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CCN膀胱癌指南内科治疗解读

NCCN膀胱癌指南内科治疗解读

NCCN发布了膀胱癌,新版指南针对膀胱癌的诊断及治疗进行了内容更新,本文将对该指南内科治疗部分进行解读,以便于国内的肿瘤内科医师以及泌尿肿瘤医师更好得理解和遵循指南,使患者在更加规范的临床治疗中得到更多获益。

一、膀胱癌的辅助化疗及新辅助化疗

对于肌层侵犯的膀胱癌患者,化疗是重要的治疗组成部分。越来越多的循证医学证据支持对于分期为T2或T3的膀胱癌接受膀胱全切术前接受新辅助化疗。两项随机临床研究显示新辅助化疗具有生存获益,尤其是临床分期为T3的病变。其中一项纳入307例肌层侵犯的膀胱癌随机接受单独膀胱根治性切除或术前3周期MVAC方案新辅助化疗后接受手术治疗,结果显示新辅助化疗提高中位生存(77 vs 46个月),并且显著降低了病灶残留率,同时新辅助化疗并未增加治疗相关的死亡率。另外涉及11项临床研究共3005例膀胱癌患者的荟萃分析显示顺铂类为基础新辅助化疗可以提高五年生存率以及无病生存率。因此NCCN指南2015版将T2分期以上的膀胱癌患者接受顺铂为主的新辅助化疗作为1级证据推荐。基于剂量密集MVAC方案较传统MVAC方案具有更佳的耐受性与疗效,以及GC方案与传统MVAC方案等效,因此新辅助化疗方案推荐剂量密集MVAC(DDMVAC)方案、GC方案或CMV方案治疗3-4周期。而对于

肾功能不全的患者,NCCN指南不建议将卡铂作为顺铂的替代用药用于新辅助化疗中,这样的患者不推荐进行新辅助化疗。

对于保留膀胱的患者,电切术后进行局部放疗的同时应同步化疗增敏,具体用药可采用单药顺铂、顺铂联合氟尿嘧啶、氟尿嘧啶联合丝裂霉素、顺铂联合紫杉醇等方案,推荐证据为2B级。

而对于膀胱癌的术后辅助化疗,由于缺乏大规模的随机前瞻性对照临床研究,相应的一些临床研究结论存在冲突,现阶段不能证实辅助化疗能延缓复发或延长生存。通常认为对于病理分期为T2及其以下的病变,且无淋巴结转移的膀胱癌患者,其复发风险较低,不建议接受术后辅助化疗。而对于病理分期为T3及其以上,或淋巴结转移的患者,由于其高危复发,已有研究证实这部分高危患者术后辅助化疗可降低30%的死亡率,因此如果这类患者术前未接受新辅助化疗,通常建议术后辅助化疗,推荐证据为2B级。

二、转移性膀胱癌的治疗

对于不能手术以及转移性膀胱癌的治疗,应采取化疗为主的综合治疗,既往常用方案为MVAC方案,但自从吉西他滨以及紫杉醇等化疗药物问世后,新的化疗方案对原有方案构成了挑战。一项GC方案与标准MVAC 方案比较用于晚期膀胱癌的随机对照Ⅲ期临床研究,结果显示两组客观有效率分别为49%与46%,长期随访显示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14.0个月与15.2个月,中位PFS时间分别为7.7个月与8.3个月,均无显著差异,证实GC方案与标准MVAC方案等效,而耐受性方面,GC方案明显优于

MVAC方案。而另外一项用于比较剂量密集MVAC方案与标准MVAC方案的Ⅲ期临床研究,中位随访7.3年,生存率分别为24.6%与13.2%,且剂量密集MVAC方案的耐受性更佳。基于两项随机对照临床研究,NCCN 指南将剂量密集MVAC方案与GC方案作为1类证据推荐用于不能手术或转移性膀胱癌的一线化疗。对于肾功不全的患者,吉西他滨联合卡铂,以及甲氨蝶呤联合卡铂及长春碱两方案的客观有效率可达到42%与30%,因此对于肾功能不全患者,NCCN指南认为卡铂可以替代顺铂。

而紫杉醇也是一项针对膀胱癌有效的化疗药物,紫杉醇联合顺铂、紫杉醇联合吉西他滨也在Ⅰ/Ⅱ期临床研究中得到疗效验证。而紫杉醇联合顺铂与吉西他滨的三药联合方案(PCG),一项Ⅲ期随机对照临床研究(ECORT30987)比较了对于转移性尿路上皮癌是否优于GC方案,结果显示客观有效率分别为55.5%与43.6%,中位总生存时间分别为15.8与12.7个月,中位PFS时间为8.3与7.6个月,均未获得显著性差异,不良反应方面三药治疗组中性粒细胞减少发生率明显高于GC方案,因此NCCN指南专家委员会认为患者从PCG方案治疗中获益有限,未予以推荐。但亚组分析原发病灶来源于膀胱的转移性尿路上皮患者PCG治疗组中位OS显著优于GC治疗组(15.9 vs 11.9个月),因此PCG方案对于部分患者仍然有可能获益。尽管未获得NCCN指南推荐,但基于该试验,不含顺铂的上述方案,也就是紫杉醇联合吉西他滨可作为肾功能不全或合并其他并发症患者的一线治疗推荐,推荐级别为2B级。

对于转移性膀胱癌的二线治疗,尚未标准治疗推荐,NCCN指南强烈推荐患者参加相应临床研究。实际临床工作中,如果没有相应临床研究,

可以根据一线方案用药情况,选择单药多西他赛、紫杉醇或吉西他滨等单药方案作为二线用药,但二线化疗疗效有限,仍需要探索更为有效的治疗方案。

三、非尿路上皮来源膀胱癌的治疗

膀胱癌的病理类型主要为尿路上皮癌,但仍有少量非尿路上皮癌病理类型,包括腺癌以及鳞癌。这些患者的治疗应根据病理进行,多学科综合治疗,仍然以手术为主,放疗是重要的治疗组成部分,而化疗实践偏少,尚无标准推荐。

