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盘水区域分析
利用SWOT分析法分析六盘水市旅游的发展

三、六盘水旅游发展的优化策略
(一)因地制宜地制定旅游发展目标、原则和战略 第一,旅游发展目标。六盘水旅游发展需要积极抓住全球旅 游发展机遇,深化旅游体制改革,结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对 旅游业的要求,推进当地经济、社会、文化的协调发展。第二, 旅游发展原则。六盘水旅游发展需要坚持经济效益和环境保护协 调、因地制宜、规划先行的发展原则。第三,旅游发展战略。首 先,实现六盘水旅游的独特发展。结合当地旅游生态环境和文化 资源,打造独具特色的当地旅游人文景观。其次,借助便利的交 通运输体系,打造区域旅游目的地。再次,实现旅游资源产业化
在社会经济发展和文化产业的崛起下,越来越多的国家地 区逐渐将旅游业作为区域发展的主导产业。六盘水在云贵高原东 部,市内有90%是山地,城市内部拥有大量、丰富的煤炭资源, 成为我国重要的工业城市。但在地区工业化的快速发展下,六盘 水地区工业面临资源紧缺、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 为此,怎样进一步开发和利用六盘水旅游资源,在发展旅游业的 同时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成为相关人员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贵州省六盘水市水城县都格井田地质构造特征分析 (1)

贵州省六盘水市水城县都格井田地质构造特征分析摘要:都格井田位于杨梅树向斜北翼,北东为马龙向斜,南西为妥倮向斜。
井田内地表发现断层2条,钻孔内发现落差小于30m的断点33点,主要以中—小型断层为主,井田构造复杂程度中等。
由于该井田受杨梅树向斜等褶皱影响,裂隙及小断层发育,对煤矿生产有较大的影响。
关键词:井田地质构造,特征分析,成因分析,结论0 前言都格井田位于位于贵州省六盘水市水城县城西南部的鸡场乡、都格乡、发耳乡。
井田范围为不规则多边形,面积52.17km2。
设计生产能力300万t/a。
从2011年开始动工建设以来,矿井建设进度低。
影响矿井建设进度的因素很多,但其地质构造是主要因素之一。
因此,分析研究矿井地质构造特征及其展布规律,对于今后提高矿井生产能力和安全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1 区域构造特征1.1本井田属六盘水煤田,六盘水煤田在大地构造单元上属扬子陆块(Ⅰ级)黔北隆起(Ⅱ级)六盘水断陷(Ⅲ级)。
1.2六盘水断陷:北东和南东分别以紫云—垭都断裂和黄泥河—潘家庄断裂为界,与北东侧的遵义断拱分开。
泥盆至石炭纪期间拉张沉陷,致使泥盆至石炭纪的沉积厚度较大。
紫云—垭都断裂两侧地层的明显分化,表明其在海西期仍有较强的活动性。
见下图。
井田内岩浆岩为峨嵋山玄武岩组,平均厚度达400m左右。
其岩性下部为灰绿色玄武岩及拉斑玄武岩;中部为浅灰及绿灰色泥质粉砂岩、粉砂岩、泥岩、凝灰岩及细砂岩组成,夹薄煤层;上部为深灰、紫红、暗绿色的火山角砾岩及凝灰岩,顶部20m左右为凝灰岩及少量玄武岩。
峨嵋山玄武岩组厚度较大,层位稳定,全井田均有分布,对含煤地层沉积起到填平补齐作用,提供了良好的聚煤场所,为龙潭组含煤地层提供了良好的沉积基底;峨嵋山玄武岩组对含煤地层的分布、沉积岩性、岩相及含煤性等有一定影响,但对含煤地层无破坏作用,对煤的变质无影响。
井田内主要以中—小型正断层为主,岩石风化程度较高,裂隙十分发育,地质构造复杂程度中等。
六盘水市贫困问题分析

六盘水市贫困问题分析六盘水市位于贵州省西南部,是一个资源相对匮乏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
贫困问题在该市存在较为严重的情况。
本文将从经济、教育、医疗和就业等多个角度对六盘水市的贫困问题进行分析。
经济发展水平是导致六盘水市贫困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
该市的主要经济支柱是农业和矿产资源开采,但由于地理条件和自然环境等限制因素,农业产出相对较低,矿产资源开采受国家政策等因素影响较大。
六盘水市的经济基础相对较薄弱,难以为贫困人口提供足够的就业机会和经济收入。
教育问题也是造成六盘水市贫困问题的原因之一。
该市的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学校数量不足,教育设施和师资力量都存在一定的欠缺。
