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上册化学燃烧与灭火测试题

合集下载

2022_2022学年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71燃烧和灭火同步练习含解析新版新人教版

2022_2022学年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71燃烧和灭火同步练习含解析新版新人教版

课题7.1 燃烧和灭火(练)
【基础篇】
1、用嘴吹灭燃着的生日蜡烛,利用的主要灭火原理是()
A、隔绝空气
B、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C、清除可燃物
D、使可燃物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
【答案】D
【解析】A、用嘴吹不但没有隔绝蜡烛与空气的接触,反而增大了蜡烛与氧气的接触面积,所以这不是蜡烛熄灭的原因;
B、着火点是物质的一种固有属性,一般不会改变,所以不能降低蜡烛的着火点;
C、而嘴吹蜡烛未能移走蜡烛,所以这不是蜡烛熄灭的原因;
D、嘴吹蜡烛时空气流通快了,带走了蜡烛周围的热量,从而降低了蜡烛的温度。

2、下列有关灭火原理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清除可燃物
B、使可燃物与其他物品隔离
C、隔绝空气
D、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答案】D
【解析】水可以使燃烧的物质熄灭的原理是降温和隔绝氧气,但是,着火点是物质的固有的属性,是不可以改变的,改变的只是可燃物的温度,
故选D
3、森林火灾时,灭火队员砍伐树木开辟“防火隔离带”,其主要目的是()
A、隔离空气
B、隔离可燃物
C、降低可燃物的温度
D、促进烟尘的扩散
【答案】B
【解析】根据灭火原理,灭火队员砍伐树木开辟“防火隔离带”的目的是清除或隔离可燃物。

故选B。

4、下列图标与燃烧、爆炸无关的是()
A.B.C.D.
【答案】C
【解析】A、图中所示标志是禁止烟火志,与燃烧爆炸有关;。

初三化学燃烧和灭火试题答案及解析

初三化学燃烧和灭火试题答案及解析

初三化学燃烧和灭火试题答案及解析1.了解安全知识,可以更好地保护人身和财产安全。

下列做法不正确的是()A.发现燃气泄漏应立即开窗通风关阀门B.用亚硝酸钠腌渍鱼肉和蔬菜C.霉变的大米、瓜子、花生等不能食用D.室内起火应压低身体逃离火场【答案】B【解析】A、发现燃气泄漏应立即开窗通风关阀门,正确,B、亚硝酸钠是工业用盐,有毒,不能用亚硝酸钠腌渍鱼肉和蔬菜,错误,C、霉变的大米、瓜子、花生等会产生黄曲霉素,不能食用,正确,D、室内起火,大量的有毒气体飘向空中,所以应压低身体逃离火场,正确,故选B【考点】化学与生活2.“釜底抽薪”成语中蕴含的灭火原理是()A.隔绝空气B.降低温度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C.移除可燃物D.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答案】C【解析】釜底抽薪体现的是一种常用的灭火方法,它利用的原理是清除可燃物,将锅底的柴火抽走,就没有了可燃物,起到灭火的作用.故选:C.【考点】灭火的原理和方法.3.(2分)如图为某学生设计的探究可燃物燃烧条件的实验。

