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扎特歌剧 音乐特点

莫扎特歌剧音乐特点

在西方音乐史上没有什么谜语会比莫扎特的谜语更大,也更有意味。莫扎特一生的作品洋洋大观,几乎涵盖了音乐的所有领域,人们在惊叹于其所留有的作品两百多年来给予人类的震撼之余,无一例外的想探究其短短的35年生命历程中,不为人知的“戏剧”人生,无一不想在其生活过往的每一处角落挖掘到其音乐每一小节的出处。无一不想在其生命过往的人群中找到其歌剧中每一个角色的音乐雏形。但是人们无不怅然若失在维也纳叫做Duomo街5号的那个户主曾叫做莫扎特的居所前……

很多乐评家再也找不到凌驾于各种“阿谀”概念之上的人间词汇了,宁愿把他放入神界,顶礼膜拜。这位“天使”来到人间,手持着女人巧手编制的绿柳花篮,一路笑着从人们的身边穿过,采拾着人间属于人性,属于生命的美丽花朵,用音符将其逐一串起,再点缀在那个叫做“人类”的冠冕上。“人类”疑惑——那是来自“天庭”的礼物吗?“天使”回答——那是经由我手,来自人间的礼物!是的,他的歌剧题材的世俗特征不是说明了这一点吗?那激昂的、灌满生命力的管弦乐序曲刚刚响起,通体烙上了“莫扎特”的印章,无论你在何处,都会立刻辨识其身份,认识的越是久了,越是对其真实“身份”不再怀疑。

莫扎特歌剧作品的艺术特点:

西洋歌剧是西方音乐文化的瑰宝,带给人类的,是其他的艺术形式不可代替的,不同时期的不同作曲家,在艺术风格上又有着各自的不同,在演唱过程中对歌剧艺术特点的把握是歌唱者正确再现作品灵魂的必备条件。所以要了解一个作曲家的创作特点,应该从了解其作品的社会性、思想性和艺术性入手。

一、莫扎特歌剧作品的社会性

莫扎特的歌剧作品的社会性集中表现在他作品鲜明的时代性与世俗性中。任何作曲家的作品都会带有其生活的时代的特性的不同层面,在莫扎特35年的生命中,有三分之二的时间都在歌剧领域中不断地求索、前进。1781年莫扎特毅然离开萨尔斯堡的大主教,怀着对自己的未来的憧憬、希望和信心独自来到维也纳。18世纪后期的奥地利,正处于法国、德国启蒙思潮的影响下,人的价值由才能和道德决定的意识开始取代出身限定。开始被社会逐渐广泛的接受。启蒙时代贵族的绝对权威意识已经逐渐开始瓦解,而平民敢于向贵族公然蔑视,正是戏剧走向世俗的基础。莫扎特将世俗的欢乐和崇高音乐非常完美的结合在一起,《费加罗的婚礼》就是莫扎特歌剧社会性的重要代表作,剧中描绘的故事发生在大革命前夕的法国,对封建贵族阶层不遗余力的进行了揭露和讽刺。注重体现原作的基本思想,通过仆役与贵族的对立,将一场尖锐的政治斗争,即:让已经消亡的农奴制度复辟还是让它彻底消亡戏剧性的展现在人们面前;《女人心》的剧本虽然拙劣,内容无聊,情节胡闹。但是却是人类社会主题——人类本性与道德规范的戏剧性较量。莫扎特把人性中的随性性和社会道德规范的激烈碰撞,以极为浪漫、优美的音乐气质展现在人们面前,既掩饰了剧本的不足,又让人类社会生活中这两个既对立又统一的意识形态以柔美的方式向人们娓娓道来。让人们轻松于情节的诙谐之余,又将人们引入了社会性道德范畴的评说及思考;再如《唐璜》虽是反面人物,莫扎特肯定他充满生命力的激情及荒唐的执着,莫扎特没有抱着贬抑社会上这一新型人物的态度;以及选择《魔笛》这一童话题材的三流剧本,其故事虽荒诞无稽,但内容以善恶的两级分化和对真挚爱情的渴求为主线,既让人们获得大众化童趣的轻松快乐,又以庄严、崇高的宗教式神秘感将“大爱”主题弘扬出来。

莫扎特的音乐是通俗的,取材比较新颖,甚至是合乎时代的,是普通老百姓喜欢的故事,

不回避的直接反映当时社会情况,揭露某些社会现象,他的歌剧最显著的特点是建立在一种平民的感情基础上,开创了一代歌剧的新风。

二、莫扎特歌剧作品的思想性

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决定这一个人的思想意识。起源于中世纪石匠和教堂建筑工匠的行会——共济会,在世界上可算是最大的秘密团体了,尽管屡屡遭到个宗教团体和一些国家的反对,最后终于延续了下来,并得到公开接受,这是因为共济会以互助为宗旨,强调道德、慈善原则。严格遵守当地的法律,自然在人们的心目中留下好的印象,参加者必须是相信上帝的存在并坚信灵魂不灭的成年男子。由此吸引了许多开明人士和知识精英,包括乔治?华盛顿,本杰明?弗兰克林。莫扎特在1771年成为共济会会员,共济会的宗旨无疑灌注在莫扎特的思想领域中。也是他关注社会现象,注重社会问题的重要思想来源。是莫扎特用他的音乐将席卡内德的三流剧本《魔笛》捧入了歌剧圣殿,席卡内德也是共济会成员,据说他是为拯救自己的剧院恳请莫扎特创作这部歌剧的,还有一种说法是为弘扬共济会“大爱”精神受命而作的。《魔笛》最重要之处是莫扎特在作品中深切表达了他的共济会的理想,《魔笛》的深切含义,是歌剧的情节是建立在真正的“爱”和它如何有助于“善”去战胜“恶”的主题上。

年轻的莫扎特毅然离开供养他的大主教,只身来到维也纳做一个自由的艺术家,这也鲜明的反映他要求个性独立,争取自由生活的强烈愿望,因而,在莫扎特的歌剧中有许多反映个性解放及对自由生活向往的叙述。启蒙时代贵族的绝对权威意识已经逐渐开始瓦解,整个浪漫主义艺术其实是一次全面的平民暴动,他浓烈的感情指向正式摆脱了贵族的虚假文化的羁绊而走向人性的解放。在莫扎特的时代,虽然还没有这样清醒的意识,但在他的音乐中这种思想已经初露端倪。这些我们在他的《费加罗的婚礼》中可以看到。

三、莫扎特歌剧作品的艺术性

1.莫扎特歌剧题材及音乐形式的的创新

作为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代表,莫扎特的个性全然在与音乐,他主张音乐是歌剧的结构基础,他是继格鲁克之后,给歌剧艺术注入了新鲜活力的重要人物之一,与格鲁克不同,他强调音乐在歌剧中的重要地位,他曾说“诗必须绝对顺从音乐”,这并不是说莫扎特的音乐脱离剧情,而是着重强调音乐在塑造人物形象及反映角色内心活动上的作用是巨大的。他在以极为精妙的艺术手笔安慰自己和别人的同时,实际上已经成为一位伟大的改革者了。莫扎特的歌剧脱离了阉人歌手千篇一律的唱腔,突出了声音之间的对比,更真切的表达了歌剧角色之间的戏剧关系,在《后宫诱逃》中,莫扎特对曲式演变做了改革,采用新颖的和声法和那时还为人所陌生的独创的配器法,为剧情的需要,他还创造性的使用伴奏乐器,增加了乐队营造戏剧性效果的力量。甚至用不同的音色来刻画不同的人物,此外,莫扎特在伴奏中对某个动机进行交响式的发展,借以推动戏剧的发展。这两点我们可以在《唐璜》中唐璜怀抱吉他演唱的意大利式小夜曲《请到窗前来》和墓地的石像开口规劝唐璜的场景中清楚的看到。他的歌剧旋律优美流畅,注重用音乐刻画角色性格与内心性格的表述,宣叙调也赋予歌唱性,从而使人声的部分更为动人。由于莫扎特具有超乎于常人的音乐天赋,并能够大胆采用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因此,他的歌剧艺术表现力远胜于格鲁克。