这导致了教育质量较低,孩子们接受的教育水平较低,难以获得良好的教育背景和知识技能。
这使得他们毕业后难以找到好的工作,进而导致贫困问题的长期存在。
医疗问题也是六盘水市贫困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
由于地理位置和经济条件等原因,该市医疗资源相对紧张,医疗设施相对不完善,医疗人员短缺。
这导致了该市居民医疗费用高昂,就医难度大。
面对疾病的时候,贫困人口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救治,其健康状况难以得到有效改善,难以摆脱贫困的困境。
就业问题也是六盘水市贫困问题的一个方面。
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该市的就业机会有限,特别是高技能人才的就业机会较少。
这导致了很多年轻人毕业后难以找到理想的工作岗位,只能从事低技能、低收入的劳动工作。
由于收入较低,难以满足日常的生活需求,这些年轻人也面临贫困问题。
六盘水市的贫困问题主要由经济发展水平低、教育资源不足、医疗设施欠缺和就业机会有限等因素导致。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加大对该市的经济支持力度,提高教育资源的配置水平,完善医疗设施和加大就业机会的创造,以提高贫困人口的生活水平和脱贫机会。
基于Markov模型的城市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分析及预测——以六盘水市为例

摘
要 : 过 景 观结 构 及景 观格 局 指 数 分 析 贵 州 省 六 盘 水 市 中心 城 区 1 9 通 90年 ~ 2 1 0 0年 生 态 环 境
变化的趋势及原 因, 并通 过 Mak v 型 预 测 了 22 ro 模 0 0年 ~ 2 5 00年 研 究 区景 观 格 局 演 变 趋 势 , 果 结 表 明 : 研 究 区 2 间 灌 木林 地 显 著 增 加 、 ① 0a 耕地 尤 其 是 水 田大量 减 少 . 2 ② 0a间研 究 区 建设 用 地 大 量
收 稿 1期 :2 1 l l 3 0 11— J O 基 金 项 目 :国 家 9 3 划 前 期 研 究 项 目(O 2 B 2 2 2 ; 州 省 优 秀 青 年 科 技 人 才 培 养 对 象 专 项 资 金 项 目( 7计 21c 73O)贵 黔科 合 人 字 (0 91 号 )贵 州 省 教 育 厅 自然 科 学 项 目( 教 科 2 10 8 ; 州 省 科 学 技 术 基 金 项 目( 科 合 J字 2O)8 ; 黔 009) 贵 黔 [ 0 12 5 号 )六 盘水 师范 学 院科 研 计 划 项 目(ps2 1 0 , sy 0 1 O . - 1 ̄02 2 ; 1sy 0 1 4 l s2 1 l ) p
的 空 间镶 嵌 趋 向复 杂 , 观组 分 趋 向 均匀 分 布 . 通 过 预测 可 知 , 景 ④ 随着 城 市 化 进 程 的加 快 研 究 区景 观
破 碎 化程 度 将 进 一 步增 大 , 块 的 空 间镶 嵌 更 加 趋 向复 杂 , 观 组 分 进一 步 呈 均 匀化 分 布 . 斑 景 关 键 词 :景 观 格局 ; 地 利 用 ;马 尔科 夫模 型 ; 盘 水 土 六
六盘水盘州市某建设项目现状节水评价与节水潜力分析

《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2024年第3期六盘水盘州市某建设项目现状节水评价与节水潜力分析黄后银(六盘水市水务局,贵州六盘水553000)摘要:水库建设项目现状节水评价与节水潜力分析是水源工程科学规划的重要基础,对区域水利发展规划具有重大工程意义。
为此,结合六盘水盘州市胡冲水库工程建设项目现状节水评价与节水潜力分析典型案例展开分析研究。
结果表明,熟悉工程概况,首先就节水评价范围和水平年、现状节水水平评价(主要包括现状供用水量、现状用水与区域“三条红线”的符合性、现状节水水平评价等方面)完成现状节水评价;同时进行现状节水潜力分析并提出主要对策。
可为类似建设项目现状节水评价与节水潜力分析提供借鉴参考。
关键词:六盘水市;胡冲水库工程;现状节水评价;节水潜力分析中图分类号:TV2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853(2024)03-0032-03作者简介:黄后银(1987—),男,中级职称,主要从事水利工作。
