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蒙古高原

合集下载

内蒙古高原

内蒙古高原
中国第二大高原
北抵蒙古,包括内蒙古大部分地区及甘肃省的北部。海拔1,000~1,500公尺,地势起伏较缓,微向北部倾斜。其中锡林郭勒、乌兰察布高原地势较高,呼伦贝尔、乌珠穆沁、居延海盆地地势较低,蒙古语称为「塔拉」。内蒙古高原东部为草原,是中国的重要畜牧业基地;西部气候干燥,为乾草原、荒漠草原与荒漠。向西沙漠面积增加,戈壁广布。
编辑本段高原范围
内蒙古高原又称北部高原。包括内蒙古自治区全部、甘肃省及宁夏回族自治区北部的广大地区,东起大兴安岭和苏克斜鲁山,西至马鬃山,南界祁连山麓和长城,北接蒙古国,和俄罗斯接壤。东西长约二千多公里,面积约130万平方公里,海拔1000米左右。内蒙古高原上既没有青藏高原的雪山,也没有云贵高原上的峡谷,其地势起伏微缓,是一个可千里驰骋的高平原,主要由东部的呼伦贝尔高原、西部的阿拉善高原、南部的鄂尔多斯高原等构成,阴山横亘中部,山南有河套平原、呼和浩特盆地
编辑本段高原地貌
内蒙古高原地面平坦,大部分是一望无际的原野。
内蒙古高原
内蒙古高原一般海拔1000~1200米,南高北低,北部形成东西向低地,最低海拔降至600米左右,在中蒙边境一带是断续相连的干燥剥蚀残丘,相对高度约百米。高原地面坦荡完整,起伏和缓,古剥蚀夷平面显著,风沙广布,古有“瀚海”之称。地质上古生代末期华力西运动使蒙古地槽褶皱隆起,燕山运动只发生广泛而和缓的挠曲和断裂。喜马拉雅运动和新构造运动使高原普遍抬升,并有大规模的玄武岩喷溢,填充了低洼处形成熔岩台地,广布于高原东部,台地呈阶梯状,台面略有起伏。
锡林郭勒草原实景
等断陷平原和盆地。在阴山以北,地表坦荡开阔,低缓山岭之间,分布有宽浅的洼地或盆地,当地称为“塔拉”。这样的地貌,为内蒙古辽阔草原的形成和畜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航拍中国内蒙古地理知识点

航拍中国内蒙古地理知识点

航拍中国内蒙古地理知识点
(1)蒙古高原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内,面积 1.2 万平方公里,高度在 900-1800 米之间,是中国西部最大的高原,被称为“天然蓄水池”,是中国的草原资源的主要存储地。

(2)蒙古高原的地貌特点是大面积平坦。

这是得益于巴里坤岛地构造,多由深厚的
砂质砂岩地层构成。

(3)蒙古高原是一个典型的干旱半干旱气候带,夏季炎热潮湿,冬季寒冷干燥,没
有明显的雨季和旱季。

其年平均降雨量为400—600毫米,地表的蒸发量大于水汽的含量,长期处于干旱之中,属于半干旱气候带。

(4)蒙古高原的植被组成主要是草原植物。

蒙古高原的植被主要以灌木林和矮草植
物组成,灌木林以杨树、锦鸡儿、榆树、灌木等为主,每年六七月灌木将洒满大地,特别
是绿色牧草如海拔较高地區,夏如绿花草,斑斓多姿,令人惊豔。