在莫扎特的歌剧创作中,除让人感受到浓郁的生活气息和轻松、活泼、幽默的同时,也通过歌剧中所创造的一个又一个栩栩如生的音乐人物形象,创造出种种纵横交错的独特主导动机,着重人物心理戏剧的发展,让我们看到了他注重以人为本的思想。他不需要借助古希腊的诸神的事迹进行回望,或用象征来表达思想身边的琐事在莫扎特的妙笔下就被寓以了深

刻的内涵

2.莫扎特歌剧风格的综合性

莫扎特的音乐有着真正的、切实的感情,并不刻意追求崇高,但同时他的音乐又有着非凡的崇高气质。他的歌剧作品所涉猎的范畴具有一定的广泛性——意大利风格的喜歌剧,德国风格的歌唱剧及正歌剧。其中“情趣”代表意大利歌剧特点。意大利歌剧带给莫扎特对于完美形式与优美声音的感觉;“知识”代表德国音乐特点。总是笼罩着一层文学光环格鲁克式的格局创作带给莫扎特的是赋予幻想与诗意的自由精神。而德国式的内心指的是莫扎特歌剧创作中反映出的深刻的民族性。

【结语】

莫扎特的音乐是鲜活的,极具生命力的。他用音乐将每一个人物的性格、身份、心志、思想、愿望、向往呈现在人们面前,他以“天使”的眼光置身事外,却透视其中,让人们陶醉在独属于人世间的情愫中,久久不忍离去…..

保罗?亨利?朗在他的《西方文明中的音乐》中有这样一段话“莫扎特是所有时代最伟大的音乐戏剧天才。他有这样特殊的地位,得益于他能以绝对客观的心态对待所有事物、所有情境和所有人物。他不像贝多芬,期望企及最崇高的理想境界;他不像亨德尔,希望成为上帝的代言人。对于莫扎特而言,每一种情境和每一个人物形象,都变成了音乐,他的整体概念具有纯粹的审美性质,而音乐是他的语言。他以旷世奇才保持意大利音乐的古老优良品质,将其与德奥的超验玄想熔于一炉,体现了这个即将结束的世纪宏图”

莫扎特创作风格

莫扎特创作风格 关键词:莫扎特;钢琴奏鸣曲;创作风格; 奏鸣曲作为一种器乐体裁在古典主义时期达到了其发展的又一个高峰,莫扎特作为一位罕见的音乐神童、音乐奇才,在短短的35年人生历程中为人类留下了600余首作品,也给世界带来了一曲来自上帝的福音。在莫扎特的音乐中没有令人厌烦的繁琐修饰和矫揉造作,所要表达的内容才是其创作的灵魂。莫扎特真正的伟大,就在于他在忍受痛苦、屡遭挫折、蒙受侮辱之后仍能将天性中的无穷的爱注入到音乐当中,这无疑是一种音乐性格的提炼。故笔者引用奥维德[1]的名句:“有艺不露,乃为真艺”作为本文正题,以此表达作曲家深刻的音乐涵养。 作为一种发展成熟于古典主义时期的重要器乐体裁——钢琴奏鸣曲在莫扎特手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与升华,被赋予了更为深刻的内容含义,同时也成为莫扎特音乐的另一个重要的代名词。作曲家一生共创作18首钢琴奏鸣曲,其作品在海顿的基础上有了更大的发展,莫扎特在采用海顿时期基本形式的同时,扩大了奏鸣曲的矛盾冲突,脱离了乐曲的一般程式,开始表达个人的情感,使得奏鸣曲的创作达到了更加辉煌的境地。 一、关于钢琴奏鸣曲的创作 莫扎特是位天才且多产的音乐家,体现出数量多、体裁全的创作特点。作曲家创作了大量的钢琴作品,为新式槌击钢琴所做的奏鸣

曲便是其中极为重要的体裁之一。这些钢琴奏鸣曲的变化之丰富无以言表,且大多为“‘应景之作’,但恰恰是这种‘应景’性质,使得作曲家音乐的理想主义精髓才艺被人感知和触摸。虽然现实得到公正评价,但现实又包裹在理想世界的庄重、幽默和反讽里。这种应景音乐给他提供机会,让它撩起幕帘,查看一眼生活的某个旮旯角落。”[2] 1、创作的历史分期 笔者通过对莫扎特的创作时期、生活背景以及作品特点分析,将其创作的奏鸣曲划分为三个组别: (1)k.279~k.284,共有六首 这六首是莫扎特早期的钢琴奏鸣曲,大都创作于1774年的萨尔茨堡,后被称为“故乡奏鸣曲”。此时的作曲家还未满20岁,创作的乐曲虽极具青春朝气,新颖、自由。但就整体结构、乐思发展等方面来说仍未达到成熟,不少地方还带有当时其他作曲家的创作风格印记,并未形成自己的统一风格。 (2)k.309~k.333,共有七首 在1774~1775年期间完成了第一组的六首奏鸣曲后,时隔约两年又在巴黎创作了其第二组的这七首作品。此时的莫扎特正陪伴母亲赴德国曼海姆和法国巴黎旅行,所以这组作品深受曼海姆乐派和巴黎音乐的风格影响,情绪的表达较第一组有了明显的加强和提升。(3)k.475幻想曲,奏鸣曲k.457、k.533/494、k.545、k.570、

莫扎特歌剧《魔笛》赏析

莫扎特歌剧《魔笛》赏析

莫扎特歌剧《魔笛》赏析 歌剧《魔笛》是莫扎特最后一部也是最伟大的一部歌剧,它的结构统一,主题发展广阔、性格的刻画及人物的相互关系处理也非常出色。可以说它是一部民族音乐剧,也是一部与维也纳歌剧传统紧密联系的伟大的神话歌剧,在这部歌剧中,无论是曲调语言还是和声语言,无论是人物刻画还是戏剧表现,都十分突出地体现了民族色彩。《魔笛》描述一位王子受夜后委托,带着一支魔笛和一位捕鸟人去神庙解救夜后的女儿。祭司帮助王子认识了夜后的险恶面目,并让王子和少女通过了几道考验后获得了爱情。《魔笛》中有几段非常著名的咏叹调,一首是《我是快乐的捕鸟人》,歌词诙谐风趣,音乐活泼欢快,结构精美紧凑,具有浓郁的德国民间歌谣风格,活灵灵地展现了帕帕盖诺无忧无虑的开朗性格。另一首是夜后的咏叹调《年轻人别害怕》,这是一首极有名的曲调,表现了夜后仇恨光明的阴暗怪异的变态心理,同时也流露出母亲对儿女的疼爱之情。这首歌曲是典型的意大利式的歌剧咏叹调,作品后半段的华彩乐段和长期停留在高音区的乐句,使之成为最难演唱的曲目,即使是对最优秀的女高音歌唱家来讲,也有利考验和挑战。另外,帕米娜的《啊,我知道了》和夜后的《心中燃烧着怒火》也同样具有高难度的技巧和独特的艺术魅力。《魔笛》可以称作是莫扎特第一部真正的德国歌剧,这部用德文演唱的歌剧,这部用德文演唱的歌剧,把德意志民族的优良品质,淳朴感情和清醇美丽的音乐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实现了莫扎特振兴德国歌剧的夙愿,开创了德国歌剧以后的发展道路,对新世纪的德国歌剧作曲家具有极其重大的影响。 莫扎特把音乐的创作作为歌剧创作的基础,音乐的独特表现力可以独立表达人物性格和剧情发展,增强歌剧的戏剧性。戏剧性广义为戏剧艺术本身所特有的本性。通过情节性、音乐性、主题性、崇高性和生命性才阐述歌剧《魔笛》的戏剧性。进而从社会环境、个人价值和才能方面分析产生这些特性的原因,揭示莫扎特的创作背景。其中,重点突出了音乐在歌剧当中的地位。这对于肯定莫扎特歌剧创作。推进歌剧在中国的研究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莫扎特作为18世纪伟大的指挥家、演奏家、作曲家,他的音乐涉及各类体裁,广为流传,留下了很多传世佳作,其中《魔笛》更是以其独特的戏剧性征服了大众。 在各种音乐体裁当中,莫扎特对歌剧情有独钟。他最早创作的歌剧是《阿波罗与海辛特斯》,是他为萨尔斯堡大学的学年结业创作的,是一部不够成熟的作品。后来莫扎特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歌剧《克里特王伊多梅纽斯》的创作中,这是为宫廷庆典而写作的歌剧。在这部歌剧里他修改了旧的传统歌剧形式,模糊了宣叙调在歌剧中的界限,用咏叹调来表达剧中的戏剧动作。这部歌剧标志着莫扎特歌剧在创作上的成熟。《魔笛》则牢牢地奠定了他18世纪重要歌剧作曲家的地位。 我们先来看一下莫扎特歌剧的几个突出的特点,以便我们结合这些特点对《魔笛》的戏剧性进行分析。 第一,注重情节性。歌剧要以优质的情节取胜。莫扎特的歌剧注重情节的编排,情节的曲折变化符合受众的审美期待。正是在情节上的跌宕起伏、精心布置使得莫扎特的作品有着广泛的受众。 第二,突出的音乐性。莫扎特曾经在一封信中对创作歌剧有过这样的言论:在一出歌剧中间,诗歌必须绝对服从音乐。而他还强调:音乐居于最高的主宰

