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的母婴阻断及护理-最新文档

乙肝的母婴阻断及护理

乙型肝炎是血液传播性疾病,主是经血(如不安全注射史)、母婴传播及性传播,皮肤粘膜破损传播也有一定比例,如纹身、打耳洞、内窥镜检查等,血液制品现在已严格控制,传播可能性大大减少,不规范输血及血制品时有发生。医务人员工作中的意外暴露也不容忽视。HBV感染不经呼吸道、消化道传播,因此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接触,如同一办公室(共用电脑等办公用品)、同住一宿舍、同一餐厅及拥抱、握手、共用厕所等不会感染HBV。流行病学和实验研究未发现乙肝能经吸血昆虫,如蚊虫、臭虫叮咬传播,而母婴传播为主要的传播方式。

对于乙肝的孕妇而言,妊娠会加重其原有的肝病表现和妊娠反应,如食欲减退、消化功能差,进食后腹胀,没有饥饿感、厌吃油腻食物,如果进食便会引起恶心、呕吐、活动后易疲倦,所以要进行血清检测注意鉴别。也可增加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的发生率,妊娠后期易发生DIC,产后出血也多见,不仅如此而且可以引起早期流产,胎儿畸形率增高,中晚期死胎、早产、死产,新生儿窒息、新生儿死亡率明显增高。孕妇应注意休息,清淡食品为主,适量蔬菜和水果,少食多餐,饮食应以病人感到舒适的量和频次为原则,不可强求病人多进食,应适当增加蛋白质和不饱和脂肪酸的摄入,提供热量、足量的蛋白质,供给可以维持氮平衡,改善肝脏功能,有利于肝细胞损伤的修复与再生。

母婴传播途径主要包括:宫内感染、产时感染和产后感染。宫内感染分为1血源性:胎盘渗透2细胞源性:胎盘感染生殖感染对于早期流产而保胎成功者感染HBsAg率高于无流产者。新生儿脐血清乙肝DNA可确诊宫内感染。产时传播是母婴转播的主要途径:可由早破膜、产道损伤、胎儿皮肤破损引起。要注意安全分娩避免损伤性操作增加产时感染,阴道分娩过程中尽量避免侧切、人工破膜,但胎儿无头盆不称产程进展良好,亦应适当缩短第2产程而产钳或胎吸引助产,防止产道损伤和胎盘残留。产后感染则由亲密接触、母婴唾液、母乳喂养等方式所引起。乙肝病毒DNA是乙肝病毒复制的直接及感染性指标。妊娠早期:10

周前HBsAg滴度高且HBeAg 阳性伴临床表现者需行人工流产,中晚期患者以保肝治疗,增加产前检查次数,检测肝功和凝血状态,严防重症肝炎的发生,分娩与产褥期应防止出血,防止感染及密切观察防止病情发展。

因携带有HBV的母亲的血液、阴道分泌物中有较高的

HBV-DNA检出率,因此分娩方式对免疫效果的影响受大家的关注。通常自然分娩新生儿通过产时可吞入有传染性的母亲分泌物和

血液,自然分娩时母亲血液渗透是婴儿的量较剖宫产是明显增多。尽管剖宫产缩短了婴儿接触母亲传染性物质的时间,但有关HBV母婴传播的临床结果并不一致。不应将HBsAg作为剖宫产的指证,剖宫产无法清除乙肝感染机会。

当HBV-DNA≥1×106 禁止母乳喂养改人工喂养,当

HBV-DNA≤1×106产妇母乳喂养存在一定风险应慎重考虑。母乳喂养时应用肥皂流水洗净双手,减少接触传播机会,如发生乳头皲裂或婴儿出现腹泻等情况时,应暂停母乳喂养,肝炎产妇的唾液中有肝炎病毒的存在,故产妇不可口对口给孩子喂养,并注意消毒隔离。另外,慢性乙肝病人,病毒在体内是个动态变化,在漫长母乳喂养过程中有可能发生DNA载量的变化。

乙肝孕妇所生新生儿出生后立即洗澡,查肝功、肝炎血清学指标,年龄越小感染机会愈大。出生24小时内、出生后一个月及六个月各皮内注射乙肝疫苗,HBIG应出生后尽早六小时内注射越早越好,出生后48小时后注射,其预防作用明显较少,超过7天无效。如果能产生抗体当然为最理想的结果,但如表面抗体和核心抗体为阳性为免疫成功,是婴儿预防后最最常见的结果,如一年后核心抗体不转阴,应复查DNA。乙肝疫苗免疫无应答分析1疫苗因素:注射剂量不够,乙肝疫苗免疫后抗-HBS的阳性转率随着疫苗的抗体含量增加而提高。机体因素:性别、年龄、体重、遗传因素等。接种因素:包括接种途径,接种部位、接种针数、免疫程序等。还有些其它因素包括如母亲HBV感染指标的状况疾病因素,不良嗜好因素、病毒变异。