(5)蒙古高原气候温和,旱季非常炎热,夏季雨量会变少,夏季风也会变得更强烈,到了春秋季节,会变的更凉爽。

蒙古高原的冬天比较寒冷,中秋季节时,景色美丽。

(6)蒙古高原因其环境优渥性以及较低降雨量,在水资源开发利用上有着独特的价值,以及丰富的物种多样性特点,是中国草原资源的主要储存地。

蒙古高原还是本地物种
的重要棲息地,其中有三百多种动物和七百多种植物,有助于预防沙漠化,保护生态系统
平衡,维护生态环境。

蒙古高原_精品文档

蒙古高原_精品文档

蒙古高原蒙古高原,位于亚洲东部,横跨中国内蒙古自治区、中国甘肃省、中国宁夏回族自治区、蒙古国和俄罗斯贝加尔湖周围地区。

它是世界上最大的高原之一,也是亚洲内陆的最大地理区域之一。

蒙古高原地广人稀,以其广袤的草原、壮丽的自然风景和丰富的文化遗产而闻名于世。

蒙古高原的地形主要由高原、山脉、草原和河流组成。

高原的平均海拔约为1500-2000米,地势较为平坦。

山脉主要分布在蒙古高原的边缘地带,其中包括阿尔泰山、贝加尔山、大兴安岭等知名山脉。

草原广阔而富饶,被誉为“青海蒙古高原”。

河流众多,包括额尔古纳河、黑龙江、伊利河等,为该地区的水资源提供了丰富的保障。

蒙古高原的气候特点主要是寒冷干燥,呈大陆性气候。

寒冷的冬季和凉爽的夏季是蒙古高原的典型特征。

大部分地区的气温在冬季低于零下30摄氏度,夏季则在15-30摄氏度之间。

降水量较少,主要集中在夏季,冬季则相对较干燥。

蒙古高原的自然环境独特多样,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

这里是众多野生动植物的栖息地,包括许多珍稀物种。

其中,蒙古野马、白头鹤和麋鹿等被评为国家级保护动物。

同时,蒙古高原也是许多候鸟的迁徙通道和繁殖地,吸引着众多鸟类观鸟爱好者的关注。

蒙古高原的草原是其最具特色和代表性的自然景观之一。

广袤的草原一直是蒙古族牧民的家园,在这里,他们过着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活方式。

草原上牛羊成群,牧民们驾着马匹自如地穿梭其中,呈现出一幅美丽的牧歌画卷。

蒙古高原的草原自然景观与牧民文化相互交织,形成了独特的草原文化。

不仅自然景观丰富多样,蒙古高原还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传承。

在这片土地上,孕育了不少历史上的伟大帝国,如蒙古帝国、北魏帝国等。

这里还是世界上最早的牛奶文化的发源地之一,蒙古族的奶茶和奶酒成为了当地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此外,蒙古高原还拥有丰富的民间艺术和传统手工艺品。

