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哥白尼革命
康德哥白尼式的革命名词解释

康德哥白尼式的革命名词解释
康德哥白尼式的革命是指18世纪欧洲发生的一场思想和文化
上的变革,受到启发的哲学家康德和天文学家哥白尼分别代表了这场革命中的两个方面。
康德的哲学思想强调了人类理性的重要性,认为通过自由的思考和探索,人们可以获得知识和境界的提升。
他的思想影响了后来的现代主义、理性主义、唯理主义等哲学流派。
这种关注人类理性的思潮,带动了人们对常识和权威的质疑,推动了现代思想的发展。
哥白尼则在天文学方面提出了日心说的理论,推翻了以往地心说的常识,引发了天文学和科学思想上的变革。
这种科学思想强调观察和实验,推崇知识的实证和验证,奠定了现代科学方法的基础。
康德哥白尼式的革命成为了欧洲文化和思想上的一次重大跨越,带来了现代文化和科学思潮的开始和发展。
论康德在上帝观中实现的哥白尼革命

是从理性领域到实践领域 , 而是 如 同他 在纯粹 理性 范围 内发 生的认识“ 白尼革命 ” 哥 一样 , 在宗 教批 判 的领域 中也同样引 发 了一场意义深远的伦理“ 白尼革命 ” 哥 。 康德前 的宗教 批判及其理论 困惑
一
、
上 帝存 在于 自 的固有 规定 性 的理论 前 提 , 然 但最终难 逃 “ 独 断” 的命运 。这样 近代哲 学 家在 批判 理性 上帝 的 同时 , 陷入 了 自身的理论 困惑 中。如何 才 能 既解决 理 性上帝 的存 在方 式, 又为知识 的普遍 必然 性 找到 依据 , 为 哲学 面临 的严 峻 成
神论 通过 把上帝等 同于 “自然实 体 ” 的途 径让 上帝 回到了 自 然之 中 , 把理性 推到 了最 高 , 样在 近代 哲学 家眼 中上帝 不 这
综观近代 以来 的西方哲学史 , 任何一 位伟 大的哲学 家都 不能回避 “ 上帝 ” 这一概念 , 每一 阶段上帝 都会 以不 同的身份 和地 位出现 , 当哲学 家们建 构 自己逻辑 体 系 的“ 充 帮手 ” 而 , 在文艺复兴之后 , 欧洲大陆理性思 维批判 的矛 头直指 中世纪 封建制度 的精神 支柱——宗 教神 学 。人 学对 神 学 的审判 成 为当时时代 的主旋律 , 向被尊 为至高无上 , 一 全知全 能 的“ 上 帝” 成为 了众矢之 的。 , 在这种条 件下产 生的康 德哲 学在批 判 了传统 意义上 帝 观的同时 , 完成 了对 宗教哲 学理 性根 基 的 内在转 换 , 用康 德 的话说 , 对于上 帝 , 我之 确信 , 逻辑 的确 实 , 道德 的确 “ 非 乃 实。 ”l 使其 由认识论为基础转换 为以道德论为基础 , 更多 的
( 康德前 近代哲 学的理论 困惑 三) 康德之前 的近代哲 学 , 无论是 唯理论 还是经 验论都试 图
康德哲学的理论概述

康德哲学的理论概述(西方哲学概览之一)①一、康德的生平著述 (2)二、前批判时期 (3)三、哲学领域的“哥白尼革命” (4)四、什么是先天综合判断? (6)五、先天综合判断何以可能? (7)①提到的章节号码和页码是赵敦华的书中的章节号码和页码一、康德的生平著述伊曼努尔·康德(1724—1804)1724年4月22日出生在东普鲁士的格尼斯堡(1945年后成为前苏联,现在的俄罗斯的加里宁格勒市)地处波罗地海之滨,普瑞格河流经市区入海,它是海岸贸易和手工业发达的城市。
父亲是一位马鞍匠。
母亲受过一定的教育,心地善良,信虔诚派基督教,她对康德影响很大。
八岁至十六岁在教会办的九年制学校上学,成绩优异。
1740年进入格尼斯堡大学神学院学习,1745年毕业。
这时因为母亲和父亲先后去世,家境困难,他当了九年的家庭教师。
他在给学生上课之余,还抓紧时间进行哲学和自然科学的学习和研究,希望获得担任大学教师的资格。
