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镇地名文化探析

合集下载

景德镇城市介绍PPT

景德镇城市介绍PPT

四 民俗文化
浮梁青狮白象灯
浮梁青狮白象灯(第四批省级)瑶里镇长明村所属谢家园自然村,该村村民古代绝大部分为 “施”姓。该村的地形,村前有一大一小两座山丘(像两头昂首蹲坐的狮子),村后有一座 大山(像一头大象),后面的大象紧紧护着前面的狮子,构成了“大象护狮”这样一种独特 地形,“狮”又与该村“施”姓谐音,即“大象”之神灵护佑着“施”氏村民。
旅游 胜地
位都景 于”德 江,镇 西江市 省西, 东省别 北地称 部级“ 。市瓷

一二三四
历特当民 史色地俗 故景美文 事点食化
景德镇市,别称“瓷都”,江西省地级市,位于江西省东北部,西 北与安徽省东至县交界,南与万年县为邻,西同鄱阳县接壤,东北 倚安徽省祁门县,东南和婺源县毗连。
第一章 历史故事
景德镇美食中的景德板鸡,选用江西优质地方鸡为原料,经过高温高压杀菌处理,质量上乘。 其肉质鲜嫩,低脂肪、高蛋白,营养丰富,风味独特。景德板鸡不仅口感鲜美,而且方便易 做,是景德镇人喜爱的方便食品和馈赠佳品。
三 当地美食
乐平桃酥
乐平桃酥是江西省著名的小吃,制作精良,酥松 可口,营养丰富。它以用料讲究、制作精良而闻 名,被海内外食品专家誉为“中国桃酥王”。
二 特色景点
龙珠阁
于景德镇珠山之颠(珠山旧址之上)。始建于 唐,称聚珠亭。宋代修葺一新,称中立亭。明 天顺重建,称朝天阁;明成化称冰立堂;明万 历改建,称环翠亭。清雍正又改称文昌阁。 1925年重建,称龙珠阁。1987年龙珠阁重建 后,是一幢仿明重檐宫廷建筑,共6层,高 34.5米,建筑面积1650平方米。
第四章 民俗文化
四 民俗文化
浮梁珍珠灯
浮梁珍珠灯(第四批省级)浮梁县兴田乡潭口 村的民间舞蹈《珍珠灯》灯彩活动历史悠久, 它始于唐玄宗年间(公元712-765年),一 千多年来,浮梁县兴田乡潭口村一直坚持每 年农历正月十三至十五举办这一灯彩活动, 从未间断过。《珍珠灯》始称《五谷丰登 灯》,到北宋真宗年间,改用皇帝所赐之名 《珍珠灯》,灯队中增加了半副銮驾灯(即: 大刀、铜锤、斧钺灯各一对)。

景德镇名字的典故

景德镇名字的典故

《景德镇名字的典故》小朋友们,今天我来给你们讲讲景德镇名字的有趣典故。

很久很久以前呀,景德镇这个地方不叫景德镇,叫新平镇。

那时候这里就已经开始做瓷器啦。

传说有一个皇帝特别喜欢这里做的瓷器,觉得精美极了。

于是就给这个地方赐名,叫景德镇。

为什么叫景德镇呢?因为“景德”是这位皇帝的年号,用皇帝的年号来给这个做瓷器很棒的地方命名,是不是很特别呀?还有一个说法哦,说是因为景德镇的瓷器做得太好了,就像宝贝一样。