蒙古族的传统歌舞、马术表演属于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深受世界各地游客的喜爱。

蒙古族的传统毡房和马鞍等手工艺品也展示了独特的民族传统和技艺。

蒙古高原地缘结构

蒙古高原地缘结构

蒙古高原形成与地缘结构在中国历史当中,来自蒙古高原的游牧民族一直都是东亚农耕民族的恶梦。

尽管现在蒙古高原对东亚的地缘压力,已经被东欧平原通过西伯得亚而暂时替代。

但即使是作为一个重要的缓冲地区,我们也有必要了解一下它的地缘结构。

从地理结构上来讲,蒙古高原东界为大兴安岭,西界阿尔泰山脉,北界萨彦岭、雅布洛诺夫山脉,南界阴山——燕山山脉。

整个高原的主体目前为蒙古国所占据,南部部分基本在中国的内蒙古自治区境内。

而西北部分行政上归属俄罗斯“图瓦共和国”。

这种行政上的划分结果,更多的是缘自于近代中俄两国的政治博弈。

当然,正如我们经常说到的,大部分的行政区划仍需遵循一定的地缘规律。

即需要考虑明显的地理特征,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族群差异。

就蒙古高原而言,这一规律仍然存在。

在欧洲人尚未凭借大航海时代获得新的地缘优势的时候,亚洲基本上还是依据自己轨迹行进在古典时期。

偶有与欧洲发生碰撞,也更多的是以亚洲部分的游牧民族向欧洲进行地缘扩张为主。

对于东亚核心区的古中国人来说,蒙古高原的地缘压力是无法根除的。

依靠农耕民族自己的力量固然无法做到整合蒙古高原,但并不代表二者之间没有机会形成一个整体。

在古典时期末期,与北亚游牧民族所有同等地缘优势以及机动性的东北渔猎民族——满族促成了双方在地缘上的结合。

这使得东北亚地区的三股地缘力量,即长城以南以农耕文化,东北平原的渔猎文化,蒙古高原的游牧文化有机会成为一个整体,从而结束千年的争斗。

当然,基本三方地缘上的差异以及外部力量的影响,这种结合在当时还远远算不上稳定。

最终的结果是东北平原接受了农耕文化,并完全融入了东亚核心区。

而蒙古高原的地理特点仍然不适合开展大规模农业活动。

这也让外部力量有机可趁,最终将蒙古高原的大部独立为一个缓冲国。

大家可以试想一下,如果在古典时期末,农业技术的提升可以使蒙古高原提供足够的耕地(象东北平原那样),那么长城以南的农民一定会迅速的将之填满,就象他们在东北平原所做的那样。

蒙古国气候类型

蒙古国气候类型

蒙古国气候类型蒙古国是一个以草原为主要地貌类型的国家,其气候类型主要受到其地理位置和地形的影响。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蒙古国的气候类型和其对当地人民和经济的影响。

一、蒙古国的地理位置和地形蒙古国位于亚洲东北部,与俄罗斯、中国相邻。

其地形多为高原、山地和草原。

蒙古国的海拔高度较高,平均高度为1580米,其中阿尔泰山脉最高峰为4374米。

由于地处内陆,蒙古国的气候受到季风和气压系统的影响。

二、蒙古国的气候类型蒙古国的气候类型主要分为寒冷干旱气候和温带大陆性气候两种。

1.寒冷干旱气候蒙古国大部分地区属于寒冷干旱气候,气候特点是冬季漫长寒冷,夏季短暂温暖,降水量极少。

在这种气候条件下,蒙古国的植被主要是草原和荒漠。

在冬季,大雪封山,草原上覆盖了一层厚厚的积雪,动物们只能依靠地下水和雪水生存。

而在夏季,虽然气温较高,但降水很少,导致草原干旱,草木枯萎,动物们也很难找到足够的食物和水源。

2.温带大陆性气候蒙古国的东部和南部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气候特点是四季分明,冬季寒冷,夏季温暖,降水较多。

在这种气候条件下,蒙古国的植被主要是针叶林和草原。

在冬季,由于降雪较多,动物们可以依靠雪水生存。

而在夏季,降雨充足,草原绿草如茵,各种动物也可以找到足够的食物和水源。

三、蒙古国气候对当地人民和经济的影响1.对当地人民的影响由于寒冷干旱气候的影响,蒙古国的人民生活面临很大的困难。

在冬季,温度极低,人们需要烧木柴、煤炭等来取暖,但由于蒙古国的森林资源很少,大部分人只能使用干畜粪等替代品。

在夏季,由于降水很少,人们需要靠地下水和雪水生存。

此外,蒙古国的草原资源是当地人民的重要生计来源,但由于气候条件的限制,草原资源非常有限,人们需要采取合理的草原管理措施,以保护草原资源。

2.对经济的影响蒙古国的经济主要依靠畜牧业和矿产资源。

由于寒冷干旱气候的影响,畜牧业成为当地人民的主要生计来源。

然而,由于气候条件的限制,草原资源有限,畜牧业的发展受到很大的制约。

中国地形图四大高原

中国地形图四大高原

中国地形图四大高原中国位于东亚大陆的东部,这个古老而神秘的国家拥有丰富多样的地理和地形特征。

其中,四大高原是中国地貌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四大高原分别是:内蒙古高原、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和华北平原。

