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上地球之巅》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合集下载

七年级语文下册 23 登上地球之巅导学案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 23 登上地球之巅导学案新人教版

23.登上地球之巅郭超人【导学目标】1. 理解积累词语。

2. 了解有关珠穆朗玛峰的知识和人类征服珠峰的探险知识。

3. 把握课文主要内容,掌握文章通过典型事件表现人物精神风貌的写法。

4. 体会文中景物描写的作用。

5. 学习登山队员不怕艰险、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激励探索自然的兴趣和勇气。

【重点难点】重点:理解课文详略有致,选取典型事例表现人物精神风貌的写法。

难点:理解文中穿插景物描写的作用。

【媒体使用】【导学过程】一、预习领先一步1.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耸.立 ( ) 砭.骨 ( ) 崔巍. ( ) 匍匐.. ( ) 阴霾. ( )窒.息()峰巅.()滞.留()履.践()余暇. ( )2. 解释下列词语砭骨:履践:崔巍:养精蓄锐:齐心协力:勇往直前:3. 资料助读(1)作者简介郭超人(1934——2000)高级记者,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

先后任新华社西藏分社、陕西分社、四川分社记者、副社长,新华社秘书长、副社长。

1992年11月起任新华社社长。

50年代曾采写大量新闻报道揭露西藏农奴制的黑暗,60年代随中国登山队完成攀登珠穆朗玛峰和希夏邦马峰的报道,70年代采写的《训水记》,歌颂了中国人民与大自然作斗争的伟大业绩。

已出版的新闻作品有《向顶峰冲刺》《西藏十年间》《万里神州训水记》《时代的回声》。

(2) 世界第一峰——珠穆朗玛峰简介喜马拉雅山脉位于西藏同尼泊尔、印度等国边境,绵延长达2400多公里,主脉海拔平均超过6000米,是世界上最雄伟的山脉。

“喜马拉雅”在藏语中就是“冰雪之乡”的意思。

这里终年冰雪覆盖,其中最为高耸的则是位于中国和尼泊尔边界上的珠穆朗玛峰,高达8848.13米,是世界最高峰。

(3) 1960年中国登山队征服珠穆朗玛峰活动简介1960年3月19日,中国登山队在海拔5120米的珠穆朗玛峰下一块宽阔的谷地上建起了大本营。

参加这次活动共有214名队员和工作人员,为尽早征服珠穆朗玛峰,他们做了大量的周密的准备工作。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23课《登上地球之巅》精品导学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学案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23课《登上地球之巅》精品导学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学案

《登上地球之巅》【学习目标】1、速读课文,复述故事,提高概括能力。

2、学习叙事详略得当,选材典型以及抓住景物特点来描写的写作方法。

3、体会探险队员表现出来的团队合作精神与崇高奉献精神。

激发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培养开拓创新精神。

【学习重点】1、复述故事,提高概括能力。

2、学习叙事详略得当,选材典型以及抓住景物特点来描写的写作方法。

【学习难点】体会探险队员表现出来的团队合作精神与崇高奉献精神。

【自主预习案】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耸.立()砭.骨() X.巍.()匍匐..()阴霾.()余暇.()2、解释下列词语。

①砭骨::②履践:③阴霾::④迫不及待:⑤侵袭:⑥哀思:3、整体感知(1)速读课文,把登山队员突击主峰的经过划分成几个阶段,在原文中标记出来。

用自己的话概括这几个阶段。

(2)找出文中感人的描写语段。

登山队员遇到了哪些困难?他们是如何克服这些困难?(3)登山队员表现出哪些令你感动的优秀品质?(4)找出你认为精彩的景物描写,体会一下这些语句好在哪里。

【课内探究案】一、情景导入,明确目标。

在《伟大的悲剧》中,我们曾为斯科特等勇敢者的悲壮之举感动不已。

其实,在我们中国,也有这样具有崇高献身精神的探索者,今天,我们就来接触这样一批《登上地球之巅》的勇士们。

本节课我们的学习目标是:(见上文)二、自主探究,释疑解惑。

(一)读一读。

1、再突击顶峰的过程中,队员们先后遇到了哪些困难?体力衰竭,寒冷、黑夜、缺氧(标出课文中的提示语)2、登山英雄是靠的什么来克服上述困难的?靠意志、毅力、团结合作和牺牲精神。