请回答:(1)通过此探究实验,可以说明燃烧的条件之一是什么?(2)实验结束后,用灯帽可将酒精灯熄灭,该灭火方法的主要原理是什么?【答案】(1)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2)隔绝空气(或氧气)【解析】(1)因为乒乓球片比滤纸片更易燃烧,通过铜片上的乒乓球片先燃烧,滤纸片后燃烧的现象,说明燃烧的条件之一是: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2)灭火的原理:(1)消除可燃物(2)隔绝氧气(或空气)(3)降温到着火点以下;用灯帽可将酒精灯熄灭,该灭火方法的主要原理是隔绝空气(或氧气)【考点】燃烧的条件及灭火的原理4.下列处理方法不正确的是A.炒菜时油锅中的油不慎着火,可用锅盖盖灭B.扑灭森林火灾的有效方法之一是将大火蔓延路线前的一片树木砍掉,形成隔离带C.不慎碰倒酒精灯,酒精在桌面上燃烧起来,应立即用水浇灭D.遇到火灾时,可用湿毛巾捂住口鼻,蹲下靠近地面或沿墙壁跑离着火区域【答案】C【解析】炒菜时油锅中的油不慎着火,用锅盖盖灭,可以隔绝空气,而灭火,A正确;扑灭森林火灾的时将大火蔓延路线前的一片树木砍掉,形成隔离带,可以防止火势的蔓延,B正确;不慎碰倒酒精灯,酒精在桌面上燃烧起来,应立即用湿抹布扑灭,不能用水浇灭,C错误;遇到火灾时,有害气体弥漫在上方,可用湿毛巾捂住口鼻,蹲下靠近地面或沿墙壁跑离着火区域,D正确。

7.1 燃烧与灭火同步练习卷 2022-2023学年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

7.1 燃烧与灭火同步练习卷 2022-2023学年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

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上册化学同步练习7.1 燃烧与灭火一、选择题1.小欧在纸叠的小船中加入适量的水,用酒精灯直接加热,纸船安然无恙。

纸船没有燃烧的原因是()A.纸不是可燃物B.纸没有与氧气接触C.温度没有达到纸的着火点D.水能灭火2.根据如图所示的实验现象,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A.现象①②说明物体燃烧需要氧气B.现象①说明白磷的着火点不高于80℃C.现象②③说明两种可燃物的着火点均高于80℃D.现象①③说明两种可燃物的着火点不同3.做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实验时,要先点燃铁丝上系着的火柴棒,再伸入集气瓶中,火柴燃烧的作用是()A.补充氧气B.升高铁丝温度C.增加可燃物D.升高铁丝着火点4.空气中敞口放置的一瓶汽油,没有燃烧的原因是()A.汽油有挥发性B.汽油是液态C.温度没有达到着火点D.没有与氧气接触5.王宁同学从资料中查得白磷的着火点是40℃,他将一小块白磷放入80℃的水中,并用导管对着热水中的白磷吹气,结果白磷燃烧了起来。

除温度达到着火点这一因素外,上述热水中白磷燃烧的可能原因是()A.嘴吹出的气体中仍含有可支持燃烧的氧气B.白磷这一可燃物特别容易燃烧C.嘴吹出气体中的二氧化碳也可支持燃烧 D.吹气时产生的水蒸气使白磷燃烧6.一场大火有时是由一个小小的烟头引起的。

烟头在火灾发生中所起的作用是()A.提供可燃物B.提供氧气C.使可燃物的温度达到着火点D.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7.小聪为了探究燃烧的条件,设计了如图实验装置。

通过用力上下振荡锥形瓶,可以看到白磷燃烧水火相容的场景,停止振荡则火焰熄灭。

该实验直接说明燃烧需要()A.必须用力上下振荡B.与氧气(或空气)接触C.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D.要有可燃物8.电影《赤壁》场面:吴蜀联军在船上装满枯枝浇足油,借着东南风向曹军驶去,接近曹军时点燃船上枯枝弃船而走。

火借风势,火船宛如火龙一样冲向连在一起的曹军木船。

一眨眼,曹军水寨已经烧成一片火海。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第七单元 课题一 燃烧和灭火 同步测试(含答案)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第七单元 课题一   燃烧和灭火   同步测试(含答案)