1工程概况《贵州省十三五水利发展规划》将盘州市胡冲水库纳入“十三五”期间的建设工程,工程规模为小(2)型水库,总库容42万m 3,工程任务为乡镇、农村人畜饮水和灌溉。
胡冲水库所在的卡舍河发源于盘州市竹海镇水壶村胡冲西南山麓,河源高程2006m ,总体由西南向东北径流,自源头由西向东流经炼铁厂、上街,在上街折向北流经下珠洞、狗洞,在狗洞转向东流经岔河、石坝河、卡舍、毛家寨、轿子洞,在轿子洞流入地下变为伏流,经8.64km 伏流后,在大寨村花家寨流出地表变为明流,之后转向东北流经王官、下屯、老王地,在老王地附近汇入乌都河,汇口高程1290m 。
卡舍河全流域集水面积58.50km 2,主河道长23.40km ,主河道平均比降20.50‰。
2现状节水评价2.1节水评价范围和水平年胡冲水库的工程任务为乡镇、农村人畜饮水和灌溉,确定胡冲水库节水评价范围为其受水区,包括竹海镇2个中心村和12个基层村,总面积144km 2。
六盘水市地下水污染现状分析及防治对策建议

() 2根据单项组分评价分值计算综合评价分值 计算
公式为:
1_ 『 — 一 。
~
/ a + m 2 x
l 一
水质监测点, 其中包括5 个地 表水点, 5 2 个地下水点 。 地表 水点是沿响水河的径流途径在其上 中下游分别提取。 地下 水点是根据水文地 质条件和工业污染源分布 情况选取。 本次研究选取氨氮 、 氯化物、 耗氧量、 硝酸 盐、 亚硝 酸盐 、 氰化 物、 硫酸 盐、 、 、 、 、 铁 锌 铜 铅 氟化 物、 发性 挥 酚、 、 砷 汞、 六价 铬、 、 锰 镉、 总硬度、 固形 物、 H 为水 P 作
第7 第1 卷 期
分析探讨
Vo17 N o 1 . .
13 地 下水 污 染 调 查 结 果 .
根 据 检 测及 水 样化 验 结 果 , 照 上 述 方 法 对 各 测 点 参
进 行 地下 水 质污 染 评 价, 价 结 果见 表 3 前 5 评 ( 个点 为 地 表
水点 )。
测数 据将 各组分 含量依照 《 地下水质量分布指标》 分成5 类, 按表1 分别确定单项组分评价分值 。
六 盘水市 随着人 口的增加和经济 的快 速发展, 用水 需求不断增加 , 工业废水、 生活污水排放量也逐年上升, 造成一些地区 的地下水 污染。 本文对其 境内3 个水质监 0 测点地下水质化 验分析资料进行了评价, 出了地下水污 提
文章编号 :10 _10 (0 2 l O I- 4 0 7 93 2 1 )O - O 0 1
六盘水市位于贵州省西部 , 面积9 2 k 。 9 6 m 多年年均 气温1.℃, 35 多年平均降水量11. 0 1 mm, 7 属季风湿润 气候
地区。
六盘水市城区道路绿化现状调查与分析

六盘水市城区道路绿化现状调查与分析作者:王谨,余婷,罗佳柏,祖盼来源:《现代园艺·下半月园林版》 2018年第11期摘要院通过调查六盘水市城区三条主干道行道树种类及分车带植物种类、配置形式以及次干道行道树、路侧绿化现状,总结得到六盘水城区道路绿化存在的问题:树种地方特色不够明显,树种相对比较单一;行道树种植间距过大,遮荫效果不明显;植物生长情况不均衡,普遍存在长势不良的问题,提出了该城市后期绿化改良的参考意见。
关键词院六盘水;城区;道路绿化1 研究背景道路绿化是指在道路两侧或中间种植树木、花草,用地组成包括分车绿带、行道树绿带、路侧绿带,目的是改善交通环境。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道路的快速建设和城市规模不断的扩大,道路绿化在丰富城市景观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中发挥的作用日益突出。
城市道路绿化是城市园林系统的重要组成要素,是营造良好城市印象和体现城市特色文化的重要指标。
科学、合理的道路景观绿化,能够建立起城市的良好形象,为市民提供一个生态环境优美、地域文化特色鲜明的生境。
六盘水曾是贵州地区“三线建设”时期建设起来的一座资源型城市,因煤而建、因煤而兴,但随着能源经济的发展,本地区的生态环境也遭受到破坏。
近年来,在国家及省、市地方政府的科学统筹与引导下,六盘水地区积极开展经济转型,加强生态修复、积极建设生态文明。
大量研究表明,作为城市绿地景观重要组成部分的道路绿地对城市的生态意义是独一无二的,因此,在六盘水市创建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城市进程中,对该城市城区的道路绿化情况进行全面的调查分析,具有积极而重要的意义。