医护人员在对其医疗操作时,应注意职业暴露的防护方法:1、洗手,是预防感染传播最经济有效的措施。接触患者前后,包括脱手套后,手或身体其他部位被患者血液/体液人体组织污染后立即用肥皂和流动水清洗。2、戴手套,预防手要接触血液/

体液污染物时:手上有伤口时;在进行抽血、静脉穿刺、伤口换药、处理污染器械,持血标本等护理操作时必须戴手套操作;手套破损立即更换。3、其他防护措施,包括护目镜、帽子、隔离衣、鞋套、口罩、面罩等。离开工作场所时应将防护用物脱去,放置在指定位置。如不慎被乙肝病毒划伤,应立即挤出伤口血液,然后用肥皂和流动清水冲洗,再用碘酒和酒精消毒,必要时去外科急诊进行伤口处理,根据损伤程度定期进行血液性传播疾病的检查和防治,24小时内去检验科抽血查乙肝病毒抗体,同时注射乙肝免疫高价球蛋白,刺伤后1个月、3个月、6个月进行复查。

阻断乙型肝炎孕妇母婴传播论文

阻断乙型肝炎孕妇母婴传播的临床分析【摘要】目的了解孕妇为hbsag阳性的乙型肝炎患者通过孕期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和对新生儿注射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主、被动联合免疫)阻断母婴传播的免疫效果。方法对我院2006年1月—2008年12月门诊产前检查、分娩并定期随访的hbsag阳性孕产妇105例进行母婴传播阻断干预措施后的效果进行分析。结果 93例(88.57%)的孕妇在孕7、8、9月注射了hbig,83例(79.05%)孕妇的孩子出生后接受了主、被动联合免疫; 95例(90.47%)产妇因携带乙肝病毒而行人工喂养;剖宫产率为63.81%(67例)。宫内感染率为8.57%(9),婴幼儿慢性hbv 感染率为11.43%(12/105)。结论孕妇hbig 注射和新生儿主、被动联合免疫是阻断乙型肝炎母婴传播的有效措施。故应对母亲为hbsag阳性的婴儿加强出生后的联合免疫,对合并hbeag阳性孕产妇及其婴儿应加强系统管理。 【关键词】型肝炎母婴传播干预措施 中图分类号:r512.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0515(2011)2-010-02 mother to child transmission of hepatitis b clinical analysis of pregnant women tian yongchengyuxiaoyan mayangmei ningxia yuanzhou district branch township hospitals 756000walled bayberry yu xiaoyan ma mch 756000 guyuan

乙肝母婴阻断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一)

乙肝母婴阻断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一) 乙肝母婴阻断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乙肝病毒感染会造成乙肝病,病毒携带者可长期携带病毒,传染给他人甚至母婴。母婴传播是乙肝阻断工作的重点,实施乙肝母婴阻断是有效控制乙肝疫情的关键。本文将重点介绍乙肝母婴阻断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乙肝母婴阻断的现状 1.政策及法规制定 我国从2002年开始实施“乙肝母婴阻断工程”。2006年,国家政策明确规定:乙肝感染孕妇、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应按时进行定期随访和治疗,同时,新生儿应接种乙肝疫苗。政策的制定为乙肝疫情的控制提供了重要的制度性保障。 2.筛查和诊断 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乙肝产前检测、产时治疗和产后随访的乙肝母婴阻断工作流程。由医生或护士对孕妇进行乙肝病毒感染筛查和诊断,并在孕期通过饮食指导、疫苗接种等预防手段来预防母婴感染。 3.宣传教育 针对乙肝母婴感染的危害,政府和医疗部门还相继开展了一系列的宣传教育活动。开展以电视、广播、报刊为载体的群众宣传,不断提高

社会公众对于乙肝母婴阻断意义的认识。 二、乙肝母婴阻断存在的问题 1.人员素质不高 乙肝母婴阻断涉及到多个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部门的管理与协调,这需要相关人员对阻断工作流程和广泛学科领域知识有深入的了解。 此方面的人才素质不高,也是存在的一个问题。 2.阻断工作体系不完善 我国阻断工作质量良好,但是存在体系不完善的问题。对于某些医院 缺乏阻断专家人才和有效阻断体系等方面的问题,阻断工作不同程度 地受到了影响,需要加强对于阻断体系建设的重视。 3.孕期随访不规范 阻断工作的重点是在孕期的随访和治疗建议上,但是由于医务工作者 的不规范和孕妇的不配合等种种原因导致孕期随访不到位,可能会存 在孕妇感染病毒并传播给婴儿的风险。 4.立法政策执行力度不够 乙肝母婴阻断工作虽然得到了国家政策法规制定的支持,但是在实际 执行中,人们对于相关法规和政策不够重视,也存在着某些医院或医 生违反规定的现象。 总之,乙肝母婴阻断是预防乙肝病传播的重要工作,该工作的完善需 要社会各方共同努力,才有可能实现形式上的完善和实质上的进步。