莫扎特g小调第四十交响曲浅析

莫扎特g小调第四十交响曲赏析 结束了一个学期的音乐欣赏课,我受益匪浅。由于老师的悉心教导,也是自己的兴趣使然,我明白了很多音乐欣赏的基本方法。 艺术世界中,最不可思议的莫过于音乐了。音乐是时间的艺术;音乐是人类传达感情的工具;音乐是一些用旋律和曲调驯服的噪音;音乐是数学与魔术的结合等等。它仿佛是咒语,是密码;又仿佛是精华,是美酒;吸引无数人沉醉其中。 所以,每当我们听到一首曲子并且停下来认真听的时候,我们就已经开始了最初的欣赏。这里,我了解到了音乐的三个层次,那就是感官层次、表达层次和音乐层次。这里,我就将莫扎特的《g小调第四十号交响曲》结合这三个层次来粗浅分析。 首先,根据我从网上文献所了解的对这部交响乐的创作背景和内容做一下简介: 莫扎特留给后人四十一部交响曲,其中最后三部作品(《降E大调第三十九交响曲》、《g小调第四十交响曲》、《C大调第四十一交响曲》),是作曲家在1788年夏天用六个星期时间写出的。在如此短暂期间,他能写出堪称自己全部交响曲创作中的三部杰作,人们一定会为作曲家设想出他所处的优裕条件和畅快的心境。但事实上莫扎特却是在难以想象的困境中完成他的这个交响乐“三部曲”的。 这部交响曲充满哀怨之情,但这并不是作曲家当时赤贫生活的直接反决,而是深深地凝聚了一个穷困作曲家的全部生活体验,是他一生中所有悲惨遭遇和挫折的集中体现。 交响曲一开头,就从小提琴声部涌出一个激动焦虑的主题。它用愁苦压抑的音调,三次敲击着生活大门,然后痛切地一向上昂头,又用不安的节奏断续轻轻敲击下去。当音乐转为舒展连绵时,一支沉浸于小调忧郁色彩中的旋律,倾吐出作曲家更深的伤感。在向副部主题过渡中,音乐显示出冲决痛苦网罗的气势。但很快就被一个小节的休止打断。在小提琴轻微叹息中,双簧管奏出一段安谧的旋律。但是,副部主题这点明快气息也没有持续下去。一声不协和的音响,乐章色彩骤变。主部主题六次转换调往愈益紧张;它游移于乐队各个角落,痛苦急促地到处撞击,不曾有一刻稳定与安宁。第一乐章在倍受生活折磨的痛苦气氛中结束。 第二乐章是柔和的行板乐章。这个乐章,速度由急促转向和缓,调性由g 小调,转向降E大调。在感伤的第一乐章之后,这里浮现出明朗的色调。但这不过是一个缓解的间歇,一个暂时“向着生活的光明面去看”的沉思。 第三乐章,小步舞曲。小步舞曲本来是流行于上层社会的宫廷舞曲,但在肩负生活重担的作曲家笔下,却也拖起沉重的步伐,奋击着,挣扎着,要摆脱痛苦的桎梏。乐章开始,乐队全奏出一支昂奋有力的音调。它在压抑的g小调中,不断向上冲击,攀援到高音区的至高点,进发出痛切伤感的泪花,获得了片刻的安慰,舒展了一下愁眉,便又开始了新的抗争。重现的主题似乎增添了更大的动力。推动着音乐向终曲乐章走去。 第四乐章作为交响曲的终结,仍没有摆脱忧郁与伤感。表现出莫扎特对于生活的热情和赞美,那么,这部交响曲中作曲家以痛苦的笔调所抒发的,并不是对幸福、对生活的绝望,而是一种强烈的渴望。这种期待和追求之感,不可避免地

福列《安魂曲》的结构特点与艺术价值

摘要:《安魂曲》是一种重要的合唱音乐作品体裁,在西方音乐发展的历史过程中,许多作曲家创作过这种类型的作品,这些《安魂曲》从结构与内容上来说,基本大同小异,尤其是在浪漫主义时期结束之前,首先唱词大多取自于宗教仪式弥撒的经文,用拉丁文演唱(勃拉姆斯的《德意志安魂曲》除外),段落结构也都基本相同,其次所表现的情感具有显著的宗教气息与宿命特征。法国浪漫主义时期的作曲家福列创作的《安魂曲》却是例外,在段落结构上,福列的这部作品短小精悍,一反浪漫主义时期追求宏大、戏剧化表现的叙事性结构,这和福列对《安魂曲》的理解,延伸到作者对死亡的理解都是与众不同的,本文介绍了传统《安魂曲》的结构特点,同时又分析了福列创作的《安魂曲》与传统的安魂曲在结构上的异同,从而引申出福列在对内容结构进行删减的最终用意在哪里?同时对福列的这部作品的艺术价值进行了简要的探究。 关键词:安魂曲弥撒福列经文 一、《安魂曲》(requiem)的由来与结构 安魂曲(requiem mass)是天主教会中一种重要的弥撒,其意是教会为追悼亡者的弥撒,也称为“黑弥撒”,这是因为主持仪式的教士在举行弥撒时,经常身穿黑色的服装而得名。 现在还没有确切的资料表明第一个创作《安魂曲》的作曲家是谁,但最早保存下来的《安魂曲》产生在13世纪,由佛莱芒作曲家约翰内斯·奥克冈写成,而16世纪至今约有几百首《安魂曲》被保存了下来,我们知道在中世纪后期,文艺复兴时期的作曲家已经开始创作《安魂弥撒》比如拉索、比如帕莱斯特里纳和维多利亚等,帕莱斯特里纳在1591创作的《死者弥撒》(missa pro defunctis)其实就是安魂曲。由于后来的巴赫,海顿等不是天主教徒,因此鲜有创作安魂曲。随后的莫扎特、罗西尼、柏辽兹、威尔第、勃拉姆斯、福列、普朗克等人都创作过经典的《安魂弥撒曲》,其中以莫扎特、威尔第、福列三人创作的《安魂曲》最为知名,并称为史上三大安魂曲。 西方音乐史中那些创作过《安魂曲》的作曲家们,几乎没有将些经文全部谱曲的,他们会根据个人喜好来对其中的章节进行筛选,由作曲家对经文的选择也可以看出各个作曲家对安魂弥撒理解上的差异,其中特别是继抒咏中的末日经(dies irae),由于经文相当长,又可分为许多小的段落,这也是大多数作曲家在创作《安魂曲》中最重视的一段,是体现作曲家风格特征的最重要的一段。 例如莫扎特就将这段经文分成以下六段: 1.震怒之日(dies irae) 2.奇妙的号角(tuba mirum) 3.威严的君王(rex tremendae) 4.仁慈耶穌(recordare jesus) 5.审判(condutatis) 6.眼泪(lacrymosa)。 莫扎特将这六首乐曲做了不同的安排,无论是和声、曲调还是织体手法都深具艺术感染力,成为了莫扎特的《安魂曲》最为精彩的部分,其中第六首<眼泪&(lacrymosa)便是莫扎特的绝笔,他只写到了第九小节,余下是他的学生舒斯迈尔续写的。 在西方音乐史的长河中,《安魂曲》作为极为重要的一种合唱音乐体裁,一直有着独特的地位,它的宗教气息和宿命特征,一直是《安魂曲》的烙印,由于合唱音乐是音乐和文学(诗歌)的结合,经过发展,也形成了声乐和器乐的结合,这种形式有着很大的发展空间,特别适合表现诗的意境和哲理性的思想内涵。随着历史的变迁,《安魂曲》也逐渐的脱离了宗教的轨道,突破了原有的经文基础,作为一种单纯的世俗合唱音乐体裁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例如戴留斯的《安魂曲》的歌词实际上是西蒙的一首诗,英国作曲家布里顿的《战争安魂曲》是把拉丁经文与关于一战的诗歌结合到一起,而近代的美国作曲家伯恩斯坦,在创作的《安魂曲》中甚至融进了舞曲、布鲁斯和外国民歌,更有爵士和摇滚音乐的元素,这种“大杂烩”,造成了石破天惊的戏剧性效果。

