啤酒风味物质代谢

合集下载

啤酒发酵过程中风味物质的研究

啤酒发酵过程中风味物质的研究

从 ( 4看 , 图 ) 从满罐到 主酵 的升 温 时问 ,5 8 为 3 ~ 5 时 ,0 为 I 0 3小 11 5~2 小 时 ,I 为 2 ~3 0 II 5 O
图 7 发 酵 过 程 中 乙酸 乙酯 含 量 变 化
小时, 和酵母数、 降糖速率、 双乙酰还原之间都具有
很好 的相关性 。升 温时 间短 , 降糖 速度 、 酵母 沉 降 和双乙酰还原要快一些 , 反之 , 升温时 间长 , 降糖速
维普资讯




9 6T C卜
拓璞 C 涛花 蕾 ( 液态, 临界) 起

40 ・
玉门拓璞科技开发有限 责任公司 出品
。 。

在满罐 后 的第 四天基 本 上 达到 峰值 , 之后 呈 现 缓 慢上升 趋势 , 从满 罐到 主酵升 温时 间短 的 11 0 异 戊 醇含量 上 升 较快 , 值 也 较 高 ; 从 满 罐 到 主 峰 而 酵升温 时 间短 的 8 异 戊 醇 含 量上 升 较 缓慢 , 5 在 发酵过 程 中峰 值 也 较 低 。成 品酒 异 戊 醇 含 量 与
O 9
3 0 gL之 问变 化 , 0~7m / 整个 发 酵 阶段 基 本 上 保 持
不变 。
2 5 3 乙酸 乙酯 含量 的变 化 ( 图 7 .. 见 )
1 1 1 8 5 1 01
卜 F 币
罐 ‘
8 l ~5 I 普 = ! : ! I
图 4 从 满罐 到主 酵 的 升温 时 间
图 6 发 酵 过 程 中 D S含 量 变 化 M
( 9分析 , 酸 乙酯 在 满 罐 的第 二 天 才 检 测 得 图 ) 丁 出, 到第 四天 基 本 上 达 到峰 值 , 乙酸 乙酯 的 变 和 化规 律相似 。 256 乙酸异 戊 酯含量 变化 ( 图 1) .. 见 0

啤酒中风味物质的检测分析

啤酒中风味物质的检测分析

啤酒中风味物质的检测分析
啤酒中的风味物质是啤酒独特风味的来源,对于啤酒的质量和口感起着重要的影响。

啤酒生产企业需要进行风味物质的检测分析,以确保啤酒的品质和口感达到预期。

本文将介绍啤酒中几种常见的风味物质的检测分析方法。

1. 酯类化合物
酯类化合物是啤酒中常见的风味物质,其能产生水果、花香等风味。

常见的酯类化合物有乙酸乙酯、丁酸异戊酯、乙酸异戊酯等。

酯类化合物的检测方法主要有气相色谱法(GC)和液相色谱法(HPLC)。

这些方法能够准确地测定酯类化合物的含量,从而评估啤酒的风味质量。

4. 硫化物
硫化物是啤酒中的常见风味物质,其能产生硫磺味、硫化氢味等特殊香气。

硫化物的检测方法主要有气相色谱法(GC),其检测灵敏度高,能够准确地测定硫化物的含量。

还可以使用电化学分析法和红外光谱法进行硫化物的检测。

这些方法能够快速、准确地测定硫化物的含量,以确保啤酒的风味质量。

啤酒中风味物质的检测分析对于确保啤酒的品质和口感至关重要。

通过采用不同的检测方法,可以准确地测定风味物质的含量和种类,从而评估啤酒的风味质量。

这些检测方法有助于啤酒生产企业掌握产品质量,并进行相应的调整和改进,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提高市场竞争力。

啤酒风味物质的影响和控制

啤酒风味物质的影响和控制

24啤酒发酵期间,酵母利用麦汁中的营养物质,产生乙醇和二氧化碳,另外还会有一些代谢产物,如双乙酰、乙醛、高级醇等,通常将这些发酵副产物称为风味物质。

啤酒中风味物质的组成和含量主要取决于所采用的原料、酿造工艺、酵母品种等。

1高级醇1.1高级醇对啤酒风昧的影响高级醇是啤酒发酵过程的主要副产物之一,是构成啤酒风味的重要物质。

适量的高级醇不但能使啤酒具有丰满的香味和口味,而且能增加啤酒口感的协调性和醇厚性。

若高级醇含量过低,则会使啤酒显得较为寡淡,酒体不够丰满;但高级醇过量则是啤酒主要异杂味的来源之一,另外高级醇是引起啤酒“上头”(即头痛)的主要成分之一,饮用过量会导致人体不适。

