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一年级第二学期第18课

合集下载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语文第18课《小猴子下山》教案(二篇)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语文第18课《小猴子下山》教案(二篇)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语文第18课《小猴子下山》教案设计说明《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让学生打好扎实的语文基础。

由此,本课设计力争突出随文识字策略,采用多种手段创建语言训练平台。

借助本文内容,组织学生展开识字与阅读的语言训练,引导学生自主理清故事顺序,在有趣的故事情节的推动下,习得识字方法,丰富语言积累,感悟文章说明的道理,即:做事情要一心一意。

从而实现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课前准备1.教师准备:(1)课文相关动物、事物图片。

(2)重点句段教学辅助课件。

2.学生准备:制作本课字卡。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预习回馈,引入新课1.板书课题,学习“猴”字。

提示:猴子是动物,所以“猴”字是反犬旁。

注意右部是“候”少了一竖。

2.游戏中复习回顾。

课件出示大量故事中曾出现或没有出现过的事物图片,让学生判断哪些图片中的事物是故事中有的。

(游戏过程中,将故事中出现过的“玉米、西瓜、桃子、兔子、猴子”等图片贴到黑板上。

)3.指导读好这些名词。

强调“桃子、兔子、猴子”等词中“子”是轻声。

设计意图:课堂伊始,运用多彩的图片让学生判断故事中出现的事物,在有趣的游戏中了解学生预习的情况,这样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为学生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同时可以很好地了解学情,为新课学习做好准备。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1.朗读全文。

(1)教师引言:小猴子下山,他先后走了哪些地方?(师画一座山,并板画路线。

)指学生接读课文。

(2)师生听读课文,正音。

2.排列图片。

(1)引导学生将故事中相关事物的图片按小猴子下山的先后顺序放进这幅路线图里。

(依次为玉米地、桃树下、西瓜地、小兔子。

)(2)师生交流订正。

3.练说量词。

(1)排图片后,辅助贴图练说:小猴子下山,先来到了一()玉米地,再走到一()桃树下,接着走过一()西瓜地,最后看见了一()小兔子。

(2)量词训练。

①教学:块。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一年级语文下册:课文 第18课《小猴子下山》PPT、优质教学课件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一年级语文下册:课文 第18课《小猴子下山》PPT、优质教学课件
松。 意:上中下紧凑,“立”最后一笔横要写长,中
间 扁日横落在竖中线上。 诗:右部分的三横间隔距离相等,中间横最长
, 两笔竖不在同一条竖线上,竖钩偏右。 6. 学生描红、仿写、临写,教师巡视指导。(放 轻音乐)
第二课时
第 周 星期
总课时数
教学内容:精读课文,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 教学要求:
1.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静夜思》。 2. 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3. 指导用“思念”说一句话。 教学重、难点:
复备栏
#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
③“天安门广场成了欢乐的海洋”。
#天安门广场真的成了海洋了吗?
#为什么是欢乐的海洋呢?
#有感情地练说这句话。 (4)这么多人来,他们在于什么呢?再次
细 读第 3 自然段。
①指名朗读第 3 自然段的第 2~5 句。 ②(播放录像)来看看录像,用“有的
…… 有的……有的……”来向同学们介绍
人们在干什么?
#四人一组讨论说。
#互相纠正,再次说。 ③指名说,师生共同评议,再次指名说
。 这样反复说,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熟悉

度。
④从人们的做事中,你感受到人们的心情
怎样? 从哪些词体会出来的?(不知疲倦,一次
又 一次,舞,狂欢)
⑤指导有感情朗读第 2~5 句话。 自读,同座位互读,指名读,赛读
。 (5)指导朗读第 3 自然段。
自读,指名读,齐读 。 2.教学第 2 自然 段。
(1) 各自轻声读第 2 自然段。
(2)
教师问,学生根据内容答,以问答形
式读书。
厶我国申奥成功时间是——? (2001
年 7 月 13 日晚上) 厶申奥成功的喜讯刚刚传到北京,北京

