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晚唐时期的苦吟诗人

合集下载

孟郊的痛苦内容与解脱方式

孟郊的痛苦内容与解脱方式

第27卷第4期宿州学院学报Vol .27,No .4 2012年4月Journal of Suzhou University Apr .2012doi :10.3969/j .issn .1673-2006.2012.04.018孟郊的痛苦内容与解脱方式聂广桥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基础部文化教研室,河南漯河,462002摘要:孟郊是中晚唐时期著名的苦吟诗人。

政治动乱、仕途失意、生活窘迫让他的一生抑郁痛苦。

他痛苦内容包括国家动乱、民不聊生之痛,壮志难酬、知音难觅之伤,生活困顿、居无定所之愁,亲人离去、朋友凋零之悲,生命渐老、功业无成之哀。

为了寻求精神的满足和痛苦的解脱,他以诗泄愤、遁迹山林、归依释道。

孟郊通过形式上的解脱找到了痛苦精神的寄托,也在痛苦和解脱的过程中创造出一大批经典的“苦吟”诗歌。

关键词:孟郊;痛苦;解脱中图分类号:I 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006(2012)04-0060-03收稿日期:2012-03-10作者简介:聂广桥(1980-),河南许昌人,硕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古代文学。

中晚唐时期著名诗人孟郊亲历了当时政治的腐败、经济的凋敝、社会的动荡及社会思潮的流变与分裂。

漂泊的人生道路、穷困的困顿境地和狷介的性格让他身心极度痛苦。

在承受着各种痛苦的同时,孟郊创作出了大量的“苦吟”诗歌,不断地寻求解脱痛苦的方法和途径。

1 痛苦内容1.1 国家动乱、民不聊生之痛中晚唐时期经济急剧衰败,藩镇割据猖獗,朋党之争愈演愈烈,社会陷入政治动乱、民生凋敝之中。

作为儒生的孟郊对此表达了一种极度忧虑和愤慨的感情。

如:“杀气不在边,凛然中国秋……忽然两鬓雪,固是一日愁。

独寝夜难晓,起视星汉浮。

”(《杀气不在边》)通过个人的亲身感受,表达了对不义战争的憎恶和对国家前途的忧虑和关切。

“洛民萧条久,威恩悯抚难”(《严河南》),描写了战乱之后的洛阳萧条景象。

“两河春草海水青,十年征战城郭腥。

文坛掌故:苦吟诗人

文坛掌故:苦吟诗人

文坛掌故:苦吟诗人写作教学0506 1636苦吟诗人诗歌在唐代达到了顶峰,涌现了众多的诗人和不朽诗作。

在这众多诗人中,出现了一批被称为“苦吟”的诗人。

大诗人白居易二十岁以后,“昼课赋,夜课书,间又课诗,不遑寝息矣。

以至于口舌成疮,手肘成胝,既壮而肤革不丰盈,未老而齿发早衰白”,与友人春游,吟诵新作,“不绝声者二十余里”。

(《与元九书》可见其苦吟之一斑了。

另一位被称为“诗鬼”的大诗人李贺,其苦吟可谓独特。

李贺自己在诗中记载了彻夜苦吟的情景:“吟诗一夜东方白”、“长歌破衣襟,短歌断白发”、“日夕著书罢,惊霜落素丝”。

这样的苦写、苦吟,难怪他母亲心疼地感慨说:“是儿要呕出心乃已耳”。

贾岛也是一位苦吟诗人,还留下了苦吟的美谈。

贾岛“虽行坐寝食,苦吟不辍”。

有一次,正当他一路苦吟时,冲撞了京兆尹刘栖楚,被关押了一个晚上,天亮才放了他。

而“推敲”的佳话更是脍炙人口、妇孺皆知了。

据记载,贾岛的“独行潭底影,数息树边身”两句诗吟了三年才得妥,所以他说“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可见其精雕细琢了。

孟郊的苦吟也很有特色。

孟郊说自己:“夜学晓不休,苦吟神鬼愁。

如何不自闲,心与身为仇。

”他人有评:“孟郊诗蹇涩穷僻,琢削不假,真苦吟而成。

”(《临汉隐居诗话》)此外如孟浩然因为苦吟竟连眉毛都脱光。

卢延让的苦吟同样有诗为证:“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

险觅天应闷,狂搜海亦苦。

”(《苦吟》)吟,是古代诗人惨淡经营作诗的共同特点。

杜甫说:“新诗改罢自长吟”,“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但像李贺等诗人这样的苦吟,吟到通宵达旦,吟到口舌成疮,吟到破衣襟、断白发,吟到冲撞对面来人都不知,吟到捻断胡须,吟到与自己过不去的程度,这实在是很感人的。

