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每年乙肝母婴阻断数量及方法

合集下载

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的阻断

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的阻断

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的阻断hbv垂直传播途径产前宫内感染:即经胎盘感染,目前导致活产新生儿发生宫内hbv 感染的机制尚不够清楚,多数认为妊娠晚期胎盘成熟期孕妇胎盘受无形或有形损伤,使母血经胎盘渗漏入胎儿造成感染;也有提出hbv 感染胎盘可能是通过细胞与细胞间传递或称渗透式的细胞转移过程等,wong等提出宫内传播的诊断标准:脐血或出生后第3天婴儿静脉血存在抗-hbcigm,由于igm不能通过胎盘,抗-hbcigm(+)提示婴儿近期有hbv感染;出生后第3天静脉血hbsag水平高于脐血水平,说明新生儿本身有病毒复制,国内学者通过对妊娠中晚期hbsag(+)孕妇胎盘病理研究结果显示胎盘蜕膜细胞、滋养叶细胞、绒毛间质细胞、绒毛毛管内皮细胞hbv感染率分别为66.46%、58.23%、27.22%、12.66%,胎盘屏障感染率27.22%,提示hbv 可通过细胞间传递至绒毛内的胎儿血管内皮细胞,最后进入胎儿血循环。

此外,病毒本身也可造成绒毛结构破坏,使含hbv的母血混入胎血,这两种途经均可在胎盘中完成而不需要其他因素的介入,同时指出胎盘hbv感染多发生在妊娠晚期,妊娠中期胎盘hbv感染的机会较低。

产时感染:分娩时剪断脐带过程中,产时胎儿吞入hbv感染的羊水,母体阴道分泌物,产道内血液,以及皮肤黏膜擦伤后与hbv感染的母血接触均可被感染,影响产时感染的因素:hbeag(+)孕妇的阴道分泌物,96%存在hbsag,其分娩的新生儿的胃液中90%hbsag阳性;产程超过9小时脐血阳性率高,因产程长短与母儿间血液交流成正比;hbsag滴度越高,母儿传播可能性越大,hbsag滴度256,新生儿感染率高达70%。

产后水平感染:新生儿通过母乳、母亲唾液感染hbsag(+)、hbeag(+)、hbcab(+)阳性母亲乳汁、唾液hbv感染检出率分别为45.4%和21.05%,父婴传播:患有乙肝的男性,其精子中可检出乙肝病毒dna,随着精子进入卵细胞,尽管母亲无肝炎,但这种受精卵在形成胚胎过程中,乙肝病毒也在不断增殖,使这种子代成为乙肝患者或病毒携带者,因而,这种乙肝病毒的传播方式称为父婴传播。

消除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评估指标

消除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评估指标

消除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评估指标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是现代医学面临的严峻挑战之一,它们的母婴传播对婴儿的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

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这些疾病的母婴传播,国际卫生组织和各国政府纷纷制定了一系列评估指标,用以衡量各地区和机构在防治母婴传播方面的工作成效。

这些评估指标不仅可以帮助政府和机构监测预防控制工作的进展情况,也可以指导它们优化资源配置,提高防治效率。

本文将围绕着消除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评估指标展开探讨,旨在更好地理解这些指标的意义和用途,并为未来的工作提供有益的借鉴。

一、消除艾滋病母婴传播评估指标1.孕产妇艾滋病母婴传播筛查率:这一指标衡量了孕产妇接受艾滋病母婴传播筛查的比例,是评估各地区艾滋病母婴传播预防工作的基础指标。

高筛查率可以有效发现感染孕产妇,及时采取防治措施,降低妊娠期间和分娩过程中的艾滋病母婴传播风险。

2.垂直传播率:垂直传播率指孕产妇感染艾滋病病毒后,其感染病毒的婴儿出生后能否感染的比率。

通过评估这一指标可以了解各地区在艾滋病母婴传播防治工作中的成效,及时调整预防控制策略,降低垂直传播率。

3.母婴阻断率:母婴阻断率是指孕产妇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婴儿在出生后接受抗逆转录病毒治疗的比例。