而“镇”呢,就是一个地方的意思。

所以叫景德镇,就是说这里是一个有很多宝贝瓷器的地方。

小朋友们,是不是觉得很有意思呀?《景德镇名字的典故》小朋友们,咱们来听听景德镇名字的故事。

景德镇以前的名字可普通啦。

后来呀,这里做的瓷器越来越出名。

有一天,皇帝的生日到了,大臣们就送上了从这里出产的精美瓷器。

皇帝一看到,眼睛都亮啦,直夸这些瓷器好看。

然后就说:“这么好的瓷器,这个地方得有个特别的名字。

”就用自己的年号“景德”给它命名,叫景德镇。

从那以后,景德镇的名声越来越大,大家都知道这里能做出特别漂亮的瓷器。

小朋友们,景德镇名字的由来是不是很有趣呢?《景德镇名字的典故》小朋友们,今天来讲景德镇名字的典故哟。

在很久很久以前,景德镇只是一个小小的地方。

但是这里的人们很会做瓷器,做出来的瓷器又好看又实用。

有一次,皇宫里需要很多漂亮的瓷器,就派人到这里来采购。

当这些瓷器送到皇宫里,皇帝看了特别高兴。

他觉得这个能做出这么好瓷器的地方得有个响亮的名字。

正好皇帝的年号是景德,就把这个地方叫做景德镇啦。

从那以后,景德镇的瓷器就更出名啦,好多人都想来看看。

小朋友们,你们喜欢这个典故吗?。

景德镇名称由来的描述

景德镇名称由来的描述

景德镇名称由来的描述景德镇,一个富有历史的古城,坐落在江西省南昌市以南的景德镇市。

景德镇是中国陶瓷之都,因其悠久的陶瓷文化和良好的自然环境而闻名。

但是,不知道的人可能不知道景德镇这个名称的由来。

下面我将探讨景德镇名称的由来。

最初,景德镇被称为“官窑”。

这是由于当时历代帝王在这儿烧制瓷器,它也是对这个地方炉窑管理工程的一种称呼。

但是,景德镇在明代宣德年间修建的窑口和瓷器更广为人知。

由于这个原因,俗称省府窑。

因此,“景德”这个名称是从明代宣德年间开始的,由于该朝代和景德镇建造的瓷器质量非常高,因此得名“景德”。

景德镇市还有一些历史和文化背景,这些有关背景影响了名称的起源。

例如,在唐代,该地区曾经是一个从事制瓷业的小镇。

到了宋代,由于商业的发展,景德镇逐渐成为一个重要的瓷器生产中心。

在这个时期,景德镇先后建立了大批的陶瓷制造厂和窑户,在陶器领域取得了重大发展。

随着越来越多的瓷器从景德镇出口到世界各地,景德镇成为了国内外闻名的瓷器之都。

除了景德镇的瓷器产业,该市还有大量的历史和文化遗产。

这些遗产在名称的起源中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例如,景德镇在唐代就有“梅岭福地”之称。

这是因为该地区的气候和环境非常适合梅树的生长,并且景区内有一座非常著名的梅花山。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地区的名称逐渐演变成了“景德”。

后来,随着景德镇的陶瓷产业的崛起,该区域的名称逐渐发展成今天的“景德镇”。

总的来说,景德镇名称的由来是内容广泛的。

从始至终,该名称都受到了该地区悠久的历史和文化遗产以及发展的影响。

无论从哪个方面来看,都可以看到这个名称是有着深厚的文化和历史背景的。

它不仅是景德镇的标志,也代表了景德镇富有历史、文化和良好自然环境的多方面特征。

景德镇地名文化探析

景德镇地名文化探析

景德镇地名文化探析摘要:地名文化是由这一区域历史文化所决定的,区域的地名文化必然反映城市的历史文化。

景德镇地名作为一种区域文化的象征,包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印记了千百年来本地政治、经济、文化变迁的历史足迹。

本文从地理环境、历史移民、地域经济、宗教信仰、意志情感、民俗文化六个文化现象阐述景德镇地名文化的发展历史和特色。

关键词:景德镇地名文化现象历史特色地名,顾名思义,就是地理实体的名字,可以认为是人们对地理实体的命名。

它是人们对地理环境中地理实体的一个认识和创造的过程,是对地理环境的一种改造。

地名在漫长的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产生、发展和演变,其成名规律不仅与地理实体有关,更与人类的社会活动紧密相连。