在1755年以前匿名发表了《一般自然史和天体理论》的著作和几篇论文。
1755年开始在格尼斯堡大学任教,担任了多年的编外讲师。
有时每周上课多达二十课时,他曾讲过自然观、人类学、自然地理、逻辑学、形而上学、道德哲学、自然神学、教育学、哲学大全等课程,据说还讲过建筑学和火药制造技术等课程。
1770年晋升为教授。
在康德的一生中,除了有一次暂短的外出旅行以外,他从来也没有离开过格尼斯堡。
他没有结婚成家,生活极其有规律。
早五点准时起床,上午上课,下午上课或搞研究和会见朋友等,下午五点准时散步,晚上读书或写作,晚十点准时就寝。
只有一次例外,是因为读卢梭的著作着迷而没有去散步。
正如教材第259页的引文中说的那样,是卢梭告诉了他,凡是人都是自由平等的,不能因为自己有知识有才能,而蔑视无知的普通民众。
是卢梭教给了他要学会尊重人,特别要尊重普通的劳动者。
因此他与卢梭一样,可以说都是平民哲学家。
他追求自由平等,反对封建专制和宗教迷信,但是他的性格外圆内方,有调和折中的特点。
哲学的“哥白尼式革命”———康德关于形而上学的重建

哲学的“哥白尼式革命”———康德关于形而上学的重建作者:天天论文网日期:2016-2-7 11:24:24 点击:1摘要:一直以来,哲学的“哥白尼式革命”标志着康德在哲学史上的伟大贡献。
因此,理解哲学的“哥白尼式革命”是进入康德哲学体系的最好途径,而研究康德哲学也必须从这里开始,因为“哥白尼式革命”显示了康德所面对的问题和他解决问题的独特方式,最集中地体现了康德哲学的基本原则、特征和趋向以及康德哲学的基本精神。
本文将对康德的“哥白尼式革命”的产生原因、具体内容以及它的影响进行分析。
关键词:康德;形而上学;哥白尼式革命;自在之物“形而上学”(metaphysics)一词源自希腊语,意为“物理学之后”,是西方人在编写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著作时,把他的有关终极本原问题的著作排在其物理学著作之后而得名;中国译者在翻译时借鉴了古代哲学经典《易传·系辞上》中“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的概念,将其译为“形而上学”。
无论是“物理学之后”还是“形而上学”,二者的寓意都是指对世界本原的哲学探索,亦即哲学的本体论问题的探索,因此,形而上学探讨的就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即世界的本原是什么? 形而上学在西方哲学传统中具有重要意义,它一度曾成为哲学的核心,甚至成为哲学的代名词。
到了近代,随着唯理论和经验论的发展,人们开始怀疑知识的客观性,批判形而上学,进而掀起了反形而上学的狂潮。
然而,随着对形而上学的批判,对本体论问题的探讨逐渐陷入了独断论和怀疑主义当中,人们对真理的认识出现了很大程度的混乱。
那么,人的认识能力、范围究竟有多大? 人类的知识究竟是可能的吗? 康德作为当时最伟大的哲学家,义无反顾地担负起了对这一问题的解答。
康德批判了传统形而上学理论的种种错误,重新建立了科学的形而上学体系,实现了哲学上的“哥白尼式革命”,对后来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对这种哲学的“哥白尼式革命”的产生原因、具体内容以及它的影响进行分析。
康德 哲学.ppt

对现象领域的规定
四、实践理性批判
人类 理性
理论理性:认识功能
自然法则
人 不得不服从
应该遵从
实践理性:意志功能
道德法则
四、实践理性批判
康德是把实践范畴引入哲学的第一人,其实 践仅限于伦理学范围
自然法则体现为以“是”为系词的叙述式, 理性法则乃是由“应该”联结的命令式
五、判断力批判
美学
康德是西方美学史上开宗立派的大师,从 他之后美学才真正成为独立的学科