论莫扎特歌剧的艺术特点

论莫扎特歌剧的艺术特点 摘要莫扎特是西方音乐史上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但同时他也在在意大利声乐歌剧领域获得了成功。他的主要作品有《费加罗的婚礼》、《唐璜》和《魔笛》等。在这些作品中,除咏叹调外,重唱成为表现戏剧紧张矛盾场景的重要手段。莫扎特歌剧中,在乐队对于戏剧的烘托、序曲预示和渲染歌剧氛围的效果等方面都是同代音乐家未能达到的。 关键词莫扎特歌剧艺术特点 沃尔夫冈·阿玛多伊斯·莫扎特(1756年1月27日-1791年12月5日),出生于神圣罗马帝国时期的萨尔兹堡,是欧洲最伟大的古典主义音乐作曲家之一。莫扎特谱出的协奏曲、交响曲、奏鸣曲、小夜曲、嬉游曲等等成为后来古典音乐的主要形式,他同时也是歌剧方面的专家,他的成就至今不朽于时代的变迁。 莫扎特作为维也纳古典主义时期的代表人物,不仅继承了巴洛克时期和前古典主义时期音乐的特点,更以其独有的风格形成了早期浪漫主义曲风。在器乐音乐领域里,莫扎特以其敏感的才能,有不同凡响的手笔。他的钢琴奏鸣曲旋律优美,晶莹剔透。他的交响乐大多宏伟豪迈、乐观向上:《g小调第四十交响曲》 富有戏剧性,有海顿式的乐观主义情绪,但在技法上又完全不同于海顿,被称为莫扎特的“英雄”交响曲;《C大调第四十一交响曲》(通常被称为《朱彼特》) 宏伟豪迈、乐观向上,预示了贝多芬的英雄性的交响曲的出现。纵观莫扎特的人生,充满了悲剧气息,但他的艺术创作却是充满活力的,富有诗意的。这一点也表现在了他创作的歌剧里。 他继承格鲁克歌剧改革的理想,而且更进了一步。与格鲁克不同的是,莫扎特主张“诗必服从音乐”。他的歌剧具有强烈的音乐感染力,旋律非常优美、流畅自然而深情,宣叙调也富于歌唱性。不同类型的音乐,将各种人物形象、性格塑造得鲜明而生动。序曲简练、个性化,在音乐的性质上与全剧有了更多的内在联系。这些重要的探索,使莫扎特在德国歌剧艺术的开拓史上立下了不朽业绩。 歌剧是莫扎特最痴迷的领域,他一生投入了大量的精力。主要作品有:意大利正歌剧《伊多美纽斯》、《迪多的仁慈》,德国歌唱剧《后宫诱逃》。达·蓬特撰写剧本的三部歌剧中:《女人心》是传统的意大利喜歌剧。《费加罗的婚礼》以意大利喜歌剧的形式构思,融合了正歌剧的严肃戏剧矛盾主题,音乐充分显示出莫扎特以音乐塑造戏剧角色的卓著才能。除咏叹调外,被莫扎特作为安排戏剧性冲突和高潮的重要手段。《唐璜》则是一部悲喜剧,剧中主要角色唐璜未被写成一个无道德的罪犯,而是处理为无视权威和传统道德的死不悔改的反叛者。莫扎特和达·蓬特对唐璜这位文学中人物的戏剧处理影响了许多后世的音乐家。《魔笛》是一部德语对白的德国歌唱剧,它把意大利与德国、正歌剧与喜歌剧的不同因素,甚至众赞歌都集于一身,成为第一部伟大的德国歌剧。莫扎特歌剧中,在乐队对于戏剧的烘托、序曲预示和渲染歌剧氛围的效果等方面都是同代音乐家未能达到的。 (一)莫扎特歌剧以咏叹调方式塑造人物 18世纪初期,咏叹调在意大利有激情咏叹调,有滑音的咏叹调,深沉冗长的旋律和流畅的表达;有朗诵式的咏叹调,有英勇壮丽的咏叹调,还有模仿式的咏叹调。但忌讳的是两种同类的咏叹调不得连续出现。歌剧中的咏叹调就像是戏

浅谈莫扎特的《土耳其进行曲》

【艺术鉴赏课外作业】 ——浅谈莫扎特的《土耳其进行曲》 (西方古典音乐中进行曲的代表作) 西北民族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09广告学(1)班* * * 学号:P********* 一、进行曲简介 进行曲,是一种具有强烈的音乐节奏的音乐形式。最初是为军队的战斗生活所创,用以鼓舞军队的士气,后来也被人们用来表达集体的力量和共同的决心。通常由军乐队所演奏。 进行曲可以用任何拍号来创作,最常被使用拍号是4/4、2/2和6/8拍,一些现代的进行曲也使用了2/4拍。进行曲通常是演奏高音的音群。进行曲的音乐元素是独特的。进行曲一般由几个片断组成,长度通常为16或32个节拍,在前进的过程中至少重复一次。而且普遍有一个强壮和稳定的敲击的旋律,让人想起军鼓。频繁的改变音调,变调到次属音(也频繁的回到主音阶)。 进行曲的速度是由拿破仑认定的,让他的军队可以快速前进而不至于摔倒。当一个人以每分钟60拍的速度行走时,会难于保持平衡,因为脚停留在空中的时间是普通人的两倍。 进行曲原本是欧洲国家依照其定义与用途创作的,东亚国家为加强军事机动及提高军心士气,也会依照其旋律,配上本民族的音乐元素,制作属于自己的军歌。进行曲的应用性不仅在于军队行进,由于其强烈的节奏感,常被广泛应用于学校、公司当中,用以提振精神,强固团体群性与斗志。 二、世界著名进行曲盘点 土耳其进行曲(莫扎特) 土耳其进行曲(贝多芬) 拉德斯基进行曲(老约翰.施特劳斯) 拿破仑进行曲(小约翰.施特劳斯) 舒伯特结婚进行曲门德尔松 西班牙斗牛士进行曲(玛奎纳) …………

