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孤的象征意义在中国文化中的演变(一).
孤和独在古代的意思

孤和独在古代的意思《古代的“孤”》在古代呀,“孤”这个字可有着特别的含义。
比如说,在帝王家,那些皇帝会自称“孤”。
像三国时期的曹操,他就说过“孤纵横天下三十余年”。
为啥皇帝要这么称呼自己呢?因为他们觉得自己高高在上,独一无二,没有能和自己平等并肩的人,所以用“孤”来显示自己的尊贵和与众不同。
还有一种情况,失去了父亲的孩子也被称为“孤”。
比如说有个小孩,他的父亲在战场上英勇牺牲了,那周围的人可能就会可怜地说:“这孩子成孤了。
”这里的“孤”就代表着失去了依靠,孤苦伶仃。
再来讲个故事吧。
从前有个小皇子,他的母亲早早去世,父亲也在争夺皇位的斗争中被杀害。
从此,他就成了众人眼中的“孤”。
但他没有放弃,努力学习,成功登上皇位,摆脱了“孤”的命运。
在古代,“孤”这个字既有尊贵的意味,也有可怜、孤单的含义。
《说说古代的“孤”》咱们今天来聊聊古代的“孤”。
您知道吗?古代的一些诸侯或者大官也会用“孤”来自称。
就好像他们站在高处,周围没啥人能真正懂他们,心里有点儿孤单,所以就说自己是“孤”。
给您举个例子,春秋时期有个叫重耳的公子,他在外流亡多年,吃了好多苦,那时候他就觉得自己挺“孤”的。
还有啊,那些打了败仗,或者陷入困境的将军,也会感叹自己“孤”。
比如在一场激烈的战斗中,军队损失惨重,将军看着身边倒下的战友,会悲叹:“吾今为孤矣!”在古代的诗词里,也常常能看到“孤”这个字。
像“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那江面上孤零零的一艘小船,多孤单啊!所以说,古代的“孤”包含了好多复杂的情感呢。
《聊聊古代“孤”的含义》古代的“孤”,挺有意思的。
有时候,它代表着一种身份。
像一些有权力、有地位的人,会用“孤”来强调自己的独特和权威。
比如说,古代有个很厉害的王爷,他手握重兵,但却被朝廷里的其他人嫉妒和排挤。
他就常常感慨自己是“孤”,意思是说没人真正支持他、理解他。
还有啊,“孤”也能形容一种心情。
当一个人在异乡漂泊,身边没有亲人朋友,那种孤独无助的感觉,就可以用“孤”来表达。
分析狐文化的发展与流变

分析狐文化的发展与流变作者:王晨峰来源:《旅游纵览·行业版》2017年第03期狐因其善于变化、神通广大而又颇通人性为人们所崇拜,是中国古代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民间信仰之一。
就狐文化对中华民族的民族心理、民间文化和文学创作所产生的巨大影响而言,其重要性堪与龙凤文化相媲美。
本文旨在通过对中国狐文化的产生与流变过程进行梳理以及对狐文化在当代中国的演变进行介绍,使人们了解狐文化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的重要性,为人们更深层次挖掘狐文化素材,繁荣中华多元文化做出贡献。
一、狐文化释义狐,俗称狐狸。
依照正规说法,狐和狸事实上是两种动物。
只有狐有仙气,狸只是俗物。
只因人们叫习惯了,统称狐狸。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狐狸的形象意义,始终亦正亦邪。
自其产生以来,就与中华民族渊源颇深。
它曾经是中华民族的图腾符号和瑞兽象征,与黄鼠狼、刺猬、蛇、老鼠同为中国古代民间动物祭祀的五仙,又简称黄白柳灰。
狐文化在发展过程中不断演变,逐渐分化为狐仙文化和妖精文化两大文化,而后者是狐文化的主要方面。
作为妖精,狐妖为妖精群中的一个庞大分支,堪为妖精之最。
中华瑰丽的狐魅文化在不断演变中逐渐形成,并成为中国文化史上浓墨重彩、不可或缺的一笔。
即使到了今天,狐文化对人们的影响依然有迹可循。
二、狐文化的历史发展狐在中国有很多分类,青狐、白狐、九尾狐等。
一般认为,中国关于狐的最早记载是《山海经·南山经》中所著的“青丘之山,有兽焉,其状如狐而九尾,其音如婴儿,能食人,食者不蛊。