乙肝疫苗联合乙肝免疫球蛋白阻断乙肝病毒母婴传播研究

乙肝疫苗联合乙肝免疫球蛋白阻断乙肝病毒母婴传播研究 乙型病毒性肝炎(HBV)是全球广泛流行的一种传染病,我国属于高流行区域,严重危害人民健康,并影响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的乙肝传播途径中,40%的HBV感染是经母婴垂直传播,因此研究其阻断对乙肝的控制具有重要的意义。 1乙型肝炎的流行状况 病毒性肝炎在全球和中国都是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全球目前约有3.5亿人为乙肝慢性携带者,其中40%的人将最终转归为肝硬化或肝细胞癌。我国是乙肝病毒(HBV)感染的高发地区,据1992年全国病毒性肝炎流行病学调查的结果,人群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HBsAg)为9.75%,乙肝病毒总感染率为57.63%。约40%携带HBV的母亲可将病毒传染给其婴儿,新生儿感染HBV后,90%~95%发展成为慢性携带状态。 世界卫生组织资料显示,全球近21%与乙肝相关的死亡,其感染发生在围产期,且新生儿感染HBV成为慢性携带者的比例高达90%,推荐预防的重点人群是婴幼儿,中国的策略是优先保证新生儿。中国卫生部于1992年将乙肝疫苗纳入计划免疫管理,从2002年起正式纳入免疫规划,采取这些措施后,乙肝疫苗的预防接种已取得了显著的成效;陈园生等利用2002年多阶段随即整群抽样方法在31个省采集儿童血清标本24994份,进行中国儿童乙型肝炎疫苗预防接种效果分析,结果与1992年中国病毒性肝炎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HBsAg阳性率10.25%,HBV感染流行率46.87%)相比,3~12岁儿童HBsAg阳性率、HBV 感染流行率分别下降了57.75%、37.91%,接种乙肝疫苗儿童下降明显,未接种乙肝疫苗儿童变化不明显。 近年来,我国政府不断加强乙型肝炎的预防控制力度,制定了以预防接种为主的综合预防控制策略,2004年全国计划免疫评审,2001~2003年出生儿童的乙肝疫苗全程接种率达到85.45%。由此可以推断我国的HBV感染率会逐渐得到控制。 2乙肝母婴传播 2.1 HBV母婴传播方式HBV母婴传播的方式有宫内传播、产时传播、产后传播3种方式。一般认为产时和产后感染是母婴传播的主要方式,其中绝大多数经产时传播所致。产时感染主要是分娩时母血经过胎盘微细伤口进入胎儿血循环、胎儿吞入羊水和阴道分泌物所致。产后感染主要是接触母亲唾液及母乳喂养而引起,另外也与含大量病毒的母亲经血污染环境有关。引起宫内感染主要有血源性和细胞源性两条途径,早期研究显示宫内感染为先兆流产、早产等导致胎盘屏障破坏、胎盘裂隙形成,使胎盘血管破损,母血混入胎血而感染。 2.2阻断乙肝病毒母婴传播的措施目前,国内外普遍认为接种乙肝疫苗和HBIG是阻断乙肝病毒母婴传播的最有效方法,按2005年12月10日中华医

最新乙肝母婴阻断临床管理流程

最新乙肝母婴阻断临床管理流程 母婴传播是乙型肝炎病毒(HBV)的重要传播途径,加强慢性HBV感染孕妇及其所分娩婴儿的规范化管理是切断母婴传播的有效途径。由中国肝炎防治基金会、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和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织感染病学、肝病学、免疫学与产科学专家参照国内外公认乙型肝炎防治指南和最新研究成果形成专家共识——《乙型肝炎母婴阻断临床管理流程》。 1筛查 所有在门诊初次产检的孕妇,按要求筛查乙型肝炎、梅毒和艾滋病,其中乙型肝炎病毒血清标志物包括HBsAg、抗-HBs、HBeAg、抗-HBe和抗-HBc;若HBsAg阴性,提供检测结果咨询,并指导常规孕期保健;若HBsAg阳性,需继续评估乙型肝炎相关病情。 2评估 对于HBsAg阳性的孕妇,需进一步检测HBV DNA水平、肝功能生化指标和上腹部超声。(1)若HBV DNA阳性,排除其他相关因素后,出现ALT显著异常,≥5×正常值上限(ULN),或诊断为肝硬化者,在充分沟通和知情同意的情况下,经感染科医生或肝病科医生评估后,建议给予替诺福韦酯(TDF)或替比夫定(LdT)进行抗病毒治疗;