最新2023-2024学年部编人教版语文一年级下册第18课《小猴子下山》优质课件

最新2023-2024学年部编人教版语文一年级下册第18课《小猴子下山》优质课件
3
讲授新知
猴子:哺乳动物,群居山林中,杂食性 动物。猴子的大脑发达,行动灵活。在中 国传统的十二生肖中排名第九位,与十二支 配属“申”,一天十二时辰中的“申 时”——下午三点到五点又称“猴时”。
4
讲授新知
我会认 hóu jiē bāi kánɡ mǎn rēnɡ
猴结掰 扛满扔
zhāi pěnɡ ɡuā bào bènɡ zhuī
同学们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小猴子下山的所作所为 一只小猴子下山来,走到玉米地里(掰玉米),来到桃树
下(丢掉玉米摘桃子 ),走到瓜地里( 扔掉西瓜追兔子), 后来又(丢掉桃子摘西瓜 ),最后( 空着手回家 )的故事。
这个故事想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我们下节课接着来探索。
12
课堂练习
一、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打“√”。
_清__静___清__静___
_学___习__学__习___
22
课堂练习
例2:蹦蹦跳跳(AABB)
__开__开__心__心___
_高__高___兴__兴___
__平__平__安__安___
_团__团___圆__圆___
23
课堂练习
二、小猴子下山来,结果却空着手回家去了, 你想对小猴子说些什么?
小猴子,做任何事情都要有目标,不能三心二 意,否则最后可能什么也得不到。
24
课堂小结
课文通过对_小__猴__子___下__山_经过的描写,告诉我 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__有__明___确__的__目___标___,不要 _三___心__二__意_,否则将__什__么__也___得__不_。到
25
课后作业
积累和手有关的动词,如: “扛、扔、摘、捧、抱、 捉、排、提、挑、拔、拍、 摇。搬”,做成生字卡片, 玩“你来做我来猜”游戏。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下册语文课文第18课《小猴子下山》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下册语文课文第18课《小猴子下山》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下册语文课文第18课《小猴子下山》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篇一】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下册语文课文第18课《小猴子下山》原文有一天,小猴子下山来,走到一块玉米地里。

他看见玉米结得又大又多,非常高兴,就掰了一个,扛着往前走。

小猴子扛着玉米,走到一棵桃树下。

他看见满树的桃子又大又红,非常高兴,就扔了玉米,去摘桃子。

小猴子捧着几个桃子,走到一片瓜地里。

他看见满地的西瓜又大又圆,非常高兴,就扔了桃子,去摘西瓜。

小猴子抱着一个大西瓜往回走。

走着走着,他看见一只小兔子蹦蹦跳跳的,真可爱,就扔了西瓜,去追小兔子。

小兔子跑进树林里,不见了。

小猴子只好空着手回家去。

【篇二】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下册语文课文第18课《小猴子下山》教案教学目标1、认识12个字,会写7个生字、词。

2、能熟练朗读课文、理解句子。

3、懂得做事情要有恒心、有始有终、而不应这山望着那山高。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能读、写,并在适当的语言环境中运用8个生字、词。

难点:能概括小猴子为什么一无所获。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知识的新授阶段1、呈现新教学内容(1)呈现课文题目“小猴子下山”(2)老师讲述“小猴子下山”的故事,使学生对整篇文章有一个大致概念。

