不悟有香来。

梅花王安石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⑴两首诗在描写梅花时,共同突出了梅花的哪些特点?⑵有人认为,王安石的诗虽脱胎于古乐府,但在境界上高于古乐府。

人教版-语文-高二-半棵树教案

人教版-语文-高二-半棵树教案

半颗树教案教学目标:1、领会诗歌中半颗树的象征意蕴。

2、体会诗人个性化的语言表达——描述式语言入诗。

教学重点:树的象征意义教学过程:一、全班朗读,在朗读中体会诗的内涵。

二、诵读分析:真的,我看见过半棵树在一个荒凉的山丘上第一节,篇首扣题,直接将半棵树的形象推到读者的视野,并且简笔勾勒出半棵树的恶劣的生存环境。

像一个人为了避开迎面的风暴侧着身子挺立着第二节,则由上一节的物理空间向心理空间推进,“像一个人”,架通了“象”与“意”的桥梁,引领读者去捕捉更深的含义。

如果说上一节是对半棵树的远景式拍摄,那么这一节则是全景了:“为了避开迎面的风暴/侧着身子挺立着。

”这两句塑造了“半棵树”的倔强挺立的形象,同时也交代了他对抗风暴的斗争策略──“避开”“侧着身”。

它是被二月的一次雷电从树尖到树根齐楂楂劈掉了半边第三节,接着叙述半棵树的命运遭际,交代了被摧残至半棵的原因。

画面尤其触目惊心。

春天来到的时候半棵树仍然直直地挺立着长满了青青的枝叶第四节,承上节,交代树遭摧残、迫害的结果。

这幅画面,采用了特写的镜头来诗意地表现半棵树坚韧的斗志与顽强的生命力。

半棵树还是一整棵树那样高还是一整棵树那样伟岸如果说第四节是用描写的手法来充实“半棵树”的形象内涵的话,那么第五节则是以议论的方式来升华半棵树的人格化魅力。

通过与一整棵树的比照,进一步凸现其崇高而伟岸的精神风采。

在这里,诗人是在赞美半棵树的人格,它虽然外形残损,但是内在精神是完整的。

诗人对半棵树充满了敬仰。

人们说雷电还要来劈它因为它还是那么直那么高第六节是一个尾声,“雷电还要来劈它/因为它还是那么直那么高”,这就形象地表现了正与邪、善与恶、美与丑的尖锐的冲突,反衬出树的钢铁般的不屈的力量。