1. 内蒙古高原内蒙古高原位于中国北部,是中国最大的高原之一。

它的地理范围包括内蒙古自治区和河北省的一部分。

内蒙古高原的平均海拔约为1,100米左右,地势相对较低。

这个高原是中国北方的主要农业地区之一,拥有广阔的草原和河流系统。

内蒙古高原的气候条件有很大的变化,夏季炎热干燥,冬季严寒多风。

这种气候条件对农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也造就了内蒙古高原独特的动植物群落。

典型的草原生态系统是这个地区最大的特点之一,它为牧民提供了广阔的放牧场地。

2. 青藏高原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高原,位于中国西南部和西藏自治区境内。

它的平均海拔约为4,500米,是全球海拔最高的地区之一。

青藏高原是世界上许多大河的发源地,如长江、黄河和雅鲁藏布江。

青藏高原的地理条件极其恶劣,因为其高海拔和严寒的气候。

这里的气候一年四季变化无常,夏季凉爽,冬季严寒。

在青藏高原上,高山和冰川是最突出的地貌特征之一。

此外,这个高原还是藏传佛教的圣地,吸引了众多信徒和游客。

3. 云贵高原云贵高原位于中国西南部,横跨云南省和贵州省的大部分地区。

这个高原平均海拔约为1,500米以上,地势相对较低。

云贵高原的地形起伏,山脉交错,河流密布,水系发达。

云贵高原的气候条件多样,有四季分明的亚热带气候和高原季风气候。

这个地区的气候条件非常适宜农业和园艺的发展。

云贵高原以其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生态环境而闻名,被誉为“生物多样性的天堂”。

4. 华北平原华北平原位于中国北方的中部,横跨山西、河北、河南、山东等省份。

作为中国最大的农业区域之一,华北平原拥有肥沃的土地和丰富的水资源。

它是中国的粮食、棉花和油料作物主要产区之一。

华北平原的地理条件相对较平坦,海拔较低。

尽管在这个地区人口众多,城市发达,但农耕和农业依然是华北平原的主要经济活动。

归纳总结我国四大高原

归纳总结我国四大高原

归纳总结我国四大高原我国地理辽阔,境内分布着许多著名的高原地貌,其中包括四大高原: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云贵高原和西南山地高原。

这些高原地形的形成与构造运动、气候等多种因素密切相关。

本文将对我国四大高原进行归纳总结,从地貌特征、地理位置、气候条件等方面进行介绍。

一、青藏高原青藏高原位于我国西南部,是全球海拔最高的高原,也是我国最大的高原。

其地理位置范围广泛,东西纵向延伸约2500公里,南北横跨约1000公里。

青藏高原最高峰珠穆朗玛峰,海拔达到8844.43米,是世界第一高峰。

青藏高原地貌以高原和山地为主,高原地形起伏较大,主要由喜马拉雅山、昆仑山、唐古拉山、祁连山等山脉组成。

同时,高原地形还包括着许多深邃的峡谷和广阔的草原。

气候条件上,青藏高原呈现高原气候和寒温带气候的特点,冬寒夏凉,降水分布不均,西部地区呈干旱气候。

二、内蒙古高原内蒙古高原位于我国华北地区,地理位置相对青藏高原较为靠近。

该地形地势西高东低,整体上呈现北西向倾斜。

内蒙古高原的主要地貌特征是大草原和风沙地貌,同时也包括一些低山丘陵。

这些地貌形成了内蒙古高原广阔的草原景观,是我国重要的畜牧业基地。

内蒙古高原气候以干旱气候为主,呈现明显的大陆性气候特征。

冬寒夏热,气温变化较大。

降水集中在夏季,冬季干旱。

尽管如此,内蒙古高原因其肥沃的土壤和丰富的水资源,仍然具备一定的农业发展潜力。

三、云贵高原云贵高原位于我国西南部,是中国最大的石灰岩高原,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喀斯特地貌高原之一。

云贵高原地貌形成于地壳活动和水的侵蚀作用下,形成了众多美丽的喀斯特地貌,包括溶洞、地下河、钟乳石等。

云贵高原气候多样,呈现明显的山地气候和亚热带气候特点。

气候湿润,多雨季节明显。

由于高原地势复杂,海拔差异大,导致云贵高原的气温和降水分布具有明显的垂直变化。

四、西南山地高原西南山地高原位于我国西南部,横跨云南、贵州等省份,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地势起伏较大。