四、总结

基于目前国内泌尿肿瘤专业现状,膀胱癌的内科治疗在国内仍需要进一步规范,学习指南,在临床实践中应用指南,让膀胱癌患者得到规范化治疗,从而总体获益。

NCCN膀胱癌指南内科治疗解读

NCCN膀胱癌指南内科治疗解读 NCCN发布了膀胱癌,新版指南针对膀胱癌的诊断及治疗进行了内容更新,本文将对该指南内科治疗部分进行解读,以便于国内的肿瘤内科医师以及泌尿肿瘤医师更好得理解和遵循指南,使患者在更加规范的临床治疗中得到更多获益。 一、膀胱癌的辅助化疗及新辅助化疗 对于肌层侵犯的膀胱癌患者,化疗是重要的治疗组成部分。越来越多的循证医学证据支持对于分期为T2或T3的膀胱癌接受膀胱全切术前接受新辅助化疗。两项随机临床研究显示新辅助化疗具有生存获益,尤其是临床分期为T3的病变。其中一项纳入307例肌层侵犯的膀胱癌随机接受单独膀胱根治性切除或术前3周期MVAC方案新辅助化疗后接受手术治疗,结果显示新辅助化疗提高中位生存(77 vs 46个月),并且显著降低了病灶残留率,同时新辅助化疗并未增加治疗相关的死亡率。另外涉及11项临床研究共3005例膀胱癌患者的荟萃分析显示顺铂类为基础新辅助化疗可以提高五年生存率以及无病生存率。因此NCCN指南2015版将T2分期以上的膀胱癌患者接受顺铂为主的新辅助化疗作为1级证据推荐。基于剂量密集MVAC方案较传统MVAC方案具有更佳的耐受性与疗效,以及GC方案与传统MVAC方案等效,因此新辅助化疗方案推荐剂量密集MVAC(DDMVAC)方案、GC方案或CMV方案治疗3-4周期。而对于

肾功能不全的患者,NCCN指南不建议将卡铂作为顺铂的替代用药用于新辅助化疗中,这样的患者不推荐进行新辅助化疗。 对于保留膀胱的患者,电切术后进行局部放疗的同时应同步化疗增敏,具体用药可采用单药顺铂、顺铂联合氟尿嘧啶、氟尿嘧啶联合丝裂霉素、顺铂联合紫杉醇等方案,推荐证据为2B级。 而对于膀胱癌的术后辅助化疗,由于缺乏大规模的随机前瞻性对照临床研究,相应的一些临床研究结论存在冲突,现阶段不能证实辅助化疗能延缓复发或延长生存。通常认为对于病理分期为T2及其以下的病变,且无淋巴结转移的膀胱癌患者,其复发风险较低,不建议接受术后辅助化疗。而对于病理分期为T3及其以上,或淋巴结转移的患者,由于其高危复发,已有研究证实这部分高危患者术后辅助化疗可降低30%的死亡率,因此如果这类患者术前未接受新辅助化疗,通常建议术后辅助化疗,推荐证据为2B级。 二、转移性膀胱癌的治疗 对于不能手术以及转移性膀胱癌的治疗,应采取化疗为主的综合治疗,既往常用方案为MVAC方案,但自从吉西他滨以及紫杉醇等化疗药物问世后,新的化疗方案对原有方案构成了挑战。一项GC方案与标准MVAC 方案比较用于晚期膀胱癌的随机对照Ⅲ期临床研究,结果显示两组客观有效率分别为49%与46%,长期随访显示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14.0个月与15.2个月,中位PFS时间分别为7.7个月与8.3个月,均无显著差异,证实GC方案与标准MVAC方案等效,而耐受性方面,GC方案明显优于

《ESMO膀胱癌诊断、治疗和随访实践指南》解读

《ESMO膀胱癌诊断、治疗和随访实践指南》解读 欧洲肿瘤内科学会(ESMO)首次发布了《ESMO膀胱癌诊断、治疗和随访实践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并于2008年、2010年、2011年分别进行了3次修订。2014年8月,ESMO进行了第4次修订,并发表在其会刊《肿瘤学年鉴》(Ann Oncol)上。 2014 年版《指南》中,诊治原则针对的是膀胱尿路上皮癌,不包括膀胱鳞癌和腺癌。现就本版《指南》中的诊治原则及与2011年版相比更新的部分内容与大家逐一分享。 2014年版《指南》全文包括发病率和流行病学、病理诊断、肿瘤的分期和风险评估、局部或局限性膀胱癌的治疗、进展性和转移性膀胱癌的治疗、个性化治疗、随访和远期并发症、注释、利益冲突声明、参考文献,共10部分内容。 发病率和流行病学 2014 年版《指南》第1 部分“发病率”中增加了流行病学,简要介绍了膀胱癌的高发年龄和临床症状的特点。将2008年欧洲膀胱癌发病率数据更新为2012 年的数据。2012 年欧洲新发膀胱癌患者151297 例,年龄标准化男性膀胱癌发病率为17.7例/10万人口,女性膀胱癌发病率为3.5 例/10 万人口。2012年欧洲膀胱癌患者死亡52395例,年粗死亡率为7.1例/10万。

病理诊断 2014年版《指南》第2部分中将2011年版的“诊断”修改为“病理诊断”。两版病理分类都推荐采用2004年世界卫生组织(WHO)膀胱癌分类标准。鉴于1973年WHO膀胱移行细胞癌分级标准的实用性,且应用广泛,2014年版中建议可以分别采用2004 年或1973年WHO膀胱尿路上皮癌分级标准。 肿瘤的分期和风险评估 在《指南》第3部分“肿瘤的分期和风险评估”中,两版都强调要仔细完善病史,进行体格检查、全血及肾功能检查、膀胱超声检查、膀胱镜检查和诊断性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为了解是否有肿瘤超出膀胱或侵及邻近器官必须做双合诊检查。由于是否伴有原位癌会影响治疗方案及预后,两版都强调当尿细胞学阳性或既往诊断有原位癌时,应对膀胱镜检查时发现略带红色的的区域或有怀疑的区域进行活检或随机活检。此外,有2.5%的患者同时伴有上尿路肿瘤,故建议做上尿路CT,静脉尿路造影或逆行尿路造影检查。 在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URBT)前应了解肿瘤的数量、大小。理想的病理标本应该包括肿瘤基底部和肿瘤边缘,标本中最好能包含有黏膜固有层和膀胱肌层,以利于准确的病理分期。推荐采用美国肿瘤联合委员会(AJCC)2009 年TNM分期标准。推荐对经组织学检查确认的肌层浸润性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进行盆腔CT、胸部CT、骨扫描检查。 局部或局限性膀胱癌的治疗