我们倒不是要简单地模仿他们的苦吟,而是要学习他们苦吟的精神和那种专心致志、孜孜以求。

字斟句酌、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严肃负责的写作态度。

“峭冷”诗人“清峭”诗——兼论姚合诗歌对中晚唐苦吟诗风的创新

“峭冷”诗人“清峭”诗——兼论姚合诗歌对中晚唐苦吟诗风的创新

i n f r i dy. w vr epe ut os eehm a n fh ru f rsi C at get ru ,hc o nadat s as eh Ho ee, ol jscni r i s eo eg po dhp hni Poi G opw ihi nt p d o t o Ha n c s
法 ” 《 才子传 》 , (唐 ) 也仍 是将姚 合掩 埋在贾 岛的光环 之下 。本 文欲从 姚合 诗 风的个 性特 征论及 他对 唐代
诗 有哪些 特征 呢 ?
姚合 在 《 寄马戴 》 《 韩 湘》 和 答 中分 别 写道 :新诗 “
此 处得 , 清峭 比应稀 ” “ 人 多峭冷 , ,诗 如水 在胸臆 。 岂
随 平常人 。 五藏为酒 食 。” “ 描述 作诗 时 的状态 用 峭” 和 诗歌 的创作 境界 。 读《 少监 诗集 》 试 姚 十卷 , 五百余 首诗 , 然 ! 诚 姚合 除 了用 “ ” 峭 字外 , “ 如 名卿诗 句峭 ” , 还 用类似 的词 表达 . “ 、 深” “ ” “ ” “ ” 如 高” “ 、僻 、尖 、 险 : “ 格高思 清冷 ” “ 格江 山峻 , ;调 功夫 日月 深” “ 往 嫌 ;还 诗僻 , 亲情怪酒 颠 ” “ 冷语 多尖 ” “ 险语分 明 ” ;诗 、诗 。 阔大 的意 境 , 健 的笔 力 , 练 、 蓄 的语 言 给 刚 凝 含
“ 峭冷 " 诗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 峭" 清 诗
— —
兼论 姚 合 诗 歌 对 中 晚唐 苦 吟诗 风 的创 新
邹 艳 , 勇 徐
( 东师 范 大学 中国语 言文 学 系 , 海 华 上 204 ) 0 2 1

要 : 姚 合是 中 晚唐 之 交 的重 要 诗 人 , 他所 开创 的 “ 功 体 ”不 仅 影 响 了 当 时一 代 诗 坛 , 且 对 晚 唐 五代 也 产 生 武 而

苦吟诗人人物总结

苦吟诗人人物总结

苦吟诗人人物总结一、贾岛姚合苦吟的态度,“清新奇僻”的诗。

二、贾、姚及其追随者,诗内容狭窄,很少反映社会问题。

三、贾、姚诗比较:(一)内容。

贾诗有科考碰壁的失意和怨愤,有贫穷窘困生活的哀叹,有对于清寂之境和佛禅境界的感受,及与僧人隐士的交往,多不出个人生活范围;姚诗题材与贾岛近,写琐细的日常生活情景更多。