3、课文详写了哪些典型事例表现队员们坚强和大无畏的精神。

重点写了征服第二台阶和X连满宁可牺牲自己也要把氧气留给同志。

(二)议一议。

1、X连满的形象令人感动难忘,他的哪些行动给你留下深刻印象?2、12自然段中引用杨赫斯班在《埃非勒士峰探险记》中的那段话作用是什么?是否离题?3、再次走进文章,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边读,边找出课文中描写自然环境的句子,在文中勾画出来,并说说它们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品味它们的表达效果。

七年级语文(下)导学案-第23课登上地球之巅

七年级语文(下)导学案-第23课登上地球之巅

23 登上地球之巅一、字音字形1.识记生难字冰镐.()biān()骨履.践()zhì()留窒.息()匍匐..()阴mái()迸.散()2.读准多音字藏.族:____ 其他读音:____ 组词:____二、重要词语1.砭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形容山高大雄伟。

3.勇往直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________:养足精神,积蓄力量。

5.迫不及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________:形容说话办事坚决果断,毫不犹豫。

7.齐心协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文体知识通讯是报纸、广播常用的新闻体裁之一。

其功能是及时、准确、真实地报道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和事件。

它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结果等因素,要写出事物的全貌或全过程,给读者一个完整的印象。

它分为新闻通讯和文艺通讯两大类。

答案:一、字音字形1.gǎo砭lǚ滞zhìpú fú霾bèng2.zàng cáng 收藏二、重要词语1.刺入骨髓,形容使人感觉非常冷或疼痛非常剧烈。

2.崔巍3.勇敢地一直向前进。

4.养精蓄锐5.急迫得不能再等待。

6.斩钉截铁7.思想认识一致,共同努力。

1.文章在叙述中着重写了哪个人物?主要采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在这个人物身上,你感受到了什么精神?点拨:主要写了刘连满这个人物,采用了心理描写的方法——“刘连满多么想活下去啊!他从来没有像此刻这样强烈地感到,他应当想尽一切办法活下去。

人教版七下语文导学案《登上地球之巅》导学案

人教版七下语文导学案《登上地球之巅》导学案

23 登上地球之巅★学习导航·心随书动1、感知课文,理解积累字词。

2、快速默读,概括课文信息,把握叙事详略。

3、探究、理解用典型事例表现人物精神风貌的方法,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

4、学习登山队员们强烈的团体合作、崇高的奉献精神和爱国主义思想。

珠穆朗玛峰断想在世界的地球空间里没有任何高出你的头顶只有人的思想和他创造的东西例外没有人不承认你伟大的身躯里持续播种着生命的奇迹在猎猎之风下你释放着智慧和光芒你独尊在世界屋脊的排位朝夕注视着融纳深不可测的高天和承载万物的厚土你用情感把大地冻僵的思维捂热用温柔的语言刺破厚厚的风霜雪雨化做长江黄河的涛声你的灵魂始终占在第一的位置你的征途是要历尽无数个春夏秋冬你把生命的全部用七彩色贯通连接世界的各个角落你描绘的是伟大中的伟大者你要实现的是最伟大中的最伟大者★基础同步·千锤百炼1.给加点字注音耸.立___缭.绕___峰巅.___摄.氏度___滞.留___崎岖..___窒.息___轮廓.___2.多音字注音组词()___()___()___()___济颤绕散()___()___()___()___3.成语填空养精蓄()斩钉()铁异口同()齐心()力勇往直()步()艰难头()眼花腰()背痛4、选词填空。