1.2降低啤酒中高级醇含量的主要措施1.2.1优选产生高级醇量低的酵母菌种啤酒酵母菌株之间,高级醇生成量差异高达50%~100%,高发酵度菌株形成的高级醇较多,因此必须选择合适的菌种。

1.2.2适当提高酵母接种量如(表1)所示,提高酵母接种量,新增殖的酵母细胞相对较少,有利于降低高级醇的形成。

表1不同酵母接种量高级醇生成量酵母接种量(g/L)高级醇生成-kt(m g/L)774.9871.7968.O1.2.3提供合适的麦汁ot一氨基氮水平当麦汁中缺乏可同化的仅一氨基氮时,酵母必须通过糖代谢路径去合成必需的氨基酸,用于合成细胞的蛋白质,当缺乏合成物或氨不足时,就收稿日期:2009-04—16李红捷,王伟z李颖,1华润雪花啤酒【大i圭】有限公司1160332大连工业大学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116034会导致由酮酸形成高级醇。

但当麦汁中仪一氨基氮含量太高时,也会造成由氨基酸脱氨基羟基形成高级醇从而使高级醇增加。

1.2.4控制麦汁含氧量麦汁含氧量高,将增加酵母繁殖,会导致高级醇的增加。

因此应将麦汁含氧量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

1.2.5降低主发酵前期发酵温度发酵前期是酵母的繁殖阶段,温度过高,导致酵母增殖过快,会增加高级醇的产生量,不同主酵温度下高级醇生成量见(表2)。

3酒类风味与啤酒风味

3酒类风味与啤酒风味



2002.12
啤酒中的联二酮含量
双乙酰 大麦酒(Barley wine) 0.11~0.40 2,3-戊二酮 0.04~0.08
贮藏酒
爱尔酒
0.02~0.08
0.06~0.30
0.01~0.05
0.01~0.20
司陶特
司陶特
0.02~0.07
0.58
0.01~0.02
0.26
2002.12
6、啤酒中的挥发性含硫化合物

文献报道啤酒中的挥发性硫化物有26种,其浓 度多数都用10-9级计算 较引人关注的是H2S,而二甲基硫(DMS)成为 又一个受到重视的风味成分。二甲基硫的前躯 物是来自大麦和麦芽的硫甲基蛋氨酸以及酵母 还原二甲亚砜,要降低其含量应当从制麦和糖 化开始注意 有机硫化物主要来自原料中的含硫氨基酸,少 量来自酒花

有机酸的酯类,有定香作用
(4)饮料酒中其它香味物质

饮料酒中还存在较多的酚类、醚类、酚
酸等有机化合物

虽然它们含量很低,但由于这些化合物 阈值特别低,因此这些化合物常常赋予 酒独特的香味
2002.12
3、饮料酒的口味物质

饮料酒中凡是呈香物质,一般也是呈味 物质

酒中呈味物质有数百种,这些物质的口 味有细微或明显的差别

饮料酒中的酸主要是脂肪族酸类和少量有机酸, 对香味直接贡献很小 酯是饮料酒中重要的香味物质,主要是脂肪酸 和脂肪醇结合的酯类,大多呈水果香味,尤其 以乙酸酯为主 有脂肪族和芳香族组成的酯 酯两部分均属芳香族,在香料中作“定香剂” 用 内酯具有酯的化学特性,有高雅不刺鼻的香味



2002.12
含量 (mg/L) / 5 000~40 000 (15) (<1) 4.8 0.15 84.0 1.20 0.33 0.025 0.020 / 0.005 0.030 1.8 / 0.025 0.01 0.01 0.005