膀胱癌诊疗指南

膀胱癌诊断治疗指南(一) 2007 一、前言 膀胱癌是我国临床上最常见的肿瘤之一,是一种直接威胁患者生存的疾病。目前对膀胱癌的诊断、治疗等诸多方面尚缺乏比较统一的标准,有必要对膀胱癌的临床诊疗行为进行规范。为了进一步统一膀胱癌诊断和治疗方法的选择,以利于对膀胱癌不同治疗方式的疗效判定以及与各地区膀胱癌诊疗结果的比较,提高我国膀胱癌的诊断治疗水平,中华医学会泌尿外科学分会组织有关专家组成编写组,在分会委员会的直接领导与组织下,以国内外循证医学资料为依据,参考《吴阶平泌尿外科学》、Campbell’s Urology和欧洲泌尿外科学会(EAU)、美国泌尿外科学会(AUA)、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NCCN)等相关膀胱癌诊断治疗指南,结合国内临床实际,经过反复研讨,编写完成了中国《膀胱癌诊断治疗指南》(征求意见稿),以便为我国不同医疗条件下泌尿外科医师选择合理的膀胱癌诊断方法与治疗手段提供相应有益的指导。 在《膀胱癌诊断治疗指南》编写过程中,通过PUBMED医学检索网、中华医学期刊网等对膀胱癌诊断治疗相关论文特别是近10~15年间的文献进行了检索。根据论文可信度的评价,最后《膀胱癌诊断治疗指南》中共引用342条文献,其中由我国学者在国内或国际学术期刊中发表的论文共41条。 二、膀胱癌的流行病学和病因学 (一)流行病学 1.发病率和死亡率世界范围内,膀胱癌发病率居恶性肿瘤的第九位,在男性排名第六位,女性排在第十位之后[1]。在美国,膀胱癌发病率居男性恶性肿瘤的第四位,位列前列腺癌、肺癌和结肠癌之后,在女性恶性肿瘤位居第九位[2]。2002年世界膀胱癌年龄标准化发病率男性为10.1/10万,女性为2.5/10万,年龄标准化死亡率男性为4/10万,女性为1.1/10万。美国男性膀胱癌发病率为24.1/10万,女性为6.4/10万[10。美国癌症协会预测2006年美国膀胱癌新发病例数为61 420例(男44 690例,女16 730例),死亡病例数为13 060例(男8 990例,女4 070例)[2]。 在我国,男性膀胱癌发病率位居全身肿瘤的第八位,女性排在第十二位以后[3],发病率远低于西方国家。2002年我国膀胱癌年龄标准化发病率男性为3.8/10万,女性为1.4/10万[1]。近年来,我国部分城市肿瘤发病率报告显示膀胱癌发病率有增高趋势[4-6]。膀胱

欧盟膀胱癌Guidelines(辅助治疗部分,中英文对照)

Guidelines on Non-muscle-invasive Bladder Cancer (Ta, T1 and CIS) 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Ta期和T1期及CIS) 指南 M. Babjuk (chair), A. B?hle, M. Burger, E. Compérat, E. Kaasinen, J. Palou, B.W.G. van Rhijn, M. Rouprêt, S. Shariat, R. Sylvester, R. Zigeuner ? European Association of Urology 2014 ?欧洲泌尿外科学会2014版权所有 European Association of Urology 欧洲泌尿外科学会

8. ADJUVANT TREATMENT 辅助治疗 8.1 Intravesical chemotherapy 膀胱内化疗 Although state-of-the-art TURB by itself can eradicate a Ta, T1 tumour completely, these tumours commonly recur and can progress to MIBC. The high variability in the 3-month recurrence rate indicates that TURB is incomplete or provokes recurrences in a high percentage of patients (90). It is therefore necessary to consider adjuvant therapy in all patients. 尽管最先进的TURB本身能够根除Ta期和T1期肿瘤,但是这些肿瘤 普遍复发并可能发展为MIBC。3个月复发率的高度变异性表明,TURB 并不完备或激发高比例患者复发(90)。因而有必要考虑为所有患者考 虑辅助疗法。 8.1.1 A single, immediate, post-operative intravesical instillation of chemotherapy 单个的术后即时膀胱灌注化疗 Early single instillation has been shown to act by the destruction of circulating tumour cells resulting from TURB, and by an ablative effect (chemoresection) on residual tumour cells at the resection site and on small overlooked tumours (143-146) (LE: 3). 早期单个灌注表现为,通过破坏TURB产生的循环肿瘤细胞,通过对 切除部位的残余肿瘤细胞、对被忽略的小肿瘤的烧蚀作用(化疗切除术) 来起作用(143-146)(LE: 3)。 Three large meta-analyses comprising 1476 to 3103 patients have consistently shown that one immediate instillation of chemotherapy after TURB significantly reduced the recurrence rate by 11.7% to 13.0% compared to TURB alone (147-149) (LE: 1a). Although none of the three meta-analyses adequately answered the question concerning which patients benefitted the most from an immediate instillation, some underpowered data from two subgroup analyses (150,151) suggest that immediate instillation is most effective in tumour types with the lowest tendency towards recurrence, i.e., in single primary or small tumours. Mitomycin C, epirubicin, and doxorubicin have all shown a beneficial effect; no efficacy comparisons have been made (147-149) (LE: 1a). 包含1476~3103名患者的三个大型荟萃分析一致表明,TURB后作一次 即时化疗灌注使复发率降至13.0%,与单独的TURB相比显著降低了 11.7%(147-149)(LE: 1a)。尽管三个荟萃分析都没有充分回答哪些 患者从即时灌注获得最大益处,但是两个亚组分析(150,151)的某些 动力不足的数据显示,即时灌注对于复发倾向性最低的肿瘤类型最有 效,即单一原发性肿瘤或小肿瘤。丝裂霉素C、表柔比星和阿霉素已表 现出有益效果,未作疗效比较(147-149)(LE: 1a)。 There is evidence from one subgroup and one combined analysis that immediate instillation might have an impact on recurrence, even when further adjuvant instillations are given (152,153) (LE: 2a). In contrast, a

膀胱癌指南学习(31):转移性尿路上皮癌的免疫治疗

膀胱癌指南学习(31):转移性尿路上皮癌的免疫治疗 Immunotherapy for Metastatic Urothelial Carcinoma Cite this chapter Adorno Febles, V.R., Balar, A.V. (2021). Immunotherapy for Metastatic Urothelial Carcinoma. In: Kamat, A.M., Black, P.C. (eds) Bladder Cancer. Springer, Cham. /10.1007/978-3-030-70646-3_25 转移性尿路上皮癌的免疫治疗 免疫疗法彻底改变了尿路上皮癌的治疗。在过去几年中,已经开发出5 种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并批准用于治疗晚期尿路上皮癌,这些抑制剂在部分患者中表现出持久反应。鉴于这些药物总体上比化学疗法具有更好的耐受性,因此它们的使用允许治疗其他不适合化学疗法的患者。正在进行的研究将有助于确定这些药物在疾病早期阶段的效用,以及与其他药物或化疗的可能组合。在本章中,我们将回顾目前批准的检查点抑制剂及其治疗晚期尿路上皮癌的适应症以及潜在毒性的管理。 关键词 •免疫疗法 •PD-1 •PD-L1 •纳武利尤单抗 •派姆单抗 •阿特珠单抗 •阿维鲁单抗 •杜瓦鲁单抗 •免疫相关不良事件 (irAE) • •