本研究通过对城区主、次干道的绿化断面形式、植物种类及应用频率、植物生长状况、观赏特性、植物群落结构、道路分车带植物景观现状进行全面的调查研究,并运用较为成熟的绿地分析体系,分析出六盘水城区道路绿化现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更为科学合理的绿地规划和配置体系,进而为处于资源转型期的六盘水城区远期道路绿化工作提供一些参考性建议。
六盘水市贫困问题分析

六盘水市贫困问题分析六盘水市位于中国贵州省中部,是该省的一个地级行政单位。
虽然该市的经济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贫困问题仍然存在。
本文将分析六盘水市的贫困问题,并提出一些建议。
六盘水市的贫困问题与其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有关。
该市属于贵州省的山区地带,地形崎岖,交通不便。
这导致了农村地区的农民难以实现农产品的有效流通和销售,进而影响了他们的收入。
山区的土地贫瘠,不利于农作物的种植,也限制了当地居民的经济发展。
六盘水市的贫困问题与教育发展不平衡有关。
该市的教育资源集中在城市地区,农村地区的学校设施较差,教学质量不高。
这导致了农村地区的孩子们接受教育的机会有限,他们的文化水平相对较低,难以融入社会和获取高薪工作。
六盘水市的贫困问题与产业结构的单一性有关。
该市的主要经济来源是煤炭产业,而煤炭市场的波动性较大。
当煤炭市场下滑时,很多人失去了工作,加重了贫困问题。
由于煤炭产业的环境污染,该市的生态环境受到破坏,制约了其他产业的发展。
针对六盘水市的贫困问题,我们提出以下建议:应该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扶贫力度。
政府应该投资建设农村交通网络,改善农民的交通条件,提高农产品的销售效率。
政府还应该加大对农村地区的农业技术培训和支持力度,提高农民的种植技术,增加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
应该加大对农村地区教育的投入。
政府应该提供资金支持,改善农村地区的学校设施,提高教育质量。
政府还应该鼓励城市地区的教育资源向农村地区倾斜,提供更多的教师和教育资源。
应该推动六盘水市产业结构的多样化。
政府应该加大对非煤炭产业的扶持力度,鼓励企业和农民发展其他产业,减少对煤炭产业的依赖。
政府还应该加强环境保护,防止煤炭产业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六盘水市的贫困问题与其地理位置、教育发展和产业结构有关。
通过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扶贫力度,加大对农村地区教育的投入,推动产业结构的多样化,我们可以逐步解决六盘水市的贫困问题,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贵州省六盘水市区域 发展分析
目录
六盘水城市概况 六盘水城市发展条件 六盘水城市发展问题 六盘水城市发展机遇 六盘水城市区域战略谋划
一、六盘水城市概况
1、市域自然地理状况 2、市域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3、行政区划与建置沿革
1、市域自地理状况
(一)区位
六盘水市地处贵州省西部,云贵高原腹地, 北临威宁、赫章、纳雍,东面分别与织金、 普定、镇宁接壤,南界兴义、普安、晴隆、 关岭,西靠云南省宣威、曲靖两市。
3、生态环境脆弱,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矛盾加剧;
4、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劳动者素质亟待提 高,就业和社会保障面临很大压力;
5、安全生产的基础仍不稳固,重特大事故时有发生;
6、制约发展的体制和机制问题亟待解决,社会利益关系的处理难度加大;
7、作为资源型城市,如何正确处理加快发展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 关系,将面临严峻考验。
人均水资
源5492立 方米
• 全省1.9倍 • 全国2.4倍
亩均水量
均956.1立 方米
• 全省2.4倍 • 全国5.2倍
(五)土地资源、土地条件
市域总体土地质量不高,利用水平低,水土流失 严重,并且耕地数量较少,后备耕地不多,全市 人均耕地1.51亩,低于全省和全国平均水平。
根据2004年六盘水市土地利用变更资料,全市土 地总面积996537.01公顷,占全省土地总面的 5.7%。
4、省委、省政府提出把以六盘水为重点的贵州西部建设成为重化工基地, 一批重大项目的建成投产和陆续开工建设,将为六盘水市快速发展提供强 大支撑;