啤酒发酵

啤酒发酵

◎(B)通风 ◎通风不足是影响酵母增殖促进细胞衰退的主
要因素,但我们培养啤酒的目的是为了酵母 进行后面的厌氧发酵,如果一味追求细胞数, 过度通氧,也会造成酵母细胞呼吸酶活性太 强,而酵母酶活性不足,影响以后的发酵。
◎在实验室培养阶段:一般4~8h振荡一次。 ◎汉生罐、繁殖罐:溶氧控制水平从
6.0~3.0mg/L逐级降低。
③巴氏灭菌前的a-乙酰乳酸含量
★若啤酒杀菌前的a-乙酰乳酸含量高,高温时 遇到氧气将形成较多的双乙酰。
④生产过程的染菌情况
★若发酵生产中污染杂菌,双乙酰含量明显会升 高。
⑤酵母自溶情况
★若酵母细胞自溶后的a-乙酰乳酸进入啤酒, 经氧化转化为双乙酰。
◎降低双乙酰的措施
①改善麦汁成分,提高麦汁中缬氨酸的含量 ★通过反馈作用,抑制从丙酮酸合成缬氨酸 的支路代谢作用; ★一般,12%的麦汁的a-氨基酸含量应控制在 180ml/L以上。 ②加速a-乙酰乳酸的分解速度 ★提高发酵温度 ★通风搅拌 ★降低接种麦汁的PH值至4.4左右

●麦汁含氮物质的转化
■啤酒发酵初期,接种啤酒酵母必须通过吸收麦
汁中的含氮化合物,用于合成酵母细胞蛋白质、 核酸和其他含氮化合物,繁殖细胞。
■活的啤酒酵母只能分泌很少的蛋白酶,只能从
麦汁中吸收氨基酸、二肽、三肽等低肽氮化合 物,而且二肽、三肽吸收能力很低。
■啤酒酵母不能全部吸收麦汁中氨基酸,对a-氨
◎发酵度——表示麦芽汁接种酵母后浸出物被发 酵的程度。(用F表示)
(麦芽汁浸出物含量 发酵后浸出物含量) F 100% 麦芽汁浸出物含量
■(3) 絮凝性酵母 ◎介于粉末型酵母和凝聚性酵母之间,发酵减
弱后,酵母开始形成并不紧密的絮状沉淀,发 酵结束时,器底形成较多沉淀,经振荡,酵母 较快分散,静置一段时间,又能重新沉降。

啤酒生产工艺

啤酒生产工艺

三、啤酒生产工艺和常识(一)啤酒的定义、使用原料和分类:1.定义:啤酒是以麦芽(包括特种麦芽)、水为主要原料,加啤酒花(包括酒花制品),经酵母发酵酿制而成的、含二氧化碳的、起泡的、低酒精度的发酵酒。