在一定区域内,一个时期的地名,就是这一时期的历史缩影。

“地名不是随便命名的,……它是人们根据某一理由对特定的地方进行命名的。

命名的理由取决于许多因素,但主要取决于命名的历史时期、命名的文化程度以及命名者的社会的、政治的、宗教的和爱国的态度和动机。

”(巴浩编译:《地名是时代的标志》,《地名知识》1983年第2期)因此,地名顽强的延续性和稳定性较好地保存了地理演变和文化发展的某些本来面目。

一、景德镇地名与地理环境地名是人类社会出现以后才产生的。

在地名产生之初,人们为了生存和利用自然,对自然地理实体打上文化烙印,这就产生了地名。

所以地名的产生,一开始就是人类与环境相处或相互作用的结果。

地名的产生,必然体现着地理环境的特征。

在地名文化反映的自然环境特征中,“山”、“水”等自然地理实体可以说是地名文化起始天生的“摇篮”。

1“山”地名特征景德镇位于黄山、怀玉山与鄱阳湖的过渡地带,总体走向为东北至西南向。

地势四周高,中间零星分布的河谷盆地,以低山丘陵为主,延绵起伏。

所以景德镇以山、岭作为地名非常多见,如珠山、苦珠山、凤凰山、向阳岭、观音岭、江坑岭等。

特别常见以地貌形象特征命名的山岭,如狮子山,牛角杪、黑牛山、大狼尖、双龙尖、高龙山、棉花岭、冬瓜岭、茅屋岭等。

历史文化名城江西景德镇的介绍ppt

历史文化名城江西景德镇的介绍ppt

主要旅游景点
• • • • • 湖田古窑遗址 景德镇御窑厂 龙珠阁 祥集弄民宅 瑶里风景区
湖田古窑遗址
• 湖田古窑遗址第二批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 位。 湖田窑是中 国宋、元两代各大制 瓷规模最大,延续烧 造时间最长、生产的 瓷器最精美的古代窑 场。
景德镇御窑厂
• · 景德镇御窑厂第六批全国 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3年 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景德镇御窑遗址博物馆位 于原御窑厂遗址内,御窑 厂是明、清时期专为宫廷 生产御用瓷器的所在地, 始建于明洪武二年(1369 年)。是我国历史上烧造 时间最长、规模最大、工 艺最为精湛的官办瓷厂, 海内外拍卖价格最高的瓷 器大多出于此。
瑶里
• 瑶里位于景德镇 的山区地带,有些地 方人迹罕见,自然生 态保存得很好,风景 非常秀丽,旅游资源 极为丰富。景区有古 镇游览区;饶南陶瓷 主题园;汪湖原始森 林;梅岭休闲度假区; 东埠古码头游览区; 高岭国家矿山公园等 景点。
龙珠阁
• 位于景德镇珠山旧址 之上。唐代叫聚珠亭, 宋代称中立亭,明代 称朝天阁和环翠亭, 清代又改称文昌阁, 20世纪初重建后称 “龙珠阁”。现已成 为景德镇的城徽。
风土人情
景德镇城区的原住居民并不多,相当一部分是近 30年来新迁入的人口。据有关史籍记载,唐初景 德镇及浮梁全境人口不足一万,到天宝年间发展 到四万有余。这里面有自然增长的含量,但更多 的是人口迁徙的原因。据有关地方志、宗谱记载, 移民主要来自鄱阳、乐平等人口相对较多的邻近 的平原地区,还有来自吉州窑产瓷区和丰城、南 昌等古洪州窑附近地区的陶工瓷工。随着瓷器生 产的迅速发展,外来移民也迅速增多,移民中除 大批来自都昌、乐平、丰城的瓷业工以外,还有 大批来自南昌一带的船民和码头工,来自徽州地 区的非瓷商户。他们大部分是流动人口,但也有 相当一部分逐渐定居在镇区。

景德镇名称的由来及其所属管辖的变迁

景德镇名称的由来及其所属管辖的变迁

景德镇名称的由来及其所属管辖的变迁09电子(一)班 200910330129 周林华摘要:景德镇作为我国的“瓷都”具有悠久的历史,其名称的由来也具有悠久的历史,其名字从古代的新平镇到唐代的新平县、新昌县再到后来北宋时期的景德镇。

景德镇的每一次的改名及其所属管辖的变迁都有着很大的历史意义关键字:新平镇新昌县景德镇景德镇是江西省第三大城市,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重要组成,也是国家重要的山水生态历史文化名城。

上饶市北部偏西。

景德镇由于制瓷历史悠久,瓷器产品质地精良,对外影响大,“瓷都”两字成了景德镇的称号。

2011年景德镇市总人口为158.75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64.67万人。

景德镇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古老城市,而它的名称由来也是同样的历史悠久。

这个地方汉代时称为“新平”,东晋时设镇,叫作“新平镇”。

后又叫作“昌南镇”,隋唐时曾一度为“陶阳镇”。

北宋赵恒景德年间易名为“景德镇”,沿用至今已有900多年。

1953年,定为江西省辖市。

对景德镇来说,宋是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朝代。

在宋代之前,景德镇曾有过好几个名称:新平镇、昌南镇、陶阳镇。

历史发展到宋代,南北名窒林立,突出的有汝、官、哥、钧、定五大名窑,而当时的景德镇瓷业生产也进入一个崭新时期,唐末、五代就有相当规模的青白瓷(影青瓷)这时更成为全国的代表产地。