(2)若HBV DNA阳性,ALT 在≥2×ULN~<5×ULN时可继续观察,如果观察期间ALT≥5×ULN,则按2(1)处理;如果ALT<2×ULN,则按2(3)处理;如果随访至妊娠24周ALT仍在≥2×ULN~<5×ULN,在充分沟通和知情同意的情况下,给予TDF或LdT进行抗病毒治疗;(3)若HBV DNA阳性,ALT正常或仅轻度异常(ALT< 2×ULN)、无肝硬化表现,建议暂不处理,继续随访观察。在随访期间,如果出现ALT持续升高 (ALT≥2×ULN),则根据ALT水平按2(1)或2(2)处理,注意加查总胆红素(TBil)和凝血酶原活动度(PTA)。 3妊娠期管理 肝功能正常或轻度异常的未服用抗病毒药物的孕妇,在妊娠中期检测HBV DNA水平(推荐用高灵敏试剂检测),根据HBV DNA水平,决定是否需要进行抗病毒治疗,以阻断母婴传播。(1)若孕妇HBV DNA≥2×106 IU/ml,在充分沟通和知情同意的情况下,可于妊娠24~28周给予TDF或LdT进行抗病毒治疗。分娩前应复查HBV DNA,以了解抗病毒治疗效果及母婴传播的风险;(2)若孕妇HBV DNA <2×106 IU/ml,则不予干预,继续观察。 4分娩管理 (1)分娩方式:分娩方式与母婴传播风险没有确切关系,

2019版:中国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防治指南(全文版)

2019版:中国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防治指南(全文版) 母婴传播是HBV感染的最主要传播途径。新生儿期感染后,90%以上表现为慢性感染[1],是家族聚集性HBV感染的主要原因[2]。母婴传播聚集性家族中,感染子代患肝硬化、肝癌风险显著升高,且发病年龄逐代提前[3]。阻断母婴传播可显著降低HBsAg流行率,是降低HBV相关疾病负担的关键。 在乙型肝炎疫苗广泛接种之前,我国HBV母婴传播率约为50%,在HBeAg阳性孕妇中高达72%~91%[4]。新生儿接受乙型肝炎疫苗联合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epatitis B immunoglobulin,HBIG)后,母婴传播率降至6%,但在HBeAg阳性高病毒载量孕妇中仍高达11%[4]。妊娠期抗病毒治疗进一步显著降低了高病毒载量孕妇的母婴传播,但抗病毒治疗的阈值、药物选择、起始时间和停药时机等问题仍存在诸多争议。 制订符合中国国情、多学科共同参与且结合患者意愿的循证HBV母婴传播防治指南,对规范防治措施、提高我国HBV母婴传播预防水平起到重要的作用。鉴于此,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遵循国际指南制订方法和步骤,基于当前最佳证据,综合感染科、肝病科和妇产科等多学科专家临 床经验,平衡干预措施的利弊,制订本指南,指导HBV母婴传播的防治 。本指南中的证据质量和推荐意见分级采用评估、制订和评价(Grades of Recommendation, Assessment, Development,and Evaluation,GRADE)分级系统[5],证据质量分为A、B、C和D四个级别,推荐意见分为强推荐(1)和弱推荐(2)两个级别。见表1。

妊娠合并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观察与护理

妊娠合并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观察与护理 摘要目的总结妊娠合并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的护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93例妊娠合并HBV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护理方法和效果。结果93例患者中89例患者临床治愈,占95.70%;4例患者好转,占4.30%。孕产妇和新生儿均平安,没有孕产妇及新生儿的死亡,也没有发生垂直乙型肝炎病毒的传播。结论积极正确实施护理措施和阻断母婴传播,降低了HBV携带者,减少了妊娠合并HBV感染患者产程过程并发症的发生,保证了妊娠合并HBV感染孕妇和新生儿的身体健康方面取得良好了效果。 关键词乙型肝炎病毒;妊娠;护理 本科从2011年5月~2014 年10月共收治93例妊娠合并HBV患者,介绍和总结妊娠合并HBV感染患者的护理措施,目的是为了减少HBV的母婴传播,来降低新生儿被HBV感染的发生率,为以后临床工作提供切实可行的护理措施和指导。具体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本院从2011年5月~2014 年10月共接收治疗的93例妊娠合并HBV患者,均符合临床诊断标准[1,2],年龄22~38岁,平均年龄(28.00±3.65)岁。 1. 2 方法回顾性分析93例妊娠合并HBV感染患者的病历一般资料,总结护理方法和经验。 1. 3 护理方法 1. 3. 1 心理护理由于娠合并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担心自己乙肝病毒的病情状况是否对自己、对家人产生不利影响,特别是担心将要出世的孩子感染HBV,使得患者心理产生极大的压力。基于这种担心、害怕和一些负面情绪主要是因为患者对该病情了解的不够全面,临床护理人员要及时发现患者这种心理状况并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和心理护理[3,4]。临床护理人员与患者家属对患者的病情和治疗进行积极的交流和沟通,以取得患者家属的配合。 1. 3. 2 产时护理一般条件下妊娠合并HBV感染患者选择阴道分娩方式和剖宫产进行分娩,剖宫产指征适当放宽的原因主要是为了减少产妇在生产期间发生阴道损伤。临床护理人员如果发现患者有出血倾向时,则应立即汇报给医生根据医嘱给予止血药物进行处理,患者病情进一步严重时应立即给予患者输注新鲜血液[5];若患者在分娩期间损耗较多的精神体力,有可能间接导致患者肝脏负担的增加,引起胎儿宫内发生窘迫[6],临床护理人员对患者持续给予氧气吸入和进行胎心监护,对于妊娠合并HBV感染患者为重症肝炎的患者,分娩后应在产房内至少严密观察 2 h,没有发生产后大出血才可以回到普通病

