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电站放射性监测技术-2

合集下载

核电站安全监测与评估技术

核电站安全监测与评估技术

核电站安全监测与评估技术一、引言核电站是指以核能为热源,通过核反应转化而产生电能的设施。

由于其核能的安全性和环保性,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广泛应用。

然而,核能本身的高能量和放射性对工作人员和公众都存在一定的威胁,因此,核电站的安全监测和评估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核电站安全监测技术1.放射性监测技术核电站的工作涉及到轻微的辐射和中等辐射,若一旦内部反应失控,会产生大量辐射。

因此,对核电站内外的辐射水平进行监测是非常必要的。

目前,常见的放射性监测技术包括:核辐射探测器、剂量率监测系统等等。

这些技术能够实时、准确地监测工作环境中的辐射水平并提供报警信息,为应急预案的制定和实施提供重要的依据。

2. 水化学监测技术核电站的核反应需要大量冷却剂来保持稳定状态,一旦冷却水质量下降,将会对核反应产生巨大的影响。

水化学监测技术可用于监测水的物理和化学性质,以确保冷却系统的正常运转。

如电导率计监测离子含量、 PH计监测酸碱值等。

这些设备可以及时检测冷却水中任何异常成分的含量,实现在水化学方面对核电站的快速安全监测。

3. 动力学性能监测技术作为一个复杂的系统,核电站的反应堆需要实时监测各种反应的轨迹和动态性能,以避免系统的崩溃。

新一代的监测技术,如压力和温度传感器、控制系统,能够捕捉反应堆的反应速度、功率和温度等细节,快速识别系统内部-外部之间的异常变化,有效保障核反应的安全性。

三、核电站评估技术1. 放射性风险评估技术核电站的特殊性质意味着在其工作过程中会产生辐射,而这种辐射对人类健康的危害不容小觑。

核电站风险评估可通过模拟辐射泄漏事故的后果,研究相应的影响和后果,以更好地预测对人体健康和环境的伤害极限。

2. 安全评估技术核电站作为一种重要的能源来源,受到了国家极高的注意。

安全评估技术可以综合考虑各种潜在的风险和可能的安全事故,以获得更全面的评估。

基于依法快速定位核电站系统的安全局部和风险敏感区所在的评估技术,以及监测进程的系统分析和模拟技术,对于掌握核电站的安全和风险控制,提升相关管理性能等至关重要。

放射性监测仪器在核电站安全监测中的应用案例

放射性监测仪器在核电站安全监测中的应用案例

放射性监测仪器在核电站安全监测中的应用案例引言:随着核能在世界范围内的应用不断增加,核电站的安全性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核电站的正常运行和安全监测是保障公众和环境安全的重要环节。

在核电站安全监测中,放射性监测仪器的应用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几个放射性监测仪器在核电站安全监测中的具体应用案例,以展示其在核电站运行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案例一:环境辐射监测仪的应用核电站周围的环境辐射监测是核电站安全监测的重要环节。

通过监测周围环境的辐射水平,可以及时发现是否存在辐射泄漏的情况,防止辐射泄漏对公众安全和环境造成潜在风险。

在某核电站的案例中,环境辐射监测仪器被广泛应用。

这些仪器被布置在核电站周围的关键位置,定期对周围环境的辐射水平进行监测。

当辐射水平超过预设的安全范围时,监测仪器会自动报警,核电站相关部门可以及时采取措施,封堵辐射泄漏源,并进行修复措施,确保公众和环境的安全。

案例二:人员辐射剂量监测仪的应用核电站工作人员是核电站运行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需要接触放射性物质进行核能的生产和管理。