康德的美学贡献与其审美经验无关,完全 是出于其哲学理论需要的纯粹理论思辨的 结果。
五、判断力批判
美学 审美判断不同于逻辑判断,它基于美
感而不是范畴 审美判断关涉的是主体对事物的纯粹
形式的把握,与被把握的对象没有直 接关系(事物之美与事物本身的性质 无关,而是因为它符合了主体的某种 形式,引想主观上愉快的美感)
知识以判断为基本单位,而判断就是以某种形式把不 同的表象或概念联结(综合)在一起。
综合的三重作用:直观中把握性的综合;想象中再现 性的综合;概念中认知性的综合
认识的对象只是表象,即把不同的表象结合于一身的 同一性(对象概念)→意识的同一性→自我的同一性 为其基础和前提→一切认识之最高的根据就是先验主 体的自我同一性。
先验分析论 三、纯粹理性批判
客观演绎:从自我的先验同一性出发,通 过自我意识与对象意识之间的关系说明范 畴对经验的客观有效性
自我的先验同一性:我思伴随着我的一切表象 自我意识还必须以对象之综合的统一性为前提 范畴作为先验自我之综合统一功能的体现乃是
自我与对象之间的“中介” 知性范畴是形成经验对象的先天条件
康德的哥白尼式革命名词解释(一)

康德的哥白尼式革命名词解释(一)康德的哥白尼式革命名词解释康德是德国的哲学家,他提出了一种哲学思想革命,被称为“哥白尼式革命”。
这种革命的核心是从国家与民族的角度出发,思考人类的认识能力和思维方式,并提供了一种新的认识论。
在康德的哥白尼式革命中,涉及到许多重要的名词,下面将列举并解释这些名词。
1. 哥白尼式革命哥白尼式革命是指康德推崇的一种认识方式,它以哥白尼为代表,表示思维的一种转变,即从以往的通过直观经验来认识世界,转向通过理性思维来认识世界。
这种革命对于哲学、科学等领域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认识能力认识能力指人类在认识事物过程中所具备的能力,包括感知、思维、判断、想象等。
在康德的哥白尼式革命中,他提出了人类具有一种先天的综合认识能力,即“纯粹理性”,人类可以通过这种认识能力去认识事物的本质。
3. 纯粹理性纯粹理性是指人类思维能力中与经验无关的部分,它包含了形式、结构等普遍的思维方式。
在康德的哥白尼式革命中,他认为人类具有纯粹理性,通过纯粹理性可以超越经验,去认识事物的普遍规律和本质。
4. 理性理性是指人类的思考和思维过程中所涉及的能力和机制,包括逻辑推理、判断能力、批判思维等。
在康德的哥白尼式革命中,他强调理性对于认识事物的重要性,认为通过理性思维可以揭示事物的规律和本质。
5. 经验经验是指人类通过感知和观察所获取的直接经验,包括视觉、听觉、触觉等。
在康德的哥白尼式革命中,他认为经验是认识过程中的基础,但同时也强调经验的局限性,主张通过纯粹理性来超越经验,去认识事物的普遍性。
6. 物自体物自体是指事物的本质和特性,即事物存在于自身独立于我们的认识之外。
康德认为人类的认识能力不能直接认识物自体,只能通过经验和纯粹理性的结合,间接地去认识物自体。
7. 现象现象是指事物在我们感知和认识中所呈现的表象,即我们所能观察到和感知到的外部形态和特征。
康德认为我们只能通过现象来认识事物,而不能直接认识事物的本质和内在属性。
康德的三大哲学著作

康德的三大哲学著作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了康德里程碑式的“批判哲学”三大著作——《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新的中译本,以下是店铺精心整理的康德的三大哲学著作的相关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康德的三大哲学著作《纯粹理性批判》简介《纯粹理性批判》(德语:Kritik der reinen Vernunft)被公认为是德国哲学家伊曼努尔·康德流传最为广泛,最具影响力的著作,同时也是整个西方哲学史上最重要和影响最深远的著作之一。