这一指标反映了各地区在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方面的医疗水平和服务覆盖范围,对于提高母婴阻断率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二、消除梅毒母婴传播评估指标1.孕产妇梅毒感染率:这一指标是衡量孕产妇感染梅毒病原体的比例,为制定预防控制策略和干预措施提供了重要参考。

高感染率提示着梅毒母婴传播风险的增加,应当加强对感染孕产妇的筛查和治疗工作。

2.新生儿梅毒感染率:新生儿梅毒感染率是指梅毒感染孕产妇生下的婴儿在出生后能否感染的比率。

通过评估这一指标可以及时发现梅毒母婴传播的漏网之鱼,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减少梅毒在婴儿中的传播。

3.母婴梅毒阻断率:母婴梅毒阻断率是指感染梅毒的孕产妇所生婴儿接受足量治疗后的治愈率。

3种免疫治疗方法阻断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比较

3种免疫治疗方法阻断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比较
薄纯 美
乙 型 肝 炎 慢 性 化 主 要 发 生 于 围 生 期 及 婴 幼 儿 感 染 H V。 B 有 研 究 显 示 , 内 感 染 是 导 致 免 疫 失 败 的 主 要 原 因 。 乙 型 肝 炎 宫
H sb阳性 率明显高于前 2 , BA 组 与第 1 比较 , 组 差异 有统 计学 意 义 (P <00 ) 1 月龄 时 H sb平 均滴度 第 3组低 于前 2组 , .5 ;2 BA
自孕 2 8周开始肌肉注射 H I 8 BG 16例( 2组 ) 孕妇 自孕 2 周 第 , 0 开始肌 肉注射 H I 7 ( 3组 ) 组 母亲 单 阳( BA BG 1 例 第 9 。3 H s g阳
性 ) 双 阳 ( BA 阳性 H e g阳性 ) 和 H sg BA 比较 P >00 , 可 比性 。 .5 有 12 方 法 . 第 1 仅 对 新 生 儿免 疫 。 新 生 儿 出生 后 1 组 2h内肌
与第 1组 比较 , 异 均 有 统 计 学 意 义 ( < O ) - sg 差 P . 1 。I A 、 I B H sb 2日龄 时 H sb平均滴度 与第 2组 比较 , 异无统 计 B A 。1 BA 差
学 意 义 (P >00 ) .5 。
免疫球 蛋 白 ( BG) 乙型 肝 炎 疫 苗 ( B a) 有 效 地 阻 断 HI 和 H Vc 能
HI BG同第 1 。第 3 孕妇 自孕 2 组 组 0周开始 实施 宫 内阻断 , 即 孕妇每月 肌肉注射 H I 0 , 5次 , BG 2O U 共 新生 儿 出生后接 种疫 苗及使用 H I BG同第 1 。每例新生儿 出生时 采脐静脉 血检测 组
血 清 H V 6 1 个 月 龄 时抽 股 静 脉 血 检 测 H V B M, 、2 B M。

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进展报告

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进展报告
积极协调相关部门和组织,利用现有平台及 大众媒体,广泛开展社会动员,采取多种形 式的健教与政策宣传 特别关注流动人口 提供关怀与支持,减少歧视,营造良好社会 氛围
完善服务网络,提高服务能力
建立完善省、市、县等各级服务网络 加强检测服务能力建设 人员队伍建设
落实工作方案,推进规范实施
免费筛查项目县40个
(二)检测人数和检测率逐步提高
700000 600000 500000 400000 300000 200000 100000 0
100 80 60
2013 2014
40 20 0
2013 2014
艾滋病
梅毒
乙肝
艾滋病
梅毒
乙肝
2014年三病检测孕产妇数均超过60万(比2013年共增加约12万) 2014年,HIV、梅毒和乙肝检测率分别为94.2%、96.8%和99.0%
(三)孕期检测率有所提高
(四)母婴阻断力度不断加大
三、主要问题
(一)主要工作指标在 全国排位靠后
全国艾滋病、梅毒、乙肝 检测人数和检测率
2014年检测孕产妇超过1350万(比2013年约增加100万) 2014年,HIV、梅毒和乙肝检测率分别为98.2%、99.5%和98.9%
孕期检测率
最后强调
抓住关键,突破瓶颈,进一步推进项目实施 提高孕产妇孕期尤其是早孕期检测比例 提高艾滋病感染孕产妇及其所生儿童抗病毒 治疗率 提高梅毒感染孕产妇及所生婴儿规范治疗率 加强省际及省内合作,探索流动孕产妇管理 及服务机制
谢谢 !
问题关键所在:
孕期检测率低
发现晚
来不及干预
治疗率、用药率低
2014年各省梅毒感染孕产妇 开始治疗时期分布