雷电从远远的天边就盯住了它末尾一句余味悠远,这个生动的拟人句刻画出迫害者的狡黠与阴险。

一个“盯”字让人想起那种居心叵测的狠毒。

第六、七节,诗人说明了半棵树惨遭雷劈的原因,正是因为直和高,它才会被雷电如此摧残。

人教选修《中国诗歌散文欣赏》半棵树课件

人教选修《中国诗歌散文欣赏》半棵树课件

-10-
首页
问题导思 多维探究 文脉图解 技法鉴赏
X 新知导学 INZHI DAOXUE
Z 重难探究 HONGNAN TANJIU
D 读写拓展 UXIE TUOZHAN
《半棵树》
《边界望乡》
-11-
首页
X 新知导学 INZHI DAOXUE
Z 重难探究 HONGNAN TANJIU
D 读写拓展 UXIE TUOZHAN
问题导思 多维探究 文脉图解 技法鉴赏
浅析《边界望乡》
在开篇的如实描写之后,那卓异不凡的动态意象就如花之开:“望远镜 中扩大数十倍的乡愁/乱如风中的散发。”“乡愁”本来是不具形的思想感情, 诗人拟虚为实,虚的乡愁在动态化的呈现中不仅具有实的体积和重量,而且 具有了缭乱的独特形态。不仅如此,更加匪夷所思的意象扑面而来,“当距离 调整到令人心跳的程度/一座远山迎面飞来/把我撞成了/严重的内伤”。这种 化美为媚的变形动态意象,大大拉近了诗人与故国青山之间的空间距离,把 乡愁表现得刻骨铭心,令读者一见难忘。此外,诗中还运用了“杜鹃”与“鹧鸪” 这一古代诗人笔下常见的“原型”意象。“病了病了/病得像山坡上那丛凋残 的杜鹃/只剩下唯一的一朵/蹲在那块‘禁止越界’的告示牌后面/咯血”,人、物 合一,写景即是写人,写心灵的现实化、现实化的心灵,意象奇妙。“而这时, 鹧鸪以火发音/那冒烟的啼声/一句句/穿透异地三月的春寒/我被烧得双目 尽赤,血脉贲张”,鹧鸪居然以火发音,啼声竟然冒烟,而诗人竟然被烧得眼红 血沸,这是听觉通于视觉与触觉的奇妙通感。如果说有的名山有奇异的“飞 来石”“飞来钟”,那么,诗人也有奇异的“飞来思”与“飞来想”。
《半棵树》这首诗用准确生动的词语渲染了诗歌的情境。请简要举例 分析。
提示:这 首 诗用准确生动的词语渲染了诗歌的情境。如: (1)第 一 节中“真的”,意在突出虚拟形象的真实感。“荒凉的山丘”,渲染 了 一 种压抑沉闷的气氛,使人想见半棵树生命之艰难。 (2)第 三 节中“从树尖到树根”这个短句,将这棵树遭受戕害之深重做了 形 象 的概括,“齐楂楂”这个富有画外音效果的叠音形容词状语,以及“劈”这 个 冲 击力极强的动词,都突出地表现了外在的恶势力的强横凶残。 (3)第 四 节中“仍然”这个副词强调它的执着,“直直”“青青”这两个叠音 词细化了半棵树的战斗的姿态与饱满的自信,一个 “满”字 ,透露出多么乐观、 昂 扬 的精神。 (4)第 五 节中两个“还是”句式的复沓运用,把诗人对“半棵树”的景仰与 礼 赞 的感情提升到一个高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半棵树》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内涵,领会真挚亲情,体会诗歌以情动人的特点。

2、领会诗歌“诗缘情而绮靡”的意义,学习诗歌的抒情艺术。

3、体会诗歌语言特点,训练语感,提高语言的感悟能力。

过程和方法:反复诵读,选讲《也许》,以点带面,引导学生领悟诗中抒发的真挚的亲情,感知诗歌的抒情语言,学习诗歌的抒情技巧和方式。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半棵树》
一、作者简介
牛汉,现当代著名诗人,原名史承汉,曾用笔名谷风。