熟啤酒:经过巴氏灭菌或瞬时高温灭菌的啤酒。

生啤酒:不经巴氏灭菌或瞬时高温灭菌,而采用物理过滤方法除菌,达到一定生物稳定性的啤酒。

鲜啤酒:不经巴氏灭菌或瞬时高温灭菌,成品中允许含有一定量活酵母菌,达到一定生物稳定性的啤酒。

干啤酒:除符合淡色啤酒的技术要求外,真正(实际)发酵度不低于72%。

口味干爽。

低醇啤酒:除酒精度为0.6%—2.5%(V/V)外,其他指标应符合淡色(或浓色、黑色)啤酒的技术要求。

浑浊啤酒:在成品中含有一定量的酵母菌或显示特殊风味的胶体物质,浊度大于2.0EBC的啤酒。

具有新鲜感或附加的特殊风味。

除“外观”外,其他指标应符合淡色(或浓色、黑色)啤酒的技术要求。

2.原料。

麦芽——是啤酒酿造的主要原料。

啤酒中的用量约占原料的60%—70%。

大麦按生长形态分为二棱大麦和多棱大麦,二棱大麦是六棱大麦的变种,淀粉含量较高,蛋白质含量适度,是酿造啤酒的好原料。

根据用途还分为饲料大麦和酿造大麦。

没有品质优良的大麦原料,就制不成优质麦芽,也无法酿造优质的啤酒。

我公司使用的大麦主要是西北(甘肃、新疆)所产大麦,高档酒采用进口澳大利亚大麦。

水——是酿造啤酒时使用最多的一种原料。

被称之为啤酒的“血液”,啤酒中的含量约为90%。

水对啤酒口味影响甚大,酿造用水要求必须符合饮用水的标准。

还要具备一些特性:①不能含有或者极少含有铁、锰、硝酸盐等物质。

②水的残余碱度不大于5d。

大米——啤酒酿造的辅助原料。

在啤酒中的用量约为30%—40%。

常用的辅助原料还有玉米、玉米淀粉、碎米、小麦、糖和糖浆等。

辅助原料的作用:①价廉而富含淀粉,提高麦汁的收得率。

②使啤酒的原料成本下降。

③降低色度,改善啤酒的风味和非生物稳定性。

酒花——是啤酒酿造的重要原料。

啤酒发酵简介

啤酒发酵简介
上面发酵 S.Cerevisiae 浸出法为主 较少 15-16 煮
20-23
14-15
撇沫法 下落法
1-2

二 啤酒发酵工艺的影响
1 酵母菌株的选择
2 麦汁的组成 3 接种量
4 发酵温度
5 罐压和CO2浓度的影响
1 酵母菌株的选择
(1)发酵速度 (2)发酵限度:主发酵终了发酵度和啤酒发酵度;保留足够 可发酵性糖在后发酵 (3)凝聚性 (4)回收性 (5)稳定性:分批式发酵,波动较大
4 酸类
(1)总酸定义:用1mol/lNaoH滴定100ml啤酒, 滴至pH9.0为终点,用消耗NaoH的毫升数表示 总酸度。 (2)总酸的来源 a 麦芽和麦汁 b 来自于发酵的酸(酮酸、乳酸、琥珀酸和脂肪 酸等有机酸) (3)啤酒中的挥发酸主要是脂肪酸,尤其以乙酸 为主。乙酸的形成,发酵前期麦汁含氧不足,通 风不畅情况下,乙醛和乙醇氧化生成乙酸。
6 含硫化合物
主要来自于麦芽、辅料、酒花和酿造水;其中6%是挥发性 含硫化合物,主要是SO2, H2S, CH3SCH3, CH3SH等 CH3SH是啤酒日光臭的主要成分
第三节 啤酒发酵技术
一 啤酒发酵技术
酵 分批式发酵{ 传统发
发酵
连续式发酵
大罐式
分批式
典型上面与下面发酵技术比较
下面发酵 菌种 S.Cerlsbergensis 糖化方法 出法为主 酒花用量 较多 起酵温度/℃ 6-8 主起酵最高温度/℃ 8-12 后起酵起始温度/℃ 4-5 酵母回收方法 面收集 贮酒时间/d
第四节 传统的下面发酵技术 (前池后卧式)
一 酵母的添加和前发酵 二 主发酵 三 后发酵和贮酒
一 酵母的添加和前发酵
1 酵母接种量 2 酵母的添加方法 (1)管道添加法:酵母泥+2倍量麦汁,用无菌压缩空气混合均 匀压至前酵池,与剩余麦汁混合均匀 (2)增殖池添加法:酵母泥+5倍量麦汁混匀,在13-15 ℃保 温培养10-12h.酵母出芽繁殖后与发酵麦汁混合均匀,直 接压入发酵池 (3)分池法:培养24-30h,酵母浓度达到20×106个/ml,用压 缩空气混合均匀,分为两池.再追加等温麦汁,培养18-24h, 再分割或转入主发酵 (4)通加法:首次培养酵母不够一池的接种量采用逐步递加麦 汁,每次间隔6-10h