(九)不利因素
1、经济总量小,产业结构单一,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得到根本性转变;
2、农业人口比重大,农业生产条件差,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城乡二元结构 突出;
丘陵 17%
高原 4%
盆谷台地 9% 2%
境内绝大部分为山区,岩溶地貌比较发育,岩
山地
溶面积占全市国土土地面积的63.18%,形成了
68%
独特的高原喀斯特地貌。
(四)水资源
由于六盘水所处地形地貌限制,降水不易蓄 积,存在着因工程设施不足而缺水的状况,农 业用水困难,顾本区以旱作为主。
山地 丘陵 高原 盆谷 台地
航空:
建设中的月照机场位于中国贵州省六盘水市钟山区月照乡花竹林坝子,为4C级 国内支线机场。2008年4月初,六盘水月照机场的预可研报告通过了国家发改委 委托专家组的评审。专家组认为,六盘水月照民用机场建设十分必要,它是进 一步完善贵州省航空网络运输,构建西南地区交通枢纽的重要载体。
(三)山脉、河流(河流水文)
(六)矿产资源
六盘水市能源资源主要有煤炭、水能和煤层气, 尤其是煤炭资源储量丰富,煤种齐全,炼焦用煤 比重大,享有“江南煤都”、“西南煤海”之美誉。 全市煤层气(200-1500M深)资源储量11548.8亿 立方米,具有较大的开发潜力。
全市土地
未利用地 建设用12地%
4%
农用地 84%
农用地 建设用地 未利用地
(5)生产力布局
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 推进农业产业化的经营
全市的生产力主要沿两条轴线:株六铁路复线同102省道辐合的横向轴线;水柏铁 路、盘西铁路及威红铁路支线与省道212辐合的纵向轴线。全市的主要工矿企业、 扩大优质农产品种植面 大中型能源项目、主要城镇基本上分布在这两条轴线上。
积极的发展畜牧养殖业
要加快基础和生态建设
(三)社会事业发展
全市社会事业在十五期间也得到了全 面发展,2005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为 7.62‰。教育事业加快发展,全市 “两基”攻坚目标提前一年实现,组 建了六盘水职业技术学院,正式启动 了六盘水矿业学院筹建工作。科技、 文化、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 步。
(四)城镇与城镇体系
(八)有利条件
1、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全面小康,推进和谐社会建设,为六盘 水市加快发展指明了方向;
2、国际形势总体向好,国内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势头,为发挥六盘 水市资源优势,加快发展优势产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生产力布局 提供有利环境;
3、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力度不会减弱,支持新阶段扶贫开发的力度 继续加大,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政策保障;
(3)工业经济
通过企业重组和结构调整,全市已经形成冶金、煤炭、化工、建材、电力等具有较 强竞争力、规模较大的企业集团,引导着城市产业结构不断升级和生产资源优化配 置。
原煤产量 发电量 水泥产量 钢产量
2000年1506 万吨
2005年3846 万吨
2000年44.59 亿千瓦小时
2005年101.9 亿千瓦小时
(一)区位发展条件分析
六盘水市地处东经104°18'20″至 105°42'50″、北纬25°19'44″ 至26°55'33″之间,贵州省西部, 云贵高原腹地,北临威宁、赫章、纳 雍,东面分别与织金、普定、镇宁接 壤,南界兴义、普安、晴隆、关岭, 西靠云南省宣威、曲靖两市。
六盘水市距省会贵阳市250公里,距 云南省昆明市390公里,距重要钢铁 工业基地攀枝花市直线距离约310公 里,居于贵、云、川三省资源富集区 的中心地带。
建立煤 炭基地
成立工 业建设 指挥部
成立六 盘水市
撤销水 城特区
撤销盘 县特区
全市共 有30个 建制镇
1964 1966 1967 1987 1992 2005
二、六盘水城市发展条件
1、区位发展条件分析 2、交通优势分析 3、山脉、河流(河流水文) 4、旅游资源优势分析 5、矿产资源 6、植物资源 7、动物资源