乙肝病毒母婴传播的阻断及小儿乙型肝炎治疗的进展

乙肝病毒母婴传播的阻断及小儿乙型肝炎治疗的进展

为现有 的阻断措施 所无 能为力 , 这种 乙肝病毒 的多态性 及免疫 逃避株 的可能存在 而导致 免疫 失败。另有 研究表 明有些 宫 内 感染 的“ 高危婴儿 ” 与其 白细 胞介素 Ⅱ(L一2 分泌能 力低 下 、 I ) I型细胞 因子分泌 不足 、L一2膜受体 表达 不足有 关。此外这 I 类婴儿在 T细 胞水 平存在 一定程 度 的免 疫耐 受而且特 异性杀 伤 性 T淋巴细 胞的功能影 响了这类婴 儿对免 疫阻断的反应。 从 19 年起 国外 开 始“ 98 乙肝 病毒 治疗性 疫 苗 的研究 , 即
组提 出的产前阻 断措施 : 凡肝 肾功能正 常的孕 妇 .玎 g阳性 } A 无症状携带者在孕期 7 月(8周 ) 每 4周肌注“ 个 2 起 乙肝免疫 球 蛋 白” H I 2 0 ( BG)0 国际单 位 , e抗原 ” 阳性或 H V D A阳 如 也 B N
性者肌注 40国 际单 位 到临产 至少 肌注 3次 , 种“ 0 这 产前 阻
断” 与产后 的 主被动联台免疫 ” 相结台可使新生儿宫 内乙肝 病 毒感染率减少 8~9 而 使 高危 新 生儿 的免 疫 阻 断效 果 ( %, 即
“ } 阳转率 ”达 到 9 %以上 。 抗 ms ) o
对免疫阻断失败 的高危新 生儿 , 有研 究表 明 , 其所感 染 与
的 H V发生“ 区” B s 基因变异现象有 关 , 这种变异株 的生存 能力
用乙肝病毒某 些基 因片段表 达的多 肽加 上不 同的佐剂 配制 的
人期慢性 乙型 肝炎 , 内传播可能与胎盘屏障破裂时通过 胎盘 胎
的母血漏人胎儿 血 中有 关。这 类受宫 内感染 的高危婴 儿 是免
疫阻 断措施 失败的主要人群。

乡镇年度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工作实施专项方案

乡镇年度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工作实施专项方案

乡镇年度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工作实施专项方案一、背景分析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是我国常见的传染病,母婴传播是这些疾病传播的重要途径。

近年来,我国加大了对这些疾病的防控力度,但在乡镇地区,由于医疗资源有限、群众防病意识不强等原因,母婴传播的风险依然较高。

因此,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对于降低乡镇地区母婴传播风险具有重要意义。

二、目标设定1.提高乡镇地区群众对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的认识,增强防病意识。

2.建立健全乡镇地区母婴阻断服务体系,提高服务质量。

3.降低乡镇地区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率。

三、具体措施1.开展宣传教育活动(1)利用乡镇赶集日、节假日等时间节点,开展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知识的宣传教育活动,发放宣传资料,提高群众防病意识。

(2)加强与学校、社区、企事业单位等合作,开展健康教育课,让更多人了解母婴传播的危害及预防措施。

2.建立健全母婴阻断服务体系(1)加强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建设,提高其服务能力。

(2)开展孕前检查、孕期保健、产前筛查、产后访视等一站式服务,确保孕产妇得到及时、全面的母婴阻断服务。

(3)加强乡镇地区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检测实验室建设,提高检测能力。

3.落实政策保障(1)加大财政投入,保障母婴阻断工作的顺利开展。

(2)完善相关政策,将母婴阻断服务纳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范畴,确保孕产妇得到免费服务。

(3)加强对基层医疗卫生人员的培训,提高其业务水平和服务质量。

4.社会参与与监督(1)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母婴阻断工作,如志愿者、社会组织等。