”以及《山海经·海外东经》中所著的“青丘国在其北,其狐四足九尾。
”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狐展现在世人面前的主要是它的动物性,它以其模仿人的特性和食人的恶性令人心生畏惧,并没有太多的神话色彩。
到了战国时期,《田俅子》里说“殷汤为天子,白狐九尾”,则首次表明了狐的政治象征性。
由此引申发展出了秦汉时期的符瑞文化。
自秦到汉武帝年间,官方的瑞狐文化一直沉寂,作为一种民间信仰一直存在,例如秦末陈胜吴广篝火狐鸣发动戍卒起义,如《史记.陈涉世家》所载“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
先秦文学中的狐意象

先秦文学中的狐意象[内容摘要]狐是中国文学中重要的文学意象,狐文化也是中国文化重要的一部分,先秦时期,狐已经是人们熟悉的动物,也是文学中常出现的神兽形象,狐在上古时代有着多重的象征和复杂的文化内涵,从生活中原生态的动物到原始氏族的族徽,人们崇拜的对象,进而到文学中的不同的象征意象,狐文化经过了不断发展和演化。
[关键字]狐;青丘;狐意象;狐裘狐,从古代到现代为人们所熟知,狐文化,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独特而又带有神秘色彩的一道风景。
早在先秦时期,狐已经是文学作品中经常出现的动物形象之一,经过不断的演化与发展,狐意象有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复杂的象征意义,对后世文学及整个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就从先民生活中狐的原型着手,探析先秦文学中狐意象的类型及其文化内涵。
一、原生态的狐意象狐狸本是两种动物,《左传·襄公十四年》:“狐狸所居,豺狼所号。
”狸的别名极多,又称山猫、猫狸等,躯体较小,今日统称狐狸,其实偏向狐居多。
甲骨文中并无“狐”字,仅有“狸”,至《周易》才有明确的猎狐记载,因此,狐这种北方常见的动物,在华夏文明早期即以成为人们生活中的重要之物。
《诗经》中共有十篇诗歌提到了“狐”,其中《国风》七篇,《小雅》二篇,《大雅》一篇。
如《诗经·齐风·南山》:“南山崔崔,雄狐绥绥”之“雄狐”;《邶风·北风》:“莫赤匪狐,莫黑匪鸟”之“赤狐”;《豳风·七月》:“一之日于貉,取彼狐狸,为公子裘”之“狐狸”;《小雅·何草不黄》:“有芃者狐,率彼幽草”之“芃狐”。
构成一个个鲜活动人的审美意象。
上古时代,“貉”与狐狸不分,《毛传》:“于貉,谓取狐狸皮也。
”《毛传》尚且如此,更不必说《诗经》产生的年代了,而且除此之外,《魏风·伐檀》还写到了“貆”,“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具貆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
”《郑笺》云:“貉子曰貆。
”还说“冬猎曰狩,宵田曰猎。
象形字典狐的象形字狐的甲骨文狐的字形演变

象形字典狐的象形字狐的甲骨文狐的字形演变狐的说文解字狐的词组狐的解释狐的含义狐的引申狐的书法狐的金文篆文隶书楷书行书草书在线汉语字典
亡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丢失。
狐甲骨文(犬代表狩猎)(亡丢失)表示善于躲藏、容易跟丢的猎物。
造字本义:名词猎人难以捕捉的狡猾野兽。
有的甲骨文将“犬”写成。
金文将甲骨文字形中的“亡”写成形象不明的。
篆文将金文字形中的“亡”写成“瓜”(瓜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孤”的省略)表示“狐”是“独来独往”动物。