啤酒风味物质代谢PPT课件

啤酒风味物质代谢PPT课件

2,3-丁二酮 M0=0.1mg/l 2,3-戊二酮 M0=10mg/l
麦芽糖
丙酮酸
缬AA 活性乙醛
啤酒风味物质代谢与控制

Fu = n(啤酒中含量)/ mο(阈值)
> 1 (风味显著)
=
0.5~1 (有风味)
<0.5 (风味不显著)
啤酒中风味物质均希望Fu<1; 大多数Fu<0.5; 有些可以在0.5~1。
一、高级醇
1907年Ehrlish路线:
转氨酶
RCHCOOH + RˊCH2COOH
RCOCOOH + RˊCHCOOH
30℃
12.5mg/l 21.5mg/l 15mg/l
2.连续发酵比分批式发酵多产酯;
3.高接种量,酵母增殖倍数减少,乙酸乙酯减少;
4.麦汁充氧水提高,有利于高级醇生成,且减少酯合 成;
5.高浓麦汁有利酯的合成;
6.高比例辅料,C∶N失调,缺乏同化N,限制酵母生 成,使C转化SCoA增加,酯也增加;
➢ 高级醇大多和酒精发酵同步形成。任何促进酒精含 量的措施均可促进高级醇的生成。酒精和高级醇之 比约为500:1。
➢ 如:啤酒5%(v/v) 50g/L,其高级醇就会达 0.1g/L, 其它酒类也如此。
➢ 如超过此比例会形成明显杂醇,优秀啤酒均在500:1
啤酒酵母吸收氨基酸速率分组( 1969年)
8090 3040 100120
10
260
6070 丝氨酸 4555 90160 丙氨酸 3050 蛋氨酸 2530 70100 酪氨酸 250350 脯氨酸 235335 150170 亮氨酸
正丙醇 45 酪醇
35-40 异戊醇
30
第三组 赖氨酸 组氨酸 精氨酸 色氨酸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53年Harris路线: 在低氮培养基上,杂醇来自糖代谢中的酮酸。
葡萄糖 EMP途径
丙酮酸
正丙醇
-酮基甲基异戊酸
-酮基异戊酸
-酮基异己酸 亮氨酸 缬氨酸
异亮氨酸 CO2 甲基丁醛 异丁醛
CO2 异戊醛
CO2
NADH2
NAD
活性异戊醇 异丁醇
NADH2
NAD
异戊醇
NADH2 NAD