远祖系蒙古族。

1923年10月生于山西定襄县一个穷苦的农民家庭。

1940年开始发表诗,1941年在成都发表诗剧《智慧的悲哀》,1942年发表在桂林《诗创作》上的《鄂尔多斯草原》引起诗歌界的注视。

1943年考入设在陕西城固的西北大学俄文专业。

1945年初在西安主编文艺期刊《流火》。

1948年夏出版诗集《彩色的生活》,1948年8月进入华北解放区。

建国初期,在大学、部队工作过。

1955年5月因胡风案被拘捕审查,直到1980年秋才得到平反。

70年代在湖北咸宁干校劳动期间,诗从悲愤的心灵里突然升起。

1979年以来,创作了约二三百首诗。

曾写过《滹沱河和我》,描写了小时候与滹沱河的往事经历。

二、课文导读:
这首诗可以说是一首咏物言志诗。

全诗以“半棵树”作为一个核心意象。

以“半棵树”为题目,给读者一种残缺感,一种与通常生活经验中的作为完整形象的“一棵树”相背离的陌生感,一种视觉的冲击力。

是什么力量使它变成“半棵树”?标题中预设了一个悬念。

第一节,篇首扣题,直接将半棵树的形象推到读者的视野,并且简笔勾勒出半棵树的恶劣的生存环境。

第二节,则由上一节的物理空间向心理空间推进,“像一个人”,架通了“象”与“意”的桥梁,引领读者去捕捉更深的含义。

如果说上一节是对半棵树的远景式拍摄,那么这一节则是全景了:“为了避开迎面的风暴/侧着身子挺立着。


这两句塑造了“半棵树”的倔强挺立的形象,同时也交代了他对抗风暴的斗争策略──“避开”“侧着身”。

第三节,接着叙述半棵树的命运遭际,交代了被摧残至半棵的原因。

“它是被二月的一次雷电/从树尖到树根/齐楂楂劈掉了半边”,这幅画面尤其触目惊心。

第四节,承上节,交代树遭摧残、迫害的结果。

“春天来到的时候/半棵树仍然直直地挺立着/长满了青青的枝叶”,这幅画面,采用了特写的镜头来诗意地表现半棵树坚韧的斗志与顽强的生命力。

第五节:如果说第四节是用描写的手法来充实“半棵树”的形象内涵的话,那么第五节则是以议论的方式来升华半棵树的人格化魅力。

通过与一整棵树的比照,进一步凸现其崇高而伟岸的精神风采。

诗人对半棵树充满了赞美和敬仰。

第六节是一个尾声,“雷电还要来劈它/因为它还是那么直那么高”,这就形象地表现了正与邪、善与恶、美与丑的尖锐的冲突,反衬出树的钢铁般的不屈的力量。

第六、七节,诗人说明了半棵树惨遭雷劈的原因,正是因为直和高,它才会被雷电如此摧残。

这里的“直”和“高”,不只是外形方面的,更是品行的正直和人格的高尚。

雷电是一种暴虐、阴险、邪恶的力量,它凭着一时的强力压制、损害正义的事物。

已经身受重创的半棵树,随时还会遭到毁灭性的打击,但是可以想见,面临更大厄运的半棵树,面对雷电从远远的天边就盯着的凶恶的目光,半棵树照样会直直地挺立。

末尾一句余味悠远,“雷电从远远的天边就盯住了它”这个生动的拟人句刻画出迫害者的狡黠与阴险。

一个“盯”字让人想起那种居心叵测的狠毒。

诗人对倔强、坚强的半棵树是敬佩、赞扬的,而对雷电则充满了憎恨。

“树”因为直因为高而被“雷电”从树尖到树根劈掉了半边,可见天庭的权威忌恨地面苍生中的出类拔萃者,实际上不容许这些生命有自己的生存意志和发展的自由与权利。

然而生命的自由意志(还有生存智慧)又是无法摧毁的。

树的外部形体的残损与内在精神的完整,对天庭的暴虐是一种控诉也是一种反讽。

令人悲怆的是,暴虐而阴险的雷电不允许它的权威受到挑战,已身受重创的树,随时还会遭到毁灭性的打击。

树的“倔强”程度,与遭受打击的程度,几乎是成正比的,“半棵树”极富性格和命运的悲剧性,它是当时知识分子精神人格的写照,它的遭遇触击到当时社会冲突的一个深隐的层面,也就揭示了知识分子在当时中国命途多舛的原因。

三、思考探究:围绕诗歌核心意象,探讨诗歌的内涵。

1、诗题为“半棵树”,这是本诗歌咏的对象。

先朗读,再品读全诗,然后讨论“半棵树”的特点。

答:首先从外形上看,半棵树是一个让人心惊的残缺的形象。

它被雷电劈掉了半边,长在荒凉的山丘上,生存环境恶劣。

其次,半棵树有着顽强的生命力。

它已经被劈得只剩一半,但是依然直直挺立,长满青青枝叶。

2、结合写作年代、课文导读,思考“半棵树”有什么象征意义。

据牛汉讲,《半棵树》是1972年在湖北咸宁文化部五七干校,诗人看到同是下放的冯雪峰瘦削的形象受触发而写的。

这“半棵树”可以说是暗指冯雪峰的,但又不完全是。

这首诗的象征意味极其鲜明,它更象征着那些桀骜不驯的生命,象征着秉守正道、维护尊严的知识分子的不屈的抗争精神与韧性的战斗传统。

四、阅读课本P32页《诗的意象》、P47页《诗的语言》
五、课后自己阅读本单元其他诗歌。

六、拓展欣赏:
《断章》卞之琳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断章》写于1935年10月,原为诗人一首长诗中的片段,后将其独立成章,因此标题名之为《断章》。

这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文字简短、然而意蕴丰富而又朦胧的著名短诗。

节选四句精巧短小、明白如话,乍一看并不难懂,细思量却觉得意味无穷。

诗人通过简单的几个对象:人、明月、窗子、梦,表达了世间万物相互关联、平衡相对、彼此依存的哲理。

《教我如何不想她》
天上飘着些微云,地上吹着些微风。

/ 啊!/ 微风吹动了我头发,教我如何不想她?
月光恋爱着海洋,海洋恋爱着月光。

/ 啊!/ 这般蜜也似的银夜,教我如何不想她?
水面落花慢慢流,水底鱼儿慢慢游。

/ 啊!/燕子你说些什么话?教我如何不想她?
枯树在冷风里摇,野火在暮色中烧。

/ 啊!/西天还有些儿残霞,教我如何不想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