----------------------------------------------------------------------------------------------------------------------------------------------------------------------------------------------------------------------------------------
附文言版《説文解字》:狐獸也。
鬼所乘之。
有三徳:其色中和小前大後死則丘首。
从犬瓜聲。
附白话版《说文解字》:狐妖兽。
是鬼骑的怪兽。
狐有三徳:毛色中和体形小前大后死则头朝出生时的山丘。
字形采用“犬”作边旁“瓜”是声旁。
唐诗中狐意象象征意蕴浅析

唐诗中狐意象象征意蕴浅析提要:唐诗中,狐不再是自然意义上富有灵性的动物,而是被诗人赋予众多文化内涵的象征物。
唐诗中的狐意象意蕴丰富,既有祥瑞与高贵的光环,又有邪恶、蛊惑与多疑的阴影,体现出唐诗人对狐意象的多角度开掘和深层次把握。
关键词:狐;唐诗;意象;象征意蕴自然界的万物向来是文人传情达意的载体,其中富于灵性的狐便是历代文学家青睐的对象,频繁出现在中国文化典籍中。
在文化典籍中,狐超越了动物本身的内涵,不再是流连山林间的小动物,而是被文人赋予了更多审美内涵的象征意蕴。
“象征一般是直接呈现于感性观照的一种现成的外在事物,对这种外在事物并不直接就它本身看,而是就它所暗示的一种较广泛较普遍的意义来看。
因此,我们在象征里应该分出两个因素,第一是意义,其次是这意义的表现。
”①典籍中狐意象即“这意义的表现”,其“意义”指狐丰富的象征意蕴。
《全唐诗》中写狐的诗歌有150余首,诗人达90余人。
从狐意象所体现的内涵来看,唐诗中狐象征意蕴有数端:(一)祥瑞的象征远古时代,狐作为部族图腾,具有神圣性。
狐作为一种灵异神兽,被视为祥瑞象征的传说和记载,见于诸文化典籍。
《山海经·大荒东经》载:“有青丘之国,有狐九尾。
”郭璞注云:“太平则出而为瑞也。
”可见九尾狐出是太平祥瑞的象征。
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认为狐的毛色、体形等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了中华民族中庸、尊卑、仁义的美德,于是古人便对九尾狐肃然起敬并加以崇拜,视其为太平盛世的象征,继而狐祥瑞之说在民间盛传开来。
汉纬书《通帝验》云:“白狐,祥瑞兽也。
”白狐、九尾狐的出现在封建帝王社会具有非凡的政治意义,古人认为社会太平,政治清明,国家一统,便会有白狐、九尾狐出来献瑞。
唐代,人们以狐为祥瑞的寓意依然存在。
唐诗人在对狐意象的生发中,传达出中国民族意识中的祥瑞观。
李朝威的传奇《柳毅传》中有洞庭龙君作《宴柳毅诗》:“狐神鼠圣兮,薄社依墙。
”诗句中,“狐神”指狐仙,这里狐脱离了原本的兽性,演化为高居神坛的神灵之狐。
论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狐意象

( ) 一 九尾 狐 图腾
上古神话有一个关 于禹娶涂 山女 的故事 , 载在东汉赵 记 晔《 吴越春秋》 卷六《 赵王无余外传》 : 中
’
禹三十未娶 , 到涂 山 , 时之 暮 , 行 恐 失其 制度 。乃辞 云 :
综 上, 我们可 以知道在原始以部 落或氏族 为生 产组织形
化 , “ 命神授” 符瑞文化 , “ 本思想” 儒道文化 , 到 天 的 到 人 的 狐
屈 原 《 问 》 这样 的一 段 话 : 天 有 浞 娶 纯狐 , 眩玄 妻 爰 谋 。何 弈 之 射 革 , 交吞象分别代表了其 中的“ 图腾神” 符瑞象征和狐妖狐 精等诸 , 多形象。从而使狐这单一 的表象大放 异彩 , 成为最具 魅力的
式的社会 , 此时的人们 思想愚 昧, 自然许 多不可知 因素无 对
“ 吾娶也 , 必有 应矣。 乃有 白狐九 尾 , ” 造于 禹。禹 日: 白者 , “