三、莫扎特的《土耳其进行曲》 《土耳其进行曲》,本曲全称为《“土耳其进行曲”主题变奏曲》,这是一首以“土耳其进行曲”为主题而驰名世界的变奏曲。实际上,本曲的主题本身并非具有纯正的土耳其风格,正如莫扎特的《土耳其进行曲》一样,只是反映了当时流行的一种“东方风格”,而在现代人看来,本曲几乎没有什么东方味道。但是由于它具有十分通俗而流畅的旋律,故与莫扎特的同名作品齐名,成为不朽的古典小品。 乐曲的主题简洁而极其节奏化。八分音符均整一贯的节奏,加上十六分音符来提高活泼感,全曲表现出一种带有童贞般的单纯(片段1)。像这种快活的节奏,在贝多芬的作品中屡见不鲜。各个变奏并不着力渲染技巧,但朴实有力,而又不陷于单调,是一种巧妙的关联。 莫扎特的钢琴小品《土耳其进行曲》是听众特别喜欢的乐曲, 以轻松活泼、赋予节奏而著称, 这首乐曲是莫扎特于1778年在法国巴黎所作。其实莫扎特的《土耳其进行曲》是他的第十一《A 大调钢琴奏鸣曲》的第三乐章, 因为他在第三乐章的开头著明“土耳其风格”, 所以被称为《土耳其进行曲》。这首乐曲的土耳其风格并不浓郁, 和真正的土耳其音乐的节奏、音调相差甚远。《土耳其进行曲》也有人称之为《土耳其回旋曲》。在这首乐曲里, 主部出现在插部之后, 贯穿全曲的这个主题, 模仿了土耳其军乐的明朗、雄壮的特点, 在大调上以进行曲节奏出现3 次, 这就决定了乐曲进行曲的性质。这首乐曲的曲调流畅动听, 技巧也不难, 所以受到人们的喜欢而经常被拿出来单独演奏, 反而比《A 大调钢琴奏鸣曲》更有名气。 四、乐曲赏析 莫扎特的钢琴音乐以优美、流畅、明朗、乐观为主要特征。莫扎特在歌剧中表现的非凡旋律天才,也充分显示在钢琴音乐中,如钢琴乐曲中不仅慢板主题气息、宽广、悠扬、婉转,恰似歌剧中的咏叹调,甚至那些轻捷绮丽的华彩经过句,也都是发自心底的歌唱。莫扎特钢琴演奏风格,以典雅,精致,纤巧,细腻而著称于世。莫扎特创造性继承、发展了阿尔贝梯低音写作手法,增强了低音的旋律性,既吸取了法国库泊兰古钢琴音乐中装饰音的曲雅趣味,又大大地改变了装饰音的形式,使装饰音不再仅仅装饰作用使之为旋律的组成部分。 初听莫扎特的《土耳其进行曲》,就被他优雅、婉转、轻快的旋律所吸引了,其中跳动的钢琴音符尤有特色,这个乐曲节奏活泼欢快,速度稍快,这些乐符就在草原上奔跑一样。 听莫扎特的《土耳其进行曲》,可以是亲情愉快的傍晚,也可以是内心烦躁不安的午后,《土耳其进行曲》活泼的旋律好似一位挚友,温婉体贴;《土耳其进行曲》也可比一杯清茶,清新怡人,香气四溢。总之任何时候,莫扎特的《土耳其进行曲》一定能够凭添心中的欢快,渐抹心中的不平和阴影。 在此,也建议大家能够也和我一样,来细心品味这位天才音乐家通过《土耳其进行曲》给我们带来的欢快和清怡。

音乐《走近莫扎特》教学设计

《走近莫扎特》教学设计 一、导入 带领学生听、唱S。H。E演唱的流行歌曲《不想长大》,再和莫扎特的《第四十交响曲》做比较,发现如此时尚、前卫的音乐竟源于两百年前的古典音乐,出自音乐神童莫扎特之手。 (设计意图:用学生喜爱的流行歌曲导入,师生一起拍拍唱唱能放松学习心情。找相同可以拉近流行音乐与古典音乐的距离,使学生对古典音乐产生兴趣。) 二、欣赏 1.欣赏《第四十交响曲》片段 A、了解莫扎特的情况。 B、带领学生反复倾听,先后通过提出不同要求(如听辩其主奏乐器,对比声乐作品与器乐作品的表现力),感受音乐作品的情感。 C、了解西洋管弦乐队的分布。 (设计意图:设计不同的问题可以引导学生有目的地去欣赏音乐,以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养成良好的欣赏习惯。简单的手势能有效的帮助学生倾听音乐,为后面让学生发现音乐的对称结构埋下伏笔。)2.欣赏《G大调弦乐小夜曲》第一乐章。 A、欣赏《毕打自己人》,让学生初步感受音乐,并找出其中的主要旋律。 (设计意图:用现代音乐来拉近和古典音乐的距离) B、通过各种形式引导学生反复聆听、演唱、表演其中四句主要的旋律,带领学生积极参与音乐体验。 C、讲解奏鸣曲式等音乐知识,体会古典音乐带给我们的比仅仅是旋律美,还有形式美。 D、完整聆听第一乐章,使学生充分地聆听、感悟作品。 (设计意图:采用齐唱,分角色、分声部合唱等多种手段帮助学生

积极参与音乐,体验理解音乐,培养学生敏锐的听觉感知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观察能力,并引导学生参与关注音乐的能力。引领学生完整欣赏作品,充分体验作品的魅力。) 3、拓展部分——欣赏莫扎特的其他作品。 (设计意图:更深一步的了解莫扎特。) 三、总结 1、谈一谈莫扎特和他的作品,并总结流行音乐和古典音乐哪一个会一直流行下去? 2、古典音乐将永恒存在! (设计意图:提升课的立意,为学生终身喜爱和享受古典音乐奠定基础。揭题:古典音乐将永恒存在!结束音乐和开头音乐是一样的,都是莫扎特的《第四十交响曲》首尾呼应、前后照应。) 附:教学流程图:

莫扎特及其作品简析

莫扎特及其作品简析 曾磊20141387036 数学与统计学院 经老师推荐,我看了《莫扎特传》这部优秀的电影作品,从而更加亲近地接触到这位历史上极负盛誉的音乐家,在惊叹他那过人的天赋和才华的同时,我也更加真切地体会到他的生活的艰辛与不易。我们总是喜欢叫他神童和天才,然而我们却没有看到他的勤奋,他曾与歌剧《唐璜》的乐队指挥库查尔兹一起散步时说过:“以为我的艺术得来全不费功夫是错误的,我确切地告诉你,亲爱的朋友,没有人会像我一样花这么多时间和思考来从事作曲;没有一位名家的作品我不是辛勤研究过许多次。”所以,我们应该坚信:天才出自勤奋,要想成功,必须付出巨大努力!莫扎特也是欧洲历史上第一位公开摆脱宫廷束缚的音乐家,当然结局也是十分悲惨的,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这种举动无疑是极其大胆和勇敢的,因为这意味着艰辛饥饿甚至死亡,然而正是他这种不畏强权,追求自由,崇尚心灵解放的勇敢精神,又为他赢得世人更多的敬重。他曾在给父亲的信中写到:“不能再受这些了,心灵使人高尚起来,我不是公爵,但可能比很多继承来的公爵要正直的多。我准备牺牲我的幸福,我的健康以至我的生命,我的人格,对于我,对于你都应该是最珍贵的。” 莫扎特一生作品丰富,他的代表作有《费加罗的婚礼》《唐璜》《魔笛》《安魂曲》等。影片的开头就是以《唐璜》为背景音乐,《唐璜》是莫扎特的一部歌剧作品,初演于1787年,受到广泛欢迎,这部作品是根据拜伦的同名诗体小说改编而来的,虽然貌似喜剧,实则悲剧色彩浓郁,是古典主义歌剧的代表作。歌剧是一门综合的艺术,但它主要还是以音乐为载体来组织剧情,表现情节的。《唐璜》在艺术风格上有着诸多新颖之处:声部的创新;人物也更具有鲜活性;还有人文性的凸显,他的歌剧中流露出一种对人性不可思议的深刻理解,他始终坚持赋予角色人性化的信条;充斥戏剧性,莫扎特自称这部歌剧为欢快的戏剧,他强调这是内容深刻的音乐悲剧与喜歌剧的统一体。 接着是莫扎特的弦乐小夜曲,G大调弦乐小夜曲,又称《第13号小夜曲》,其最早为弦乐合奏,后被改编为弦乐五重奏和弦乐四重奏,尤以弦乐四重奏最为流行。G大调弦乐小夜曲原有五个乐章,后因第二乐章失传,所以现存只有四个乐章。第一乐章快板,G大调,4/4拍,是一首完整的小奏鸣曲,以活泼流畅的节奏和短促华丽的八分音符颤音,组成了欢乐的旋律,其中充满了明朗的情绪色彩和青春气息。第二乐章行板,C大调,2/2排,浪漫的抒情曲,本章旋律恬静,充满了绵绵情思。第三乐章小快板,G大调,3/4拍,小步舞曲,这一章的主题节奏鲜明旋律流畅,充满了青春活力。第四章回旋曲,G大调,快板4/4拍。这