2、生字教学(1)呈现文中的生字、词(2)一个学生拼读生字,老师在旁纠正错误;指出注意翘舌音、前鼻音和后鼻音。

老师范读,全体学生跟读。

擦掉拼音后再认读。

(3)教写生字学生先书空7个生字、词。

请两位学生板书。

老师纠正错误之处。

提供记忆策略:往:“住”字再加“丿”常:底下是“巾”字(4)运用生字、词非常是什么意思?(参考答案:十分、很、极)用“非常”这个词造句。

老师提示:老师奖给我一面红旗,我()高兴。

二、巩固与检测根据课后习题三,区分不同动词的意义,并会在适当的语言情景下运用。

读“掰”“抱”“扔”“摘”“扛”“捧”;学生表演这六个动作(有错误之处及时纠正)学生做习题,校对。

三、作业抄写生字,熟读课文。

一年级语文下册课件第18课小猴子下山人教部编版

一年级语文下册课件第18课小猴子下山人教部编版

延伸:通过课外拓 展活动,引导学生 自主探究和学习, 培养创新意识和实 践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掌握本课生字词,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掌握本课生字词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理解课文内容及主题思想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理解课文内容,懂得“不能做事三心二意”的道理
添加 标题
难点解析:本课的难点在于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通过小猴子下山的故事,让学生懂得“不能做事三心二 意”的道理。
教学内容
导入新课
播放音频:小 猴子下山的故 事音频,吸引 学生的注意力
提问:听完故 事后,哪位同 学可以告诉我 小猴子下山后 发生了什么事
情?
引导学生思考: 通过问题引导 学生思考本课 要学习的内容
揭示课题:引 导学生了解本 课要学习的内 容与小猴子下
山有关
学习生字词
本课需要掌握的生字:猴、结、掰、扛、满、扔、摘、
拓展延伸:通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并懂得道理
讨论主题:小猴子下山后,会学到什么道理? 小组合作:分组进行讨论,鼓励学生互相交流、合作。 分享感悟:每组选派一名代表,分享讨论结果及个人感悟。 教师总结:对学生的讨论进行总结,并引导他们将所学道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教学评价与反馈
评价方式: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评价等
01
捧、抱、蹦、跳
需要掌握的词语:掰玉米、扛玉米、扔玉米、摘桃子、
02
捧桃子、抱西瓜、蹦高、跳远
读音需要注意的生字:猴(hóu)、结(jiē)、掰(bāi)、扛 03 (gāng)、扔(rēng)、摘(zhāi)、捧(pěng)、抱(bào)、
蹦(bèng)、跳(tiào)
书写需要注意的生字:猴、掰、扛、扔、摘、捧、抱、

人教版一年级语文下册第18课小猴子下山生字拼音、部首、笔画、笔顺、结构、组词、基本解释查询

人教版一年级语文下册第18课小猴子下山生字拼音、部首、笔画、笔顺、结构、组词、基本解释查询

biān,bian

5
横折钩、撇、点、横折折撇、捺
左下包围结构
边组词
边埃
边隘
边岸
边跋
边班
边邦
边气
边前
边墙
边情பைடு நூலகம்
边酋
边区
边曲
边缺
边壤
边人
边的基本解释
[ biān ]
1、几何图形上夹成角的射线或围成多边形的线段。
2、边缘:海边。村边。田边。马路边儿。
3、镶在或画在边缘上的条状装饰:花边儿。金边儿。裙子下摆加个边儿。
10、姓。
[ bian ]
(边儿)方位词后缀:前边。里边。东边。左边。

ne,ní

8
竖、横折、横、横折、横、撇、撇、竖弯钩
左右结构
呢组词
呢呢痴痴
呢喃
呢呢
呢羽
呢绒
呢喃细语
呢子
呢的基本解释
[ ne ]
1、用在疑问句(特指问、选择问、正反问)的末尾,表示疑问的语气:这个道理在哪儿呢?。你学提琴呢,还是学钢琴呢?。你们劳动力够不够呢?。人呢?都到哪儿去了?。他们都有任务了,我呢?
3、从上到下的;从前到后的(跟“横”相对):直行的文字。屋子很大,直里有两丈,横里有四丈。
4、挺直;使笔直:直起腰来。
5、公正的;正义的:正直。理直气壮。
6、直爽;直截:直性子。心直口快。直呼其名。他嘴直,藏不住话。
7、汉字的笔画,即“竖1”
8、一直;径直;直接:直达。直到。直哭了一天。直朝村口走去。
4、“加”跟“加以”用法不同之点是“加”多用在单音节状语之后。
5、姓。
[ ní]
呢子:毛呢。厚呢大衣。呢绒哔叽。

一年级下册语文课件第18课小猴子下山人教(部编版)

一年级下册语文课件第18课小猴子下山人教(部编版)