①朵多白云在山岭间不散。

(围绕缭绕)②寒风凄厉地着。

(呼啸呼喊)③……只有顶峰还露出的轮廓。

(模糊隐约)④……到处是一片漆黑,只有点点星光在空中。

(闪耀闪光)5、指出下面语句所运用的修辞手法。

A、朦胧的夜色中,珠穆朗玛山区群峰的座座黑影,都匍匐在他们的脚下。

()B、然而,对于坚强的中国登山队员们来说,有什么样的困难和危险能滞留和阻挡他们前进的脚步呢?()★阅读精练·小试牛刀(一)……①在接近“第二台阶”顶部最后三米的地方,岩壁变得垂直而光滑。

这时,刘连满走在前面开路。

他用双手进岩缝,脚尖着岩面,使出全身力量一寸一寸地上升。

但是,由于体力不济,身体稍微一,便扑通一下到原来的地方。

2024年人教版《登上地球之巅》七年级下册语文课文及教案

2024年人教版《登上地球之巅》七年级下册语文课文及教案

《登上地球之巅》七年级下册语文课文及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课文《登上地球之巅》的主要内容和结构。

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和重点句子。

学会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默读、讨论等多种方式,深入理解课文。

学会合作学习,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和对人类挑战极限的赞美。

培养勇敢面对困难、不断挑战自我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字词。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内涵。

学会欣赏和评价课文的美学价值。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新课通过图片展示珠穆朗玛峰的壮丽景色,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

2.课文朗读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3.生字词学习让学生自学生字词,教师检查并讲解重点词语。

4.课文分析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的结构和主要内容。

5.课堂讨论讨论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如比喻、拟人等。

6.作业布置让学生预习课文,准备下一节课的讨论。

第二课时1.复习导入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2.课文分析深入分析课文内容,理解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内涵。

3.课堂讨论讨论课文中所体现的勇敢面对困难、不断挑战自我的精神。

4.拓展延伸让学生举例说明自己在生活中如何勇敢面对困难,挑战自我。

5.课堂小结6.作业布置第三课时1.课堂导入通过上一节课的讨论,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2.课文欣赏欣赏课文中的优美句子,感受作者的语言魅力。

3.课堂讨论讨论课文中所体现的美学价值,如何欣赏和评价课文。

4.拓展延伸让学生分享自己欣赏的其他文学作品,交流欣赏心得。

5.课堂小结6.作业布置让学生创作一篇以自然景观为题材的作文,体现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

第四课时1.课堂导入回顾前三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2.课堂讨论讨论课文中所体现的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如何和谐共处。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导学案)23.登上地球之巅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导学案)23.登上地球之巅

23* 登上地球之巅【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人类征服珠峰的探险知识。

过程与方法理解文章通过典型事件表现人物精神风貌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登山队员不怕艰险、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和集体协作精神,激励探索自然奥秘的壮志豪情。

【教学重难点】1、快速阅读并简洁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2、理解作者除尽力渲染恶劣的自然环境外,还不时描写珠峰景色的目的。

【导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歌曲《珠穆朗玛》,创设情境,刚刚我们听到的歌曲是?珠穆朗玛峰又被称为地球之巅,可是再高的山峰也阻挡不了勇士们攀登的步伐。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课文《登上地球之巅》。

二、走进作者:郭超人,湖北武穴人,高级记者,1960年随中国登山队完成攀登珠穆朗玛峰和夏邦马峰的报道。

已出版的新闻作品有《向顶峰冲刺》、《西藏十年间》、《时代的回声》等。

本文节选自《红旗插上珠穆朗玛峰》。

三、预习检测:注音:峰巅砭骨崔巍滞留窒息匍匐释义:砭骨;刺入骨髓,形容使人感觉非常冷或疼痛非常剧烈。

履践;踩踏。

崔巍;形容山高大雄伟。

养精蓄锐;养,休养。

蓄,积蓄。

养息精神,积蓄力量。

齐心协力;众人一心,共同努力。

勇往直前;勇敢的一直往前进。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出示幻灯片,介绍珠峰地理知识,欣赏珠峰壮丽风景,了解人类征服珠峰的情况。