(2)建立健全母婴阻断工作监督机制,定期对工作进行检查、评估,确保工作落实到位。

四、工作进度安排1.第一季度:开展宣传教育活动,提高群众防病意识。

2.第二季度:建立健全母婴阻断服务体系,提高服务质量。

3.第三季度:落实政策保障,确保母婴阻断工作顺利开展。

五、预期效果1.乡镇地区群众对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的认识得到提高,防病意识得到增强。

艾梅乙母婴阻断工作计划

艾梅乙母婴阻断工作计划

艾梅乙母婴阻断工作计划艾梅乙母婴阻断工作计划一、背景目前,我镇艾滋病、梅毒和乙肝病毒感染人数逐年增多,疫情形势十分严峻,通过性传播的比例逐年上升,艾滋病逐步从高危人群向普通人群扩散,严重威胁妇女儿童的身体健康。

为进一步推进和规范我县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工作,切实做好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工作,提高母亲及婴儿的生活质量,提高出生人口质量,根据《广西壮族自治区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工作实施方案》、《广西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工程实施方案》和《梧州市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工作实施方案》目标要求,特制订本实施方案。

二、具体目标到2015年,达到以下目标要求:(一)建立适合我镇的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管理和服务模式。

(二)各级医疗保健机构承担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服务的人员培训覆盖率达到90%以上。

(三)孕产妇、婚前保健人群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咨询率分别达到90%以上。

(四)孕产妇、婚前保健人群艾滋病、梅毒和乙肝病毒抗体检测率分别达到90%以上。

(五)艾滋病感染孕产妇及其所生婴儿抗病毒药物应用率分别达到90%以上。

(六)艾滋病感染孕产妇所生儿童人工喂养率达到90%以上。

(七)艾滋病感染孕产妇所生儿童满18月龄艾滋病检测率达到80%以上,其中6月龄内婴儿HIV感染早期诊断的比例达到60%以上。

(八)梅毒感染孕产妇接受规范诊疗的比例达到90%以上。

(九)梅毒感染孕产妇所生儿童接受规范诊疗服务的比例达90%以上,12月龄随访率达到80%以上。

(十)乙肝表面抗原阳性孕产妇所生新生儿出生后24小时内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的比例达到100%以上。

(十一)儿童经母婴传播感染艾滋病的报告感染率控制在5%以下。

(十二)先天梅毒发病率控制在30/10万活产数以下。

三、职责与分工(一)妇产科。

对孕期未进行HIV抗体初筛检测的孕妇,应主动提供相关咨询、检测服务,同时用两种不同原理或不同厂家生产的快速检测试剂进行HIV抗体初筛检测,一阴一阳或两种均呈阳性反应的要立即进行检测后咨询、知情选择干预措施:临产后及时应用抗艾滋病病毒药物、适宜的安全助产服务,同时送标本到市疾控中心做确诊。