由于这里拉制的瓷器"土白壤而填,质薄腻,色滋润",真宗景德年间(公元1004-1007年),皇帝赵恒派人到景德镇,要这里为皇家制造御用瓷器,底书"景德年制"四字。

由于"其器光致茂美,当时则效著行海内,于是天下咸称景德镇瓷器,而昌南之名遂微"。

从此以后,这里就叫"景德镇",名称延用至今,到现在已有近一千年的历史。

一设新平镇在古代,景德镇一直属于古番地。

春秋时,为楚国东部边境。

公元前504年(周敬王十六年),吴王阖闾伐楚,取番地,景德镇地区属吴国。

景德镇解解300字

景德镇解解300字

景德镇解解300字景德镇的陶瓷文化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至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在宋代,景德镇青瓷成为国际陶瓷市场上的佼佼者,被陆游称赞为“镇窑百工争一铸,殊似西州百炼钢”。

在明清时代,景德镇瓷器更是远销东南亚、中东和欧洲等地,成为中国的经济支柱之一。

因此,景德镇被称为“瓷都”。

景德镇靠近长江,境内河流纵横,山峦连绵,自然景色优美。

不仅有长江的美景,还有众多的名山名泉,如八面山、金刚山、罗田山等。

景德镇古城依山而建,历史悠久,古老的城墙依然保存完好。

在城内,可以看到许多明清古建筑,而且这些古建筑都是由青白瓷包装而成,因此景德镇也被称为“瓷城”。

景德镇的陶瓷制作工艺有独特之处,釉下彩、刻花、青花等技法在世界上都享有盛名。

景德镇的陶瓷作品风格古朴典雅,精美绝伦,深受人们的喜爱。

而景德镇的陶瓷艺术家更是源远流长,代代相传,每一位工匠都是匠人精神的继承者和传承者。

景德镇还有许多著名的景点,如龙虎山、罗田寺、古窑遗址等。

龙虎山是道教名山,因其陶瓷文化而闻名,每年吸引数以万计的游客前往朝拜。

景德镇的宝轮寺、丹霞寺、大圭峰寺、印山寺,都是古刹名胜,至今仍闪现着古老的辉煌。

在景德镇,可以品味到地道的粤菜、川菜、湘菜等各地美食。

又有瓷器博物馆、竹海木泉等旅游景点可供游客观光,人文景观各异,美不胜收。

每年的景德镇国际陶瓷艺术节更是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陶瓷艺术家和爱好者,是一个国际性的盛会。

在景德镇,除了观赏陶瓷艺术外,还可以参观当地的陶瓷生产车间,了解陶瓷的生产工艺。

很多工厂为了吸引游人,还会设立试作间或者演艺厅让游人体验一把制瓷工艺。

游客可以亲自动手制作瓷器,体验传统手工艺术。

总的来说,景德镇是中国陶瓷之都,有着灿烂的陶瓷文化,美丽的自然风光,丰富的人文景观,是一个值得一游的地方。

来到景德镇,可以领略中国传统的陶瓷艺术,感受浓厚的历史文化氛围,还可以享受美食,参观名胜古迹,放松心情,感受大自然的宁静与祥和。

因此,景德镇是无论是艺术爱好者、美食爱好者、还是喜欢自然风光的人都可以前往的一座宜人之地。

瓷都景德镇——精选推荐

瓷都景德镇——精选推荐

瓷都景德镇景德镇位于江西省的东北部,与安徽省接壤.东晋时景德镇称新平镇,据史书记载:"东晋立新平镇于昌南",遂改昌南为新平.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因新平镇在昌江之南,就改称昌南镇.唐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改为浮梁县,据县志说:"有民众在溪伐木为梁"因此得名。