乙肝的母婴阻断之路

乙肝的母婴阻断之路 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母婴传播是我国慢性乙型肝炎(简称乙肝)的主要原因,因此,预防HBV母婴传播是控制慢性乙肝的关键。针对乙肝孕妈妈关注的问题,进行如下一一解答。 一、怀孕期间乙肝会不会传染或遗传给胎儿呢? 乙肝是传染病,不是遗传病,所以不会遗传给胎儿。但孕妇有乙肝,且乙肝病毒定量非常高,则胎儿有宫内感染乙肝的可能。 二、怀孕期间孕妇肌注乙肝免疫球蛋白是否可以避免胎儿感染乙肝呢? 注射的乙肝免疫球蛋白与乙肝病毒表面抗原形成免疫复合物,使病毒失去活性。但是乙肝孕妇,即使是乙肝小三阳,体内存也在大量乙肝病毒,注射一两针免疫球蛋白,其剂量远远不够消灭大部分病毒,而且注射的免疫球蛋白在妈妈体内很快耗尽,不能进入胎儿体内。因此,怀孕期间孕妇肌注乙肝免疫球蛋白,不能减少母婴传播。所以不推荐乙肝孕妇怀孕期间肌注乙肝免疫球蛋白。 三、那怀孕期间孕妇该怎么做才能降低胎儿感染乙肝? 乙肝病毒通常不能通过胎盘传播,怀孕期间胎儿在宫内感染乙肝非常罕见,但也不是说万无一失哦,孕期需动态监测肝功及乙肝病毒定量,如果乙肝病毒定量>2.0×105IU/ml或HBeAg阳性(俗称“乙肝大三阳”),则需在孕28周开始口服抗病毒药物(首选替诺福韦酯),这样可以降低胎儿宫内感染乙肝风险。 四、孕妇如果吃了抗病毒药,会不会引起胎儿畸形或其他影响? 抗病毒药常用药包括替诺福韦酯和拉米夫定,它们都属于B类药物(孕妇可服用级别),均可通过胎盘,首选不易耐药的替诺福韦酯,目前医学研究证明该药不会增加新生儿出生缺陷的发生。因此,如果孕妇有应用抗病毒药的指征,则一定要遵照医生的指导用药。

乙肝母婴阻断现状及存在的问题(1)

乙肝母婴阻断现状及存在的问题(1) 一、乙肝母婴阻断现状 目前,乙肝母婴阻断工作有了许多进展,但仍存在着一些问题。以下是目前乙肝母婴阻断的现状: 1. 政策措施得到推广:乙肝母婴阻断工作已被列入国家“十三五”规划,各地相关政策已经得到推广。 2. 宣传与设施完善:各地卫生宣传和服务机构已开展了乙肝母婴阻断宣传,同时建立了相应的检测与追踪服务机构,为孕妇和新生儿提供了定期检测和及时干预等服务。 3. 检测覆盖率较高:目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妇幼保健院、综合医院等都是检测乙肝母婴阻断的检测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面向辖区内的孕妇提供免费检测。 二、乙肝母婴阻断存在的问题 虽然,乙肝母婴阻断工作有了许多进展,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1. 宣传不到位:部分孕妇和新生儿家庭缺乏关于乙肝母婴阻断工作的知识,缺乏及时的干预和预防。 2. 检测质量不高:在某些地区,一些医疗机构的乙肝母婴阻断检测质量不高。有时会出现潜在的假阴性结果,误导了孕妇对自身健康情况的判断。

3. 医保政策不完善:部分地区医保政策没有将乙肝母婴阻断涵盖进去,孕妇在检测等方面需要自费,给一部分孕妇带来了经济负担。 三、乙肝母婴阻断问题解决方法 为解决乙肝母婴阻断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 宣传全面系统:要加强对群众和医护人员的宣传教育。对于乙肝的 基础知识、疫苗接种、检测、妊娠期出现乙肝症状应采取的及时干预 等方面,要及时宣传全面系统的文章或视频。 2. 加强检测管理:提高对相关机构的检测质量管理,降低假阴性率。 加强检测组建专业技能培训,提高检测技能,维护检测质量。 3. 完善医保政策:加强乙肝母婴阻断工作的医保政策,使更多的孕妇 和新生儿受益,解决需要自费的问题,减轻经济负担。 综上所述,乙肝母婴阻断工作虽然存在一些问题,但是通过政策,宣 传和检测方面的加强,以及医保政策的完善等措施,可以得到较好的 解决,最终实现乙肝母婴阻断的目标。

