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物质的表面张力
常见物质的表面张力

51.11
0.1117
1,3,5-三甲苯
29.79
0.08966
1-氨基-2-甲基丙烷
24.48
0.1092
2,2,3-三甲基丁烷
20.70
0.09726
烯丙胺
27.49
0.1287
2,2,3-三甲基戊烷
22.46
0.08950
萘
42.84
0.1107
2,2,4-三甲基戊烷
20.55
0.08876
33.91
0.1042
乙酸丙酯
26.60
0.1120
1,3-丙二醇
47.43
0.0903
乙酸异丙酯
24.44
0.1072
2-丙炔-1-醇
38.59
0.1270
乙酸丁酯
27.55
0.1068
丙 胺
24.86
0.1243
乙酸戊酯
27.66
0.09943
异丙胺
19.91
0.09719
乙酸异戊酯
26.75
0.0989
1-丁醇
27.18
0.08983
间氟代甲苯
32.31
0.1257
1-丁醛
26.67
0.0925
对氟代甲苯
30.44
0.1109
三乙醇胺
22.70
0.0992
氟代苯
29.67
0.1204
1,2,3-三甲苯
30.91
0.1040
2,2’-氧代二乙醇
46.97
0.0880
1,2,4-三甲苯
31.76
0.1025
异丙基苯
常见物质的表面张力

丁基苯
环己胺
仲丁基苯
环己烯
叔丁基苯
环己酮
丁基乙基醚
环己醇
丁腈
环戊烷
1-丁硫醇
草酸二乙酯
2-丁酮
哌啶
丁酸
癸烷
丁酸甲酯
1-癸烯
丁酸乙酯
1-癸醇
1-丁醇
间氟代甲苯
1-丁醛
对氟代甲苯
三乙醇胺
氟代苯
1,2,3-三甲苯
2,2’-氧代二乙醇
1,2,4-三甲苯
2-氨基乙醇
1,3,5-三甲苯
1-氨基-2-甲基丙烷
常见物质的表面张力
常见无机物的表面张力
Surface Tensions of Common Minerals
分子式
(Molecular formula)
表面张力
(Surface tension)
分子式
(Molecular formula)
表面张力
(Surface tension)
a/(dyn/cm)
2-戊醇
2,4-二甲基戊烷
四氢-2-呋喃甲醇
二丙胺
1,2,3,4-四氢萘
二异丙胺
1,1,2,2-四氯乙烷
二丙基醚
四氯化碳
二异丙醚
1,1,2,2,-四溴乙烷
二戊基醚
肉桂酸乙酯
二异戊醚
辛烷
二卞胺
1-辛烯
二苯基醚
辛腈
1,4-二氧六烷
1-辛醇
二硫化碳
2-辛醇
1,1-二氯乙烷
吡啶
1,2-二氯乙烷
吡咯
二(2-氯乙基)醚
喹啉
马来酸二丁酯
DL-α-蒎烯
五氯乙烷
L-β-蒎烯
常见物质的表面张力

30.32
0.1054
乙酸酐
35.52
0.1436
丙烯腈
29.58
0.1178
乙酸烯丙酯
28.73
0.1186
2-丙烯-1-醇
27.53
0.0902
乙 醇
24.05
0.0832
丙 腈
29.63
0.1153
乙 醛
23.90
0.1360
丙 酮
26.26
0.112
二乙胺
22.71
0.1143
丙 酸
常见无机物的表面张力
Surface Tensions of Common Minerals
分子式
(Molecular formula)
表面张力
(Surface tension)
分子式
(Molecular formula)
表面张力
(Surface tension)
a/(dyn/cm)
b
/[dyn/(cm·℃)]
0.1158
己 烷
20.44
0.1022
硝基苯
46.34
0.1157
1-己烯
20.47
0.10271
邻硝基茴香醚
48.62
0.1185
己 腈
29.64
0.0907
2-硫杂丁烷
24.9
23.4
己二腈
47.88
0.0973
硫杂环戊烷
38.44
0.1342
1-己醇
27.81
0.0801
硫酸二甲酯
41.26
0.0983
对二氯苯
34.66
0.0879
水的表面张力系数与温度对照表

水的表面张力系数与温度对照表
水的表面张力=75.796-0.145t-0.00024t^2。
