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介入手术风险评估
冠心病介入手术风险评估

冠心病介入手术风险评估冠心病介入手术风险评估一:概述冠心病介入手术是一种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方式,用于治疗冠心病相关的血管病变。
然而,该手术存在一定的风险,需要进行风险评估以确定手术的适应症和潜在风险因素。
二:病史采集对于冠心病患者,详细的病史采集是风险评估的重要步骤。
包括患者的心血管病史、手术史、家族史、药物过敏史等。
对于有糖尿病、高血压等基础疾病的患者,还需要了解其病情稳定性、病程等相关信息。
三:体格检查体格检查可以提供一些有价值的信息,如心音、肺部情况、颈部血管情况等。
此外,还要检查患者是否有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并发症。
四:实验室检查实验室检查是评估冠心病患者手术风险的重要依据。
常规检查项目包括血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凝血功能、心肌酶谱等。
此外,还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一些特殊项目的检查,如血糖、血脂、心肌标志物等。
五:心电图检查心电图检查是评估冠心病患者的心脏功能及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重要手段。
通过心电图的结果可以判断患者是否存在心律失常、心肌缺血等。
六:心血管影像学检查心血管影像学检查可以提供更加准确的冠状动脉病变信息。
常用的检查方法有冠状动脉造影、心脏超声、核素显像等。
七:其他特殊检查在特殊情况下,还需要进行一些其他特殊检查来评估冠心病介入手术风险,如运动耐量试验、呼吸功能检查等。
八:风险评估根据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和各种实验室检查结果,综合评估冠心病介入手术的风险。
风险评估指标包括患者年龄、糖尿病、高血压等基础疾病的存在与程度,冠状动脉完整性、左心功能、心律失常等。
九:手术风险分级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将患者划分为低风险、中风险和高风险三个级别。
这将有助于医生为患者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控制手术风险。
附件:无法律名词及注释:1.冠心病: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导致心肌缺血的疾病。
2.介入手术:通过导管等器械进行血管内治疗的手术方式。
3.风险评估:对患者手术风险进行综合评估,以确定手术的适应症和潜在风险因素。
冠脉介入风险评估

冠脉介入风险评估冠脉介入术是一种常见的治疗冠心病的方法,但是在进行冠脉介入术之前,需要对患者进行风险评估,以确保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冠脉介入风险评估是通过对患者的临床资料和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评估患者在冠脉介入术中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和风险,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1. 患者基本信息冠脉介入风险评估的首要步骤是收集患者的基本信息,包括年龄、性别、身高、体重、病史等。
这些信息可以帮助医生对患者进行初步的风险评估,并根据患者的特点制定相应的治疗策略。
2. 临床资料分析医生还需要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详细分析。
这包括患者的主诉、病史、体格检查结果、实验室检查结果等。
通过分析这些资料,医生可以了解患者的病情和身体状况,评估患者在冠脉介入术中可能出现的风险。
3. 心电图分析心电图是评估冠心病患者心脏功能和冠脉病变程度的重要工具。
医生需要对患者的心电图进行详细分析,包括心律、心率、ST段、T波等指标。
通过分析心电图,医生可以判断患者是否存在心律失常、心肌缺血等情况,评估患者在冠脉介入术中的风险。
4. 冠脉造影结果分析冠脉造影是评估冠心病患者冠脉病变程度的重要检查方法。
医生需要对患者的冠脉造影结果进行详细分析,包括病变部位、病变程度、血管直径、血流情况等。