为了确保核电站工作人员的安全,人员辐射剂量监测仪器被广泛应用于核电站中,监测工作人员的辐射剂量情况。

在某核电站的案例中,每个进入核电站工作区域的人员都会佩戴人员辐射剂量监测仪。

这个仪器会根据工作人员的接触时间和接触放射性物质的种类,实时监测和记录工作人员的辐射剂量情况。

一旦工作人员的辐射剂量超过安全标准,监测仪器会发出警告并记录相关信息。

核电站工作人员的辐射剂量信息可以用于评估和控制他们的辐射暴露水平,保障工作人员的健康和安全。

案例三:放射性物质检测仪的应用核电站中放射性物质的检测也是核电站安全监测的重要内容之一。

为了确保核电站中放射性物质的运输和储存安全,放射性物质检测仪器被广泛应用。

某核电站的案例中,放射性物质检测仪器被应用于核电站的进出货物检测过程。

这些仪器通过扫描和检测货物的辐射水平,可以判断货物是否存在放射性物质的泄漏和污染。

核电站的辐射监测与防护技术

核电站的辐射监测与防护技术

核电站的辐射监测与防护技术核电站作为一种重要的能源供应方式,拥有巨大的能源输出能力,但是其运营过程中也伴随着辐射的产生。

为了确保核电站的安全运行,辐射监测与防护技术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就核电站的辐射监测与防护技术展开论述。

一、辐射监测技术1. 辐射剂量监测技术辐射剂量监测技术用于测量周围环境中的辐射剂量水平,以及工作人员接受的辐射剂量。

常见的辐射剂量监测设备包括电离室、剂量仪等。

通过这些设备可以实时监测辐射剂量水平,以保证在安全范围内。

2. 辐射监测网络核电站辐射监测网络由一系列传感器、数据采集系统和数据处理系统组成,用于监测和分析核电站周围环境中的辐射情况。

该系统能够对核电站周边地区进行精确监测,提供实时数据和分析结果,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3. 辐射源检测技术核电站中存在着多种辐射源,如放射性物质和核燃料。

通过辐射源检测技术,可以对这些辐射源进行定位和监测。

常见的辐射源检测技术包括γ射线探测器、中子探测器等。

二、辐射防护技术1. 封闭防护措施核电站采用封闭式的建筑和设备,以防止辐射泄漏扩散。

封闭防护措施包括建筑物结构的设计、密封材料的选择、通风系统的布置等,以保证辐射在核电站内部得到控制。

2. 辐射个人防护核电站工作人员需要佩戴适当的防护装备,例如防护服、护目镜、防护手套等,以降低接受辐射剂量的风险。

此外,核电站还应设置辐射防护区,限制外部人员进入,保证工作人员和公众的安全。

3. 废物处理与储存核电站产生的废物包括辐射废物和非辐射废物。

辐射废物需要经过特殊处理和存储,确保不会对周围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核电站应建立合适的废物处理系统,并严格按照国家标准进行处理和储存。

三、应急响应措施即使在严格监测和防护措施下,核电站仍然有可能发生事故。

因此,应急响应措施是保障核电站运行安全的重要一环。

核电站应制定应急预案,明确危险情况下的处置和疏散措施,以及公众安全的保障措施。

结论核电站的辐射监测与防护技术是确保核电站运行安全的关键措施。

核电站辐射环境监测方法规程

核电站辐射环境监测方法规程

核电站辐射环境监测方法规程一、概述核电站是一种高风险、高能量的工业设施,为了保障公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必须进行辐射环境监测,及时掌握环境辐射水平,确保辐射水平在可接受范围内。