课题一燃烧和灭火同步测试(含答案)一、单选题1.下列图标中属于消防安全标志的是()A. ①③⑤B. ③④⑤C. ①②D. ②④2.下列不属于缓慢氧化的是( )A. 酒和醋的酿造B. 动植物的呼吸C. 蜡烛燃烧D. 食物腐烂3.下列气体与空气混合后遇明火,可能发生爆炸的是()A. 氨气B. 氢气C. 氮气D. 二氧化碳4.下列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中,只能得出“燃烧需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的是()A. B.C. D.5.将酒精灯的灯芯拨得松散一些,可使燃烧更旺的原因是()A. 减少酒精的挥发B. 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C. 增加空气中氧气的含量D. 增大可燃物与空气的接触面积6.下列有关易燃、易爆物的说法错误的是()A. 在搬运时,要轻拿轻放,不能摔、砸或撞击B. 生产酒精的车间里,只要不影响工作,个人可以吸烟C. 煤矿矿井里必须采取通风、严禁烟火等措施D. 在有易燃物的工作场所,严禁穿化纤类服装7.有关如图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A. 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B. 向水中白磷通氧气,白磷会燃烧C. 热水的作用只是提供热量D. 可燃物温度达到着火点即可燃烧8.用化学原理解释下列词语,其中不合理的是()A. 钻木取火——是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B. 釜底抽薪——清除可燃物C. 风助火威——为燃料提供足够的氧气D. 火上浇油——隔绝空气9.某物质的着火点为t℃,图中该物质燃烧得最旺的点是( )A. Q点B. P点C. N点D. M点10.老师为大家演示了一个兴趣实验,将一张浸有酒精的棉手帕点燃,然后甩动手帕,当大火熄灭以后,手帕完好无损,你认为手帕没有燃烧的原因是()A. 酒精燃烧产生了二氧化碳B. 棉手帕不是可燃物C. 温度没有达到棉手帕着火点D. 手帕没有与氧气接触11.下列关于灭火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 木材着火用水泼灭——降低了可燃物的着火点B. 扑灭森林火灾开辟隔离带——清除和隔离可燃物C. 炒菜时油锅着火立即盖上锅盖——使可燃物与空气隔绝D. 不慎将酒精灯洒到桌面燃烧,用湿布覆盖——隔氧又降温12.下列做法错误的...是()A. 炒菜时油锅着火,立即盖上锅盖B. 天然气泄漏,立即关闭阀门并开窗通风C. 燃着的酒精灯不慎碰倒,立即用湿布盖灭D. 正在使用的家用电器着火,立即用水浇灭二、填空题13.燃烧与我们的生活和社会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七单元课题1燃烧和灭火拓展训练(附模拟试卷含答案)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七单元课题1燃烧和灭火拓展训练(附模拟试卷含答案)

课题1 燃烧和灭火基础闯关全练拓展训练1.关于燃烧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都是化学反应B.都是氧化反应C.都是化合反应D.都是放热反应答案 C 燃烧不一定是化合反应,如蜡烛在空气中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就不属于化合反应。

2.已知白磷的着火点为40 ℃,下列实验中白磷能够燃烧的是( )答案 C 可燃物燃烧的条件是与氧气(或空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

3.天然气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消防队员常用高压水枪灭火,其灭火原理是;氢气作燃料的优点是(答出一条即可)。

答案CH4+2O2 CO2+2H2O 使温度降低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产物不污染环境(或燃烧热值高等)解析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甲烷完全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反应条件是点燃;灭火时使用高压水枪利用了降低温度到可燃物着火点以下的原理;氢气燃烧热值高,生成物是水,无污染。

能力提升全练拓展训练1.逻辑推理是化学学习常用的思维方法,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A.水能灭火,所以电脑一旦失火应立即用水浇灭B.原子在化学变化中不能再分,则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C.点燃H2与O2的混合气体可能爆炸,但点燃煤气与O2的混合气体不可能爆炸D.氧化物都含有氧元素,所以含有氧元素的化合物都是氧化物答案 B 电器着火不能立即用水浇灭,因为水能导电,A项错误;在化学变化中原子不能再分,所以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B项正确;点燃可燃性气体与氧气的混合物都可能发生爆炸,C项错误;氧化物中含有两种元素,所以含有氧元素的化合物不一定是氧化物,D项错误。