式中t为摄氏温度,表面张力单位为mN/m.这个公式在10-60℃时适用。
毛细现象与表面张力系数:
毛细现象中液体上升、下降高度。
h的正负表示上升或下降。
浸润液体上升,接触角为锐角;不浸润液体下降,接触角为钝角。
水(H₂O)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无机物,在常温常压下为无色无味的透明液体。
水是最常见的物质之一,是包括人类在内所有生命生存的重要资源,也是生物体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水在生命演化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人类很早就开始对水产生了认识,东西方古代朴素的物质观中都把水视为一种基本的组成元素,水是中国古代五行之一;西方古代的四元素说中也有水。
水的表面张力

水的表面张力水是地球上最常见的物质之一,它的独特之处在于其表面张力。
表面张力是指液体表面上作用在单位长度上的内聚力,它使得水的表面呈现出一种类似薄膜的性质。
本文将讨论水的表面张力的原理、影响因素以及在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一、表面张力的原理水的表面张力是由于液体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引起的。
水分子由一个氧原子和两个氢原子组成,氧原子带有部分负电荷,而氢原子则带有部分正电荷。
由于这种不对称分布,水分子之间形成了较强的氢键。
在液面下方,分子间的引力平衡,导致内聚力相互抵消。
然而,液面上方的分子面临着向液体内部的引力不足以与其他分子相互抵消的情况,因此形成了向下的拉力,使液面尽可能小化,从而产生表面张力。
二、影响表面张力的因素1. 温度:温度是影响表面张力的重要因素。
一般来说,随着温度的升高,分子的平均动能增加,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减弱,导致表面张力降低。
2. 杂质:杂质的存在会破坏液面上水分子间的相互作用,从而降低表面张力。
3. 溶质的浓度:当水溶液中溶质含量增加时,溶质分子会与水分子竞争占据表面位置,增加了表面张力。
但是当溶质浓度极高时,由于表面活性剂的存在,表面张力会降低。
4. 外界应力: 外界的压力或拉伸力会影响水的表面张力,例如在吸管中吸水时,人的肺部产生的负压将引起液体的上升,并降低表面张力。
三、水的表面张力在自然界中的应用1. 水面昆虫:部分昆虫能在水面行走,其中一个关键因素就是水的表面张力。
昆虫体表覆盖着一层蜡质,可以减小它们与水接触的表面积,从而减小了与水发生相互作用的力,使其能够在水面行走。
2. 水滴和雨滴:水的表面张力使得水滴呈球形。
在无外界力的作用下,水滴的表面积趋向最小值,而球形形状正好能够实现这一点。
此外,雨滴的形成也与表面张力有关,当足够多的水蒸汽凝聚成液态水,形成一个小水滴时,它的自身表面张力将使其保持为一个球形,直到重力使其下落。
3. 植物的输送:水的表面张力能够使水在植物体内部上升,帮助植物输送水分和营养物质。
水的表面张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水的表面张力在生活中的应用水的表面张力在生活中的应用水的表面张力是指水体表面液体分子的相互作用力造成的弹性。
在生活中,水的表面张力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下面将从几个方面来探讨。
一、水滴水的表面张力让水滴变得圆滑,因为表面张力越大,水滴的形状就越容易接近球形。
在雨中,水滴会在风挡玻璃上形成球状,并迅速滑落,让我们的视线清晰。
在厨房中,水滴在洗碗盆的表面形成球形,使得洗菜更加方便,同时也减少了水的浪费。
二、卷筒纸卷筒纸的边缘会被粘在一起,这是因为纸的表面张力。
当卷筒纸被拉开时,表面张力缩小,导致纸张的抵抗力变小。
在这种情况下,纸张变得容易被撕开。
因此,卷筒纸的边缘会被粘在一起,以保持卷筒纸的形状。