酒中异戊醇﹑活性戊醇﹑异丁醇76%来自糖代谢, 25%来自氨基酸脱羧还原,但在低氨基酸和高氨基酸 麦汁中打破此比例。 酪醇(异苦﹑异臭)来自酪氨酸; 色醇(异苦)来自色氨酸; ‐苯乙醇来自苯丙氨酸。此物质是发酵温度的指示 剂。西方啤酒一般<15mg/L,而用大米辅料时可高达 30mg/L,若再加高温,可高达40~50mg/L。
酯∶醇=1∶2~2.5
高残渣麦汁 亚麻酸(μg/g干酵母 麦汁O2浓度(mg/l) 总挥发酯 6180 8 18.3 5530 4 26.5
低残渣麦汁 880 8 24.4 510 4 34.6
冷却麦汁残渣中含有高浓度不饱和脂肪酸(如亚麻 酸)。
它被酵母吸收后易合成脂肪,降低了酯的合成。
三、羰基类化合物
乙醛是通过丙酮酸脱羧产生,是乙醇的前驱体,有 青草或青苹果时,它在啤酒中能超过其阈值 10mg/L, 而优秀啤酒乙醛应<5mg/L或3mg/L ,乙醛在发酵酵 母繁殖阶段积累而在酵母生产平衡后期,迅速还原 而减少。 乙醛含量和酵母菌株,麦汁溶氧水平↑,接种量↑, 发酵温度↑,都会影响乙醛的积累,在后酵中酵母沉 淀和分离过早,酵母无法还原,已分泌的乙醛造成 乙醛过高 。
影响因素: 1 酵母品种 粉末型 »凝聚型
2 酵母增殖 M=Zo2n 当n>2.7 高级醇高 凡能促进酵母增殖,均能促进高级醇提高,特别 是: ⑴ O2 ⑵ 发酵温度 ⑶麦汁中碳氮比,特别是可发酵糖和氨基酸之比,过低会造成更多的高级醇。
二、挥发酯
RCH2OH+R’COSoA RCH2COOR’+CoASH
根据酵母代谢和杂醇生成对氨基酸分类表
麦汁 150200 5070 6080 6080 6070 3050 250350 第一组 谷氨酸 天冬氨酸 天冬酰胺 苏氨酸 丝氨酸 蛋氨酸 脯氨酸 啤酒 120 3550 5060 5060 4555 2530 235335 麦汁 6080 120150 120140 3050 90160 70100 150170 第二组 异亮氨 酸 缬氨酸 苯丙氨 酸 甘氨酸 丙氨酸 酪氨酸 亮氨酸 啤酒 活性戊醇 10 异丁醇 3050 -苯乙醇 4050 10 正丙醇 45 酪醇 35-40 异戊醇 30 麦汁 8090 3040 100120 260 第三组 赖氨酸 组氨酸 精氨酸 色氨酸 啤酒 50 15 5060 150
B 琥珀酸
COOH │ CH2 │ +2H2O C H2 │ CH2NH │ COOH COOH │ CH2 │ + CH2 │ COOH CH2O H │ CHOH │ CHOH
C6H12O6 +
+NH3+CO2
用大米酿造黄酒琥珀酸高达 700 ~ 800mg/L ,而正 常啤酒中仅为30~150mg/L。如采用大米时,糖化蛋白 质休止时间过长,造成谷蛋白分解形成过多的谷氨酸, 发 酵 时 由 谷 氨 酸 转 化 会 形 成 过 多 的 琥 珀 酸 , 250 ~ 300mg/L ,但适宜量仅为 50 ~ 80mg/L 。琥珀酸,既酸, 又咸又苦,风味不佳。
贮酒中+O2
CH3CH2OH
乙酸味阈值是70mg/L,一般正常情况啤酒仅为 30~60mg/L,若>70mg/L,就有酸冲味。优秀啤酒 应<50mg/L。特别是野生酵母污染,前期醋酸菌,后 期乳酸菌污染均可>80~100mg/L。 其中链脂肪酸C6~C12发酵略有增加,酵母自溶也会 增加3.5~5.0,即6~9mg/L。C14~C18长链能被酵母 吸收,发酵低于麦汁,但若衰老、自溶,长链脂肪 酸分泌能促进啤酒老化。
5.提高还原期(后酵)温度,可加速VDK还原。以前 传统发酵 ,后酵温度仅 5℃,现代大罐发酵 ,如 10℃主酵有三种还原: ⑴高于主酵温度如12℃~16℃还原 ⑵等于主酵温度 ⑶略低于主酵温度如8℃
⑴高于主酵温度如12℃~16℃还原 ⑵等于主酵温度 ⑶略低于主酵温度如8℃
当然⑴最快,但此时营养物质枯竭,温度高导致酵 母衰退死亡增加。
m0 mg/L 正丙醇 正丁醇 异丁醇 异戊醇 活性戊醇 -苯乙醇 酪醇 色醇 总高级醇 25 50 75 50 75 50 10 1 100
Beer含量范围 5~15 1~10 15~35 35~100 15~30 15~80 1~3 0.1~2 50~150
优秀啤酒 5~7 1~3 7~15 30~40 5~20 25~35 1.5 0.2 <100

丙酮酸 有机酸 乙酰辅酶A 乙醇 脂酰辅酶A 脂肪酸 脂肪
氨基酸
酮酸
乙醛
双乙酰 杂醇油
酯类
酯生成影响:
1.发酵温度:如乙酸乙酯 10℃ 25℃ 30℃ 12.5mg/l 21.5mg/l 15mg/l 2.连续发酵比分批式发酵多产酯; 3.高接种量,酵母增殖倍数减少,乙酸乙酯减少; 4. 麦汁充氧水提高,有利于高级醇生成,且减少酯合 成; 5.高浓麦汁有利酯的合成; 6.高比例辅料,C∶N失调,缺乏同化N,限制酵母生 成,使C转化SCoA增加,酯也增加; 7. Zn2+增加,促进酵母生成,促进高级醇和酯的合成
乙酸甲酯 乙酸乙酯 丙酸乙酯 乙酸异戊酯 丁酸乙酯 己酸乙酯 辛酸乙酯 乙酸苯乙酯 总挥发酯
m0 50 30 10 2 0.5 0.3 1.0 5.0
Beer 1~8 15~30 1~5 1~5 0.1~0.2 01~0.6 0.2~0.6 0.2~1.5 25~75
优秀Beer 1~3 12~25 1~2 1~1.5 0.1 0.2~0.3 0.1~0.3 1.0 25~35(40)
2,3-丁二酮 M0=0.1mg/l 2,3-戊二酮 M0=10mg/l
异丁醇
异丁醇
缬AA
麦芽糖 丙酮酸 活性乙醛
α-酮基异戊酸
α-乙酰乳酸
α-乙酰乳酸
… …
乙偶姻 α-乙酰羟基丁酸 2,3-丁二醇 异亮AA 2,3-丁二醇
双乙酰
2,3-戊二酮
影响和消除双乙酰的因素:
1. 菌种:减少-乙酰乳酸合成(如甲磺隆处理)和开 通-乙酰乳酸合成氨基酸途径(基因克隆) 。 2.提高麦汁缬氨酸水平,从 40mg/l 提高到 150mg/l ,峰 值从0.6mg/l减低到0.2mg/l。 3.加速-乙酰乳酸氧化(提高麦汁溶氧水平)。 4. 控 制 还 原 期 的 悬 浮 酵 母 密 度 , 能 加 速 还 原 。 如 10×106~20×106 个 /ml ,还原期可缩短至 3~5 天;若 悬浮酵母细胞密度<5×106个/ml,还原期可延长至7 天以上,双乙酰还原不到终点(目前控制终点一般 VDK<0.05mg/l)。
四、啤酒中酸类物质