莫扎特歌剧及其特点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5219245232.html, 莫扎特歌剧及其特点 作者:李韬 来源:《音乐时空》2015年第24期 摘要:作为奥地利作曲家莫扎特的代表作,《唐璜》这部歌剧作品,具有极强的艺术性和思想性,本文结合其剧情和创作背景,对莫扎特歌剧的演唱风格和特点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唐璜》莫扎特歌剧特点 莫扎特是西方公认的音乐天才,他的一生作品颇丰,创作风格独具特色,并且歌剧类型多种多样,为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音乐遗产。他用歌剧来诠释人生的意义,而他一生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意大利歌剧,就包括了《唐璜》。这个歌剧具有优美的旋律和生动明快的角色运用,在情感表达上也是细腻和妥帖。尤其剧中《我心爱的宝贝》这个男高音咏叹调,更是被称为是男高音歌者的“试金石”。因此,本文以《《唐璜》为例,对莫扎特歌剧的艺术特点和演唱风格进行了探究。 一、莫扎特歌剧的艺术特点 要对莫扎特歌剧《唐璜》中的咏叹调进行演唱,就要对作曲家的音乐风格和艺术特点进行了解,同时熟悉作曲家的艺术实践、生活经历和独特的观点和立场,并且首先要分析作品的艺术性和思想性。 (一)莫扎特歌剧作品的思想性 莫扎特在童年时期,就显示出了卓越的音乐才华,被称为音乐神童。他在九岁那年,就举行了钢琴独奏音音乐会。他生活在十八世纪的维也纳,这里也是他音乐创作的中心。他的成功,标志着维也纳古典音乐风格和形式的形成,并深刻的影响了西方音乐历史的发展。舒曼曾指出:莫扎特即是音乐,他的音乐是无法用语言进行描述的,这是对莫扎特音乐艺术的最高度的概括。而莫扎特的突出贡献和音乐特征,还可通过他的歌剧艺术进行诠释。18世纪后期, 战乱迭起,而奥地利在德国和法国的迷蒙下,社会各个阶层开始广泛接受其价值观,年轻的莫扎特不但积累着人生丰富的阅历和创作经验,他还满怀着对未来的无限憧憬。后来,莫扎特毅然决然地离开供养他的大主教,而成为一个自由的艺术家。他内心深处,有着强烈的关于自由独立和个性解放的思想。在他的诸多歌剧中,都对这种独立自由的强烈愿望进行了鲜明的体现。他的格局取材符合时代潮流,又新颖别致,都是普通百姓所喜闻乐见的故事。即有对某些社会现象的歌颂,也有对某些社会问题的揭露,更有对当时社会现状的直接体现。尽管当时的歌剧主要是服务于宫廷贵族,但他却能把歌剧创作密切联系普通平民的生活,开辟了一代歌剧的新风。

中德对照译本-莫扎特歌剧作品精选

中德对照译本—莫扎特歌剧作品和艺术歌曲精选片段 歌剧《魔笛》第二幕 夜后的咏叹调——《地狱般的复仇在我心中煎熬》 (Der Hoelle Rache kocht in meinem Herzen) 夜后: Der Hoelle Rache kocht in meinem Herzen, 地狱般的复仇在我心中煎熬, Tod und Verzweiflung 死亡与绝望 Tod und Verzweiflung flammet um mich her! 死亡与绝望如烈焰般在我四周燃起! Fühlt nicht durch dich 如果你不能通过你 Sarastro Todesschmerzen, 让萨拉斯特罗将死亡的痛楚感受到, Sarastro Todesschmerzen, 让萨拉斯特罗将死亡的痛楚感受到, So bist du meine Tochter nimmermehr. 那么你就将永不再是我的爱女。 So bist du meine 那么你就将 meine Tochter nimmermehr. 永不再是我的爱女。 meine Tochter nimmermehr. 永不再是我的爱女。 So bist du meine Tochter nimmermehr. 那么你就将永不再是我的爱女。 Verstossen sei auf ewig 永远地被放逐流离 verlassen sei auf ewig 永远地被抛弃 Zertrümmert sei auf ewig 永远地被斩去 alle Bande der Natur, 我们间的一切亲缘, verstossen, verlassen, o zertrümmert 被放逐流离,被抛弃,被斩去 alle Bande der Natur, 我们间的一切亲缘, alle Ba-------------nde

(初中音乐教案)永远的莫扎特教案

永远的莫扎特教案 初中音乐教案 永远的莫扎特 教学内容 初一《g大调弦乐小夜曲》《第四十交响曲》片段 指导思想: 从音响出发,以音乐为本,以兴趣爱好为动力,倡导充分地聆听音乐作品, 使学生在音乐审美过程中获得愉悦的感受。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体验,保护和鼓励学生在音乐体验中的独立见解,为终身学习和享受古典音乐奠定基础。本课从流行歌曲入手,以莫扎特为主线,将《g大调弦乐小夜曲》作为主要内容,借助莫扎特效应”和莫扎特年”事件,有效的缩小学生与古典音乐间的距离,能使他们亲近并喜欢古典音乐,对莫扎特有一定的印象。 教学目标: 1. 通过欣赏莫扎特的音乐作品,产生主动了解和享受古典音乐的愿望。 2. 能够用唱、奏、指挥等多种形式积极参与音乐、体验音乐。 3. 欣赏《第四十交响曲》《g大调弦乐小夜曲》,探索音乐要素与音乐情绪间的关系,感受、发现并了解古典乐曲的形式美,了解莫扎特。

教学重点: 采用多种形式帮助学生学会欣赏,并能主动探索音乐要素与音乐情绪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让学生亲近并喜欢古典音乐,产生主动了解和享受古典音乐的愿望。 教学过程: 导入 带领学生听、唱s。h。e演唱的流行歌曲《不想长大》,再和莫扎特的《第四十交响曲》做比较,发现如此时尚、前卫的音乐竟源于两百年前的古典音乐,出自音乐神童莫扎特之手。 欣赏 1. 欣赏《第四十交响曲》片段(约一分钟) 带领学生反复倾听,先后通过提出不同要求(如听辩其主奏乐器,对比声乐 作品与器乐作品的表现力),带领学生一步熟悉《第四十交响曲》。 2. 欣赏《g大调弦乐小夜曲》第一乐章 a、初听呈示部音乐,让学生感受

莫扎特《安魂曲》赏析

欧洲经典音乐作品赏析课结业论 文 题目:莫扎特《安魂曲》赏析 学号: 姓名: 年级: 学院: 系别: 专业: 指导教师: 完成日期:年月日

莫扎特《安魂曲》赏析 摘要 说到安魂曲,人们首先就想到莫扎特的《安魂曲》,在欧洲音乐鉴赏课上倾听了这首乐曲后,我被震撼了。不禁想为大家介绍一下这部作品,以及想说我听了这首乐曲后的一点心得,和上了一学期欧洲音乐鉴赏课后的一点体会。 关键词安魂曲;莫扎特;鉴赏;心得 这部《安魂曲》使用的是传统的安魂曲形式,用的是拉丁文歌词,真挚动人的无以复加的境地。莫扎特医生即使到穷极潦倒之时,他的音乐中也没有痛苦,而只有纯净如阳光般的欢乐和悲天悯人的人文气息。马里纳指挥圣马丁合唱团及圣马丁乐团的演绎并非这部作品最著名的版本(比如伯恩斯坦几年亡妻的版本及卡拉扬金版),但这个版本自有一股清新和顺的气质,和莫扎特的气质很是接近,因此欣赏起来只有灵魂的升华感,而没有生命中不能承受之痛的悲伤感。下面,我们来看一看《安魂曲》这部作品的分析 《安魂曲》的分析 《安魂曲》开始使用了阴郁的d小调,沉重的弦乐伴奏与暗淡的情绪象征了永恒的安息,然而我们还是能够从音乐中听到一些骚动不安,象是面对即将到来的永恒死亡心存不甘。请大家关注一下这个灰暗的d小调,莫扎特生前并不常用d小调,只有在《唐璜》中频繁使用,《唐璜》所涉及的主题同样是死亡、超自然的神力等等,莫扎特在《安魂曲》中一开头就使用这个对他来说比较罕见的奇特调性,当时他的困苦心情可见一斑。黑暗笼罩了整部《安魂曲》,我们不难发现莫扎特在配器中甚至很少使用高音木管乐器,在弦乐沉重节奏的伴衬下,巴松吹奏出主题旋律,接着另外一个主题相隔五度出现在巴赛管1上,当时这种中音单簧管发明不久,莫扎特在他晚年经常使用这种新乐器,比较出名的例子是在歌剧《魔笛》中的使用。