初版于1781年,并于1787年再版的该书,常被称做康德的"第一批判",并与其后的《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并称为康德"三大批判"。
在这部西方哲学奠基式的著作中康德尝试将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接合起来,并以此反对大卫·休谟彻底的经验主义。
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出版于1781年,在1787年第二版时做了较大的修改。
学术界对这两个版本的重视几乎是同等的。
在出单行本时,国际上通行的做法是以第二版为基准,将第一版与第二版有异之处以注释或附录的方式标出。
这部译文沿袭了上述通行做法。
也就是说,根据1968年普鲁士王家科学院的"Akademie-Textausgabe"翻译,以第二版为基准,凡是第一版与第二版有异之处,文字较少者均以脚注的方式标出,文字较多者则附于合适的地方。
当然,康德对第一版的一些纯然行文风格的改动,因不涉及汉译内容,就不一一标出了。
翻译难,翻译康德难,翻译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更难。
难不仅在于康德的著作本身,不仅在于康德的语言和思想,更在于康德的这部著作为国人所熟悉的程度。
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参考了已有的各种汉译版本,在诸多地方甚至直接吸取了这些版本的成功译法。
对所有这些先行者已作出的贡献,译者始终保持着崇高的敬意,更因吸取了这些先行者的研究成果而特致谢意。
译者力求能够在康德的翻译和理解方面有所创新,对一些术语的翻译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但自知学养有限,"众口难调",谨欢迎学界和读者提出批评。
康德的哥白尼的革命

康德认为科学知识的真理性即普遍必然性不能来源于经验,而只能是先天的。
问题在于我们如何能够先天的认识对象。
按照形而上学的传统观念,真理仅在于知识符合对象,由此决不可能说明知识的先天性。
于是,康德仿照哥白尼提出日心假说的方法,将知识和对象的关系颠倒过来。
认为不是知识符合对象,而是对象必须符合知识,即符合主体的先天认识形式,因而一方面外界事物提供给我们认识所必须的感性材料,另一方面则由主体赋予它们普遍必然的形式。
康德的哥白尼式的革命确立了其哲学的基本原则,他一方面以突出主体能动性的方式证明了科学知识的可能性,批判了传统形而上学,另一方面则限制了知识以便为道德自由留地盘,亦即为形而上学留地盘,将形而上学的对象从认识领域转到道德领域。
康德的“哥白尼革命”以其独特的方式证明了科学知识的普遍必然性,突出了主体在认识中的地位、作用和能动性,但是与此同时也产生了极其严重的消极后果。
因为如果不是知识必须符合对象而是对象必须符合主体的认识形式,那就意味着事物对我们来说被划分成了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通过主体的认识形式所认识的事物,康德称之为事物对我们的“表现(Erscheinungen)”,另一方面是未经认识形式限制因而在认识之外的“事物自身”、“物自体”或“自在之物(Dinge an sich)”。
主体先天的认识形式虽然构成了知识之普遍必然性的根据,但是亦限制了我们对事物的认识:我们只能认识事物对我们的表现而不可能认识事物本身。
这样一来,不仅自然科学要求按照自然本来的面目认识自然的原则发生了动摇,而且更严重的是,形而上学企图超越自然的限制而把握宇宙自然之统一的本质和规律的理想注定是不可能实现的。