.景德镇的名称始于宋景德元年.北宋时期,昌南镇的瓷器得到宋真宗皇帝的赏识,便将昌南镇改为景德镇."景德"正是宋真宗五个建年号之一,景德元年即公元1004年,用皇帝的建年号命名城镇,说明当时宋皇对这个地方的重视,而这个名称能保留到现在,这在全国都是少见的.1949年景德镇解放,单独建市.同年5月5日成立景德镇市人民政府.1953年6月,政务院批准景德镇市为江西省直辖市.现在,全市共有二县二区,市区面积为3274.44平方公里,城区面积124平方公里,市区人口约62万.城市人口31万人.1982年,景德镇被批准为我国首批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景德镇气候温和湿润,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降水量1763.6毫米,最高气温为41.8度,最低温度10.9度,年平均气温17度左右.由于季风的影响,冬春多偏北风,春夏之交梅雨绵绵,夏秋之际晴热天多.这种气候对农业和瓷业生产有利.景德镇能长期存在和发展,有它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资源优势.景德镇处于鄱阳湖水域的昌江之滨.昌江上溯安徽祁门,下接波阳,全长182公里,市境内长度为96.9公里.江水穿城而过,还有南河环城东南,西河贯穿西岸,形成三水环城之势.以昌江为主流的大小河流,给景德镇的瓷业带来了许多方便.其一是确保瓷业用水,"造瓷首需泥土掏炼,尤在精纯".其二是提供了水上运输.载量大安全节省运费.景德镇的河流还有一个作为动力的特殊作用.古代制瓷矿石全靠人工粉刷,所耗人力甚多.本地劳动人民充分利用天然水流落差的动力,在一些支流上安装起水轮车和水锥,用以粉碎瓷石.据资料统计,昌江之上水椎最盛时超过六千支.每当春夏水发,车轮旋转,水椎翻腾,响声隆隆,真是"重重水椎夹江开,未雨殷传数里雷". 这种粉碎制作瓷料的方式,省人,省事,省钱,可称得上是一大奇观.瓷器是中国三大发明之一,景德镇是千年不断的窑火产瓷胜地.景德镇自古以来就有"火焰城"之称,山环水绕,中央一洲,瓷窑林立,火焰照天.无怪伟大的文学家,考古学家郭沫若来景德镇考察时写下"中华向号瓷之国,瓷业高峰是此都"的名句.瓷器的发明是人类文明进化的产物,是古代生产技术和文化艺术的结晶.瓷器源于陶器又精于陶器.俗话说得好"民以食为天","食"就需要器,在原始社会,由于雷电常引起森林大火,大火烧过的土显得很硬.据说就是这个现象给人以启示,用粘土在火中烧烤,得到不易透水的容器,这就是最早的陶器.我国大约在五六千年前就已经发明了陶器,到了东汗时期(公元25---220年),我国最早的容器已经脱胎而出.瓷器与陶器不同,它有优于陶器的硬度,透明度和光泽度,吸水率大大低于陶器.它比陶器坚固耐用,造型美观;又比铜器,漆器造价低廉;瓷器以瓷矿石为原料,陶则以陶土为原料;瓷烧成温度在1300度左右,而陶在800度左右.传说在古代,中国瓷器第一次传到欧洲时,那美妙坚硬的器具令外国人惊讶,不知道它叫什么,只知道来自于神秘的东方中国,于是就称它为CHINA.这就是为什么"瓷器"又是中国国名的另一种解释.对于景德镇瓷器的起源与发展,史书上作了比较详尽的记述.宋以来,有蒋祁的<<陶记>>,宋应星的<<天工开物>>等,一般文献记载,"新平冶陶,始于汗室",至今已有两千年的历史.但从现已经发掘的古窑址来看,最早的兴烧年代在唐末五代,距今已有一千多年了.根据出土瓷片检测分析,这时的制瓷技术已经相当成熟.唐朝末年,藩镇割据,造成五代十国(公元907---960年)的分裂局面.当时,在南方战祸较少,北方人民大量南逃,江南人口剧增,经济发展一片繁荣,促使景德镇瓷业展现出"村村陶埏,处处窑火"的兴烧景象.在众多的窑址中,以湖田古窑址最为著名,现为全国文物重点保护单位.公元960---1279年赵宋统一了中国,封建经济高度发展,瓷业生产显著进步,景德镇也因独创青白瓷而名扬天下.宋代造瓷在釉色方面崇尚青色为贵,对釉色有诗为证"雨过天青云破处,者般颜色作将来".宋代是我国瓷业蓬勃发展的时期,有河北定窑,河南汝窑,京都官窑,龙泉哥窑,禹州均窑,并称五大名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景德镇地名文化探析摘要:地名文化是由这一区域历史文化所决定的,区域的地名文化必然反映城市的历史文化。