2、认识三位登顶英雄,概述突击顶峰的全过程。

5月24日9时30分,突击队员向峰顶发起冲击,两个小时后第二台阶挡住了他们的去路,刘连满用搭人梯的办法解决了难题。

天越来越黑了,登山队员继续行进,刘连满由于体力透支,留了下来,在生死攸关的关头将氧气留给了队员,与此同时,其他队员在苍茫的夜色中艰难行进,依靠星光和雪光辨认路途。

在8830米的地方,氧气没有了,登山队员开始了艰难而又危险的无氧攀登,最终登上了珠穆朗玛峰的顶峰。

五、合作探究:1、登上地球之巅的旅途充满了艰辛与坎坷,你能从文中找出四位队员突击顶峰遇到的困难吗?请运用以下句式。

(困难)阻碍了勇士们前进的脚步,我是从文中(根据课文内容)发现的。

《登上地球之巅》导学案

《登上地球之巅》导学案

《登上地球之巅》导学案【学习目标】1、梳理文章脉络,概括攀登顶峰的整个过程。

2、品味语言,体会刘连满在登顶过程中,所体现出的大无畏牺牲奉献精神。

【学习重点】品味文章语言细节描写,感悟刘连满无私的奉献精神。

【知识链接】1、珠穆朗玛峰是喜马拉雅山脉的主峰,位于中国与尼泊尔两国边界上,它的北坡在中国青藏高原境内,南坡在尼泊尔境内。

藏语中“珠穆”是女神的意思,“朗玛”是第三的意思。

珠穆朗玛峰,峰高势伟,地理环境独特,峰顶的最低气温常年在零下三四十摄氏度。

珠峰地区及其附近高峰的气候复杂多变,即使在一天之内,也往往变化莫测,更不用说在一年四季之内的翻云覆雨。

【课前导学】要求:1、在完成下列各题之前,请给课文的每一节开头标上序号,认真地读2遍。

2、把课后“读一读写一写”中的词语在书本上划出来,并把不理解的词语通过工具书,在书中标明意思。

一、将课后“读一读写一写”中的词语规范、工整地写在下面的格子里,注意书写规范,尽量写出书法味。

二、给划线字注音或者根据拼音写汉字⑴、砭()骨⑵、lǚ()践⑶、养精xù()锐⑷、头hūn()眼花⑸、崔wēi()⑹、pú fú()()⑺、滞()留三、根据词语意思,填写相应的成语。

()头发晕,眼睛模糊迷乱。

()指使身心得到滋补或休息,以增进体力恢复健康。

()勇敢地一直向前进。

()形容山高大雄伟。

()刺入骨髓,形容使人感觉非常冷或疼痛非常剧烈四、按照要求阅读课文,完成下列问题。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四名队员冲击顶峰的过程。

(2)在冲击登峰的过程中,四名队员有遇到了什么样的困难?在文中圈划出相应的语句。

(3)四名队员中,你印象最深的是谁?为什么?五、在课前预习中,你还有遇见了哪些问题或疑问?【课堂导学】一、交流课前导学。

二、四名队员中,谁最后没有登顶珠峰?请从文中找出原因。

三、你觉得刘连满是一个怎样的人?请说说原因。

四、第13自然段,“大家一致决定刘连满留下来”。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学案:23《登上地球之巅》1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学案:23《登上地球之巅》1

七年级语文(下册)导学案课题:登上地球之巅课型:新授时间:201年月日学案序号:主备:审核:授课教师:授课班级:【学习目标】1、速读课文,复述故事,提高学生概括课文的能力。