通过分析冠脉造影结果,医生可以评估患者的冠脉病变情况,确定是否需要进行冠脉介入术,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5. 心功能评估心功能评估是评估冠心病患者心脏功能状态的重要步骤。
医生需要对患者进行心脏超声检查、心功能评估等,了解患者的心脏功能状态。
通过评估心功能,医生可以判断患者在冠脉介入术中可能出现的风险,并制定相应的治疗策略。
6. 并发症风险评估冠脉介入术可能会伴随一些并发症,如心肌梗死、心律失常、血管损伤等。
医生需要对患者进行并发症风险评估,评估患者在冠脉介入术中可能出现的并发症风险,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7. 个体化治疗方案制定在完成冠脉介入风险评估后,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冠心病介入治疗风险评估与应急预案

冠心病介入治疗风险评估与应急预案冠心病是指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心肌缺血、心绞痛和心肌梗死等疾病。
冠心病的治疗过程中,经络介入治疗被广泛应用,这种治疗方法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疗效明确等优点,但同时也存在一定的风险。
因此,在进行冠心病介入治疗前,对风险进行评估并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非常重要。
1.启动器风险:在冠状动脉血管内插入导丝和导管时,存在破裂或血栓形成的风险。
这可能导致血管狭窄或闭塞,造成患者症状加重甚至心肌梗死。
2.手术感染风险:在冠心病介入手术过程中,虽然手术切口小,但仍然存在细菌感染的风险。
特别是在导管通过皮肤进入体内的过程中,如果无法保持无菌操作,容易导致手术切口感染。
3.放射性风险:冠心病介入治疗一般需要进行X射线或造影剂检查,这会产生一定的辐射。
长时间暴露于辐射环境下,可能对患者的身体产生不良影响,如导致白血病等。
4.对肾功能的影响风险:冠心病介入治疗过程中,常常需要使用造影剂,而造影剂对肾脏有一定的毒性作用。
对于肾功能不全的患者,使用造影剂会增加肾脏损伤的风险。
为了应对冠心病介入治疗的风险,制定应急预案非常重要。
以下是可以考虑的一些措施:1.患者评估:在进行冠心病介入治疗之前,应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包括患者病史、体格检查、心电图、心脏超声等多种检查手段。
这有助于确定手术适应证和风险评估。
2.术前准备:在冠心病介入治疗前,应对患者进行术前准备,包括停止服用抗凝药物、抗血小板药物等,并进行必要的实验室检查,以确保手术顺利进行。
3.术中监测:在冠心病介入治疗过程中,应持续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心率、呼吸、血压等。
同时,还应密切关注患者的疼痛状况以及出血、血栓等并发症的发生。
4.应急处理:在冠心病介入治疗中,如发生血栓、出血、心律失常等并发症,需要立即进行应急处理。
医护人员应具备相应的急救技能和知识,能够迅速准确地应对突发情况。
5.术后管理:冠心病介入治疗结束后,应对患者进行术后管理。
冠脉介入风险评估

冠脉介入风险评估冠脉介入手术是治疗冠心病的一种常见方法,但是在进行这种手术时存在一定的风险。
因此,冠脉介入手术前的风险评估非常重要。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详细介绍冠脉介入手术的风险评估。
一、患者基本情况1.1 年龄:年龄是影响手术风险的重要因素,老年患者手术风险较高。
1.2 性别:女性患者在进行冠脉介入手术时,通常风险较男性高。
1.3 基础疾病: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基础疾病的患者手术风险较大。
二、冠状动脉病变情况2.1 病变数量:冠状动脉病变数量越多,手术风险越高。
2.2 病变程度:病变程度越严重,手术风险越大。
2.3 病变部位:病变部位对手术风险也有一定影响,主干病变手术风险较高。
三、心功能状态3.1 心功能分级:根据心功能状态进行分级,心功能越差,手术风险越高。
3.2 心肌梗死史:有心肌梗死史的患者手术风险较大。
3.3 心脏瓣膜疾病:有心脏瓣膜疾病的患者手术风险也较高。
四、手术前检查4.1 冠脉造影:冠脉造影是评估冠脉病变程度的重要手段,可以帮助评估手术风险。