景德镇地名作为一种区域文化的象征,包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印记了千百年来本地政治、经济、文化变迁的历史足迹。

本文从地理环境、历史移民、地域经济、宗教信仰、意志情感、民俗文化六个文化现象阐述景德镇地名文化的发展历史和特色。

关键词:景德镇地名文化现象历史特色地名,顾名思义,就是地理实体的名字,可以认为是人们对地理实体的命名。

它是人们对地理环境中地理实体的一个认识和创造的过程,是对地理环境的一种改造。

地名在漫长的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产生、发展和演变,其成名规律不仅与地理实体有关,更与人类的社会活动紧密相连。

在一定区域内,一个时期的地名,就是这一时期的历史缩影。

“地名不是随便命名的,……它是人们根据某一理由对特定的地方进行命名的。

命名的理由取决于许多因素,但主要取决于命名的历史时期、命名的文化程度以及命名者的社会的、政治的、宗教的和爱国的态度和动机。

”(巴浩编译:《地名是时代的标志》,《地名知识》1983年第2期)因此,地名顽强的延续性和稳定性较好地保存了地理演变和文化发展的某些本来面目。

一、景德镇地名与地理环境地名是人类社会出现以后才产生的。

在地名产生之初,人们为了生存和利用自然,对自然地理实体打上文化烙印,这就产生了地名。

所以地名的产生,一开始就是人类与环境相处或相互作用的结果。

地名的产生,必然体现着地理环境的特征。

在地名文化反映的自然环境特征中,“山”、“水”等自然地理实体可以说是地名文化起始天生的“摇篮”。

1“山”地名特征景德镇位于黄山、怀玉山与鄱阳湖的过渡地带,总体走向为东北至西南向。

地势四周高,中间零星分布的河谷盆地,以低山丘陵为主,延绵起伏。

所以景德镇以山、岭作为地名非常多见,如珠山、苦珠山、凤凰山、向阳岭、观音岭、江坑岭等。

特别常见以地貌形象特征命名的山岭,如狮子山,牛角杪、黑牛山、大狼尖、双龙尖、高龙山、棉花岭、冬瓜岭、茅屋岭等。

根据地理实体形象命名地名是自古以来常用的最简单、直观的方法。

复杂崎岖的地形地势演化了具有特色的取字地名,如尖(白帽尖、毛岭尖、鹿角尖)、坞(葫芦坞、白蛇坞、和尚坞、牛角坞)、畈(茅家畈、汪家畈、高里畈)、坦(毕家坦、南安坦、何家坦)、岗(杉树岗、油榨岗、黄泥岗)、坪(杨家坪、枫树坪、项家坪)、垄(芭蕉垄、果儿垄、黄雀垄)、坑(杨梅坑、坑口、林家坑)、洼(郑家洼、高家洼、何家洼)、墩(匣钵墩、草鞋墩、唐家墩)、坳(洪家坳、徐西坳、雪山坳)、包(胡家包、狮子包、秦家包)、坡(黄土坡、阴坡、)、塅(黄家塅、乌珠塅、金村塅)垇(麻石垇)等。

景德镇城市建在山岭之中,其聚落地名不免受地形地势的影响,如木鱼墩因地形形似木鱼;纱帽墩形似纱帽;老罗汉肚地势呈坡状,形似罗汉肚;犁嘴头因地形似犁头嘴;鲤鱼洲因州地状似鲤鱼;麻布袋,因地形呈麻布袋状。

弄巷因地势的高低,通常以“上”和“下”分别命名,地势较高用“上”,较低的用“下”,如墩头上、沿沟上、沟下、亭垄下、程家上巷与程家下巷、彭家上弄与彭家下弄、祥集上弄与祥集下弄等。