[ 收稿 日期 ]0 8 9— 6 2 0 —0 2 [ 作者简介 ] 张智峰 (9 2 , , 18 一)男 蒙古族 , 内蒙古通辽市人 , 内蒙古 民族大学文学院 20 级硕士研究生。 06
色中和 , 后大 , 小前 死则 守丘 , 之三 德。 “ 色 中和” 符合 谓 ”其 ,
中庸 之 道 ;小 前 后 大 ” 象 征 尊 卑 有 序 ; 死 则 守 丘 ”是 说 具 “ , “ ,
备不忘本的德行 。这 就使狐从 单纯 的物质层 面上 升到精神
层面 。其次 , 狐的精神价 值 , 也就是 狐的文 化 内涵。人 们通 过对狐 的夸 张、 变形 、 虚化 , 断的加工再创 造 , 而使 狐成 不 从 为一种观念的载体 。狐被赋予了文化层面 的内涵, 无论是宗
古代帝王自称孤的意思-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古代帝王自称孤的意思-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在古代帝王的称号中,有一种特殊的自称,即自称孤。
这个称号可能对我们今天来说有些陌生,但在古代中国的帝国中却非常常见。
自称孤意味着帝王的孤独,独自一人承担着国家的重任和责任。
这个自称背后蕴含着深远的意义,既表达了帝王的威严和尊贵,也承载着帝王作为国家元首的孤独与孤立。
古代帝王自称孤的概念可以追溯到中国封建王朝的起源。
当时的帝国统治者认为自己是天命所归的君主,代表着神圣的力量和天地间的秩序。
因此,他们往往将自己视为独一无二的存在,与众不同,与世隔绝。
这种自我认知也反映了帝王们的虚荣心和权力欲望,他们希望通过自称孤来展示自己的独一无二和超然地位。
古代帝王自称孤的含义可以从多个角度去解读。
首先,作为统治者,帝王需要承担重任,独自面对国家的兴衰荣辱。
他们需要作出各种艰难的抉择,并承受来自各方的压力和挑战。
此外,帝王们也意识到自己的地位使其与普通人民存在隔阂,无法与之平等相处。
自称孤成为了一种形容帝王独特身份与高贵地位的表达。
古代帝王自称孤也对当时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种自称一方面加强了帝王的威望和统治力量,从而巩固了王朝的统治。
同时,它也使得帝王与人民之间的距离进一步拉大,助长了等级制度和封建压迫。
这种思想观念也导致了统治者对个人权力的过度追求,不顾人民的疾苦和福祉。
总结起来,古代帝王自称孤是一种表达帝王独特身份和尊贵地位的称号。
它起源于中国封建王朝,代表了帝王承担重任和孤独的责任。
这种自称在古代社会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既强化了帝王的统治力量,又加深了统治阶级与人民之间的隔阂。
对于当代社会,我们可以从中得到启示,反思权力与个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个体在社会中的责任和角色。
1.2文章结构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分为三个部分进行阐述:古代帝王的自称孤的起源、古代帝王自称孤的含义以及古代帝王自称孤的影响。
每个部分将进一步展开相关细节,以探究古代帝王自称孤的本质和意义。
古代文学著作狐意象文化演变

古代文学著作狐意象文化演变在中国古代爱情神话中,人与妖相恋的母题是文学创作的滥觞,而其中没有任何一种动物能像狐一样受到如此深的青睐[1]。
狐狸精的形象在远古神话、先秦文献中都有记载,甚至在魏晋南北朝后期志怪小说、唐传奇、宋元话本小说和明清小说中都是被作家引用最多的文学意象。
然而,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学创作是由不同的社会形态和创作思想决定的。
马克思、恩格斯都认为,不是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而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