(四)旅游资源优势分析
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盘县大洞。
国家级森林公园:玉舍森林公园。
省级森林公园:六枝花德河森林公园。 省级风景名胜区五处:六枝牂牁江风景名胜区、盘县古银杏风
景名胜区、盘县大洞竹海风景名胜区、盘县高山草原风景名胜 区、南开风景名胜区。
国家级地质公园:六盘水马蒙山国家地质公园。
三、六盘水城市发展问题
城市发展是一个历史的过程,规划涉及到社会、经济、环境、文化等 诸多方面的问题,需要前瞻性的研究作为规划的基础性支撑
问题一
城镇化水平低,与较快的 经济发展阶段不相适应;
城镇体系比较松散,结构 不合理;
2005年城镇化水平(%)
45
40
35
2005年全市城镇人口为79.3万人(含集镇人口为96.6万人),城镇化水平为26.2% (含集镇 为31.9%),低于全国和全省同期平均水平(全国为42.0%左右,全省为26.9%)。
(二)经济发展
(1)主要经济指标及产业结构
2005年底,六盘水市生产总值(GDP)达到207.93亿元,同比增长37.6%。三次产业结 构为9:56.3:34.7。
150
100
50
0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产值(亿元)
同比增长(%)
(二)经济发展
(2)城乡居民收入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其中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由2000年的4808元提高到 2005年的8032元,年均增长10.8%;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2000年的1313元提高到 2005年的1863元,年均增长7.2%。
(六)植物资源
市内野生植物种类繁多,按用途分为牧 草类、药用类、果类及其他类4个类型。 牧草类植物有40科192属514个种。药用 植物略计700余种,主要品种195种。
(七)动物资源
六盘水市的动物。鱼类有35个品种,分 属4目8科。其中本地鱼21个品种,分属 4目7科;省外和国外引进品种14个,分 属3科。两栖类动物共18种,分属有尾 和无尾2目7科。其中大鲵(娃娃鱼)属 国家三级保护动物;贵州疣螈、蓝尾蝾 螈为稀有品种。
煤炭储量为 829.7亿吨
探明储量为 137.6亿吨
保有储量 134.8亿吨
炼焦用煤储 量87亿吨
占全省 26.9%
占全省 26.6%
占全省 88.0%
2、市域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一)人口与城镇化
2005年六盘水市全市总人口约为302.7万人,比上年增加1.99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 6.54‰。
概况: 水资源丰富,但时空分布不均 衡,86%的降雨集中在5-10月, 洪枯期变幅大。此外大量土地 坡陡土层薄,植被覆盖率低, 涵养水源能力弱。全市水资源 总量142.18亿立方米,年平均 天然产水量65.66亿立方米,地 下水52.68亿立方米,客水 23.84亿立方米。
全市人均水资源占有量5492立方米,分别为全省和全国平均值的1.9倍和 2.4倍;亩均水量956.1立方米,分别为全省和全国的2.4倍和5.2倍。
省级自然保护区一处:水城野钟黑叶猴自然保护区。 市郊旅游渡假区五处:啰咪期生态旅游渡假区、石河生态旅游
区、天生湖旅游渡假区、白鹤旅游渡假区、明硐旅游渡假区。
独立景点二个:水城花嘎吴王山大溶斗、钟山区韭菜坪高山石 林风光。
(五)矿产资源
六盘水市能源资源主要有煤炭、水 能和煤层气,尤其是煤炭资源储量 丰富,煤种齐全,炼焦用煤比重大, 享有“江南煤都”、“西南煤海” 之美誉。全市远景煤炭储量为 829.7亿吨,探明储量为137.6亿吨, 占全省累计探明储量的26.9%;保 有储量134.8亿吨,占全省煤炭保 有储量的26.6%;炼焦用煤储量为 87.0亿吨,占全省炼焦用煤储量的 88.0%。全市煤层气(200-1500M 深)资源储量11548.8亿立方米, 具有较大的开发潜力
(二)交通优势分析
铁路:
随着株六铁路复线、水柏铁路、内昆铁路、六 盘南下广西入海,东出湖南到华东,西进云南 进入东南亚的铁路大“十”字,六盘水将成为 西南地区又一重要的铁路枢纽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