介绍 过去十年中,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改变了癌症治疗的格局,并已成为多种癌症治疗标准的一部分。在免疫疗法出现之前,过去 30 年来,尿路上皮癌 (UC) 在延长生命的治疗方面没有取得重大进展。对于患有局部晚期或转移性疾病的患者,首选的一线治疗包括以顺铂为基础的化疗,这是在一线治疗中唯一能延长总生存期 (OS) 的治疗。如前所述,治疗通常由吉西他滨联合顺铂或剂量密集的M-VAC 组成。这些化疗组合与 50-60% 范围内的反应率和 12-15 个月的中位生存期相关。然而,膀胱癌患者通常是老年患者,其中许多以前或现在的吸烟者有多种其他合并症,因此许多人不适合以顺铂为基础的治疗。不符合顺铂治疗条件的患者是东部肿瘤协作组(ECOG) 体能状态≥2、肌酐清除率低于60 mL/min、≥2 级听力损失、≥2 级神经病变和/或纽约心脏协会分级III心力衰竭或更高]。对于这些患者,治疗选择通常包括基于卡铂的方案、单药化疗或单独的最佳支持治疗。与基于顺铂的治疗相比,基于卡铂的治疗方案的 OS 较短,约为 9 个月 [ 3]。高达 50% 的患者可能不适合任何类型的全身化疗,因此仅提供支持性治疗。自1970 年代首次研究BCG 用于治疗非肌肉浸润性膀胱癌(NMIBC) 以来,已知尿路上皮癌是一种免疫反应性肿瘤。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 于 1990 年批准了 BCG,并且仍然是管理高级别 NMIBC 最有效的局部疗法[ 5]。然而,现代免疫疗法专注于开发检查点抑制剂以增强免疫系统的全身活性。PD-1 受体在活化的效应 T 细胞上过度表达,是 T 细胞功能的负调节剂。肿瘤微环境中的肿瘤细胞和抑制性免疫细胞表达 PD-1 配体 (PD-L1) 并激活 PD-1 受体,从而抑制 T 细胞功能。PD-L1 经常在尿路上皮癌中过度表达,并且已经开发出阻断这种相互作用的抗体,以重新激活耗尽的 T 细胞,从而产生抗肿瘤免疫反应。 适应症

2023尿路上皮癌早诊早筛的新技术探索(全文)

2023尿路上皮癌早诊早筛的新技术探索(全文) 膀胱尿路上皮癌是威胁人类生命安全的恶性疾病,近年来 发病率呈逐渐上升趋势,日益受到临床泌尿外科医师的重 视。由于临床症状无特异性,术前定性诊断较困难,因此 膀胱尿路上皮癌的临床治疗效果始终不理想,预后较差。 明确诊断对于手术方案的选择与制定具有决定性作用,合 理的治疗手段是改善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预后、提高其远 期生存率的关键。 膀胱癌早期诊疗现状和方向膀胱癌诊断技术分为有创检查和无创检查,有创检查为膀胱镜检+组织活检术,缺点是有侵入性,易漏诊;无创检查尿细胞学检查敏感性低、难发现早期病变;尿肿瘤标记物(BTA/NMP22)特异性低,易受干扰;荧光原位杂交(FISH)低通量操作复杂,上面这两种诊断技术对于早期、微小、残留与复发膀胱癌诊断缺乏有效方法。为了可以精准诊断膀胱癌并减少患者痛苦,经过十几年的探索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牵头研发出尿液DNA甲基化检测诊断膀胱癌的新技术。 开发膀胱癌精准诊断新技术——肿瘤早诊 技术亮点:基因更少(2个),总体敏感性更高(90%),适合早筛敏感性显著高于临床使用的脱落细胞学和FISH。研究意义:突破膀胱癌早诊瓶颈,提供高灵敏度技术。

DNA甲基化在膀胱微小肿瘤诊断的应用 DNA甲基化在上尿路尿路上皮癌诊断的优势 DNA甲基化对上尿路尿路上皮癌检测性能准确性为85.0%,敏感性为88.2%,敏感性和准确性均优于细胞学和FISH,提高了18-38%。 DNA甲基化在上尿路尿路上皮癌术前定性应用 膀胱癌早筛的策略膀胱癌的影响因素有很多,NCCN指南中明确指出吸烟史、膀胱癌个人和家族史、环境/职业暴露、药物暴露、慢性感染

膀胱癌诊疗指南

膀胱癌诊疗指南 简介 膀胱癌是一种常见的泌尿系统肿瘤,其发病率逐年增加。 膀胱癌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对于提高患者的存活率和生活质量至关重要。本文将介绍膀胱癌的诊断和治疗的指南,以帮助医生和患者更好地理解和管理这一疾病。 诊断 膀胱癌的诊断主要依靠以下几个方面的检查:1. 尿液检查:尿液细胞学检查是最常用的初筛方法,可以检测膀胱癌细胞的存在。 2. 膀胱镜检查:膀胱镜检查是确诊膀胱癌的金标准, 可以直接观察膀胱内的肿块和病变组织,并进行活检以确定病理类型。 3. 影像学检查:如膀胱超声、CT扫描和MRI等,可以帮助确定肿瘤的大小、位置和侵犯范围。 分期与评估 膀胱癌的分期是指根据肿瘤的大小、侵犯深度和转移情况 来确定疾病的严重程度。常用的分期系统是TNM系统,其中 T代表肿瘤的大小和侵犯范围,N代表淋巴结转移情况,M

代表远处器官转移情况。根据分期的结果,可以进行更加精细化的治疗方案制定。 治疗 膀胱癌的治疗主要包括手术、放疗、化疗和靶向治疗等方法。具体治疗方案的选择需要根据患者的分期、年龄、身体状况和个体差异等因素来决定。 •手术治疗:早期膀胱癌可以选择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即TURBT手术。较大的肿瘤或者侵犯肌层的肿瘤需要行部分膀胱切除术,甚至全膀胱切除术。术后还需要进行尿路重建。 •放疗:对于不能手术切除的患者,或术后出现复发的患者,放疗是一种常用的治疗方法。可以选择盆腔放疗或全身放疗,以达到控制肿瘤生长和减轻症状的目的。 •化疗:化疗可以通过静脉注射药物或药物灌注膀胱的方式进行。常用的化疗药物包括环磷酰胺、紫杉醇和顺铂等,可以帮助控制肿瘤的生长和远处转移。 •靶向治疗:靶向治疗是一种新兴的治疗方法,通过针对肿瘤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进行干预,以达到抑制肿瘤