该高原以山地为主,包括喀斯特山地、盆地和山谷等地貌。

蒙古高原

蒙古高原
契丹人(8张)汉朝时期,东胡被匈奴的冒顿单于击败后,退居乌桓山和鲜卑山,分为乌桓和鲜卑二族。乌桓 在被曹操征伐之后衰落,鲜卑一族崛起,在西晋时期鲜卑主要分为段部、慕容部、拓拔部、柔然部等。柔然被突 厥系民族击败后,分为南北两支。柔然的南支逃到辽河上游,成为契丹人的祖先。北支逃到雅布洛诺夫山脉以东、 外兴安岭以南的地区,是室韦的祖先。
居民
那达慕大会蒙古高原主要居民是蒙古族人。是蒙古国的主体民族。除蒙古国外,蒙古族人口主要集中在中华 人民共和国的内蒙古自治区和新疆及临近省份以及俄罗斯联邦。全世界蒙古族人约为1000万人,语言为蒙古语。 其中,一半以上居住在中国境内。千百年来,蒙古族过着“逐水草而迁徙”的游牧生活。
中国的大部分草原都留下了蒙古族牧民的足迹,他们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中国的内蒙古自治区至今仍使用 传统的蒙古文,蒙古国使用西里尔文字(新蒙文)。信奉萨满教,自17世纪起还信奉藏传佛教,以畜牧业为主, 兼营农业。穹庐顶的蒙古包是蒙古族的传统住房,蒙古包内的地面铺毡子和地毯。饮食主要有奶食,肉食。常以 手抓羊肉和清水煮全羊款待客人。 蒙古族的服饰主要分4个部分:首饰,长袍,腰带,靴子。葬式大体有野葬 (天葬),火葬,土葬(无坟丘)。节日主要有那达慕大会、敖包祭祀、小年贺大年。蒙古人传统上是游牧民族, 主要放养牲畜(以绵羊和山羊为主),但在20世纪已广泛发展牧场。虽然气候恶劣限制了农业发展,但高原上仍可 种植小麦、燕麦、其他谷物和蔬菜。内蒙古灌溉区还可种植甜菜和油菜籽。
年平均降水量约200毫米。由于蒙古高原北部受北冰洋水汽影响和东部受太平洋水汽的影响,其降水量在蒙 古国北部萨彦岭、肯特山脉以及内蒙古大兴安岭及其东部平原地区最多,年总量约为300~400 mm,并随着离海洋 的距离的增加,降水量由北向南和由东向西逐渐减小,在两个洋面水汽很难到达的西南部地区降水量最小,仅 100mm左右。气温的分布基本与降水量一致,北部和东部湿润地区温度相对低和西南干旱地区温度相对高的特 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述蒙古高原
蒙古高原的介绍
蒙古高原的介绍,蒙古高原是东亚内陆高原,蒙古高原大部为古老台地,有着非常漂亮的草地,应该大多数人都没有去过,如果你还不了解蒙古高原,下面就一起来看看蒙古高原的介绍内容吧。

蒙古高原的介绍1
蒙古高原海拔1.58千米。

蒙古高原大部为古老台地,仅西北部多山地,东南部为广阔的戈壁,中部和东部为大片丘陵。

地势自西向东逐渐降低。

蒙古高原包括蒙古国全部(外蒙古),俄罗斯南部的图瓦共和国、布里亚特[共]和国与外贝加尔边疆区,中国的内蒙古自治区北部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部分地区,与中国内蒙古高原为一体。