(二)风格。

贾因有禅房体验,又受韩孟影响,冷僻成分多;姚仕途较顺,相对清稳闲适。

写府署庭院,贾:“归吏封宵钥,行蛇入古桐。

”(《题长江厅》)姚:“露垂庭际草,萤照竹间禽。

”(《县中秋宿》)。

(三)贾姚等在共同创作态度是苦吟,工整中见清新奇僻。

四、晚唐苦吟诗人。

(一)对社会关心不够,阅历狭窄,题材贫乏。

(二)诗思往往着意为之,为作诗而刻意搜寻。

(三)多近体(尤其是五律),可在音律、对偶、字句上推敲锤炼。

(四)多佳句。

贾《送无可上人》“独行潭底影,数息树边身”,姚“马随山鹿放,鸡杂野禽栖”(《武功县中作三十首》)在生活素材的提炼和景物组合上,既巧为用心,又平淡自然。

“树摇幽鸟梦,萤入定僧衣”(刘得仁《秋夜宿僧院》)(五)缺点是诗境狭窄,有句无篇,缺少完整意境。

内容不足,一味苦吟,减损诗美,小家习气。

“姚、贾缚律,俱窘篇幅”(刘克庄《程垣诗序》),关键是缺乏博大深广的情怀;方回:“晚唐诗多先锻炼颈联、颔联,乃成首尾以足以。

”(《瀛奎律髓》)第三节爱情题材与艳丽诗风一.晚唐爱情题材的诗歌。

(一)温李以爱情题材和艳丽诗风开辟新境界,韩偓、吴融、唐彦谦等是继承者。

(二)寄情闺阁的原因:1.科举和仕途上缺少出路,转而从男女性爱方面寻找补偿和慰藉。

2.晚唐礼教松驰,享乐淫逸之风盛行。

(三)内容:1.多写妇女、爱情、闺楼绣户,以男女之情为中心。

2.跟其它题材内容融合,如不少咏物诗,实际是女子化身。

3.一些叙事诗,如杜牧《杜秋娘诗》、韦庄《秦妇吟》表现女性命运遭遇。

4.某些较复杂的题材,更倾向于表现情爱。

如唐玄宗、杨贵妃题材。

中晚唐时期的苦吟诗人

中晚唐时期的苦吟诗人

“苦吟诗人”“苦吟诗人”,就很可能被人看成没有才华,做诗效率低下,而最根本的因素是,“苦吟诗人”做诗辛苦但稿酬了了。

所以,当代诗人们往往是一下笔就是千言万语。

不少当代诗人们,他们作诗随随便便同时又洋洋洒洒,他们的观点是:既然是宣泄感情,所以思绪不必整理,想到哪写到哪,才叫才华的汪洋恣肆。

当代人写诗高度“散文化”,有时无所谓意境和诗意,甚至可以将白话文按诗的形式排成行就行。

唐朝以后有诗云:“青草池塘处处蛙”、“听取蛙声一片”等等。

没有艰苦认真的探索和高质量的要求,“青蛙”很容易被社会和时间所“埋没”。

当然也有禅诗“春来月夜一声蛙,撞破乾坤共一家”,确有夸奖青蛙的意思,但却注明夸奖的是“惟一性”。

唐朝诗人惜字如金,他们很注重炼字。

重视意境,看重音律的和谐,或者更直接说,他们看重的是诗歌的生命力,不像现代诗人,为了所谓的稿费让篇幅又臭又长,哪怕自己写了都记不起来。

而在唐朝,却有不少诗人凭借其锤炼功夫,靠一首诗甚至一句诗而让后世记住了他们,并为他们对艺术的真挚追求而深表敬意。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苏味道)洞房悬月影,高枕听江流。

(张说)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王湾)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

(宋之问)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刘长卿)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温廷筠)河源飞鸟外,雪岭大荒西。

(郎士元)日落群山阴,天秋百泉响。

(韦应物)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常建)柳塘春水满,花坞夕阳迟。

(严维)茅屋住来久,山深不置门。

(于鹄)绿树连村暗,黄花入麦稀。

(司空图)听雨寒更尽,开门落叶深。

(无可)月上蝉韵残,梧桐阴满地。

(沈亚之)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王勃)千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