感染乙肝病毒的孕产妇的围产期管理

感染乙肝病毒的孕产妇的围产期管理 目前,我国受到乙肝病毒不同程度感染的人群高达6亿人口,对母婴传播起着重要作用,母婴传播方式为主要传播途径,包括:(1)子宫内经胎盘传播;(2)分娩时经软产道接触母血及 羊水传播;(3)产后接触母亲唾液或母乳传播。加强围产期保健,重视孕期监护,采取积 极的有效措施,从新生儿做起,保护新生儿免受HBV感染,已成为我国控制HBV流行的最根本途径。 1 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途径 1.1 HBV的母婴传播方式妊娠期胎儿在子宫内经胎盘传播;分娩期胎儿在产道内接触母血和 羊水传播;哺乳期新生儿接触母亲唾液或母乳传播。 1.2 HBV的母婴传播报道资料(1)妊娠晚期患急性乙型肝炎者,约70%胎儿被感染;妊娠中期患急性乙肝者胎儿感染率为25%;妊娠早期患急性乙肝者胎儿无1例感染;(2)围产期 感染的婴儿85—90%转为慢性病毒携带者;(3)孕妇HBsAg阳性,其新生儿约半数为阳性;(4)孕妇HBeAg阳性,表示为感染期,胎儿大多数受感染。 2 乙型肝炎病毒及检测 2.1HBV颗粒形式 HBV感染者血清中存在三种形式的病毒颗粒:(1)小球形颗粒,直径约 22nm;(2)柱状颗粒,直径约22nm、长度约100—1000nm,这两种颗粒均由与病毒囊膜相同的脂蛋白(HBsAg)组成,不含核酸;(3)大球形颗粒或称Dane颗粒,为HBV完整的病 毒体,直径42nm,分为包膜与核心两部分。 2.2 HBV的抗原抗体系统 2.2.1表面抗原与表面抗体(抗—HBs)成人感染HBV后1周,最迟11—12周,血中首先出 现HBsAg。抗—HBsAg转阴后一段时间,在病的恢复期开始出现,在6—12个月内逐步上升 至高峰,以后逐步下降,至10年内转阴,是一种保护性抗体。 2.2.2核心抗原与核心抗体(抗—HBc) HBcAg主要存在于受感染的肝细胞核内,检测手续复杂,通常不进行检测。 2.2.3 e抗原与e抗体(抗—HBe)是一种可激性蛋白抗原,仅见于HBsAg阳性患者,HBe在 血清中出现稍后于HBsAg而消失较早,是HBV活动性复制和有传染性的重要标记。 2.2.4 HBV-DNA 是HBV的分子生物学标记,位于HBV核心部位,是HBV感染最直接、特异和 灵敏的指标。 2.3多聚酶链反应(PRC)即对特异性DNA片段进行非细胞依赖性的扩增,使乙肝病毒的检 测由传统的血清学检查发展到病毒基因检测。 2.4乙肝病毒五项指标检测 3 阻断HBV母婴传播和预防HBV的措施 3.1乙肝的免疫预防新生儿通常不具有来自母体的先天性抗—HBs,因而普遍易感,防止母婴传播的根本办法是免疫预防。 3.1.1主动免疫孕妇HBV阴性所出生的新生儿在出生后24小时内肌肉注射乙肝疫苗30ug, 先后1个月、6个月再分别注射10ug。

HBsAg阳性孕妇乙型肝炎防治知识调查及乙型肝炎疫苗联合HBIG阻断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的效果