三、寄生虫一些寄生虫,如水蚤,能够在水的表面行走。
这是因为虫子的足部有蜡样物质覆盖,可以减小虫子和水之间的表面张力。
这种能力让虫子在水面上滑行,从而获得了能量和防御的优势。
四、草的叶片草和叶片在无风的情况下,能够不断地吸收水分,这是因为水分子的表面张力。
草和叶片尽可能多地将水演化到极点,利用表面张力将水储存在叶片表面。
这种现象称为毛细管作用。
另外,草的叶片能够利用水的表面张力,将露珠滚落到叶子底部的土壤。
五、水蒸汽水的表面张力对水蒸汽也有影响。
当水蒸发时,表面张力会产生负反馈,也就是困难。
表面张力使得水蒸发的速度比预期的更慢。
这种效应使得一些昆虫能够在潮湿环境下生存。
综上所述,水的表面张力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关键的角色。
了解表面张力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水的性质。
同时,探索表面张力的应用也将推动科学技术的前进。
水的表面张力和浮力

水的表面张力和浮力水是地球上最常见的物质之一,它的独特性质不仅影响着自然界的环境平衡,也给我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诸多便利。
在这些性质中,水的表面张力和浮力是两个重要的特点,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和了解。
一、水的表面张力水的表面张力是指水分子吸引力在水表面形成的张力。
这种张力使得水的表面层比水的深层更难被破坏。
当我们在水的表面放置一张悬挂的针或者蚊子,不会立即下沉,这就是表面张力的作用。
表面张力有许多有趣的现象,其中一种是水滴在表面上形成球形。
这是因为水分子在表面附近的受力较大,相互间的吸引力形成一个凸面,使得水滴的形状变为球状,以减少表面积。
这也是为什么水滴在玻璃上能够如此轻松地滑动的原因。
除此之外,水的表面张力还对一些昆虫的行为有影响。
例如,水黾、浮游生物等昆虫和小生物可以在水表面行走,甚至是在水面上筑巢。
这些生物之所以能够实现这一行为,正是因为水的表面张力能够支持它们的体重。
二、水的浮力水的浮力是指水对物体产生的向上推的力。
这是由于水的密度相对较大,当物体浸入水中时,水的分子会对物体施加一个向上的压力,从而产生浮力。
根据阿基米德定律,物体所受到的浮力等于物体排出的液体的重量。
这就是为什么密度较大的物体会在水中下沉,而密度较小的物体则会浮在水面上的原因。
当一个物体的密度等于水的密度时,物体将会悬浮在水的表面,这被称为浮力平衡。
浮力不仅对于物理实验和科学研究有重要作用,也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起着推动力和支撑力的作用。
例如,游泳时我们能够浮在水面上就是因为水对我们产生了浮力。
另外,使用救生衣、气球等器具也是利用了浮力的原理。
结语水的表面张力和浮力是水独特性质的体现,它们的存在和作用对于生物和人类的生活都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了解和研究这些性质,不仅可以拓宽我们的知识面,也可以更好地利用和保护水资源。
水是地球上的宝贵财富,我们应该懂得如何正确地利用和保护它。
化工原理不同材料表面张力

化工原理不同材料表面张力人们在粘结两种材料时先要选择粘合剂,而选择粘合剂的种类的主要依据之一就是选择彼此间表面张力尽量的接近,粘合剂与被粘合材料的表面张力越接近越好;另外与表面张力近似的概念就是表面能,表面张力往往形容液体或者软物质,而表面能则多用来描述固体材料,今天我们整理一些常见材料的表面张力。
锌700℃时为538铝700℃时为750铜1150℃为1255铁1550℃为1850氧化铝2100℃为700氧化铁1370℃为595玻璃1000℃为220至245张力单位为mN/m下面是20℃时的表张(单位mN/m)水72.7苯28.9乙醇22.8丙酮23.7甲苯28.4已烷18.4苯酚40.9氯仿27.2纤维素45醋酸乙酯24尼龙66为46硅橡胶20PVC39聚氟乙烯28聚四氟乙烯18聚全氟丙烯16PE聚乙烯31PS苯乙烯33丙烯酸树脂39PET43环氧树脂47EVA乳液38酚醛树脂78脲醛树脂70聚氨酯树脂39以上数据不一定准确,更不是亲自测试,仅供参考。