(徐凝)残星数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赵嘏)半夜秋风江岸动,满山寒叶雨声来。

(刘沧)江上晚来堪画处,渔翁披得一蓑归。

(郑谷)野庙向江春寂寂,古碑无字草芊芊。

(李群玉)……以上众多的诗句,大多锤炼而来,还不是“苦吟”。

晚唐诗歌

晚唐诗歌

凄艳浑融的风 格
不重意象外部:
1.拥有自己的意象群,所用意象在色调、气息、情意 指向上有一致性。
2.技法纯熟:声调和谐、巧用虚字、事典巧妙、近体 形式整齐规范,增加圆融畅适。 3.情感统一。浓郁的孤独、惘然、无奈、伤感情绪, 弥漫诗中,使诗各部分融合贯通,浑然一体。如《春 雨》《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
和李商隐相比:李深婉而杜俊爽。
六朝文物草连空,天淡云闲今古同。
题宣州开元寺 水阁阁下宛溪 夹溪居人
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 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
惆怅无日见范蠡,参差烟树五湖东。
赤壁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二、李商隐
李商隐爱情与绮艳题材、在向心灵世界深入等方面,把诗 歌表现力提高到新高度。
概况: 时世、家世、身世,促成李商隐易于感伤、内向型的性格与心态;灵心 善感,感情丰富细腻;“多感”、“有情”,及悲剧色彩。 作品 1.关心现实和国家命运,政治诗占了全部作品的六分之一。反对藩镇割 据,批判朝政,思想深度超出以前同类。咏史诗如《隋宫》《贾生》
李商隐的作品
2..吟咏怀抱、感慨身世之作。
朦胧多义与心 灵世界的开拓
李商隐受中唐以后的诗风走向推动,在表现包括爱情体 验在内的心灵世界方面作重大开拓,同时创造“绮密瑰 妍”的诗美。 1.情调幽美的抒情诗。致力于情思意绪的体验、把握与再 现,多用精美之物状其情绪。表达上采取幽微隐约、迂 回曲折的方式,不仅无题诗情感多层次,其它一些诗也 常一重情思套着一重情思,表现得幽深窈渺,如《春 雨》。 2.一般诗人,以可喻可比的方式把情感内容尽可能清晰地 揭示;李商隐为表现复杂矛盾甚至怅惘莫名的情绪,善 于把心灵中的朦胧图象,化为恍惚迷离难以猜测的意象, 由它们结构成诗,略去逻辑关系的明确表述,形成朦胧 诗境,辞意飘渺难寻。如《锦瑟》 3.李诗朦胧与亲切可感的情思意象常统一。 4. 由于境界和情思朦胧,内涵往往具有多义性。

中国古代文学史,章节测试第四编 第六章 中唐诗歌

中国古代文学史,章节测试第四编 第六章 中唐诗歌

第四编第六章中唐诗歌一、单项选择题1.继盛唐开元、天宝之后,唐代的第二个诗歌创作高峰期是()。

A.大历年间B.晚唐年间C.贞元中期至元和年间D.贞元前期【解析】C 从贞元中期到元和年间的中唐诗歌,是继盛唐开元、天宝之后的第二个诗歌创作高峰。

2.白居易晚年自号()。

A.五柳先生B.香山居士C.乐天D.颖滨遗老【解析】B 白居易晚年无意仕进,加之身体多病,大和二年(828)他由秘书监转刑部侍郎时便下决心退休,第二年以太子宾客回到洛阳。

自此到逝世,他一直闲居洛阳,与香山寺僧人结社,自号“香山居士”。

3.白居易回顾早年的创作情形说:“自登朝来,年齿渐长,阅事渐多,每与人言,多询时务;每读书史,多求理道,始知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此出自()。

A.《新乐府序》B.《与元九书》C.《秦中吟》D.《初授拾遗献书》【解析】B 在《与元九书》中,他回顾早年的创作情形说:“自登朝来,年齿渐长,阅事渐多,每与人言,多询时务;每读书史,多求理道,始知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4.白居易的《长恨歌》的主题是()。

A. 爱情主题、政治讽刺主题和时代伤感主题三者合一B. 爱情主题C. 政治讽刺主题D. 时代伤感主题【解析】A 关于《长恨歌》的主题,有爱情说,讽谕说和讽谕、爱情双重主题等多种说法。

实际上应从较广阔的时代意义上去把握和理解其“长恨”主题所蕴涵的悲剧意蕴,即把李、杨的悲剧分别看作爱情悲剧、政治悲剧和时代悲剧,从而使爱情主题、政治讽刺主题和时代感伤主题,各有所依存,构成一个有内在联系的三重变奏的统一整体。

5.白居易的处世态度前后判若两人,其分界线是()。

A.被贬江州B.守丧渭南C.出任杭州刺史D.闲居洛阳【解析】A 以谪贬江州为界,白居易的处世态度前后判若两人,闲适诗多创作于后一时期。

6.白居易的闲适诗多写()。

A.反映国计民生B.山水风光和友情C.个人闲居独处时的生活感悟D.表达知足常乐,温厚柔和的情志【解析】C 白居易的闲适诗多写个人闲居独处时的生活感悟,本之于安分知足,济之以家给身闲,文之以觞咏弦歌,饰之以山水风月,受陶渊明、韦应物的影响较为明显,诗风浅近平淡。