4.2 心电图:心电图可以评估心肌梗死范围、心律失常等情况,对手术风险评估有帮助。
4.3 心脏超声:心脏超声可以评估心功能状态,对手术风险评估也很重要。
五、其他因素5.1 手术经验:医生的手术经验和技术水平对手术风险有重要影响。
5.2 术前准备:患者术前的准备情况也会直接影响手术风险。
5.3 术后护理:术后的护理和康复情况对手术后的恢复和风险也有很大影响。
综上所述,冠脉介入手术前的风险评估是非常重要的,医生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基本情况、冠状动脉病变情况、心功能状态、手术前检查结果以及其他因素,以确保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希望通过这些评估,可以降低手术风险,提高手术成功率。
冠脉介入风险评估

冠脉介入风险评估冠脉介入术是一种常见的治疗冠心病的方法,通过在冠状动脉内放置支架来恢复血液流动。
然而,冠脉介入术本身也存在一定的风险。
为了评估患者进行冠脉介入术的风险,医生需要进行冠脉介入风险评估。
冠脉介入风险评估是通过收集患者的临床信息和检查结果,综合分析患者的病情和手术风险,以确定是否适合进行冠脉介入术,并评估手术的预后。
冠脉介入风险评估的内容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患者的基本信息:包括年龄、性别、身高、体重、病史等。
这些信息可以帮助医生了解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
2. 临床症状评估:通过询问患者的症状,如胸痛、呼吸困难等,来评估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和冠脉狭窄程度。
3. 心电图和心脏超声检查:心电图和心脏超声检查是评估心脏功能和冠脉狭窄程度的重要方法。
通过分析心电图和心脏超声检查结果,医生可以评估患者的心脏功能和冠脉狭窄程度,从而判断是否需要进行冠脉介入术。
4. 血液检查:血液检查可以评估患者的血液指标,如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凝血功能等。
这些指标可以帮助医生评估患者的血液状态和手术风险。
5. 心血管危险因素评估:评估患者的心血管危险因素,如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可以帮助医生了解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和手术风险。
6. 冠脉造影结果:冠脉造影是一种通过X射线检查来评估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和血流情况的方法。
通过分析冠脉造影结果,医生可以了解患者的冠状动脉情况,从而评估手术风险。
在评估完以上内容后,医生可以根据患者的整体情况和手术风险,决定是否适合进行冠脉介入术。
如果患者的冠脉狭窄程度严重,且存在心肌缺血等临床症状,那么冠脉介入术可能是一个合适的治疗选择。
然而,如果患者存在其他严重的心脏病或合并症,冠脉介入术可能会增加手术风险,此时可能需要考虑其他治疗方法。
总之,冠脉介入风险评估是一个综合考虑患者临床信息和检查结果的过程,旨在评估患者进行冠脉介入术的风险,并做出合理的治疗决策。
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评估,并与患者进行充分的沟通和讨论,以确保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冠脉介入风险评估

冠脉介入风险评估冠脉介入术是一种常见的治疗冠心病的方法,但是由于手术本身具有一定的风险,对患者进行风险评估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详细介绍冠脉介入风险评估的标准格式,包括患者基本信息、临床评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评估和风险评分等内容。
一、患者基本信息患者基本信息包括姓名、年龄、性别、身高、体重、病史等。
这些信息对于评估患者的冠脉介入风险非常重要,可以帮助医生了解患者的整体情况。
二、临床评估临床评估是冠脉介入风险评估的关键步骤之一。
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评估:1. 症状评估:评估患者的症状,如胸痛的程度、频率、持续时间等。