这就是说,自然科学是可能的,而形而上学是不可能的。
从这个角度看,“哥白尼式的革命”归根结底是对理性认识能力的限制,其结果完全是消极的。
然而在康德看来,这个消极的限制完全可以转化为某种积极的成果。
虽然认识形式的限制体现了认识能力的有限性,但是另一方面它也表明在我们的认识领域之外还有一个不受认识形式限制因而可能是无限自由的领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康德哥白尼革命哥白尼由于把恒星的运动部分归之于观察者的运动从而解释了恒星的表面上的运动一样,康德则通过揭示客体与心灵相符合——在认识中,不是心灵去符合事物,而是事物要符合心灵——而证明了心灵的先天原则如何适用客体。
“这种情形正与哥白尼最初的思想的情况相同。
哥白尼假设一切天体都围绕观察者旋转,因此不能很好地说明天体的运动。
于是,他假定观察者旋转,恒星静止不动,以尝试其是否更易于成功”。
——“依据几何学家和物理学家所确立的例证,使形而上学革命化,以改变迄今为止一直流行的形而上学的程序,这种尝试即纯粹思辨理性批判的主要目的”。
康德以前的哲学认为,真理即是知识符合对象,我们的认识能力围绕着事物展开,努力去寻求事物的本质,这在哲学上被称为本体论哲学。
康德则认为,事物的本质不可知,我们所能知的只是事物的现象,只是事物显现在我们面前的样子(这就是所谓的康德的不可知论,其实康德的意思是物自体不可知)。
而事物如何在我们面前显现,决定于我们的认识能力,通俗地理解,比如人有色盲,则具此一颜色之物可能显现为彼一颜色。
当然,康德其实主要不是表达这种意思。
这种意思主要是英国哲学家贝克莱的存在就是被感知的观点。
但的确有相通之处,而又有很大不同。
所以,当时哲学界有人称康德是贝克莱主义,是有些道理的;而康德听了很生气,以为大不同,也是有道理的。
康德的主要意思是,我们对事物的认识,决定于人类先天的认识能力,这种能力包括先天直观形式如时间和空间,包括人类先天的知性结构和范畴,如质、量、关系、模态等四个方面下属的十二种范畴。
正是这些具有普遍有效性和客观必然性的先天认识能力,决定了人类知识如何可能,决定了人类知识的普遍有效性和客观必然性。
正是康德,让近代哲学发生了转向,即由本体论哲学转向认识论哲学,转向研究人的认识能力。
真理不是知识符合对象,而是对象符合知识,正如不是太阳围绕地球转,而是地球围绕太阳转,因此哲学界认为康德的哲学革命意义之重大就如天文学上的哥白尼革命一样。
康德认为一直以来人们认为认识事物就是认识事物本身,我们的感性或理性认识能力围绕着事物展开,就象哥白尼之前,人们认为太阳围绕地球转;实际上人们如何认识事物呢?康德认为事物在进入我们的认识领域时就被我们的认识能力进行了建构,比如说时空概念就是人头脑中本来就有的,所以我们在看到的所有的事物都在时空之中,就象我们的头脑中带了一个时空的眼镜,所以事物呈现什么样子是受我们头脑中有什么认识框架所决定的,即我们认识事物不再是围绕事物转,而是事物围绕我们的认识能力转,也就是哥白尼革命:地球围绕太阳转。
休谟通过对因果关系的诘难证明了一点: 这些关于现实的概念知识的结构形式, 特别是因果关系形式, 并不存在于知觉中, 而是观念的组合结构的产物, 没有任何证据可以证明因果关系与现实有关。
康德受到莱布尼茨的启发进行了又一次认真地思考: 借助于认知者的单子和被认知者的单子之间, 源于上帝的预定和谐, 潜在的先天性的净化观念是否有可能解决思维与存在的关系之谜。
很快地, 康德就认识到, 这种先定和谐是一种形而上学的臆测, 不可能证明因而也不可能支持科学的哲学体系。
让世界围绕认识者旋转起来, 人类的知识就既有先天的意识成分, 又有后天经验的成分。
如果对象必须依照我们直观能力的性状, 那么我倒是完全有可能想象这种可能性。