2、“水”地名特征景德镇境内河流以昌江为主,昌江发源于安徽省祁门县境,经皖赣边界倒湖右岸纳入北河。

北河为昌江上游大支流,主流自东北向西南曲折回旋至王一桥,汇陈田诸水而南下倒湖入市境。

东河发源于皖赣边界的白石桥南侧山地,从凤凰嘴人昌江。

南河源于婺源县五花尖的南麓,河水由东向西,然后南行,经南安入昌江。

西河起自皖赣交界的分水岭西侧,自北往南流,斜穿城区的西岸,流入昌江。

城区就在昌江两岸,江水穿城而过。

南河环绕于东南,西河贯穿于西岸,形成了三水环城之势。

景德镇发达的水系造化了众多与“水”相关的取字地名,除了江、河,溪(明溪、英溪、洛溪、南溪)、湖(梅湖、百湖滩)、塘(青水塘、茶园塘、尖嘴塘、方家塘)、湾(岭下湾、枫树湾、胡琴湾)、滩(老鸦滩、旸府滩、泥家滩)渡(招宾渡、涧潭渡、建溪渡)、潭(金鸡潭、沽潭)、洲(黄家洲、郭家洲、麻田洲)、港(磨刀港、源港)等地名星罗棋布、纵横交错。

有江河必有桥,自古至今有许多以桥命名的街道里弄,通津桥、五龙桥、韦陀桥、一心桥、小桥上、何家桥、十八桥、秀水桥、太平桥、落马桥、杨家桥等遍布古城。

虽然朝代变迁,城市建设,大多数的桥已经被毁,但是人们仍然对桥有着清晰的记忆,以桥作为地名顺其自然。

从对自然地理实体和附加在实体上的人文景观的命名可以看出,景德镇自然地理环境的特征,山岭起伏,平原少,降水丰富,河流纵横交错,湖泊、池塘众多等特点。

这些地名的分布皆有一定的地域性,都是对特定地理环境的反映。

因此,在某种意义上说,地名是地理环境的一面镜子,时刻反映本地区的地理环境特征。

二景德镇地名与历史移民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移民是带动一个区域发展的推动性力量。

移民作为文化传播的载体,把一种文化传播到一个区域,当地文化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促进自身优化。

景德镇作为一个单一的手工业城市,古代移民为瓷业城市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景德镇还是历史上兵家战事之地,因其自然地理环境的战略性地位。

我们可以从地名中窥见植入景德镇区域的移民文化。

1陶瓷工匠的迁移宋元之际,就有不少外地陶工来到景德镇,如吉州陶工逃到饶州,带来了先进的陶瓷制造技艺,对早期景德镇瓷业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明清,景德镇人口数量增长惊人,其中绝大多是外地的陶工。

嘉靖四十二年(1563),饶州府通判方叔猷说当时景德镇“本镇统辖浮梁县里仁、长香等都居民,与所属鄱阳、余干、德兴、乐平、安仁、万年及南昌、都昌等县杂聚,窑业佣工为生。

”(同治《饶州府志》,卷三)这类“以陶为业”的佣工,嘉靖间“聚佣至万余人”(《明世宗嘉靖实录》,卷二四零:“浮梁景德镇民以陶为业,聚佣至万余人”),到万历三十四年(1606),萧近高《参内监疏》:“镇上佣工,皆聚四方无籍之徒,每日不下数万人。

”(参见《明神宗万历实录》卷四一九。

)嘉靖间,景德镇“主客无虑十万余”(乾隆《浮梁县志》,卷四,《典礼群祀》)。

这样,在嘉靖至万历后期这五六十年间,在景德镇十万以上的人口中有万余至数万陶工。

清末,“据景德镇地方说法,在必要期其人口超过10万,开窑期间最多达到30万,虽然说是开窑期,恐怕也不过二十万而已”(明治四十一年,北村弥一郎:《清国窑业视察报告》)。

从古代先民的大量迁徙,可见景德镇已从小城镇上升位置当时著名的都市,“大之而两京、江、浙、闽、广诸省,次之而为苏、松、淮、扬诸府,临清、济宁诸州,仪真、芜湖诸县,瓜洲、景德镇诸镇”(嘉靖《江西省大志》,卷七《陶书》)。

《浮梁县志》也记载:“景德一镇,隐然大都会焉”(乾隆《浮梁县志》,卷首,《旧序》)。

1.1景德镇地名折射出移民文化的宗族观“在文化发展的初级阶段,地名的命名只表示所命名地物的特征或景观,在文化发展的高级阶段,许多地方时以其拥有者的名字来命名的,有采用种族的名字,也有采取个人的名字的。

”(巴浩编译:《地名是时代的标志》,《地名知识》1983年第2期)中国古达社会是一个封建文化高度发达的社会,人们对于宗族、血缘观念非常重视,在移民迁移到一个新的地方时,他们会将宗族的观念印记到所居住新区域的名称上。