诗人贾岛是属于什么派的

诗人贾岛是属于什么派的

诗人贾岛是属于什么派的以“诗囚”著称于世的唐代诗人贾岛,他的诗歌具有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那么诗人贾岛是属于什么派的?下面是店铺为你收集整理的诗人贾岛是属于什么派的,希望对你有帮助!唐朝诗人贾岛简介苦吟诗派贾岛是生活在我国唐朝时期的伟大诗人,他的故乡在今天的河北省涿州。

他的一生创造过很多优秀的作品,并且广泛流传至今。

相传我们现在所使用的“推敲”这个词就是人们根据贾岛的故事创造而来的。

贾岛的一生坎坷,他的家庭情况并不是特别富裕,自小便过着缺衣少食的日子。

贾岛曾经立志要考取功名,想要功成名就光耀门楣,借此改变自己的贫苦生活。

然而现实是残酷的,他参加过很多次科举考试都没有中第!安史之乱以后由于世事混乱不堪、人民生活困苦,本身就生活拮据的贾岛为了满足生计迫于无奈于是出家做了和尚,直到后来才还俗了。

贾岛是一个性格孤僻的人,他不喜欢和人们交往,反而酷爱研究诗词。

贾岛的诗词有着自己独特的风格。

他喜爱创作凄凉枯寂的萧条境界,诗词多是抒发凄苦悲凉的情感,但是他的诗句却非常的精巧细致让人耳目一新。

所以贾岛被称为“苦吟派”的代表。

贾岛还有一个称号,他被人们称为“诗囚”。

我觉得这个称号起的恰到好处,因为贾岛就是一个酷爱推敲诗句而忽视人际交往的人,他完全被自己的诗词作品给“囚禁”了,成了它们的“奴隶”。

唐朝诗人贾岛的资料贾岛这个人一生没有什么特别大的波澜,要说他的特点,那也就是穷和特别喜欢钻研字句。

还有他骑驴云游的时候,遇到的不知道能不能算得上是贵人的韩愈。

毕竟韩愈也是贾岛还俗的原因之一。

话说,这贾岛并不是出生在什么富贵人家,小时候也是因为家里穷所以早早就剃度出了家,毕竟在寺庙里有吃有喝可以活下来。

但是这寺庙得清冷环境,肯定是培养不出活泼性子的人。

这贾岛就是个年纪轻轻,脾性也是淡淡的一个人。

曾经居住过的地方也被称作是贾岛庵。

至于他作诗的才华自然是他一个人太寂寞的时候,琢磨出来的。

贾岛在19岁的时候,就出来云游,这有才华的和尚出来云游经历自然会有些不一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苦吟诗人”“苦吟诗人”,就很可能被人看成没有才华,做诗效率低下,而最根本的因素是,“苦吟诗人”做诗辛苦但稿酬了了。

所以,当代诗人们往往是一下笔就是千言万语。

不少当代诗人们,他们作诗随随便便同时又洋洋洒洒,他们的观点是:既然是宣泄感情,所以思绪不必整理,想到哪写到哪,才叫才华的汪洋恣肆。

当代人写诗高度“散文化”,有时无所谓意境和诗意,甚至可以将白话文按诗的形式排成行就行。

唐朝以后有诗云:“青草池塘处处蛙”、“听取蛙声一片”等等。

没有艰苦认真的探索和高质量的要求,“青蛙”很容易被社会和时间所“埋没”。

当然也有禅诗“春来月夜一声蛙,撞破乾坤共一家”,确有夸奖青蛙的意思,但却注明夸奖的是“惟一性”。

唐朝诗人惜字如金,他们很注重炼字。

重视意境,看重音律的和谐,或者更直接说,他们看重的是诗歌的生命力,不像现代诗人,为了所谓的稿费让篇幅又臭又长,哪怕自己写了都记不起来。

而在唐朝,却有不少诗人凭借其锤炼功夫,靠一首诗甚至一句诗而让后世记住了他们,并为他们对艺术的真挚追求而深表敬意。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苏味道)洞房悬月影,高枕听江流。

(张说)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王湾)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

(宋之问)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刘长卿)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温廷筠)河源飞鸟外,雪岭大荒西。