2011年2月卫生部母婴阻断

2011年2月卫生部母婴阻断
» 2005年12月中华肝病协会《慢性乙肝防治指南》
是否母乳喂养?
• 拉米夫定已被归为哺乳期安全程度为L2(比较 安全)等级的药物
– Thomas W H.药物与母乳喂养[M].胡雁,主译.北京:人 民卫生出版社,2007,553-554
• 迄今各种乙肝治疗指南中均很少提及HBV感染 HBV 的妊娠及哺乳期妇女用药的安全问题。 • 需要抗病毒治疗的HBV感染哺乳期妇女需要母 乳喂养婴儿时,可以选择拉米夫定治疗
2.分娩后:
• 人工喂养:停用抗病毒药物 • 母乳喂养,持续应用抗病毒药物至停止母乳喂养后1周。
预防性抗病毒药物
婴儿用药方案(其中任一种):
1.奈韦拉平(NVP)方案:至出生后4~6周
– 体重≥2500g,服NVP 15mg(即混悬液1.5ml),每天1次 – <2500≥2000g,服NVP 10mg(即混悬液1.0ml),每天1次;至出生后 4~6周 – <2000g,服NVP 2mg/kg(即混悬液0.2ml/kg),每天1次;至出生后 4~6周
治疗性抗病毒药物应用
孕产妇治疗性应用抗病毒药物:
– 尽早开始服用AZT 300mg + 3TC 150mg,每天2次, EFV 600mg,每天1次; 600mg 1 – 或者CD4+T淋巴细胞计数<250/mm3时,还可以选 择尽早服用AZT 300mg +3TC 150mg +NVP 200mg, 每天2次。
– 不同方案阻断乙型肝炎病毒父婴垂直传播的初步研究。武汉大学人民 医院。夏良斌等2010实用医学杂志
3.提供科学的婴儿喂养咨询、指导 (人工喂养) 4.为艾滋病感染孕产妇所生儿童提供随访与艾滋病检测
– 满1、3、6、9、12和18月龄随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母婴阻断乙肝相关 乙肝母婴阻断数量: 目前我国计有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9300万人,慢性乙肝患者3000万人,亚太地区乙型肝炎患者50%以上来源于母婴感染。每100名育龄妇女中约有8人是HBV携带者,我国约有1千多万HBV携带者妇女涉及到生育问题。每年约有75~120万孕妇是乙肝病毒携带者,若不采取预防措施,将有50%~90%(约80万)婴儿可能感染乙肝病毒。新生儿感染乙肝病毒90%以上将成为长期携带者,部分人成年后出现肝炎症状,少数人发展为肝硬化或肝癌。 (也有文献报道,在我国,每年约有200万新生儿因母婴传播而在出生时携带乙肝病毒。) 成年人通过水平感染乙肝病毒后自然痊愈率达95%,慢性化率只有5%以下。而在围产期由母婴垂直感染或5岁以内儿童感染乙肝病毒后慢性率达90%,只有10%可自然痊愈。呈现持续感染状态,造成预后差,治疗困难。一般慢性活动性肝炎如未经规范/有效治疗20~30年后即可演变成肝硬化甚至发生肝癌,而出生时或宫内感染乙肝的儿童20~30年后正当20~30岁的年轻人,会因疾病丧失健康和劳动能力。因而乙肝对人类的健康损害是非常大的。 母婴传播是乙肝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HBV DNA阳性产妇乳汁含病毒量较高,传染性强,不宜哺乳。HBV携带孕妇发生母婴垂直传播的机会为50%~70%;如HBVDNA同时阳性,则传播机会是90~100%。孕妇发生乙肝的时间距离分娩日期越近,婴儿感染乙肝的危险性越高。怀孕头6个月发生乙肝,有足够的时间产生抗体,使胎儿获得保护,仅6%的婴儿受感染;怀孕最后3个月发生乙肝,69%婴儿受感染;产后头2个月发生乙肝,75%婴儿受感染。 因此如何最大限度地提高HBV母婴垂直传播阻断率非常重要。HBV在孕妇体内的存在是发生HBV母婴垂直传播的基础,孕妇体内HBV含量越高,则发生HBV母婴垂直传播的几率就越高。因此,要成功阻断HBV母婴垂直传播,应根据孕妇孕前、孕中外周血HBV含量的不同,采用个体化的、规范化的阻断方案。 目前,阻断母婴传播保护率为87.8%,也就是说,实施阻断母婴传播后,有近9成的婴儿可以不被感染。但很多乙肝携带者对乙肝母婴阻断技术并不了解,做阻断的都是文化素质相对较高的人群。在农村,知道这项技术的可能更少。 母婴阻断方法: (南京第二医院方之勋教授专访, 方之勋,主任医师,教授。中华医学会传

染病及寄生虫分会第6、7届全国委员、江苏省传染病分会顾问、南京市医学会感染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 长期从事传染病临床诊疗工作,临床经验丰富,擅长于乙型病毒性肝炎、脂肪肝、

肝硬化、重型肝炎等多种肝病的诊疗及乙型肝炎的母婴传播阻断及阻断后失败的治疗。)