膀胱癌临床路径

膀胱癌临床路径 (2016版) 一、膀胱癌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膀胱恶性肿瘤(ICD-10:C67.900) 行膀胱肿瘤灌注化疗、血管栓塞治疗术 (二)诊断依据。 根据《2014版中国泌尿外科疾病诊断治疗指南》(中华医学会泌尿外科学分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年),《NCCN 膀胱癌临床实践指南》(中国版,2013年) 1.症状及体征:血尿、膀胱刺激征、排尿困难,体格检查有或无腹股沟等处肿大淋巴结等; 2.影像学:主要依靠CT诊断,其他如彩超、MRI及SPECT等可提供参考; 3.病理:膀胱镜活检组织病理诊断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2014版中国泌尿外科疾病诊断治疗指南》(中华医学会泌尿外科学分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年),《NCCN 膀胱癌临床实践指南》(中国版,2013年) 1.适合膀胱动脉灌注化疗、血管栓塞治疗 2.能够耐受该手术。

(四)标准住院日≤12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C67.900膀胱恶性肿瘤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术前评估)2-3天。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 (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型、凝血功能、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 (3)胸部X线检查,心电图检查; (4)膀胱CT检查 (5)膀胱镜活检组织病理诊断包括(1)切片诊断(分类、分型、分期);(2)免疫组化(必要时);(3)分子生物学指标(必要时)。 2.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全腹部CT/MRI,PET-CT,超声心动图,心功能测定(如B型钠尿肽(BNP)测定,B型钠尿肽前体(PRO-BNP)测定等),肺功能,血气分析,放射性核素肾功能检查,放射性核素骨扫描等。 (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一文概览:2021版CSCO泌尿肿瘤指南更新要点解读csco尿路上皮癌前列腺癌肿瘤膀胱癌

一文概览:2021版CSCO泌尿肿瘤指南更新要点解读csco尿 路上皮癌前列腺癌肿瘤膀胱癌 2021年4月23日-24日,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指南大会于首都北京顺利召开。作为国内肿瘤领域最具影响力的学术盛典之一,全国大咖群聚一堂,共同见证多部指南更新。在23日下午的泌尿系统肿瘤专场,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崔传亮教授、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叶定伟教授分别解读了2021 CSCO尿路上皮癌诊疗指南更新要点和前列腺癌诊疗指南更新要点。 2021 CSCO尿路上皮癌诊疗指南更新要点 01 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术后辅助治疗 表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术后辅助治疗 打开腾讯新闻,查看更多图片 > 对于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联合术后放化疗的综合治疗方案可获得与标准膀胱癌根治术相似的10年总生存率和无进展生存率;可作为不适宜或拒绝行膀胱切除术患者的治疗选择。 手术切缘不净、局部病变较晚,仅行姑息手术的患者,术后放疗可提高局部控制率。 对于pT3/4和/或淋巴结阳性,且无远处转移(M0)患者,根治性膀胱切除术后行辅助化疗仍有争议。 基于CheckMate-274研究达到主要研究终点,2021年CSCO尿路上皮癌计划增加PD-1单抗的术后辅助治疗作为Ⅲ级推荐。 02 转移性尿路上皮癌一线治疗 表一线治疗 目前,化疗仍是尿路上皮癌治疗的基础。基于IMvigor210研究和KEYNOTE-052研究,阿替利珠单抗、帕博利珠单抗获FDA批准用于不耐受铂类的转移性尿路上皮癌的一线治疗。在KEYNOTE-052研究中,PD-L1阳性患者的获益更明显。

目前,阿替利珠单抗、帕博利珠单抗尚未在国内获得转移性尿路上皮癌治疗适应证,仅适用于PD-L1表达或不能耐受铂类化疗的患者。 在新版CSCO尿路上皮癌指南一线治疗中,对于不适合顺铂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尿路上皮癌患者,III级推荐仍保留了阿替利珠单抗(2A类证据)和帕博利珠单抗(2A类证据)。 03 转移性尿路上皮癌一线治疗后的维持治疗 表一线治疗后的维持治疗 随着免疫治疗的发展,其适应证不断前移。基于JAVELIN Bladder 100研究和HCRN GU14-182研究结果,对于一线化疗4~6周期后获得疾病稳定或客观有效的患者,II级推荐为阿维鲁单抗(1A 类证据);III级推荐为帕博利珠单抗(2A类证据)。阿维鲁单抗尚未在国内上市,帕博利珠单抗尚未在国内获得晚期尿路上皮癌适应证。 04 晚期尿路上皮癌二线治疗 表二线治疗 尿路上皮癌的二线治疗优先考虑免疫治疗;厄达替尼尚未在国内批准上市,仅适用于合并FGFR2/3基因变异的晚期尿路上皮癌;特瑞普利单抗、帕博利珠单抗、阿维鲁单抗在国内尚未获得晚期尿路上皮癌的适应证。 因美国FDA撤回了阿替利珠单抗、度伐利尤单抗二线治疗尿路上皮癌的适应证。今年CSCO指南也去除了III级推荐。 基于BGB-A317-204、POLARIS-03研究结果,新版CSCO指南继续推荐替雷利珠单抗(2A类证据)(仅适用于PD-L1高表达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尿路上皮癌)、特瑞普利单抗(2A类证据)用于晚期尿路上皮癌的二线治疗(II级推荐)。此外,这两种药物可及性相对较好,均已在国内获批尿路上皮癌适应证,且替雷利珠单抗已进入医保。 05 晚期尿路上皮癌三线治疗

各癌种NCCN指南中文版(9月6日更新)

各癌种NCCN指南中文版(9月6日更新)目录 食管和食管胃结合部癌 临床实践指南 食管和食管胃结合部癌临床实践指南(1)

食管和食管胃结合部癌临床实践指南(2)食管和食管胃结合部癌临床实践指南(3)食管和食管胃结合部癌临床实践指南(4)食管和食管胃结合部癌临床实践指南(5) 胃癌临床实践指南 胃癌临床实践指南(1) 胃癌临床实践指南(2) 胃癌临床实践指南(3) 胃癌临床实践指南(4) 胃癌临床实践指南2017.1版更新要点 结肠癌临床实践指南 结肠癌临床实践指南(1) 结肠癌临床实践指南(2) 结肠癌临床实践指南(3) 直肠癌临床实践指南 直肠癌临床实践指南(1) 直肠癌临床实践指南(2) 直肠癌临床实践指南(3) 肛管癌临床实践指南