故选B。

2.火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因素,使用不当时可能成为吞噬生命的恶魔。

请回答下列问题:(7分)(1)人类从远古时代就懂得钻木取火。

钻木之所以能取火,是因为。

(2)近年来频繁发生的有关化学品泄漏或爆炸事件一次次给我们敲响警钟。

因此,在生产、运输、使用和贮存易燃易爆物时绝不允许违章操作。

下列图标与燃烧和爆炸有关的是。

(3)分别点燃两根火柴,将一根火柴头竖直向上,另一根火柴头斜向下(如图所示),火柴在哪种情况下更容易持续燃烧,原因是。

2020年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七单元课题1燃烧和灭火同步检测(含答案解析)

2020年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七单元课题1燃烧和灭火同步检测(含答案解析)

课题1 燃烧和灭火同步检测一、选择题1.我校正在创建“无烟校园”,下列图标与此主题相符的是()2.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溶液中溶剂不一定都是水B.可燃物温度达到着火点一定会燃烧C.点燃可燃性气体前一定要验纯D.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不一定是中和反应3.用下图所示装置探究燃烧的条件,有关该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 )A.该实验只能得出燃烧需要氧气这一结论B.该实验使用了相同的可燃物C.该实验现象是铜片上的白磷不燃烧,红磷燃烧D.该实验说明燃烧需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4.用一块棉布手帕浸泡在盛有质量分数约为70%的酒精溶液中,待均匀湿透后取出。

将浸透的手帕舒展开,用镊子夹住两角,用火点燃(如图所示)当手帕上的火焰熄灭后,手帕完好无损。

对于这一现象,下面解释正确的是()A.这是魔术,你所看到的是一种假象B.火焰的温度低于棉布的着火点C.手帕上的水和酒精的汽化吸热,使手帕的温度低于棉布的着火点D.酒精燃烧后使棉布的着火点升高5.下列事故处理方法错误的是()A.发生火灾时可用湿毛巾捂住口鼻,低下身子沿墙壁跑出火灾区B.档案资料起火,立即用泡沫灭火器灭火C.发生煤气中毒,立即将中毒人员移到通风的地方救治D.浓硫酸沾到皮肤上,立即用大量水冲洗,然后涂上3%﹣5%的碳酸氢钠溶液6.如图将一根铜丝烧成螺旋状网罩罩在一支燃着蜡烛的火焰处,不多久蜡烛火焰熄灭,其熄灭的原因是()A.降低温度至着火点以下 B.清除了可燃物C.降低了着火点 D.隔绝了氧气7.如图所示,加热烧瓶中的水使之沸腾。

水蒸气从铜管喷出,把火柴靠近管口P处,火柴被加热,迅速移开火柴,火柴开始燃烧。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水沸腾,水分子质量和体积增大B.P处水蒸气的作用是使火柴温度达到着火点C.火柴移离水蒸气,与氧气充分接触,从而燃烧D.火柴燃烧的产物含有二氧化碳和水8.“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的热播让厨房再次成为人们施展厨艺的舞台,其实厨房也是同学们的家庭实验室,利用厨房中的物品不可以进行的实验是()A.探究铁制品在什么条件下生锈B.比较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C.用燃着的火柴检查天然气管道是否漏气D.探究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9.下列处理事故的方法都会用到水,其中做法不合理的是()A.楼房失火,用高压水枪灭火B.燃着的酒精不慎被碰倒着火,立即用湿布盖灭C.炒菜时油锅中的油不慎着火,立即用水浇灭D.少量浓硫酸沾在皮肤上,立即用大量水冲洗,然后涂上稀碳酸氢钠溶液10.生活中处处蕴含着化学知识。