一、应用乙肝疫苗及高效价免疫球蛋白进行母婴阻断 其方法是在孕期7、8、9月为HBsAg阳性母亲接种高效价乙肝免疫球蛋白400 IU,对HBsAg阳性母亲分娩的新生儿,应在出生后6h内尽早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 (HBIG)200 IU,同时在不同部位接20μg乙型肝炎疫苗,可显著提高阻断母婴传播的效果。也可在出生后6h 内先注射1 针200 IU的球蛋白(HBIG),半个月后再注射第2 针同等剂量的HBIG,并同时在不同部位接种一针20μg乙型肝炎疫苗,间隔1 和6 个月分别接种第2 和第3 针乙型肝炎疫苗。此方法阻断成功率在90%左右。 应用乙肝疫苗及高效价免疫球蛋白进行母婴阻断的人群,应注意三点问题: 1.各地乙肝疫苗及高效价免疫球蛋白接种剂量不一,应按照医嘱按时接种。同时,孩子出生后一定要做乙肝五项、HBV DNA及肝功能检查; 2.如果父母有乙肝,乙肝疫苗接种量应为20μg,经过临床观察,这个剂量对新生儿是安全的,且能够刺激机体产生有效抗体; 3.应在疫苗接种后一个月左右复查表面抗体的滴度,滴度保持在100个国际单位以上说明对乙肝病毒感染的抵抗力较强,如果抗体滴度不足需要继续接种; 二、应用核苷类似物抗病毒药物阻断母婴垂直传播 受到艾滋病母婴阻断的启示,在2000年之后,国内外先后开展了应用核苷类似物抗病毒药物来进行母婴阻断方面的研究。在临床研究中发现,影响乙肝母婴传播最直接的因素是HBV DNA,DNA载量越高,母婴感染发生几率也随之升高。 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南京第二医院就开展乙肝母婴垂直传播的阻断工作。多年的研究数据得出,HBV DNA≥106copy/ml的母亲,发生母婴感染的几率相对较高。如果在孕期第20周后开始给母亲应用核苷类似物,如替比夫定或拉米夫定进行抗病毒治疗,使HBV DNA下降超过2log10则可以降低乙肝母婴感染的几率。目前在我院参与临床研究的乙肝妇女母婴传播阻断成功率几乎100%。 文献报道: 1. 从母亲方面阻断 妊娠后3个月给孕母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此方法有争议) 由于孕期使用抗病毒的药物风险较大,所以目前较普遍使用的方法是在妊娠后3个月采用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的被动免疫方法来降低孕妇体内乙肝病毒的传染能力。具体方法是:孕中期测定乙肝病毒DNA的浓度,如果高于500meq/ml,即可分别在孕7、8、9三个月各注射高效价乙肝免疫球蛋白200IU,用药期间要观察肝功、乙肝病毒DNA的浓度等。如乙肝病毒DNA浓度低于500meq/ml,有肝功异常且可除外重叠感染其他类型的肝炎病毒者,也可以按上述方法进行被动免疫。但是如果肝功正常,则可以不必进行此治疗。

争议: “给孕妇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不能阻断乙肝母婴传播。” 给乙肝孕妇注射免疫球蛋白,一直以来被作为阻断乙肝病毒母婴传播的举措之一。它的施行已有10多年历史,并在上海、北京等20多个省、市、自治区广泛应用。2005年底,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医学部庄辉教授在乙肝免疫预防高峰论坛上呼吁:有关部门应对“给乙肝孕妇注射免疫球蛋白”做法予以干预。 庄辉教授提出了四个方面的理由—— 第一,此法不能降低孕妇体内乙肝病毒水平 第二,没有任何权威组织和国家建议推行该做法 第三,此做法可能带来不良后果 第四,乙肝病毒的母婴传播主要发生在母亲分娩过程中 2. 从婴儿方面阻断 应用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给新生儿联合免疫 孕期的治疗只是能够降低孕妇体内乙肝病毒的传染水平,并不能保证胎儿完全不被感染,所以当新生儿出生时除采取必要的产科措施外,采用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联合使用的方法是十分必要的。具体方法是:新生儿出生后于0、1月龄各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200IU,再于2、3、5月龄各注射重组乙肝疫苗10微克,然后在7月龄时取血化验乙肝病毒的保护性抗体,应该随访三年,如果观察孩子的保护性抗体低于或接近10IU/ML,可再次注射重组乙肝疫苗10微克。