肛管癌临床实践指南 肝胆癌临床实践指南 肝胆癌临床实践指南(1) 肝胆癌临床实践指南(2) 肝胆癌临床实践指南(3) 肝胆癌临床实践指南(4) 肝胆癌临床实践指南(5) 肝胆癌临床实践指南(6) 肝胆肿瘤临床实践指南2017.1版更新要点 胰腺癌临床实践指南 胰腺癌临床实践指南(1) 胰腺癌临床实践指南(2) 胰腺癌临床实践指南(3) 胰腺癌临床实践指南(4) 胰腺癌临床实践指南(5) 胰腺癌临床实践指南(6) 胰腺癌临床实践指南2017.1版更新要点 非小细胞肺癌临床实践指南 非小细胞肺癌临床实践指南(1)

非小细胞肺癌临床实践指南(2) 非小细胞肺癌临床实践指南(3) 非小细胞肺癌临床实践指南(4) 非小细胞肺癌临床实践指南(5) 非小细胞肺癌临床实践指南(6) 非小细胞肺癌临床实践指南(7) 非小细胞肺癌临床实践指南2017.8版更新要点小细胞肺癌临床实践指南 小细胞肺癌临床实践指南(1) 小细胞肺癌临床实践指南(2) 乳腺癌临床实践指南 乳腺癌临床实践指南(1) 乳腺癌临床实践指南(2) 乳腺癌临床实践指南(3) 乳腺癌临床实践指南(4) 乳腺癌临床实践指南(5) 乳腺癌临床实践指南(6) 乳腺癌临床实践指南(7) 乳腺癌临床实践指南(8) 乳腺癌临床实践指南(9) 乳腺癌临床实践指南(10) 乳腺癌临床实践指南(11)

2020年CSCO尿路上皮癌诊疗指南

2020年CSCO尿路上皮癌诊疗指南 9月20日,2020 CSCO学术年会上发布了首个《CSCO 尿路上皮癌诊疗指南》。在发布仪式上,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张崔建医生和崔传亮医生就《指南》中的内科治疗和外科治疗部分进行了详细解读。以下是崔传亮医生报告的《指南》中最受关注的内科治疗部分的重要内容。 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术后辅助治疗:对于肌层浸润的膀胱癌患者,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联合术后放化疗的综合治疗方案可作为不适宜或拒绝行全膀胱切除术患者的治疗选择。标准膀胱癌根治术后多出现远地转移,手术切缘不净、局部病变较晚,仅行姑息手术的患者,术后放疗有可能提高局部控制率。对于pT3/4和或淋巴结阳性,且无远处转移(M0)的患者,根治性膀 胱切除术后行辅助化疗仍有争议。 免疫治疗改变了尿路上皮癌的治疗选择:内科免疫治疗、靶向治疗及ADC药物的出现,丰富了晚期膀胱癌的治疗手段,改变了晚期膀胱癌的治疗策略。晚期尿路上皮癌一线治疗首先推荐化疗,对于铂类不耐受的患者推荐一线免疫治疗;在二线

治疗上,除了免疫治疗,还推荐靶向治疗等其他选择。对于肾功能处于边界范围或轻度异常情况下的患者,顺铂可以考虑分次给药进行。帕博利珠单抗以及阿替利珠单抗尚未在国内获得晚期尿路上皮癌治疗适应症,其仅适用于PD-L1表达的患者,或不能任何铂类化疗的患者。无论是一线治疗还是二线治疗,PD-L1单抗的有效率都为20%左右,所以一线治疗和二线治 疗都共同面临着患者筛选的问题。疾病特征是重要的选择因素,多项临床研究已经发现:ECOG评分好、仅淋巴结转移的患者获益可能性大。 膀胱尿路上皮癌的二线治疗优先考虑免疫治疗。替雷利珠单抗仅适用于PD-L1高表达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尿路上皮癌 患者。 目前,厄达替尼仅适用于合并FGFR2/3基因变异的晚期 尿路上皮癌,但在国内尚未获得批准上市。同样的,Enfortumab Vedotin也未在国内批准上市。 替雷利珠单抗适用于PD-L1高表达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 尿路上皮癌患者。然而,特瑞普利单抗、帕博利珠单抗、阿替

泌尿外科常见疾病分级诊疗指南

泌尿外科常见疾病分级诊疗指南 〔试行〕 膀胱癌 一、疾病相关情况 膀胱癌是人类最常见的泌尿系恶性肿瘤,常见类型包括尿路上皮癌、鳞状细胞癌和腺细胞癌,其中以尿路上皮癌最常见。绝大多数膀胱肿瘤患者的首发病症为无痛性血尿,血尿程度与肿瘤大小、数目、恶性程度等不完全一致;肿瘤合并坏死、尿路感染时可引起尿频、尿急尿痛等刺激病症;假设肿瘤转移或局部浸润可引起相应病症。 膀胱镜检查对诊断膀胱癌具有决定性意义,可通过活检组织证实肿瘤性质,并了解膀胱肿瘤大小、数目、分布等。彩超及CT有助于进一步评估临床分期等。膀胱癌的治疗复杂,应根据肿瘤的大小、数目、临床分期、病理分级等制定具体的治疗方案,主要包括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膀胱局部切除术、根治性膀胱切除术等。 二、门诊分级诊疗指南 〔一〕三级医疗机构下转标准 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URBT〕后病情稳定,制定了膀胱灌注化疗方案,需进展门诊膀胱灌注治疗及定期随访观察者; 〔二〕二级及二级以下医疗机构上转标准 1. 经超声、CT等影像学检查疑心膀胱癌,医院条件无

法进一步确诊者; 2. 无痛性血尿病症明显疑心膀胱癌,医院条件无法进一步确诊者 3. 尿脱落细胞、FISH试验疑心膀胱癌,医院条件无法进一步确诊者 4. 病理活检确诊为膀胱癌,医院无相关设备和条件进一步明确病理分期与分级者。 三、住院分级诊疗指南 〔一〕三级医疗机构下转标准 1. 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URBT〕后病情稳定,需继续康复治疗者; 2. 膀胱癌根治术后病情稳定,需继续康复治疗者。 3. 晚期膀胱癌无法进展外科手术治疗,需继续支持治疗者。 〔二〕二级及二级以下医疗机构上转标准 1. 诊断为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需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URBT〕而医院无相关设备和条件者; 2. 诊断为肌层浸润性膀胱癌,需行根治性膀胱全切或保存膀胱治疗者; 3. 诊断为肌层浸润性膀胱癌,需行尿流改道者; 4. 膀胱癌出血导致膀胱填塞需行急诊手术处理者; 5. 膀胱癌尿流改道术后发生梗阻、尿漏、感染等严重并发症者; 6. 膀胱癌术后疑心远处转移者。