本文将介绍核电站辐射环境监测方法规程。

二、辐射源的分类核电站辐射源主要包括气体排放、液体排放和固体排放,需分别进行监测。

1. 气体排放监测核电站气体排放主要包括氚、氡、碳14等,监测方法包括气溶胶监测和气体监测。

对于气溶胶的监测,可采用颗粒计数仪和沉积采样器,对于气体的监测,可使用活性炭吸附器、气相色谱仪和质谱仪等设备。

2. 液体排放监测核电站液体排放主要包括低放废水和放射性污水,监测方法涉及放射性核素的测量和放射性物质的泄漏监测。

放射性核素的测量可采用液闪、液体比例计数器和高纯谱仪等设备,泄漏监测可使用泄漏检测器和气相色谱仪等设备。

3. 固体排放监测核电站固体排放主要包括固体废物和废渣,监测方法包括放射性核素的测量、环境样品采集和放射性物质的质量监测。

放射性核素的测量可采用高纯谱仪和液体闪烁仪等设备,环境样品采集可使用野外环境采样仪器,放射性物质的质量监测可借助重金属分析仪器和离子色谱仪等设备。

三、辐射监测方法辐射监测方法主要包括人员辐射剂量监测、环境辐射监测和生物监测。

1. 人员辐射剂量监测核电站所有人员都需要佩戴个人剂量仪,个人剂量仪可实时监测个人在工作时间内所接受的辐射剂量。

核电站应建立剂量记录档案,对每位员工的辐射剂量进行定期检测和记录。

2. 环境辐射监测环境辐射监测包括大气、水体和土壤的辐射水平监测。

监测仪器包括γ射线探测器、骨增生仪和多普勒雷达等设备,通过对环境中放射性物质的测量,判断环境辐射是否超出国家标准。

3. 生物监测生物监测是通过对人体、动物和植物等生物组织的辐射水平进行分析,判断辐射对生物体的影响。

生物监测可采用放射性核素生物学检测方法、染色体畸变分析和核磁共振等技术。

四、辐射监测数据的处理与分析核电站应建立辐射监测数据的采集、处理和分析系统,确保辐射监测数据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2放射性物质安全监测

2放射性物质安全监测

技术参数
----------------------------------------------
辐射γ探测器: 探测器种类:塑料闪烁体+光电倍增管; 单个探测器体积:30L; 探测器数目:标配2个,最多可配8个; 探测能量范围:25KeV~3MeV; 中子探测器(可选):
探测器种类:3He正比计数管; 探测器尺寸:φ50×1000; 探测器数目:2/4个; 探测能量范围:热中子~14MeV; 其他指标:
系统配带UPS电源;
相对湿度:≤95%;
模块化设计,易于维护。
供电:AC220V/50Hz;
功率:≤200W;
防护等级:IP54;
最大通过速度:1.2m/s;
检测通道尺寸:1m×2m(宽×高)/ 1.5m×2m
(宽×高)。
6
放射性物质安全监测
CRMS2000通道式行人放射性监测系统
软件系统功能
---------------------------------------------------------------------------
技术参数
------------------------------
辐射γ探测器: 探测器种类:塑料闪烁体+光电倍增管; 单个探测器体积:30L; 探测器数目:标配4个,最多可配8个; 探测能量范围:25KeV~3MeV; 中子探测器(可选):
探测器种类:3He正比计数管; 探测器尺寸:φ50×1000; 探测器数目:4/8个; 探测能量范围:热中子~14MeV; 其他指标:
CRMS4000大型通道式车辆放射性监测系统
放射性物质安全监测
概述
CRMS4000 大型通道式车辆放射性监测系统是 一套配置大体积高灵敏度伽玛射线探测器、中子探 测 器(可 选)的 放 射 性 自 动 检 测 系 统,能 够 快 速、 有效、无损地对通过的车辆进行放射性检查,判断其 是否携带放射性物质,联动报警并输出报警信息。从 而为有效防范放射性物质的非法携带提供了高效、可靠 的安检手段。同时,系统还能够与上级管理系统联网,构 成远程实时检测信息系统平台。该系统可应用于核电站、 核废料处理厂、钢铁厂、废品处理厂、各种场馆、海关、港 口、车站等重要场所的出入口,用于检测集装箱、大型车辆 等是否携带放射性物质。

核电站辐射环境监测方法规程

核电站辐射环境监测方法规程

核电站辐射环境监测方法规程随着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核能作为一种清洁、高效的能源技术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应用。

然而,核能发电过程中产生的辐射危害问题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为了保证核电站周边环境的安全和健康,辐射环境监测成为核电站建设和运营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一、辐射环境监测概述辐射环境监测是指对核电站周边环境进行定期监测和评估,以确保辐射水平在安全范围内。