2、学习抓住特点进行生动的景物描写。

3、学习探险队员表现出的强烈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崇高的奉献精神。

【重点难点】体会文章景色描写的作用。

【学习过程】一、预习·导学1.给下面得分加点字注音:砭.骨()履.践()崔巍.()齐心协.力()冰镐.()滞.留()迸.散()养精蓄.锐()匍匐..()窒.息()腰酸背痛.()勇.往直前()2.解释词语含义:养精蓄锐:齐心协力:勇往直前:窒息:匍匐:斩钉截铁:异口同声:3.队员在登峰途中遇到了哪些困难?他们是怎样克服的?4、细读课文,找出文中最令你感动的地方,批注学习。

二、学习•研讨1.简介珠穆朗玛峰中国西部的山脉,大多绵亘绵长,山体高峻雄伟。

位于中国西藏自治区同尼泊尔,印度等国边境上的喜马拉雅山脉,绵延长达2400多公里,主脉海拔平均超过6000米,是世界上最雄伟的山脉。

“喜马拉雅”在藏语中就是“冰雪之乡”的意思。

其中最为高耸的则是位于中国和尼泊尔边界上的珠穆朗玛峰,它高达8848.13米,是世界最高峰。

2、速读课文,简要复述四名登山队员突击主峰的经过。

3、中国登山队队员在突击主峰时遇到哪些困难?他们靠什么克服这些困难的?①②③④⑤⑥4、本文叙事,详略得当,说说文章重点写了什么?为什么要详写?5、课文中有不少描写自然环境的句子,请找出来,想想它们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6、文中有哪些令你感动的细节或人物,说一说这些细节表现了登峰队员具有什么样的优秀品质,结合生活谈谈你的感受。

三、拓展延伸刘连满尽管没有成功登顶,但却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也是英雄,但是,英雄却没有享受到英雄的待遇。

四人回来后,王富洲、屈银华、贡布三人享受了英雄应有的待遇,他们身居要职,万人敬仰,生活富足……,可是,刘连满呢,被分配到哈尔滨某工厂,成为一名普普通通的车间工人,直至退休后还要跟人打工(守门口),三个孩子下岗,老伴没工作,生活困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登上地球之巅》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课时:1 教师:毛勇导学目标1、识记并理解文中的生字词。

2、速读课文,复述主要内容。

3、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和集体主义思想,树立探索自然奥秘的豪情壮志。

导学重点难点1、梳理"我"的心理变化过程,认识"我"的优秀品格。

2、品味关键句子的含义,理解文章的深刻内涵。

导学方法导学过程设计一、预习导学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峰巅()biān()骨崔巍()bèng()发滞留()zhì()息pú fú()养精xù()锐缭绕()lǚ()践耸立()斩钉截()铁缭绕(liáo rǎo)回环旋转。

“缭”与“潦”有别。

颤抖(chàn dǒu)哆嗦,发抖。

“颤”是多音字。

滞留(zhì)停留不动。

窒(zhì)息因外界氧气不足或其他气体过多,而呼吸困难,甚至停止呼吸。

匍匐(pú fú)爬行。

轮廓(lún kuò)构成图形或物体的外缘的线条。

养精蓄锐(xù ruì)养足精神,积蓄力量。

斩(zhǎn )钉截(jié)铁形容说话办事坚决果断,毫不犹豫。

2、背景材料1960年3月19日,中国登山队在海拔5120米的珠峰下一块宽阔的谷地上停下来。

这里,就是登山队的大本营。

参加这次登山活动的共有214名队员和工作人员,他们来自祖国各地,来自各行各业,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目标:登上珠峰,为国争光--------5月2日,登山队开始了对被人称为8000米以上高度的“死亡地带”的征服,第二天晚上,他们战胜了被认为不可征服的“第二台阶”,登上了8600米的高度-------- 5月24日上午,登顶的总攻终于打响,四名精选的队员从8500米的高度开始了对珠峰的冲刺。

课文就是从这里开始节选的。

3、文章脉络在艰难的登顶过程中,作者抓住了年轻的队员们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气概和伟大的集体主义精神、科学探索精神来描写。