2021NCCN膀胱癌解读

2021NCCN膀胱癌解读 2021V.2版NCCN膀胱癌指南更新解读 2021年2月9日美国国家综合癌症网络(NCCN)膀胱癌专家组依据膀胱癌临床讨论的最新进展对《膀胱癌临床实践指南》V.1.2021版进行了修订,推出NCCN 《膀胱癌临床实践指南》V.2.2021版。与V.1.2021版相比,V.2.2021版在争论部分中将V.1.2021版中的2021年膀胱癌流行病学资料更新成2021年膀胱癌流行病学资料,对部分内容进行了修改,在诊治原则上并没有明确更新内容。 虽然只有25%新发膀胱癌病例属于肌层浸润膀胱尿路上皮癌,但其中部分患者在确诊时已没有手术机会。即使有机会接受全膀胱切除术,仍有50%的患者最终会发生复发转移。因此,全身性化疗在膀胱癌的多学科综合治疗中特别重要。本文仅对《膀胱癌临床实践指南》V.2.2021版(以下简称《指南》)中膀胱尿路上皮癌的全身化疗、新帮助化疗和帮助化疗的治疗原则进行解读,供大家临床应用时参考。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杜春霞马建辉万金万 转移性膀胱尿路上皮癌全身化疗 一线化疗方案:推举含铂方案 2021 V2版《指南》中推举的一线方案没有变动,含铂方案仍旧是主要的推举方案,包括GC方案(吉西他滨+顺铂)和MVAC(丝裂霉素+长春花碱+多柔比星+顺铂)方案。GC方案与MVAC方案治疗膀胱尿路上皮癌随机对比Ⅲ期临床讨论的长期随访结果显示,GC方案与MVAC方案疗效相当,两组患者中位无进展生存期分别为7.7个月和8.3个月,中位生存期分别为14.0个月和15.2个月,5年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9.8%和11.3%,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13.0%和15.3%,均无显著差异。GC方案与MVAC方案都是1类推举,但GC方案毒副反应较轻,耐受性更好,因此对于绝大多数患者是更好的选择。这一讨论结果也进一步巩固了GC作为一线标准方案的地位。 紫杉类药物也是对膀胱癌特别有效的一类药物,已经在众多讨论中得到验证,但目前尚缺乏大型的Ⅲ期临床讨论阳性结果的证明。仅有的一项大型Ⅲ期讨论结果显示,DC方案(多西他赛+顺铂)疗效不如MVAC方案,有效率分别为37.4%和54.2%(P=0.017),至治疗进展时间分别为6.1个月和9.4个月(P=0.003),中位生存期分别为9.3个月和14.2个月(P=0.026)。因此,紫杉类药物目前还未能被推举用于膀胱癌的一线化疗。 三药方案(吉西他滨+紫杉醇+顺铂)也并未证明优于双药方案(吉西他滨+顺铂),因此不被推举用于一线化疗。 当然,详细选择哪一方案还要依据患者的实际状况,如一般状况、肝肾功能以及有无合并症。对于肾功能良好的患者,并不推举用肾毒性较小的卡铂取代顺铂。但假如患者肾小球滤过率不足60 ml/min,则卡铂联合紫杉醇或者紫杉醇联合吉西他滨的双药方案都是不错的替代选择。 二线化疗方案:尚无标准方案 目前膀胱癌患者在一线化疗进展后,还没有标准的二线化疗方案,因此2021 V2版《指南》力推参与新药临床讨论。对膀胱癌有效的单药包括博来霉素、铂类(顺铂、卡铂)、紫杉类(紫杉醇、多西他赛)、环磷酰胺、异环磷酰胺、吉西他滨、培美曲塞、氟脲嘧啶、长春酰胺和甲氨蝶呤。可以在这些药物中选择一线化疗未使用过的药物进行二线治疗。

最新:泌尿肿瘤领域NCCN指南更新Tips

最新:泌尿肿瘤领域NCCN指南更新Tips 近期,多部泌尿肿瘤领域的NCCN指南迎来更新。小编特此整理了《2022 V3版膀胱癌》、《2023 V4版肾癌》及《2023 V1版前列腺癌早期检测》3部NCCN指南的更新要点,以供读者了解国际最前沿进展。 2022 V3版膀胱癌指南 此次指南在2022 V2版膀胱癌指南(中文版由北京大学肿瘤医院郭军教授团队编译)基础上修订了全身治疗原则(BL-G)部分的内容。在局部晚期或转移性疾病(IV期) 的一线全身治疗中,对于不适合接受顺铂治疗的患者: (1)首选方案移除:阿替利珠单抗(仅适用于肿瘤表达PD-L1的患者,或无论PD-L1表达如何,均不适合接受任何含铂化疗的患者)。

(2)其他推荐方案中添加:阿替利珠单抗(仅适用于肿瘤表达PD-L1的患者)(2B类)。 (3)某些情况下有用的方案中添加:阿替利珠单抗(仅适用于无论PD-L1表达如何,均不适合接受任何含铂化疗的患者)(3类)。 更新了讨论章节(MS-1),以反映流程的变更。 2023 V4版肾癌 此次指南在2023 V3版肾癌指南基础上修订了复发或IV期肾癌的全身治疗原则(KID-C)部分的内容。复发或IV期肾透明细胞癌的后续治疗中:

(1)某些情况下有用的方案中移除:索拉非尼。 (2)首选方案进行了重大修改,不做任何推荐。 (3)未经免疫治疗(IO)的患者:①其他推荐方案中,纳武利尤单抗、卡博替尼更改为2A类推荐;②某些情况下有用的方案中,阿昔替尼、Tivozanib更改为2A类推荐。 (4)既往接受IO的患者:其他推荐的方案中,阿昔替尼、卡博替尼和Tivozanib更改为2A类推荐。 更新了讨论章节(MS-1),以反映流程的变更。 2023 V1版前列腺癌早期检测 PROSD-2 基线评估、风险评估和早期检测评估

2022中国膀胱癌规范诊疗质量控制指标(完整版)