浅谈莫扎特歌剧作品的艺术特点

浅谈莫扎特歌剧作品的艺术特点 莫扎特印象 在西方音乐史上没有什么谜语会比莫扎特的谜语更大,也更有意味。莫扎特一生的作品洋洋大观,几乎涵盖了音乐的所有领域,人们在惊叹于其所留有的作品两百多年来给予人类的震撼之余,无一例外的想探究其短短的35年生命历程中,不为人知的“戏剧”人生,无一不想在其生活过往的每一处角落挖掘到其音乐每一小节的出处。无一不想在其生命过往的人群中找到其歌剧中每一个角色的音乐雏形。但是人们无不怅然若失在维也纳叫做Duomo街5号的那个户主曾叫做莫扎特的居所前…… 很多乐评家再也找不到凌驾于各种“阿谀”概念之上的人间词汇了,宁愿把他放入神界,顶礼膜拜。这位“天使”来到人间,手持着女人巧手编制的绿柳花篮,一路笑着从人们的身边穿过,采拾着人间属于人性,属于生命的美丽花朵,用音符将其逐一串起,再点缀在那个叫做“人类”的冠冕上。“人类”疑惑――那是来自“天庭”的礼物吗?“天使”回答――那是经由我手,来自人间的礼物!是的,他的歌剧题材的世俗特征不是说明了这一点吗?那激昂的、灌满生命力

的管弦乐序曲刚刚响起,通体烙上了“莫扎特”的印章,无论你在何处,都会立刻辨识其身份,认识的越是久了,越是对其真实“身份”不再怀疑。 莫扎特歌剧作品的艺术特点: 西洋歌剧是西方音乐文化的瑰宝,带给人类的,是其他的艺术形式不可代替的,不同时期的不同作曲家,在艺术风格上又有着各自的不同,在演唱过程中对歌剧艺术特点的把握是歌唱者正确再现作品灵魂的必备条件。所以要了解一个作曲家的创作特点,应该从了解其作品的社会性、思想性和艺术性入手。 一、莫扎特歌剧作品的社会性 莫扎特的歌剧作品的社会性集中表现在他作品鲜明的时代性与世俗性中。任何作曲家的作品都会带有其生活的时代的特性的不同层面,在莫扎特35年的生命中,有三分之二的时间都在歌剧领域中不断地求索、前进。1781年莫扎特毅然离开萨尔斯堡的大主教,怀着对自己的未来的憧憬、希望和信心独自来到维也纳。18世纪后期的奥地利,正处于法国、德国启蒙思潮的影响下,人的价值由才能和道德决定的意识开始取代出身限定。开始被社会逐渐广泛的接受。启蒙时代贵族的绝对权威意识已经逐渐开始瓦解,而平民敢于向

莫扎特音乐创作的背景分析(一)

莫扎特音乐创作的背景分析(一) 内容摘要:文章先在18世纪欧洲的时代背景中寻找莫扎特音乐古典风格的源头;再以18世纪欧洲启蒙运动的思想文化为背景剖析莫扎特音乐的本质和灵魂;最后从疾病、死亡、自由人的“烦”着手,分析莫扎特音乐创作的生理和心理背景。 关键词:古希腊罗马文明古典风格启蒙运动慢乐章 奥地利音乐家沃尔夫冈·阿马德乌斯·莫扎特(WolfgangAmadeusMozart,1756—1791),三岁弹琴,四岁识谱,五岁开始作曲,小小年纪就名满京都,轰动全欧。这个百年难得一遇的天才,“满脑子是音乐”,被誉为“音乐的上帝”。上帝创造了万物,莫扎特则以纯正的心态,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在他短暂的生命中,以其旺盛的创作精力,向世人奉献了大量充满灵性的音乐作品,这在人类文明史上是空前的。 音乐艺术绝不是原野上一朵独自开放、孤芳自赏的野玫瑰。为了更深地理解、把握莫扎特的音乐,我们有必要揭示莫扎特音乐创作的种种背景。 一、时代背景 莫扎特生活在18世纪的欧洲,正是非洲奴隶贸易最猖獗的时期。因为美洲的土著印第安人数量有限,且由于杀戮已濒于被灭绝的地步,所以那里的甘蔗、烟草、棉花、咖啡和香料等经济作物的种植迫切需要大量的、廉价的奴隶劳动,为的是向欧洲提供更多的原料。所以奴隶贸易的规模直接影响到欧洲国家的兴衰。欧洲几乎所有在海上从事贸易活动的国家(如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普鲁士、丹麦、瑞典)都在非洲大陆参加了奴隶的贩运这项“贩卖人类血肉”的罪恶勾当。其残忍性,不亚于20世纪的奥斯威辛集中营。 18世纪中叶欧洲国家之间的七年战争(1756—1763年)爆发那年,莫扎特刚好出生。开战的原因是普奥争雄与英法争霸。童年莫扎特巡回演出开始于1762年,正是欧洲战争此起彼伏的混乱时期。 18世纪的欧洲,古希腊、罗马文明的面纱再度被揭开,特别是在被埋没多年的庞贝及赫库兰姆两座古城的重新发现和挖掘,掀起一股埋没和遗失已久的古典思潮,形成了一股新古典主义浪潮,这股新浪潮深刻地影响着艺术创作的风格。莫扎特正好生逢“开明专制”的盛世,开明的君主约瑟夫二世(1741—1790),于1765年继任“德意志民族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皇帝推崇伏尔泰等启蒙学者的学说,推行改革,在奥地利历史上开始了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商品生产。生活在政治上一个比较宽松、比较自由的时期,莫扎特才得以创作了大量古典风格的音乐,激发了18世纪欧洲对古典风格的热烈崇拜。 莫扎特音乐艺术的根,正如近代欧洲文明的根一样,必须到古希腊、罗马去寻找。莫扎特音乐艺术的古典风格源自新古典主义浪潮的影响,犹如古希腊、罗马的建筑艺术风格一样,不仅崇高、庄严、静穆,且华贵、典雅。莫扎特在乐曲中营造出一种心旷神怡的优美氛围,靠直觉来表述自己内心对阳光、月光和星光下的世界人生的种种印象,具有对称美和稳定的和谐美。 二、思想文化背景 18世纪的欧洲,同时也是启蒙运动时期。启蒙运动,是一种将思想与信仰根植于对古希腊、罗马文明研究的运动;启蒙运动思想家伏尔泰及其支持者们相信理性及对知识的追求,将带领人性进入真正快乐的源头。在这种启蒙运动精神的推动下(在这个运动中,对任何问题都鼓励质疑和提出问题),欧洲开始尝试完成全球地图。 在莫扎特的年代,短暂且卓越的探险热潮,正是18世纪启蒙运动下的产物。詹姆斯·库克船长沿东澳大利亚征服南太平洋的探险航行,是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以来最大一次扩展了欧洲的地理知识体系,奠定了填补航海图上最后一大块土地的基础。而一个18世纪的浪子——贾科莫·卡萨诺瓦轻浮、放荡的一生恰恰是与18世纪启蒙运动的理性主义对立的最佳写照。他从18岁起(1743年),一直到1784年退休,都在欧洲骗吃骗喝,专门喜欢与国王、贵族、