根据国内外的最新研究进展,乙肝母婴阻断预防措施有以下八要点: 一、怀孕前,育龄妇女最好要检查乙肝病毒表面抗原。 我国是乙肝大国,每100名育龄妇女中约有8人是HBV携带者,花几元钱进行检查可能会避免终生的遗憾。 二、乙肝病毒表面抗原阴性孕妇孩子出生时也应正规接种乙肝疫苗。 在我国,每百人中有3人是乙肝病毒表面抗原阴性的低水平乙肝病毒携带者(就是说用一般方法测不出来),如不及时合理注射乙肝疫苗,也会发生HBV母婴垂直传播。正规的方法是孩子出生当天、满月时和6个月时每次三角肌注射乙肝酵母基因疫苗5微克(第一针10微克更好)。 三、乙肝病毒表面抗原阳性育龄妇女要检查乙肝病毒DNA。 四、乙肝病毒表面抗原阳性但HBVDNA阴性育龄妇女怀孕28周时应再次复查,结果如无变化,则容易阻断,怀孕期间不需进行任何治疗,但新生儿出生24小时内、满月时和6个月时要每次分别三角肌注射乙肝酵母基因疫苗10微克;有条件者新生儿出生时再立刻臀肌注射200单位乙肝高价免疫球蛋白,可能会提高阻断效果。 五、乙肝病毒表面抗原阳性,同时HBVDNA也阳性者,应高度重视,最好等HBVDNA阴转或HBVDNA控制在较低水平时再考虑怀孕会比较安全。但实际上对于肝功能异常的病人如果进行规范的抗病毒治疗会有1/3左右的人产生抗病毒治疗效果,另外2/3的人则达不到治疗目的。对于肝功能正常的HBV携带者来说,目前的抗病毒治疗很难达到治疗目的。究竟什么时候乙肝病毒指标能达到较安全怀孕水平,目前条件下还不能预测,因此对于HBV携带的育龄期妇女,怀孕前找有经验的专家咨询更为重要。 六、对于已怀孕的HBVDNA阳性孕妇,妊娠早期要特别注意,一旦发生先兆流产情况最好进行人工流产,否则容易宫内就感染胎儿,使HBV母婴垂直传播难以阻断。 七、对于怀孕28周时HBVDNA高含量孕妇,孕晚期病人知情同意、有经验专科医生指导下,最好进行抗病毒治疗。当孕妇血清内HBVDNA高载量时即使采用目前最好的阻断措施,仍有43%的阻断失败。自2001年开始我们对43例HBVDNA高载量孕妇孕晚期进行了抗病毒治疗,分娩前HBVDNA下降2log值,HBVDNA阴转率86%,新生儿1岁时随访HBV母婴垂直传播阻断率达100%,顺产和母乳喂养也未影响阻断率。 八、顺产和母乳喂养不用担心会增加HBV感染机会。 有很多地方对待乙肝病毒携带的情况,孕妇分娩前为了阻断HBV母婴传播,都进行了乙肝高价免疫球蛋白注射,进行了剖腹产和人工喂养,每位孕妇比普通孕妇多花掉了3000元。那么全国每年估计多花掉60亿元。就孕妇注射乙肝高价免疫球蛋白来讲,其疗效尚未得到证实,更未得到公认和推荐。顺产和母乳喂养确实可增加母婴传播的机会,但喂养并不是乙肝病毒传播的主要途径。目前较难办的是生产前在宫内的感染,而不是产时和产后。生产时和生产后的HBV感染我们目前完全有办法阻断。只要严格按照我们规定的主被动免疫方案去做,正常生产和正常哺乳是不会构成传染的。这方面国内有资料表明,我们近几年的研究也得到了同样的结论。

对妊娠后期(7、8、9月)注射高效价乙肝免疫球蛋白或应用类

核苷类抗病毒药物,新生儿出生后全程注射0,1,6乙肝疫苗,母亲“大三阳”或HBV-DNA血滴度高的新生儿加用2次乙肝免疫球蛋白的相关报道已有很多,如《中国妇幼保健》杂志2009年第24卷第6期胡美娜等(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中国妇幼保健》杂志2009年第24卷第8期吴秀英等(浙江温岭市妇幼保健院)、《中国医药指南》2009年第7卷第9期王丽华等(辽宁抚顺妇幼保健院)发表的论文中,均认为此方法可有效提高母婴阻断的效果(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可将大三阳产妇所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