地形地貌
内蒙古高原一般海拔1000~1200米,南高北低,北部形成东西向低地,海拔降至600米左右,在中蒙边境一带是断续相连的干燥剥蚀残丘,相对高度约百米。

高原地面坦荡完整,起伏和缓,古剥蚀夷平面显著,风沙广布,古有“瀚海”之称。

喜马拉雅运动和新构造运动使高原普遍抬升,并有大规模的玄武岩喷溢,填充了低洼处形成熔岩台地,广布于高原东部,台地呈阶梯状,台面略有起伏。

高原上普遍存有5级夷平面,形成层状高原。

内蒙古高原戈壁、沙漠、沙地依次从西北向东南略呈弧形分布:高原西北部边缘为砾质戈壁,往东南为砂质戈壁,高原中部和东南部为伏沙和明沙。

伏沙带分布于阴山北麓和大兴安岭西麓,呈弧形断续相连;
明沙主要有巴音戈壁沙漠,海里斯沙漠、白音察干沙漠、浑善达克沙地、乌珠穆沁沙地、呼伦贝尔沙地等。

土壤分布
内蒙古高原上散布着数址众多,形状多样的封闭和半封闭盆地与洼地。

这些水草较好的盆地与洼地在锡盟、乌盟和伊盟的许多牧区地方被称为“塔拉”或“柴登”。

内蒙古高原上的各盆地中发育起来的各类土壤从盆地边缘到盆地底部中心洼地依次排列着沙石原始地带性土壤环、壤质半水成土壤环、壤质草甸土壤环和盐碱土壤环。

这四个基本土壤环的相互结合与更替就构成了盆地中的土壤环状分布规律。

自然景观
内蒙古高原内蒙古地区之主体自然景观为高原温带草原。

其区域特征可概括为:高原为主体的地貌;中温带半干旱为主的气候;内、外流河兼备的陆地水文;典型草原、荒漠草原
为主的自然植被;栗钙土、棕钙土为主的土壤;温带草原动物群为主的野生动物;呈干湿地带性的区域分异规律。

蒙古高原的介绍2
内蒙古高原形成历史久远,早在距今1.3亿年前就奠定了高原地貌的基本轮廓。

此后,地壳相对稳定,经过长时间的风化、流水和风蚀等外力的剥蚀作用,把高地削平,低地垫高,致使原来起伏不平的地表趋于平坦均一。

这个作用在地貌学上叫准平原化。

到了距今200~300万年以来,地势才明显上升成为高原。

近万年来,高原变得愈来愈干旱,河流很少,地表植被稀疏,水力侵蚀作用非常微弱,风力作用强盛,使很多地方粗沙砾石遍布,甚至石骨巉露,形成戈壁和沙漠。

内蒙古高原是蒙古高原的一部分,位于长城以北,大兴安岭以西,北至国界,西至东经106°附近,介于北纬40°20′~50°50′,东经106°~121°40′,面积约34万平方千米,内蒙古高原是一个向北渐降的碟形高原,南缘地带高,北连蒙古大戈壁,南临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东西承接欧亚大陆与太平洋西岸。

蒙古高原平均海拔1580米。

蒙古高原泛指亚洲东北部高原地区,亦即东亚内陆高原,东起大兴安岭、西至阿尔泰山,北界为萨彦岭、雅布洛诺夫山脉,南界为阴山山脉,范围包括蒙古全境和中国华北北部,面积约200万平方公里。

蒙古高原包括蒙古国全部,俄罗斯南部的图瓦共和国、布里亚特[共]和国与外加贝尔边疆区,中国西北部内蒙古自治区全境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部分地区,与中国内蒙古高原为一体。