[2]所以狐的意象文化在不同历史发展时期大致经历了图腾崇拜和符命化———巫术化———世俗化———艳情化的演变过程。
1狐图腾崇拜。
在远古时期的上古神话中就有关于狐的神话记载。
东汉赵晔《吴越春秋》卷六《越王无余外传》中记载禹三十未娶,行到涂山,恐时之暮,失其度制。
乃辞云吾娶也,必有应矣。
乃有白狐九尾,造于禹。
禹曰白者,吾之服也;其九尾者,王之证也。
涂山之歌曰‘绥绥白狐,九尾尨尨。
我家嘉夷,来宾来王。
成家成室,我造彼昌。
天人之际,于兹则行。
'明矣哉!禹因娶涂山,谓之女娇[3]。
这个神话说的是禹到涂山,看见一只九尾白狐,又听到涂山人唱的九尾白狐歌,感到自己的婚姻就应在此处,于是便娶涂山女为妻。
九尾白狐在这里无疑是一个象征物,是一种文化意象的表现。
这也可理解为九尾白狐是涂山的灵兽,是涂山女的象征或化身,涂山人对九尾白狐的讴歌也恰恰是对涂山女的讴歌。
禹见到涂山九尾狐实际上就是见到了涂山女,故而决定要娶她为妻。
.而人与动物婚配,在原始神话当中很常见,著名的盘瓠神话讲的就是五色犬盘瓠做了高辛氏女儿的丈夫[4]。
禹到底娶的是涂山女还是九尾白狐,对我们来说并不是很重要。
通过对远古时期社会形态的分析,我们可以很清晰地了解到,涂山氏族实际是以白狐为图腾的一个部落。
涂山氏是夏部族以外的一个氏族或部族,其宗教形式处于原始自然崇拜的图腾崇拜阶段。
在远古时期,很多氏族部落以动物或者植物作为崇拜对象,加以信仰敬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析孤的象征意义在中国文化中的演变(一)论文关键词:孤象征意义原生态次生态再生态演变论文摘要:孤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文化象征意义,文章试着从这些不同的象征意义中梳理出孤形象在中国文化中的演变流程。
从先秦时期的典籍到魏晋时期的志怪小说,再到后来的笔记小说、文言小说以及民间的信仰里,都有着各具风格、面貌迥异的狐形象存在。
不同的历史时期里狐形象的转变一方面映射出特定时期民间信仰的特点以及时代思潮的变迁,同时也反映了中国人思想观念及信仰的变化。
本文从狐在时代变迁中的三种形态出发,对其意象作出具体的阐释。
一、原生态的狐意象—狐图腾崇拜图腾是动物的一种形式,是人的祖先,图腾神大多都是以动物的形式出现的。
早在远古时代,人类社会处于文明的蒙昧阶段,“万物有灵”的观念显示万事万物与人类的区别在人类意识中是模糊的,人类往往以自己的形象特征来比照外界事务,从而对狐的认识带着半好奇半恐惧的朴素心态。
在先秦典籍中已有多处提及,如:狐死首丘(《礼记·檀弓上》)狐假虎威(《战国策·楚策一》)有亢者狐,率彼幽草。
(《诗经·小雅·何草不黄》)彼都人士,狐裘黄黄。
(《诗经·小雅·都人士》)这些典籍中的狐是作为普通的动物性狐出现的。
有关狐的记载最早可以追溯到《周易》和《山海经》。
这里注意的是狐不同于人而长成的那条毛茸茸的大尾巴,也就出现了九尾狐的传说:《山海经》:又东三百里,曰青丘之山…有兽焉,其状如狐而九尾(郭璞注:即九尾狐),其音如婴儿,能食人。
食者不蛊。
(《南山首经》)又南三百里,曰姑逢之山。
无草木,多金玉。
有兽焉,其状如狐而有翼,其音如鸿雁,其名曰撇撇。
见则天下大旱。
(《东次二经》)撇撇,狐属也。
又南五百里,曰尧丽之山。
其上多金玉,其下多篇石。
有兽焉,其状如狐,而九尾、九首、虎爪,名曰鳌侄。
其音如婴儿,是食人。
(《东次二经》)有青丘之国,有狐,九尾。
(《大荒东经》)此类记载中的狐已具有了一些“怪异”的特征,但形象上还只是“蠢然一兽”,仅在兽形上较普通的狐多了一些东西(如头或尾或翼之类),显得狰狞一点、异样一点而已。
若论狐怪作为一种能魅惑人的妖魅、灵物出现,则不能不提及先秦典籍中的这类“始祖型”的狐怪,即上古时期,有狐之图腾祟拜,涂山氏、纯狐氏、有苏氏等部族均属狐图腾族。