景德镇有许多地方的名称冠以姓氏,这就是宗族观念在地名上的体现。

古时的景德镇是江南重镇,瓷业繁荣,贸易发达,吸引了大量的周边地区移民。

都昌“土瘠民众”(《都昌县志》,卷一,《风俗》),“东乡地少人多,特别是三都、六都、九都、十都更苦,都来景德镇找生活”。

同乡同地的外籍人,以血缘关系为纽带,集聚在一地生息繁衍,因此,景德镇许多弄巷的名称都冠以姓氏,有的建立家族祠堂。

彭家弄,彭姓家族聚于此地,后因宋中期瓷业生产发展,坯坊增多,渐渐渐成为弄巷,以姓氏命名彭家弄(《景德镇地名志》第40页);陈家弄,因明朝都昌陈氏家族迁入,故名(《景德镇地名志》第139页);沈家祠,明初有沈姓迁入居住。

沈氏在此地建立家族祠堂,后渐渐形成弄巷《景德镇地名志》第51页)。

此外,以姓氏冠名的村落数量非常普遍,如彭家(宋朝,彭氏建村。

鲇鱼山乡)、刘家(清末,刘氏建村。

荷塘乡)、胡宅(唐末,胡氏迁入。

蛟潭乡)、施家(清初,施氏建村)、胡家(明朝,胡氏建村。

西湖乡)、罗家(元初,罗氏建村。

勒功乡)、朱家(宋末,朱氏建村。

江村乡)等。

“姓氏是标志社会结构中一种血缘关系的符号。

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社会成员赋予他某些规定性,用以形成一种姓氏制度。

”(李力《地名文化现象透析》长春大学学报第13卷第1期第81页)在中国,姓氏具有很强的文化色彩,是宗法制度的体现。

地名冠以姓氏,正是宗法制度影响人们观念的一种表现形式。

1.2景德镇地名折射出移民文化的地缘观除了以姓氏命名地名外,景德镇以会馆(书院)命名街巷里弄的数量也非常可观。

会馆,也称“会所”,是中国旧时都市中同乡、同业的封建性团体。

明代后期,景德镇杂聚了大量来自邻近各县的佣工,以同乡的地缘关系集结起来,并成立各自的商业组织——行帮。

瓷业者通过乡族扶持而来,技艺又乡族袭承,“其人守职之专,世世相承,至以族姓著称(如都昌之冯、余二姓多业烧窑),历数叶而不替”(《景德镇陶业纪事》上篇,第4页),“所执之业,各据一帮”“各据一行,不传他人”“其业之精者,且仅传其本帮,而世守其业”。

因此行帮的地域特征是以乡族为核心,行会对外具有强烈的排他性和限制性。

据调查,全国共有18个省、34个州(府)68个市(县),在景德镇建有会馆(书院)三十多个。

会馆(书院)所在地的地名,几乎都是会馆(书院)命名的。

城区以会馆(书院)命名的地名达24个,有的会馆(书院)还派生出许多弄巷地名,如徽州会馆(新安书院)就派生出了新安上巷、新安下巷、下新安巷;福州会馆(昭武书院)派生出抚州弄;瑞州会馆(筠阳书院)派生瑞州弄;饶州会馆(芝阳书院)派生饶州弄;湖口会馆(湖北书院)派生的湖口弄等。

从这些地名中不但可以探出移民给予景德镇陶瓷制度文化浓墨重彩的一笔,还揭示了景德镇是历史上商贾云集、五方杂处并封建主义思想浓厚的工商业都会。

2景德镇地名与军事战事王权争霸,是导致大量移民的政治因素。

一方面,平民为了逃避战乱,从一地迁移到另一地;另一方面,军队作战也必须根据战事战况进行迁移。

虽然古代战争已经在历史长河中流逝,但从地名中我们可以追溯这些战事的足迹。

历史上,景德镇曾名新平镇。

据史料记载,东晋时新平镇处在战乱年代,因陶侃平寇而取名新平,意为新近平定之地域,具有镇压、征服、驻兵戍守之意。

从商代至东晋,景德镇以军事为中心,源于自然环境的战略性地位。

易守难攻的地理位置,最适于招兵买马、养精蓄锐。

因此,景德镇这一区域的地名有不少与军事有关的地名,提供了一些重要的军事信息。

如勒功街市一个重要的古镇,也是一个军事要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