HBsAg阳性孕妇乙型肝炎防治知识调查及乙型肝炎疫苗联合HBIG 阻断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的效果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疫苗联合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阻断乙型肝炎病毒(HBV)母婴传播的效果。方法选择2009年1月~2011年6月本院妇产科收治的116例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的乙型肝炎产妇以及已按照免疫程序注射过HBIG以及乙型肝炎疫苗的年龄为1岁的婴儿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自制调查问卷对产妇进行乙型肝炎防治知识调查,检测婴儿血清HBsAg。结果HBsAg阳性产妇对于乙型肝炎能够通过母婴传播的知晓率较高,认为乙型肝炎疫苗和HBIG可以预防乙型肝炎母婴传播者所占比例为74.14%。受检婴幼儿中,HBsAg检测阳性11例(9.48%),阻断成功率为90.52%。母亲为乙肝大、小三阳所生的婴儿HBsAg阳性率分别为14.71%和2.08%,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母亲孕期接种和未接种HBIG的婴儿HBsAg阳性率分别为6.58%和15.00%,剖腹产以及顺产的婴儿HBsAg阳性率分别为13.51%和7.59%,人工喂养和母乳喂养的婴儿HBsAg阳性率分别为9.09%和8.54%,以上观察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强HBV感染孕妇的乙型肝炎防治知识健康宣教,并按照免疫程序对新生儿联合接种乙型肝炎疫苗和HBIG,可以有效降低乙型肝炎的母婴传播率。 标签:乙型肝炎防治知识;乙型肝炎疫苗;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乙型肝炎;母婴传播 乙型肝炎是我国发病率较高的一种传染病,我国大陆人群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携带率比较高,约为7.18%,因此乙型肝炎的防治工作形势十分严峻[1-2]。乙型肝炎病毒(HBV)传播的主要途径之一是母婴传播,母婴垂直传播在我国乙型肝炎携带者中约占50%。新生儿感染HBV后,有90%~95%发展为慢性乙型肝炎携带状态[3],而经母婴途径传播的婴儿可携带HBV超过10年以上[4]。母亲对于乙型肝炎防治知识的知晓情况对于婴儿能否按照程序接种疫苗及HBIG有很大影响。目前,我国用于阻断乙型肝炎母婴传播的主要措施是联合接种乙型肝炎疫苗和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epatitis B immunoglobulin,HBIG)。本研究对116例HBsAg阳性的乙型肝炎产妇进行了乙型肝炎防治知识知晓率调查,并对其新生儿按照免疫程序注射HBIG以及乙型肝炎疫苗,观察乙型肝炎疫苗联合HBIG在乙型肝炎母婴阻断中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9年1月~2011年6月在本院妇产科住院分娩的116例HBsAg阳性的乙型肝炎产妇以及由护理人员按照相关技术规范注射过HBIG以及乙型肝炎疫苗的年龄为1岁的婴儿作为研究对象,产妇年龄为24~42岁,平均(34.2±6.4)岁。婴儿116例,其中男性61例,女性55例,男女比例为1.11∶1,所有婴幼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阳性孕、产妇护理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阳性孕、产妇护理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阳性是指人体已受乙肝病毒感染的血清素标记。我国是乙肝高发地区,至少有6亿人感染过乙型肝炎。约1亿多人为乙型肝炎病毒健康携带者。我国孕妇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率为10%左右,其中HbeAg阳性率为50%。HbeAg阳性母亲传播给婴儿机率为40-50%而HbsAg(+) HbeAg(+)双阳性的母亲传播给婴儿机率为90-100%。因此母婴传播是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主要途径。大部分感染婴儿将成为终身乙肝病毒携带者,其中一部分到成年成为慢性肝炎、肝硬化和肝癌患者。为了使更多新生儿不受母亲感染,所以我科对HbsAg(+)孕妇、产妇加大产前、产后乙肝知识宣传力度,加强孕妇、新生儿乙肝免疫球蛋白双重免疫。收到了满意效果。自2000-2004年在我科分娩 HbsAg(+)孕妇约300人。通过对她们进行产前、产后护理,使我们积累了丰富临床经验,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产前护理 1.1 加强围生期保健 孕妇在妊娠20周左右需做乙肝六项化验。凡孕妇血清试验HbsAg(+)者应在传染科和产科医生共同监护下,平安度过孕期。做好产前检查。如果HbsAg(+)者,需要进一步检查e抗原,核心抗体为新生儿接种疫苗做好准备。同时定期复查肝炎病毒血清标志物及肝功,密切观察有无肝炎症状如乏力、恶心、厌油肝区痛等症状,如有以上症状随时看医生。 1.2 饮食护理 孕期加强营养满足胎儿营养需要,孕妇应多摄取高蛋白、高碳水化合物和高维生素食物。 1.3 HbsAg(+)母亲在怀孕第7、8、9月份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200IU,HBIG能起到宫内 阻断作用,降低胎儿在官内感染率。母婴传播是乙肝病毒传播的主要途径。母婴传播引起乙肝病毒感染约占婴儿感染1/3。而官内传播是母婴传播的一种。乙肝免疫球蛋白直接中和母亲血中游离病毒颗粒,降低母体外周血中HBV浓度,减少HBV胎盘传播。孕期多次注射HBIG,抗-HBs通过胎盘到达胎儿体内,使期在宫内获得被动免疫,减少HBV宫内感染。由于婴儿T细胞功能尚未完全发育,对HbsAg有免疫耐受,容易成为慢性携带状态。以后发展为肝硬化或原发性肝癌。因此HbsAg(+)孕妇在孕7、8、9月份注射HBIG尤为重要。 1.4 HbsAg(+)孕妇有肝功变化,有肝炎临床症状者,产前护理如下。 1.4.1隔离 按乙型肝炎隔离。消化道隔离。孕妇用品、餐具应专用。用品应严格消毒处理。产科门诊设有专用诊查室,室内物品按传染科常规消毒处理。 1.4.2健康教育 对孕妇做好卫生知识宣传rqg。传授卫生防疫知识,向孕妇及家属讲解肝炎与母婴的相互影响和利害关系。隔离可以避免传染家人重要意义。 1.4.3妊娠早期妊娠早期患有急性肝炎。为症状轻者应积极治疗,可继续妊娠。慢性活动性肝炎妊娠后对母婴威胁较大,故适当治疗后终止妊娠。 1.4.4妊娠中晚期尽量避免终止妊娠、避免手术、药物对肝脏的影响,加强胎儿监护,防治妊娠期高血压疾病。避免妊娠延期或过期。 1.4.5患有急性肝炎孕妇,至少应于肝炎痊愈后半年,最好两年后怀孕。 1.5 加强心理护理