从这些数据依稀可以看出来,从分子角度看极性大分子的往往张力也较大,也因此水性的很多涂料如聚氨酯水胶要多想办法降低表面张力来提高润湿性或铺展性,因为水的表面张力都大于常见的溶剂;而对于固体材料来说往往越硬熔点越高则表面能也越大,越硬其实也可以理解为分子极性越大,越刚,分子间越不易滑动,从这个角度它们都是统一的。
为什么会有液体表面张力?从微观上观察,液体表面内一薄层中的分子与液体内部分子受力情况是不一样的,这一薄层液体称为表面层。
我们知道,液体分子之间的距离比气体分子间的距离小得多,可以认为,液体分子基本上是彼此接触在一起的。
分子力与距离的关系如下图所示,存在一个平衡点。
在平衡点以内,分子间有强大的排斥力,而在平衡点稍外,则有随距离缓慢增加的吸引力。
通常在液体内部,分子间的平均距离略小于平衡距离,分子相互挤压,形成压力。
然而在表面层内情况就不一样了,在这里分子间的平均距离略大于平衡距离,分子相互吸引形成张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8。07
0.1142
草酸二乙酯
34。32
0。1119
2—丁酮
26.77
0。1122
哌 啶
31.79
0。1153
丁 酸
28。35
0.0920
癸 烷
25.67
0。09197
丁酸甲酯
27。48
0。1145
1-癸烯
25.84
0。09190
丁酸乙酯
26.55
0.1045
1-癸醇
30.34
0。07324
氰乙酸甲酯
41。32
0。1074
水杨酸乙酯
41。00
0。1091
氰乙酸乙酯
38。80
0。1092
水杨醛
45.38
0。1242
氯乙酸
43.27
0。1117
壬 烷
24.72
0。09347
1-氯丁烷
25.97
0.1117
1-壬烯
24。90
0.09379
2—氯丁烷
24.40
0.1118
1—壬醇
29.79
0。07589
27。54
0.0874
2,3-二甲基戊烷
19.94
0.09565
2-戊醇
25。96
0。1004
2,4—二甲基戊烷
20。09
0。09715
四氢—2-呋喃甲醇
39.96
0。1008
二丙胺
24。86
0.1022
1,2,3,4-四氢萘
35。55
0。0954
二异丙胺
21.83
0。1077
1,1,2,2—四氯乙烷
0。1011
乙氧基苯
35。17
0.1104
间甲酚
38.00
0.09237
乙基环己烷
27.78
0。1054
对甲酚
38.58
0。0962
2,2—(亚乙基二氧基)二乙醇
47。33
0.0880
甲酰胺
59.13
0.0842
乙 腈
29。58
0.1178
甲 酸
39。87
0.1098
乙酸乙酰甲酯
34.98
0.0944
0.1171
十一碳烷
26。46
0。09010
苯甲酸乙酯
37。16
0.1059
十二碳烷
27.12
0.08843
苯甲酸苄酯
48.07
0.1065
1-十二烷醇
31.25
0.0748
苯甲醇
38。25
0.1381
十三碳烷
27.73
0。08719
苯甲醛
40.72
0。1090
1-十三碳烯
28。01
0。08839
苯 胺
18。29
0.0990
戊 腈
29。28
0。0937
2,3—二甲基丁烷
19。38
0。09998
2—戊酮
24。89
0。06547
2,3-二甲基丁醇
26.22
0。0992
3—戊酮
27.36
0.1047
N,N-二甲基苯胺
38.14
0。1049
1-戊酸
28.90
0.0887
二甲基胺
29.50
0。1265
1-戊醇
33.91
0.1042
乙酸丙酯
26.60
0。1120
1,3—丙二醇
47。43
0。0903
乙酸异丙酯
24。44
0.1072
2-丙炔-1—醇
38.59
0。1270
乙酸丁酯
27。55
0.1068
丙 胺
24.86
0。1243
乙酸戊酯
27.66
0。09943
异丙胺
19。91
0。09719