先天综合判断
所谓“先天综合判断”就是既具有感觉经验的内容,同时具有普遍必然性的知识,这样的知识才是科学知识。
换言之,如果有科学知识,如果有具有普遍必然性的知识,那么就意味着我们的知识既有感觉经验的内容,同时具有普遍必然性,这就是衡量一种知识是不是科学知识的标准:先天综合判断。
康德断言﹐一切科学知识都是由这类判断构成的。
如数学命题﹕7+5=12。
单纯联结7和5的概念﹐根本分析不出12这个谓项﹐只有藉助于直观﹐例如藉助手指的逐一相加﹐然后才得出12这个概念。
所以算术命题永远是综合的﹐然而它又是先天的﹐因为7+5=12这个命题具有不是来自经验的普遍必然性。
又如几何学命题﹕两点间直线是最短的线﹐主项中“直”的概念不包含量﹐只包含质﹐因此“短”这个量的概念不能从主项分析得出﹐只能由直观加上去﹐但是这个命题又公认为普遍有效的。
又如自然科学命题﹐每个发生的事物都有其原因。
“原因”指与发生的事物不同的某种东西﹐不包含在主项里﹔但是每个发生的事物又必然有原因﹐这种必然性完全不能从经验得来﹐是以先天知性概念为依据的。
只有先天综合判断才能构成科学知识。
先天综合判断的提出﹐表现出康德哲学力图克服唯理论和经验论的片面性的调和倾向。
但康德所强调的是理性的先天性﹐认为没有理性的先天因素﹐经验知识﹑实践道德和审美活动都不可能。
物自体
物自体“只能思之不能知之”。
在那么我们就永远既不能先天认识它, 也不能后天认识它。
”
以“自然”为例:
作为物自体的自然是不可知的, 但是, 与人们的意识相联系、作为人们经验对象的自然是可知的, 这一自然就是人们认识所能及的“现象”。
康德在探讨人们如何能认识作为现象的自然时, 提出了不同于他以前唯物主义的、独创性的观点。
首先在对认识主体的看法上,亚里士多德和洛克分别提出了“腊块说”和“白板说” , 认为人的感官和心灵是一块白板,在没有认识自然以前, 里面没有任何先天而来的痕迹, 没有任何记号, 没有任何观念。
相反, 康德认为人们在认识作为现象的自然时, 主体先验地具有一套认识形式, 这就是在感性阶段上作用于自然的形式一一时间和空间; 在知性阶段上用以“给自然立法”的范畴—因果性、可能性和现实性等。
其次, 在主体和对象的关系上, 康德以前的唯物主义哲学家认为, 人们对外物的反映是消极被动的, 正如培根所说: “存在的真理同知识的真理是一个东西, 两者的差异不过如同实在的光线同反射光线的差异罢了。
”这就把人们的认识看成是镜子似的反映。
而康德认为人们在认识作为现象的自然时, 要依靠主体先验具有的时空直观形式和知性范畴, 主体从感觉开始的对自然的整个认识活动, 从来不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过程,相反, 认识的层次愈高, 主体的能动作用就愈强。
人从过去受认识对象的制约变成认识对象的主宰者, 人不仅是自然的仆役和解释者, 更重要的是自然的主人和“立法者”。
再次, 康德认为主体之所以对自己的认识对象具有能动作用, 关键在于这一认识对象—作为现象的自然, 是主体自己“设定”的, 对象在被我们认识之前, 主体关于对象已有所规定, 主体在直观和思维对象时, 正是运用主体自身的规律对它进行了综合, 从而把散乱杂多的材料综合成一个完整的对象。
康德写道: “如果理智处于一种给感性立法的地位, 那么它自身必定是一个创造者,他或者是这些感性形式的创造者, 或者是这些感性形式的材料也就是对象的创造者。
”由上可知, 正是作为“现象的自然”学说的提出, 使康德在主体和对象的关系土进行了哥白尼式的革命, 主体的能动性被充分阐发出来, 第一次把“自然”不仅看作是主体反映的对象, 而且是主体活动和改造的对象, 从而批判了他以前唯物主义哲学家消极被动的反映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