写作思路是:出发登山——过“第二台阶”——继续前进——刘连满同志留守——三位队员向顶峰冲击,胜利登顶。

二、课堂自主、合作、探究1、速读课文,整体感知师:请大家快速默读课文,把登山队员突击主峰的经过划分成几个阶段,在原文中画出相关语句。

然后复述这一个激动人心的过程。

(1)5月24日9时30分,海拔8500米以上的冰雪世界,登山队员王富洲、刘连满、屈银华、贡布出发。

(2)岩壁陡滑,第二台阶挡住了去路。

他们冒着严寒,刘连满甘作人梯,帮助其他队员登上第二台阶。

用了五个多小时。

(3)天渐黑,由于缺氧,刘连满留下,其余人冲顶。

(4)刘连满将救命的氧气留给他人,写下遗言信。

(5)夜已黑,在8830米左右的地方无氧攀登。

(6)凌晨,登顶成功。

2、默读全文,请说说登山英雄遇到了哪些困难?他们又是靠什么来战胜的?遇到三大困难:①寒冷,零下30多摄氏度的严寒;②黑夜,山上山下一片漆黑,只有点点星光在天空闪耀;③缺氧,他们抛掉背上的空氧气筒。

这三者都构成对生命的极大威胁。

他们之所以能战胜困难,主要靠以下几点:坚强的意志、顽强的毅力、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和大无畏的牺牲精神。

3、本文选材详略得当,试简要概述文中详写了哪两个典型事件?有什么好处?一是详写了四名英雄征服“第二台阶”的过程。

依次写出这里的岩壁极其陡滑危险,队员们用“人梯”翻越的方法,在黑夜中攀登的艰险,以及想到英国登山家的失踪。

二是详尽写了刘连满同志宁可自己牺牲也要把氧气留给同志的事迹。

这样详写有助于突出人物崇高的精神品质。

4、课文中有不少描写自然环境的句子,它们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这些描写使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在阅读的紧张之余还可以求得放松,来欣赏一下美丽的珠峰景色。

这在阅读效果上可称为一张一弛,给人美的享受。

5、阅读第15自然段。

这段文字真实地描述了刘连满同志在险境中复杂的心理变化历程。

他在死神扑来之际,对生命是多么的珍惜。

但为了同志,为了党和祖国,为了自己的事业,毅然留下短信,把救命的氧气无私地奉献给肩负光荣而艰巨使命的同志们。

这种无私奉献、勇于献身的崇高精神,将激励我们青少年探索自然奥秘的壮志豪情。

小结2分钟板书作业三、课堂分层巩固训练(10分钟)(一)基础知识演练1、下列加点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A、缭绕(rào)巅峰(diān)履践(lǚ)B、匍匐(pú)窒息(zhì)轮廓(guò)C、崔巍(wēi)砭骨(fá)滞留(zhì)D、支撑(zhǎng)蓄锐(xù)巉岩(chán)2、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窒息(阻塞不通)砭骨(疲劳)B、崔巍(山高大雄伟)滞留(凝集不流通)C、履践(踩踏)巉岩(山势险峻)D、朦胧(月光不明)匍匐(爬)3、下列对本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本文写四个人登山的故事,三位队员最后的胜利,是团结协作、共同奋斗的结果,是集体主义精神的胜利。

B、登顶过程中,登山英雄们靠意志、毅力、团结合作和牺牲精神克服寒冷、黑夜和缺氧这三大困难。

C、作者叙述事件有详有略,选择最典型的事件来表现人物的精神风貌。

D、作者除了尽力渲染恶劣的自然环境外,还不时用闲笔描写美丽的珠穆朗玛峰的景色,这是反衬的手法。

4、把词语补充完整()精()锐()心()力()昏()花腰()背()勇()直()体力()()5、填空○15月24日清晨,阳光灿烂,珠穆朗玛尖锥形的顶峰在蓝天之上,朵朵白云在山岭间。