(郎士元)日落群山阴,天秋百泉响。

(韦应物)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常建)柳塘春水满,花坞夕阳迟。

(严维)茅屋住来久,山深不置门。

(于鹄)绿树连村暗,黄花入麦稀。

(司空图)听雨寒更尽,开门落叶深。

(无可)月上蝉韵残,梧桐阴满地。

(沈亚之)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王勃)千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

(徐凝)残星数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赵嘏)半夜秋风江岸动,满山寒叶雨声来。

(刘沧)江上晚来堪画处,渔翁披得一蓑归。

(郑谷)野庙向江春寂寂,古碑无字草芊芊。

(李群玉)……以上众多的诗句,大多锤炼而来,还不是“苦吟”。

因为诗人们做出这些诗句来,虽千锤百炼但还不至于太苦。

当然,锤炼与苦吟在很多状态下是一体的,是相通的,所以锤炼的重要性首先要摆出来。

中唐贾岛(779~843) 唐代诗人。

字浪仙。

范阳(今北京附近)人。

早年出家为僧,号无本。

元和五年(810)冬,至长安,见张籍。

次年春,至洛阳,始谒韩愈,以诗深得赏识。

传说贾岛在长安跨驴背吟"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一联,炼"推"、"敲"字不决,误冲京兆尹韩愈车骑,韩为定"敲"字。

后还俗,屡举进士不第。

文宗时,因飞谤,贬长江(今四川蓬溪)主簿。

曾作《病蝉》诗"以刺公卿"(《唐诗纪事》)。

开成五年(840),迁普州司仓参军。

武宗会昌三年(843),在普州去世。

贾岛在韩门,常从张籍、孟郊游。

又与马戴、姚合为诗友,往来酬唱甚密。

他擅长五律,苦吟成癖,自谓"一日不作诗,心源如废井"(《戏赠友人》)、"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题诗后》)。

其诗造语奇特,给人印象深刻,常写荒寒冷落之景,表现愁苦幽独之情。

例如"独行潭底影,数息树边身"(《送无可上人》);"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暮过山村》);"归吏封宵钥,行蛇入古桐"(《题长江》)等句,梅尧臣评为"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欧阳修《六一诗话》引)。

这类惨淡经营的诗句,构成贾岛诗奇僻清峭的风格,给人以枯寂阴黯之感。

也有于幽独中表现清美意境的,如"长江人钓月,旷野火烧风"(《寄朱锡□》);"芦苇声兼雨,芰荷香绕灯"(《雨后宿刘司马池上》)之类。

此外如"秋风生渭水,落叶满长安"(《忆江上吴处士》)一联,谢榛评为"气象雄浑,大类盛唐"(《四溟诗话》)。

又如绝句《剑客》:"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

今日把似君,谁为不平事?"颇有气概。

《代边将》也有"报国"、"平虏"的壮语。

但集中存诗300多首,绝大部分是寄赠酬唱之作,题材范围狭小;又偏重炼句,忽视完整的艺术境界的创造,所以司空图说:"贾浪仙诚有警句,视其全篇,意思殊馁。

"(《与李生论诗书》晚唐在晚唐社会与文学的大背景下,有相当一部分诗人,以苦吟的态度作着“清新奇僻”的诗,代表人物是贾岛(779~843)和姚合(775?~855?)。

贾、姚二人诗名起于元和后期,但贾卒于会昌,姚卒于大中年间,已入晚唐。

其诗代表晚唐一种最普遍的创作风尚,追随者很多,所以将两家归入晚唐诗人中较为合理。

贾岛、姚合及其追随者,诗歌内容都比较狭窄,很少反映社会问题。

贾岛所写,有科考碰壁的失意和怨愤,有贫穷窘困生活的哀叹,有对于清寂之境和佛禅境界的感受,以及与僧人、隐士的交往,大多不出个人生活范围。

姚合诗的题材与贾岛接近,而对琐细的日常生活情景写得更多,在风格上,贾岛因有过禅房生活体验,又曾受韩愈、孟郊的影响,诗中冷僻的成分多一些,而姚合仕途较为顺利,诗风相对显得清稳闲适。