需要改进的地方:根据 学生的反馈和教学效果, 分析教学方法的不足之 处,并提出改进措施和 建议。
教学效果的评估:通过 课堂测试、作业完成情 况等方式,对教学效果 进行评估,以便及时调 整教学方法和策略。
学生的反馈:收集学生 对教学方法的意见和建 议,以便了解学生的需 求和期望,进一步优化 教学方法。
感谢观看
汇报人:
学习生词:重点理解“掰、扛、扔、摘、捧、抱”等动词的意思。
课文背景:介绍本课是一篇童话故事,通过小猴子下山后所做的事情,告诉人们做事要专一,不要三心二意。
讲解课文分段和每段的大意
导入:介绍小猴子下山的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课文 分段讲解:按照课文段落,逐一讲解每段的内容和意义 概括大意:总结每段的大意,帮助学生理解全文 互动环节: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总结:回顾本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一年级下册语文课件 第18课小猴子下山人 教(部编版)
, a click to unlimited possibilities
汇报人:
01
教学目标
03
教学步骤
目录
02
教学内容
04
教学反思
01教学目标
掌握本课的生字词
掌握本课要求认识的12个生字 掌握本课要求会写的6个生字 掌握本课要求理解的词语:掰、扛、扔、摘、捧、几、块、常、往、以、为 了解本课重点词语的意思:掰、扛、扔、摘、捧、一块、常常、往常、以为
“不能做事有 头无尾”的道 理,培养良好
的阅读习惯
教学重点:识 字、写字,理
解课文内容
02教学内容
讲解生字词
重点生字词:列出本课需要重点掌握的生字词,包括读音、笔画、结构、含义等方面的内 容

人教版语文一年级下册 18 棉花姑娘

人教版语文一年级下册 18 棉花姑娘

18《棉花姑娘》导学案18棉花姑娘[教学目标]1.认识“棉、娘、治”等13个生字和大字头1个偏旁;会写“病、医、别”等7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出祈使句请求的语气,读好文中角色的对话。

3.通过比较,初步体会“碧绿碧绿的、雪白雪白的”表达效果,并进行拓展说话。

4.了解不同的动物能消灭不同害虫的科学常识。

[教学重难点]重点:识字、写字。

读出文中的祈使句请求的语气,读好对话。

难点:了解不同的动物能捉不同害虫的科学常识。

[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会认13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认识偏旁“”。

(重点)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大致内容。

一、猜谜导入,揭示课题1.猜谜导入:“说它是花不是花,冷天人人需要它。

白白胖胖真可爱,一堆一堆白花花。

”(谜底:棉花)2.棉花用处那么大,又长得那么可爱,你想怎样称呼它?我们可以称它为——棉花姑娘。

(出示课题,齐读)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1.学生借助拼音,自由读课文。

2.同桌之间相互检查生字。

(“娘”是鼻音,“治”是翘舌音,“啦”是轻声)3.组织全班进行认读生字比赛。

三、整体感知课文1.棉花姑娘希望有人给她治病,大自然的医生可多了,棉花姑娘遇到了哪些医生呢?2.自由读课文,互相交流。

燕子/啄木鸟/青蛙/七星瓢虫3.这些医生能为棉花姑娘治病吗?为什么?(教师简要介绍这些小动物)燕子—捉空中的害虫/啄木鸟—捉树干里的害虫青蛙—捉田里的害虫/七星瓢虫—捉蚜虫四、学习第1自然段1.课件出示:第一幅图,可爱的棉花姑娘怎么啦?(生病了)2.棉花姑娘身上长满了蚜虫,她觉得怎样?这时她会怎么想呢?(1)出示句子:她多么盼望有医生来给她治病啊!(2)根据上下文讲解“盼望”一词。

3.指导朗读:指名读、评议——自由读——齐读。

4.学习第2自然段。

(1)出示第二幅图。

棉花姑娘正在盼望医生来给她治病时,谁来了?(2)他们之间说了什么呢?用“”画出棉花姑娘说的话,用“”画出燕子说的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设计说明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让学生打好扎实的语文基础。

由此,本课设计力争突出随文识字策略,采用多种手段创建语言训练平台。

借助本文内容,组织学生展开识字与阅读的语言训练,引导学生自主理清故事顺序,在有趣的故事情节的推动下,习得识字方法,丰富语言积累,感悟文章说明的道理,即:做事情要一心一意。

从而实现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1)课文相关动物、事物图片。

(2)重点句段教学辅助课件。

2.学生准备:制作本课字卡。

2.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回馈,引入新课
1.板书课题,学习“猴”字。

提示:猴子是动物,所以“猴”字是反犬旁。

注意右部是“候”少了一竖。

2.游戏中复习回顾。

课件出示大量故事中曾出现或没有出现过的事物图片,让学生判断哪些图片中的事物是故事中有的。

(游戏过程中,将故事中出现过的“玉米、西瓜、桃子、兔子、猴子”等图片贴到黑板上。

) 3.指导读好这些名词。

强调“桃子、兔子、猴子”等词中“子”是轻声。

设计意图:课堂伊始,运用多彩的图片让学生判断故事中出现的事物,在有趣的游戏中了解学生预习的情况,这样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为学生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同时可以很好地了解学情,为新课学习做好准备。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朗读全文。