酸类物质本身不构成香味,但能促进香味。 适量酸使啤酒协调、平衡、活泼;过量酸使 啤酒粗糙、不平衡、酸刺激感。 滴 定 总 酸 ( 1ml/100ml ) 相 当 于 乙 酸 0.06g/100ml, 乳酸 0.09g/ml ,柠檬酸 0.064g/ml , 琥珀酸0.059g/ml。 麦芽中总酸 :
啤酒风味物质代谢与控制
江南大学 (原无锡轻工大学) 顾国贤

Fu = n(啤酒中含量)/ mο(阈值)
> 1 (风味显著) 0.5~1 (有风味) <0.5 (风味不显著)
=
啤酒中风味物质均希望Fu<1; 大多数Fu<0.5; 有些可以在0.5~1。
一、高级醇 1907年Ehrlish路线:
转氨酶 RCHCOOH + RˊCH2COOH NH2 RCOCOOH + RˊCHCOOH 脱羧酶 脱氢酶 RCHO NH2 RCH2OH
乳酸
极限值 正常含量 mg/100ml
柠檬酸 18 1215 0.234 1416
丙酮酸 25 415 0.020.0 4 5
苹果酸 710 510 0.03 8
琥珀酸 42 14 0.28 5
乙酸 10 36 0.1 2
C3C1
2
40 412
310 25 0.2
折 算 成 总 0.0440.13 酸 百威
7
发酵中产生的酸主要来自三羧酸循环产生的有机酸、酮酸和 C1~C12的脂肪酸。 发酵中总酸增加量仅为 0.7 ~ 1.3ml ,滴定麦汁总酸在 1.4 ~ 1.7ml 。(反馈抑制发酵生酸)。但这两次酸仅有 60 ~ 80 % 进到啤酒中去,从宏观看发酵生酸幅度仅在0.1~0.4。
如pH5.3的麦汁,不同酵母生酸幅度:
原始总酸 4.5~7.0(ml/1NNaOH/(100g绝干麦芽)) 酶解酸 10.5~13.0 (ml/1NNaOH/(100g绝干麦芽)) 麦芽总酸 15.0~20.0 (ml/1NNaOH/(100g绝干麦芽))
协定麦汁 8.60P ,1.3~1.7 ,最好在1.3ml ±0.1 ,过高 发芽温度总酸高。 麦芽和麦汁中酶解酸:
麦 汁 - 氨 基 氮 为 180200mg/L , 总 氨 基 酸 为 15001800mg/L。 酵母细胞合成需适量酮酸来合成相应所需氨基酸, 但它的合成也会受到氨基酸反馈抑制,特别在发酵 中后期,麦汁中剩余氨基酸不足,反馈抑制建立起 来,导致酮酸的积累(酵母毒素),它就会转化成 相应的高级醇。 第一组氨基酸变化小,影响小,特别是第二组, 产生高级醇,第三组缺乏会影响酵母氮代谢,影响 繁殖也影响风味。因此,我们务必使麦汁中富含第 二组氨基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