九年级化学第四章_第1节_燃烧与灭火 练习题

九年级化学第四章_第1节_燃烧与灭火 练习题

九年级化学第四章燃烧燃料第1节燃烧与灭火一、选择题1.(2010泸州)下列关于燃烧的说法正确的是()A.可燃物一定是气体B.可燃物一定是液体C.可燃物一定是固体D.可燃物的温度必须达到其自身的着火点才能燃2.(2011南通市)认识燃烧原理可以合理利用和控制燃烧反应。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物质与氧气反应时都会发生燃烧B.只有燃烧反应可将化学能转化为热能C.增大可燃物与空气的接触面积,可促进燃烧D.煤炉生火时,用木材引燃是为了提高煤的着火点3.(2011广安市)为探究物质燃烧条件,某同学做了如下图所示实验:已知白磷着火点40℃,红磷着火点240℃;发现水中白磷和铜片上红磷都没燃烧,铜片上白磷着火燃烧。

对此实验的认识错误的是()A.物质燃烧必须要与氧气接触B. 物质燃烧温度必须要达到着火点C.烧杯中热水的作用既供热又使白磷Ⅱ与氧气隔绝D.铜片上的红磷没燃烧,因为红磷不是可燃物4.(2011百色市)某物质的着火点为t℃,右图中该物质燃烧得最旺的点是()A.Q 点B. N点C.P点D.M点5.(2011.黄石市)古语道“人要实,火要虚”,其中““火要虚”的实质是(A. 散热的速度加快B. 增大木柴与空气的接触面积C. 木柴的着火点降低D. 提高空气中氧气的含量6.下列有关灭火原理的说法中,错误的是()A.清除可燃物B. 使可燃物与其他物品隔离C. 隔绝空气D. 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7.(2011宜宾市)下列不是燃烧需要的条件是()A.可燃物B.氧气C.压强D.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8.“吸烟有害健康”,我国政府规定:从2011年5月1日起,公共室内禁止吸烟。

烟草燃烧释放的物质中,能与血红蛋白结合引起中毒的是()A.一氧化碳B.二氧化碳C.尼古丁D.焦油9.(2010株洲)下列常用危险化学品标志或与燃烧爆炸有关的图标中,表示错误的是()A.剧毒品B.爆炸品C.禁止放易燃物D.禁止吸烟10.(2011无锡市)下列关于“燃烧和灭火”的叙述正确的是()A. 档案室着火用泡沫灭火器灭火B. 炒菜时油锅着火,立即盖上锅盖C. 只有含碳元素的物质才能燃烧D. 只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可燃物就能燃烧11.(2011泰州市)下列关于灭火的方法中,正确的是()A.油着火,用水浇灭B.扑灭森林火灾,设置隔离带C.熄灭酒精灯,用嘴吹灭D.电器着火,直接用水浇灭12.(2011百色市)学以致用,请用所学知识判断下列做法安全可行的是()A. 在加油站拨打或接听移动电话B. 遇火灾时打开所有门窗C. 档案资料着火,可用液态二氧化碳扑火D. 启用闲置的沼气池前先进行火把实验13.(2011.泰安市)世界上每年有上万家庭发生火灾,造成了极大损失,如果掌握一些家庭安全知识和紧急灭火措施,就能避免火灾。

九年级上册化学燃烧与灭火测试题

九年级上册化学燃烧与灭火测试题

九年级上册化学《燃烧与灭火》测试题一、填空题1、某同学在学习“燃烧和灭火”内容时,做了以下实验,用两种不同方法熄灭蜡烛火焰。

(1)以上实验依据的灭火原理是:实验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实验2____________ _____ _。

(2)请你再举一个生活中灭火实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火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因素,使用不当时可能成为吞噬生命的恶魔。