核电站辐射环境监测的目的是保护公众和生态环境免受辐射污染的影响,确保核电站的安全运行。

二、辐射环境监测设备和仪器1. 闪烁体探测器:用于辐射能量测量和辐射源的定位,可在核电站周边进行野外监测。

2. 等离子体质谱仪:用于灰尘、土壤和水样品等中微量元素的测量,能够准确分析辐射污染的来源和扩散情况。

3. 高能γ能谱仪:用于对空气中的γ放射性核素进行确认和分析,能够提供准确的核素浓度和辐射水平数据。

4. 氡气测量装置:用于室内氡气的测量,能够及时发现氡气浓度超标的问题。

5. 辐射剂量仪:用于测量人体接受的辐射剂量,确保核电站工作人员的辐射安全。

三、辐射环境监测方法1. 测量点布设:根据核电站的位置和周边环境特点,合理布设辐射监测点,覆盖周边区域,确保监测的全面性和代表性。

2. 采样和分析:采集大气、水样、土壤样品,并利用仪器对样品中的放射性核素进行分析,得到核素的浓度和活度数据。

3. 环境剂量测量:根据测量点的布设情况,使用辐射剂量仪对周边环境中的辐射水平进行实时测量,定期记录数据。

4. 数据分析和评价:对采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和评价,确保辐射水平在国家标准范围内,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5.报告和公开:编制辐射环境监测报告,将监测结果及时向公众公开,消除公众对核电站辐射安全的疑虑。

四、监测结果的评估和应对措施1. 监测结果评估:根据监测数据和国家辐射安全标准,对辐射水平进行评估,确定是否存在辐射安全隐患。

2. 应对措施:一旦发现辐射水平超标,核电站应立即采取相应的措施,减少辐射物质的排放和扩散,确保辐射环境安全稳定。

《放射性监测》课件

《放射性监测》课件

2
监测结果的评估和应对策略
Hale Waihona Puke 监测结果的评估内容主要包括监测目标是否达成、环境和公众是否受到影响等方 面。在评估的基础上,应对策略包括环境修复、污染源控制、应急处置等。
放射性监测的应用领域
放射性监测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
放射性监测在环境保护工作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其应用领域包括核电站周边环境监测、 城市水环境监测、土壤污染监测等。
《放射性监测》PPT课件
欢迎大家来到放射性监测PPT课件,今天我将带你深入了解放射性监测的概 念、必要性以及应用领域。愿这份课件能为大家的理解提供更多帮助。
简介
1 概念
放射性监测是一项从环境、生物体及人体中 监测放射性物质的活动,旨在掌握环境中放 射性物质的变化和分布情况,保障公众健康 与环境质量。
监测方案中的要素包括哪些
放射性监测方案主要包括责任机构、监测目标和监测内容、监测方法和技术、监测时间和频 率、数据处理和质量保证等要素。
监测区域的划分
监测区域需要考虑哪些因素
放射性的监测区域包括周边区域和被污染区域两部 分,其划分需要考虑核污染区域范围、环境地理特 征、生物地理学制约因素等多方面因素。
2 建议
我们鼓励更多的专家学者投身到放射性监测 研究中来,通过共同的努力,保障环境安全, 维护公众健康,构建美好家园。
放射性监测在核电站等领域的应用
在核设施建造、运行、关闭和废除等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放射性监测都有广泛的应用,如 地面通风与气体处理系统、辐射控制设施、放射性废物等领域的监测。
结论
1 展望未来
作为一项重要的环境监测工作,随着技术的 进步和监测要求的增加,未来放射性监测工 作将更加突出其多样化、先进化、智能化和 实时化的发展特点。