2. 心电图评估:根据患者的心电图结果,评估冠心病的程度和稳定性。
3. 心功能评估:通过心脏超声、心肌灌注显像等检查,评估患者的心功能。
4. 同时存在的其他疾病评估:评估患者是否存在其他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这些疾病会增加冠脉介入手术的风险。
三、实验室检查实验室检查是评估患者冠脉介入风险的重要依据之一。
常见的实验室检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血常规:评估患者的血红蛋白水平、血小板计数等。
2. 凝血功能:评估患者的凝血功能,包括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时间等。
3. 肝肾功能:评估患者的肝肾功能是否正常。
4. 心肌酶谱:评估患者是否存在心肌损伤。
四、影像学评估影像学评估是冠脉介入风险评估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常见的影像学检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冠脉造影:通过冠脉造影检查,评估患者的冠脉病变情况、病变部位、病变程度等。
2. 心脏超声:通过心脏超声检查,评估患者的心脏结构和功能。
3. 心肌灌注显像:通过心肌灌注显像检查,评估患者的心肌灌注情况。
五、风险评分根据患者的临床评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评估结果,可以进行风险评分。
常用的风险评分系统有以下几种:1. SYNTAX评分:用于评估冠状动脉狭窄的严重程度和复杂性。
2. GRACE评分:用于评估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风险。
3. TIMI评分:用于评估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风险。
冠心病介入治疗风险评估与应急预案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冠心病介入治疗风险评估与应急预案冠心病是一种由冠状动脉狭窄或阻塞引起的心脏疾病。
冠心病介入治疗是一种通过介入手段(如血管成形术或冠脉支架植入术)来扩张或重建冠状动脉,恢复血液流向心肌的治疗方法。
然而,冠心病介入治疗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因此需要进行风险评估并制定应急预案。
本文将对冠心病介入治疗的风险评估与应急预案进行详细探讨。
首先,冠心病患者在接受介入治疗前需要进行全面的评估,包括心肺功能、冠状动脉病变情况、心脏运动、血管异常、外周动脉病变等。
通过评估得出患者的冠心病介入治疗风险分级,有助于医生在决定是否进行介入治疗时进行权衡。
一般来说,冠心病介入治疗风险可以分为低风险、中风险和高风险三个等级。
低风险患者指的是病变轻微,冠脉支架植入后预后良好的患者。
这类患者一般可以选择冠脉支架植入术,手术风险较低,手术后恢复较快。
中风险患者指的是冠状动脉狭窄较严重,冠脉支架植入术需要进行较复杂的介入操作的患者。
这类患者可能需要进行血管成形术、冠脉支架植入术或旁路植入术,手术风险适中。
高风险患者指的是病变严重、冠状动脉多支病变、合并严重的全身疾病(如肾功能不全、糖尿病等)或心脏功能不全的患者。
这类患者可能需要进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或其他心脏手术,手术风险较高。
针对不同风险等级的患者,医生需要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以应对可能发生的并发症或意外情况。
应急预案应包括病人在手术前的准备、手术过程中的监测与干预、手术结束后的康复与护理等多个方面。
第1页/共2页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在手术前的准备阶段,医生需要对患者进行详细的病史询问和体格检查。
对于高风险患者,还需要进行心功能评估、冠状动脉造影和心电图等检查。
针对患者的特殊情况,医生需要进行相应的术前准备措施,如对合并疾病进行治疗和调整药物使用等。
在手术过程中,医生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心电图、血氧饱和度、心肺功能等指标。