请回答下列问题:(1)人类从远古时代就懂得钻木取火。

钻木之所以能取火,是因为___________.(2)近年来频繁发生的有关化学品泄漏或爆炸事件一次次给我们敲响警钟。

因此,在生产、运输、使用和贮存易燃易爆物时绝不允许违章操作。

下列图标与燃烧和爆炸有关的是________。

(3)分别点燃两根火柴,将一根火柴头竖直向上,另一根火柴头斜向下(如下图所示)火柴在哪种情况下更容易持续燃烧_________ ,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将大小相同的若干棉布在五份不同体积分数的酒精溶液中浸透后取出点火,做了“烧不坏的棉布”的实验.其实验结果记录如下:实验序号①②③④⑤所用酒精的体积分数95%65%55%15% 5%实验现象酒精烧完,棉布酒精烧完,棉布酒精烧完,棉布不燃烧烧坏无损无损(1)请你推测实验⑤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实验②③中“酒精烧完,棉布无损”的原因: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实验室里的酒精灯常出现灯内有酒精却点不着的现象,你认为可能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年级上册化学《燃烧与灭火》测试题一、填空题1、某同学在学习“燃烧和灭火”内容时,做了以下实验,用两种不同方法熄灭蜡烛火焰。

(1)以上实验依据的灭火原理是:实验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实验2_____ _______ _____ _。

(2)请你再举一个生活中灭火实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火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因素,使用不当时可能成为吞噬生命的恶魔。

请回答下列问题:(1)人类从远古时代就懂得钻木取火。

钻木之所以能取火,是因为___________。

(2)近年来频繁发生的有关化学品泄漏或爆炸事件一次次给我们敲响警钟。

因此,在生产、运输、使用和贮存易燃易爆物时绝不允许违章操作。

下列图标与燃烧和爆炸有关的是________。

(3)分别点燃两根火柴,将一根火柴头竖直向上,另一根火柴头斜向下(如下图所示)火柴在哪种情况下更容易持续燃烧_________ ,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将大小相同的若干棉布在五份不同体积分数的酒精溶液中浸透后取出点火,做了“烧不坏的棉布”的实验。

其实验结果记录如下:实验序号①②③④⑤所用酒精的体积分数95% 65% 55% 15% 5%实验现象酒精烧完,棉布酒精烧完,棉布酒精烧完,棉布不燃烧烧坏无损无损(1)请你推测实验⑤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实验②③中“酒精烧完,棉布无损”的原因: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实验室里的酒精灯常出现灯内有酒精却点不着的现象,你认为可能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如图所示的灭火毡是一种新型的灭火用品。

使用时,将灭火毡从套中取出,覆盖在燃烧物上,以达到灭火目的。

(1)灭火毡的灭火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灭火毡是由羊毛及铝质纤维制成的,羊毛和铝质纤维都是可燃物,但在灭火时灭火毡没有燃烧,其原因是 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你举出一种与上述灭火原理不同的灭火方法是_______________ ______ _。

5、化学对我们人类的生产生活发挥着重要作用,燃烧就是我们人类最早应用的化学反应之一,在北京周口店猿人遗址就发掘出50多万年前北京人使用火的痕迹。

(1)北京猿人使用自然火时,需要不断地向火焰中添加木柴和兽骨,从燃烧的条件分析,“木柴和兽骨”是。

到了三万多年前,山顶洞人就会“钻木取火”,他们用动物的绒毛用力摩擦木柴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随着人类对燃烧认识的不断发展,我们可以利用燃烧完成一些不可思议的事,如火箭升空。

现代火箭加注的燃料主要是偏二甲肼(C2H8N2),燃烧后生成水、二氧化碳和氮气,写出此化学反应的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3)当然我们也要学会控制火,否则就会发生危险。

在家中若发现天然气泄漏并在小范围内被引燃,可采取哪些简单办法熄灭火焰? ____________________。

(答一点即可)二、选择题6、认识各种图标对保护自身和他人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如图所示图标指的是( ) A.腐蚀品 B.有毒品 C.当心爆炸 D.禁止烟火7、“蜂窝煤”比煤球更有利于煤的完全燃烧、提高燃烧效率,这主要是因为( ) A.降低了煤的着火点 B.升高了煤的着火点 C.提高了氧气的浓度 D.增大了煤与氧气的接触面积8、“安全生产,人命关天”。