放射性物质污染的安全监测技术

放射性物质污染的安全监测技术

放射性物质污染的安全监测技术放射性物质污染是一种极具危害性的污染形式,精准监测和有效防控是我们避免其伤害的重要手段。

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放射性物质污染的安全监测技术也不断更新和完善。

本文旨在就放射性物质污染的安全监测技术进行探讨。

一、放射性物质污染的来源与影响放射性物质是指放射性核素,它具有放射性衰变的特性,释放能量和辐射。

放射性物质来自于核能工业、科学研究、医疗卫生、天然背景辐射等多种方面。

但是随着核能工业特别是核电站的快速发展,核事故和泄漏等问题也越来越普遍,从而导致放射性物质污染的频繁发生。

放射性物质污染对人类的危害主要表现为辐射伤害和核污染。

辐射伤害可致癌、遗传突变、免疫系统损伤等;核污染则主要表现为食品、水源、土地等生态环境的破坏。

放射性物质污染既会对个体健康造成损害,也会对生态系统产生影响,直接威胁到人类和环境的生存和发展。

二、在放射性物质污染问题越来越突出的现代社会,安全监测技术成为了最基本且必要的手段之一。

裂变核素放射性核素的半衰期非常长,因此必须对其污染情况进行可靠监测。

目前,世界上已经逐渐形成了以核素分析和放射性测量为主的安全监测技术体系。

1. 核素分析技术核素分析技术是一种对放射性物质污染进行精密分析的手段。

核素分析技术可通过激光等手段对样品进行分离、纯化、提取、检测和定量分析等,从而得到放射性核素的详细信息。

核素分析技术可应用于不同物质样品的测量,如土壤样品、环境水样、植物样品、海水等,广泛应用于放射性物质来源的监测、核污染的预警和食品的安全监测等。

2. 放射性测量技术放射性测量技术是一种基于辐射特性的测量手段。

放射性测量技术包括计数器、辐射探测器等,可用于放射性物质的特性分析和定量分析。

放射性测量技术广泛应用于对自然背景辐射、医疗放射性物质、核能工业等领域的监测和监控。

3. 标记技术标记技术是一种将放射性核素作为标志物,用于追踪样品在生物组织中的运动、变化等方面的手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γ能谱分析系统
• 所用的γ能谱系列应该是集数据获取和计算 于一体,主要包括:探测器,多道分析器, 谱放大器,数据存储和处理设备,屏蔽室 和其它电子学设备。 • 我们学校实验室的γ能谱分析仪是NaI(Tl)γ 能谱仪,能量分辨率为:4%。
• 能量分辨率是衡量两个能量相近的γ射线产 生的能峰是否可以被γ能谱仪系统分开(识 别)的主要指标。 对于NaI(Tl)γ能谱分析仪, 能量分辨率的定义为:137Cs核素662keV能 量峰的半高度处的全宽度除以全能峰的能 量,用百分数表示。
总α放射性测量
• 天然放射性核素所发射的α粒子能量在28MeV间,其射程很短,在一般的地质和生 物样品中,较高能量的α粒子射程为几mm (4-6mg/cm2),环境样品的总α放射性可 分直接测定、浓缩后测定和化学分离后用α 能谱仪测量。常用的α辐射测量装置有正比 计数器、闪烁计数器、半导体探测器等。 正比计数器和半导体探测器具有本底低、 效率高、维护简便、价格较低等优点,应 用较广泛。
γ能谱分析
• 在辐射防护工作中,为了评价环境质量,不仅要知道核事 故产生的人工放射性核素在各种环境介质中的含量,而且 也需要知道天然放射性核素在各种环境介质中的含量。事 实上,对于广大居民来说,他们所接受的辐射剂量的总额 中绝大部分来源于天然放射性的照射,地壳中的天然放射 性核素主要是238U,235U,232Th三个放射系及放射性核素 40K ,因此在环境放射性调查和环境辐射水平估算中,都 需要进行天然放射性核素在环境有关介质中浓度的测定。 由于核试验及核能设施的影响,一些土壤、河泥中含有微 量的137Cs。用NaI(Tl)或高纯锗探测器γ能谱法测定固体样 品中铀、钍、镭、钾及铯等核素含量的实验方法具有样品 处理简单、快速等优点。
水的取样