(1)教师引言:小猴子下山,他先后走了哪些地方?(师画一座山,并板画路线。

)指学生接读课文。

(2)师生听读课文,正音。

2.排列图片。

(1)引导学生将故事中相关事物的图片按小猴子下山的先后顺序放进这幅路线图里。

(依次为玉米地、桃树下、西瓜地、小兔子。

) (2)师生交流订正。

3.练说量词。

(1)排图片后,辅助贴图练说:小猴子下山,先来到了一( )玉米地,再走到一( )桃树下,接着走过一( )西瓜地,最后看见了一( )小兔子。

(2)量词训练。

①教学:块。

学生看图识字,引导引用数量词。

“一块糖”“一块饼干”,这种东西一般有个平面,“一块黑板”“一块玻璃”。

指导书写:一看,二写,三对照,明确左小右大;书写笔顺。

②教学:棵。

一棵树,还有什么也说“一
棵”?一棵向日葵”“一棵小苗苗”“一棵瓜秧”。

指点:细而长的,而且有生命的,能向上长的用“一棵”。

设计意图:教师引导学生初读课文后,运用排列图片的方法帮助学生了解主要内容,降低概括的难度,再给句子填充量词,做到有针对性地学习生字,积累语言。

三、再读课文,学习生字
1.学习“会认字”。

教师导学:知道了小猴子先到“玉米地”,接着来到“桃树下”,而后又来到“西瓜地”,最后追到“小树林边”。

看看课文中还有哪些需要我们认识的字,圈出来,多读几遍。

教师出示字卡,集体学习生字。

(1)结:多媒体出示图片,学习“结玉米”“领结”“中国结”“张灯结彩”等词语。

(2)学习“掰”。

用手把东西分开叫“掰”。

(动作演示) (3)扛:用手把东西放在肩上叫“扛”。

(动作演示) (4)“捧”和“抱”:用两手把东西放在胸前叫“捧”。

(动作演示)张开双臂拥入怀中为“抱”。

(对比做动作) (5)扔:东西不要了,把它丢掉叫“扔”。

(教学以上生字均以手的动作演示,以帮助理解字义。

) (6)扛、捧、扔都表示手的动作,都是提手旁。

(7)追:出示小猴子追兔子的图片,用“追”字说话。

(8)蹦:左右结构。

编字歌:“山”下有个小“朋”友正在踢“足”球,就是“蹦”字。

2.指导会写的字。

(1)教师引学:观察写字表中的汉字,你最喜欢哪个字?说说这个字是怎么写的。

(2)根据学生汇报,相机学习。

①学习“瓜”。

注意第三笔是竖提,第四笔是点,一起描一描,写一写。

②学习“常”。

教师范写,学生观察;学生描字,再写字。

③学习“空”。

多音字,一声“天空”,四声“填空”;先书写部首“”,再书写整个字。

④学习“非”。

把握两竖,一短一长;明确笔顺,口诀记忆“竖、三横、竖、三横”。

⑤学习“往”。

扩词:来往、往东、往事、南来北往。

⑥学习“进”。

最后写部首“辶”。

设计意图:识字教学是低年级阅读教学的前提和重点,因此,本环节依据本文会认字和会写字,采取多种识字与写字的方法,如:结合图片法、动作演示法、口诀记忆法,调动学生感官与身体,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会汉字,扫清阅读障碍。

四、熟读课文,巩固生字 1.字卡巩固生字。

(1)同桌游戏,互考字卡并组词。

(2)全班开火车游戏巩固生字。

教师口令:火车火车哪里开?学生对口令:火车火车这里开! 2.多种形式熟读课文。

(1)小组推荐代表分自然段读课文,师生评价,评选“最佳代表”,奖励小红旗。

(2)指一名学生到讲台前朗读展示。

设计意图: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因此,在认识生字之后,为学生创建自主读文与巩固识字的平台,使学生在高涨的学习热情中得以培养自主的学习能力,树立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意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