如果发现患者出现异常情况,医生需要迅速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如调整手术方案、使用支持性药物等。
冠脉介入风险评估

冠脉介入风险评估引言概述:冠脉介入术是一种常见的治疗冠心病的方法,但其并非没有风险。
为了确保患者的安全和手术的成功,冠脉介入风险评估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五个大点出发,详细阐述冠脉介入风险评估的相关内容。
正文内容:1. 术前评估1.1 患者病史评估:了解患者的既往病史,包括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等,以及曾经进行的冠脉介入手术,评估患者的手术风险。
1.2 体格检查:通过体格检查,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包括心率、血压、呼吸等指标,以及心脏听诊、腹部触诊等,评估患者的手术可行性。
1.3 心电图和心脏超声:通过心电图和心脏超声检查,评估患者的心脏功能和冠脉狭窄程度,以及有无心肌梗死等情况,为手术决策提供依据。
2. 冠脉介入手术风险评估2.1 冠脉造影:通过冠脉造影检查,确定冠脉狭窄的位置和程度,评估手术风险。
2.2 心功能评估:通过心功能评估,包括心脏超声、心电图和心肌灌注显像等,评估患者的心脏功能,判断手术风险。
2.3 心肌梗死风险评估:通过心肌标志物检测,如心肌肌钙蛋白和肌酸激酶等,评估患者的心肌梗死风险,为手术决策提供依据。
3. 术中风险评估3.1 冠脉介入术操作风险:评估冠脉介入术的操作风险,包括导管插入、造影剂使用、血管损伤等风险。
3.2 心肌缺血风险:通过监测心电图、血压和心肌灌注等指标,评估术中心肌缺血的风险,及时采取措施预防并处理术中心肌缺血。
4. 术后风险评估4.1 术后并发症风险评估:评估冠脉介入术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风险,如血栓形成、血管狭窄等。
4.2 心功能恢复评估:通过心脏超声和心电图等检查,评估患者术后心功能的恢复情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4.3 生活质量评估:通过患者的主观感受和生活质量问卷调查等,评估患者术后生活质量的改善情况。
总结:冠脉介入风险评估是确保患者安全和手术成功的重要环节。
通过术前评估、冠脉介入手术风险评估、术中风险评估和术后风险评估,可以全面评估患者的手术风险,并采取相应的措施预防并处理可能的并发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冠心病介入手术患者风险评估患者 PCI 相关的风险主要来源于手术本身的风险以及围术期用药所带来的风险。
前者包括术中各种并发症,如血管急性闭塞、冠脉穿孔、支架脱落、外周血管损伤及栓塞等;后者主要包括过敏、肾损害以及出血等。
这些风险发生的概率主要与患者的基本情况和基础疾病以及冠脉病变的解剖特点有关,当然与术者的判断、操作以及围术期的处理也有一定关系。
在进行介入治疗前,不仅仅要考虑手术的适应证以及患者可能的获益,同时也要对手术风险有充分的估计,仔细复习患者的病史以及冠脉造影影像是进行全面风险评估的基础。
1.患者基本情况及基础疾病因素( 1)年龄年龄超过 75 岁是高并发症的发生率一项主要的临床因素。
在 80 岁以上患者中,尽管大多数的介入治疗方法都是适用的,但介入与非介入血运重建治疗的风险均明显增加。
在接受 PCI 治疗的 80岁以上的患者中,更多地合并心肌梗死、左室收缩功能不全及心力衰竭。
在支架时代,与80 岁以下患者相比较,80 岁以上患者院内及长期死亡率、血管及出血并发症增加,但手术成功率及再狭窄率无明显差异。
一项比较不稳定型心绞痛及非 5T 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早期介入及早期保守治疗的研究发现,对于年龄大于65 岁的老年患者而言,早期介入治疗可以使 6 个月时的死亡及心肌梗死的绝对风险降低 4.8%,相对风险降低 39%。
而事后分析发现,对于年龄大于 75岁的患者而言,早期介入治疗可以使 6 个月时的死亡及心肌梗死的绝对风险降低 10.8%,相对风险降低 56%。
但与保守治疗相比,介入治疗明显增加出血的风险(16.6%VS6.硏,P=0. 009)。
评价阿昔单抗与支架或球囊在ST 段抬高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降低晚期并发症的 CADILLAC 研究结果显示,无论是否使用阿昔单抗, 1 年死亡率随年龄增加而增加:小于 55 岁者为 1.6%, 55-65岁为 2.1%, 65〜75 岁为 7.1%,而 75 岁以上为 1l%( P<0.0001). 1 年时卒中及主要出血的发生率在老年人中也明显增加。