自汉代始,这种一致的狐观念发生重大变化:九尾狐作为原始狐图腾的一种遗存,被汉代经学家视为纬之言的载体,由吉兽升格为象征君德国运的瑞应之兽—这是狐在符命文化系统中的定位;而自然狐却由吉兽坠为“鬼所乘之”(许慎《说文解字·犬部》)的妖兽—这时狐所传达的兽性特征仍然没有改变。
“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
”先民们在与禽兽杂处的居住环境中认识最早最多的动物大概就是老鼠和狐狸了,但有庐舍丘墓之所便有它们的踪迹,“城狐社鼠”一词从某个侧面看正反映了狐鼠在人居环境中与人的关系之密切。
由于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常常可以见到狐的活动,故而往往引起他们特别的兴趣,把这些狐的活动和习性加以总结而反映在他们的谣谚和生活认识中。
二、次生态的狐意象—狐的怪化、妖化、神性化狐在先秦两汉时期,与龙、麒麟、凤凰一起并列四大祥瑞之一。
汉代石刻画像及砖画中,也常有九尾狐与白兔、蟾蛛、青鸟并列于西王母座旁,表示祯祥。
这些都显现出了狐的一种神性。
但当东汉许慎以“妖兽”释狐时,狐瑞观念尚在盛行的时候,狐妖观念同时也在流行,至少一部分狐已经从图腾神、祥兽、瑞兽的神圣地位跌落下来,进人了精怪的行列。
瑞兽之为妖兽,神灵之为妖精,是狐文化内部的一个根本性的转移。
狐为妖兽之说从此延续下去,三国吴虞翻《周易注·未济》云:“狐,野兽之妖者。
”南宋朱熹《诗集传》注《邺风·北风》:“狐,兽名,似犬。
黄赤色。
·一皆不详之物,人所恶见者也。
”九尾狐被妖化后,同中国历史上商纷的王妃—姐己紧密的联系了起来。
姐己是九尾狐精,最早的资料是日本《本朝继文粹》卷一一江大府卿《狐媚记》中记载的:“殷之姐己为九尾狐。
”《狐媚记》记康和三年事,相当于中国北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说明至迟在北宋末年已有姐己为九尾狐之说,并流传至日本。
这种说法的流传结果,实在元代出现了讲史话本《武王伐封书》(又称《武王伐封平话》),通过小说形式把姐己为九尾狐之说非常明确地确定了下来。
姐己被说成是九尾妖狐并不是偶然的,这是女色亡国观念和狐媚观念结合的产物。
狐化为淫妇媚人,姐己之流贵为后妃而媚主亡国,乃是淫妇之尤,也只能用狐妖之尤的九尾狐来配她。
古人的观念,大凡亡国之君总有个坏女人伴随,夏粱之妹喜,商封之姐己,周幽之褒姐就是如此。
狐在这种情况下,既是美女的象征,也是恶毒女子的一种象征。
中国的民间信仰一大特点是“万物有灵观”,山川大地、龙凤龟鹤、神鬼仙怪都是中国民间信仰的对象。
先秦三代至春秋战国的民间信仰是以天地风雨自然神崇拜、祖先崇拜和上帝崇拜为主要内容的,狐很少进入民间信仰的视野。
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社会上一批记述神仙方术、鬼魅妖怪、殊方异物、佛法灵异等志怪小说的集中出现,民间流传的有关狐的故事也被大量收录在内,此时的狐形象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一)怪化、妖化的狐形象中国古人对狐的特别关注及附会诊释,为后世狐怪传说的广泛流传伏下了引线。
狐怪,古又称“狐魅”、“狐妖”,或简称为“狐”、“老狐”。
其“怪”字之含义,按照《白虎通德论》的说法:异之言怪也。
凡行之诡异日怪。
看来,狐怪形象的出现与人们平时印象中狐活动的诡异感有关。
在先民的眼里,狐的活动是十分诡异、神秘的,这种印象使人们把狐当作了一种“悖正逆常”的“妖”或是“怪”。
“怪”在秦汉以后多指“物怪”,即各种动植物或日常用物年深日久所成之“精”。
扬雄《太玄经》说:怪分青、赤、白、黑、黄,皆物怪也。
中国历代所传的狐怪即属“物怪”之次。
狐怪印象之出现,至迟在先秦的部分典籍中已有表现:《庄子·庚桑楚》:步初之丘陵,巨兽无所隐其躯,而孽狐为之祥。
《战国策·秦策》:鬼神狐祥无所食。