乙酸异戊酯
26。75
0。0989
甲酸甲酯
28.29
0。1572
乙酰乙酸乙酯
34.42
0。1015
甲酸乙酯
26。47
0。1315
乙酰胺
47.66
0.1021
甲酸丙酯
26.77
0.1119
乙 酸
29。58
0。0994
甲酸丁酯
27。08
0.1026
乙酸甲酯
27。95
0。1289
甲 醇
24.00
0.0773
乙酸乙酯
26.29
0.1161
丙二酸二乙酯
38.75
0.1268
二丙基醚
22。60
0。1047
四氯化碳
29.49
0.1224
二异丙醚
19.89
0.1048
1,1,2,2,—四溴乙烷
52.37
0.1463
二戊基醚
26.66
0.0925
肉桂酸乙酯
39.99
0。1045
二异戊醚
24。76
0.0871
辛 烷
23。52
0。09509
二卞胺
43.27
0.1086
1—辛烯
23。68
0.09581
二苯基醚
35。17
0。1104
辛 腈
29。61
0。0802
1,4-二氧六烷
36.23
0.1391
1-辛醇
29。09
0。0795
二硫化碳
35.29
0.1484
2—辛醇
27。96
0.08197
1,1—二氯乙烷
27.03
0。1186
吡 啶
39。82
0.1306
1,2—二氯乙烷
28。68
0.0993
二乙醚
18。92
0.0908
丙酸甲酯
27。58
0。1258
二丁胺
26.50
0.0952
丙酸乙酯
26.72
0.1168
二丁基醚
24.78
0.0934
1—丙醇
25。26
0.0777
邻二甲苯
32。51
0。1101
2-丙醇
22.90
0。0789
间二甲苯
31。23
0.1104
2,4—戊二酮
0.1163
马来酸二甲酯
40.73
0.1220
硫酸二乙酯
35.47
0.0976
马来酸二乙酯
34。67
0.1039
喹 啉
42.25
0.1063
马来酸二丁酯
32.46
0。0865
DL-α—蒎烯
28.35
0.09444
五氯乙烷
37.09
0。1178
L—β-蒎烯
28.26
0.09343
水杨酸甲酯
42.15
0.1174
1—丁醇
27。18
0。08983
间氟代甲苯
32。31
0.1257
1-丁醛
26。67
0.0925
对氟代甲苯
30。44
0.1109
三乙醇胺
22.70
0.0992
氟代苯
29.67
0。1204
1,2,3—三甲苯
30.91
0。1040
2,2’—氧代二乙醇
46.97
0.0880
1,2,4—三甲苯
31.76
0.1025
2-氨基乙醇
51.11
0.1117
1,3,5-三甲苯
29.79
0。08966
1-氨基—2-甲基丙烷
24.48
0.1092
2,2,3-三甲基丁烷
20.70
0.09726
烯丙胺
27.49
0.1287
2,2,3—三甲基戊烷
22。46
0.08950
萘
42。84
0.1107
2,2,4—三甲基戊烷
20。55
0.08876
33.30
0.0984
1-氯戊烷
27。09
0。1076
甲氧基苯
38。11
0。1204
氯 仿
29.91
0.1295
2—甲基丁烷
17.20
0.1103
氯 苯
35.97
0.1191
3-甲基丁酸
27.28
0。0886
邻氯苯胺
42.46
0。08667
3—甲基丁酸乙酯
25.79
0.1006
1-氯—2,3—环氧丙烷
邻氯甲苯
34.93
0.1082
甲 苯
30。90
0.1189
1-氯—2—甲基丙烷
24.40
0。1099
邻甲苯胺
42。87
0.1094
1-氯丙烷
24。41
0.1246
间甲苯胺
40.33
0.0979
2—氯丙烷
21。37
0。0883
对甲苯胺
39.58
0.0957
3-氯—1—丙烯
25.50
0。0946
2—甲氧基乙醇
硝基甲烷
40.72
0.1678
三氟乙酸
15.64
0。08444
硝基乙烷
35.27
0.1255
1,1,1—三氯乙烷
28.28
0。1242
1-硝基-2—甲氧基苯
48。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