在老年患者中使用阿昔单抗被证实是安全的,但并不能获益。
与单纯球囊扩张相比,常规支架置人可以降低1年靶血管重建率(7.0% VS17.6%, PV0.0001)及亚急性及急性血栓发生率(0VS2.2%, P=0.005)o有人认为,如果更多的老年患者入选到研究中,使用支架及血小板糖蛋白U b/川a受体拮抗剂的危险/获益比可能会增加。
因此,在准备对老年患者进行介入治疗时,一定要考虑到高并发症及出血的风险。
(2)性别与男性相比,接受PCI 的女性患者更倾向于高龄、更多地合并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以及其他共患疾病。
同时,女性患者更多地表现为不稳定型心绞痛及更高级别的心功能分级(NYHA川或W级)。
尽管女性患者总体危险性较高,但其冠脉病变的程度与男性相似或轻于男性。
另外,尽管女性患者多支病变少于男性,左室收缩功能高于男性,但心力衰竭比例高于男性,这主要与女性患者更多地合并左室舒张功能不全有关。
早期的报道提示女性患者手术成功率较低,而以后的研究发现无论是造影结果还是术后心肌梗死及急诊搭桥手术的比率均无明显性别差异。
几项大规模的注册研究结果显示,女性患者的院内死亡率明显高于男性患者。
而且,即使校正了女性患者基线的高危因素,女性本身仍然是 PTCA 术后急性期死亡率增加的独立的危险因素。
有人认为血管内径小以及高血压心脏病是女性患者术后死亡率增加的可能机制。
尽管有些研究提示在校正了体表面积后女性不再是独立的危险因素,但体表面积的影响尚未在大规模的研究中进行评估。
女性患者高的血管并发症、冠脉撕裂及穿孔发生率被认为与血管床小有关。
血管内超声检查发现,在校正了体表面积后,斑块的形态以及管腔的内径不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提示血管大小的差异是引起男女性别间早期及晚期预后差异的主要因素。
还有人认为,女性患者由于更多地合并左室肥厚,在 PTCA 过程中对容量转移及一过性缺血的耐受性差。
另外,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心力衰竭都被认为是术后死亡率高的独立的预测指标。
与男性相比,女性患者出血及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较高。
这种高的并发症发生率可以通过使用较小的鞘管、早期拔除鞘管、使用经体重调整的肝素:剂量及相对弱的抗凝强度得以改善。
在女性患者中使用血小板U b/川a受体拮抗剂并不增加主要出血的风险。
与昔通肝素相比,在择期PCI 中直接凝血酶抑制剂比伐卢定可以减少男女性术中出血(中度出血)的危险。
( 3)心脏功能患者心脏的功能主要体现在症状和客观检查两个方面,前者主要是 NYHA 心功能分级,后者则体现为左室射血分数。
二者并不平行,原因众多,但是在某种程度上是因为后者主要反映心脏的收缩功能,而即使收缩功能正常。
如果患者有严重的舒张功能不全的话,也会有心功能不全的症状。
无论是以NYHA 心功能分级判断还是以 LVEF 判断,心功能受损的患者,发生严重心脏事件的风险更高,预后更差,因此更能够从积极的介入治疗中获益。
同时,这部分患者接受介入治疗后,无论是近期( 30天内或出院前)、中期( 6个月)还是远期(1年以上),无论是在PTCA时代还是目前DES广泛应用的时代,其预后都较无心功能受损的患者更差。
因此,在术前对患者心功能状态准确的判断是非常重要的。
对于某些心功能不全的患者,外科手术可能是比PCI 更好的选择。
(4)糖尿病在TIMI- II B研究中,与非糖尿病患者相比,糖尿病患者死亡率明显增加:6周时为11.6%VS4.7%, 1年时为18%VS6.7%,3年时为21.6%VS9.6^。
首次心肌梗死的糖尿病患者随机接受早期介入治疗的 42天死亡率为 14.8%,而随机接受保守治疗的42天死亡率为4.2% (PvO.001)。
糖尿病患者接受溶栓治疗后早期介入治疗获益很少。
NHLBI 注册研究显示,与非糖尿病患者相比,糖尿病患者 1 年时的死亡率及血运重建率明显增加。
因此,对这部分患者的介入治疗应基于临床需要以及缺血的危险分层。
流行病学研究、随机研究以及荟萃分析已经显示出药物洗脱支架与金属裸支架相比在降低晚期再次血运重建方面的优势。
然而,CARDIA 研究显示,与CABG 组相比,DES 组再次血运重建的风险增加,不过在死亡、非致死性 MI 和卒中方面两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提示对于糖尿病合并多支血管病变,应用DES 进行PCI 是一种可以选择的治疗。