1. 居民生活区生活用水,从自来水管里取样 2. 雨水收集:雨水收集器的面积在0.1m2到1m2之 间为好,收集器具的表面应该光滑。把样品收 集器放置在建筑物顶上可以将空气中的灰尘对 雨水样品的污染减少到最小程度。雨水收集点 要避开植物的遮挡,收集器的尺寸大小根据该 地区的雨量及下雨的频率而定。对于每月有5- 25cm的降雨地区,收集器的面积建议为0.1- 0.3 m2。如果容器重复使用,则必须注意避免交 叉污染,否则将影响所采样品的分析结果。在 放射性沉积期间,如果某地区有显著降雪,可 以采集雪水,其面积为1m2。
3. 采集江、河、湖水样时,应该避开不流动 区域,避开悬浮物和水底的沉渣。采样点 应该设在排出设施的下游。 • 采集水样时,采样管和容器先要用待取水 样冲洗数次。要在采集到的样品中加入1011mol⁄L的盐酸或硝酸,使水的pH值在1-2 之间,可以防止放射性核素在容器上吸附。 • 常用的水样储存容器材料有聚乙烯、聚丙 烯、聚四氟乙烯、硼硅玻璃等。
能量刻度
• γ能谱分析的一个基本要求是准确识别γ能谱中的 全能峰。核素识别主要依靠将测得的γ谱中主要能 峰对应的γ射线能量与已知核素主要γ射线能量相 比较。对γ能谱系统进行准确的能量刻度,从而可 以准确地确定样品谱中每个全能峰对应的γ射线能 量。 • 没有做能量刻度的谱仪系统,测量时的全能峰对 应的只是仪器的道址(一般谱仪测量截面有01024、0-2048、0-4096道),γ射线能量与仪器 的道址近似线性对应关系。
液闪计数器结构
仪器线路框图
• 液闪测量部分主要包括两个光电倍增管、 样品室、前置放大器在内的探测器及符合 电路、相加电路、放大器、符合门、模数 转换器、谱分析器等部分组成。而液闪谱 仪与计算机的联用,使仪器的稳定性、可 靠性、自动化程度和数据处理能力各方面 有了很大的发展,实现了测量全过程的自 动化、程序化。
闪烁液的介绍
• 闪烁液是指除待测样品之外而加到样品计数瓶中 的成分。闪烁液是闪烁过程的基础,它由溶剂、 闪烁体、添加剂等组成。闪烁体的主要功能是变 辐射能为闪烁光;而添加剂具有能使待测样品和 闪烁液之间达到亲密无间的最好接触以及消除化 学发光等功能。 • 溶剂的功能是溶解闪烁体,容纳样品,接受辐射 能并有效地传递能量。在闪烁液中溶剂占99%左 右,大部分射线能量首先被溶剂分子吸收,并在 溶剂分子之间传递,然后交给闪烁体分子。
颜色淬灭
• 在闪烁液内,红色物质和黄色物质对荧光 吸收严重,而蓝色物质吸收很小,闪烁液 中的颜色来自溶解于其中的样品物质,荧 光被这些溶解物质吸收,这种现象在液闪 测量中被称为颜色淬灭。
淬灭校正方法
• 标准淬灭样品:这是一个样品系列,一般为10个样品。一 个样品系列内的10个样品均含有等量的同种核素(被测核 素)的标准放射性,闪烁液和淬灭剂一起达到一固定体积 (如15ml),在一套标准淬灭样品系列中,第一个样品不 加淬灭剂,以后各样品依次加入更多量的化学(或颜色) 淬灭剂(化学淬灭剂多用四氯化碳(CCl4)或硝酸甲烷)。 淬灭剂量开始间隔要小,以后间隔逐渐拉大,这样就完成 了一套标准淬灭样品的制备,10个样品中,放射性含量相 等,但淬灭值由小到大不等,各对应不同的样品谱指数 (淬灭指示参数),拟合得到系统计数效率(对应核素) 对应淬灭指示参数曲线。
液闪测量的基本原理
• 通过以下三方面完成: 1.样品在闪烁液中引起闪烁,把核辐射能转 换成光子; 2.探测光子的光电倍增管和前置放大器,把 光讯号转换成电讯号; 3.把电讯号进行放大、分析、记录。 • 测量时,待测样品与闪烁液混匀在一起, 几乎没有自吸收,且具有4π立体角的几何 条件,所以具有较高的探测效率。
• 在环境样品总β测量中,一般选用KCl作为标准来 刻度仪器的探测效率。其中40K的平均β能量为 0.40MeV,与放置2年的混合裂变产物的平均β能 量(0.48MeV)接近。选用优级纯KCl,在玛瑙研 钵中研细,100目筛子过筛,烘箱中于110℃下干 燥4-6 h ,冷却后在样品盘中铺成不同厚度的系列 刻度源样品,测定样品的探测效率ηβ(包括自吸 收),并绘成ηβ厚度曲线备用。实际测量计算时, 只要根据样品盘中待测样品的实际质量厚度,在 实验刻度曲线上查出相应的ηβ ,即可算出样品的 总β放射性。推荐的KCl中的活度浓度数据为:40K 丰度0.0118%,活度浓度14.5 Bq·g-1 KCl。