2021年阻断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临床管理流程(完整版)

2021年阻断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临床管理流程(完整版) 注:HBsAg为乙型肝炎表面抗原;ALT为丙氨酸转氨酶;ULN为正常值上限;HBV为乙型肝炎病毒;TDF为富马酸替诺福韦酯;抗-HBs为乙型肝炎表面抗体

▲图1阻断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的临床管理流程图 2016年5月,世界卫生大会通过了《全球卫生部门病毒性肝炎战略(2016—2021)》,这一战略提出至2030年消除病毒性肝炎公共卫生威胁的目标(包括至2030年,要在2015年数据的基础上将新发病毒性肝炎感染率降低90%,并将病毒性肝炎引起的病死率减少65%)。其中,消除乙型肝炎(以下简称乙肝)对公共卫生的威胁需要将5岁儿童的HBV感染率降至0.1%。母婴传播是HBV的重要传播途径,阻断HBV母婴传播是消除乙肝的关键,加强慢性HBV感染孕妇及其所分娩婴儿的规范化管理是切断HBV母婴传播的有效措施。近年来,国内外实施的消除病毒性肝炎策略为消除HBV母婴传播提供了有利时机。为进一步规范我国阻断HBV母婴传播的临床管理,中国肝炎防治基金会于2017年组织专家编写并发表了《乙型肝炎母婴阻断临床管理流程》。该管理流程已在阻断HBV母婴传播的临床实践中广泛采纳,对预防HBV母婴传播的工作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近年来,阻断HBV母婴传播成为公共卫生领域的热点,围绕这一热点的相关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现参照近期国内外发表的预防HBV母婴传播的指南或共识和最新研究成果,对第1版《乙型肝炎母婴阻断临床管理流程》进行更新,以帮助临床医师更新观念,并为阻断HBV母婴传播提供规范的临床管理流程。 一、感染HBV孕妇的筛查

最新: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预防临床指南

最新: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预防临床指南 摘要 乙型肝炎病毒(HBV)母婴传播是我国慢性乙型肝炎(乙肝)的主要原因,预防HBV母婴传播是控制慢性乙肝的关键。本指南在《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预防临床指南(第1版)》基础上,更新了推荐建议,主要包括:(1)所有孕妇产前需筛查乙肝血清学指标;(2)HBsAg阴性母亲,其新生儿按“0、1、6月”方案接种乙肝疫苗,通常不需使用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3)HBsAg阳性母亲,其新生儿出生后12 h内(越快越好)肌内注射1针HBIG,并同时肌内注射第1针乙肝疫苗(越快越好),1月和6 月龄分别接种第2针和第3针疫苗;(4)为进一步减少母婴传播,孕妇HBV DNA>2×105 IU/ml或HBeAg阳性,从妊娠28~32周可开始服用抗病毒药物,分娩当日停药;(5)不推荐以减少HBV母婴传播为目的的剖宫产术。 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母婴传播是我国慢性乙型肝炎(乙肝)的主要原因,预防HBV母婴传播是控制慢性乙肝的关键。诊断HBV感染的主要依据是HBsAg阳性。所有孕妇均需在产前检测HBsAg 和其他乙肝血清学指标,目前,我国育龄期妇女HBsAg 的总体阳性率为5%~6%。HBsAg 阳性孕妇的新生儿是HBV 感染的高危人群,务必在出生后12 h内(越快越好)肌内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hepatitis B

immunoglobulin,HBIG)和乙肝疫苗,即联合免疫预防接种。而HBsAg 阴性孕妇的新生儿通常仅需接种乙肝疫苗。 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产科学组于2013年发表了《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预防临床指南(第1版)》[1],对促进我国HBV母婴传播预防措施的落实,减少母婴传播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来,在预防HBV母婴传播方面取得了较多进展,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产科学组和围产医学分会组织相关专家,以妊娠前、妊娠期、分娩和分娩后这一临床时间顺序为主线,在第1版指南的基础上进行了修订,形成了本指南。 一、HBV感染的临床诊断 1.诊断标准 孕妇HBsAg阳性,诊断为HBV感染。 2. 相关名词含义 (1)慢性HBV感染,即HBsAg阳性持续>6个月,肝功能正常,既往称慢性HBV携带。 (2)慢性乙肝,即HBsAg阳性,肝功能异常且排除其他原因。慢性HBV 感染与慢性乙肝为动态性疾病,慢性HBV感染者出现肝功能异常时,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