2022中国膀胱癌规范诊疗质量控制指标(完整版) 2020年全球癌症统计报告显示,膀胱癌作为全球第10大常见肿瘤,每年约有新发病例57.3万,死亡病例21.3万。膀胱癌发病率位居我国全部恶性肿瘤的第13位,但发病例数居全球恶性肿瘤发病的第2位,是严重危害我国人民生理心理健康的恶性肿瘤。目前,我国膀胱癌患者5年生存率与欧美国家相近(69%~77%),其中部分地区患者的5年生存率已达到76%,但国内不同地区间、不同级别医疗中心在膀胱癌诊治水平上仍存在较大差异。对膀胱癌进行规范化诊断和治疗将是提高我国膀胱癌患者生存率、改善生活质量的重要保证。2012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主导成立国家肿瘤质控中心,推行肿瘤诊疗质量控制,规范肿瘤诊疗行为,促进全国范围内肿瘤诊疗规范化、同质化、标准化,最终提升恶性肿瘤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为进一步推动膀胱癌规范化诊疗质控工作,国家癌症中心、国家肿瘤质控中心委托国家癌症中心国家肿瘤质控中心膀胱癌质控专家委员会,依据《膀胱癌诊疗指南(2022年版)》、《中国泌尿外科和男科疾病诊断治疗指南》2019版及其他国内外权威指南,结合循证医学、专家共识及我国国情,在符合科学性、规范性、普适性、可操作性的指导原则下,起草并制定了《中国膀胱癌规范诊疗质量控制指标(2022版)》,具体如下。 膀胱癌规范诊疗质量控制指标 Quality Control

一、膀胱癌患者首次治疗前临床TNM分期评估率 (一)膀胱癌患者首次治疗前临床TNM分期诊断率 1. 指标代码:BT-01-01。 2. 指标名称:膀胱癌患者首次治疗前临床TNM分期诊断率。 3. 定义:膀胱癌患者首次治疗前完成临床TNM分期诊断的病例数占首次治疗的膀胱癌患者病例数的比例。 4. 计算公式:膀胱癌患者首次治疗前临床TNM分期诊断率=∑膀胱癌患者首次治疗前完成临床TNM分期诊断的病例数/∑首次治疗的膀胱癌患者病例数×100%。 5. 患者就医类型:住院和门诊患者。 6. 设置理由:反映治疗前全面评估病情,是肿瘤规范化治疗的基础。 7. 指标类型:结果质控。 8. 表达方式:比例提高。

2021 CSCO 尿路上皮癌诊疗指南更新要点解读(全文)

2021 CSCO 尿路上皮癌诊疗指南更新要点解读(全文) 01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术后辅助治疗 表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术后辅助治疗 对于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联合术后放化疗的综合治疗方案可获得与标准膀胱癌根治术相似的10年总生存率和无进展生存率;可作为不适宜或拒绝行膀胱切除术患者的治疗选择。手术切缘不净、局部病变较晚,仅行姑息手术的患者,术后放疗可提高局部控制率。 对于pT3/4和/或淋巴结阳性,且无远处转移(M0)患者,根治性膀

胱切除术后行辅助化疗仍有争议。 基于CheckMate-274研究达到主要研究终点,2021年CSCO尿路上皮癌计划增加PD-1单抗的术后辅助治疗作为Ⅲ级推荐。 02 转移性尿路上皮癌一线治疗 表一线治疗 目前,化疗仍是尿路上皮癌治疗的基础。基于IMvigor210研究和KEYNOTE-052研究,阿替利珠单抗、帕博利珠单抗获FDA批准用于不耐受铂类的转移性尿路上皮癌的一线治疗。在KEYNOTE-052研究中,PD-L1阳性患者的获益更明显。 目前,阿替利珠单抗、帕博利珠单抗尚未在国内获得转移性尿路上皮癌治疗适应证,仅适用于PD-L1表达或不能耐受铂类化疗的患者。在新版CSCO尿路上皮癌指南一线治疗中,对于不适合顺铂的局部晚

期或转移性尿路上皮癌患者,III级推荐仍保留了阿替利珠单抗(2A 类证据)和帕博利珠单抗(2A类证据)。 03 转移性尿路上皮癌一线治疗后的维持治疗 表一线治疗后的维持治疗 随着免疫治疗的发展,其适应证不断前移。基于JAVELIN Bladder 100研究和HCRN GU14-182研究结果,对于一线化疗4~6周期后获得疾病稳定或客观有效的患者,II级推荐为阿维鲁单抗(1A类证据);III级推荐为帕博利珠单抗(2A类证据)。阿维鲁单抗尚未在国内上市,帕博利珠单抗尚未在国内获得晚期尿路上皮癌适应证。 04 晚期尿路上皮癌二线治疗

聊一聊浸润性膀胱癌的最佳治疗方法

聊一聊浸润性膀胱癌的最佳治疗方法 浸润性膀胱癌指浸润深度达到膀胱肌层或以上的膀胱癌,约占膀胱癌的30%。膀胱癌这种疾病现在来说算是较为常见的,而膀胱癌也是有所分类的,浸润膀胱癌就是其中一种,这种膀胱癌有了较深层的浸润深度,这个深度都是在膀胱肌层以及以上的位置,治疗起来也比较缓慢,那么治疗的方法有哪些?手术还能保留膀胱吗,需要放化疗吗,什么时候进行放化疗,效果怎么样?新的治疗方式免疫治疗主要针对哪类患者,效果怎么样?下面一起了解下 浸润性膀胱癌治疗现状 目前,对于浸润性膀胱癌传统的治疗手段,多是膀胱全切术或新辅助化疗+膀胱全切术。然而,膀胱全切术后患者需要终身腹壁造口,带尿袋,随之而来的问题有:日常生活受限、容易感染、心理负担重等等。即使原位膀胱重建也存在很多问题,例如:不适合膀胱三角区肿瘤患者、术后需要长期专业的护理和功能训练、功能不佳需手术切除、排空不全需插管导尿、夜间尿失禁等等。因此,想方设法保留原有膀胱及功能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常用的保膀胱治疗策略 同步放化疗是保膀胱治疗最重要的治疗策略。自从20世纪70~80年代,欧美一些研究者就开始探索同步放化疗保膀胱治疗,开展了多项随机分组的临床研究(RTOG 8903、RTOG 0233、RTOG 0712等)。基于以上研究数据,从2001年开始,同步放化疗保膀胱治疗就写入了NCCN指南,适应证从原来的cT2逐步扩大到cT2-4b。到2019年NCCN指南,同步放化疗保膀胱已经是MIBC治疗的1类推荐,地位等同于新辅助化疗+膀胱全切术。 尽管目前还没有同步放化疗与膀胱全切术对比的随机分组研究报道。但是,一些长期的、高质量的回顾性研究数据,已经显示出两种方法具有相似的长期生存率。来自麻省总医院(MGH)的研究者,把多项RTOG随机分组研究数据进行分析,475例入组患者,中位随访4.6年,存活患者中位随访7.2年,5年的总生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