蒙古高原大部为古老台地,仅西北部多山地,东南部为广阔的戈壁,中部和东部为大片丘陵。

平均海拔1580米。

地势自西向东逐渐降低。

年平均降水量约200毫米,多湖泊、大河。

冬季是亚洲大陆的冷源之一,最低气温可达-45℃,夏季最高温可达30—35℃。

由于这一带自古以来为蒙古族活动区域,常称为“蒙古地区”,简称“蒙古”。

蒙古高原的介绍3
内蒙古高原历史沿革
内蒙古高原是中国古代各民族从事畜牧、狩猎以及农业生产的场所。

商周至春秋战国时期,甲骨文中有“土方”、“鬼方”的记载,史书中则记载有“戎”、“狄”等族称。

公元前21世纪至前3世纪,内蒙古地区分布着的一些游牧民族与中原华夏族建立的政权发生了密切关系。

到战国时代(公元前475~前221年),文献记载的北方民族有了新的具体称谓,活动在今天内蒙古境内的北方各族主要有林胡、楼烦、东胡和匈奴。

战国时期,林胡和楼烦活跃在内蒙古高原上。

匈奴强大起来以后,林胡和楼烦又归属了匈奴。

春秋战国时代,东胡人的活动地域大致在今天的呼伦湖以东、嫩江以西的大兴安岭山脉北段和西拉木伦河、老哈河流域。

这一地区,森林繁茂,禽兽众多,绿草如毡,水系如网,是古代居民以渔猎、采集和畜牧的主要区域.东胡人在这里从事着畜牧、渔猎和采集的生产方式,孕育了渔猎文化。

春秋时期,经过长时期的历史发展,匈奴吸收了诸戎、狄成份而强大起来,战国时被汉文献称为匈奴。

初见于汉文字史籍记载的匈奴,主要活动在今天内蒙古境内的阴山及河套一带。

公元前310年左右,匈奴地域已与战国的燕、赵、秦三国相邻。

战国末年,匈奴东界已达燕长城以北的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东部一带.战国中后期,匈奴广泛分布于今天内蒙古中、西部地区。

匈奴人在鄂尔多斯高原、河套地区和呼和浩特平原曾经驻牧,生息繁衍,生居死葬。

从以上具体史实可以看到,战国时代内蒙古高原的大部都在北方游牧民族的掌控之下,从事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

秦汉时期,匈奴民族部落和中原人各自建立了两种政治体制、经济模式和文化内涵的集团,在长城沿线进行了密切接触,游牧和农耕两大文化发生了激烈碰撞和交融。

在战国末期,当时的燕国、赵国以及秦国的领土已经拓展到今天的内蒙古地区,后来中原的华夏民族便逐渐开始迁移到内蒙古南部地区定居。

大约在公元7世纪以前蒙古族居住在额尔古纳河一带,后来西迁到了鄂嫩河上游不尔罕山(大肯特山)和克鲁伦河一带。

在我国唐代史籍中称为“蒙瓦”,《辽史》中称为“萌古”。

公元11世纪,他们结成了以塔塔尔为首的联盟,强大一时,因此,“塔塔尔”或“鞑靼”曾一度成为蒙古草原各部的通称。

后来西方通常就将蒙古泛称为鞑靼。

公元12世纪,蒙古族已经散布在今鄂嫩河、克鲁伦河、土拉河等三河的上游和肯特山以东一带,并分衍出乞颜、札答兰、泰赤乌等许多部落。

此外,在蒙古草原和贝加尔湖周围的森林地带,还有塔塔尔、翁吉剌、克烈、乃蛮、汪古诸部。

它们大小不等,经济文化发展亦不平衡。

游牧在草原上的被称作“有毡帐的百姓”,主要从事畜牧业;居住在森林地带的`被称作“林木中的百姓”,主要从事渔猎业。

公元13世纪初,成吉思汗统一蒙古诸部后,逐渐融合为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蒙古”也就由原来一个部落的名称变成为民族名称。

在汉文史籍中就统称他们为“蒙古”。

蒙古族首领成吉思汗建立政权后,展开了大规模的军事活动。

1279年灭南宋,统一了全国,基本上奠定了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版图,加强了各民族之间的联系。

1368年,朱元璋领导农民起义灭元建明,蒙古部族退守回内蒙古高原。

1644年明朝灭亡后,清统一全国,清朝满洲部族征服漠南蒙古各部,参照满族的八旗制度
在蒙古族地区建立了盟旗制度,按照所居地域逐渐形成为三大部分,即: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和东北三省的蒙古人称为漠南蒙古,即科尔沁部;分布在今蒙古国境内的蒙古称为漠北蒙古,即喀尔喀部,分布在新疆、青海和甘肃一带的蒙古称为漠西蒙古,即为厄鲁特蒙古。

清雍正年间(1723-1735),统治者开放边内商民,到大青山采伐木材到内地贩卖。

据《朔平府志》记载,清统治者准予杀虎口关每年向木材商贩发放“特许在大青山采伐木材”的照票(采伐证)一百张,仅毕克齐一地,就有木材“商贾百余家”
大量的木材被贩运至长城以南出售。

乾隆四年(1739年),在归化城(现呼和浩特市)东北建绥远城。

清朝末期,清政府推行“移民实边”、“开荒放垦”的政策,在绥远、察哈尔地区实行大规模的官办垦务,开垦蒙旗土地,用开垦蒙地所得收入,弥补财政不足。

大量被开垦的土地由山西、河北的农民前来耕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