○2在接近“第二台阶”顶部最后三米的地方,岩壁变得而。

○3这时,刘连满走在前面开路。

他双手()进岩缝,脚尖()着岩面,使出全身力量一寸一寸地上升。

但是,由于体力不济,身体稍微一(),便扑通一下()()到原来的地方。

○4刘连满的眼前冒着“金花”,两脚(),呼吸也变得()。

6、以下的句子属于描写表达方式的是()A.5月24日清晨,阳光灿烂,珠穆朗玛尖锥形的顶峰耸立在蓝天之上,朵朵白云雀山岭间缭绕不散。

B.突击顶峰的队员们走了大约两个钟头,才上升了约70米。

C.在身体虚弱和严重缺氧的情况下,还要摸黑进行高山行军,这不仅极其困难,而且相当危险。

D.他们终于登上了珠穆玛峰的顶峰,完成了人类历史上从北路攀上世界最高峰的创举。

7、下列句中加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我国加入WTO之后,“诚信”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

B、远处奇峰叠翠,水中倒影如墨,让人领略到如诗如画的山水之美。

C、本届全国书市上亮相的不少作品,文质兼美,引人入胜。

D、晚会结束前,她献上了一曲《烛光里的妈妈》,唱得栩栩如生。

(二)、语段阅读夜色浓重,珠穆朗玛峰山岭间朦胧一片,只有顶峰还露出隐约的轮廓。

王富洲、屈银华和贡布三人匍匐在地上,依靠着星光和反照的雪光辨认路途,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巨大努力。

夜更深沉,山上山下到处是一片漆黑,只有点点星光在空中闪耀。

珠穆朗玛顶峰的黑影在他们面前开始变得非常低矮了。

他们抛掉背上的空氧气筒,大胆而果断地开始了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艰难而危险的攀登。

现在,他们每跨越一步,就不得不停下来休息很长的时间。

高山严重缺氧,他们感到眼花、气喘、无力。

他们的四肢更加沉重了,他们的行动更加迟缓了,甚至攀过一米高的岩石,也需要半个多小时。

他们忍受着肉体上的巨大痛苦,互相帮助,互相鼓励,继续朝顶峰走去。

越过东面一段雪坡以后,王富洲、屈银华和贡布向右绕至北面的岩石坡继续向上攀登,终于登上了一个岩石和积雪交界的地方。

举目四望,朦胧的夜色中,珠穆朗玛山区群峰的座座黑影,都匍匐在他们的脚下。

现在,他们三人的头顶上,只有闪闪发光的星斗,再也找不到任何可以攀登的山岩了。

他们终于登上了珠穆朗玛峰的顶峰,完成了人类历史上从北路攀上世界最高峰的创举。

1.选文是以什么为记叙顺序来写作的?请划出关键性的表达顺序转换的句子。

2.为什么选文中几处提到珠穆朗玛山顶峰、群峰在夜色中的黑影?3.选文中对珠穆朗玛峰的景色描写有什么作用?划出选文中有关景色描写的句子。

4.对于这三位登山运动员来说,阻碍他们登上顶峰的最艰难的三个障碍是什么?5.你认为从选文中可以看出运动员怎样的精神、意志?6.如果你是刘连满,预知到几十年后的结局,你还会毅然决然献出自己的氧气,甘作人梯吗?参考答案(一)、1--5.略 6.A 7.D 8.略(二)、1、事件发展的顺序“珠穆朗玛峰山岭间朦胧一片,只有顶峰还露出隐约的轮廓”。

“珠穆朗玛顶峰的黑影在他们面前开始变得非常低矮了”。

“珠穆朗玛山区群峰的座座黑影,都匍匐在他们的脚下。

” 2、(1)提示事情发展的过程;(2)暗写运动员前进时内心对顶峰的向往; 3、(1)这些描写使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在阅读的紧张之余还可以求得放松,欣赏一下美丽的珠峰景色,一张一弛,给人美的享受;(2)写出祖国山河的壮丽,激发人们对珠峰的热爱,激励人征服它的愿望。

4、黑夜、寒冷、缺氧 5、坚强的意志和大无畏的勇敢精神、爱国主义精神。

6、略教学后记毛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