早期的研究结果提示,如果糖尿病患者的糖化 HbAle 保持在7%以下,则糖尿病患者的PCI远期预后与非糖尿病患者相似。
对糖尿病患者合并的其他危险因素特别是血脂异常的控制也可以改善远期预后。
因此, PCI 后对血糖的控制及二级预防至关重要。
( 5)肾功能肾功能不全与冠心病介入治疗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①肾功能不全是冠心病患者预后不良的重要预测因素,对于NSTEACS患者,存在肾功能不全是早期介入的指征之一;②肾功能不全的患者介人术中术后并发症风险更高。
这些并发症包括支架内血栓、出血事件以及对比剂肾病等。
肾功能不全的ACS患者全因死亡的风险比(包括心血管死亡)随肾功能受损程度的加重从1.2升至5.1[以GFR>60ml/ (min • 1.73m2为1.0],而任何程度的肾功能不全患者其发生心血管疾病以及心脏事件的风险均高于肾功能正常者。
这与肾功能不全患者同时大多具有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并且肾功能不全可导致炎症状态、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以及凝血系统的激活有关。
肾功能不全是出血的重要预测因素,其主要出血事件的风险比达到1.53,而出血并发症会导致死亡率增加。
另外,对于肾功能不全的患者,特别是 GFR<30ml/ (min • 1.73m2者,NSTEACS所需要应用的许多药物,包括抗栓塞药物必须调整剂量甚至禁用。
CCr 测量或eGFR所发现的不同程度肾功能不全患者远多于仅根据血肌酐水平诊断的肾功能障碍,因此建议拟行冠脉介入治疗的患者,术前常规计算eGFR。
(6)合并疾病对于患者的合并疾病对患者生命的影响以及与冠脉介人治疗的相互关系,也需要进行充分的考虑。
如是否存在更严重影响预后的疾病(如恶性肿瘤),是否存在不能耐受手术或手术合并用药的情况(如对金属严重过敏或者存在出血性疾病)等。
在明确患者情况,包括冠脉解削情况后,需要与患者、其家属以及相关科室的医师(如外科、肿瘤科,血液科等)讨论后决定治疗策略。
2 .冠脉病变解剖因素病变的形态及狭窄的绝对程度是影响 PTCA即刻效果的最主要因素。
随着支架的应用,既往基于单纯球囊扩张的病变分类方法已经不再适用。
更新的ACC/AHA指南按照有无C型病变,将病变分为高危(至少一处C型病变)及非高危(C 型病变诊断标准见表15-1)。
最近,心血管造影与介入治疗学会(Society for Cardiovascular AnRiography and InterventionSCAI)提出了一种新的病变分类方法。
该分类方法按照是否存在C型病变以及血管开通/闭塞情况将病变分为4型。
将此种分类方法应用于 ACC国家心血管数据登记中显示,该分类方法与以往ACC/AHA的病变分类方法相比,可以更好地预测成功率与并发症发生率。
咼危病变(C型病变)特征弥漫,长度大于2cm近段极度扭曲极度成角,角度大干90。
大于3个月的慢性闭塞病变和(或)桥侧支形成无法保护的重要侧支退化的静脉桥伴脆弱病变**高危指技术上失败及再挟窄。
SCAI疬变分类系统I型病变(预测成功率高而危险性低)(1)不符合C型病变标准(2)血管为开通的基于SYNTAX试验开发的评分系统,在以往冠状动脉病变评分与分类系统的基础上,结合专家共识,采用冠状动脉树16分段法,综合考虑冠状动脉的优势分型、病变部位、狭窄程度以及病变特征,对直径) 1.5mm的血管进行评分。
该评分系统共包括12个问题•内容包括优势分型、病变数、累及节段和病变特征(完全闭塞、三分叉、分叉、主动脉一开口病变、严重迂曲、病变长度,20mm严重钙化、血栓、弥漫川、血管病变)。
采用电脑交互问卷依次回答上述问题,对每一病变进行评分后的总分值即为 SYNTAX积分。
SYNTAX试验显示,病变风险积分与PCI的结果关系密切,而CABG的结果则不受积分的影响。
因此,SYNTAX积分不仅可以通过对冠脉病变特点的定量分析评价PCI的风险,还有助于决定血运重建策略。
在积分较低(0-X)的患者,可根据患者个体特征、患者意愿和医生意向选择 PCI 或 CABG 。
在中度积分患者( 23—32),PCI 依然是合理选项,但应根据患者特征与合并症选择治疗。
而在积分较高的(》33)的患者,其病变多较为复杂, PCI 一般也不可行,应选择 CAB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