鲍彪注:狐祥,狐之为妖者。
《庄子》、《战国策》中“狐祥”诸语说明当时狐已经在人的印象里形成了“能为妖祥”的观念,这与后世志怪中的各类狐怪、狐魅便十分接近了。
此二则材料似可视为中国狐怪传说的滥筋所在。
以后秦汉之际的“簧火狐鸣”一案,大概也多受了先秦时代这种俗说的影响。
在汉代,或许是与这一时期俄纬之学的盛行有关系,其民间也巫风大畅、鬼道颇炽,各种关于狐怪及物怪的传言在这一时期也大畅其说,并且广有人信。
《周礼·春官宗伯·神仕》:凡以神仕者,掌三辰之法,以犹鬼神示之居,辨其名物。
以冬日至,致天神人鬼;以夏日至,致地物魅。
以国之凶荒、民之礼丧。
《史记》中:黄帝以上封禅,皆致怪物与神通。
(《封禅书》)学者多言无鬼神,然言有物。
(《留侯世家》)王充《论衡》:物之老者,其精为人。
亦有未老,性能变化,象人之形。
(《订鬼》)《焦氏易林》:三足狐鸣,灵鸣督邮,思过罚恶,自贼其家。
(《小畜》之《未济》)老狐屈尾,东西为鬼,病我长女,哭涕拙指。
《睽》之《升》)老狐多态,行为蛊怪,为魅为妖,惊我王母。
(《萃》之《既济》)《焦氏易林》中的几则卦词显示出:狐“善为妖魅”的说法在汉代已经非常流行了,《说文》中给狐下的“妖兽”的定义可充分证明这一点;《焦氏易林》中“老狐屈尾,东西为鬼”一条则昭示了至迟在西汉末,狐魅惑人的说法已获认同,这预示着,狐怪很快将以人的形象在俗说中出现。
王充《论衡·订鬼》中“物之老者,其精为人”一节就似乎已为魏晋六朝志怪诸说开了先河。
(二)神性化的狐形象远古时期,人们常常根据自己的想象把一些超乎常人的本领强制的加到动物身上去,强迫它成为“神”。
人们对狐有着一种敬畏的心理,在古代,人们相信见到狐预示着某种征兆,或许是喜事,或许大难临头。
如果狐跑到家中,全家人奉若神明,任其自由活动,不能伤害。
路途中看见狐会立即双手合十向它膜拜,祈求狐保佑平安。
就连日常言语中避免直呼狐名,多以“大仙”、“胡三爷”、“胡仙姑”等代替。
另外人们对狐的信仰里也包含着一种功利的心理。
许多研究者认为中国人信仰神灵的基本目的和态度,就是避灾祈福,功利性非常明显。
中国古代低下的生产力,残酷的自然环境,使民众对自然界产生了一种敬畏感和神秘感。
人们观念中认为人自身是无法主宰和安排周围一切的。
要得到什么,实现什么,只有借助神和祟拜物才能实现。
中国人如此广泛热衷地信仰狐,而且历久不衰,目的也在于此。
狐在人们眼中,是法力高强,通天人地,无所不能的神仙。
记载中的九尾狐能给国家带来繁荣昌盛:“必九尾者何?九妃得其所,子孙繁息也。
龄尾者何?明后当盛也,’;“德至鸟兽,则凤凰翔,莺鸟舞,麒麟臻,白虎到,狐九尾。
”小说中的狐能够随意变幻外形,修道成仙,“狐五十岁能变化为妇人,百岁为狐女,为神巫,为丈夫,与女人交接,能知千里外事;善蛊魅,使人迷惑,失智。
千岁即与天通,为天狐。
”狐的生命力很强,人们由此认为祭祀狐可以免除灾难疾病困扰,如:“各家于小儿种痘时,祀狐最虔,称之为花老太。
据之稍有不敬,小儿必无幸免者。
”人们出于自身利益的需要而信仰狐,期望借助狐的高超法术逢凶化吉,降福免灾。
明清时期,民间对狐的信仰达到顶峰,不仅众多行业把狐作为本行业保护神供奉,清朝县衙内的金库、粮仓供奉狐来驱鬼防盗,清代各官衙为防官印被盗,常把狐作为“守印大仙’,供奉。
三、再生态的狐意象—狐妖的人性化狐形象由魏晋时期的“狐怪”发展到中唐小说《广异记》中的“狐精”,对狐的描写渐渐抛开了民间信仰的视角,狐形象也逐步具有了人性化特点。
当唐代人性化狐故事的最高代表《任氏传》出现后,狐故事演变为文学化的“人”故事。
从而,志怪小说中的狐怪形象出现了新的内容—狐正式以人的形象出现,“狐幻人形”的说法从此开始畅行。
唐代张蔫说:“唐初以来,百姓多事狐神,房中祭祀以乞恩,食饮与人同之,事者非一主。
当时有谚日:无狐魅,不成村。
”狐形象在唐代逐渐开始转变成了人的形象,这种演变和人们在唐代时期的信仰观念的变化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