同是写小县府署的庭院,贾岛诗:“言心俱好静,廨署落晖空。

归吏封宵钥,行蛇入古桐。

”(《题长江厅》)姚合诗:“鼓绝门方掩,萧条作吏心。

露垂庭际草,萤照竹间禽。

”(《县中秋宿》)贾诗以空庭落晖的无我之境显得超妙,姚诗境界幽静。

相比之下,可见贾诗比姚诗幽冷奇峭。

贾岛、姚合等人在创作态度上的共同表现是苦吟。

传说贾岛在长安街上酝酿吟诵“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一联时,唐突了京兆尹刘栖楚;斟酌“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一联时,冲犯了京兆尹韩愈。

具体情节虽不一定可靠,但贾岛等人确实苦吟成癖。

晚唐时期,有大批长期困于考场的士子,也有许多人虽然入仕,却处于低下闲冷的地位。

他们有点像大历时代的文人,需要通过做诗获取精神上的补偿。

求科名者,则更需要把五律当日常功课训练。

这样,这些在社会上被冷落的文人,就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投放在做诗上。

对自己的贫穷、窘困和闲散,多方面地加以审视、发掘、体验,“以刻琢穷苦之言为工”(胡仔《苕溪渔隐全话》前集),抒写他们的无奈。

于是,通过对情与景深刻的挖掘与琢磨,做到工整中见清新奇僻,就成了一种新的风尚,有别于韩、孟的奇险和元、白的流易。

晚唐苦吟诗人对社会生活关心不够,阅历范围狭窄,入诗的事料相对贫乏。

他们的诗思往往不是自然涌现,而是一开始就着意为之。

“莫笑老人多独出,晴山荒景觅诗题”(姚合《寄周十七起居》),“物外搜罗归大雅,毫端剪削有馀功”(方干《赠李郢端公》),表现出为作诗而刻意搜寻。

他们撇开以情感充沛、气势贯注为特点的歌行之类体裁,把力量倾注在近体(尤其是五律)上。

近体可以在音律、对偶、字句上见功夫,可以澄心静气地推敲锤炼。

由于苦吟,晚唐人确实创造了不少佳句。

贾岛的“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通过动静相衬,使境界更见幽迥。

《送无可上人》“独行潭底影,数息树边身”一联,上句写人在潭边散步,与水底的身影相映衬;下句写走走停停,一再憩息于树边。

境界之清幽寂寞,人之孤独,身体之疲倦衰弱,以及对景物环境之欣赏流连,等等,均可想见。

虽是“两句三年得”,尚不负苦吟之功。

姚合的诗,比贾岛稍嫌贫弱,但亦能于朴中见巧。

如“马随山鹿放,鸡杂野禽栖”(《武功县中作三十首》其一),用简练朴实的语言,写出山县荒凉之景。

在生活素材的提炼和景物组合上,既巧为用心,又能出之以平淡自然。

除贾、姚外,其它苦吟诗人也有一些佳句。

如:“树摇幽鸟梦,萤入定僧衣”(刘得仁《秋夜宿僧院》)、“听雨寒更尽,开门落叶深”(无可《秋寄贾岛》)、“空将未归意,说向欲行人”(周贺《长安送人》)、“岛屿分诸国,星河共一天”(李洞《送云卿上人游安南》)。

这些诗句,虽然着意写成,却颇为工整、精警。

不用典故,不镶嵌奇字,以看似平常的语言,取得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贾、姚一派的缺点是诗境狭窄,有句无篇。

生活阅历有限,诗料不离琴、棋、僧、鹤、茶、酒、竹、石等物。

内容不足而一叶苦吟,不免琢伤元气,减损诗美,露出小家习气。

“姚、贾缚律,俱窘篇幅”(刘克庄《程垣诗序》),之所以受缚于格律,局促不伸,关键还是由于缺乏博大深广的情怀。

晚唐诗人常常刻苦造就一些工整的句子,但由于才力不足,通篇看去,仍显馁弱。

方回云:“晚唐诗多先锻炼颈联、颔联,乃成首尾以足以。

”(《瀛奎律髓》卷十三)先有句,后有篇,难免前后不够匀称,缺少完整的意境。

贾、姚一派诗人的心态,与封建王朝末世一些政治上无出足的士人比较吻合。

这些士人将生活情趣转移到吟咏日常感受以及与亲友唱和上,因而贾岛、姚合等人便很容易成为追摹的对象。

不仅五代时仍有不少诗人效法贾、姚,南宋的永嘉四灵和江湖诗派,亦以宗法晚唐成为一时风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