国家对易燃、易爆物的生产、贮存、运输、使用有严格规定。

下列物质与空气混合后,遇火不会发生爆炸的是( ) A.液化石油气 B.二氧化碳 C.汽油 D.面粉9、对下列词语的有关化学原理解释不合理的是( ) A.火上浇油——隔绝空气B.风助火威——为燃烧提供足够多的氧气C.釜底抽薪——燃烧需要可燃物D.钻木取火——使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10、发现火险或遭遇火灾时,下列做法错误的是( ) A.拨打119火警电话 B.室内电器着火,未切断电源,用水灭火 C.不能逃生时,应沉着应对,等待救援 D.逃生时用湿毛巾捂住口鼻,蹲下靠近地面或沿墙壁跑离着火区域11、通常情况下,几种物质的着火点如下表。

物质白磷红磷木炭无烟煤着火点/C40 240 320~370 700~750根据上表所给信息和所学相关知识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白磷、红磷、木炭、无烟煤都是可燃物 B.降温至着火点以下可以达到灭火的目的 C.实验时,用于吸干白磷的滤纸片不能丢在废纸篓里 D.红磷燃烧属于分解反应12、用化学知识解释成语“火上浇油”的说法中合理的是() A.增加可燃物,可以使燃烧更旺 B.增大氧气的密度,可以使燃烧更旺 C.清除可燃物,达到灭火的目的D.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达到灭火的目的13、酒精灯的火焰太小时,将灯芯拨得松散一些,可使火焰更旺。

其原理是( ) A.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B.提高可燃物的着火点 C.增加空气中氧气含量 D.增大可燃物与空气的接触面积14、今年5月12日是我国第五个“防灾减灾日”。

以下有关处理火灾现场方法错误的是( ) A.身上着火不可乱跑,要就地打滚使火熄灭 B.用水浇湿毛巾或衣物,捂住口鼻,低姿行走到安全通道 C.逃生路线被火封住,应退回室内,关闭门窗,向门窗浇水,发出求救信号 D.人员被火势围困在高层建筑时使用楼内电梯撤退15、5月14日上午,兰州市城关区一家存放婴儿纸尿裤的仓库发生火灾,迅即赶到的消防官兵用水枪将大火扑灭。

关于燃烧与灭火,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从燃烧条件看,纸尿裤属于可燃物 B.燃烧产生的大量浓烟对空气会造成污染 C.水枪灭火是因为水降低了纸尿裤的着火点 D.存放纸尿裤等易燃物时不可堆得过密16、下列关于燃烧及事故处理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室内起火,迅速打开所有门窗通风 B.厨房煤气管道漏气,迅速关闭阀门并开窗通风 C.只有含有碳元素的物质才能燃烧 D.可燃物与氧气接触,就能燃烧17、燃烧是生活中一种常见的现象。

下列关于燃烧和灭火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氢气在氯气中燃烧,说明燃烧不一定要有氧气 B.碳在氧气中燃烧比在空气中燃烧剧烈C.锅中的油着火时可用锅盖盖灭,是因为隔绝了氧气 D.档案室内资料着火,立即用泡沫灭火器灭火三、实验,探究题18、下图为某化学实验小组同学设计的制备氧气及探究可燃物燃烧条件的实验装置图。

请回答下列问题:(1)锥形瓶中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收集氧气可采取的方法是 (写一种即可)。

(2)实验时,可观察到铜片上白磷燃烧而红磷未燃烧,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满足的一个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将锥形瓶中生成的氧气通入烧杯并与杯底白磷接触时,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一、填空题1、【解析】(1)用嘴吹灭蜡烛火焰是因为气流带走热量,温度降至着火点以下,使蜡烛熄灭;实验2是隔绝空气,导致蜡烛熄灭。