3. 在较大地域范围内,比较同类样品、同类 方法获得的总放射性测量数据,以判断本 底是否升高或样品是否被污染的可能; 4.测量样品中的α/β活度比,作为环境放射性 监测工作事件识别的补充数据。 • 总放射性测量在事故应急监测中应用较多, 尤其是用于食品和水样的早期污染判断中。 就常规监测而言,总α和总β放射性测量目 前仍作为多数核设施常规监测项目的内容。
本底测量
• 用一清洁的空白样品盘测量计数系数的α本 底计数率n0。测量时间应足够长,以保证测 定结果具有足够的精度。
总β放射性测量
• 不同核素所发射的β粒子的最大能量相差很 大。因此,很难采用饱和层样来测量样品 的总β放射性。一般将总β放射性测量的样 品的厚度控制在数十mg·cm-境中天然总β放射性测定而言,40K的 贡献是主要的,当需考虑人工放射性贡献 时应确定40K的贡献。
4.2 总α、总β的测量目的和技术
• 总放射性测量的目的: 1. 在同类样品日常监测中,对大量分析样品进行 分类或筛选,初步判断有无放射性污染,如果 有,则判断是否接近或超过控制线,以筛选出 需要进一步仔细测量的样品; 2. 在核事故应急等情况下,已知样品中核素的大 致组成时,利用总放射性测定结果,参照核素 组成资料,推算样品中各单个核素活度的水平, 便于获取较大范围内的数据;
淬灭
• 淬灭及其校正是液闪测量的重要问题之一。 液闪过程发生在闪烁液内,其间有许多能 量的供受关系:具有一定动能的β粒子去激 发溶剂分子,β粒子是供能者,溶剂分子是 受能者;接着溶剂分子把激发能传递给闪 烁体分子,使之激发,此时溶剂分子又成 为供能者,而闪烁体分子即是受能者。凡 是影响这些能量供受关系的因素,最终都 会导致光子的减少,这种现象就是最早的 淬灭概念。淬灭的类型主要有以下几种:
原理
• 将采集的水样酸化,蒸发浓缩,转化为硫 酸盐,于350℃灼烧。残渣转移至样品盘中 制成样品源,在低本底α、β测量系统的α道 作α计数测量。 • α粒子在样品中的自吸收一般是不可忽略的, 自吸收系数f可用下式计算,式中n0,ni分别 表示源物质无自吸收和有自吸收时的计数 率。据估计样品质量厚度<30 µg·cm-2时, 自吸收效率约为±1%。 n
化学淬灭和浓度淬灭
• 在荧光产生过程中,有许多化学物质分散溶剂的 激发能,或同闪烁体分子竞争激发能,有的与闪 烁体分子形成复体,减少了闪烁体的浓度,这些 作用最终都减少了荧光的产生效率,称为化学淬 灭。 • 浓度淬灭:闪烁体在闪烁液内有一个最佳浓度, 当浓度低于最佳浓度时,计数效率随闪烁体浓度 的增加而增加,但当浓度超过最佳浓度时,计数 效率反会因闪烁体浓度的增加而下降,这就是闪 烁体的浓度淬灭。
液闪样品制备
• 一般的液闪样品瓶有两种尺寸:20ml和7ml,可根据待测 的样品量和样品的强弱来选择不同尺寸的样品瓶;制造样 品瓶的材料广泛采用低钾玻璃和聚乙烯塑料。 • 理想的液闪探测条件是,能保持由样品放射性辐射到溶剂 分子、闪烁体分子的最佳能量传递过程以及量子发射产额, 为此,样品须和闪烁液呈分子状态接触,作均相测量,测 量体系应该是透明的。制样技术的基本要求,应当是成本 低、操作时间短、系统误差小、重复性好,探测效率高, 对低能β发射体有较高的探测灵敏度;样品兼容性大,安 全可靠。遗憾的是,种类繁杂、性质各异的样品,仅有少 数是不经预处理就能直接溶于闪烁液的。
液体闪烁谱仪
• 液体闪烁测量(liquid scintillation counting) 是当前应用最广泛的射线探测技术之一。 在生物学、医学、农业科学、环境科学水 文地质、和考古学等领域都发挥着重要作 用。液闪测量技术是一种测量低能β辐射的 行之有效的方法,也可以用来探测α射线、 中子、γ射线等辐射。液闪计数法已被指定 用于水中氚化水([3H]H2O)放射性浓度的测 量,此方法适用于所有种类水(包括海 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