莫扎特传赏析

莫扎特传赏析 《莫扎特传》这部电影讲的就是这位大音乐家的故事。影片一开始便伴随着急促、充满焦躁与不安的旋律把我们带入一个风雪交加的夜晚,这一切似乎就在预示着悲剧的到来。一个面目丑陋的老头----萨列里,只能选择用自杀来结束自己无法忍受的痛苦与折磨,他的痛苦是因为他亲手害死一个真正的天才,为自己的罪孽而深悔不已。然而梦想一生都会受上帝宠爱的自己,在苟且偷生中目睹莫扎特的作品为世人所称颂流传时候,自己呕心沥血的作品却被人们渐渐的遗忘,这无疑对他来说更是一个沉重的打击。片子是以与莫扎特同时代的奥地利皇帝的御用音乐家萨列里为第一人称展开叙述的。当时,在维也纳,萨列里的地位很高,因此也很自负。可当萨列里目睹莫扎特的表演,特别是莫扎特听了一遍奥皇演奏由萨列里作曲的欢迎小品后,就流畅地复奏并以其中的乐句为主旋律随意地展开各种风格的变奏,让萨列里大为惊讶。在天才面前,他觉得上帝对他太不公。为了生活,莫扎特的夫人背地里拿着莫扎特写的乐谱去找萨列里,希望他能帮她的丈夫谋个差事。当萨列里得知莫扎特漂亮干净的手稿就是原稿而非复清稿时,他认为莫扎特是在上帝面前听写下来的。莫扎特在音乐上的天分使萨列里越来越不舒服,发狂似的嫉妒心终于使他下决心要毁掉莫扎特。萨列里收买女佣去莫扎特家做线人,了解莫扎特的一举一动。又在奥皇面前说出莫扎特的秘密,目的就是要看到莫扎特出丑和难堪。可是内心充满明媚春光的莫扎特,却总是让人不忍去伤害他。后来,萨列里抓住莫扎特生活窘困的软肋,化装成蒙面黑衣人到莫扎特家约稿,许以重金要莫扎特创作一部《安魂曲》。在生存压力面前,莫扎特无奈接受了这个预订。但莫扎特有一种预感,觉得是在为自己写《安魂曲》。最后,也许莫扎特自己预感到时光不多了,他让萨列里在自己面前也听写了一回,由他口授,萨列里记录,通宵未眠,完成了著名的《安魂曲》。当清晨的阳光射入屋子,天才死去,而嫉妒天才的人疯掉。这就是电影的结局。 不得不说,对于一个从小就登台演出,在鲜花和赞美中长大的莫扎特来说,生活和交际方面的无知与幼稚真是让人匪夷所思,他的笑声中都透着“肆无忌惮”、“狂放不羁”,让人很难去接受,就像是一个永远长不大的孩童。或许正是因为他的天真与纯洁他才能创作出那么自由完美的音乐。影片中有个片段令人印象非常深刻,莫扎特趴在球桌上一边把玩桌球一边创作音乐,而且影片自始至终都没有出现莫扎特在钢琴上作曲的画面,学过作曲的人都知道,作曲是一定离不开钢琴的,导演这样做就是为了向我们展示莫扎特惊人的才华。在现实中莫扎特的妻子曾在给朋友的信中这样评价莫扎特:“他作曲就像在写信”。电影里他自己也自信的指着头说:“一

莫扎特的歌剧

西方音乐发展史?及莫扎特的歌剧及演唱风格 一、西方音乐的发展窗体顶端 窗体底端 一、?古希腊音乐?二、?古希腊文化是西方文明的渊源。与古希腊的哲学、文学、科学、建筑、美术和戏剧一样,?音乐也是古希腊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古希腊流传下来的音乐作品很少,但是丰富的文字记述和雕刻向人们描绘了古希腊音乐文化的风貌。在漫长的西方音乐历史中,古希腊音乐文化精神不断地影响和启发着后世的人们。?神话是古希腊艺术的丰富土壤,在古希腊神话中音乐是极富魅力的。阿波罗不仅是太阳神,也主管音乐。半神半人的底比斯国王安菲翁用琴声的魔力修筑了底比斯城堡。色雷斯的歌手奥尔菲斯以音乐的魅力拯救出地狱中的妻子尤丽狄茜,后又得而复失。这个故事体现出古希腊神话的人性特征,它被近百次地谱写成歌剧。缪斯(Muses)是分别掌管文艺和科学的九位女神的统称,而“音乐”(music)一词还是由缪斯演化来的,足见在古希腊人眼?中,音乐是与人类追求真和美的活动密切相关的。?西方最早的弦乐器是里拉琴(Lyre),又称诗琴。神话中的众神的使者赫耳墨斯在龟壳上蒙上牛皮,支起两只羚羊角,架横木拉起琴弦便发明了里拉琴。从文艺复兴开始,在西方?的文学艺术中,里拉琴一直成为音乐的象征。里拉琴后来演变成形状较大的基萨拉琴(Kithars)。古希腊的管乐器是阿夫洛斯管(Aulos),一种芦管制成的单管或双管的竖笛。里拉琴多用于独唱伴奏,史诗弹唱,它是祭祀阿波罗仪式中的主要乐器。而在崇拜酒神的仪式中,及后来的酒神合唱和雅典悲剧合唱中,阿夫洛斯都是重要乐器。在西方现代文化观念?中,里拉琴和崇拜阿波罗的音乐与阿夫洛斯和崇拜酒神的音乐,已成为相互对立性格的两大类音乐的象征。前者平静而节制,后者狂喜、放纵。?三、?古希腊的哲学家们对音乐的论述,对于西方音乐发展有重要的影响和启发。毕达哥拉斯把音乐的音程与节奏的和谐与宇宙星际的和谐和秩序相联系,因而把音乐纳入他以抽象的数为万物之源的理论中。然而他对弦长比例与音乐和谐关系的探讨已经带有科学的萌芽。另外两位哲学家柏拉图和亚里斯多德则以论述音乐的社会、道德作用而著称。?二、古罗马音乐?随着古罗马帝国的扩张,古罗马的版图囊括了欧、亚、非的大片领土,先后征服了古希腊及小亚细亚的一些古国。罗马征服者将征服的大量塑像、浮雕和作为奴隶的舞蹈音乐艺人输入罗马。罗马人吸收同化于古希腊及希腊化东方的音乐文化。?公元一、二世纪形成了古希腊——古罗马音乐盛期。?在古罗马的宗教仪式中音乐仍然占有重要地位。在崇拜古罗马战神、军神——玛尔斯(Mars)的仪式中,?12名贵族组成的塞利(Salii)祭司团跳武士的舞蹈并歌唱。在小亚细亚传入的母神(Cybele)、女神(Isis)的崇拜仪式中音乐都是不可缺少的。?古罗马骨制的蒂比管(Tibia)是古希腊阿夫洛斯管的变体,它在宗教仪式和戏剧音乐中广泛使用。古罗马人认为,它可以驱除邪恶唤起慈善的神性。蒂比管演奏者在社会上颇有地位。古罗马人尚武,军乐得到发展,出现了一些较大型的铜管乐器,如:直筒喇叭口的大号(Tuba)和G字型的库努(Cornu)。?古罗马盛期,有许多关于音乐节日、比赛等的记述。音乐具有娱乐倾向,许多皇帝是音乐保护人,其中尼禄甚至希望自己有一个音乐家的名声。?西方音乐发展简史--中世纪篇?西亚迁至北欧的日耳曼人向罗马帝国的“民族流动”最终导致公元4、5世纪的入侵。公元378年西哥特人憎恨罗马帝国统治者的压迫,举起了反抗的旗帜。几经战乱后,公元476年最后一个西罗马皇帝被废除,标志欧州封建社会的开始。?日耳曼人文化落后,知识浅陋,不懂任何艺术。公元6、7世纪,西欧大部分地区倒退至落后时代,异族的国王们完全没有能力管理他们篡取的权力。然而当西欧社会一派凋敝的时候,基督教却在向着它的巅峰发展。自从公元313年罗马皇帝君士坦丁发布米兰敕令,基督教的活动由地下转为公开,它很快战胜了其他竞争的宗教,于380——392年间被认为是罗马帝国唯一的合法信仰。灭亡了西罗马的日耳曼人已皈依了基督教。西欧封建社会初期王权分散而弱小的时候,基督教却由于教皇统治的兴起权力日益集中强大,然而在西方音乐史上,莫扎特无疑占有重要地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