(2)生活中可用喷水、移走可燃物等灭火方法。

答案:(1)温度降至着火点以下隔绝氧气(2)用灯帽盖灭酒精灯等(合理即可)2、【解析】(1)钻木取火的原理是钻凿木头时,克服摩擦力做的功转化为热能,钻凿处温度升高,当温度达到木头的着火点时就发生燃烧;(2)A项表示爆炸性物质,B项表示禁止燃放鞭炮,C项表示腐蚀品,D项表示禁止烟火,E项表示节约用水,故A、B、D与燃烧和爆炸有关;(3)火柴头斜向下的燃烧过程中放出的热量给火柴梗预热,容易达到其着火点,更容易持续燃烧。

答案:(1)钻凿木头时,钻凿处温度升高,当温度达到木头的着火点时就发生燃烧(2)A、B、D(3)斜向下的火柴当火柴头斜向下时,燃烧产生的热量能给火柴梗预热,容易达到其着火点,所以更容易持续燃烧(或火柴头向上时,燃烧产生的热量随热空气上升,不能给火柴梗加热,火柴梗达不到其着火点,容易熄灭)(两种情况都回答也可)3、【解析】“烧不坏的棉布”的实验中所用酒精体积分数不同,导致实验现象不同,通过分析表格信息看出,实验现象与酒精溶液中水的含量有关,水的含量逐渐增加,燃烧越来越弱,可推测实验⑤的实验现象为棉布不燃烧。

实验②③中棉布无损的原因是燃烧放出的热量使水分蒸发,降低了温度,没有达到棉布的着火点。

用完酒精灯时未盖灯帽,导致酒精挥发,使灯芯上水分过多或灯芯烧焦等都会导致出现灯内有酒精却点不着的现象。

答案:(1)不燃烧(2)实验②③所用酒精中含水量较多,酒精燃烧引起水分蒸发,使棉布的温度达不到其着火点(3)用完酒精灯时未盖灯帽,导致酒精挥发,使灯芯上水分过多(或灯芯烧焦等)4、【解析】灭火毡的灭火是将灭火毡从套中取出,覆盖在燃烧物上,起到隔绝氧气的作用;根据物质燃烧的条件,羊毛和铝质纤维等可燃物在空气中不燃烧是因为温度没有达到其着火点;灭火毡的灭火是隔绝氧气,可以举木材着火用水扑灭等降低温度的灭火方法。

答案:(1)与氧气隔绝(2)温度没有达到羊毛及铝质纤维的着火点(3)木材着火用水扑灭(或其他合理答案)5、【解析】(1)木柴和兽骨能够燃烧,属于可燃物;摩擦能够产生热量可以使木柴的温度达到着火点。

(2)根据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步骤写出正确的化学方程式。

(3)根据灭火的原理选择正确的灭火方法,如关闭阀门等。

答案:(1)可燃物摩擦生热使木柴的温度达到着火点(2)C2H8N2+4O22CO2+4H2O+N2(3)关闭阀门(或其他合理答案)二、选择题6、【解析】选D。

本题考查与人身安全有关的图标认知,图中所示图标是禁止烟火。

7、【解析】选D。

着火点是物质的一种属性,不能随意升高或降低,A、B错;空气中氧气的浓度和煤的形状无关,C错。

8、【解析】选B。

可燃气体和面粉、煤粉等粉尘与空气混合后,遇火都有可能发生爆炸,二氧化碳在空气中不能燃烧,因此不会爆炸。

【易错提醒】“爆炸”不一定是化学变化常见的爆炸分为两种:(1)可燃物在有限的空间内迅速发生燃烧,放出热量没有及时扩散,使生成的气体物质急剧膨胀引起的爆炸,这是化学变化引起的爆炸;(2)气体物质在有限的密闭容器内,因受热体积急剧膨胀引起的爆炸,这种爆炸属于物理变化,如车胎爆炸、蒸气锅炉爆炸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